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社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10:41: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社

农业社论文:农业社的问题及发展概述

本文作者:刘丹工作单位:黑龙江省克山县北兴镇政府

运作不够规范,民主管理机制有待完善。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名称、组建方式、遵循原则和运作方式差别很大,有按企业组建的,有按合作制组建的,有按社团组织组建的,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工作机制不健全,民主管理、利益分配和监督约束机制落实不到位,导致成员对组织的依存度不高,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专业人才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合作社需要具备农业技术知识,能管理、善管理的专业人才。但是由于工资待遇及思想认识等问题,真正的人才并不愿意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数仍然依靠相关职能部门提供技术指导,仍处于初级阶段,制约了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利用科技提升合作社。一是信息到家。要及时编印农村科技、市场销售等信息,结合科技下乡等活动,进行信息指导,确保农民第一时间掌握市场需求信息。二是打造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站,利用互联网收集农业科技信息,特别是产、供、销等环节的市场信息。为专业合作社会员和农民提供致富信息、市场行情、政策法规服务。三是通过网站、电子平台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与国内外超市、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建立销售网络,参加有关农产品交易洽谈会、博览会、展示展销会,通过订单形式建立契约关系。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强。虽然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实施4年多,但地方的相关配套扶持政策相对滞后,或迟迟没有出台。省里和市、县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虽有一定的扶持,但财政专项扶持的资金数量较少,受惠面窄。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很难得到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支持,特别是中长期项目贷款更少。二是国农有关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居大不易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办理自产农产品的品牌注册,有机、绿色、无公害等标识认证过程中,被视同公司、企业、得不到相关政策扶持和优惠。建品牌发展合作社。品牌化建设是专业合作社应对市场挑战、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提高自身效益的重要途径。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规范的信用管理制度,树立现代农产品品牌战略意识,实施品牌化经营战略。

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地理标志产品等相关认证和申请注册产品商标,提升产品价值,以信誉和品牌赢得市场。要以农民合作示范社为标尺,推行品牌化建设、标准化建设。从该市现有成功合作社的例子看,此举应当是努力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能力核心作用力。

查看全文

农业社发展工作意见

为深化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协作社法》(以下简称《协作社法》),指导农民专业协作社规范发展,经研讨,现对进一步加速我市农民专业协作社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准则和发展目的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具体贯彻《协作社法》,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昌盛为目标,充分尊敬农民志愿,依托龙头企业、区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物,积极指导发展农民专业协作社,推进农业产业化历程。

(二)基本准则

1.坚持以家庭承包运营为办社基本。尊敬农民的土地承包权,运营自立权和财富一切权,经过合作协作发扬家庭承包运营的潜力。

2.坚持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办社准则。尊敬农民志愿,协作社做到入社、退社自在,执行民主治理,自立运营,自力核算,自傲盈亏,社员之间好处共享,风险共担。

查看全文

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模式

摘要: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做了界定,梳理了相关政策背景,探讨了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必要性,以山东省为例,介绍了供销社主导的全过程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带动的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合作社引领的全方位社会化服务等服务模式。

关键词: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模式

1政策背景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无可替代,从小农经济、新型农业,到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发展和服务理念不断更新。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历经10余年发展,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层次、供给模式多形式、服务机制多样化的格局基本形成,对现代农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梳理近5年(2015~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表述如下。a.2015年抓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重点支持为农户提供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服务,鼓励工商资本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b.2016年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对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c.2017年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总结推广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经验,扶持培育农机作业、农田灌排、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供销、邮政、农机等系统发挥为农服务综合平台作用。d.2018年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e.2019年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一家一户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近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服务”累计被提及237次,如图1所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现代农业发展“服务”理念的重视。为加快发展农业服务,2015、2016年,农业部分两批在26个省份的62个县(市、区),组织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2017年,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从拓展服务领域、培育服务组织、创新服务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中央财政安排农业图12015~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键词“服务”提及频次综合开发资金6.53亿元,集中支持237个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山东省是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轫之地,近年来各地举措频出,鼓励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产品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铺路搭桥。根据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数据,2017年,全省农民合作社19万家、家庭农场5.5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0多万个,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600多家,农村网络零售额541.9亿元[1]。《山东省农业“新六产”发展规划(2018~2022年)》提出,到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000家,出资总额100万元以上的农民合作社14万个,家庭农场8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5万家以上。

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界定

2.1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涵。农业社会化服务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认为,与农业生产有联系,并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的活动,都可称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既包括经济、信息、技术等有形服务,也包括政治、法律等无形服务。后者是指直接参与农业再生产过程的服务,比如为生产提供技术、机械、劳动力、市场信息有形产品或无形价值支持等,其服务主体较小,但服务内容更具体。学术界比较认可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指由社会各类服务机构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2],更偏向于狭义。2.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提供服务的各类机构和个人所形成的网络,具有服务的社会化、组织的系统性两个基本含义[3]:农业作为社会经济再生产的一个基本环节,其再生产过程需要依赖其他产业部门的服务活动;各产业部门依据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构建相应的组织载体,围绕农业再生产各环节提供综合配套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缓解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与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查看全文

组建镇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指导意见

按照县委深化改革试点工作要求,为落实县委农办、县农业农村局制定的《县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机制体制创新改革实施方案》,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省县分公司组建镇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引领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方法,进一步推动我县农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以服务过程的现代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为此,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培育农业服务业战略性大产业为目标,积极创新服务机制,着力拓展服务领域,加快推进资源整合,逐步完善支持政策,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和组织形式等现代生产要素有效导入小农户生产,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效衔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目的

镇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坚持以政府公益性服务和市场经营型服务相结合的原则,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牵头整合各类优质农业服务资源,吸纳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专业户等各类服务主体广泛参与,在镇域内各行政村建立服务站点,为小农户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指导、天气预警、病虫害预警、普惠金融宣传、反诈骗宣传等公益性服务,提供品牌种、肥、药、机、地膜等生产资料,从种到收的产中托管服务,以及烘干储藏、农产品初加工、品牌销售等产后服务,提供农机维修、助农贷款、农业保险、地膜处理、秸秆综合利用等拓展服务,实现镇域范围内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全覆盖,把镇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农业生产提供一流服务、在群众心目中享有良好声誉的综合服务平台。

三、发展思路

查看全文

市长在农业服务现场会讲话

同志们:

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刚刚结束,我们又召开这次全市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试点现场会议,主要目的就是由点到面,以试点示范推动全市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工作的全面开展。会议专门安排大家现场学习参观了区镇农网综合服务平台的运行情况。刚才,区政府、供销集团公司、镇村分别作了专题发言,会议还印发了农行等几个单位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交流材料。希望大家对现场参观、专题交流的一些典型经验认真学习领会。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开展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千家万户农民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主要渠道,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有力支撑。2010年11月,我市被确定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于2011年3月份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全市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总体安排部署。为了抢抓这一大好机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在市发改委的积极争取、市供销社的协调指导下,区以供销集团公司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现代农业服务试点企业为契机,以农网综合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为依托,在区镇建成了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开展了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试点工作。这一服务体系主要的定位就是,建立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多功能服务平台,涵盖融资担保、电信服务、保险业务、信息、生产生活资料配送、电子商务网络、农产品产销对接、农村医药及健康服务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培训等内容,为广大农民提供综合性服务,打造农村通向社会化大市场的有效渠道。当然,大家也要看到,这一服务平台通过发展,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将来在为农服务上会有更加广阔的空间。

大家都知道,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服务功能还比较薄弱,服务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愿望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很多服务单位为农服务没有真正延伸到农户,涉农企业服务资源分散,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服务功能单一,特别是科技、信息、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缺乏平台。为此,加快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拓展为农服务功能,就必然地成为我们进一步提高为农服务水平、拓展为农服务渠道的一项重大工作任务。通过今天的现场参观学习和会议经验交流,我想大家应该深刻认识到,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网络建设,对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多层次需求,整合农业服务资源,促进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流动,既有现实效果,又有长远效应。农网综合服务中心的建成,为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树立了典型和样板,标志着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推进为“三农”服务工作上水平、上台阶的高度,切实增强对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尽快把这项工作抓在手上,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拿出强有力的措施办法,提出严格的责任要求,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认真学习领悟试点经验的实质内涵

查看全文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监测调研报告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基本情况;发展现状;主要工作;存在问题;几点建议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主要内容包括:县紧紧围绕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公共服务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他农业服务组织。主要工作,着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着力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着力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提升市场竞争力。监测调查情况看,我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公共服务机构由于人事体制及经费原因、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其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如农业专业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成套的组织机构和方法制度的总称。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明确一个体制、建立一个机制、推行一个政策、落实一个保障。具体材料请详见:

根据农业部(农办经[2009]21号“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监测试点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我局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组建领导班子,落实专门人员,开展详实调查。现将监测调查情况简要分析报告于后:

一、基本情况

**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距省会成都147公里,辖15个乡镇、143个行政村、1055个村民小组;幅员1896.49平方公里,境内最低海拔417.5米、最高海拔3090米,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山川钟秀、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65.7%,享有“绿海明珠”美誉,是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全国生态示范区、四川省生态县。2009年,有农业户8.98万户(其中:家庭承包经营户8.78万户,占97.8%),有农业人口30.17万人、占总人口88%,有农村劳动力17.54万个、占农村人口的58%;有耕地面积19.54万亩(其中:田17.62万亩,地2.10万亩),有茶园20.16万亩、桑园1.72万亩、果园1.01万亩、林地200万亩,茶叶、奶牛、林业、生猪为农业支柱产业,属典型的盆周山区农业县。2009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58.87万亩,复种指数为301%,其中:粮食作物播面为32.32万亩、占总播面的55%,粮食总产13.75万吨、农民人均456公斤;年出栏生猪42.15万头、肉牛2.51万头,年末奶牛存栏3.73万头、年产牛奶10.45万吨,年出栏肉用羊9.69万头,年出栏家禽900万头。2009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为45亿元,其中:农牧渔业总产值1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农民人均纯收入5303元。

二、发展现状

(一)公共服务机构

查看全文

浅谈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革新

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合中国现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的要求,具有着广泛适应性和旺盛生命力。但目前我国规模过于狭小的家庭承包经营作为一种小农经济,其固有的局限性使农业生产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影响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从生产力水平更高程度发展的需要看,社会化大生产是一种历史趋势。要把家庭承包经营纳入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轨道上来,在保持家庭承包经营的优点的同时积极组织社会化大生产,这就需要在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过程中建立起能够沟通家庭承包经营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联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随着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正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的,“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因此,根据当前农村实际情况,如何构建与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成为一个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变迁及其背景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由社会上的服务机构或个人为农业生产提供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产前),农产品收购、储存、加工和销售(产后)以及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性(产中)的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由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合作经济组织和其他各种服务性经济实体构成的为农业提供的服务网络。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农业生产社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讨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创新,首先要对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的背景进行分析和再认识。其实,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农村相继建立了农业、林业、农技、农机、水利、气象等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以及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各种服务组织,形成了以各部门纵向科层制管理为主的服务网络。严格来说,这一时期的农业服务并不具有现代真正意义上社会化服务的性质,这是因为,这个服务体系是和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中统一经营的产品经济棺联系的,当时国家(政府)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控制着全部的经济资源和社会组织,政府扮演着“全能主义”的角色,自上而下形成了科层制的管理体系,农业生产的组织、农业生产的技术服务、生产资料的供应和农产品流通等各个环节都在国家基层组织——体制下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行政体系来控制和把持,农业服务也往往是采取行政手段分解下达工作任务来实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农户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为解决农户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需要,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涉农经济技术部门如农业局、农机局、水利局、畜牧局、科技局等逐步将其基层单位延伸到乡镇,这个过程可以称为路径依赖式的制度变迁,其内在的发展动力既有对农户社会化服务需求的主动回应,也有在家庭经营制度下失去了生产队、大队和公社等对口的集体服务对象后,原有农业服务部门为了解决自身组织职能定位问题,延续其组织生命的强烈要求。于是,中央和各级政府就支持各涉农部门发展基层组织,建立起条条的涉农服务部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农业服务体系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部门所有。乡镇主要有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林业站、农机站、经管站、水利电力排灌站,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等,所有涉及农业的站所都是上级经济技术部门、金融以及粮食农资等流通部门自上而下延伸到乡镇(公社)办事机构。二是实行科层制管理。这些部门大都由上级政府定编定岗,规定相应的行政级别。由此形成了以各部门纵向领导为主的服务网络。…20世纪9。年代,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的推进,随着农村市场的逐步放开,农村供销、农资、农机等服务组织率先走向衰败。乡村农技、农机、水利等机构相继被减(停)拨付事业经费,乡镇各类经济技术服务组织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出现了“网破、人散、线断”局面。尽管后来国家相关部门试图恢复农村基层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维持队伍稳定,但由于这些基层站所的服务功能已经基本社会化、市场化,加之乡镇基层农业服务组织和人员由于缺乏经费和工资保障,人才纷纷流失。目前的现状是,农村建立了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以民间组织和个人为辅助,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服务网络。但由于“近些年来,各地在推行乡镇机构改革中将一些有利可图的事业站所纷纷上收垂直管理,而有责无利的文化、农技、卫生防疫等与“三农”密切相关的事业站所却面临着推向市场,彻底与财政脱钩,人员分流的窘境。现在农村生产发展最急需和离不开的资金、技术、信息、农资、销售、法律、文化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力量日渐薄弱、服务体系“断层”的局面。

二、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弊端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对农业的服务作用也逐渐增强,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也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合作经济组织和个体以及企业等多元主体的服务网络体系。目前,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查看全文

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摘要: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农业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文章在分析总结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及其体系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提出应积极支持我国农民自办、联办服务组织,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以及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九个方面来建立健全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形式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由社会上的服务机构或个人为农业生产提供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产前),农产品收购、储存、加工和销售(产后)以及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性(产中)的服务,而由这些服务的机构或个人彼此联接的网络就称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国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也称为“农业服务”、“农村服务”或“支持服务”。尽管不同国家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有不同的叫法,而且不同名称所包含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从其实质内涵和基本特征来说,则存在许多相同之处。农业社会化服务在资本主义国家已十分发达,它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家庭农场的基础上,得以实现农业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农村相继建立了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部门的技术推广机构和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各种服务组织,通过省、地、县、乡四级,几十年来为服务农业做出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初步形成了以各部门纵向领导为主的服务网络。这个服务体系是和高度集中的统一经营和以自给性为主的产品经济相联系,是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服务对象是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户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2.3亿农户的生产构成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需要的服务涉及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国农村已经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服务组织:

(一)国家、集体的服务组织。这一类型的服务组织,主要有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林业站、农机站、经管站、水利电力排灌站,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种子公司,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等。其特点是服务组织本身不以盈利为目的,国家和集体经济组织对服务成本给予一定的补贴,服务是无偿或低偿的。目前随着县、乡机构的改革,该类型组织也通过创办经济实体,服务农民来弥补经费不足,达到壮大自身的目的。

查看全文

深化土地托管增强为农服务能力实施意见

为支持供销合作社深化土地托管服务,增强为农服务能力,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供销社深化土地托管服务增强为农服务能力的指导意见》(鲁政办字〔2021〕7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支持供销合作社深化土地托管服务增强为农服务能力的实施意见》(政办字〔2021〕18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进一步转变经营服务方式,完善经营服务机制,为稳定粮食生产、强化耕地保护、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和农业发展贡献力量,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进乡村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主要目标。在区内建立为农服务功能完备、市场化运行高效、经营性和公益性相融合的土地托管服务平台,探索以服务规模化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的新模式,建立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桥梁纽带。到2025年,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托管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

(三)基本原则。坚持经营性与公益性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区供销社)服务主体优势,以合理价格提供服务,与村集体、农民实现共赢。坚持农民自愿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原则,在不改变农民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政策引导作用,推动土地托管业务开展。坚持全托管和半托管相结合原则,针对当地种植结构和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创新,根据各自实际确定服务内容和模式。

二、主要任务

查看全文

探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革新

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合中国现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的要求,具有着广泛适应性和旺盛生命力。但目前我国规模过于狭小的家庭承包经营作为一种小农经济,其固有的局限性使农业生产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影响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从生产力水平更高程度发展的需要看,社会化大生产是一种历史趋势。要把家庭承包经营纳入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轨道上来,在保持家庭承包经营的优点的同时积极组织社会化大生产,这就需要在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过程中建立起能够沟通家庭承包经营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联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随着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正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的,“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因此,根据当前农村实际情况,如何构建与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成为一个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变迁及其背景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由社会上的服务机构或个人为农业生产提供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产前),农产品收购、储存、加工和销售(产后)以及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性(产中)的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由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合作经济组织和其他各种服务性经济实体构成的为农业提供的服务网络。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农业生产社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讨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创新,首先要对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的背景进行分析和再认识。其实,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农村相继建立了农业、林业、农技、农机、水利、气象等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以及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各种服务组织,形成了以各部门纵向科层制管理为主的服务网络。严格来说,这一时期的农业服务并不具有现代真正意义上社会化服务的性质,这是因为,这个服务体系是和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中统一经营的产品经济棺联系的,当时国家(政府)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控制着全部的经济资源和社会组织,政府扮演着“全能主义”的角色,自上而下形成了科层制的管理体系,农业生产的组织、农业生产的技术服务、生产资料的供应和农产品流通等各个环节都在国家基层组织——体制下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行政体系来控制和把持,农业服务也往往是采取行政手段分解下达工作任务来实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农户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为解决农户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需要,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涉农经济技术部门如农业局、农机局、水利局、畜牧局、科技局等逐步将其基层单位延伸到乡镇,这个过程可以称为路径依赖式的制度变迁,其内在的发展动力既有对农户社会化服务需求的主动回应,也有在家庭经营制度下失去了生产队、大队和公社等对口的集体服务对象后,原有农业服务部门为了解决自身组织职能定位问题,延续其组织生命的强烈要求。于是,中央和各级政府就支持各涉农部门发展基层组织,建立起条条的涉农服务部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农业服务体系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部门所有。乡镇主要有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林业站、农机站、经管站、水利电力排灌站,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等,所有涉及农业的站所都是上级经济技术部门、金融以及粮食农资等流通部门自上而下延伸到乡镇(公社)办事机构。二是实行科层制管理。这些部门大都由上级政府定编定岗,规定相应的行政级别。由此形成了以各部门纵向领导为主的服务网络。…20世纪9。年代,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的推进,随着农村市场的逐步放开,农村供销、农资、农机等服务组织率先走向衰败。乡村农技、农机、水利等机构相继被减(停)拨付事业经费,乡镇各类经济技术服务组织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出现了“网破、人散、线断”局面。尽管后来国家相关部门试图恢复农村基层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维持队伍稳定,但由于这些基层站所的服务功能已经基本社会化、市场化,加之乡镇基层农业服务组织和人员由于缺乏经费和工资保障,人才纷纷流失。目前的现状是,农村建立了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以民间组织和个人为辅助,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服务网络。但由于“近些年来,各地在推行乡镇机构改革中将一些有利可图的事业站所纷纷上收垂直管理,而有责无利的文化、农技、卫生防疫等与“三农”密切相关的事业站所却面临着推向市场,彻底与财政脱钩,人员分流的窘境。现在农村生产发展最急需和离不开的资金、技术、信息、农资、销售、法律、文化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力量日渐薄弱、服务体系“断层”的局面。

二、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弊端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对农业的服务作用也逐渐增强,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也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合作经济组织和个体以及企业等多元主体的服务网络体系。目前,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