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学报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12:21: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学报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学报

《北方农业学报》征集审稿启事

《北方农业学报》是由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主管、主办,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认定的学术期刊。

先后获得“华北地区优秀期刊奖”、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并被认定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被科技部《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为进一步提高《北方农业学报》的学术水平和办刊质量,全面推行同行评议审稿制度,扩大审稿专家队伍,编辑部现向全国征集农业领域的审稿专家,希望相关专家、学者踊跃自荐,或者推荐合适人选。

审稿专家应满足以下条件:1.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及以上职称,或获得博士学位,并且从事相关专业领域的科研或教学工作,并在核心期刊上三篇以上;2.具有较高的专业英语阅读及写作水平;3.愿意参与本刊审稿工作,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稿任务。经编辑部遴选、编委会同意后,将给审稿专家颁发正式聘书。本刊将按审稿量向审稿专家发放薪酬,100元/篇,并赠送全年《北方农业学报》期刊。

自愿为本刊审稿专家、学者,请以“审稿专家”为主题发Email至编辑部或来电登记。同时,《北方农业学报》编辑部诚挚地向全国农业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约稿,内容可涵盖作物遗传育种、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气象、农业经济、农业工程管理、园艺、园林、水产科学、教学研究等。

《北方农业学报》期待您的积极参与!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22号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北方农业学报》编辑部

查看全文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道德公约

1.期刊的责任

以推进农业和生命科学发展为宗旨,以服务农业科研和教学为己任,反映我国农业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追求真理、交流学术。报道原创试验技术成果,杜绝不诚信,准时出版期刊。

2.编辑的责任

编辑应对期刊负责,不断提高期刊质量,满足读者和作者需求。编辑有拒绝和接收来稿的权力,对拒绝或接收的来稿没有利益冲突。及时向作者反馈评审专家的意见和符合编辑标准的修改意见。尊重评审专家意见,同时保护作者的创作热情。乐意帮助读者与作者间的沟通。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和争鸣。

3.评审专家的责任

评审工作匿名进行,评审专家对来稿的研究内容没有利益冲突,对来稿的评价应该是客观公正的。如评审专家发现来稿观点错误、知识性错误、严重抄袭、数据有伪造嫌疑,应向期刊编辑部反馈,对来稿是否达到公开发表标准给出明确的意见。

查看全文

中文期刊网站建设现状与分析

摘要:科技期刊网站是科学技术成果数字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平台。查找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和承办的65种中文期刊的网站,并按基本信息、投稿评审系统、论文上传和开放获取、扩展内容以及新媒体应用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这些网站基本信息和基本功能健全,整体布局成熟稳定。需在论文在线优先发表和开放获取、内容资源增强开发、新媒体融合应用方面加强网站建设。建立期刊集群平台是提升网站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网站建设;基本信息;在线投稿评审;论文在线;开放获取;扩展内容;新媒体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互联网和科技期刊逐渐融合,形成了“互联网+科技期刊”的多种发展模式。进入21世纪,数字化平台和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科技期刊加强网络化建设,自建网站的数量快速增加,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1-3]。门户网站是期刊树立品牌形象的重要窗口,是作者、编者、审者和读者交流的主要平台,也是期刊数字化的关键标志。近年来,期刊数字化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将门户网站打造成复合型多媒体学术资源平台成为必然趋势[4-5]。农业科技期刊作为农业信息传播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能否跟上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高速发展,将关系到其发展前景。近几年,农业科技期刊网站建设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大多是探讨某个期刊或某类期刊门户网站的建设途径和发展状况[6-9],鲜有针对我国农业科技期刊网站建设现状的整体调查与统计分析。中国农业科学院是我国研究领域广、综合实力强的农业科研单位[10]。其主办和承办了69种科技期刊,包括39种学术类期刊(含5种英文期刊)、27种技术类期刊、2种综合指导类期刊和1种科普类期刊[10]。其期刊数量多、种类全,在农业期刊中影响力较高[10]。其期刊网站建设的情况代表了农业科技期刊网站发展的基本模式。可以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网站了解我国农业科技期刊网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文章选取这些期刊作为调研对象,分析其网站建设现状及发展态势,并提出发展建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带来一定启示,进而为我国农业科研院所期刊乃至我国农业期刊的数字化发展提供参考。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对中国农业科学院及其下属研究所主办和承办的65种中文期刊,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简称院网)资源条件板块中出版物的期刊栏目,查找期刊及其网站,查到59种刊,其中42种刊有网址,17种刊无网址。对院网上没有查到网站的17种期刊,再到主办和承办期刊的研究所网站(简称所网)上的相关栏目查找,查到3种刊有网址;对院网上没有查到的6种刊在所网上查找,5种刊有网址,其中《农业大数据学报》为2019年创办的新刊,1种刊无网址。最后通过百度搜索引擎对院网、所网上没有查到网站的15种期刊名称进行搜索,没有查到期刊自己的网站。对查到网站的50种期刊的网站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调研时间为2020年2月,调研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投稿评审系统、论文上传和开放获取、扩展内容以及新媒体应用等。建立Excel表格,对调研的各个项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2中国农业科学院中文期刊网站建设情况

查看全文

农业期刊网站建设现状与启示

摘要:【目的】归纳分析农业期刊网站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为网站设计更好地服务作者提供借鉴思路。【方法】以2017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32种综合性农业期刊网站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官网认证情况,从服务作者角度分析其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结果】32种期刊均建有官网,在百度认证的期刊有26种,在360搜索引擎认证的期刊仅9种,没有期刊在搜狗搜索引擎进行官网认证;大多数网站页面结构合理,但功能建设过于公式化、程序化;在为作者提供快捷答疑、免费全文下载阅读、多元化阅读模式等增值服务,以及引导作者加强学术自律、发挥行业与学科平台作用等方面,期刊网站做得还不够完善。【结论】期刊网站应从多种途径辅助作者找到官网、内容建设体现人文关怀、满足多元化个性化服务需求、打造学风建设宣传平台、发挥行业与学科平台引领性服务等方面改良和优化,为作者提供更精准、贴切的服务。

关键词:官网;农业期刊;网站建设;增值服务模式;宣传平台

2020年2月17日,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提出“推动中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服务科技强国建设”的要求。2020年9月11日,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可见,国家科研改革政策对国内期刊的利好越来越明显,国内学术期刊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契机。期刊工作者在趁势而上办好刊、办强刊的同时,也应该深思:鼓励科研人员将在祖国大地上,争取科研人员将高质量在自己的期刊上,我们应该为科研人员主动做好哪些服务工作?媒体融合时代,大部分科技期刊都已建有自己的网站。期刊网站已从最初的简单静态页面展示,逐步发展成有综合功能并具有互动性的小型综合网站,成为期刊展示与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对期刊网站设计与内容建设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关注:葛文[1]指出网站设计应对读者服务的模式进行考量,并设计出科技期刊网站的读者服务模式;苏磊等[2]对新型学术期刊网站的设计实例进行分析与总结,指出新型网站应将信息服务和用户服务结合,以更好地提升学术期刊网站的信息服务能力;刘铭[3]从可达性、可读性、响应速度、网站链接效果等方面对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网站的可用性进行分析;潘秋岑等[4]从科技期刊网站用户的人性化本质需求出发,提出期刊网站的用户体验优化策略。还有一些研究集中于期刊网站简约性、建设现状等方面[5-9]。笔者认为,期刊是作者学术成果发表的载体和阵地,期刊网站应是在学术成果发表过程中提供重要服务作用的平台与纽带,网站功能应以高效地服务作者为首要建设主旨和前提。鉴于此,本研究从服务作者角度深入分析32种农业期刊网站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期刊网站的服务水平,也为同行期刊编辑改良、优化网站提供借鉴。

1统计源与研究方法

笔者所在期刊为综合性农业期刊,一直关注同行业期刊网站建设现状,故以2017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32种综合性农业期刊为研究对象。首先,调查各期刊网站在百度、360及搜狗三大搜索引擎的官方认证情况,并通过数据库、纸刊、主办单位网站等途径反复核实确认该网站为官网后收藏;然后,从为作者服务的角度分析、探讨各期刊官网功能构建与内容建设情况,调研截止时间为2020年12月10日。

2期刊网站构建现状与问题分析

查看全文

新入职青年编辑的自我修养及觉悟

摘要:为了和更多的青年编辑分享编校工作快速上手的经验,文章以作者亲身经历为例,分析了一个编辑的“门外汉”如何通过自我修养转型为一名合格责任编辑,提升编辑自我价值的过程。据此得出青年编辑要先通过提高对自刊的基本认识、提升编辑必备基本功、积极参与行业交流学习和取得出版专业资格证书,实现作为编辑从业人员的初级目标;之后通过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投身社会服务行业,为促进行业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实现中级目标。不断制定目标并实现目标,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提出青年编辑入职后应不断提升自我修养,直面编辑工作可能遇到的问题与挑战,主动加强学习与实践,努力做好科学研究,切实履行学术“守门人”的岗位职责,旨在为科研队伍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青年编辑;主观能动性;自我价值;中国农业期刊网;挑战

近年来,越来越多高学历的青年进入了期刊行业,扩大了编辑从业人员的规模,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初入期刊行业的青年编辑大多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科研经验,获取信息、查阅文献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均比较强,但是普遍缺乏编辑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1]。和大部分青年编辑一样,笔者也曾是外行,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的招聘,于是按照要求,经网上申请、笔面试等环节,最终进入了编辑行业。初入编辑行业,笔者对其一无所知。迄今为止,笔者参加编辑工作已有两年时间,从一个编辑行业的“门外汉”,通过不断摸索快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责任编辑。本文通过自身的学习经历,结合身边的优秀示例,分享一些能帮助青年编辑快速成长的方法,以期与青年编辑共同进步。

一、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主动接触新鲜领域

(一)深入了解所在期刊的基本情况

编辑的自身成长与所在的期刊紧密相连,期刊的创新需要编辑的与时俱进,编辑的成长需要期刊提供平台。因此,新入职编辑需要对所在期刊有一个全面又深入的认识。笔者入职的《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于1996年创刊,是综合性农业期刊,月刊。主要刊登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与医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和农业机械工程等学科的学术论文。《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作为农业高校学报类的领头期刊,影响因子以及总被引频次等指标逐年上升,2019年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农业科学综合类期刊中学科排名第33位,位于《期刊引用报告》的前25%;2020年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农业科学综合类期刊中学科排名35位,学科排名基本稳定,但在《期刊引用报告》中仅位于前50%。《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曾获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颁发的“百佳期刊”和“中国农业期刊网”颁发的“领军期刊”奖,被多个国外重要检索刊库(俄罗斯文摘杂志来源期刊、美国化学文摘来源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网站来源期刊、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和国际农业和生物学中心等)收录,是农业高校学报类最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之一。通过对自刊的认知,了解到自刊具有的优势以及与同类期刊的差距与不足,从而作为规划自身发展的切入点,为做好编辑工作树立良好的开端。

查看全文

农业农耕考古技术分析论文

在原始农业生产中,因种植作物不同,其收获方法及使用的工具也不相同。收获块根和块茎作物时,除了用手直接拔取外,主要是使用尖头木棍(木耒)或骨铲、鹿角锄等工具挖取。收获谷物时则是用石刀和石镰之类的收割工具来收割。不过根据民族学的资料,人们最初也是用手拔取或摘取谷穗。如云南省金平县的苦聪人收获旱谷时,多数仍然用手折下谷穗。西盟佤族在使用镰刀以前,收获的方法是把谷穗拔起来或掐断。怒族老人追忆,最初收旱稻是用手捋下穗上的子粒放进背篓里[146]。台湾高山族也长期用手收获谷物,陈第《东番记》记载明代台南的高山族“无水田,治畲种禾,花开则耕,禾熟拔其穗”。明末清初郑成功进入台湾时,所看到的情况仍然是这样,收割时“逐穗拔取,不知钩镰之便”(杨英《从征实录》)。六十七所著的《台海采风图考》中也记载“番稻七月成熟,……男女同往,以手摘取,不用铚镰”。可以推想,原始农业时期最古老的谷物收获方法是用手摘取的。后来,当人们使用工具来代替手工之时,当然也会沿袭这个习惯。所以,最早的收割工具石刀和蚌刀等都是用来割取谷穗的。许多石刀和蚌刀两边打有缺口,便于绑绳以套在手掌中使用,晚期的石刀和蚌刀钻有单孔或双孔,系上绳子套进中指握在手中割取谷穗,不易脱落。商周以后的铜铚仍继承这一特点,一直沿用到战国时期。

至少在8000年前,石镰就已经出现。像裴李岗遗址的石镰就制作得相当精致,其形状与后世的镰刀颇为相似。从民族学的材料得知,一些使用铁镰的少数民族也是用它来割取谷穗的。如西藏墨脱县的门巴族收获水稻和旱稻时,是用月牙形的小镰刀一穗一穗割下来放在背篮里,稻草则在地里晒干后烧掉作为来年的肥料。海南岛有些地方的黎族,直到现在仍使用铁镰割取稻穗,然后将它们集中挂在晒架上晒干,需要时再加工脱粒。稻草留在田里,需要时用镰刀割取,不需要时就烧掉做肥料。因此推测原始农业时期,先民们使用石镰、蚌镰只是割取谷穗,而不会连秆收割。这是因为当时禾谷类作物驯化未久,成熟期不一致,仍然保留着比较容易脱落的野生性状,用割穗的方法可以一手握住谷穗,一手持镰割锯谷茎,这样可避免成熟谷粒脱落而造成损失。同时,当时的谷物都是采用撒播方式播种的,用手抓不到几根植株,要连秆一起收割庄稼是极为困难的。即使是已经使用金属镰刀的商周时期,也仍然是用这种方法收获庄稼的。甚至晚到汉代,还保留着这种习惯。如我们从四川省成都市凤凰山出土的东汉渔猎收获画像砖下半部分可以看到这种场面(图六三),画面左边的三人正在割取稻穗,捆扎成束。最左边一人将已扎好的稻穗挑走。右边的两人则高举一种大镰刀在砍割已经割掉稻穗的禾秸(如不需要稻草,则将它留在田中,任其干枯,来年春天就可“烧草下水种稻”了)。这种方法一来是沿袭古老的用钰割穗的传统习惯;二来适于在撒播的稻田里使用,可及时抢收,减少损失;三来可减轻运输过程中的劳动强度。不过,汉代已实行育秧移栽技术,田中已有株行距,水稻品种也远离野生状态,再加上铁农具的普及,铁镰已非常轻巧锋利,为连秆收割技术的运用打下了基础。而适于割取谷穗的铚,则被镰刀所淘汰。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西汉墓曾出土过四束古稻,是连秆割下的。这说明至少在西汉时期,有些地方已经采用连秆收割的方法(图六四),此后就逐渐成为主流。我们在甘肃省的唐代壁画中所看到的一些收获场面,就是用镰刀直接收割谷物秸秆的。

6.脱粒加工技术

人类最早的脱粒技术,难以从考古发掘中获得实物证据,但从民族学的材料中可以得到启示。先民们最早的脱粒方法是用手搓,如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大多是用手搓的方法对采集来的植物穗子进行脱粒。相信在原始农业萌芽时期,人们也是这样做的。稍后则用脚踩的方法进行脱粒。我国西南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就是用手搓脚踩的办法使谷穗脱粒的。如云南的布朗族人把收割回来的谷穗曝晒几日,然后在地上铺一篾笆,把晒干了的谷穗置于其上,旁栽一木桩,男女手扶木桩,双脚搓踩脱粒。西藏墨脱县门巴族则是把谷穗放在石板上脚踩手搓。云南西盟佤族所用脚踩手搓的脱粒习惯一直延续至今。此外,云南的独龙族、怒族和傈僳族,西藏的珞巴族等都是用脚踩或手搓来脱粒的。稍后,人们用木棍来敲打谷穗,使之脱粒。如怒族、傈僳族、西盟佤族和门巴族等,解放前都是脚踩和棍打同时使用的。门巴族还敲打水稻。这种方法可以说是连枷脱粒的前身。怒族在收获玉米后,在地上挖一浅坑,铺上麻布毯,放上玉米穗,周围用麻布毯子围起,然后用木棍敲打。如收获量少,可放在有眼的箩筐里,围上衣服或麻布毯,用棍子来舂。这又可说是杵臼的前身了。由于木棍易于腐朽,难以在考古发掘中发现实物,即使有木棍出土,也无法断定就一定是用来脱粒的。同样,连枷的使用已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其发明年代应当更早,也因为竹木不易保存,难以从考古发掘中取得证明。

目前考古发掘中能够确认的脱粒加工农具是杵臼和磨盘。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杵和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石磨盘都有七八千年的历史。石磨盘是谷物去壳碎粒的工具,杵臼则兼有脱粒和去壳碎粒的功能,因而杵臼的历史似乎应该更早一些。有些少数民族历史上甚至没有使用过石磨盘,而一直是用杵舂。最原始的就是地臼。如苦聪族人在屋角地上挖一个坑,以兽皮或旧布作垫,用木杵舂砸采集来的谷物。西盟佤族原先并没有木碓,只是在地上挖一个坑用麻布或兽皮垫上,用木棍舂打。也有用布将谷物包起来后用木棍敲打的。海南岛的黎族,解放初期还有不少人把带穗的旱稻放进木臼中,手持木杵舂打,脱粒与去壳同时进行。独龙族人和苦聪族人脱粒小米和稗子时,也是带穗舂的。《续修台湾府志》记载清代高山族加工谷物的情况是:“番无碾米之具,以大木为臼,直木为杵,带穗舂。”可见,将谷物脱粒与加工合而为一的“带穗舂”,是一种相当原始的加工方法。继木臼之后,至少大约在7000年前出现了石杵臼。各地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都出土了不少石杵臼,其加工谷物的工效当较木杵臼要高。商周时期,石杵臼仍然是主要的加工农具。杵臼一直使用到西汉才有了突破性创造,即发明了利用杠杆原理的踏碓和利用畜力、水力驱动的畜力碓和水碓。但是手工操作的杵臼并未消失,而是长期在农村使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专门用来去壳碎粒的工具是石磨盘,其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采集经济时代。原始的石磨盘只是两块大小不同的天然石块。它的使用方法应该和一些少数民族使用石磨盘的方法相同。如云南独龙族的原始石磨谷器叫作“色达”,它由两块未经加工的天然石块组成,一块较大,一般长约50厘米,宽约30多厘米,厚约7厘米。另一块较小,是直径10厘米左右的椭圆形或圆形的鹅卵石。使用时,下置簸箕,大石块放在簸箕上,一端用小木墩或石头垫起,使之倾斜,人跪在簸箕前,把谷粒放在石块上,双手执鹅卵石碾磨,利用石板的倾斜度,使磨碎的谷粒自行落在簸箕上。澳大利亚土著妇女们把采集来的少量种子收拾干净后,就放在由一块大而扁的石头和一块小而圆的石头组成的“碾谷器”上去壳、碾碎,然后再加工成饼子一类食物[147]。从考古材料看,至少在8000年前,石磨盘就已经制作得相当精致了(如裴李岗遗址的石磨盘),其加工谷物的技术和功效当也达到很高的水平。

查看全文

国内园林彩叶植物管理论文

关键词彩叶植物;园林;应用

摘要从园林彩叶植物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园林彩叶植物品种引种选育、彩叶植物在部分大中城市应用情况调查和园林彩叶植物造景应用配置等4个方面对国内有关园林彩叶植物的文献进行了综述。

彩叶植物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1],狭义上“彩叶植物不包括秋色叶植物,在春秋2季甚至春夏秋3季均呈现彩色,尤其在夏季旺盛生长的季节仍保持彩色不变”;广义上“凡在生长季节可以较稳定呈现非绿色的植物都可称作彩叶植物”。也有人认为,彩叶植物是指生长期内叶色与自然绿色明显不同的植物类群[2]。据1993~1997年的初步调查,我国彩叶植物达400多种,分属于62科108属[3]。

1园林彩叶植物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1990年亚运会后,金叶女贞不仅成了北京城市绿地中主要的彩叶绿篱植物,而且还扩散到我国中、东和南方各省的城市,丰富了城市景观[4]。最近,北京园林局实施彩叶植物的“绚彩工程”,加大了彩叶植物的引种,引进培育了银杏、元宝枫、地锦、白蜡、紫叶李、花叶大叶黄杨等。北京园林系统专门针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以彩叶树种和时令花卉为亮点,打造城市的景观大道、色彩大道和人文大道,力争形成一街一景、风格多样的道路布局。上海市园林部门已作出规划,要筛选和驯化一批适合上海气候环境的彩叶树种,将世博会打造成彩色世博[5]。上海市将建设五条彩叶大道示范道路,让市民走在马路上就能感受到“彩色上海”的迷人魅力。随着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城市的绿化从以往只重绿化逐渐向城市的彩化和美化发展。城市彩化的方式很多,有人指出“以叶代花”[6],其中引种彩叶植物、丰富城市绿化树种是一种很实用的措施。

2园林彩叶植物品种筛选、引种和选育研究

查看全文

农业机械路径跟踪方法

摘要:文章发现一种在朦胧自适应纯跟踪模子的农业机器路径跟踪方法以处理农业机器自主导航控制系统的精细度问题。该手法在追踪模子实行农业机械路径追踪把持基础上联合农业机械运动学模子明确车轮期望转向角;用朦胧自适合把持在线自适合地明确纯追踪模子中的前视远近提高了途径追踪的精细度。农业机械的路径追踪实验结果说明,考证了方式的可行和有效。

关键词:模糊自适应;纯追踪模型;农业机械路径跟踪方法

农业装备机能化快速发展且农业机械(以下简称农机)自主导航把持技术受到了大量看重,农业自主领航把持是细致农业技术体系中的一项首要重要的大量用于耕作播种施肥喷药和收获等农业生产进程方法[1]。受到国内外科研人员的大量关注的农机方位计算方式和农机模子与导航途径追踪把持方式是农业自主导航把持技术考察核心。

1农业机械路径跟踪方法的主要发展概况

近代农械自立领航系统对单位有检测、节制、实行和监控。检测单元是对农械目前方位与现状的检测,方位传感器包含用来检测农械目前的方位、态度角(包含航向角、俯仰角和横滚角)消息和方位和姿态角的变革快慢,即农械运转快慢和转动角快慢等的方法:方位传感器、现状传感器、速度传感器等,车轮转角传感器用作转向控制回路的反映传感器并衡量农机转向轮当前转向角度消息[2]。把持单元是领航系统的首要主要领航途径计划和途径追踪。领航按某种导航把持计划来算出转向角度的期望值为转向角指令;算出对转向执行机构的节制量,像效率、电压等,而把持转向执行组织的运作,把农机转向轮转动到转向角指令规定的方向把持器依据农机的目前方位消息及目标途径消息。履行单位是农机转向的履行机构,感化是将转向节制器的节制信号转变为对农机转向轮的转动力矩,使转向轮发生转动。转向执行组织有机械和液压[3]。机械式通过实现农机转向操作并安装简便和适应性广来电机转动农机原转向轴驱动。液压式适合液压转向方发的农机,由自主转向液压回路立刻把持转向油缸的步骤,完成农械转向步骤。液压式转向执行机构转向操作简便可行和可靠性高等好处把持精度高执行快速。监控单元是由一台田间计算机担任导航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

2模糊自适应纯追踪模型的主要模式

查看全文

植物耐性机理管理论文

摘要: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镉对植物伤害与植物耐镉机理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该研究领域的一些重点问题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植物;镉;伤害;耐性机理

中图分类号:Q945.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2-0112-02

近年来,由于工业“三废”的排放、各种化学产品的使用,以及不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导致镉污染日益严重。全世界每年由于人为因素向环境中释放的镉有30000t左右[1],其中82%~94%的镉进入到土壤中。据报道,我国受镉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20000hm2,且有逐渐加重的趋势[2]。镉不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元素,但易被植物吸收,本身具有高移动性和高毒害性,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会导致神经和肾功能异常,骨骼病变,并能引发骨痛病、肺气肿、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因此,研究镉对植物的毒害及其耐性机理,对于农业生产、环境治理及生态保护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可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环保及保健意识,促进无公害食品生产的发展。本文仅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概述。

1镉对植物的伤害

1.1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查看全文

灌溉水量影响棉花产量论文

【摘要】通过对棉花生育期的监测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和灌水频率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水量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十分显著,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灌水增产效应与灌水量不是成比例增加,当达到一定程度时产量降低。其次灌水频率对棉花产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在灌溉定额相同、灌水频率不同的情况下,灌水频率为12次的棉花产量略好于灌水频率为24次的,但差异并不十分显著。通过实验分析,灌水频率为12次,灌溉定额在220m3/亩~260m3/亩为宜。

【关键词】膜下滴灌;棉花;灌水频率;灌溉定额;产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资源亏缺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在我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0%~80%,水分利用效率低,农业节水具有较大的潜力〔1~2〕。在世界范围内,由于水分所造成的减产,可能要超过其他因素所导致的产量损失的总和〔3~4〕。棉花是一种耗水量大,灌溉投入高的作物,能否保证棉花关键生育期灌水需求是影响棉花正常生长、开花结铃的重要因素〔5〕。新疆干旱少雨,蒸发量大,为减少棵间蒸发损失,在棉花高产栽培中采用了膜下滴灌技术〔6~7〕。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在寻求作物合理灌溉方式上做了大量研究,Clothier和Green〔8〕曾用TDR(时域反射仪)和负压计对葡萄利用土壤水分状况进行检监测后,提出了对作物的有效灌溉方式是减少单次灌水量而增加灌水次数。BrentE等〔9〕指出,生产中采取减少灌溉量,适当增加灌溉次数的方法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黄占斌等〔10〕研究了有效水的高效利用以及产量和WUE的关系后,证明了有限供水能够产生较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分析滴灌条件下灌水对棉花产量的影响,最终确定最优灌水,为合理灌溉提供科学依据,对当地农业生产作出指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实验设计

在棉花整个生育期内,在实验区设10个处理方案,每个处理有一个重复,灌水次数分别为12次(灌水周期为7天)和24次(灌水周期为3.5天)。灌水定额分别为:140m3/亩、180m3/亩、220m3/亩、260m3/亩和300m3/亩。土壤含盐量采用烘干法,将烘干土样用90mL蒸馏水将其溶解,沉淀12小时之后,通过滤纸过滤,然后用数字电导仪测定过滤后的溶液的矿化度,得到土壤含盐量。

2.棉花产量与灌溉定额的关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