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贷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12:03: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信贷制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信贷制度研究论文
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金融抑制殛其症结
(一)农业获得贷款的支持低,农民贷款困难重重
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大了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力度,农业信贷投入总量有了大幅增加,但投入不足问题依然严重。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GDP为209407亿元,金融机构贷款总量与GDP之比1.07:1。而第一产业GDP为24700亿元,金融机构贷款总量与GDP之比为0.49:1,即仅为全国每1元CDP获得贷款水平的46%。虽然农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单位GDP所需贷款可能比二、三产业要低一些,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单位农业GDP获得贷款支持明显偏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对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62个农户的抽样调查显示,63%的农户有借款需求,实际发生过借款行为的农户占样本的51%。在有过借款的农户中,从亲戚朋友中借款的占58%,从农村信用社借款的占37%。根据调查推算,目前大约只有四分之一的农户能够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
(二)农村金融机构支农供给不足
尽管我国农村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但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商业性金融机构越来越注重效益,而由于农业经济发展滞后,支持农村经济无利可图,还可能带来金融风险,因此,机构网点大量从县域农村撤出,上收贷款权限,导致农业信贷资金日益萎缩;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惟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目前只承担国有粮棉油流通环节的信贷业务,其他大量的政策性任务如支持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地建设、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信贷等业务并没有开展起来,其支持农业发展名不副实;农村信用社发挥着金融支农主力军的作用,但农信社自身存在的缺陷以及愈加严重的商业化倾向,影响了其支农的积极性,支农后劲不足。总体来看,金融业支农供给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阻碍“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
(三)农村资金外流严重,资金供求矛盾尖锐
我国农业信贷制度
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金融抑制殛其症结
(一)农业获得贷款的支持低,农民贷款困难重重
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大了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力度,农业信贷投入总量有了大幅增加,但投入不足问题依然严重。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GDP为209407亿元,金融机构贷款总量与GDP之比1.07:1。而第一产业GDP为24700亿元,金融机构贷款总量与GDP之比为0.49:1,即仅为全国每1元CDP获得贷款水平的46%。虽然农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单位GDP所需贷款可能比二、三产业要低一些,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单位农业GDP获得贷款支持明显偏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对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62个农户的抽样调查显示,63%的农户有借款需求,实际发生过借款行为的农户占样本的51%。在有过借款的农户中,从亲戚朋友中借款的占58%,从农村信用社借款的占37%。根据调查推算,目前大约只有四分之一的农户能够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
(二)农村金融机构支农供给不足
尽管我国农村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但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商业性金融机构越来越注重效益,而由于农业经济发展滞后,支持农村经济无利可图,还可能带来金融风险,因此,机构网点大量从县域农村撤出,上收贷款权限,导致农业信贷资金日益萎缩;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惟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目前只承担国有粮棉油流通环节的信贷业务,其他大量的政策性任务如支持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地建设、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信贷等业务并没有开展起来,其支持农业发展名不副实;农村信用社发挥着金融支农主力军的作用,但农信社自身存在的缺陷以及愈加严重的商业化倾向,影响了其支农的积极性,支农后劲不足。总体来看,金融业支农供给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阻碍“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
(三)农村资金外流严重,资金供求矛盾尖锐
我国农业信贷制度构论文
论文关键词:现代农业;金融抑制;农业信贷制度
论文摘要: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金融抑制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金融抑制的根本还在于制度创新。本文结合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理论,在对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农业信贷制度对化解农村金融抑制的效用,最后提出了构建我国农业信贷制度的基本框架。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但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陷入了“低生产率一低收入一低储蓄、低资本积累一低生产率”的恶性循环。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增加资本积累是从“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的一条重要出路,通过对农业的投人进而增加资本积累对于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农业信贷资金已经成了农业投入的主要资金来源,然而,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导致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不高,对农业投入严重不足。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破解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信贷制度。因此,构建因国情制宜的农业信贷制度,破解农村金融抑制难题,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金融抑制殛其症结
(一)农业获得贷款的支持低,农民贷款困难重重
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大了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力度,农业信贷投入总量有了大幅增加,但投入不足问题依然严重。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GDP为209407亿元,金融机构贷款总量与GDP之比1.07:1。而第一产业GDP为24700亿元,金融机构贷款总量与GDP之比为0.49:1,即仅为全国每1元CDP获得贷款水平的46%。虽然农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单位GDP所需贷款可能比二、三产业要低一些,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单位农业GDP获得贷款支持明显偏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对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62个农户的抽样调查显示,63%的农户有借款需求,实际发生过借款行为的农户占样本的51%。在有过借款的农户中,从亲戚朋友中借款的占58%,从农村信用社借款的占37%。根据调查推算,目前大约只有四分之一的农户能够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
农业小额信贷风险管理论文
1农业小额信贷风险理论概述
1.1农业小额信贷概念及原则
农业小额信贷指的是农村信用社为了加大支农信贷投入力度,简化信贷办理手续,提高信贷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自身在支持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而进行开办的核定期限及额度内、建立在农户信誉度基础上、不需要担保和抵押的小额贷款,主要适用于从事农村土地作种或者与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个体经营业主等人群。农业小额信贷应该遵循偿还性、信用性、投向性、方便性、自主性、“三公性”以及量力性等基本原则。
1.2农业小额信贷风险内涵和特点
农业小额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交易对手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偿还贷款本息或者其信用水平发生变化,导致影响金融产品的价值,从而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具有地区风险集聚性、道德风险显著、风险协变性、风险数据“软信息”性、贷款对象特殊性以及风险评估难度大等特点。
2农业小额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农信社农户小额信贷探讨论文
摘要:近几年来,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业务成功运行不仅使其成为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现实选择,而且成为广大农户脱贫致富的法宝。但是,仍存在日益扩大的信贷资金需求与有限的信贷资金供给之间的矛盾、单一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与多元化、多层次贷款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小额信贷的扶贫性质与农村信用社商业化运作之间的矛盾这三大主要矛盾,阻碍着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壮大。本文认为解决这些矛盾的出路在于探索科学的运行机制,构建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和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矛盾;出路
为了优化农户贷款环境,1999、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制定并颁布了《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提出农村信用社要适时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农民借贷。这标志着中央银行决定在正规金融制度框架内开展过去主要由非政府机构或组织实施的贷款方式,并希望通过金融创新的方式改善缺乏抵押和担保能力的中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在中央银行的推动下,全面试行并推广小额信贷活动在2002年得到了较大发展。据中央银行的统计,到2002年底,全国就有30710个农村信用社开办了此贷款项目,占农村信用社总数的92.6%;两种小额贷款余额共近1000亿元,获贷农户5986万户;评定信用村46885个,信用乡镇1736个。农村信用社正以主力军的身份出现在小额信贷的舞台上。但农信社小额信贷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存在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在制度和政策层面上加深对该问题的研究。
一、双赢的信贷方式——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
1.农户小额信贷——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现实选择。从市场营销的一般原理看,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是农信社积极开展贷款营销活动的有效途径。市场营销学理论认为,要实现某一机构目标,关键在于确定目标市场的需求情况,能比竞争者更有效率地更快捷地为消费者提供其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就农村信用社而言,贷款业务是其最主要的盈利来源,农村应该是其最主要的市场,因此能否抓住并赢得一般农户,关系着各家农村信用社今后业务发展与竞争成败。农村市场主体——农民大多数以家庭为作业单位,进行小规模经营,资金需求额度较小,又无有效抵押物作担保品。因而,改变了过去金融机构追求抵押、担保,寻找大户的贷款方式,采取了分散、小额贷款形式,按照农户信用等级或采取联保方式发放的小额贷款是农村信用社为农村市场提供的最适合的产品。农信社若要不顾自身经营能力、经济实力和公共关系盲目去抢占城市市场,无异于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从农户小额信贷的实施效果看,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促进了农村信用社资产的优化和自身业务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支农实力,形成良性循环。如今的农村信用社已经是商业化了的独立经济主体,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首要目标。因此,如果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不能为其带来任何好处的话,其必然会退出小额信贷市场。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的热情不断高涨。这无疑源于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的成功实践。通过部分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证明了这一点,其结论为:从风险的角度看,小额农贷的风险低于企业贷款,而对利息收入的贡献却大于企业贷款;从农户小额信贷与企业贷款的成本收益比较来看,如果考虑坏账损失这一风险成本因素在内,农户小额信贷总体收益率反而比企业贷款总体收益率高10.643个百分点。因此,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中坚力量的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满足农户贷款需求的一种积极表现,同时也是培育自身新的金融业务点和盈利点的需要。
农村信用社农户信贷论文
摘要:近几年来,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业务成功运行不仅使其成为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现实选择,而且成为广大农户脱贫致富的法宝。但是,仍存在三大主要矛盾阻碍着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壮大。本文认为解决这些矛盾的出路在于探索科学的运行机制,构建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矛盾出路
为了优化农户贷款环境,1999、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制定并颁布了《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提出农村信用社要适时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农民借贷。这标志着中央银行决定在正规金融制度框架内开展过去主要由非政府机构或组织实施的贷款方式,并希望通过金融创新的方式改善缺乏抵押和担保能力的中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在中央银行的推动下,全面试行并推广小额信贷活动在2002年得到了大发展。据中央银行的统计,到2002年底,全国就有30710个农村信用社开办了此项目,占农村信用社总数的92.6%;两种小额贷款余额共近1000亿元,获贷农户5986万户;评定信用村46885个,信用乡镇1736个。农村信用社正以主力军的身份出现在小额信贷的舞台上。
1双赢的信贷方式——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
1.1农户小额信贷——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现实选择
从市场营销的一般原理看,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是农信社积极开展贷款营销活动的有效途径。市场营销学理论认为,要实现某一机构目标,关键在于确定目标市场的需求情况,能比竞争者更有效率地更快捷地为消费者提供其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就农村信用社而言,贷款业务是其最主要的盈利来源,农村应该是其最主要的市场,因此能否抓住并赢得一般农户关系着各家农村信用社今后业务发展与竞争成败。农村市场主体——农民大多数以家庭为作业单位,进行小规模经营,资金需求额度较小,又无有效抵押物作担保品。因而,改变了过去金融机构追求抵押、担保,寻找大户的贷款方式,采取了分散、小额贷款形式,按照农户信用等级或采取联保方式发放的小额贷款是农村信用社为农村市场提供的最适合产品。若要不顾自身经营能力、经济实力和公共关系盲目去抢占城市市场,无异于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农业经济发展与金融服务路径选择
摘要: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三农”问题是国家非常重视的问题,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和国民素质,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优化金融服务是支持农业经济的有效发展路径。分析了农业经济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金融服务和政府扶持体系、明确农业产品定位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业经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
农业经济和优化县域金融机构服务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三农”经济发展中应该重视和研究的问题。只有对农业产品进行有效规划和定位,对金融服务机构进行完善并服务优化,才能确保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1农业经济与金融市场路径依赖和金融服务制度问题
1.1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资金需求膨胀和供给约束的阻碍。近年来,随着国家提高对农业的重视度,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升,更加科学专业。农村经济组织成立以及农业企业加入,使得农业生产和经营规模也在持续扩大,农业的资金需求总量也迅速上升[1]。农村经济主体还处于发展初期,资本实力还很薄弱。要想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就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目前只能通过银行贷款获取资金。虽然社会上很多商业金融机构加大了信贷集约力度,但他们普遍追求低风险高利润的商业化目标,而农业生产属于“低收益高风险”行业,导致很多金融机构不会贷款给农业经济主体。部分地方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开展支农业务,但是只针对相关农产品收购,如粮食、食用油等,对于贷款业务开放的很少。农业银行大多实行城市化的经营模式,对授权和授信以及评级制度等严格要求,无法满足农业信贷资金需求。银行的信贷资金大多供给少数具有规模的民营企业经济,对农业信贷的供给很少。调查显示,大部分农业信贷资金来自当地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成为支农主力,但大部分为农户的小额贷款,只能保障农户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无法满足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化的资金需求。1.2农业市场风险对金融组织的支农业务造成影响。近年来,各项支农政策出台,对农业生产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落实,促使农业经济不断发展。但农业经济依然受到市场信息滞后的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放缓。同时,受到自然灾害频发以及较大规模禽流感等影响,加大了农业产业的市场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在对规模农户和农业企业进行资金扶持的过程中,要对农业市场风险和信贷约束进行双重考虑,这就会对农业信贷造成一定影响,阻碍了农业企业化的发展[2]。1.3金融服务无法满足农业经济需求。金融服务无法满足农业经济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信息不对称。一些金融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积极主动性,对农村和农户的生产资金需求没有进行深入了解,导致支农服务不到位。例如有的农户具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但是无法找到合适的担保人,因而无法贷款;有的农户有贷款需求,但是不知道如何申请贷款。其次,信贷工作人员较少,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在金融信贷服务系统中,专职的信贷工作人员较少,无法及时为农户提供信贷服务,造成金融服务效率低下。再次,金融服务机构缺乏科学的贷款定价机制,对农户贷款造成了一定影响[3]。1.4相关政府部门的扶持机制和风险规避机制不健全。农业属于弱质产业,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地方政府的政策性义务和风险。这违背了金融机构的商业化经营理念,也降低了金融机构对农业经济的支持率。这种情况与地方相关政府对市场风险的补贴、信用建设、农业风险投资以及保险等的金融安全运行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有一定关系。
2农业经济发展与优化金融服务的相关政策建议
信贷革新与经济结构变化
近年来,中部地区一些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出现萎缩,陷入了“乡镇企业贷款收不回,农户贷款放不出,民营企业贷款不能放”的尴尬境地,增量存贷比严重偏低,生存发展能力受到严重的挑战。我们对中部地区一个县级市的农村信用社进行了调查,从农村经济结构变化引起农村资金潜在需求变化,进而影响农村信贷需求变化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求为中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主动推动信贷创新提出一些建议。
一、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中部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乡镇企业日薄西山,改制后形成的产权明晰的民营(含私营)企业却蒸蒸日上。部分乡镇企业在由企业主买断或进行股份制改造后,治理结构重新构造,由于资金得到保障,业务得以迅速发展。
(二)农村工业,农村商业和多种养殖逐渐发达。调查的资料显示了两个趋势:一是农民的非农收入增加,占农户收入的份额达到61%。非农产业的发展,使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二是农业收入中,非粮食种植收入增加,占到了农业收入的30%。
(三)农田成为农民基本社会保障,农业经济出现规模化经营倾向。大部分农民社会大保险参与程度低,除车辆和房屋投保外,养老、医疗和预防灾害主要靠家庭保障,农田已成为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农田有集中经营的趋向,由于传统型农民收入低,大量劳动力外出或迁入城市。据调查,80%的男性劳动力有外出打工的经历,60%的一次超过半年,且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必要劳动时间大幅度减少,农业劳动力有进一步分流的倾向,与此相应,农田开始出现转让、出租等现象。
(四)机械化农具配置数量增加。平均约20亩至50亩耕地为一单位,一般由某一户购买农机,在农忙季节承包若干农户的机械化作业,不仅效率高,而且可以回收农机投资,取得一部分收益。或者以货币资金将不同的农活承包给不同的劳作者,如秋收一般为40-60元一亩,这已经形成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分工的初始形式。
国外保险支持农村信贷经验借鉴
农村借款人主要有单个的农户、各种中小企业及农业专业化合作团体等。农村信贷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农业生产中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个人和企业的信用风险以及借款人自身遭遇的人身风险[1]。本文主要介绍国外保险支持农村信贷的一些做法。
一、菲律宾农业保险对农村信贷的支持
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着较高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如果想引进农业新品种或新项目面临的风险会更高,因此,从事农业生产的借款人想从农村信贷机构获得融资的可能性较低。农业保险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业生产者的损失,也能降低农村信贷机构的风险,增加农业生产者获得信贷融资的可能性。菲律宾是发展中国家较早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国家之一,它将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较好地结合,不仅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扩大了农业保险的业务面。它的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结合的业务涉及农民、涉农金融机构、农作物保险公司和政府四个方面。政府注资成立了菲律宾农作物保险公司(PCIC),并通过多种途径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扶持。它的农户可分为两种[2]:贷款农户和自筹资金农户,后者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贷款农户种植的农产品被视为自动参加农作物保险,贷款申请书即作物保险单,保费直接从贷款中扣除。菲律宾农作物保险公司与所有涉农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村镇银行及其他贷款机构等都有联系。这些机构是农作物保险公司授权的地方,他们代表农作物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并收缴保险费,同时将保险涉及的农业生产及保险单副本上报农作物保险公司。农作物保险公司还与农业部、部建立合作关系。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主要为农作物保险公司提供农业生产的收获状况、损失金额等数据,农作物保险公司支付他们一定的佣金,这样不仅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使得农作物保险公司获得更加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二、日本农业信用担保保险制度对农村信贷的支持
在日本的农村金融体系当中,农业信用担保保险制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农业信用保险系统是一项专门服务于农民的信用补充政策,它是在日本政府的参与下,对农协金融进行的政策性保障。日本农业信用基金由两部分组成,农业信用基金协会和农业信用保险协会。各基金协会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当地的信用农协联合会、农协、农业生产者、市辖村部分公共团体等。其主要资金来源是都道府县的补助金、储备金的余额、各会员的出资等,主要业务是为农协等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和向生产者提供农业债务担保。农业信用保险协会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各信用基金协会、日本政府以及农林中央金库等。它的主要业务是向农业信用基金协会的债务担保提供保险和利率较为优惠的贷款,目的在于补充并增强农业信用基金协会的担保能力[3]。此外,它对那些没有经过农业信用基金协会担保而直接向信用农协联合会、农林中央金库申请贷款的农业经营者直接提供有关贷款保险的服务。中央保险公库由中央政府设立,它主要是分散农业信用保险协会的风险,这与日本中小企业的两级担保体系有相似之处。具体流程:农业经营者按时向农业信用基金协会缴纳足额担保费用,当其向农协等部门申请贷款时,应先向农业信用基金协会申请委托担保,获得书面承诺以后,便能够从农协等金融机构得到贷款援助,如果贷款人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农业信用基金协会将代其偿还所欠金额。农业信用基金协会按时足额向信用保险协会交纳保险费。此后,如果发生代位偿还,信用保险协会可以支付农业信用基金协会代替偿还资金总额的70%。在回收债权以后,农业信用基金协会需以相同的比例向信用保险协会缴纳回收资金。目前,超过25%的农协贷款都享受着农业信用担保保险,这一制度对保证信贷资金的正常运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国外保险支持农村信贷的借鉴意义
农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论文
摘要:近年来,信贷的需求随经济的发展增长迅速,为迎合广大投资者的需求,信贷规模在不断扩大,信贷产品也在不断创新,同时也暴露了不少信贷管理问题,信贷风险也就随之而来。因此加强信贷风险的控制,提高信贷的质量,对商行来说刻不容缓。农业银行作为商业银行四大行之一,由于外部环境的制约和自身经营管理体制的缺陷,形成严重的风险隐患。本篇文章讨论了农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农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控制
一、信贷风险的来源
信贷资产的风险存在于多个方面,由于它的隐蔽性强、潜伏期长。在实际的工作中很难发现,往往会引发重大的损失。我们只有找出信贷风险的来源才能及时做好防范工作。首先是信贷受信主体的选择风险。信贷受信主体的选择是决定信贷资产质量好坏、风险大小的关键。如果贷款企业的资金实力较差,而经济效益也不好,银行的信贷风险就大大增加了。其次是信贷补偿风险。信贷担保是保证银行贷款安全性的重要保证,是商业银行规避贷款风险的重要方法。
二、农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
1.资产质量较差,不良贷款比重较高。从2015年的农业银行年报中可以看出,农业银行的资本实力明显增强,主要表现在总资产规模的迅速增长,比上年增长了11.4个百分点,平均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存贷款总额也比2014年增长了8%和10%。但是在资产质量方面,因经济结构调整,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达2.39%,相较于上年上升了0.85%,不良贷款余额由1250亿元增长至2129亿元。2016年末的不良贷款率为2.37%,虽然较2015年末下滑了0.02个百分点,但是不良贷款的比重仍然处于较高的状态,农业银行仍然存在资产质量下滑的风险。2.信贷客户结构不理想。据统计,在农业银行M分行的贷款客户中,优良客户只占了2%左右的比重,一般客户及B级以下的客户却占了绝大多数。但是现在农业银行优良客户数量占比例比较比,淘汰类客户占的比例却比较大。信贷客户信用等级的评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客户年末的审计报表。在这2%左右的优良客户中,甚至会有部分客户为了挤入优良客户的队伍中,采取不合法手段,串通审计事务所,修改甚至造假企业的财务报表。这种情况毫无疑问给农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3.信贷专业人才流失严重。中国企业用工的一大常态是人才在公司之间的流动与流失。通过2016年的调查报告可以看到,金融行业员工离职率已经连续两年在20%以上。2016年,在金融行业比较集中的大城市金融业的中层管理人员的离职率高达28.3%,原告与高层管理人员的12.6%和一般员工的20.7%的比例,如此高的人员离职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流失的严重情况。公司专业员工离职之后,新员工没有经过严格审核就上岗,是农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隐患。4.信贷风险管理不到位。信贷风险管理不到位有以下几点表现:第一,贷前评估阶段,对项目的评估质量较低。第二,在审批阶段,工作人员工作不严谨,审批主管随意;出现人情贷款现象;审批职责不清晰;贷款合同的不全面,使其缺乏对借款人的有效制约。第三,贷后管理阶段,主要问题表现在重发放轻管理预期严重,催收不力,银行相关工作人员为完成业绩,在发放贷款时积极主动,而忽略了后期的管理与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