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11:52: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现代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现代化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探寻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2011年,我国农田灌溉面积占农田总面积的比重首次超过50%,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4.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5%;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35%以上。但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与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喜获八年连续增产,无论是单产还是总产量均创下历史新高,为粮食供给和粮食市场平稳运行保了驾护了航。尽管粮食单产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但农业劳动生产率仍然比整体现代化低约10%,只是工业的1/10,约为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2%,仅为美国和日本的约1%。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属于农业初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不同指标的世界排名差距很大,因为除了产量外,劳动生产率、人均营养供给、化肥使用情况、农民生活水平等也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其中,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比例、农民人均产肉产粮等指标仍处于欠发达水平。我国人均可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值的40%,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值的33%,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粮食单产明显好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表现,我国主要粮食单产世界排名已经进入前20位,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则排在80多位,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2]我国工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差11倍,农业劳动生产率约为世界平均值的47%,综合农业现代化指数为38,排世界第65位,为发达国家的1/3。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济迅猛发展,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温饱问题。但其背后却是,全国农民六十多年间以实际存在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和土地剪刀差为载体,为实现我国工业化并确保城市发展,牺牲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为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始积累。作为农业大国,如果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仅仅依靠超前的工业化和过度的城镇化,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其结果是潘建伟1,张立中2(1.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北京市101149;2.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市100083)摘要: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着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小、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基础设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并制约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早已实现工业化的法国就因忽视农业现代化,曾经发生过严重的粮食短缺危机,使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3]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对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讲,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尤为突出。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尚处于起步阶段,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农业基础建设滞后,而资源相对匮乏,因此要不断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力度。在加快工业化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只有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无论如何,实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时代课题,其意义十分深远。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障碍

国外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由于农业投资的经营风险和自然风险大,比较效益低,农业的发展往往被削弱或弱化,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步推进与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率显著提高,但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1.人口不断增长与农用土地资源不断减少之间的矛盾。人多地少、人地关系十分紧张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基本、最突出的现状。2011年,我国大陆总人口13.47亿,其中乡村人口6.57亿,使得我国尽管地域辽阔,陆海兼备,多种农业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农业资源却极为稀缺。我国耕地面积自1957年以来呈净减少趋势,并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得到进一步强化,近十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了833.3万公顷,另外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趋势难以逆转。[4]1992年中国科学院的国情研究第二号报告预计,21世纪20~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届时以水、土为中心的农业将接近或达到承载力的临界状况。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仅有的耕地资源日渐稀缺,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农业比较利益下降。

查看全文

农业现代化研究与策略

农业现代化内涵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提升农民收入的过程。农业现代化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1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1.1现代装备武装农业。以现代化的物质装备为基础,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生产投入要寨,发展资本密集型、劳动节约型的现代农业。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

1.2现代科技提升农业。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

1.3市场手段经营农业。依据市场化原则,健全“统分”结合的互动协调发展机制,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1.4社会化服务保障农业。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

查看全文

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论文

摘要: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我们要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农村;农民;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最难的是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曾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同志在十届五次人大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念和方式,将更多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什么是现代农业?简而言之,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传统农业和不发达农业转变到现达农业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装备和较高的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二是高效能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部门的支撑和效益相对较高的非农产业需求的支撑,并采用现代营销方式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三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水平如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等,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才能的农业劳动者,农民的收入水平接近城市居民水平,生活、居住方式城乡一体化;四是农民组织结构的改善与优化,尤其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五是有良好的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并有较高的资源转化率。

查看全文

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点

推进辽宁省农业现代化,应以发展农业和农村生产力为中心,以富裕农民为根本目的,以建设现代化农业基础产业为基本方向,以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为基本构架,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实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其重点任务及措施如下:

建设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新体系

继续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增加节水有效灌溉面积比重。继续进行中低产田改造,不断增加高产稳产田比重。继续进行平地条田化、园田化建设,坡地及果园梯田化、台田化建设,零散地块平整、连片化建设等,不断增加规模经营和机械作业面积。继续进行田间道路、电力设施、防护林等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经营效率。继续适度进行保护地设施建设,适度增加保护地设施化栽培面积。

大力加强农村其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好工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旅游小区、畜牧业养殖小区等。

大力加强农村生活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居民房舍、院落、饮水设施、能源设施、电力及通信系统、污水及垃圾处理系统、乡路村路及街道、文化广场、学校、诊所、公共园林、池塘、水渠等。

积极搞好国家及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建设。国家及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在农村过境,应该积极进行技术和工程配套,积极向农村延伸,实现对农业和农村的覆盖,促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查看全文

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论文

从总体上讲,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依然偏低,农业人口仍在我国占有较大比重,和发达国家3%左右的第一产业人口比率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而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如何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改革开放也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就可以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我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

一、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查看全文

简述施农业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提升,农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设施农业应运而生且获得了巨大发展。本文从阐明设施农业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入手,分别从惠农政策、农业技术装备及农民经济收益三个方面,重点围绕设施农业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为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设施农业;农业现代化;农业技术

设施农业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明确设施农业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也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对设施农业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理论参考,并为未来设施农业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指导。

1设施农业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1.1设施农业。虽然当前国内外对设施紐尚未形成统一定论,但绝大多数人认为设施农业指的就是利用一定附加设施,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有效优化的农业。其主要通过运用各种人造设施,使农业从以往的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规模化、工程化的农业,使农产品不再受到传统农业季节性限制,进而能够充分满足多元消费需求。作为一种农业生产方式,设施农业可在温室或畜禽舍以及其他各种建筑物中开展农业生产或畜禽养殖等活动ra,同时,使农业生产更高效,提升农产品品质。1.2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指的是建设一个具有低耗能、产量高等优势特征的完善的农业生产体系,以及建设一个可以同时达到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充分利用等重要目标的农业生态系统。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相关政策规定、农户自身理念与种植方式、农业技术装备等对其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大。只有保障农业政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相符,农户可以熟练掌握各项农业现代化生产方式与相关技术手段,农业技术装备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目标。

2设施农业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查看全文

农业技术推广促进农业现代化措施

摘要: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国民经济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都有着重要作用,而农业技术的推广更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鉴于此,本文就主要从农业技术推广发展方面入手,探讨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措施,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现代化农业;发展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使用,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不仅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而且还促进了现代化的发展,对此,需要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使其可以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更多帮助。

1农业技术推广意义

目前,在我国通过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已经使农村的农业生产力获得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进而在农业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了进一步的提升,农民也获得了更多的收入,并且实现了收入的逐年增长,可见农业技术的推广不仅对现代化农业进程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还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但由于农业技术在推广中工作内容较为复杂,为了要做好这项技术推广工作,就需要相关人员及时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并根据相应的要求制订合理化的的技术推广方案,不但提高农民现代化农业发展意识,以此来促进推动农业技术普及范围,是农业的技术的功能和作用可以充分发挥,进而实现农业向现代化发展趋势转型[1]。

2农业现代化特点

查看全文

农业推广论文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摘要】本文介绍了新时期农业推广的内涵,并梳理了其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可以说,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对农业推广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同时创造了发展的机遇,而农业推广也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二者相辅相成。

【关键词】农业推广;农业现代化;生产;循环

新的时代背景下,农业现代化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农业推广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大,加上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农村经济不断增长,农民的生活逐渐富裕。

1农业推广

1.1农业推广的类型。农业推广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受到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介绍新时期农业推广的内涵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农业推广的发展历程,以便更好地认识新时期农业推广的内涵。一般而言,农业推广分为狭义推广、广义推广和现代推广三种:第一种,狭义推广。将大学、研究院或者是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农民,帮助他们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并且能够在生产中加以运用,这就是典型的农业生产方面的指导。狭义农业推广集中在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且重视和强调技术的改进和普及。可以说,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推广都属于狭义推广,农业技术贯穿于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并且直接决定生产的结果。在具体推广技术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前期试验、现场示范和后期指导等方式。第二种,广义推广。这种推广的对象是整个农村社会,并且以农户为中心,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重在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这种推广的教育功能十分突出,不仅传授相关的技术,还对农民进行一系列的教育,重在授人以渔,让农民掌握先进的技术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从而增加产品的效益,提升生活的质量。可以说,广义推广比较系统,并且充分发挥了教育的作用,重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第三种,现代推广。现代推广是农业推广的高级阶段,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良好、农民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较高并且农产品的产量稳定时,农民的关注焦点不再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并且获得更大的收益。这种情况下,市场竞争比较激烈,而且农民不再满足于技术和教育,他们需要获得更全面和更详细的信息,比如市场行情、金融服务以及科学变革等。有鉴于此,这一阶段的推广更注重信息的质量,旨在帮助农民有效利用这些信息。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狭义推广属于传统的农业推广,这是因为技术比较落后,农民想要实现增产增收,就离不开技术的支撑。至于广义推广,已经比较接近现代推广的内涵,但是仍然属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时期。现代推广比广义推广更加高级,并且推广手段以提供信息咨询为主[1]。1.2新时期农业推广的内涵。新时期,我国仍然是农业大国,但是随着人口总数的不断增加,农业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比如耕地的面积不断减少,农业资源浪费频繁,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从某种程度讲,我国农产品整体而言比较低端,缺乏技术含量,在市场中没有竞争力,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验,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的水平,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比较特殊,不能照搬外国的理论和模式,需要因地制宜,并且勇于创新,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道路。也就是说,新时期农业推广需要结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原料,通过教育、培训、指导以及服务咨询等方式,将农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和新知识传递给农民,扩散到农村,应用到农业,切实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和修养,不断提高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农村社会的进步。

2新时期农业推广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查看全文

区农业局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根据区政府《关于开展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结构调整调研活动方案》的文件精神,区农业局成立专题调研组,于2005年7月3日至15日对我区“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蔬菜、红枣、畜牧、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基地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情况

区地处盆地东北部,地域面积1327平方公里,由东向西依次为基岩山区(32%)、黄土丘陵区(36%)、冲积平原(32%)三个地貌单元。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水资源严重缺乏型县区。耕地面积65.61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49亩。其中水浇地38.71万亩,占总耕地59%。有6个山区丘陵乡镇,4个平川乡镇,289个村民委员会,410个自然村,总人口53.73万人,农业人口26.62万人,农户8.16万户。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28元。

(一)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我区农业遵循区委“提升竞争力,再创新优势,全力打造现代晋商中心区”的发展战略目标,围绕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经济,主抓蔬菜、红枣、奶牛等特色产业,蔬菜、红枣、养殖、加工基地已初具规模:

蔬菜产业占据半壁江山。我区蔬菜产业全年播种面积达到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6万亩(新建1万亩),年总产量达到12亿公斤,产值达6亿元以上。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蔬菜生产连续12年夺得全省之冠,“魏榆”牌蔬菜在全国市场独领风骚,畅销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榆次已列入全国55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是我国南方淡季市场的茄果类蔬菜生产基地。

查看全文

农业政策与农业现代化研究论文

摘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农业政策具有调节农村生产关系、自觉运用农业经济规律、维护农民整体的长远利益、促进科技发展等多重作用。当前,应当加强扩大农业规模经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完善农业宏观调控、提高农民收入等政策研究,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关键词农业政策重要性发展研究

新中国的农业经济建设是以半封建的农村生产关系为起点的,它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劳动生产率低等特点。中国革命的胜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建立起完全新型的农村生产关系。要使中国农业迅速进入现代农业的运行轨道,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其中政策处于首要地位。

(一)

回顾新中国农业发展史,每一个成就的取得都是正确政策引导的结果。

1950年,国家颁布《法》,根据形势的发展对1947年制定的《土地法大纲》作了重大修改:第一,对富农由征收多余土地财产改为保留富农经济;第二,小土地出租者的土地,只要未超过当地人均占有土地的一倍,可不征收;第三,对地主,除没收他们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乡村中多余的房屋之外,其他财产不予没收;第四,城市郊区后没收的土地,一律归国家所有。同时,对少数民族、华侨等特殊土地问题,作出了比较灵活的规定。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