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11:20: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大会讲话词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由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和农业特色产业带头人参加的特色产业发展大会,其目的就是要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根本,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采取得力措施,掀起一个发展特色产业的新高潮,力争把特色优势做到最大化,早日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讨论的意见,我讲四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发展特色产业

我市既是一个农业大市,又是一个农业弱市。加快科学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没有农民和农村的富裕,的科学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实现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改变农村的贫穷落后面貌,必须从的实际出发,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现实依据,必须把光热水土资源的比较优势发挥到最大。可以说,发展特色产业是的优势所在,出路所在,也是必然选择。

首先,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鲜明优势。发挥比较优势是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依据。发展经济必须深入地研究比较优势,科学地把握比较优势,充分地发挥比较优势。到工作几个月来,给我最深刻的影响就是独特的自然条件。既有山高沟深,立地条件差,人均耕地少,自然条件严酷的一面,又有光热水资源丰富,海拔低,全省无人能比的上江南一面。复杂的自然禀赋构成了资源的多样性,天然地构成了发展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是唯一的产茶区,在全省具有唯一性,又是全国油橄榄的最佳适生区,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的花椒色泽之艳品质之优,同样无人可比。因此,在我看来,满眼都是特色和优势,到处都是财富和潜力。无论是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还是光热资源、生物资源来看,发展特色产业的条件在全省独一无二,无人能及,在全国也是得天独厚,优势明显。发展经济就必须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规律,依据比较优势,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把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特色产业做到最大化。

其次,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强烈愿望。是全省乃至全国最贫穷的地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长期位列全省十四个市州之末,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00多元,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强烈。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实现这一愿望,不仅关系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而且关系到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巩固,是对我们的执政能力、发展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考验。在几个月的工作中,所到之处,我深深地感到,广大人民群众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而且已经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形成了如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礼县雷王乡山坪村、康县阳坝镇宋沟村、武都区城郊乡渭子沟村、成县陈院镇大垭村、文县尚德镇、武都区马街镇等一批依靠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目标的典型。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大发展。千百年种粮贫穷依旧,但发展特色产业,才实现脱贫致富,这个道理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面对落后的现实,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面对资源优势和特色,作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担负起发展特色产业的组织领导责任,把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强烈愿望转化为我们抓特色产业的决心和信心,转化为抓好特色产业的政策和措施,转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行动。我们的各级干部都要有这样一种认识,不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愧对一方山水,不会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愧对自己的岗位,特色产业发展不起来,我们就愧对一方百姓。

查看全文

食品安全与农业绿色特色产业发展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概括分析德宏食品安全和农业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和当前面临的问题,作者指出加强德宏食品安全生产和经营的监管,发挥区域优势,培育和扶持德宏特色农业品牌,维护农业特色品牌权益是实现边疆民生安全、建设美丽边疆的必然之路。

关键词:德宏;食品安全;特色产业;发展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整体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市场秩序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德宏是多民族的边境农业州,历年来,德宏州人民政府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出台各种政策采取多种措施以保证食品安全,把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加以关注。但受当地多民族、边境互市等因素的影响,加之特色产业科技技术不足和从业人员素质层次不齐,特色产业转化为食品中的安全度和健康度还没有一个标准,食品安全与特色产业发展问题凸显,由于没有统一标准,特色食品在原料供给、生产环境、加工包装及销售等环节的安全管理都存在隐患。如何加强农业特色产业链管理,将食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系统地链接在一起,是解决德宏特色食品安全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德宏州三县两市(芒市/瑞丽/盈江/梁河/陇川)相关方面的工作调研,试图分析德宏食品安全与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及德宏食品安全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加强食品安全与发展特色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德宏州食品安全工作与农业绿色特色产业工作情况

(一)德宏食品安全生产经营现状

截至2015年6月30日,德宏州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6582个,其中:食品生产加工获证企业192家,食品加工小作坊396家,食品经营单位10623户,餐饮服务单位5371户。农资经营户1095户,规模养殖产906个,畜禽定点屠宰场71个,动物产地检验报检点53个,生鲜乳收购点5个,饲料生产加工获证企业10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227万亩,畜禽198万头,全州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场)707个。除了大米和蔗糖等少数产业外,德宏州的食品企业呈小和散的状态。

查看全文

脱贫地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工作要点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做好脱贫地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暨产业扶贫成果意义重大。根据省、市有关文件及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现制定我市2021年脱贫地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工作要点如下:

一、指导思想

2021年全市脱贫地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工作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决策部署,按照“四个不摘”要求,深入实施脱贫地区“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提升园区(基地)建设水平、增强主体带动能力、完善帮扶机制、提高项目实施效益,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到2021年底,全市脱贫地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到户项目覆盖率稳定在80%以上(基数为具备特色产业发展条件、需要巩固产业脱贫成果的脱贫户);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达到5万元以上的园区(基地)占比达到20%以上;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的带动主体数量明显增加,带动脱贫户12000户以上;16个脱贫村发展“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产值达到村农业总产值30%以上;“三品一标”数量增加10%以上。

三、工作措施

查看全文

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由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和农业特色产业带头人参加的特色产业发展大会,其目的就是要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根本,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采取得力措施,掀起一个发展特色产业的新高潮,力争把特色优势做到最大化,早日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讨论的意见,我讲四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发展特色产业?

我市既是一个农业大市,又是一个农业弱市。加快陇南科学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没有农民和农村的富裕,陇南的科学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实现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改变农村的贫穷落后面貌,必须从陇南的实际出发,必须充分认识陇南加快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现实依据,必须把光热水土资源的比较优势发挥到最大。可以说,发展特色产业是陇南的优势所在,出路所在,也是必然选择。

首先,陇南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鲜明优势。发挥比较优势是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依据。发展经济必须深入地研究比较优势,科学地把握比较优势,充分地发挥比较优势。到陇南工作几个月来,陇南给我最深刻的影响就是独特的自然条件。陇南既有山高沟深,立地条件差,人均耕地少,自然条件严酷的一面,又有光热水资源丰富,海拔低,全省无人能比的陇上江南一面。复杂的自然禀赋构成了资源的多样性,天然地构成了发展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陇南是甘肃唯一的产茶区,在全省具有唯一性,又是全国油橄榄的最佳适生区,在全国具有唯一性,陇南的花椒色泽之艳品质之优,同样无人可比。因此,在我看来,陇南满眼都是特色和优势,到处都是财富和潜力。无论是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还是光热资源、生物资源来看,陇南发展特色产业的条件在全省独一无二,无人能及,在全国也是得天独厚,优势明显。发展陇南经济就必须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规律,依据比较优势,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把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特色产业做到最大化。

其次,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强烈愿望。陇南是全省乃至全国最贫穷的地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长期位列全省十四个市州之末,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00多元,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强烈。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实现这一愿望,不仅关系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而且关系到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巩固,是对我们的执政能力、发展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考验。在几个月的工作中,所到之处,我深深地感到,广大人民群众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而且已经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形成了如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礼县雷王乡山坪村、康县阳坝镇宋沟村、武都区城郊乡渭子沟村、成县陈院镇大垭村、文县尚德镇、武都区马街镇等一批依靠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目标的典型。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大发展。千百年种粮贫穷依旧,但发展特色产业,才实现脱贫致富,这个道理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面对陇南落后的现实,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面对资源优势和特色,作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担负起发展特色产业的组织领导责任,把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强烈愿望转化为我们抓特色产业的决心和信心,转化为抓好特色产业的政策和措施,转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行动。我们的各级干部都要有这样一种认识,不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愧对一方山水,不会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愧对自己的岗位,特色产业发展不起来,我们就愧对一方百姓。

查看全文

在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由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和农业特色产业带头人参加的特色产业发展大会,其目的就是要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根本,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采取得力措施,掀起一个发展特色产业的新高潮,力争把特色优势做到最大化,早日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讨论的意见,我讲四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发展特色产业?

我市既是一个农业大市,又是一个农业弱市。加快陇南科学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没有农民和农村的富裕,陇南的科学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实现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改变农村的贫穷落后面貌,必须从陇南的实际出发,必须充分认识陇南加快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现实依据,必须把光热水土资源的比较优势发挥到最大。可以说,发展特色产业是陇南的优势所在,出路所在,也是必然选择。

首先,陇南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鲜明优势。发挥比较优势是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依据。发展经济必须深入地研究比较优势,科学地把握比较优势,充分地发挥比较优势。到陇南工作几个月来,陇南给我最深刻的影响就是独特的自然条件。陇南既有山高沟深,立地条件差,人均耕地少,自然条件严酷的一面,又有光热水资源丰富,海拔低,全省无人能比的陇上江南一面。复杂的自然禀赋构成了资源的多样性,天然地构成了发展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陇南是甘肃唯一的产茶区,在全省具有唯一性,又是全国油橄榄的最佳适生区,在全国具有唯一性,陇南的花椒色泽之艳品质之优,同样无人可比。因此,在我看来,陇南满眼都是特色和优势,到处都是财富和潜力。无论是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还是光热资源、生物资源来看,陇南发展特色产业的条件在全省独一无二,无人能及,在全国也是得天独厚,优势明显。发展陇南经济就必须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规律,依据比较优势,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把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特色产业做到最大化。

其次,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强烈愿望。陇南是全省乃至全国最贫穷的地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长期位列全省十四个市州之末,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00多元,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强烈。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实现这一愿望,不仅关系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而且关系到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巩固,是对我们的执政能力、发展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考验。在几个月的工作中,所到之处,我深深地感到,广大人民群众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而且已经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形成了如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礼县雷王乡山坪村、康县阳坝镇宋沟村、武都区城郊乡渭子沟村、成县陈院镇大垭村、文县尚德镇、武都区马街镇等一批依靠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目标的典型。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大发展。千百年种粮贫穷依旧,但发展特色产业,才实现脱贫致富,这个道理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面对陇南落后的现实,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面对资源优势和特色,作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担负起发展特色产业的组织领导责任,把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强烈愿望转化为我们抓特色产业的决心和信心,转化为抓好特色产业的政策和措施,转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行动。我们的各级干部都要有这样一种认识,不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愧对一方山水,不会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愧对自己的岗位,特色产业发展不起来,我们就愧对一方百姓。

查看全文

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工程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根据《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皖发〔1〕1号)、《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皖发〔1〕2号)、《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全面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的指导意见》(皖扶组〔8〕18号)和省政府、省民生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实施民生工程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考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工程,完善“四带一自”产业帮扶机制,着力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园区带动水平;着力培育产业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主体带动质量;着力实施特色产业发展项目,提升项目实施效益;着力推广特色农业保险,提升产业发展风险防范能力,支持脱贫户特色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促进脱贫地区村集体经济和脱贫户稳定脱贫增收。

二、实施对象

脱贫地区具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条件的行政村、需要巩固产业脱贫成果的脱贫户,以及带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主要内容

查看全文

农业产业发展动员会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第三届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大会,目的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系统总结一年来特色产业开发取得的成效,表彰先进,交流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明年的特色产业开发工作。刚才,5位同志分别代表发展特色产业的先进县、先进乡村做了大会发言,124个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到表彰奖励,他们是我市特色产业开发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要以他们为榜样,见贤思齐,奋勇争先,努力开创我市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局面。下面,我根据市委、市政府讨论的意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特色产业开发势头强劲

一年来,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前两届特色产业发展大会精神,认真实施“十百千万亿”工程,不断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工作措施,开展了扎扎实实、卓有成效的工作,农业特色产业的规模、质量和效益显着提高。去年以来,全市新增特色产业基地面积130万亩,特色产业总面积达到878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特色产业的收入比上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占到总纯收入的一半。全市特色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十分高涨

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实践中,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更加统一,认识更加明确,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各级党委政府把特色产业开发作为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顺应民心民意的惠农工程、发展工程,自觉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指导农业和发展农业。按照“五个一”责任制的要求,全面落实了领导干部包抓产业责任制,17个优势主导产业分别组建了由一名市级领导挂帅的工作班子,集中人力物力包抓产业发展。各县(区)和优势产业区域的乡镇,成立了相应机构和组织,明确了分工和职责。制订下发了白龙江、白水江、嘉陵江、西汉水四个流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各产业开发领导小组成员经常深入基层调研,走村入户,破解难题,活跃在田间地头,全身心地投入指导、包抓、督促特色产业开发之中,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尽了心、负了责、出了力、流了汗,涌现出了一批发展特色产业的先进县区、乡镇、村社和优秀农业科技特派员。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广大农民群众的市场观念、竞争意识明显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手段日益增多,开拓市场的本领日益提高,涌现出了一批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乡村干部和能人大户。他们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以产业基地为基础,创办专合组织,领办龙头加工企业,注册产品商标,申请原产地、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等各项认证,参与市场竞争,积极联系订单,拓宽了特色产品销售渠道,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系起来,提高了经济效益,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查看全文

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由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和农业特色产业带头人参加的特色产业发展大会,其目的就是要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根本,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采取得力措施,掀起一个发展特色产业的新高潮,力争把特色优势做到最大化,早日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讨论的意见,我讲四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发展特色产业?

我市既是一个农业大市,又是一个农业弱市。加快陇南科学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没有农民和农村的富裕,陇南的科学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实现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改变农村的贫穷落后面貌,必须从陇南的实际出发,必须充分认识陇南加快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现实依据,必须把光热水土资源的比较优势发挥到最大。可以说,发展特色产业是陇南的优势所在,出路所在,也是必然选择。

首先,陇南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鲜明优势。发挥比较优势是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依据。发展经济必须深入地研究比较优势,科学地把握比较优势,充分地发挥比较优势。到陇南工作几个月来,陇南给我最深刻的影响就是独特的自然条件。陇南既有山高沟深,立地条件差,人均耕地少,自然条件严酷的一面,又有光热水资源丰富,海拔低,全省无人能比的陇上江南一面。复杂的自然禀赋构成了资源的多样性,天然地构成了发展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陇南是甘肃唯一的产茶区,在全省具有唯一性,又是全国油橄榄的最佳适生区,在全国具有唯一性,陇南的花椒色泽之艳品质之优,同样无人可比。因此,在我看来,陇南满眼都是特色和优势,到处都是财富和潜力。无论是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还是光热资源、生物资源来看,陇南发展特色产业的条件在全省独一无二,无人能及,在全国也是得天独厚,优势明显。发展陇南经济就必须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规律,依据比较优势,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把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特色产业做到最大化。

其次,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强烈愿望。陇南是全省乃至全国最贫穷的地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长期位列全省十四个市州之末,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00多元,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强烈。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实现这一愿望,不仅关系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而且关系到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巩固,是对我们的执政能力、发展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考验。在几个月的工作中,所到之处,我深深地感到,广大人民群众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而且已经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形成了如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礼县雷王乡山坪村、康县阳坝镇宋沟村、武都区城郊乡渭子沟村、成县陈院镇大垭村、文县尚德镇、武都区马街镇等一批依靠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目标的典型。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大发展。千百年种粮贫穷依旧,但发展特色产业,才实现脱贫致富,这个道理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面对陇南落后的现实,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面对资源优势和特色,作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担负起发展特色产业的组织领导责任,把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强烈愿望转化为我们抓特色产业的决心和信心,转化为抓好特色产业的政策和措施,转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行动。我们的各级干部都要有这样一种认识,不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愧对一方山水,不会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愧对自己的岗位,特色产业发展不起来,我们就愧对一方百姓。

查看全文

特色产业发展改革试点的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工业经济新飞跃发展战略,激励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强化体制机制保障,根据《省发改委关于市特色产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批复的函》(浙发改函〔〕155号)和《市特色产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要求,现就我市开展特色产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第一阶段(—年)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试点目的

(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试点,在市已有的氟硅新材料、新能源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传统优势产业等产业优势基础上,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把我市培育成为浙江省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基地和全省经济新增长点。

(二)实现产业模式创新。通过试点,形成若干个现代产业集群体系,围绕现代产业集聚的培育,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和完善生产性服务业配套功能。

(三)形成工作机制。通过试点,形成责任明确,分工到位,推进有序,考核有据的联动推进工作机制。

(四)积累经验。通过试点,落实方案,不断积累市特色产业培育发展的工作经验,逐步做大做强市现代产业集聚体系。

查看全文

四带一自产业支持工程工作汇报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始之年。我县紧密结合全县“510+”产业发展实施工程,稳步推进“四带一自”产业支持工程,深入实施产业推进行动,现代农业产业标准园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等,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带动主体,做强全县特色种养产业,努力实现产业振兴,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一、目标任务

到2021年底,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到户项目覆盖率稳定在80%以上(基数为具备特色产业发展条件、需要巩固产业脱贫成果的脱贫户),其中自种自养且达到产业发展标准3000户,主体带动脱贫户2000户以上;农业特色产业园区稳定发展并保持达标水平以上,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5万元以上的园区占比达20%以上;脱贫村“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产值达到村农业总产值30%以上。

二、具体工作

(一)谋划政策配套,加大产业扶贫投入。结合2021年省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目标任务,目前已完成2021年发展特色产业脱贫户摸底工作,具备产业发展条件户5000户,其中自种自养脱贫户3000户,主体带动脱贫户2000户。调整完善全县特色种养业产业支持奖补政策,拟出台《县2021年脱贫地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奖补办法》。一是继续实施自种自养达标户奖补,对有条件的脱贫户自主从事特色种养产业,并实现达标和认定的,每户奖补500元;二是增加土地流转奖补。对脱贫户通过镇村将土地稳定流转到产业园、农业生产基地2亩以上的,每户奖补500元。三是继续实施特色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对自种自养达标户自愿参加特色农业保险的,保费个人承担部分给予全额补贴。(险种有瓜蒌种植、小龙虾、设施农业、淡水养鱼、蛋鸭、茶叶);四是继续实施带动主体奖补。对带动主体与脱贫户签订协议,带动脱贫户务工就业、入股分红,在当年12月底前实现户收入达5000元以上的,每带动一户奖补500元,单个主体最高奖补不超过5万元。五是支持脱贫村奖补。对当年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每村奖补5万元;对脱贫村茶园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安装粘虫黄板、杀虫灯的,给予一定的费用补贴。六是增加区域品牌培育奖补。对在高铁、高速上开展县内或脱贫地区农特产品区域品牌宣传,给予全额补贴,单个品牌补贴不超过30万元;鼓励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宣传推荐大米、白云春毫茶叶、放马滩龙虾和虾稻米等区域品牌产品以及地理标志农产品。按县内、省内、省外、国外四个层级,每场次每个主体分别给予1000元、1500元、3000元、6000元一次性补贴,单个主体年度补贴不超过1万元。

(二)抓好项目提升,推动典型培育工作。2021年,我县拟整合四级产业扶贫资金,着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在建强一产基地的基础上,同步推进加工、仓储、市场等二、三产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培育种养产业典型。县已批复实施特色产业类到村项目第一批4个,安排财政资金855万元,第三批3个,安排资金880万元,主要为已脱贫村生产加工类项目。同时,统筹市级50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一部分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类项目,村脱水竹笋加工配套设施项目、镇莲藕莲籽加工厂房项目、镇连河农产品加工车间项目等,另一部分支持自种自养已脱贫户、带动经营主体奖补、脱贫村奖补以及区域品牌培育奖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