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镇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13:00: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镇

镇发展现代农业感想

(1)培育新型农民:领导干部要深知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农民要注入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尽快在我镇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队伍。

(2)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一些重点、难点的水利设施要抓紧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要在小麦高产园内达到“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树成行、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化农田。

(3)做好产业链的延伸:在小麦高产园、林果产业园和蔬菜产业园内推广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并且有条件的根据济源的土质和气候条件培育适合当地发展的新品种;做好产业链的延伸,如生产适合不同产品需求的面粉,蛋糕厂,新鲜蔬菜清洗场,脱水蔬菜。

(4)搞好农业科技服务:定期邀请省内或国内知名的农技专家给农民授课,讲解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难题,并且注重培养自己的“土专家、教授”;例如,我们镇现在种植了大量的核桃,许多农民现在对核桃的种植知识几乎为零,更谈不上如何去开发市场,开发新产品了,现在对于核桃种植这方面的技术人员就及其缺乏,需要市里和镇里及时的结合邀请国内专家来我镇讲课并开设培训班,市里的农技服务部门要定期上门为农民做技术指导,使这项民心工程真正发挥出最大效益。定期召开相关生产领域的农业经验交流会,请种植或养殖大户宣讲自己的成功经验,更好的带动周围农民走向富裕。

(5)加大畜牧产业投入:将全镇的一些新上畜牧养殖项目转移到南部丘陵区,建立以丁斗为中心的绿色生态畜牧养殖园,不光对规模养殖场投入同时,对一些小规模养猪场或者养牛场进行适当的改造,实施”小变大”的转变,即将十几个或者几十个小规模场重新规划到一个大厂区里面,形成达到国家补助标准以上的养殖规模,争取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向规模要效益;这样既可以让国家的政策使更多养殖户得到实惠,同时也可以避免了小养殖场管理不到位、疫病控制不严、粪便污水横流的弊端,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和控制疫病的流行。

(6)要有全民招商的意识:对于在外经商的轵城籍成功人士,镇里要有一个统计数据,定期邀请他们回轵城看看,对于那些有意向投资家乡建设的人士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例如:建设工厂的可以先把土地平整好,帮助他们办好土地使用的相关手续,免除1-3年的税收等等一系列优惠措施。总之我们种好梧桐树不怕引不来金凤凰。另外,对于引进项目的联系人根据投资额度和上缴的税收两个方面给予奖励。多项措施并举,争取早日在全镇形成全民招商的浓厚氛围。

查看全文

镇财农业增收问题探讨

*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废止了1958年开始实行的《农业税条例》。取消农业税,对促进农民增收和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这同时也加剧了乡镇财政的困难,特别是那些以传统农业为支柱的乡镇财政更是雪上加霜。甘肃省甘谷县作为边远山区,由于受资源约束,发展现代农业并形成强大的财政实力还需要一个过程。而在传统的农业税被取消后,新的税源还没有形成。这必然给甘谷县乡镇经济的发展带来许多不便,乡镇财政增收也更困难。

一、甘谷县概况

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地处渭河上游,辖5镇15乡,405个村委,221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57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7万亩,总人口5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6万人,占92.97%;城镇人口4.2万人,占7.03%。2006年甘谷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532.16元,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5589万元。2002年被国家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资源贫乏,自然条件严酷,农业基础脆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财政十分困难,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甘谷县乡镇财政建设起步于1984年,到1997年全县20个乡镇全部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定额补贴”管理体制。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后,又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实行了“乡财县管乡用”的管理模式,即收入上缴、支出下拨、缺口上移、乡财县管。

二、取消农业税对甘谷县乡镇财政的影响

甘谷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税作为几千年来的传统税种,是其乡镇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约占财政收入的67.2%。在税费改革前,农民人均负担各项税费达60.83元,土地每亩负担税费39.12元。取消农业税后,也取消了乡统筹、村提留、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以及屠宰税。甘谷县财政收入减少3637.63万元,平均每个乡镇财政收入减少181.88万元。这对本来就运行困难的乡镇财政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1、乡镇财政危机

查看全文

关于**镇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思考

昆明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关于**镇农业机械化

与农业现代化的思考

学院:现代农业学院

专业:农村区域发展

查看全文

永定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永定镇为永仁县县政府所在地,农村经济相对我县其他乡镇较为发达。但是人均耕地少,劳动力成本高,许多大宗农产品不具备价格竞争优势,因此要在农产品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充分利用永定镇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在“特”字上做文章;在名特优新产品上下工夫,以提高永定镇农产品的竞争力。

1发展现状

1)特色农产品基地快速发展,规模扩大。近几年,永定镇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建基地,抓龙头,拓市场,把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作为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努力促进主导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构筑区域特色农业。形成了烤烟、蚕桑、优质米、黑山羊、肉牛、生猪、板栗等一大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传统特色产业和蔬菜瓜果、花卉、特种养殖等新兴特色产业基地。如乍石、糯达、云龙、太平地、大坝、麻栗树的烤烟,乍石、大坝、太平地、店子的蚕桑等传统特色农产品基地继续巩固提高;新兴特色农业基地不断涌现,如店子的花卉繁种、大坝的蔬菜,沙坝、新村的冬早马铃薯、糯达杨梅、店子的蔬菜制繁种、乍石的小香茄、龙头山的大棚西瓜和食用菌等。

2)特色农产品花色品种增加,品质结构优化,档次提高。近年来,各地加大了种子种苗工程的实施力度,积极从国内外引进特色新品种,使永定镇的名特优新品种更加丰富。特色农产品生产开始创品牌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品牌不断增多。

3)区域特色初步显现,规模经营稳步推进。传统特色产业得到进一步开发,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不断培育,生产由原来星星点点的零散分布,向跨行政区域的片状、带状发展,形成各具优势的产业带和产业群。

2有利条件和主要制约因素

查看全文

生态农业镇发展工作汇报

漫步现在的镇,三五成群的白鹭飞翔于宽广的青山绿水间,地里的蔬菜生气勃勃……一幅幅漂亮的画卷出现在人们面前。“镇作为区的农业集群镇,将以特征农业为根底,鼎力开展无公害食物、绿色食物、有机食物,开展绿色农业、精密化农业和高附加值农业,引进和培养龙头企业,加速开展现代农业,把镇打形成泸州市一流生态农业镇。”镇党委书记熊正彪满怀决心。

调整构造农业初显成效

近几年来,镇量体裁衣调整农业财产构造,规划化农业已初显成效。

当前,镇已构成了以长河村荔枝滩为中心的荔枝林,以国光村为中心的1万亩甜橙财产园,以沱江沿岸魏坝村为中心的1万亩川南反时节露天蔬菜财产带,以砖房村为中心的2.5万亩酿酒红高粱中心区,以雨丰村为中心的3万亩优质水稻主产区,以威武村为中心的1万亩油菜主产区。“通吃”牌大米、“光之味”甜橙、长河荔枝、露天蔬菜等名优产物享誉省表里。本年,镇粮食产量达3.3万多吨、蔬菜产量达2.2万多吨、生果产量达1200多吨、油菜产量达1200多吨,产值合计2亿多元。

镇鼎力开展农业财产化企业,促农增收。当前,该镇已有农产物加工企业13个,花草企业2个,个中规划以上农业财产化企业5家,首要产物为原酒、大米、菜油、花草等。取得无公害农产物认证2个,绿色食物认证1个,有机食物认证1个。

镇还积极开展专合组织,做到抱团运营效劳。当前已开展农人专业协作社12个、成员2585户、带动非成员7286户,个中从事栽种业7个、畜牧业2个、渔业2个、农机效劳1个,发卖农产物总值7889万元。

查看全文

农业强镇继续解放思想汇报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12日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建平镇2007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66亿元,预计200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8亿元,增长7%。如何结合我镇农业特点,落实好党中央关于农业生产的方针政策,继续解放思想,奋力推进建平由农业大镇向农业强镇转变,是当前我镇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建平农业的现状分析

全镇共有耕地面积3.1万亩,坝地仅占5.7%,坡台地占94.3%,属于典型的西部盆地中丘区农业大镇。田土中:水田1.1万亩,旱地2万亩,农业人口2.8万人,人均占有耕地1.1亩。日照、气温资源优越,大面积能实现2-3熟,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6万亩左右,复种指数245,其中,粮食作物常年播面6.1万亩左右,经济作物常年播面1.5万亩左右。六大优势主导农作物为小麦、水稻、玉米、红苕、花生、油菜等。

从目前情况来看,建平农业优势明显,是粮、油、猪生产基地镇。全镇粮食总产量近年来一直位列全县前茅。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土地利用率较低。建平人均占有耕地仅1.1亩,单位面积产值不足1500元,复种指数还有提高的潜力。二是农作物品种多,但精品少,注册商标只有一个。建平有六大优势主导产业,但均为传统农业作物,产量提升空间小,经济效益低。经济作物播面小,占总播面比重小,难以明显提高经济收入。三是农副产品转化率低。农副产品加工能力弱,生产规模小,加工水平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滞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四是土地耕作精细化程度低。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中去,全镇部分村、社出现农业简业化、农村空心化、劳力老龄化现象,农村从事粮食生产的几乎全部是清一色的中老年人。这部分人往往凭经验种田,不去追求什么新品种、新方法,满足于自己的口粮够吃就行,精细化耕作难以保障,对农业增产、增收产生一定的影响。五是劳动力科技水平低。农民文化素质的普遍较低和思想观念的落后,是制约农民增收的根源性因素。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科技素质整体较低,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差,对科学种田的积极性不高,影响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和科技生产力的转换,严重地限制了农村科技致富的步伐,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六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近年来,建平农业产业结构虽发生了某些变化,但变动比较缓慢,依然是一产业占绝对优势,不合理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从农业生产结构看,种植业产值远高于养殖业,种植业中粮油作物产值远高于经济作物产值。

二、由农业大镇向农业强镇转变亟待解决的问题

1.缺少典型。好的领头羊,是羊群的保证;好的带头人,是集体前进的保证。建平虽是农业大镇,但没有特别突出的典型增收、致富典型。农业生产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农业机械设备利用不充分,农业产业规模化低,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就连旱地改制,在一定时期都出现了一定的回潮现象。

查看全文

镇农业信息半年工作总结

信息半年工作总结

为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半年来,朱阳关镇农业信息网站在市、县等农业部门的指导和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县年初下发的《卢氏县200*年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意见》,把各项工作都落实到具体实践中。现已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农业信息网站的建设情况

今年,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网站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成立了朱阳关镇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实现了上级领导下达给我们的目标任务,达到了“六个一”标准。即:1、一间专用房屋;2、有2名专职人员;3、有一套信息网络专用设备并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4、成立了朱阳关镇农业信息网站;5、有完整的服务制度,有健全的服务体系,每个村都确定有专职农业信息联络员;6、成立了朱阳关镇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

7、拥有一套完整上级配置的电脑设备。由于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措施得力,全镇产生了一批农民经纪人队伍,他们以镇农业信息网站为中心,通过宣传带动辐射,利用网络查询农产品供求信息,与外地客商建立生意合同,使全镇的农产品、土特产品走出卢氏,走出河南。

查看全文

镇农业和农村工作小结汇报稿

我镇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实施农业三化发展战略,通过切实加强领导,精心安排部署,强化工作措施,深化农村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农业投入,不断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作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同比增长%。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培植扶持主导产业,打造区域特色产业

充分发挥我镇的劳动力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扩大了畜禽养殖、大棚蔬菜种植、优质水果种植等主导产业的规模,逐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带,提高农业效益。养殖业,依托昱合集团、金河公司等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肉鸭、肉鸡、生猪养殖规模和数量不断膨胀,全年共新发展一孔桥养鸭小区、二养猪小区等养殖小区个。种植业,按照“南菜、西果、北苗木”的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不断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以桥西一、桥西二、桥西三村为中心的西果区。种植面积达亩。二是以昌寿路两侧河南村、张庄村、前沟村、东营村、西营村为主的南菜区,种植面积达亩,其中棚菜种植亩。三是以獐羔埠村、碱滩村、三甲刘村等北部村为主的苗木区,面积达亩,品种余个。

二、切实增加农业基础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我们不断创新投入机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运用工业融资的办法,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进军我镇农业,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一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的力度。借鉴工业招商引资的成功做法,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大公司来我镇投资兴业,综合开发农业资源,为农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年引进投资过千万的农业项目个,分别是_昱合集团标准化养殖厂和孵化厂项目;投资过万的农业项目个,分别是_渤海园林园景有限公司和_泰兴园林有限公司。二是加大农业项目的申报力度。强化了农业的项目意识,用足、用好国家、省、市扶持农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扶持农业发展的资金。年向上级争取农业扶持资金万元,在黑埠子村圆满完成了节水灌溉项目的建设。三是加大农业重点工程实施力度。充分发挥农业重点工程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以这些工程的良好项目形象、较高的经济收益带动面上的农业生产。加快了南起朱马南路、北至高固路、西起丰收河、东至东环路,占地亩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三、全力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查看全文

镇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白岩镇位于安顺市北面,普定县东南面,是普定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个小城镇。全镇总面积74.86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191个村民组,居住着汉、白、苗、仡佬四种民族。****年末,全镇总人口35163人,耕地面积20834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0.64亩。近年来,该镇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区域优势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探索出了一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色农业路子。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

1、按照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要求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围绕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总体规划目标,进一步加强对镇情、村情的研究和认识。在总结发展经验的同时,充分分析全镇农业生产的发展条件、特点和不利因素,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全方位地扩大开放,切实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强化基础,重点突破,坚持非均衡推进的原则,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使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快速转变,向产业一体化迈进。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思路

白岩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思路是按照“商品型”、“城郊型”、“科学型”的方向进行调整和发展;在依托城市服务农业的基础上继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面向市内、市外两个市场,大力发展种养业,尤其是果品和蔬菜,在“鲜活”上下功夫;全面进行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提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转化能力,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特”的特色农业经济;抓好农业产业化、生态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农田水利建设等四项工作;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变粗放型经营为集约型经营,走商品农业、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和效益农业之路。

查看全文

镇农业和农村上半年工作总结

××年上半年,我镇农业农村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农业农村工作有关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工作目标,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切实抓好我镇各项农业农村工作,使我镇农业和农村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抓好春季备耕工作,确保农业生产正常进行。针对去年冬末今春少雨的天气,我镇未雨绸缪,年初向岗谢镇买水万立方,分别抽调到林沥、心埔、子营、石龙等个村的蓄水塘,切实保证我镇春耕生产用水。此外,我镇还对农用物资市场进行整顿,原创:杜绝买卖假农用物资现象发生,确保种子、化肥等农用物资的正常供应。从而切实保障各项春耕工作的顺利进行,全镇共完成水稻播种面积亩,蔬菜播种面积亩,甜玉米播种面积亩,其它播种面积亩。

二、加强林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保证。今年上半年,我镇重点抓好林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林业方面:⒈认真抓好森林防火工作。落实森林防火责任,成立森林防火指挥部和防火队伍;大力宣传森林防火知识,提高群众的防火意识;实行森林火情举报奖励制度,调动群众防火积极性,形成全民监控的良好局面;同时筹资建成一条长公里的森林防火带,确保我镇上半年无重大森林火灾事故发生。⒉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我镇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积极筹集资金,投入到沥镇公路泮沥段绿化建设和森林防火带的建设中,进一步绿化、美化林沥,较好地完成了植树造成林任务。

水利方面:⒈多方筹集资金,投入万元资金加固冯村堤围东室段,全长公里,共砌万土方,石方;⒉抓好各水利工程的防汛工作,成立“三防”领导机构,制订防汛抢险岗位责任制,建立一支约人的防汛抢险队伍,确保防汛责任、防汛人员、防汛器材三落实。⒊抓好各水利工程的管理,确保农业生产用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