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园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12:42: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园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园建设视察汇报
为加快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前段时间,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视察组对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其间,实地察看了镇柳林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镇食用菌示范园、镇屯鲜食葡萄示范园、街道村现代农业示范园、街道酿酒葡萄示范园等现场,听取了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工作汇报,召开了由相关部门、部分镇街区负责同志和部分人大代表参加的座谈会。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按照“园区化、品牌化、产业化”的发展要求,突出抓好农业转型发展和农产品升级,大力发展高端、特色、品牌农业,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和在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达32个,涉及蔬菜、果品、特种养殖、酿酒葡萄等多个产业,同时还发展了苗木花卉、食用菌、鲜食葡萄等新兴产业。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进机制初步形成。一是成立了领导机构。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农工办主任任副组长,农业、畜牧、林业、财政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并通过定期召开现场会、调度会,组织开展现场督查等形式进行统一领导、协调调度和考核验收,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实行了部门包靠。按照市委“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建设责任化”的要求,实行了“农口部门包镇街、部门干部包项目”责任制,安排12个农口部门和涉农部门对全市12处镇街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进行了包靠,对重点建设项目安排专人负责,加快了园区建设工作的进度。三是凝聚了工作合力。农业、畜牧、发改、财政、科技等相关部门明确责任,通力协作,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作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相关部门配合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机制。
(二)高标准规划建设,农业示范园区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市政府准确把握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现状和各镇街实际,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规划建设了一批规模大、示范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进一步加快了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目前,全市重点调度的32个园区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部分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完工。镇柳林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占地160亩的奶牛养殖区已经投入使用,占地80亩的种猪养殖场已经开工建设,投资376万元的大型沼气工程调试工作已经结束;镇屯葡萄示范园,已投入资金1600万元,栽植大棚鲜食葡萄520亩;镇惠和食用菌产业园总投资1.5亿元,一期工程投资4000万元,8个产菇房已投入生产,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科研楼正在施工当中,预计今年12月份完成并投入使用,50亩林下香菇示范园已经建成投产,等等。市政府科学规划,安排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向潍胶路、平日路等主干道路两侧集中,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带。全市重点调度的32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核心区面积2.2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达3.8万亩,其中,街道村现代农业示范园核心区面积800亩,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基地达到1万亩规模。
(三)坚持因地制宜,各镇街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进迅速。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中,各镇街从本地区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街道积极引导各示范园区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加强与科研机构、知名院校的合作,大力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初步形成了“信息、技术、产品、市场、效益”相统一的新兴产业化链条。目前,该街办在加快酿酒葡萄示范园和超大示范园改造提升的同时,新规划建设了蓝莓示范园、百兴生态种养示范园和鑫旺特种养殖示范园3个现代农业示范园。镇主要依托六和集团、宇洋药业、瑞丰食品等企业进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重点规划建设了有机蔬菜、花卉苗木、标准化养殖等10处示范园区。镇把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壮大镇域经济的出发点和突破口,确立了“打造两个园区、培植三大基地”(“两个园区”即胶河花卉产业园区和柳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三大基地”即镇域北部花卉种植基地、中部土豆种植基地和南部果品种植基地)的现代农业框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特色鲜明、推进迅速。
农业园运转模式与绩效关系
1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主要形式是政府参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模式,规划建设农业开发区,并为园区企业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和政策服务,企业在园区中负责具体项目实施与产业开发。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势头良好,截至目前,江苏省已建成各类农业示范区1660个,共吸引社会各类资金192.5亿元投入现代农业,有力地促进了江苏农业发展。据统计,江苏省各类农业产业园区总面积已达24.2万公顷,其中设施栽培面积4.73万公顷,涉及粮食、蔬菜、花卉、苗木、林果、畜禽等多个产业。各类园区累计引进、示范新品种6386个,推广新技术1636项,开发形成了20多项成果,辐射推广面积100万公顷以上,培训农民120万人次,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2010年,依据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标准,围绕每县(市区)打造1~2个重点园区的目标,原则上是各县市选择发展最好的1~2个园区,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招商引资、扩大示范辐射,引领现代农业发展。2010年在全省范围内认定了包括南京傅家边现代农业园在内的23家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011年又认定了包括铜山、浦口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内的48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目前全省已确定共71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分布在70个县市。江苏省现设13个省辖市,下辖106个县(市、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覆盖面积比重已达到67%。
2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运行模式分析
2.1合作社主体型园区
所谓合作社主体型是农民主体的一种升华,农民组织起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在农村实行的“合作社+农户”模式,农户以合作社的名义和公司打交道,对于公司的不合理行为,农户可以以法律的形式保护自己的利益,使交易更加公平。农民在组成合作社后,可以通过自己的运输、仓储和加工等机构,延长产业链,以市场为导向,获取流通和加工服务等领域的利益。农民合作社变成了农村中新技术推广基地。如马铃薯种子退化了,合作社就告诉农民如何去防止退化;还会帮助农户预防病虫害、并将这知识传播给农户,从而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实际技能。江苏苏州阳澄湖结合苏州市城乡一体化试点的优势,率先在园区建设区内建成“合作社+公司+市场+农户”的经营模式。该模式以农业经营大户组建股份有限公司为市场主体和政府扶持资金为引导动力,以农户土地入股的土地股份合作社、特种水产养殖合作社为运作基础,在稳定的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动员农户自愿将土地入股,然后由合作社按照区域功能定位,进行土地整理和鱼塘改造,由合作社统一经营,或对内对外公开招标,实施规模经营,股份合作社取得出租收入后实行按股分红。海门官公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立了草莓、西甜瓜、瓜果等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通过合作社进行流转土地,联结千家万户,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实现了园区内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句容应时鲜果产业园,园区建设发展公司负责统一物资供应和技术服务等,运作过程基本上是以合作社为基础,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合作社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目前已成立22家合作社,入社农户2500人,农户入社率达到80%以上,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其中80%的农产品靠合作社销售。
2.2园区发展公司主体型园区
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总结
省重点帮扶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富民现场会召开以来,现代农业产业园紧紧围绕会议要求,落实会议精神,加强统筹协调、壮大园区产业、推进产业富民,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发挥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各方面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园区总体发展情况
今年以来,现代农业产业园牢牢抓住成功入围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单位的重大机遇,着力推动园区发展转向高质量,努力打造发展水平高、科技含量高、服务水平高、综合效益高“四高”型示范园。目前,园区已集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家,建成6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3个省级园艺标准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效。
1.坚持生态为先,优势特色产业构建取得新进展。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坚持以工业化的思维发展特色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经营超80%,主导产业加工转化率达54%。做强循环经济。围绕打造特色循环产业,着力构建以工厂化食用菌为主的菌蔬果渔全产业链式发展模式,在前道原料环节带动周边乡镇种植农作物1.2万亩,在后道生产环节与苏州硒谷合作进行精深加工,共引进工厂化食用菌及关联企业19家,日产量超过500吨,成为全省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2017年循环产业总产值达22.68亿元,占园区总产值73%。做优三产融合。突出新业态、新经济培育,大力推动农旅、农电融合,加快发展文旅休闲观光农业,充分发挥园区“醉美”电商平台与物流体系支撑作用,带动全县建成各类网店、“村淘”项目4500余家,各类网络销售企业600余家,今年以来已接待各类游客和考察活动等67.3万人次。做大特色品牌。注重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建设,组织开展华绿牌金针菇、华佗牌金针菇等生态原产地保护认证活动,着力打造“食用菌”“鲜桃”“成子湖青虾”三大区域公共品牌,“鲜桃”地理标志农产品通过农业农村部评审,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63个,绿色、有机等农产品产地认证面积超过55.3%,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4%,园艺作物标准园、标准化养殖基地占比达50%。
2.坚持富民为本,多元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得到新拓展。突出联农富农并举,积极构建多元利益联结机制,让广大农民参与园区建设、共享发展红利。2018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将达到2.4万元,超过全县平均水平35%以上。其中就业联结,通过设立劳务中心,帮助1300多人就业。创业联结,在建15万平方米创业创新孵化中心,让创业创新者“拎包入驻”。股权联结,以奖补资金入股优质企业,将其中60%股权量化到村集体和低收入农户。服务联结,成立劳务、农机等合作社11个和桃果机械化服务平台,促进农户降本增效。金融联结,开展农村土地“两权”抵押试点,发放小额信贷7382万元。保险联结,桃价格指数保费由财政负担70%,每亩少交保费210元。科技联结,通过“两化”“三新”方式,亩均降本30%、增效1500元以上。扶贫联结,开展“四送”“四资”活动,为228个低收入户送去152个岗位。
3.坚持内涵为要,先进技术装备集成区构建实现新突破。注重典型引领、要素集聚,探索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装备“四新”发展路径,全面推动园区提档升级、内涵发展。让主体更强。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拥有100-300亩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203个,两年来新增5个家庭农场集群和16个农业龙头企业,国润农业目前正申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让服务更优。围绕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牢固树立“店小二”服务意识,建设冷链物流、智慧能源、综合服务等“六大平台”,设立展示、会商、创联“三大中心”,落实放管服“2212”改革,跟踪解决企业和经营主体在土地、项目、技术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形成了“小政府、大服务”的运行模式,目前正计划研发园区APP服务平台。
农业园目标任务书
为了加强管委会工作管理,进一步明确部室工作目标,夯实工作责任,确保完成全年各项工作,根据部室职责和园区工作任务,特制订办公室2012年度工作目标任务书:
1、坚持经常性组织机关干部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产业政策、企业经营管理和现代礼仪等知识,努力提高机关干部综合素质,积极创建学习型园区。
2、严格文件审核和公文来电处理,确保机关规范高效运转。认真做好管委会文件资料的归档管理工作。
3、加强园区党建工作,细化落实组织、制度、阵地三项建设,深入开展“四抓三帮两发挥”、“三比一创”和“党员示范岗”等主题党建活动,树立一批党建工作典型,积极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
4、持续开展“1、2、3”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活动,为园区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年内至少申报一户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5、加强机关制度建设,完善管委会学习、考勤、工作等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达到制度健全、工作规范、职责明确。
农业园研学服务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
摘要:针对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的研学服务供应链中研学需求不足问题,分析得到由于农业园售后服务不足、研学内容较少导致学校与农业园不能紧密合作。为构建供应链关系协调机制,增强农业园与学校的紧密合作,提出以下建议:与高品质研学服务机构合作,改善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研学服务质量,培训专业人员,按需丰富研究课程,达到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的目标;通过服务质量的提升,加强农业园休闲的声誉机制,以及与学校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达到激励学校稳定研学需求的周期,增加研学次数的目标。
关键词:研学旅行;服务供应链;关系协调机制
2016—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在强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发展城乡居民需要、融入服务业的休闲农业,可见休闲农业进入了与其他服务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小学研学旅行是农业休闲产业与教育服务产业融合的一种校外教育活动,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指出,中小学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其中,包括植物认知等农业研学活动成为许多学校的首选研学旅行内容。休闲农业企业做好研学服务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北京市爱体验苹果主题公园通过深入挖掘北京农业农村资源,设计融入农耕、寓教于乐的体验项目和体验产品,不仅能够丰富农业的发展业态,拓展农业的教育功能,同时也深化了教育部门的课程改革,弥补了学生实践活动的缺失,拓宽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路径,进而实现了农业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1]。但是也存在经营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2],以及合作学校不稳定的问题,对此,以北大荒现代农业园为对象,研究如何结合农业等专业服务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通过服务供应链关系管理,加强与学校的研学合作。北大荒现代农业园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企业。农业园有南国园、菜艺园、名花园等,具有种植科技优势,适于开展休闲旅游,尤其是研学认知服务,因此,哈尔滨市的中小学校愿意组织学生到农业园开展研学活动。但是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研学服务存在合作学校研学活动没有稳定的周期、农业园研学专业化服务能力有限、售后服务不足等问题,如何通过研学服务,提高农业园收益成为农业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对此,运用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研学服务供应链成为可行解决方案。
1文献综述
1.1休闲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关键问题。在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服务质量方面:Liu等[3]从如何提升服务供应链中的服务质量角度出发,研究了服务供应链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印旭斌[4]提出在旅游电商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服务供应链服务质量不好、总是受到投诉的问题日益增多,为此,需要利用旅游服务供应链协调系统来进行激励。嵇雅楠等[5]提出为解决游客投诉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于旅游服务服务质量下降而导致的,通过运用收益共享机制,建立了旅游服务供应链协调模型。在旅游服务供应链存在的激励不足的问题方面:刘娟[6]通过引入旅行社产出和信誉度等指标体系,建立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解决了激励扭曲的问题。赵馨[7]研究了旅行社在旅游服务供应链上的聚集力和协调能力弱问题,由于激励不足导致旅游服务供应链效率低下。1.2休闲旅游服务供应链协调方法。信息资源共享协调方法:俞飞等[8]合理预测需求和需求内容,根据收集的内容合理安排产品计划,确保旅行服务的连续性,有效降低逐层增加需求的误差,从而减少牛鞭效应的发生,增强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汤世强[9]提出战略性企业合作关系基本上要求每个合作伙伴公司在共同利益目标下分享和信任对方的信息,以实现“双赢”的局面。从激励的主体与客体,激励的目标和激励的手段进行了激励机制的研究。关系协调方法:黄小军等[10]提出构建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重要性,指出要实现旅游服务供应链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目标,需要建立关系协调机制来增强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张巍巍[11]提出旅游服务供应链存在协调不好的困难,解决这些困难需要进行供应链中各成员关系协调,增强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进而提升旅游服务效益。马育倩等[12]提出综合性较高的旅游服务供应链成员通过关系协调机制增强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来提升服务供应链的效益。根据上述文献可知,研学服务供应链关系协调机制由协调激励的主体、客体、目标和手段构成。其中,关系协调机制选用声誉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可以有助于解决农业园收益较低的问题。要解决研学项目收益较低的问题,需要解决研学需求不足的问题,那么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通过与社会上开展研学的高品质教育机构合作,补充和培训服务人员,可以通过改进研学服务供应链的结构解决;二是解决与学校关系不紧密的问题,对此可以通过研究研学服务供应链的关系协调机制解决。
2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研学服务供应链的关系协调机制的构建
农业生态观光园旅游开发与利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业也由此获得了更多人的关注,为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阐述了农业生态观光园旅游的开发和利用意义,分析了当前农业生态观光园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农业生态观光园旅游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可为推动我国农业生态观光园旅游更加稳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发展策略
农业生态观光园旅游是一项基于农业与旅游业交叉产生的新型旅游产业。农业生态观光园旅游综合生态、园林、民俗和农业等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因此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更偏向于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被称为“绿色旅游”[1]。当前,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业已较为成熟,形成了一定规模,在我国沿海发达城市,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也已走上了规范化道路,充分体现出农业生态观光园旅游的生命力。因此,农业生态观光园旅游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1农业生态观光园旅游开发和利用意义
发展农业生态观光园旅游,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而且能够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其中,农业生态观光园旅游对农业与旅游业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其一,发展农业生态观光园旅游业,有助于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极大拓宽我国农业生产空间,继而提升我国农业整体生产水平,并最终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其二,进一步促进我国传统旅游业的纵向发展,并在旅游产品的类型方面予以进一步丰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地观光旅游地也随之增长。对此,若能促进传统旅游业与农业产业的结合,势必将延伸传统旅游产业链条长度,进而达到促进传统旅游业效益增长与质量增长的目的[3]。其三,基于我国当前推广与深化的旅游扶贫政策,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发展亦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基于我国当前所发展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大多为农业基础本身较好的地区,而这些地区只需稍加投资与规划便能创造出一个具有高容量的旅游环境,而在滚动发展模式的帮助下,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企业便可在投资的同时获得一定收益,从而相应地减少投资企业的风险。当然,考虑到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最显著的行业经营规律为成本低、见效快,故当前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并不适宜在农村且不发达地区发展。其四,有利于市场机制的引进。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招揽更多的游客。而要切实达成以上目的,则必须随时关注市场行情,并基于当前的市场情况开展有针对性地营销活动,这样才能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旅游的“品牌”与“形象”,有助于引导农业共同参与到市场竞争中,继而逐步改变传统农业的封闭意识,并促使农业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升[4]。
2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园设施规划措施
1现代农业科技园概述
1.1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内涵
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定义论述有很多,通过前人对园区定义的整理分析,在对农业科技园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认为现代农业科技园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以高新科技为核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高科技农业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为手段的集高新农业技术示范、科普教育、新奇特品种的培育和生产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农业园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主要任务就是依靠科技进步改变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整体效益[4]。农业科技园作为现代农业园的一种独特的主题类型,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先导条件是科技,它是此类农业园的命脉,是以科技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点。
1.2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规划与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首先对于农业来说,现代农业科技园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其建设也大大加快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进程,以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落实推行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从总体上促进了农业进步和区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此外,它还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作为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渗透和扩散的载体,对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次对于农村来说,现代农业科技园的规划和建设有利于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交换,促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另外它还有助于稳固农村的生态安全格局。同时,它还为广大农民提供了科技示范、教育的平台,让科技走进了千家万户,借助其自身强大的组织和扩散功能,有效地提高周边地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从而最终实现园区增效和农民增收。
2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的理论探索
小议观光农业园消费者
摘要:观光农业园旅游作为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近几年发展壮大起来。借鉴消费者计划行为理论,根据观光农业园游客行为的特征,调查了郑州市金鹭鸵鸟因观光农业园的游客选择行为,寻找了观光农业园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旅游企业提出了几点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观光农业园;消费者行为;计划行为理论
观光农业园是以农业为基础,以生态为主题,将农业生产、田园风光和农村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自然环境吸引游客来观赏、品尝、劳作、休闲、体验、健身、书画、摄影、购物、度假等集农业生产、观光旅游和景观营造于一体的新型园林艺术形式。近年来,随着自驾游比例的上升和人们对传统旅游景点的淡漠,观光农业园旅游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
1郑州市观光农业园的发展现状
郑州市观光农业园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主要是受国外及国内经济发达省份观光农业园发展的启发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特别是二七区侯寨乡率先举办樱桃节,建立樱桃采摘园以来,城郊各区、县、市借助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和开发,利用现有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使观光农业园有了很快的发展,开发和形成了诸如植物生态园、农家休闲娱乐园、休闲垂钓园、特种养殖观赏园等观光农业项目和景点,并且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观光旅游。郑州观光农业园虽然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因发展历史较短,经验不足,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设施和服务落后、项目单一雷同、缺乏特色、观光农业园“农味儿”不足等问题,直接导致观光农业园的游客满意度偏低。
2观光农业园游客选择行为的影晌因素分析
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调查研究报告
近些年来,××社区始终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在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大力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根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统一安排和部署,××社区组织有关人员对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状况及发展方向进行了调研,有关调研情况如下:
一、××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基本概况
××社区位于××镇的西南部,辖9个村民组,220户,居民912人。现有耕地面积1237亩。××社区农业科技示范园,交通方便,园区规划建设面积1000亩。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调整生产布局,农业生产水平得到较快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以前,社区群众农作物主要以传统的水稻、油、麦为主,收入较低,群众增收缓慢。2009年以来,结合××社区拖萝畈“农发”工程改造区,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园。据统计,园区现有农作物种植面积1470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832亩,平均亩产489公斤;西瓜种植面积325亩,亩产4750公斤;还有高标准无性系茶园种植面积50亩,无性系育苗50亩,瓜蒌50亩。群众人均增收200多元。
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的制约因素
与发达地区相比,无论在速度上、规模上、还是在效益上,还有很大的差距,现代农业建设道路还十分艰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劳动力素质低。还应看到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的高度开放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已有60%以上的农村强壮劳动力投入到了非农产业。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当前,园区农业生产经营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粮食作物占有很大的比重,占农作物种植面积75%,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规模比较小,从而无法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联产承包之后,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难以形成带动我市农业的规模经济,劳动生产率低。
三、加快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乡村农业生态园旅游开发研究
[摘要]少数民族乡村农业生态园建设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农业科技化、专业化、产业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相融合的新型绿色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标志。因此,从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优势与开发潜力入手分析,探讨民族乡村旅游开发的新范式,农业生态园旅游开发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旨为民族地区政府制定“三农”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和农业生态园+田园综合体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少数民族;农业生态园;旅游开发
1前言
乡村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帯动了中国乡村发生了天翻地覆地变化,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实现,中国已悄然步入产业互促、群体互动、生活互融的乡村旅游时代。[1]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世代居住在西北部、山区和高原地区的少数民族确因交通的闭塞、各民族间交流困难,导致经济发展相当滞后,成为中国史上欠发达贫困落后地区。从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到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其目标就是要推动少数民族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此,国内学者对少数民族乡村资源开发和旅游精准扶贫进行热烈讨论,并提出许多对策性建议。张倩、陈袁丁、薛占金、秦作栋等等学者认为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就必须充分利用该地区的旅游资源,加大旅游开发力度,促进养殖业、种植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从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主导产业,实现贫困地区产业之间的融合,改善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从而达到促进民族地区社会文明、带动民族区域经济发展、改善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生活条件的目的。王慧、方堃、左容、覃文静、王竹宇、张方、韦复生、成艳彬等诸多学者认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开发旅游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地区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2],实现从输血经济到造血经济的转变,增加就业机会,也有利于从“单一式”开发向“多元式”开发转型,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由“单兵独进”向“整体联动”转化。李烨、罗强月、尚清芳等学者们研究了家庭自主经营模式、服务接待经营模式、产品共生营销模式、“合作社+”运营模式、入股分红经营模式等产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3]郭艳芳,陈景辉,韦复生等诸多学者从旅游扶贫开发策略的角度,提出了建立有效的旅游职能部门、建立旅游开发制度保障、增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建立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等建议。[4]上述学者们不仅对旅游开发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进行多视角分析,还重点研究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带动效应、旅游扶贫致富、经营模式等对策措施。也有不少学者从供给侧改革的需求和供给体系上对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然而,现实的问题是,在全域旅游大发展的视域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到底开发什么样的农业生态园旅游景区;是否按现行风景名胜区的模式进行开发;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旅游开发如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否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乡村生态园旅游开发在精准扶贫战略下如何改变农村脱贫面貌;旅游开发如何精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乡村农业生态园与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如何融合等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问题。为了深入探讨上述现实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资源优势与旅游开发的潜力,而进一步分析现有景区是否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范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乡村农业生态园旅游开发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2少数民族乡村资源优势与旅游开发潜力分析
少数民族世居区域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大多数乡村资源尚处于未开发状态,为农业生态园旅游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潜力巨大。西部大开发战略、精准扶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大大提升了少数民族地区交通条件、人民科技文化素质,也为农业生态园+田园综合体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环境、交通和人文条件。现在问题是如何根据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条件开发出不同类型的现代农业生态园,带动乡村农业生态园旅游产业发展。2.1植物资源优势与旅游开发。少数民族世居的山区、高原和盆地是我国植被资源最多的区域。据统计,我国拥有种子植物300科,24600种。其中最古老植物占世界总属62%。在植物种中林木1000多种,药用植物4000多种,果品植物300多种,纤维植物500多种,淀粉植物300多种,油脂植物600多种,蔬菜植物80多种,成为世界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5]这些丰富的植物种类为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各种类型的农业生态园提供了举世无双的自然资源条件。从农业产业化与旅游开发价值出发,根据不同民族地区的资源分布,可开发果品生产基地、蔬菜基地、药材基地和茶叶基地等农业生态园区;根据林业旅游产业开发价值,可大力开发生态森林景观区。与此同时,还可根据当地植物资源分布状况,从国民经济发展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上,有计划地规划综合植物发展基地,开发纤维植物生态园、油脂植物绿色生态园区等绿色生态园区。由此可见,从乡村供给侧改革的需求侧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各种以植物资源为主体的区域性生态旅游园区的潜力巨大。关键在于当地政府如何进行规划与布局。作为农业生态园区的旅游开发,要将农业产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单纯的旅游开发,将会将会丧失经济发展的基础。2.2原生态资源与旅游开发。我国是生态资源最多的国家,而且原生态资源类型齐全,原始森林、喀斯特地貌、湖泊、瀑布、溶洞、峡谷、河流、泉水、温泉、冰川、沙漠、草原、石林等应有尽有。对世居在山区和高原地区的少数民族,这些原生态资源更富有特色,而且大多处于未开发状态,又是大众旅游者游览、休闲、度假、探险、体验的最佳场所,具有十分庞大的客源群,因而旅游开发潜力巨大。2.3民俗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开发。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文化财富,也是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成果,更是少数民族文化的标识。它已成为各民族共同拥有的宝贵的旅游资源。少数民族世代传承的民族特色的戏曲、舞蹈、剪纸、壁画、石窟、雕塑、石刻工艺品等乡土工艺,建筑桥梁、寺庙、村寨、古镇、农具、传统文化节庆等民俗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是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既有物质文化遗产、又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口头文化遗产。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还处于滞后状态,缺乏整体规划的连锁开发,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珍贵文化遗产尚未开发出来。因此,大力开发出各种具有民族特色民俗文化园,建造各种类型的历史博物馆、遗产展览馆、文化会馆等,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还可构成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带和文化旅游圈,使之成为中外游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因而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可见,少数民族乡村丰富的原生态资源和文化遗产资源为开发各种类型乡村农业生态产业旅游园区提供了良好资源条件。然而,从过去旅游开发的经验教训来看,任何单一的旅游区吸引力是很有限的。因此,当前或未来的旅游开发,可以将农业生态园区、自然景观区和文化遗产旅游区相融合,构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旅游综合体,还可将各类型农业生态园区、田园旅游综合体形成旅游圈和旅游带,扩大和延长旅游园区的空间,从而使旅游活动更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