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10:34: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区服务部任务书
为了加强管委会工作管理,进一步明确部室工作目标,夯实工作责任,确保完成全年各项工作,根据部室职责和园区工作任务,特制订企业服务部2010年度工作目标任务书:
1、经常深入企业走访调查,采取多项措施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帮助企业解决各类矛盾和资金、信息、市场等问题。
2、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承诺”,进一步落实涉企检查登记备案制度,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
3、指导企业抓好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每月25日前完成企业运行监测统计上报工作,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5亿元。
4、做好园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年内实施海升果业废水治理再提升工程、完成60万吨焦化项目环评验收。
5、切实抓好园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与各企业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相关指标控制在县安委会下达的范围之内。
高中地理农业区位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2022年前全国普通高中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以下简称“双新”)。笔者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与《上海市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关注并解决“我国特色苹果优产区”真实情境相关链式问题的同时,进行高中地理“农业区位”的深度学习,以期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真实情境;农业区位;高中地理
崔允漷认为:新课程以核心素养为纲,全面规范了课程目标、内容、教学与评价,切实提高普通高中教育的育人质量,“新教学”就是指向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典型特征归纳为: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问题解决的进阶测评、混合学习的智能系统[1]。本文以“我国特色苹果产区”为情境案例,通过个人思考、小组合作、成果展示与交流,在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系统学习农业区位理论知识。笔者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真实情境一境到底、任务驱动问题教学三个方面。
一、设计意图
1.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新课标、新教材在上海市启动在即,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其中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在“专题22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比不同农业区域(或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以期提高学生区域认知;系统分析某一农业部门(或农业地域类型)具体区域的区位条件,以期提高学生综合思维;通过观察、品鉴、测量、直播、实地调查农产品等活动,以期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遵循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农业布局原则,以期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2.真实情境一境到底“一境到底”是指在一节课中用同一个案例情境贯穿课堂各环节,以案例情境为教学素材推动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地理问题。相较于课堂教学中的“一课多境”,“一境到底”教学策略下的教学线索清晰、问题梯次展开、课堂教学高效,以期通过一个案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研究方法,能够迁移至其他案例和真实情境中[2]。2021年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产业脱贫领域,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陕西洛川和山东烟台都被认定为我国特色苹果优产区,本课引导学生寻找苹果优产区的地理位置、辨识两大优产区的苹果特色、分析苹果优产区的区位条件以及为我国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具体建议,以期学生能够依据特色苹果区位研究思路,迁移至合理分析其他农产品的区位条件,进而学会农业区位一般分析思路与表述方法。3.任务驱动问题教学以链式问题探究作为导向,前一问题的设置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一问题的解决为后面问题的解决提供最近发展区,为后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知识、经验和方法指引。将链式问题探究方法应用于单元活动案例设计,致力于帮助学生深度学习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构建,促进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螺旋上升[3]。本课时通过辨识特色、分析区位;设计海报、助农直播;改善区位,为国献策的三项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用地理视角关注并分析生活中的农业区位问题。
二、教学设计
汉中观光农业区域格局
观光农业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牧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观光农业的雏形最早初现在意大利。1865年意大利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介绍人们到农村去旅游、休闲,但当时的农业旅游只是侧重于观赏农村的自然风光,没有参与到农业生在产中去。到了二十世纪的中后期,观光农业从农业旅游当中分离出来,人们不仅仅是观赏,开始参与到农业生产当中,这标志着观光农业的产生。中国的观光农业实践最早的是80年代后期深圳举办的荔枝节。观光农业的蓬勃发展可以极大的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为农业产业化探索出新的开发模式,我国各地都在发展适合自己的观光农业项目。但是,我国的观光农业项目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项目单一、缺乏创意、没有核心竞争力、布局规划不合理等问题,本文以汉中为例,分析在发展观光农业的过程中如何合理布局,把观光农业布局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培养汉中观光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汉中发展观光农业的基础条件分析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与甘肃、四川毗邻,中部为盆地,全市辖汉台、南郑、城固、勉县、洋县、西乡、宁强、略阳、镇巴、留坝、佛坪11个县区,常住人口3416196人(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市域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其中盆地占6%,浅山丘陵占36%,中高山区占58%。根据汉中市乡镇企业局的调研统计截止2008年底,汉中已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2个,从事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规模以上企业12户,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园6个、农业观光采摘园6个,汉中共有农家乐306户,休闲农庄35户。根据陕西省林业厅的公布的统计数据,2011年陕西省森林公园累计接待游客740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2亿多元,森林公园已经成为城乡群众节假日休闲度假的首选地。汉中拥有国家自然保护区保护区6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个,这些资源都成为汉中发展观光农业的有利条件。
(一)国家自然保护区
陕西省共有国家自然保护区14个,汉中境内有6个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包括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汉中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木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桑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
(二)国家森林公园
农业区甜脆豆栽培技术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甜脆豆;栽培技术;青海东部农业区
论文摘要从播前准备、适时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时采收等方面介绍青海东部农业区甜脆豆的栽培技术,以供甜脆豆种植户参考。
甜脆豆属皱粒、软荚型豌豆品种,其嫩荚、种子和嫩梢均可供食用,可鲜食或做罐头原料,尤其是嫩荚鲜甜可口,质嫩清香,营养丰富,很受市场欢迎,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2005年我省从云南引进甜脆豆进行大规模种植,由于青藏高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对作物有机物质积累十分有利,所引进的甜脆豆平均采鲜荚11.25t/hm2,最高可达22.5t/hm2,收益2.25~4.50万元/hm2,是种植油菜的1.65~3.30倍(当地种油菜的平均产量为3402kg/hm2,以市场价4元/kg计),是种植小麦的4.0~8.1倍(当地种植小麦的平均产量为3961.5kg/hm2,以市场价1.4元/kg计)。目前,甜脆豆已成为我省的特色蔬菜和农民增收的特色作物之一。
1播前准备
茬口一般以小麦、洋芋、油菜、非豆科作物及其他蔬菜茬为主,切忌以豆科作物为前茬。甜脆豆耐肥、不耐旱、不耐湿,要求选用避风向阳,以易排灌、耕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土壤进行栽培,特别是磷肥充足的土壤最为理想。适宜我省种植的甜脆豆品种有台湾甜脆豆、奇珍76、甜脆761、甜引1号等。前作收获后,深翻20~24cm。冬季灌水或播前灌水,待地皮半干后结合浅耕整地施足基肥,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45~60t/hm2,磷酸二铵300kg/hm2(或过磷酸钙900kg/hm2,尿素75~120kg/hm2)。氮肥不宜过大,否则容易造成徒长,形成花而不实,从而影响产量。
2适时播种
农业区办公室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森林公园,是省林业厅批准设立的省级森林公园。总占地面积24.2平方公里,即仰义全部山区,距市中心9公里。其周边均为工业园区,森林公园从其地理位置上、作用上看,具有生态维育和配套城市功能,素有“都市后花园”和“城市绿肺”之美称。至今山区已开发的项目有观光农业园区一期工程现代科技示范园和东方仰义乡村俱乐部,以及垟山、观光园农家乐餐饮项目等。11年森林公园建设全年完成投资额5283.64万元,为年初任务数的150.9%。同时资金回笼工作成效显著,争取了59亩出让地块的土地出让金全额返还。森林公园各项工程建设深入推进,民生工程拆迁安置房已交付使用,公路、公园管理用房等公园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后续项目前期工作有序开展,历史遗留问题得到逐步解决,服务企业和工程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森林公园的形象和品牌得到进一步树立。
二、工程建设情况
森林公园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容易产生遗留问题,进而会阻碍下一步的开发建设工作。11年园区办上下以“稳妥推进,逐步还债”的工作理念,推进森林公园开发深入进行。
(一)森林公园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公路连网工程至段路面工程长约2.5公里、宽4.5米,工程造价93万元,于今年4月份全面完成,12月份已通过质量验收。工程造价195万元,建筑面积1680平方米的森林公园管理用房已完成招投标,近期已在进行场地平整。森林公园配套酒店已落实选址,等待时机成熟和资金到位报土地部门进行土地征用。
(二)森林公园安置房顺利交付。安置房于年初完成附属工程建设,今年5月份通过了主体验收,10月份交付使用,12月份通过附属工程验收,现正在办理工程结算。
地方农业区建筑工作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有关工作部门,各直属、直管机构: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推进农业发展、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的重要抓手。根据中、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东大门的若干意见》及《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县农业发展实际,现就加快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重要意义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就是围绕区域资源禀赋特点,按照资金集中、产业集聚和经营集约的要求,以高新技术的集约投入和有效转化为特征,通过行政推动、企业主导和农民参与的形式,运用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生产方式,对土地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对传统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造,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有利于培育壮大区域特色产业,通过集聚各种资源,综合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示范基地,实行典型引路,推动优势特色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利于集成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平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引进和创新步伐,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有利于提升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发挥园区产业聚集效应,引导农民合法、自愿、有序流转土地,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吸引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科研推广机构等到园区创业发展,探索建立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机制。
2012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今年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年,计划到“十二五”末,在全省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00个,使全省各级各类农业园区数量达到2000个以上;市政府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意见》,提出从今年起,力争全市每年创建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3-5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0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和若干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
近年来,我县积极探索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先后创建了四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通过科学的经营管理,现代农业园区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已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三化同步”和“再造一个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宁化县农业区域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促改革,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通过调查宁化县区域发展现状,分析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区域发展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宁化县;农业区域发展;现状;对策
宁化县是农业大县,农业资源优势显著,特色农产品丰富,农业基础较好。近年来,我们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探讨宁化县特色农业的发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全县的综合竞争力;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促改革,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1发展现状
1.1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明确发展定位,找准发展路子,补齐发展短板,探索发展模式,推进各村乡村振兴战略“多规合一”规划的实施,进一步抓紧抓实重点项目工作。2020年优先安排培育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计划实施69个项目,共4650万元,上级专项补助1610万元,县乡村统筹整合3040万元。实施项目分别位于石壁镇陈塘村、湖村镇龙头村、泉上镇谢新村、城南镇上坪村、安乐镇谢坊村、曹坊镇下曹村、淮土镇吴陂村、淮土镇凤山村、中沙乡半溪村、安远镇岩前村,涉及9镇10村。主要建设内容:继续完善基础建设完善提升工程,拓宽进村道路,并配套修建水沟、绿化,完善村部阵地宣传设施;继续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裸露墙体粉刷及彩绘、新增垃圾桶、修建竹篱笆、整治池塘、种植绿化苗木等;建设红色文化展示区,改造提升旧址等;建设游客服务中心,红色展厅、活动中心等产业振兴项目、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公共服务短板。1.2着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紧紧围绕做优现代农业要求,依托“两米两茶一稻种”(即河龙贡米、薏米、油茶、茶叶、杂交水稻制种)、蔬果、食用菌、特色养殖等特色现代产业,推进林深水美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2019年完成农林牧渔服总产值47.81亿元、增长4.3%。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加强品牌建设,目前,宁化县农业“三品”有效用标34家企业38个产品,其中1家企业1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4家企业4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29家企业33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宁化米仁、孔坑茶、河龙贡米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1.3加紧加快农业产业园落地实施。1.3.1创建宁化县市级现代种业产业园区域内(安远镇、水茜镇和中沙乡)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1020hm²,有关种业发展的农民合作社6个,杂交种子生产经纪人12人(含个人和组织),引进了湖南隆平、安徽荃银等10家省内外有实力的种子企业在园区设立稳定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1.3.2创建现代茶业产业园创建区域为城郊乡、中沙乡、石壁镇等3个乡镇,规划面积533km²。园区茶园面积约1667hm²,茶叶总产量2100t,茶叶总产值1.2亿元。园区现有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全国示范合作社1家,省级合作社2家,注册商标8个,省级名牌商标2个,绿色食品认证企业2家,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1家,SC认证企业4家,已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平台3个,农村科技服务网络示范点8个。1.3.3创建宁化县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农民创业示范基地主导产业“五新”入户率达90%以上,科技进步率达60%以上,良种覆盖率、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全市前列;创建区域现有省级龙头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3家,家庭农场48家。创建区域共有农业“三品一标”有效用标企业8家、11个产品。1.4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投入240万元建设乡镇及农村公厕40座,行政村公厕覆盖率达到约80%;乡镇及农村生活垃圾全部实行“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运作模式,实现了村庄有人保洁,垃圾有人转运处理,做到设施运行常态化、配套管理长效化,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的集中收集和处理全覆盖;13个农村乡镇建成15座污水处理设施,累计建成污水管网约110km,日处理总规模达到4030t,设计出水水质均达到一级B及以上,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以及集镇污水处理率达7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5%以上;投入500万元对高速公路沿线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加大乡镇集市治理整顿力度,配套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1380万元,实施了17个美丽乡村建设。全县的村庄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1.5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县210个行政村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和资产量化与股权设置,正在组建经济合作社。大力培育新型农业主体,新增省级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社4家,新增省级示范场4家,市级示范场3家,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6个。1.6农田建设持续改善,土地治理项目成效明显。2019年333hm²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和省级农田基础设施修复财政补助资金项目进展顺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工程已完成53%、省级农田基础设施修复补助资金项目正进行工程扫尾。2020年1333hm²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设计工作已进行二次意见征求,初步设计方案即将完成。新增粮食产能项目方面,2019年度建设项目正在施工,效益面积747hm²,项目总投资1463万元,目前完成投资900万元,占总投资的61.5%。
2存在问题
农业资源区划工作意见
2009年全市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开放创新、富民强市、把新*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区、人民群众的幸福之都”的总体部署,以服务全市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不断强化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职能,提升工作水平;发挥农业资源区划的基础性、前瞻性、综合性作用,积极做好农业资源监测评价、区域发展战略与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研究;加快农业资源监测调查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和应用,更新工作手段,进一步延伸农业区划工作的服务领域,不断开创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新局面。根据河北省农业区划委员会印发的《河北省2009年农业资源区划工作安排要点》,结合我市的实际,现将2009年全市农业资源区划工作主要任务安排如下:
一、开展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
农用土地资源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从我市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市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后备农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水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按照河北省农业区划委员会的工作部署,2009年,我们将采取逐村普查的方法,组织开展全市后备农用土地资源监测调查。调查内容既包括那些适宜开发但尚未开发利用的荒山、荒地、荒滩、荒水和干废坑塘、废弃灌渠、废弃交通占地、废弃窑坑、坟丘占地等闲散废弃土地,也包括土地资源潜力尚未充分发挥的中低产田、低产果园、低产林地、低产水面等。通过调查,全面查清我市后备农用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数量及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并提出相关的调研报告与图件,为各级政府有效整合土地资源、化解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土地制约瓶颈提供决策依据。调查工作的具体要求见《*市后备农用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实施方案》。
二、开展全市2009年春播作物面积和种植结构现状监测调查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加大力度扶持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就我市而言,已连续四年实现粮食增产,这就为进一步推进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把农业生产切实转变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也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为及时掌握我市2009年春季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分析研究全市种植业结构现状,全市将在5-6月开展农作物播种面积和种植结构现状监测调查。监测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2009年春季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2008年冬季小麦播种面积和农业种植结构现状等。此外,各县(市)、区还要对本地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好的典型进行调查总结。调查拟采取运行“*市农业资源和农业经济信息地面公里网监测系统”的方法,以点联户进行入户调查。监测调查的具体要求见“*市2009年春播作物面积和种植结构现状监测调查方案”。各县(市)、区要认真组织开展好本项调查工作,确保各项成果的高质量、高水平,为市、县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科学指导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三、开展农业资源监测与评价
临夏州旱作农业播种技术
临夏州农业生产现状决定了旱作农业是全州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夏州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85%以上的人口在农村,70%以上的耕地是山旱地。山旱区既是临夏州玉米、马铃薯、小麦等粮食作物的主产区,也是“三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长期以来干旱少雨严重制约着种植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而州内的东乡县、永靖县、临夏县、广河县大部分为降雨500mm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区域内植被稀少、十年九旱、土地瘠薄,常因春旱而无法适时播种,或在农作物生长的需水关键时期遭遇“卡脖子”旱,粮食生产形成了大旱大减产、小旱小减产的不稳定局面,干旱问题是长期以来制约临夏州旱作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临夏州耕地少,山旱地面积大,旱作农业分布广,水资源短缺,春旱和初夏旱发生的频率高的实际,临夏州推广了一批以保水、蓄水、节水为主要内容的旱作农业综合新技术,取得了非常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临夏州自2006年引进示范推广以来,玉米产量12600kg/hm2,较一般传统覆膜增产35%以上,收入为小麦的2~3倍,呈现出明显的抗旱增收效果。特别是近几年推广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使全州旱作区4.58万hm2全膜双垄沟播农作物出苗整齐,生长良好,呈现出勃勃生机,可与川水区灌溉作物相媲美。从长势情况看,全膜玉米比露地玉米株高高出50~60cm,叶片多5~6叶;总根量比半膜玉米增加19条,侧根增加12条,株叶面积增加0.67~1.89倍;耕作层含水量比半膜玉米高30%,比露地玉米高50%以上。2011年临夏州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7.14万hm2,为全州16万种植户增产粮食1亿kg,人均增收232.50元。旱作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给临夏州农业带来了新的希望,结束了临夏州农业长期以来靠天吃饭、被动抗旱的局面,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极大提高,使临夏州的农业生产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临夏州农业生产的现状
1.1全州总耕地中水浇地面积小目前临夏州耕地构成中,山地10.88万hm2、川地2.89万hm2、塬地1.28万hm2。在耕地中,水浇地4.44万hm2、水平梯田3.46万hm2、条田2.33万hm2。从耕地构成中可以看出,山地面积大,水浇地不到总耕地面积的1/3。
1.2扩大水浇地面积难度大根据全州水资源普查资料,全州地下水总储量约36667m3,其中可利用的只有1102m3,占3.59%。地下水储量少,只能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在农业灌溉上没有开发价值。地表水过境水量虽然丰富,但是由于分布不匀、开发难度大,加之资金缺乏,在短期内无法大幅度扩大水浇地面积。
1.3干旱少雨是困扰临夏州农业生产的因素根据气象资料,临夏州洮河中下游、刘家峡水库以下的黄河沿岸及永靖县西北部年降水量200~300mm;永靖县东北部和西部地区、东乡县东西两边半山区年降水量300~400mm;东乡县东部高山地区、大夏河下游、广通河中下游、临夏、积石山两县北部年降水量400~500mm。旱作农业又叫雨养农业,指的是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地区没有灌溉条件需要抗旱播种的农业。根据旱作农业的定义,综合耕地构成与耕地分布区域的常年降水量可以看出,今后旱作农业在临夏州农业生产中将逐渐占重要地位。
2临夏州旱作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教学法运用
1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中的优势
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地理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开始广泛应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案例教学是“经过教师的精心选择和加工,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和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引入特定事件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揭示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解决地理问题,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运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加快了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探索和使用。有研究者认为,地理案例教学应用于课堂上主要有以下优势:便于学生理解知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笔者也认同这种观点。首先,地理案例本身提供了背景材料或数据,具有直观性和典型性,是对地理抽象知识和原理的解释和具体呈现,有利于学生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地理概念具体化,加深对抽象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其次,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实际,学生要解决问题,就要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这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形成。再次,案例教学的侧重点在于讨论和交流,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力争说服对方,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这些优势既可以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又可以通过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分析思考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有助于他们对所学的地理知识及相关理论的深化和巩固,以及地理学习的内化。
2以“农业区位因素”一课为例看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农业区位因素”一课是高中地理“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先接触到的区位因素分析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案例教学法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将案例、本节知识目标、学生直接经验、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合作等要素与活动架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本节课的设计中,笔者以“小丰营村的蔬菜种植”案例为主线,采用问题—探询、探询—反诘、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层层推进,最终使学生获得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2.1本文所选案例———延庆县小丰营村的蔬菜种值
京郊蔬菜专业村小丰营位于延庆西部。该村土地平坦,连成大片;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达1.17%,养分较高;且地势较低,地下水丰富,便于引水灌溉。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小丰营村蔬菜种植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并延续了上百年的历史。改革开放后,小丰营村的蔬菜种植有了更大的发展。30多年来,随着八达岭高速公路的开通和村内6000多平方米保鲜库的建设,该村蔬菜的销售市场也不断扩大,现在远销港、澳、台、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市场的需要,该村蔬菜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种植的品种也由原来的大白菜、白萝卜等几个品种增加到了包括西兰花、西红柿、柿子椒、长茄子、甘蓝、雪莲果等在内的30多种。2007年,该村又建起227栋大棚,发展反季节蔬菜。棚外打机井满足种菜用水,棚内铺设管道,水肥靠滴灌补给,采用生物、物理防虫,发展设施农业。为解决种菜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该村专门聘请技术人员进棚进行实际指导,并与种植同步办田间学校,提高菜农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对小丰营村的蔬菜种植,延庆县、康庄镇两级政府给予了大力的帮扶。建大棚、打机井、架电线等建设都由政府投资,并且还对农机具和有机肥进行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