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植物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13:22: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植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植物检疫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防止为害农业植物的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蔓延,保护农业生产安全,根据《植物检疫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农业植物检疫。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植物检疫工作。
公安、交通、财政、林业、铁路、民航、海关、邮政、出入境检验检疫、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密切配合,做好农业植物检疫工作。
第二章检疫机构
农业大国成农业强国 应从植物农业转向动物农业
“我国要由农业大国变为农业强国,必须由植物农业向动物农业转变。”5月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在教育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养殖业发展”高级研讨班上,发表了他关于我国农业发展方向的最新观点。
陈焕春院士说,综观世界发达国家动物农业中,仅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就达到70%%-80%%左右;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动物农业中,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当初不到10%%,增加到现在的33%%。加上水产所占的份额,动物农业的比重也很大。但这一比重仍然只及发达国家的一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动物农业占农业的比重还将会越来越大。
动物农业的经济效益,随着规模、技术的发展应用,可以是植物农业的几倍,甚至更高。陈焕春院士认为,动物农业可以为目前的农业、农村、农民带来较好的经济前景,应该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所以,从事主流大众化产品生产的动物农业,将是可持续发展和有利可图的常青产业。资料显示,英国一半左右的大田作物生产或超过1/3的种植业是从属于畜牧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的。德国的畜牧业也占到了其农业产值的2/3。美国则提出要把粮仓变为肉仓,以增加其农业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泰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采取进口粮食和饲料来发展动物农业,以达到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陈焕春院士说,从膳食结构的合理需要看,人每日食物蛋白的理想构成比例应该是,动物蛋白占6成,植物蛋白占4成。他说,改革开放前,城市成人每月27斤粮食还吃不饱,现在因动物蛋白等摄取量增加,一个人每月吃十几斤粮食也就够了。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人们摄取蛋白的比例将达到这一标准。这也是我国必须由植物农业向动物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陈焕春院士指出,从总量上看,我国是动物农业大国,却是出口小国,我国动物农业出口量不到总产量的1%,且近两年还呈直线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粗放式管理与经营,尤其是在动物健康与卫生方面的粗放,使我们的产品进不了国际市场,在国内有时也引起消费者担忧,严重影响了动物农业的发展。
植物保护生态农业论文
一、生态农业的理念
深化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与废物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增值;以生态保护、防治污染、维持生态平衡为发展目标,实现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协同,提升生态农业的持续性。
二、推广植物保护技术的重要性
植保技术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条件,将其应用于生态农业建设中具有积极意义,具体表现在:其一,植保新技术转变了传统植保方式。植物生长所需酸碱度、温湿度、渗透性等指标是植物生长的必须条件,受土质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影响,土壤难免出现害虫、真菌、细菌,这就要求及时处理各种危害。传统植保多采用喷洒农药的方式进行杀菌除害,虽然起到了杀菌抑害的目的,但由于化学农药含有有害物质,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食品安全问题等。植保新技术在栽培上推广“三免”技术,田间管理上推广“三避”技术,植保措施上实施“三诱”技术,这有效避免了传统植保技术的负面效应。其二,植保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关注于综合效益的实现,植保新技术的推广益于生态农业发展。首先,植保新技术可有效防治农作物病害,减少病虫害带来的环境危害、生态损害及经济损失;其次,植保新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业生产力投入,节省了农业生产成本,且以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提升了农作物产量与附加值,利于实现农业的经济效益。最后,运用植保新技术可有效控制生态保护成本,减轻环境污染,对实现生态农业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三、植物保护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当前植保新技术从防治角度来看,主要包括生物防治技术(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昆虫信息素、植物源农药等)、物理防治技术(光、高温、电磁波、物理阻隔、人工器械防治等)及化学防治技术,在植保措施上主要为“三诱”技术,即为频振式杀虫灯、黄板和性诱剂。下面说明“三诱”技术的应用。频振式杀虫灯。杀虫灯应用效果已被确定,其能够杀死吸果夜蛾、斜纹夜蛾、小菜蛾、甜菜夜蛾、地老虎等多种害虫,且在夏季高温季节能够诱杀成虫700多头,其杀虫范围极广,杀虫量极大,促使其广泛应用于生态农业之中;同时,在本季度害虫量减少的前提下,下季或来年虫口密度减少,这对减少虫害防治成本,降低虫害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对比可知,在未用杀虫灯前,高温季节每月需喷洒农药4~5次以杀死螟蛾科害虫、金龟子,使用杀虫灯后,可不用农药防治螟蛾科害虫,其他科害虫防治只需喷洒农药1~2次,这既减少了劳动时间与强度,又减少了农药用量与成本,利于实现农业生产效益与效率。再就是,频振式杀虫灯在其作用中无污染,且对人畜无害,使用安全性较好。黄板。黄曲条跳甲是叶类植物害虫之一,且较难防治,若要药效防治,则需农药药性极大,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危及人的生命安全;黄板对趋色害虫,尤其是趋黄害虫具有较强的诱杀作用,如小白菜应用黄板杀虫调查中,一张黄板一般可粘黄曲条跳甲83~241余头,贴近蔬菜、加大用量后可达364头。由此可见,使用黄板可有效避免高毒农药在叶类蔬菜中的应用,减少化学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且利于保护人体健康;黄板使用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适度调整用量,靠近蔬菜,以提升黄板粘虫量,减少虫害,促进农作物成长。性诱剂。性诱剂诱杀害虫效果较好,如1个防治周内,小菜蛾性诱剂可在1个甘蓝生长季节诱杀成虫853头,在1个诱芯使用期内,斜纹夜蛾性诱剂可诱杀成虫384头,小食蝇诱剂诱虫效果也较好。
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的作用
摘要:本文分析了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具体应用,介绍了全新的生态农业中应用植物保护新技术的方式,它不仅能够克服原生态农业解决措施的缺点,而且具有安全系数高、可靠性和可维护性高等优点。文章详细分析了杀虫应用、性诱剂等全新的植物保护技术在生态农业上的具体应用,以期为生态农业的安全生产提供可靠的保障,创造出最大化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关键词:植物保护;生态农业;新技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农业地发展也越来越快速,并且生态农业正在逐渐取代传统农业,生态农业有助于自然环境的稳定和粮食作物的增产。为了更好地发展生态农业,植物保护新技术的使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1植物保护技术的价值
生态农业在我国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生态农业注重绿色生产和循环利用,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界的所有物质。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植物保护新技术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所谓植物保护新技术,就是完全区别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化学物质的使用,除此之外,植物保护新技术也是完全适合植物生长的各个阶段[1],可以在每一个阶段,为植物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和能量,这样一来,植物就可以更加健康地生长。首先,植物保护新技术充分考虑到了土壤的质量。在所有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土壤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说,土壤的质量决定了植物的最终情况[2]。在这个方面,植物保护新技术会充分考虑土壤的酸碱度和各种物质的含量,并且根据植物在生长各个阶段所有营养物质的情况来为植物提供最适合的土壤,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植物缺少营养物质的情况,植物保护新技术也会考虑到土壤中各种真菌的作用,为了达到植物生长的需求,植物保护新技术会充分研究土壤真菌的具体作用,并且对所有的真菌进行分类,然后和各类植物进行匹配[3],如此,在健康真菌的作用下,植物的生长会变得更加顺利,生态农业的发展也会更加稳定。上述的这些都是植物保护新技术的具体内容,这些植物保护新技术对植物的生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生态农业来说,植物保护新技术是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2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具体应用
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论文
一、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现状
自《条例》实施的四年多来,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发展,建立了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制订了配套的规章制度,完善的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已经形成。目前,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共了5批包括41个种或属的《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组织研制了42种植物新品种《测试指南》。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和部分分中心如吉林、黑龙江、四川等已初步建成,已经对水稻、玉米和大白菜等300个品种进行了DUS测试。
截止到2003年6月30日,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共受理品种权申请达到962件(如表1所示)。经审查批准,到2003年7月24日,已授予植物品种权391件,大部分为大田作物品种。
表1植物品种权申请情况表
年份19992000200120022003合计
品种权申请数量115112227290218962
农业植物新种类保护根本状况以及解决举措
植物新品种保护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原动力。为了积极应对加入WTO之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效构筑国家种质资源保护壁垒、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我国于1999年4月23日加入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并正式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简称《条例》),我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开始为保障农业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一、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现状
自《条例》实施的四年多来,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发展,建立了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制订了配套的规章制度,完善的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已经形成。目前,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共了5批包括41个种或属的《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组织研制了42种植物新品种《测试指南》。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和部分分中心如吉林、黑龙江、四川等已初步建成,已经对水稻、玉米和大白菜等300个品种进行了DUS测试。
从品种权的实施效果来看,据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对23个单位的102个授权品种或申请品种的实施情况的调查,4年多来,品种权人获得转让收入3047万元,开发纯收入17287万元,通过侵权诉讼,获得赔偿476万元,平均每个授权品种获得收入169万元。实践表明,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在促进育种技术创新、推动种子产业化、规范种子市场秩序方面成效显著,潜力巨大。
二、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存在的问题
虽然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作为一种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还存在许多问题;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能力和水平与农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制约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关键问题亟待解决。同时,现有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更需进一步加强,以应对在加入WTO之后的国际贸易新格局中面临着挑战。
农业纳米生物技术促进植物生长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人口日益增长,对粮食需求越来越高,可持续农业是提高粮食产量措施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纳米生物技术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可持续农业工具。一些具有独特理化性质的纳米颗粒没有被作为纳米载体,而是用来增强植物的生长和抗逆性。纳米颗粒的这种生物作用取决于它们的理化性质、施用方法(叶片输送、水培、土壤)和施用浓度。介绍了纳米颗粒的不同类型、性质和浓度对植物生长和各种非生物(盐度、干旱、高温和重金属)以及生物(病原体和食草动物)胁迫的影响;纳米粒子通过对种子萌发、植物根或茎的生长、生物量或产量的积极影响来刺激植物生长。本文信息有利于研究人员更好地选择合适的纳米颗粒应用于农业,实现从测试及利用现有的纳米颗粒,到根据农业需求设计特定的纳米颗粒的转变,从而促进纳米技术在可持续农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纳米颗粒;纳米肥料;纳米农药;可持续农业;纳米生物技术
估计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约96亿,农业生产必须增长70%~100%才能满足全球人口的粮食需求。然而,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当前农用化学品的低利用效率加剧了农作物的非生物和生物胁迫,农作物产量降低。例如,盐碱化和干旱每年能造成数十亿美元的农作物损失。因此,提高粮食产量是全世界面临的迫在眉睫的挑战。抗逆性作物品种的培育进展缓慢,尚未开发出市场化的耐盐小麦品种;与此同时,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也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因此,需要新的技术和途径来保护植物免受胁迫,提高农用化学品的使用效率,从而以安全、可持续的方式实现粮食安全。纳米技术可在原子或分子水平上对小于100nm的纳米材料进行修饰。在纳米技术的众多应用中,越来越多地将促进植物生长和提高农作物产量作为有发展前途的农业应用。工程纳米颗粒在种子处理和发芽、植物生长发育、病原体诊断和有毒农药检测等方面显示出好的效果。因此,植物纳米生物技术可以通过不同于化学和基因工程的机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极小的尺寸、巨大的表面积和多个结合位点等特性使纳米颗粒(NPs)成为生物活性分子(如质粒DNA和双链RNA)的极佳纳米载体。最近,Kwak等人和Demirer等人发现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可以分别将功能性遗传物质传递到叶绿体和细胞核中。这些结果证明了纳米颗粒是把功能性遗传物质传递至植物的载体。除了充当生物分子的载体外,纳米颗粒还可与传统农用化学品或活性成分一起应用,以实现活性物质缓慢、受控和靶向释放。例如,Kottegoda等人使用表面积大的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作为纳米肥料来缓慢、可控地释放尿素。在Avellan等人的研究中,表面修饰后的AuNPs可以通过叶面施用的方式,被传送至植物叶肉、根,甚至根际土壤。这些结果证明了纳米颗粒具有将营养物定向输送到特定植物细胞器中的潜力。Nuruzzaman等、Adisa等和Raliya在出版物中总结了纳米颗粒在纳米胶囊中的使用以及作为农药和肥料的纳米保护剂的用途。如上所述,除充当载体外,纳米颗粒还具有独特的光电、物理化学和催化特性,可直接促进植物生长,增强光合作用并提高植物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抗性。例如,纳米级的CeO2颗粒是活性氧的有效清除剂,这是由于其具有大量的表面氧空位,在两个氧化态(Ce3+和Ce4+)之间交替发生。这种类似抗氧化酶的活性可以用来改善植物的应激反应,从而提高它们的存活率。碳纳米管已被开发用于植物作为信号分子的传感器,包括过氧化氢、一氧化氮和钙离子。纳米颗粒具有优良特性,如它们的环境友好性和生物相容性,表明了它们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可行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2013年到现在)纳米颗粒通过叶面喷施、水培或土壤途径来促进植物生长和抗逆性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⑴增加植物对非生物胁迫抗性的“纳米调节剂”;⑵提高植物对生物胁迫抗性的“纳米农药”;⑶通过提供必需营养素或其他机制促进抗应激能力的“纳米肥料”。以上这3类纳米颗粒都是新型农用化学品有前景的代表,能够同时应对粮食供应和环境保护的挑战。
1改善生物胁迫下植物的生长和抗性:纳米颗粒作为纳米调节剂
非生物胁迫,无论是干旱、高温、高盐、寒冷、营养缺乏、化学毒性(例如重金属),还是氧化胁迫,都是造成世界范围内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使大多数主要农作物的平均产量减少50%以上。非生物胁迫导致植物的形态、生理、生化和分子变化,这些变化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植物用于增强抗逆性的关键策略包括:上调功能性和结构性保护剂,例如相容性溶质(渗透压剂)和抗氧化剂。众所周知,植物通常通过生化反应产生活性氧。在呼吸和光合作用等代谢过程中,植物不断地在叶绿体、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和细胞的其他部位产生活性氧。在低水平时,活性氧作为信号分子参与生长、发育和防御。但是,在胁迫条件下植物中过量积累的活性氧会导致细胞膜、DNA、蛋白质等其他细胞成分受损,从而抑制植物的生长。植物清除活性氧主要通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物酶(POD)等抗氧化酶,以及低分子量代谢物(维生素C、维生素E、多酚)等进行。在应激条件下,可触发活性氧清除相关的代谢途径,如莽草酸-苯丙酸生物合成、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等。这些抗氧化途径的上调使抗坏血酸和多酚产生以消除活性氧,从而降低氧化应激反应。因此,增强植物清除活性氧的能力,如利用具有抗氧化酶活性的纳米材料,可以提高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抗性,从而降低产量损失。如图1所示,非生物胁迫下植物体内过量积累的活性氧可被具有清除活性氧能力的纳米颗粒如CeO2、C60、Fe2O3等清除。因此,使用这些纳米颗粒的植物在胁迫条件下表现出更好的性能。1.1纳米酶。Yan等人在2007年报道了Fe3O4NPs的抗氧化酶模拟活性。后续又发现了许多具有类似性质的无机纳米材料,包括CeO2、富勒烯C60、金(Au)、铂(Pt)和Mn3O4纳米颗粒。如Chen等人合成了具有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的MoS2纳米颗粒。其他研究也报道了AuNPs和PtNPs的这些相同活性。在2013年,Boghossian等指出非常低浓度的CeO2NPs(5μM)可有效降低活性氧水平并保护叶绿体。Wu等人随后表明,聚丙烯酸涂覆的CeO2NPs(35%Ce3+/Ce4+,10nm,-17mV,50mg/L)具有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抗氧化活性,保护了拟南芥植株在高盐度下仍具有光合能力。CeO2NPs的聚集和不当的剂量可能是这些颗粒对萝卜植物的生长缺乏正效应的原因。另外,CeO2NPs的表面涂层可能增加了它们的稳定性,从而阻碍了植物中颗粒正常发挥作用所需的聚集体形成。在Wu等人的另一项研究中,涂有聚丙烯酸的球形CeO2NPs(35%Ce3+/Ce4+,10nm,-17mV)进入叶绿体并清除非生物胁迫诱导的活性氧,从而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在不同的胁迫形式下,包括高光热、黑暗和寒冷情况,在用CeO2NPs处理的拟南芥植物中,光系统Ⅱ的量子产率、碳同化率和Rubisco羧化率分别提高了19%、67%和61%。在一项类似的研究中,Maduraimuthu等人发现,叶面喷施CeO2NPs[(15±5)nm,10mg/L]减轻了干旱下高粱的氧化损伤,其表现为超氧自由基(41%)和过氧化氢(36%)水平降低,细胞膜脂质过氧化(37%)水平降低,并确定了颗粒诱导的叶片碳同化增加(38%),花粉萌发(31%)和每株植物的种子产量(31%)的增加,而且可以有效清除高水平的活性氧,尤其是羟基自由基,调节了K+向外整流通道和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的活性,降低了来自叶肉细胞的K+外排(提高了叶肉的K+保留能力),还增强了整体耐盐性。植物耐盐性的标志之一是维持细胞质中Na+/K+的比例,但是在盐分胁迫下纳米酶是否影响Na+和K+在植物中的转运和分布尚待研究。模拟酶作用的纳米颗粒(CeO2、C60)除清除活性氧外,还能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的抗逆性。例如,Borisev等指出,富勒醇纳米颗粒通过充当额外的胞间供水来缓解干旱胁迫下甜菜的氧化应激。Rossi等报道,尽管CeO2NPs在盐分下不能完全恢复甘蓝型油菜植物的性能,但它们可以提高植物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效率。Rossi等进一步证明,CeO2NPs能缩短根外植体屏障,因此,允许更多的Na+转运到芽,而减少的Na+积累在芸薹属植物的根。由于过量积累Na+会导致光合作用的显著降低,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根与芽之间Na+的细胞内分布。Palmqvist等人研究表明,γ-Fe2O3NPs通过显著降低过氧化氢(2mg/mLγ-Fe2O3)和丙二醛(1mg/mLγ-Fe2O3)的含量,来缓解干旱条件下甘蓝型油菜植物的氧化胁迫。因此,γ-Fe2O3NPs能够保护植物免受胁迫。另一个在农业上应用的很好的纳米酶候选物是Mn3O4NPs,在Mn2+和Mn3+的量为1:2时,Mn3O4NPs在植物体内对活性氧的清除能力比CeNPs更强。这一观察结果以及锰作为植物微量营养素的能力表明,在农业中使用Mn3O4纳米酶可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除了直接清除活性氧外,某些纳米颗粒还可能通过增强抗氧化剂和与应激耐受性有关的代谢途径,上调内源性抗氧化剂来提高应激耐受性。例如,Zhang等发现,叶面施用纳米氧化铈会触发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表达的上调。这个领域值得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探索。1.2非纳米酶(Fe、TiO2、SiO2、ZnO)。一些不具有酶活性的纳米颗粒也能提高植物的非生物抗逆性。Kim等人发现,纳米零价铁降低了质外体pH并增加了叶面积以及气孔孔径宽度。但是,与对照组相比,纳米零价铁处理过的植物的干旱敏感性没有改变,表明CO2碳同化率增加。目前,增强植物对铁基纳米颗粒诱导的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的机制仍不清楚。纳米颗粒并不直接清除植物体内的活性氧,而是触发了参与抗氧化防御和增强抗逆性的基因的上调。例如,Latef等人报道用TiO2NPs处理,植物生长明显恢复,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增加。该机制归因于TiO2NPs介导的抗氧化酶活性的诱导,从而增加了活性氧的清除以及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进而改善了植物细胞中的渗透压平衡。Shalla等人的研究表明,叶面喷洒TiO2NPs(50mg/L)或SiO2NPs(3200mg/L)可以增强棉花植物的干旱胁迫耐受性。硅赋予植物的益处包括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胁迫。Siddiqui等人在对高盐度条件下南瓜的研究中发现,SiO2NPs上调了CAT、POD、SOD、APX和GR基因的表达,增加了叶绿素含量,并增强了植物的光合性能和生物量。Sun等人描述了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处理过的小麦和羽扇豆的种子发芽率、叶绿素含量、总蛋白质含量和生物量的增加,而这既不会改变过氧化氢或丙二醛(MDA)含量也不会引起电解液泄漏,其潜在的机制仍不清楚。Alharby等人发现盐度下调了番茄中SOD和GPX基因的表达。通过用ZnO纳米颗粒(15、30mg/L)处理植物可以逆转这种作用,表明在盐度胁迫下,植株的代谢对ZnO纳米颗粒有积极的响应。ZnO纳米颗粒提高耐盐胁迫的机制是通过调节耐盐相关蛋白来实现的。Haripriya等人报道了类似的情况,他们发现,ZnO纳米颗粒的叶面喷洒减轻了手指粟的盐分胁迫。ZnO(18nm,5mg/kg)纳米颗粒作用于土壤中生长的高粱,通过改善籽粒氮转运和恢复总氮浓度来提高抗旱性。相比之下,浓度大于10mg/L的ZnO纳米颗粒(20~30nm,表现为团聚体)在MS(Murashige和Skoog)培养基中施用会导致番茄产生氧化应激。不同的结果可能是由于不同的ZnO纳米颗粒悬浮液的施用浓度、植物生长培养基(土壤与MS培养基),以及植物对ZnO纳米颗粒的敏感性不同所致。铜、锌胶体溶液施用后主要通过提高小麦抗氧化酶活性和稳定光合色素的含量来改善小麦的抗旱性。综上所述,这些结果表明ZnO纳米颗粒可以用来提高农业植物的抗逆性。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是全球关注的问题,重金属污染土壤会引起作物减产和带来食品安全风险。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纳米颗粒对植物重金属胁迫有积极的缓解作用。Rizwan等人评价了FeNPs对小麦生长的影响以及对镉诱导的氧化应激的改善作用。他们发现,浓度低于20mg/L的FeNPs可以减少镉胁迫的小麦叶片电解质渗漏,并增加抗氧化酶活性。叶面喷施ZnO纳米颗粒(50、75、100mg/L)显著降低了镉的吸收并减轻了镉诱导的玉米氧化应激,因此,ZnO纳米颗粒及其在保护植物免受干旱和高盐度伤害方面所起的上述作用,在农业上可能具有特别的价值。Cui等人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SiO2NPs(0.1、1、10mm)可以减弱砷(As)暴露的水稻细胞系的氧化应激。
2提高抗逆性,促进植物在生物胁迫下的生长:纳米颗粒作为纳米农药
农业局对野生植物保护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和合理利用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野生植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野生植物是指符合《条例》第二条第二款规定的野生植物,包括野生植物的任何部分及其衍生物。
第三条农业部按照《条例》第八条和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范围,主管全国野生植物的监督管理工作,并设立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国野生植物监督管理的日常工作。
农业部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由部内有关司局组成。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畜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条例》和本办法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野生植物监督管理工作。
农业植物新品种养护策略探析论文
摘要:本文对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对策
植物新品种保护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原动力。为了积极应对加入WTO之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效构筑国家种质资源保护壁垒、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我国于1999年4月23日加入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并正式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简称《条例》),我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开始为保障农业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一、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现状
自《条例》实施的四年多来,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发展,建立了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制订了配套的规章制度,完善的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已经形成。目前,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共了5批包括41个种或属的《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组织研制了42种植物新品种《测试指南》。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和部分分中心如吉林、黑龙江、四川等已初步建成,已经对水稻、玉米和大白菜等300个品种进行了DUS测试。
从品种权的实施效果来看,据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对23个单位的102个授权品种或申请品种的实施情况的调查,4年多来,品种权人获得转让收入3047万元,开发纯收入17287万元,通过侵权诉讼,获得赔偿476万元,平均每个授权品种获得收入169万元。实践表明,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在促进育种技术创新、推动种子产业化、规范种子市场秩序方面成效显著,潜力巨大。
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对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对策
植物新品种保护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原动力。为了积极应对加入WTO之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效构筑国家种质资源保护壁垒、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我国于1999年4月23日加入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并正式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简称《条例》),我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开始为保障农业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一、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现状
自《条例》实施的四年多来,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发展,建立了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制订了配套的规章制度,完善的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已经形成。目前,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共了5批包括41个种或属的《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组织研制了42种植物新品种《测试指南》。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和部分分中心如吉林、黑龙江、四川等已初步建成,已经对水稻、玉米和大白菜等300个品种进行了DUS测试。
截止到2003年6月30日,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共受理品种权申请达到962件(如表1所示)。经审查批准,到2003年7月24日,已授予植物品种权391件,大部分为大田作物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