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型乡镇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12:07: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型乡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型乡镇

农业型乡镇行政管理难题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农业型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基层民主

论文摘要:本文认为,农业型乡镇层面上的矛盾根源于现行的财政体制和行政体制。本文主张农业型乡镇行政体制的改革应符合国家治理和乡村社会发展的需要,方向应是通过渐进的体制内改革完善基本制度建设.强化乡镇政府的有效性。

农业型乡镇是指以农业为主要产业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的乡镇。按照徐勇教授乡镇分治的观点,乡镇行政体制改革不宜搞“一刀切”,应将农业型乡镇与工商型乡镇区别对待。这种区分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第一,两者的发展前景不同,路径选择也应存在差别。农业型乡镇的发展前景是小城镇。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逐渐加入工业社会,农村日渐萎缩,人地矛盾缓解,农村的共同富裕有望实现。工商型乡镇的发展前景是小城市,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市政体制。第二,两者改革的背景有差别。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逐步深入,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农业型乡镇财政收入严重不足,其存在必要性受到质疑,遑论其有效性;而工商业型乡镇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乡镇政府的无效及职能扭曲。

一、农业型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及原因

1.现行财政体制下农业型乡镇财政收入严重不足

1994年建立的财政管理体制重新界定了中央、地方政府间的财权和事权范围,加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责、权、钱。原本中央政府寄希望于通过逐步深化省以下体制改革配套确定省以下政府间财力分配框架,但由于省以下体制改革的深化近年并未取得明显进展,财权与事权划分模式出现了两相背离格局。省级政府和市级政府效仿中央层级集中财政收入,致使县、乡财政赤字增加。同时乡镇政府基本事权并未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乡镇政府除了要提供区域性公共物品、落实中央的政策执行上级政府分派的任务,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政绩驱动和追求可资支配的经济利益)。乡镇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严重制约了其作为能力。税费改革后,尤其是取消农业税以来,这种矛盾更为突出,以至于多数严重依赖地方税类的农业型乡镇财政沦为“吃饭财政”.仅能维持乡镇政府生存。

查看全文

农业型乡镇行政体制改革论文

论文关键词:农业型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基层民主

论文摘要:本文认为,农业型乡镇层面上的矛盾根源于现行的财政体制和行政体制。本文主张农业型乡镇行政体制的改革应符合国家治理和乡村社会发展的需要,方向应是通过渐进的体制内改革完善基本制度建设.强化乡镇政府的有效性。

农业型乡镇是指以农业为主要产业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的乡镇。按照徐勇教授乡镇分治的观点,乡镇行政体制改革不宜搞“一刀切”,应将农业型乡镇与工商型乡镇区别对待。这种区分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第一,两者的发展前景不同,路径选择也应存在差别。农业型乡镇的发展前景是小城镇。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逐渐加入工业社会,农村日渐萎缩,人地矛盾缓解,农村的共同富裕有望实现。工商型乡镇的发展前景是小城市,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市政体制。第二,两者改革的背景有差别。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逐步深入,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农业型乡镇财政收入严重不足,其存在必要性受到质疑,遑论其有效性;而工商业型乡镇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乡镇政府的无效及职能扭曲。

一、农业型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及原因

1.现行财政体制下农业型乡镇财政收入严重不足

1994年建立的财政管理体制重新界定了中央、地方政府间的财权和事权范围,加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责、权、钱。原本中央政府寄希望于通过逐步深化省以下体制改革配套确定省以下政府间财力分配框架,但由于省以下体制改革的深化近年并未取得明显进展,财权与事权划分模式出现了两相背离格局。省级政府和市级政府效仿中央层级集中财政收入,致使县、乡财政赤字增加。同时乡镇政府基本事权并未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乡镇政府除了要提供区域性公共物品、落实中央的政策执行上级政府分派的任务,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政绩驱动和追求可资支配的经济利益)。乡镇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严重制约了其作为能力。税费改革后,尤其是取消农业税以来,这种矛盾更为突出,以至于多数严重依赖地方税类的农业型乡镇财政沦为“吃饭财政”.仅能维持乡镇政府生存。

查看全文

农业型乡镇行政管理创新趋势

农业型乡镇是指以农业为主要产业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的乡镇。按照徐勇教授乡镇分治的观点,乡镇行政体制改革不宜搞“一刀切”,应将农业型乡镇与工商型乡镇区别对待。这种区分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第一,两者的发展前景不同,路径选择也应存在差别。农业型乡镇的发展前景是小城镇。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逐渐加入工业社会,农村日渐萎缩,人地矛盾缓解,农村的共同富裕有望实现。工商型乡镇的发展前景是小城市,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市政体制。第二,两者改革的背景有差别。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逐步深入,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农业型乡镇财政收入严重不足,其存在必要性受到质疑,遑论其有效性;而工商业型乡镇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乡镇政府的无效及职能扭曲。

一、农业型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及原因

1.现行财政体制下农业型乡镇财政收入严重不足

1994年建立的财政管理体制重新界定了中央、地方政府间的财权和事权范围,加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责、权、钱。原本中央政府寄希望于通过逐步深化省以下体制改革配套确定省以下政府间财力分配框架,但由于省以下体制改革的深化近年并未取得明显进展,财权与事权划分模式出现了两相背离格局。省级政府和市级政府效仿中央层级集中财政收入,致使县、乡财政赤字增加。同时乡镇政府基本事权并未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乡镇政府除了要提供区域性公共物品、落实中央的政策执行上级政府分派的任务,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政绩驱动和追求可资支配的经济利益)。乡镇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严重制约了其作为能力。税费改革后,尤其是取消农业税以来,这种矛盾更为突出,以至于多数严重依赖地方税类的农业型乡镇财政沦为“吃饭财政”.仅能维持乡镇政府生存。

农业型乡镇财政收入不足可以有两种解释:绝对不足和相对不足。绝对不足是指财政自筹制度和农业税取消之后,乡镇财政收入减少.无法维持基本呈刚性的财政支出,乡镇行政缺乏效率。相对不足是指农业型乡镇有限的财政收入很大部分用于维持不断膨胀的庞大的乡镇行政机构,而用于提供区域性公共物品和执行上级任务所需资金相对不足。这就决定了解决农业型乡镇财政危机的两种途径:增加乡镇可支配财力或减少用于维持农业型乡镇政府运转的资金,相对增加用于履行其正常职能所需资源。后者是属于行政体制改革的范畴。

2.压力型行政体制下农业型乡镇的行政表现

查看全文

探索农业型乡镇行政体制的改革路径论文

摘要:本文认为,农业型乡镇层面上的矛盾根源于现行的财政体制和行政体制。本文主张农业型乡镇行政体制的改革应符合国家治理和乡村社会发展的需要,方向应是通过渐进的体制内改革完善基本制度建设,强化乡镇政府的有效性。

关键词:农业型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基层民主

农业型乡镇是指以农业为主要产业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的乡镇。按照徐勇教授乡镇分治的观点,乡镇行政体制改革不宜搞“一刀切”,应将农业型乡镇与工商型乡镇区别对待。这种区分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第一,两者的发展前景不同,路径选择也应存在差别。农业型乡镇的发展前景是小城镇。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逐渐加入工业社会,农村日渐萎缩,人地矛盾缓解,农村的共同富裕有望实现。工商型乡镇的发展前景是小城市,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市政体制。第二,两者改革的背景有差别。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逐步深入,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农业型乡镇财政收入严重不足,其存在必要性受到质疑,遑论其有效性;而工商业型乡镇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乡镇政府的无效及职能扭曲。

一、农业型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及原因

1.现行财政体制下农业型乡镇财政收入严重不足

1994年建立的财政管理体制重新界定了中央、地方政府间的财权和事权范围,加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责、权、钱。原本中央政府寄希望于通过逐步深化省以下体制改革配套确定省以下政府间财力分配框架,但由于省以下体制改革的深化近年并未取得明显进展,财权与事权划分模式出现了两相背离格局。省级政府和市级政府效仿中央层级集中财政收入,致使县、乡财政赤字增加。同时乡镇政府基本事权并未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乡镇政府除了要提供区域性公共物品、落实中央的政策执行上级政府分派的任务,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政绩驱动和追求可资支配的经济利益)。乡镇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严重制约了其作为能力。税费改革后,尤其是取消农业税以来,这种矛盾更为突出,以至于多数严重依赖地方税类的农业型乡镇财政沦为“吃饭财政”.仅能维持乡镇政府生存。

查看全文

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阐述

摘要:本文认为,农业型乡镇层面上的矛盾根源于现行的财政体制和行政体制。本文主张农业型乡镇行政体制的改革应符合国家治理和乡村社会发展的需要,方向应是通过渐进的体制内改革完善基本制度建设.强化乡镇政府的有效性。

关键词:农业型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基层民主

农业型乡镇是指以农业为主要产业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的乡镇。按照徐勇教授乡镇分治的观点,乡镇行政体制改革不宜搞“一刀切”,应将农业型乡镇与工商型乡镇区别对待。这种区分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第一,两者的发展前景不同,路径选择也应存在差别。农业型乡镇的发展前景是小城镇。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逐渐加入工业社会,农村日渐萎缩,人地矛盾缓解,农村的共同富裕有望实现。工商型乡镇的发展前景是小城市,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市政体制。第二,两者改革的背景有差别。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逐步深入,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农业型乡镇财政收入严重不足,其存在必要性受到质疑,遑论其有效性;而工商业型乡镇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乡镇政府的无效及职能扭曲。

一、农业型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及原因

1.现行财政体制下农业型乡镇财政收入严重不足

1994年建立的财政管理体制重新界定了中央、地方政府间的财权和事权范围,加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责、权、钱。原本中央政府寄希望于通过逐步深化省以下体制改革配套确定省以下政府间财力分配框架,但由于省以下体制改革的深化近年并未取得明显进展,财权与事权划分模式出现了两相背离格局。省级政府和市级政府效仿中央层级集中财政收入,致使县、乡财政赤字增加。同时乡镇政府基本事权并未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乡镇政府除了要提供区域性公共物品、落实中央的政策执行上级政府分派的任务,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政绩驱动和追求可资支配的经济利益)。乡镇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严重制约了其作为能力。税费改革后,尤其是取消农业税以来,这种矛盾更为突出,以至于多数严重依赖地方税类的农业型乡镇财政沦为“吃饭财政”.仅能维持乡镇政府生存。

查看全文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动员会议的讲话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要充分认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做实;积极探索构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主要内容包括:工作意义,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需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是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需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是乡镇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培训工作,一是培训内容要切合实际、二是组织工作要扎实得力、三是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长效机制,一是坚持培训工作常抓不懈、二是加强科技信息的沟通传递工作、三是充分利用乡镇“科技信息服务站”的功能、四是切实发挥各乡镇科技副职及“科技服务团队”的作用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一、要充分认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科技培训的目的是要努力培养一批有文化,具备一定科技知识,有较强商品经济意识、致富意识和能力的新型农民。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是党的重托,是政府的职责、是农民的迫切需要。为进一步做好培训工作,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提高对这一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将这一活动深入、扎实、有效的开展起来,才能促进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深入发展。

1、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需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召开的专门研究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的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将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谱写新的篇章。这对农业和农村工作乃至具体到每位农民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此次培训活动要将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传达作为重要内容,讲解的方式要通俗易懂,使广大农民能够真切理解,并用好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

2、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落脚点是全面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就是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代农业的本质,是由先进的科技文化、先进的生产设施和现代化的农民构成的。通过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就是要推广先进的科技文化,培养现代化的农民,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3、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是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需要。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要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他们的科技意识。也就是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工艺,用现代的经营理念发展生产,从而促进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现在,农民增收致富的愿望和渴望非常强烈,但是,农民整个群体生活质量提高的幅度却不大,归纳起来有三点制约原因:一是缺少信息;二是缺少技术;三是缺少资金。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它给农民送知识、送技能、送信息,用知识武装农民的头脑,用技能增强农民致富的本领。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是提高农民科学素质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的一个重要举措。

查看全文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变革论文

摘要:全面取消农业税是一个由“以农养政”到“善政养民”的政策进步,它使我国农村行政管理体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经济社会改革的成果,根本解决农村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对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整体性制度创新,建立服务型、责任型和参与型的基层政府。

关键词:取消农业税行政体制改服务型政府

中央在全国农村全面取消农业税整整三年,它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已成为政府和学界强烈关注的问题,在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干群关系改善、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上意义重大,但同时也使县乡村三级特别是乡村两级收人大幅度减少,给乡镇行政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基层政府如何适应取消农业税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在本级财政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切实改善广大农村群众的民生现状,保障农民享受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正在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认真反思,只有顺应改革发展趋势,把握内在规律,才能在农村真正建设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服务型政府。

一、全面取消农业税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内动力

建国后,从农村汲取发展资源的思路使农村“养”的负担十分沉重。国家制定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也使国家工业化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剩余。这样,“以农养政”和“以农补工”的格局,形成了整个国家的资源输送渠道和模式。“以农养政”的模式以公共权力的强制性为基础,在有的农村地区导致了乡镇干部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紧张。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行了多轮行政体制改革,但是在乡镇一级成效并不明显,其难点是职能转变和人员分流,而根本原因是缺乏内在动力,尤其是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以农养政”的模式一直延续至2006年1月1日从制度上全面取消农业税。全面免征农业税使我国实行了2600年的农业税告结,作为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取消农业税是建国以来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对农村上层建筑和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完善,以及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必然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取消农业税使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农村发展的方面显现出来,给基层政府改革提供了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它促成农村行政管理必须以“善政养民”为政府唯一合法的目标,即基层政府必须顺应对农产品收益进行的重新分配,通过自身改革,提高行政效能,改善农业生产的宏观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政府由原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者转变为服务者,围绕提供廉价优质的公共物品和进行高效的社会管理来再造服务型和责任型政府,是对农村行政管理角色的回归。这种对“善政养民式”的政府合法性追求,为转换基层政府职能,精简乡镇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创造了条件。

查看全文

乡镇生态经济发展论文

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乡镇生态经济系统内存在着最大的经济投入容量即生态最大可容投入量的问题。随着经济投入的增加、产品产出量也增加。当产出量不断增加,超过生态上限时,既超过了生态最大可容投入量时,虽然可以增加产出量,但由于生态系统无法容纳,从而造成生态失衡。因此必须对乡镇生态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使其满足以下五个方面:①经济发展速度与可利用资源的增长速度相协调;②经济与现存生态资源结构协调一致;③经济生产布局与生态资源的区域类型相适应;④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出口结构与地区现存生态资源结构相补;⑤经济生产排放污染物的总量、分布和增长速度与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相适应。只有满足这五个方面,才能达到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在乡镇内,即接近最佳的最大持续产量,又适合我国国情的生产方式是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型工业。

发展生态农业是乡镇生态经济建设的基础。生态农业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调整产业结构、协调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注重农、林、牧、副、渔等各业全面发展,实行多种经营。②植树种草,扩大绿色植被面积,提高林木覆盖率,加强第一性的生产。③保护、合理利用与增殖自然资源,保护生物的多样性。④充分利用作物秸秆、树叶,发展畜牧业;利用牲畜粪便生产沼气,同时提供饲料和有机肥,提高生物能的利用率和废物的循环转化;防治农村环境污染。⑤开发农村新能源,解决农村能源短缺问题。

为进一步优化乡镇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农业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转移。主要发展以下几个类型的生态农业①生物立体共生型生态农业。该类型充分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质营养元素,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生产结构,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立体种养结全的类型。如稻鱼共生的生态农业。②物质循环利用型生态农业。该类型使各种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再次、多次地利用,从而获得更高的资源利用率,防治废弃物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主要是在种植业内部采取种、养业结合;种、养、加三结合;种、养、沼三结合;及种、养、加、沼四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方式。如稻一蔗(和桑)——鱼——猪(禽)相互结合型的生态农业。③生物相克避免型生态农业。该类型主要采取以虫治虫、以禽克虫、以草克草、以草克虫、以菌克虫等方式,来优化农业生态系统。④区域整体规划型生态农业。该类型是运用生态规律,将山、水、林、田路进行全面规划,协调生产用地与庭院、房舍、草地、道路、林地等的比例,使农、林牧、副、渔合理布局,农、工、商联成一体,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提高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从而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生态农业。如以水产养殖业为主,鱼、牧、种植、加工结合型,城郊菜、粮、奶、果、禽、鱼结合型;旱、地、粮、林、草牧型;以及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型等各有侧重的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农业经营方式,它不仅有利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促进生态良性循环;而且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力和资源利用率,加速了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同时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广开就业门路,为社会创造出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及其副产品。是农业生产中,最接近最佳的最大持续产量的生产方式。

生态型工业是乡镇生态经济的主导。生态型工业是在吸取不顾当也实际情况,盲目地追求高速度,盲目地上项目,不管能耗多高,污染多重,只重视发展的速度和数量,轻视发展的效益和质量的教训后,发展起来的,其中心思想是:立足本地资源深度加工增值,加强基地建设,重视农业资源增值,工农紧密结合,开发“绿色食品”,依靠科技进步,围绕物质与能量多层高效利用,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发展生态技术、生态工艺,生态工程,推动工厂生态化,工业生态化,采取无污染或少污染工艺,实行清洁生产,对资源多级利用,形成工业生产链,对“三废”以工业生态工程进行综合治理,实现“三废”资源化;强化企业管理,提高职工素质;根据乡镇内或本地区域内的农村特点,发展农、副业中的名、优、特产品的加工工业和相应的其它现代化乡镇工业,形成一条“少花钱,多办事”,高效节约能源、资源,控制污染,变废为宝,使工厂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统一的正确道路。

综上所述,只有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型工业,才能使乡镇生态经济系统进入结构不断优化,功能不断增强的螺旋式上升的运行轨道,才能寓环境建设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才能改善乡镇生态环境,使资源的经济利用更加充分和更具有成效,才能使农、工、贸结合成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型工业是一条速度快、效益高、质量好,促进乡镇生态经济良性发展的新路子。

查看全文

乡镇政府职能对策分析论文

摘要:实现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是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乡镇政府职能的理论研究,为实现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智力支持;采取多种措施解决乡镇政府在职能转变过程中的财政困难;不断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提高干部队伍素质,顺利实现乡镇政府由全面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

关键词:乡镇政府职能;困境;对策

随着农业税、“两工”的取消以及“以工补农”发展阶段的到来,农业与农村工作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身处农村工作一线的乡镇政府必须由过去的全面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后农业税时代乡镇政府职能的定位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落实到农村最基层;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能否实现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关系到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但是,实现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诸如理论认识问题、人员机构问题、责权利问题、上下衔接问题等。

一、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着理论困境

我国学术界在有关乡镇政府职能定位的问题上认识不足,从而导致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障碍。尽管学术界对于政府职能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是这些研究往往立足于高层级政府(主要是中央和省级政府)的宏观层面,并且研究成果高度抽象。高层级政府与乡级政府无论是实际上所拥有的权限,还是管理场域的特点都有巨大差异,适合于高层级政府的职能就未必适合于乡级政府。比如“市场监管”,虽然在理论上任何层级政府都应具备,但是乡镇政府由于缺乏执法主体,市场监管的职能基本上不存在。所以,理论界的这种宏大研究由于缺乏对低层级政府职能足够的、深入精细的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无助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实现。即使有研究者对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进行了研究,也通常只是提出一些大原则、大方向,如有限政府、公共服务性政府,仍然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缺乏足够的学理分析,不具强有力的说服力,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更可能导致人们思想的混乱。可以说,中国学术界长期以来没有承担起学术界应有的责任,它不仅忽视了“三农”,也忽视了“乡镇政府”。由于理论认识不足导致乡镇政府习惯于强制性管理,对于现阶段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内涵、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是被动进行转变而不是主动寻求改革。

面对这种理论困扰,理论界和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关注乡镇政府职能的理论研究,在理论上解决好乡镇政府职能为什么转变、如何定位、怎样转变等重大问题。要充分考虑到我国乡镇政府的特殊地位以及我国社会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国情,同时借鉴西方国家在地方政府职能定位上的经验,努力形成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乡镇政府职能定位。在乡镇政府的职能内容方面要适当减弱我国乡镇政府所承担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增强社会管理职能;在职能实现模式方面,应该从管理型走向服务型、从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在职能目标方面要从追求经济效益发展成为以社会效益优先,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

查看全文

乡镇蔬菜产业发展工作方案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为解决蔬菜产业发展中基地不标准、园区不规范、基础不配套等突出问题,切实增加贫困户收入,培育壮大蔬菜产业,结合全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的总体部署,落实国务院“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以稳菜、提质、增效、控污为目标,以补齐短板为主线,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创新模式为动力,以科技支撑为重点,进一步稳定种植面积,夯实发展基础,创建知名品牌,破解发展难题,提升生产水平,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提高农业附加值,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发展目标

2020年,全县蔬菜(含瓜类)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其中设施蔬菜(含瓜类)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露地蔬菜(含瓜类)面积18.5万亩以上,产量达到45万吨。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在引黄工程覆盖区和库井灌区,发展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瓜菜0.611万亩、露地蔬菜3.69万亩;在引洮工程覆盖区和人饮工程改造提升区,发展以塑料大棚为主的设施瓜菜0.889万亩、露地蔬菜4.81万亩;在三沟五河区,以砂田为主发展瓜类种植10万亩以上,全县瓜菜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20万亩以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