农业资源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13:43: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资源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资源权投资影响论文
[摘要]“农业资源权”是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就植物遗传资源利益分配的长期较量中提出的重要概念。我国作为拥有丰富植物遗传资源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国内立法确立农业资源权非常必要。这一权利的确立将对植物遗传资源开发行业的外资企业的既得利益有所影响,而这并不会对我国该领域的外商投资整体产生负面效应。
[关键词]农业资源权植物遗传资源外商投资
因植物遗传资源应用于工商业领域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使拥有丰富植物遗传资源的我国成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主要投资地。为维护处于弱势的植物遗传资源提供者的正当利益,我国需设立农业资源权,而这种植物遗传资源所有人利益的扩张,将对我国植物遗传资源开发利用相关领域的外商投资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何谓“农业资源权”
谈及农业资源权,首先要明确何谓植物遗传资源。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CBD)和《农业和粮食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条约》的规定,植物遗传资源就是“植物本身和所有的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系”。“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是指来源于植物,对于粮食和农业具有实际或潜在价值的任何遗传材料。
对植物长期种植者来说,因为他们对植物遗传基因的形成与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对他们的权利保护及利益分享问题。因而,国际社会提出了“农业资源权(Farmer’sRights)”这一概念。按照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的定义,“农业资源权”指的是那些长期以来为保存、改良和提供植物遗传资源做出贡献的农民,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原产地和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农民所享有的权利,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农民权”。
农业资源投入增产效率
1引言
农田生态系统是利用自然资源与人工添加资源生存与发展的半人工生态系统,其产出是两类资源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最适宜的土壤条件和最佳管理水平下,当水分与肥力能充分满足需求时,作物的最大生产力便由当地的光热和温度条件决定,这是在最优条件下作物产量的理论上限,称作气候生产潜力[1]。作物生长依赖的自然资源主要指光照、降水、气温、土壤及自然肥力,但自然资源受到地理区位限制;土壤结构不佳,供肥能力不足,病虫害猖獗等亦会影响作物的产量。为弥补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均,充分发挥作物的生产潜力,必须向农田生态系统补充作物生长所需而当地却短缺的资源,即能减少农田内部消耗并增加其生产力的人为添加的物质与能量,常用的添加资源有:人工辅助动力(农机、电力、人力、役畜),肥料(农家肥、化肥),农药(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农用塑料薄膜,灌溉。要获得尽可能高的生产力,需合理利用两类资源,尤其不应盲目追求人工添加资源投入水平的提高,而应以满足需要为限,因为,随着人工添加资源投入水平提高,生产成本将增加,投入资源对增产的贡献率在下降,即投入资源的边际效益减少,所以,尽可能节俭、适度地投入人工添加资源不仅经济上合理,而且有利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农业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寻找制约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原因,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保护生态环境,有必要了解资源投入产生的增产效果,并据此评价资源是否得到合理利用。在这方面,已有的方法主要是比值分析法[2]、生产函数法[3]、包络分析法[4]、能量效率评价法[5]、因子-能量评价法[6]、能值评价法[7]等。但目前我国对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研究还未形成理论体系,许多理论问题尚在探索和完善之中。本文以农业生产中的人工添加资源为对象,探讨其投入的增产效果。然而,农业生产需投入诸多种类的人工添加资源并收获多种产出,在缺少每种产出和特定资源对应数据的条件下,先用TOPSIS法对多种产出进行综合,在此基础上,借助农业资源的边际投入量研究各种人工添加资源的边际利用状况,以期能够较为客观、准确地了解安徽省各市种植业对资源的利用情况及其地区差异,并在资源利用研究方面有所改进,为从可持续利用角度评价资源利用的合理性提供方法与依据。
2研究方法
2.1农业资源的边际投入量
仿经济学“边际效益”概念,用边际投入量MRi度量农业资源投入的增产效果:MRi=Δri/ΔQ(1)式中ri为某种具体资源(如电力、农膜、水等);Q则为农业产出(如谷物、棉花、花生、蔬菜等),由于缺少与特定产出对应的投入数据,为便于讨论,本文对产出做了综合,即Q为农业综合产出,综合的方法见2.2章节;Δri及ΔQ为特定资源投入与综合产出在不同时段的变化量。由公式(1)可见,从效果来看,农业投入资源ri有3种利用状态:(1)MRi>0,表示Δri与ΔQ同方向变动,即ri增加或减少,Q相应增加或减少,这表明追加资源ri还有提高产出的余地,此时,MRi越小,表示为了获得同等产出增加量ΔQ,需要追加的资源量Δri越少。(2)MRi<0且Δri<0,表示ri减少Q却相应增加,这意味着现有生产方式可以实现节约资源ri的目标,是较理想的资源利用状态。(3)MRi<0且Δri>0,表示ri增加Q却相应减少,这就意味着在现有生产方式下,ri的增加不能产生“增产”效果,继续追加ri已无必要,因而应减少ri的投入。当资源ri处在(1)状态和(2)状态时,表明其得到了较合理的利用,尤其使资源处在(2)状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追求的目标。
2.2TOPSIS方法
农业资源及发展优势思考
泉州位于中国福建省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位于东经117°25′~119°05′,北纬24°30′~25°56′,全市土地面积11015km2。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中山、低山向沿海丘陵台地平原过渡,农业的自然环境条件并不理想。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发展现代农业,造福一方农民意义十分重大,本文浅析泉州农业资源及发展优势如下:
1泉州市农业自然概貌
1.1水源状况泉州常年雨量充沛,境内溪流多达34条,总长1620km,水资源相当丰富。地表水总量87.6亿m3,其中可利用的约14.56亿m3。由于山峦坡度大,水力资源也很丰富,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达45万KW,发展山区水电具有广阔前景。泉州江河水面13.33万hm2,浅海滩涂面积7.87万hm2。盛产牡蛎、蛏、蛤、螺、海带、紫菜等贝、藻类200多种。泉州海域10~60m等深线面积3180km2,主要水产生物有500多种,其中主要经济鱼类近百种,产量较大的鱼类有20多种。
1.2土地状况全市土壤资源89.67万hm2,包括10个土类,分布有水平和垂直地带特点。全市陆地面积:中山占23%,低山占27.5%,丘陵占28.5%,平原占21%;境内山地66.67万hm2,农耕地1.13万hm2,其中一、二级耕地分别占9.36%和41.1%。
1.3林业状况全市林业用地68.27万hm2,占土地面积62.4%,现有林木蓄积量1830多万m3,森林覆盖率43.75%,绿化程度58.1%。据查,森林植物类有174科599属、1127种(或变种),主要包括亚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次生植被等。永春牛母山和德化戴云山为自然保护区。
2农业经济发展优势资源
农业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
农业是中国的第一产业,湖北省又是中国农业大省。湖北省虽然农业资源丰富,但是湖北的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产业化进展缓慢已严重影响湖北省的农业发展。研究农业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关系,有利于加快湖北省农业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的进程,促进湖北省经济增长。
一、湖北省农业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的现状
1.农业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农业用地保护有所加强。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保护生态平衡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农业用地面积每年都在减少。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耕地面积年均减少数量逐年递增。2004年开始,湖北省农业用地资源减少情况有所好转,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得到加强,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逐步下降。
(2)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加大。由于农业用地资源减少,湖北省近年来一直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力度,总体上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1年耕地保有量为7144.2万亩,当年耕地年末面积为6998万亩,超出了保有量指标32.43万亩,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2.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农业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
摘要:农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作为人类生存和农业发展基础的农业资源应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农业资源问题,提出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资源;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和特征;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做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1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物质、能量和环境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物种资源等等。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主要有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解决农业资源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农业资源区划工作意见
2009年全市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开放创新、富民强市、把新*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区、人民群众的幸福之都”的总体部署,以服务全市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不断强化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职能,提升工作水平;发挥农业资源区划的基础性、前瞻性、综合性作用,积极做好农业资源监测评价、区域发展战略与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研究;加快农业资源监测调查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和应用,更新工作手段,进一步延伸农业区划工作的服务领域,不断开创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新局面。根据河北省农业区划委员会印发的《河北省2009年农业资源区划工作安排要点》,结合我市的实际,现将2009年全市农业资源区划工作主要任务安排如下:
一、开展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
农用土地资源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从我市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市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后备农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水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按照河北省农业区划委员会的工作部署,2009年,我们将采取逐村普查的方法,组织开展全市后备农用土地资源监测调查。调查内容既包括那些适宜开发但尚未开发利用的荒山、荒地、荒滩、荒水和干废坑塘、废弃灌渠、废弃交通占地、废弃窑坑、坟丘占地等闲散废弃土地,也包括土地资源潜力尚未充分发挥的中低产田、低产果园、低产林地、低产水面等。通过调查,全面查清我市后备农用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数量及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并提出相关的调研报告与图件,为各级政府有效整合土地资源、化解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土地制约瓶颈提供决策依据。调查工作的具体要求见《*市后备农用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实施方案》。
二、开展全市2009年春播作物面积和种植结构现状监测调查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加大力度扶持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就我市而言,已连续四年实现粮食增产,这就为进一步推进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把农业生产切实转变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也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为及时掌握我市2009年春季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分析研究全市种植业结构现状,全市将在5-6月开展农作物播种面积和种植结构现状监测调查。监测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2009年春季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2008年冬季小麦播种面积和农业种植结构现状等。此外,各县(市)、区还要对本地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好的典型进行调查总结。调查拟采取运行“*市农业资源和农业经济信息地面公里网监测系统”的方法,以点联户进行入户调查。监测调查的具体要求见“*市2009年春播作物面积和种植结构现状监测调查方案”。各县(市)、区要认真组织开展好本项调查工作,确保各项成果的高质量、高水平,为市、县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科学指导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三、开展农业资源监测与评价
县农业资源编制工作方案
依据新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有关规定,按照省、市政府办公厅部署和省、市农业区划委员会的具体安排,我县将于今明两年开展并完成县级农业资源区划的编制工作。为按期高质量完成*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任务,及时有效地指导农业区划工作的开展,现制定“《*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草案)”如下:
一、目的意义
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部署,我县曾于1982年陆续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农业资源调查工作,并于1983年相继编制完成了县级的《综合农业区划》和县直各专业部门区划。20年来对指导全县不同区域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开发性生产的不断深入,农业资源环境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体制和市场需求主体的变化更为新时期的农业资源区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为各级政府制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和依据,尽快编制完成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既是《农业法》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也是新形势对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必然要求。新颁布实施的《农业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农业资源区划,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业资源区划或者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区划,建立农业资源监测制度。”农业是由生态、技术、经济组成的社会系统,而农业资源区划正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原则,旨在研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间最大差异和区内最大相似性,目的是指导和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指导思想
*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应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为总目的,全幅员地更新调查和分析评价农业自然资源、农村社会经济资源的现状、优势和潜力;坚持科学发展观,依据地域分异规律,合理确定不同类型的农业功能区,按照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优势产业与优势产品的布局和规模;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为核心内容,因地制宜的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途径,追求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区划要以监测调查、分析评价资源为手段,以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要高站位、宽视野地评价研究资源开发战略和资源保护政策,以全面提升我县农业综合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
三、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的主要内容
加快地区特色农业资源发展意见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我国*地区地域辽阔,光、热、水、土资源丰富,物种资源多样,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潜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地区特色农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实施*大开发战略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发展*地区特色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当前,要抓住机遇,明确思路,突出重点,制定措施,加快*地区特色农业发展。为此,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加深对发展*地区特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一)发展特色农业是实施*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任务。农业是*大开发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农业是*农业开发的重点。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可以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为发展*经济和缩小东*差距创造条件。
(二)发展特色农业是*地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利用*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和产业,培育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可以实现农业资源多层次、多途径的开发利用,满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地区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发展特色农业是增加*地区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目前*地区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比较突出。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可以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的支柱产业,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增收目标。
(四)发展特色农业是保护*地区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特色农产品对于资源和生态环境有着特殊的要求。发展特色农业要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既能够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又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特色农产品,调动农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区计划
从国内市场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羊肉的需求量日益提高,近几年国内市场对羊肉的需求量只能满足市场需求的40%,今后会更加紧张,国内市场还有60%尚未开发,如果近5年食用羊肉的人群递增20%,那么市场的需求量将增加2.5倍,销售市场是非常大的,价格也会有大幅度的上涨,羊肉的销售量会与猪肉、牛肉的销售量不相上下。市场的大量需求,会促进全国畜牧业的发展,根据我国的现状,要提高产量势必会增加载畜量,增加载畜量就会破坏生态环境,这是不可取的。只能引进优良品种,在不增加载畜量的基础上,以饲草处理为依托,推广秸秆青贮氨化技术,大力推进养羊舍饲化,将有效减少因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并且提高羊的产量和质量,另外对粪便进行过腹还田和沼气处理,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市*县1500只优质种羊繁育扩建项目在*县兴城镇下寺村种羊场内(*县牧富达种羊场扩建的新场区),预计扩建种羊场羊舍3000m2,宿办室和操作室450m2,养殖种类是优质肉用种羊(萨福克羊、夏洛来羊),项目建成后种羊场年生产种羊为1500只,按签订的协议合同,种羊销售给全县的肉羊改良站点。项目工程拟定建设周期为7个月,预计由2009年3月开始到2009年9月竣工验收进入试运营阶段。
本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除了要使资源的开发、利用、生产维持在环境容量所允许的范围内,更积极主动地采用了先进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变普遍的资源浪费为资源节约,并特别抓好污染治理和生态整治工作,同时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
项目全部达产后,根据市场情况,初步预计,种羊年均收入375.00万元,肉羊年均收入64.00万元,经估算年均总收入可达到439.00万元。
二、主要技术
农业资源合理利用问题及策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合理利用鹤壁市现有的土地资源、农作物秸秆资源和名优特新农产品资源,并找出尚未合理利用这些资源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环保农业和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使鹤壁市农业结构发生质的变化,让广大农民率先步入小康社会。
1资源状况
1.1土地资源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鹤壁市总土地面积317.39万hm2,其中耕地上报面积149万hm2,荒山与难以利用土地面积54.34万hm2,可复垦荒地和适宜植树种草荒地面积30万hm2,其他为城镇、乡村和道路、林业、水域等项占地。现有耕地的质量情况和生产条件是:旱地面积40万hm2,分布在西部山区和丘陵区,该区有机质含量在1.5%左右,自然肥力较高,但由于缺乏灌溉条件,干旱缺水已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水浇地面积107万hm2,主要分布在京广线以东的平原地区,其中东部砂土区面积接近30万hm2,漏水漏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6%~0.8%之间,土壤肥力低;中部高产区土壤质地为轻壤土、中壤土,部分地段为黏土,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1.6%之间,是鹤壁市粮食作物主产区,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小,经济效益差。
1.2农作物秸秆资源
近年来,全市粮食总产量8.5亿kg左右,年油料总产量约0.55亿kg。粮食、油料产量与农作物秸秆产量按1∶1.2的比例折算,全市每年秸秆总量达到11亿kg。其中,小麦、玉米产量达8亿kg,秸秆总量达9.6亿kg。
- 上一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范文
- 下一篇:农业资源循环利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