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问题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11:42: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问题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保险 问题
一、绍兴市农业保险的现状分析
农业保险是指被保险人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因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致使有生命的动植物发生死亡或损毁的经济损失,由保险人给予赔偿的一种保险。经营农业保险,成本高、费率高,定损理赔技术难度大,并面临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农业保险的以上特征,农业保险业务的纯商业化运作在国际上鲜有成功的例子。因此,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农业保险视为准公共产品,对其从财税金融等方面进行倾斜扶持。
农业生产过程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必然很大,发展农业保险业务应是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的重点之一。但因为农保灾害机会多,损失率高,是一种受自然灾害制约较大的高风险的保险业务,不是赚钱的业务,商业性保险公司往往不愿意做这种赔本的生意。前几年,我国农险保费收入一直呈大幅萎缩的态势。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解“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2004、2005、2006年连续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及“十一五”规划都对农业保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绍兴市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地方政府迫切希望通过农业保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确保农业产业政策的顺利实施。
要增强农民的抗灾能力和灾后恢复再生产能力,必须搞好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是政府支农的重要手段,可以改善农业和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地位,促进农业金融体系的稳定,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绍兴市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
绍兴市农业保险是在2006年开始试运作的。在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先在经济基础较好、农民参保意识较强的上虞市摘试点,以补偿承保对象的物化成本为主,实行低保障起步,保大户大灾为主,先易后难,先试点后推广,应对和化解大灾风险。2007年扩大到嵊州和绍兴县,2008年在全市全面推广实施。2006年参保的险种4个,支付赔款110.8万元,赔付率为114.8%;2007年参保的险种8个,上虞、嵊州、绍兴三个县(市)全年共有参保农户2554户,参保面达65.7%,支付赔款552.56万元,赔付率为228.1%,2008年主要参保的险种10个(4个必保险种,6个可选险种)。截至11月底,全市共有参保农户3178户,参保面达88.9%,核定赔款金额115.48万元(非满期赔付)。
三农问题与农业问题研究
改革攻坚,力争进一步突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进程的深入,改革的难度在增加。有些改革进展缓慢;改革缺乏突破力;有些改革尚处浅层;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缺乏协调和平衡,整个社会缺乏改革的协调机制。
“十一五”改革涉及经济社会各方面,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改革既连接经济体制改革,又连接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处于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另外,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医疗卫生和教育制度等同亿万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民生类制度的创新。对外开放,水平有待提高。
加入WTO后,我国进出口总额增长迅速,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出口大幅增加,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成为稳定国际经济和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外资在出口中所占比例过大,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利用外资过程中在产业素质、资源、环境、劳工权益等方面也暴露出较多问题。鉴于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要引导各地由追求引资数量与速度转到更加注重引资质量与效益。“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关键在落实。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的一个新课题。建立和谐社会,包括扩大就业、社会保障、调节分配以及文化体制、医疗卫生、安全生产等。
中外农业问题分析论文
一、考察农业问题的三个层面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产业,一方面,农业要承担起其作为一个产业的职能,即要以自身的贡献去支撑非农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农业要在履行产业职能过程中使自身的产业素质得到提升,即要与非农产业一同发展。此外,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农业还要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农业问题是在产业职能、产业素质和产业开放三个层面上展开的,研究农业问题也必须从这三个层面上进行考察。
1.产业职能层面
国民经济是由多个产业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为了确保该系统的正常运转,每一个产业都应承担起与其职能定位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从产业职能层面看,农业问题就表现为农业能否对国民经济作出应有贡献的问题。根据库兹涅茨的经典分析,农业对非农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有四个方面的贡献,即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农业的产品贡献来源于农产品剩余,包括对非农产业原料和粮食的供应;农业的要素贡献来自于其内部的要素释放,包括劳动力和资本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农业的市场贡献体现为对非农产业产品的巨大需求,包括对生产品和消费品的需求;农业的外汇贡献源自于出口农产品而形成的外汇储存。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非农产业扩张使自身积累能力、购买能力和创汇能力不断增强,从而对农业部门的要素、市场和外汇的依赖程度趋于下降。相应地,农业在这三个方面的贡献也日渐式微。但是,伴随非农产业扩张而形成的对农产品的巨大需求,因其具有不可替代性,从而非农产业对农产品的依赖程度是不会下降的。此时,产业职能层面的农业问题就集中表现为农产品供给问题,即农业能否满足非农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问题。
2.产业素质层面
农业气象服务问题研讨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并得到发展。农业气象服务设在国家、省、地、县4级气象机构内,已成为气象事业基本业务。服务对象是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广大农民群众。通过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人工增雨服务、农业防灾减灾服务、农业气象情报和预报服务,每年都创造重大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气象部门为农业服务主要目的是防灾减灾,增产增收,改善生态环境。笔者将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与思考。
1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内容
1.1提供灾害性天气预报为农业部门及广大农民提供旱、涝、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的长、中、短期预报,提示农民在气象灾害到来之前做好防灾准备。
1.2提供防灾、减灾的农业气象决策依据根据所研究的成果,提供抗旱、抗低温、防霜等技术和措施,提供灾情信息。
1.3农业气象监测利用卫星遥感和地面农业气象网数据,提供作物长势、灾情、土壤水分、天气气候条件等农业气象监测和预测信息,并分析气象条件利弊,提出趋利避害的农业生产管理建议。
1.4提供作物生长及农业气象产量预报提供播种、施肥、发育期、收获期预报。根据作物长势、面积及气象条件,进行农作物产量预报,定期向国家及省市提供预报结果,从而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农业保险精准扶贫问题分析
摘要:在国家发展精准扶贫的背景下,以农业保险精准扶贫为研究议题,诠释了农业保险精准扶贫的内涵,分析了农业保险精准扶贫的理论支撑,提出了农业保险精准扶贫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精准扶贫;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精准扶贫放在了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在2018年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着重强调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问题。目前关于农村的精准扶贫问题,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农业保险精准扶贫问题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因此,针对农业保险精准扶贫问题进行了深入探析,并提出了保障措施。
1农业保险精准扶贫的内涵
农业保险精准扶贫属于金融扶贫的一种。农业保险是保险人对于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生产与加工过程当中,因为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补偿的一种保险保障制度。农业保险作为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风险保障制度,其实现精准扶贫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1农业保险具有法律性。农业保险作为保险的一种,具有法律性特征,即以法律为基础,保险人按照合同规定为被保险人提供灾害损失的补偿[1]。客观上,广大农民从事的种植业与养殖业是典型的风险型产业,例如突如其来的冰雹或者瘟疫会给农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使他们的收入大大减少,致贫、返贫的现象就会发生。而农业保险从法律层面确保了投保农民在遭受灾害时能获得相应的赔偿,大幅度减少了农民因灾带来的收入波动,消除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忧虑,激发了农民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从而防范农民因农业灾害而致贫、返贫。1.2农业保险具有科学性。农业保险中各个险种的设定都要有科学依据。保险的设计者在制定农民缴纳保险的费率、保费数额以及保险公司需要赔偿的比例与额度时,一定要有科学的依据,使因灾受损的农民根据损失的程度得到不同的赔偿,排除了没有受损和损失不严重农民的赔付资格。农业保险的科学性极大地提高了扶贫效率。①解决了传统扶贫资金人均分配到手“公平”,但扶贫低效又不精准的问题。②保险公司根据科学地勘损,直接把赔偿款发放到农民手中,实现精准兑现,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与扶贫效率[2]。1.3农业保险受到政府的支持。由于农业风险的特殊性,农业保险通常都会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参保农民可以得到保费补贴,保险公司可以获得经营管理费补贴,使农业保险正常运营,确保农民不会因灾致贫,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农民也会涉及到信贷问题,因得到保费补贴而没有因灾致贫的农民,在基本的信用评价上是不会减分的。此外,政府的最新支持还体现在农业保险上引入了“政银保”和“涉农贷”等模式,帮助农民提高贷款的资信水平和获取贷款的可能性,引领农民脱贫致富。
2农业保险精准扶贫的理论支撑
农业创名牌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中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如何创造农业名牌,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只有创农业名牌,才能不断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才能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从而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本文拟对农业创名牌的难点与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我国农业创名牌的主要难点
农业名牌是指农、林、牧、渔业中未经过加工或只经过初加工产品的著名品牌或商标。与工业品创名牌相比,农业创名牌存在着以下困难:
(一)创名牌意识薄弱。农业创名牌意识薄弱是阻碍我国农业创名牌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农民创名牌意识薄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处在较低的水平上,再加上思想观念陈旧,信息闭塞,“科技”、“名牌”等字眼在广大农民心目中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之物,创名牌意识十分淡薄;②地方政府创名牌意识薄弱。很大一部分基层干部对农业名牌缺乏必要的认识,思想观念滞后,如“中国人多,消费量大,不必创名牌”,“农产品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质量不稳定,不能创名牌”,“农产品产量高比什么都好”等,从而对农业创名牌缺乏正确的引导与扶持;③农业企业创名牌意识薄弱。农业企业是农业创名牌的主体,虽然有些企业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有了一定的名牌意识,也创出了一些农业名牌,但大多数企业缺乏创名牌意识,常常仅从眼前利益出发,忽视农产品名牌的创造与保护工作,导致农业创名牌止步不前。
(二)农业创名牌外部环境亟待改善。农业创名牌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里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农业创名牌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管理环节要求较高,因此,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创名牌的基础;②农业生产要素市场状况。高质量的农业生产要素是造就农业名牌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不断得到更新的同时,农业创名牌客观上要求对生产要素加以科学综合的运用。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发展缓慢,缺乏更新,农膜、肥料、农药、饲料等不仅质量不稳定,且市场价格没有得到较好控制,严重制约了农业创名牌战略的实施;③农产品市场经营环境。农业创名牌必须在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中,才可能得以产生和发展。如同工业品市场一样,我国农产品市场也存在着假冒伪劣产品问题,而且情况更为严重,各种冒牌货冲击农产品市场特别是广大农村市场,极大地影响了农业创名牌的积极性。
(三)农业科技人才匮乏。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创名牌的关键。没有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不可能创造出农业名牌,即使有,也不会保持长久。目前,在农业科技工作方面,我国面临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农业科技人才流失,后继乏人,从而严重影响到我国农业创名牌的发展。人才的流失造成农业科技人员结构和队伍不稳定,进而从根本上制约着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据统计,我国每年取得的6000多项农业科研成果中,只有30%-40%得到了转化,而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已达到70%-80%。
农业资金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担负着科技兴农的重要任务,项目资金管理是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关系着科研成果的产出及转化,决定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运转水平和效率。本文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项目资金管理面临的问题出发,深入探索问题产生的根源,并针对性的提出加强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项目资金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项目资金管理;项目资金支出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三农问题在我国一直是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而农业科研单位负担着科技兴农的重要任务,其中项目研发及相关资金管理是农业科研单位的重要内容,科研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推进科研事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的发展,为农业农村农民造福。当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项目资金在管理使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使得资金不能确保专款专用,资金预算管理、支出管理不够完善,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的农业科学研究水平提升以及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如何规范有效地做好农业科研单位项目资金管理工作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
一、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的预算管理不科学。在申报项目资金预算的实际过程中,各项目申报人为了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往往会虚增项目预算额度;另一方面,由于项目未经过科学地论证,这就导致项目预算编制不能科学合理地分析完成项目所需的资金支持,预算的编制通过“拍脑袋”即兴发挥而成,特别是基建工程项目,大部分基建项目的概算情况与后期实际执行相差甚远。在项目预算下达后,规范的项目管理单位会要求各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的明细预算,并定期对项目资金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进而督促项目负责人规范项目资金的使用进度。但实际上很多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未按照规范方式进行管理,即使按照这种模式进行管理,大部分也流于形式。2、项目资金支出管理不完善。当前,我国财政资金管理上存在一个突出问题,财政资金的上报、审批、下达有个过程,就是项目支出预算下达的滞后性,导致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延迟收到项目资金,而项目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办法出于对资金专款专用的考虑不允许事业单位扯用其他用途资金提前垫支,这就直接影响到项目工作的正常启动和执行。另一方面,由于前期的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项目资金也未进一步细化,项目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就存在项目资金部分明细支出执行进度缓慢;部分项目指标未按规定执行,如劳务费支出超过项目总额的比例规定,项目支出中大量列支办公设备;年底突击花钱,列支许多与项目无关的费用。3、项目的报销管理方式落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项目品类繁多,项目资金通过财政部门、科技部门、农口部门等多渠道方式拨付使用,大部分单位项目资金在财务管理上采用简单传统的纸质报销方式。随着互联网模式的到来,给项目财务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传统的项目财务管理方式逐渐暴露出种种不适,例如由于财务人员在月末才能归集费用的滞后性导致项目预算超支;项目明细实际支出与预算相差较大;项目负责人经常来财务部门查项目支出情况;同一项目多个名称造成财务人员混淆不清等等。4、项目资金支出的绩效考核不到位。大部分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对项目的绩效考评不重视,项目完结后未继续对项目进行后续跟踪和考核。同时由于绩效考评体系不够完善,单位的项目预算管理部门无法准确掌握各项目的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因此也无法对来年的项目申报和预算安排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撑和相关依据。而且,不健全的项目绩效考核机制和惩罚机制使得项目预算单位及项目负责人免受制约,不能很好地推动其合理使用项目资金,降低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加强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项目资金管理的建议
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存在农户农业保险需求不高、保险公司从事农业保险业务积极性不高、政府引导作用有待增强等问题。应培育多元经营主体,建立合作共赢机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营造有利于农业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建立健全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支持政策,制定有利于农业保险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刺激农业保险有效需求,推进农业保险试点经营。
关键词:农业保险;市场主体;合作机制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周期性、地域性等特点,且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所以农业是风险较高行业。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风险规避的有效工具,在稳定农村社会生活、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农业正处于发展变革的关键时期,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制度,既是促进金融更好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充分利用农业保险的重要功能及其外部效应的必然选择。2004年,农业保险作为支农惠农政策列入我国中央一号文件。2007年,内蒙古、新疆、四川、湖南、江苏、吉林等6个省区分别开展了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等5个主要粮食作物品种的农业保险试点。[1]此后,农业保险试点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升,覆盖农产品品种不断增加。随着对农业保险认识的不断加深,农户的农业保险需求也逐步提升。然而,我国农业保险制度体系仍问题重重,从政府的补偿机制到市场监管,从保险公司操作的费率厘定难到高成本、高赔付问题的长期存在,农业保险如何实现更好发展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农户、保险公司和政府是农业保险市场的三大主体。应从三者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出发,完善我国农业保险制度体系,更好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一、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市场三大主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保险供求不平衡
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据统计,全国年均约有3亿亩农作物受灾,有2亿多农村人口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2]近些年,随着环境破坏和生态恶化,加剧了农业自然灾害的强度、频率及变异性,农户普遍渴望通过农业保险规避农业风险。但一直以来,由于农业比较收益较低、农业生产增收能力有限,加之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普遍上涨,导致农户的农业保险支付能力一直较低。在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中,各个农户的经济行为独立、决策分散,导致羊群效应突出,即个别农户的购买行为很难起到有效的带头示范作用。随着非农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占比的增加,很多农民更愿意选择其他途径来增加收入,而只将土地通过流转获得基本的保障性收入。同时,从当前农业保险的补偿水平看,一般不超过当地之前几年平均产量的70%,补偿水平不高,与实际损失之间相差较大,不利于提升农户参保的积极性。此外,我国农村地区普遍信息建设滞后,农户对于农业保险及自然灾害预防等相关信息获取渠道有限,地方政府对于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农户对于农业保险发展的最新动态知之甚少,无法及时获取农业保险方面的最新惠农措施,加之农民大多根据自身的经验做出生产决策,导致通过农业保险降低风险的意识普遍不强。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农户农业保险需求不足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导致农业经营风险大多由农户自己承担,而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必然导致农户遭到巨大的经济损失,结果只能是等待救灾援助。尽管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趋势明显,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业保险需求也随之日益旺盛,但农户农业保险需求的制约因素仍有待解决。
农业问题研究论文
最敏感的产业
农业问题在整个世界经济中一直以来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农产品贸易、农业政策是历史上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是整个经济全球化中步伐最慢的一个。
农业问题受到各个国家高度关注,因为它涉及到安全问题、农民收入问题、农村社会稳定问题、文化问题、环保问题等等。从19世纪末开始,农业在整个国际贸易中处于保护主义时代。
第一个农业贸易保护方案可以追溯到1840年英国制定的《谷物法》。日本在20世纪初对它的大米实行保护,到目前为止仍是全世界保护程度最高的。
在世界贸易框架中,由于受当时整个国际市场贸易冲突的影响,农业贸易自由化在1986年开始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才开始作为议题正式提出来,由此可以看出农业自由化与国家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密切相关。
美国是要通过农产品挣钱的,所以提倡贸易自由化;而对欧洲和日本来讲,它们不具备比较优势,开放市场对它不利,执政党的选票恐怕也会大受影响,因此不得不采取保护措施。
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绍兴市农业保险的现状分析
农业保险是指被保险人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因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致使有生命的动植物发生死亡或损毁的经济损失,由保险人给予赔偿的一种保险。经营农业保险,成本高、费率高,定损理赔技术难度大,并面临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农业保险的以上特征,农业保险业务的纯商业化运作在国际上鲜有成功的例子。因此,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农业保险视为准公共产品,对其从财税金融等方面进行倾斜扶持。
农业生产过程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必然很大,发展农业保险业务应是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的重点之一。但因为农保灾害机会多,损失率高,是一种受自然灾害制约较大的高风险的保险业务,不是赚钱的业务,商业性保险公司往往不愿意做这种赔本的生意。前几年,我国农险保费收入一直呈大幅萎缩的态势。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解“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2004、2005、2006年连续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及“十一五”规划都对农业保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绍兴市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地方政府迫切希望通过农业保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确保农业产业政策的顺利实施。
要增强农民的抗灾能力和灾后恢复再生产能力,必须搞好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是政府支农的重要手段,可以改善农业和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地位,促进农业金融体系的稳定,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绍兴市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
绍兴市农业保险是在2006年开始试运作的。在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先在经济基础较好、农民参保意识较强的上虞市摘试点,以补偿承保对象的物化成本为主,实行低保障起步,保大户大灾为主,先易后难,先试点后推广,应对和化解大灾风险。2007年扩大到嵊州和绍兴县,2008年在全市全面推广实施。2006年参保的险种4个,支付赔款110.8万元,赔付率为114.8%;2007年参保的险种8个,上虞、嵊州、绍兴三个县(市)全年共有参保农户2554户,参保面达65.7%,支付赔款552.56万元,赔付率为228.1%,2008年主要参保的险种10个(4个必保险种,6个可选险种)。截至11月底,全市共有参保农户3178户,参保面达88.9%,核定赔款金额115.48万元(非满期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