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09:37: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科技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科技旅游
一、农业科技景观旅游是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的重要途径
审美不是人类天生的禀赋,也不是人类在进入艺术领域后才增长的才干。审美作为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活动,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生而产生的。美产生于劳动,美的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直接呈现于对象的感性形式(色彩、线条、形体),在这些感性形式中凝结着人们的劳动和创造。这些形式成为人的智慧、灵魂和力量的标志,能唤起人们的愉悦而成为美的事物。因此,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美也在不断发展。我们用上述观点来观照古今农业科技就能发现,农业科技景观旅游的美学因子实则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农业美学本身,具有的形式美、动态美、韵律美、艺术美。二是体现了美的创造者———劳动者及劳动本身的美:人工美、功能美、技术美。三是农业美赖以产生、发展的社会美、时代美。人们在农业科技旅游中,能够深切体悟、领会农业美
学本身无穷的迷人魅力,同时,通过对农业科技的了解,认识劳动者的精神世界,从而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再次,认识农业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美学的发展,把握社会、科学、美学发展的规律,以利于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因此,农业科技旅游可以提高对农业科技的认识,更好地发扬农业科学精神,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意识的觉醒和提高。这种农业科技活动,是人的社会实践的扩大,同时也是人们审美范围的扩大,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互动,自然而然提高了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在审美的同时,又受到思想的洗礼,知识的丰富,这就是农业科技景观旅游有异于它种旅游形式,是满足现代人审美需求的重要途径。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农业科技景观旅游必然地会成为当前一个时期内我国旅游的又一个热点,且会越来越热。
二、农业科技景观的审美内容
农业科技景观是地球上的一种景观形式,它除了具有一般景观所具有的客观的地物、地貌特征外,它更是社会的一种空间,是人类生活的栖息地、生产劳动的场所,因之,它也就具备了视觉审美的内容。农业科技景观内容,从宏观上,所有与农业科技有关的地物、地貌和人群,都可包含于内,从微观角度分析,即以人的视觉所观察到的具体的农业科技景观,有水利、梯田、农具,技术及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及其设施等,这些景观各自有不同的审美内容。(一)水利设施的社会美、动态美我国从古到今,有关水利建设的成果不可胜数,工程景观多有遗存。从远古的大禹治水,劈山导洪,古今之龙门,传为禹所开凿,今人睹之,亦称其奇。四川都江堰、京杭大运河,陕西关中农田水利,新疆坎儿井等均为天下名胜,近现代以来的长江三峡工程等大型水库,均为世上奇观。在技术上,过去自然条件的自流灌溉,到今天的节水灌溉,材料、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水利设施景观旅游,人们首先受到震慑的是它的社会美。当人们看到巨大的山峰被劈成两半,或滔滔大江被拦腰锁住,或暗河百里而清流欢腾,或“玉龙”随着人意而畅流不息,自会感叹人类的力量是伟大的,是无坚不摧的。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正是这种强大的力量,才创造了我们今天的繁荣与进步。笔者曾于2003年参观了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对这一点感受颇为深切,曾作诗一首对其赞颂。诗云:“生民自居造化力,掘地饮水举世奇。雪水奔涌五千里,清凌润口兼沁脾。灌出良田碧似洗,育得果瓜含饧饴。我披骄阳饮此水,江山同醉花影迷。”这恰是这次旅游产生的效果。同时,通过水利景观的旅游,可以加深人们对水的认识。人们对水的传统的认识是人与水的对立,水只是一种物,随人处置,故或视其为洪水猛兽,排之去之,或视水为索取无厌的物,灌溉、发电、不加节制地利用之,浪费之,污染之。要说审美,水之美也仅仅成为哲学家思想家借水论人,诗人、作家借物抒情,画家、音乐家发泄牢骚的寄托物罢了。现在,环境的恶化使人们对水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亲水意识增强了,爱水护水,人与水和谐相处,通过水利科技景观,特别是节水灌溉技术、设施的参观,更能很好地理解人喜择水而居和依水傍水的环境美,依供定需、量水而行的规律美,人水共处、相得益彰的和谐美。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其技术美亦令人叫绝。被称为“活的水利博物馆”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已有22600年的历史。它以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为其特色,位居成都平原顶端、岷江的出水口,居高临下,分为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要工程。鱼嘴分水,飞沙堰泻洪排沙,宝瓶口进水,三者珠联璧和,协调运行,互相制约,饮水入田,分洪减灾。特别值得称道的是,都江堰工程科学地解决了引水泄洪排沙的世界水利技术难题。由此可见,古代水利工程确实具备了科学美。(二)梯田景观蕴含的韵律美、智慧美梯田是“在坡地上沿等高线修筑的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农田”。[2]一般说来,在磅礴逶迤的山坡峻岭上修建的梯田,将巍巍山岭依起伏之势,劈山积土,累石为界,便形成了高阜之田,其平如盘,层层映绿。[3]是体现农业进步的一种科技景观资源。梯田景观在世界各地均比较引人注目,其有名的如菲律宾伊富山上,2000多年来一直沿山修筑水稻梯田,位于马尼拉以北250公里的安第斯山上的水稻梯田,它被誉为“当地土著……通往天堂的天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梯。”世界文化委员会已将巴纳韦高山梯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我国从古至今,华夏儿女生生不息,辛勤劳作,开山劈石,垒土造田,在荒山秃岭上开掘出了梯田。创造了举世震惊的成就。著名的云南哈尼梯田至少有1300年以上的开发历史,并至今持续使用和发展,以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素”共构人类生产生活空间的传统人居环境和农耕文明的典范,上百万亩农业生态奇观,既是人文景观,也是自然景观,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科技活动的结果,是民族文化、古代科技、自然生态的巧妙结合的典范。当我们欣赏哈尼梯田时,一面面山坡,一道道山梁,一片片梯田,纵横交错,气势磅礴,让人惊艳,30多公顷的梯田世界是中国大陆的最神奇的景观之一。20世纪的最后一年,哈尼人为其千百年来创造的梯田奇观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在我国各地,在中国各个历史阶段,都遗存有大量的梯田景观。其中最著名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寨梯田,山西昔阳县大寨村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大寨几辈人数十年的艰苦劳作,改变了原来本
农业科技园区闽台农业科技论文
1闽台农业科技合作存在的问题
1.1科技投资力度不足福建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有限,制约了科技创新发展和公共科技平台的建设。从图1可以明显的看出,福建的科技资金的投入要远低于台湾地区,特别是早期,福建的科技研发投入相当的有限,2000年闽台科技研发投入相差达20倍。经过10多年的发展,福建的科技研发投入正逐步与台湾缩小距离,但总体上仍远低于台湾地区。而园区的发展离不了资金的投入,政府相关部门在科技创新和科技平台的建设上的投入有限,加上园区中企业对科研投入也相对较少,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园区发展后劲。
1.2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动力。通过对园区企业的务工人员进行人才结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专及以上文化的比例较小为34%,而初、高中及以下文化仍占较大比例为66%。正是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的严重匮乏,制约了闽台农业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导致园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园区发展的需要,已成为阻碍园区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1.3机制尚不完善,机构管理不明确闽台农业科技合作的机制尚不完善,主要反映在园区台资企业与农民合作的利益协调,双方的合作缺乏严谨的合同制度,从而使双方合作的积极性产生了严重影响。其次,目前园区管委会的建制还未完善,机构管理不明确,日常的管理只靠管委会办公室,势单力薄,园区发展的推动力量微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速度。
2闽台农业科技合作发展的对策
加强对台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是福建漳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一大优势,应以创建“台湾农民创业园”为契机,解决闽台农业科技合作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出闽台农业科技合作的示范、辐射作用,加强对台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
农业科技传播探析
农业科技传播是将公共、准公共、私人知识与信息转化为公益化的过程,转化过程是运用好传播学理论与方法彻底解决农业科技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广大受众吸收运用农业科技知识指导其的生产生活。
1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系统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农业是一个大学科、大系统,农业科技传播更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不仅涵涉农学、传播学、科技方法,而且还包括三者之间的相关相联相生的知识,是一个集成学科。研究农业科技传播不仅要掌握大学科的理论,同时还得关注这些学科之间存在那些相关相联相生东西。2003年以来,国家对“三农”的日趋重视,国内政府职能科研院所、高校相继成立了一些农业科技传播研究机构,如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了农业传媒与传播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成立了乡村传播研究所,主要从事农业科技传播研究,研究领域涉及传播主体、受众、媒介等方面。通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由于社会环境和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现的生产力还相对较少,农民运用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还较弱。
1.1对传播者的研究
1.1.1对传播者涵概内容的研究
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和传播内容的发出者,是位于传播起点的个人、组织、社会的混合体,是整个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的核心力量,决定着传播的内容、范围、速度、质量等方面。有学者从广义的角度看传播者,黄家章、李思经(2011)认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可以分为大众传媒机构、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涉农企业、各类农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农村的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和意见领袖等众多组织和个人。朱倩、黎翠红(2011)认为农业科技传播者主要包括行政管理部门、大中专院校以及农业气象监测部门。只有政府管理部门的积极参与,才有可能在资金、技术等方面保障农业科技传播才有实施下去能力和效益。也有学者提出传播者单一论,李昕(2011)指出只有加强提升政府统筹规划意识与主导作用,才能将农业信息传播建成一个集计算机、通信、光电、遥感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的信息传播系统,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现代化、网络化、一体化。不管传播者是从广义上还是单一上看,都认为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科技传播者政府是核心,只有政府的全力的参与,农业科技传播才有动力和生命力。
农业科技技术研究
摘要:我国古代农业科技技术成果采用图片、雕塑、实物等形式,形象的介绍和展示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的巨大成就。古代农业科技技术成就博物馆承担着宣传农业发展,抢救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展示古代农业科技成就,传播科普知识等重任。从博物馆陈列的实际操作出发,提出了在古代农业展览中需注意的问题,为古代农业科技技术博物馆陈列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博物馆陈列
1我国古代农业科技技术成就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基本理念
1.1陈列展览的目的。博物馆是负责文物和标本的收藏、展示宣传、教育、科研的重要机构。我国是农业古国,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经过长期的时间和探索,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经验,这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对我国古代农业科技技术成就以博物馆陈列的方式进行宣传和展示,能更形象的展示出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的巨大成就,更好的科普农业知识,对加快“三农”建设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2陈列展览的指导思想。古代农业科技技术是古代人民在农业生产和斗争中总结出的技术经验,有很多农业科技技术经验是十分宝贵和值得我们借鉴的,在展览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将古代农业的生产经验和技术以科学的方式进行展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陈列方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革和更新。现代博物馆陈列不能仅是实物的陈列,更是将教育、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身,要注重于参观者的沟通、教育、宣传。我国古代农业科技技术成就博物馆的陈列应与时俱进,将历史与时代相结合,将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突出古代农业发展的特色,更好的服务群众、服务社会。1.3陈列展览的方法。古代农业科技技术成就博物馆在展览和陈列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必须资料真实、详细,能准确、科学的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情况,要注重科学性、准确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尽量将科学与艺术完美的结合。博物馆陈列要注重人与物、动与静的统一和融合,通过科学的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现观众更好的参与和互动。博物馆陈列旨在通过讲述过去神秘、未知的历史,搭建传递知识、弘扬文明的平台,开拓国际农业文化交流的舞台,更好的弘扬农业文明和传播现代科学知识,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
2我国古代农业科技技术成就博物馆陈列展览需注意的问题
博物馆为我们了解古代农业科技技术成就打开了一扇窗,使古人的生活和生产不再像谜一样神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子科技、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古代农业科技技术成就在以更丰富、更形象、更多元化的形式得到展现。在进行古代农业科技技术成就陈列和展览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2.1将基本陈列与专题陈列相结合。博物馆的陈列在进行展览前首先要根据陈列和展览的展品资源、场馆设备等为基础,进行合理的策划和选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博物馆的陈列要坚持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相结合的原则。以基本陈列为基础,通过基本陈列系统的展示我国古代的农业科技技术成果,传播现代农业科技。专题陈列是在基本陈列基础上突出农业特色。在进行古代农业科技技术成就展览时,通过基础陈列,展现华夏农业文明,从生产、生活、科技、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系统的涵盖了古代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系统的展示古代农业的成就。专题陈列要以某一特色专题为切入点,通过专题陈列为特定的人群展示特定的农业知识。比如我国古代农业工具的专题陈列。通过陈列不同功能、样式、用途的传统农具,按照播种、田间管理、灌溉、运输、加工贮藏等不同的单元,系统的展示了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形象的诠释了我国的农耕文化。比如我国古代陶器专题陈列,通过陈列各式各样的陶瓷,使参观者在观赏不同年代和时期的陶瓷造型、精美纹饰,展现华夏文化的起源和足迹。此外,专题陈列不仅从内容上进行区分,还可以从形式上设立不同的专题内容。比如开展青少年农业科普专题陈列,以展示古代农业科技为主要内容,以科技互动为主要手段,通过互动展示和陈列,让青少年在参观中了解农业知识,从小培养青少年热爱科学的兴趣爱好。2.2将陈列内容与设计形式相融合。我国古代农业科技技术成就的博物馆陈列要注重充分调研和考虑受众的各种需求,采用群众乐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展示,既要丰富陈列内容,又要使陈列更加贴近群众,实现内容和需求的有效统一。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在进行展示时,要根据古代农业文物展览品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充分挖掘陈列展品的特点和亮点。比如通过丰富的声音、光线、多媒体等手段,结合场景的变化,将静止的文物展品与明暗的光线、动感的画面相结合,丰富参观者的视听感受。同时,可以利用精美的道具,将场景进行复原,让参观者融入场景,置身于实地实景之中,更深刻的融入和感受到古代的生产环境。在进行专题陈列时,要根据不同的专题内容采取不同的设计形式,要突出个性化的特点。比如对中国古代农业工具的专题陈列中,可以采取能暖色调的变化,突出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变换,展现更加丰富的人文气息和意境,将古代人劳作的形态以多媒体的形式更直观生动的展示出来,展现古人真实的生活状态。2.3将专业知识与通俗表述相结合。由于古代农业科技技术的陈列和展示不是单纯的艺术品的展示,既涉及到古代文化,又与农业技术息息相关,因此必须注重陈列和展览的专业化。比如要考虑农业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的分期问题。我国农业史上起新石器时代,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必须对古代农业科技进行合理的分期。有的历史类的展览是以朝代为分期断点,而历史的更替并不是农业科技发展和进步的主要因素,也无法准确的反映古代农业科技的时间段。因此,对古代农业科技技术发展的历史分期应该按照农业耕作技术的发生和发展作为划分的主线和脉络。在保证古代农业科技技术陈列专业性的同时,陈列的内容要尽量的通俗化。古代农业科技技术陈列主要涉及古代的历史,需要通过参考和引用大量的古代书籍和文献资料。古代书籍和文献专业性强,是用古代的语言记录的,现代的参观者会有理解上的困难。为了让参观的内容更通俗易懂,需要将古文翻译成现代文。在进行古代农业科技技术成就展览时,可将引用文与白话文相结合,在引用原文的同时进行意译,讲解时使受众能够更直观、更快速的了解相关的内容和知识点。2.4将科普教育与互动体验相结合。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对青少年而言,利用博物馆为载体,进行科普教育活动,能更好的调动青少年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进行古代农业科技技术成就展览时,可针对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开展青少年的专题陈列,从青少年的特点和视角出发,综合运用多媒体、声音、光线、虚拟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将晦涩难懂的农业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以互动参与的方式,让青少年真实的参与其中,在虚拟的劳动成绩中,通过参与农作物的播种、收获、加工等环节,使他们真切的感受到劳动和收获的快乐,从而激发了青少年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和农业的意识。
农业科技培训的思考
乡镇干部掌握农业科技知识水平的高低,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如何搞好乡镇干部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多年来,县(市)干部教育培训部门对乡镇干部的培训工作,存在着重政治、法律教育,轻农业科技知识教育培训的问题,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乡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本身的不平衡发展,又不利于建立一支能“政”又能“科”的乡镇干部队伍目标的实现。当前,乡镇干部自身的技能与我们进行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相适应,很有必要加强对乡镇干部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笔者就如何搞好乡镇干部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培训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乡镇干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调”与“训”协作机制不够协调。目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调”与“训”分离现象比较突出。调学由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培训由党校和相关部门负责。调学的一方,往往一“调”了之,缺少与“训”方的沟通与交流,缺少对培训工作及学员参训情况的跟踪监督。培训的一方对培训对象的确定、培训内容的安排都因缺少对乡镇干部学习能力的了解,难以因材施教。
2、调训干部“重头”“轻尾”的现象依然存在。调训正职领导干部的多,副职领导干部的少,一般干部难以参加培训,而且调训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时间短,内容单调。乡镇一般干部多年来都忙于下村抓中心工作,应付各种检查。乡镇干部的工作主要面向农村,渴望参加农业科技知识教育培训,取得农业科技‘绿色证书’,掌握1-2门农业科技技能,指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但多年来难以昐到。
3、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组织人事部门以往没有将乡镇干部参加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表现,列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据。对不参加培训或培训期间学习马虎的干部没有具体要求,此外,“述学,评学,考学”制度没有建立,以致造成“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的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4、没有以乡镇干部的需求为导向,科学设置教育培训内容。培训单位往往是先定下主题,设置好培训内容,然后安排学员来培训的以“我”为主的培训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是先有“内容”,后有需求,造成供需脱节。办学单位提供的内容,学员不一定需要,学员想学或急需掌握的东西,“内容”中又没有。目前,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乡镇干部缺乏的是农业科技知识。如再不对他们进行农业科技知识教育培训,我们乡镇干部将变成外行“瞎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
农业科技政策综述
建国60年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农业科技政策的制定及推行。回顾我国农业科技政策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与特点,并对未来农业科技政策进行初步思考,旨在谋求我国农业及农业科技的科学发展。
1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政策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建国6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与农业科技政策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政策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作如下划分。
1.1曲折发展时期(1949—1976年)
(1)农业科技发展得到新生人民政权的重视。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隆重召开,颁布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要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农业建设。其第三十四条规定,在一切已彻底实现的地区,人民政府应组织农民及一切可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以发展农业生产及其副业为中心任务,并应引导农民逐步地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组织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和生产合作。在新解放区,工作的每一步骤均应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相结合。人民政府应根据国家计划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争取于短时期内恢复并超过战前粮食、工业原料和外销物资的生产水平。应注意兴修水利,防洪防旱;恢复和发展畜力,增加肥料并改良农具和种子,防止病虫害,救济灾荒,并有计划地移民开垦;保护森林,并有计划地发展林业;保护沿海渔场,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发展畜牧业,防止兽疫。这成为建国初期我国农业科技工作的指针,农业科技发展的帷幕由此拉开。
(2)农业科技发展纳入科技发展规划。1956年,国务院组织全国600名科学家制定出我国第一个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即《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在该规划制定的57项任务中,选出12个重点,其中第10个重点是农业的化学化、机械化、电气化的重大科学问题,因为它关系到5亿人口生产和全国人民生活的问题。在耕作制度、农业机械选型、农村动力来源和小型发电设备、地方电力网的建立、化学肥料、防治病虫药剂、灭草剂的生产等方面都有大量的科学问题。1960年通过《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对改善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和技术指导工作专门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需要和可能条件,建立和改进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和技术指导工作的机构;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指导,必须同农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从具有相当生产经验和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中间,为农业合作社培养初级和中级的技术人才等。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突变,要求我国必须独立解决经济问题和国防尖端科技问题,以及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并向世界科技水平迈进。此时制定了《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简称《十年科学规划》),规划要求“全面安排,充实基础,重抓两头”,其中“两头”是指“农业和有关解决吃穿用问题的科学技术问题,以及尖端技术”。《十年科学规划》共有10章,其中第4章是农业科学技术,指出:十年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的任务就是要多快好省地为农业技术改革提供确切的科学技术依据和研究成果,要加强农业研究,促进农业发展,规划了农业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农业科技实施情况
xxxxxx农业科技实施情况
xxx期间,特别是近几年来,xxx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围绕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落实支持和加强农业的政策措施,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科技措施得到有效推广,主要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改革和发展取得很大成绩。
一、农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xxx期间按照区域比较优势,优化品种布局,以品种改良和科技推广为重点,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后续产业。
(一)优质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冬季农业开发取得新突破。全市先后建成了以xx为重点的优质米基地。以xxx为重点的优质玉米基地;以xxx为重点的加工型马铃薯基地;以xxx为重点的优质小杂粮基地;以xxxx重点的优质油菜基地。200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xxxx万亩,粮食产量xxxx万吨。受结构调整、城镇及道路的建设发展等因素的影响,面积、产量虽然比xxx年的xxx万亩、xxxxx万吨分别减少xxx万亩和xxx万吨,但作物的布局、产值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优质粮食生产稳步发展,产量、产值和效益大幅度增加,农民来自于优质粮食种植方面的效益明显提高。xxxx年,全市推广种植优质稻xxx万亩,优质玉米xxx万亩,优质专用小麦xxx万亩,优质饲料大麦xx万亩,优质油菜xx万亩,优质小杂粮xxx万亩,引进种植日本黑大豆xx万亩。xx年,全市完成冬季农业开发面积xx万亩,产量xxx万吨,产值xxx亿元,实现农民增收xxx元。
(二)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农业科技论文:农业科技发展与推广启发
本文作者:李荣光任文菡工作单位: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创新科技研发和推广的体制机制一是调整优化符合我国特点的科学、规范、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管理体制和机制。[1]顺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开发、科技利用的利益机制,设计符合我国特点的、科学、规范、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要紧紧围绕我国农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加强各级政府、科研生产、科技推广的宏观协调和指导。同时,政府应统筹发展规划、加强宏观协调,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引入和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现管理和决策的专业化与科学化。二是调整优化科技支撑现代农业的政策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大对农业的反哺力度,尽可能的增加农业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对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市可以考虑实行适当的倾斜政策;对我国引入高新农业科技的时候给予财政补贴;对政策性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费数额应当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不断增加;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奖励基金,对在农业科技推广中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适当经济奖励。三是探索聘请技术员实行包村到户的工作机制。鉴于目前乡镇人员编制压缩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较少的现实,[2]建议采用聘请雇员制的方式解决目前的困境,政府雇员制是指在一定的行政时期内,政府以契约管理的形式直接从社会各界吸收一些具备专业素质的稀缺人才,从事特定领域、特定岗位的专业工作,不占用行政编制,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与服务效率,能直接投入运作并能较快得产生效益。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实行与家庭承包制相同的体制,通过合同方式,将技术推广的各项指标承包到村、到户,其工资报酬可从财政技术推广经费中列支,近年来一些区、市中已经有初步尝试,效果不错,建议在总结提高的基础上应全面推行。四是探索构建适应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下的“产、学、研、推”一体化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以市场化原则经营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针对家庭对农业科技的强烈需求和自身资金和规模的局限,探索建立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以及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相结合,建立“产、学、研、推”一体化的研发和推广体系。搭建多元化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平台[3]搭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以扩展平台、延伸网络、放大窗口为重点,推进利用电视、电话、电脑三种信息载体的“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市、县两级农业信息网络中心,积极探索农业信息与农业技术推广密切结合的成功之路。一是开设定期和不定期农民技术指导培训平台。针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较少,科技推广人员难以做到进村入户和田间地头现场技术指导的状况,围绕青岛市农民的主要技术需求,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农民技术指导培训,尤其是在播种、植保、追肥、抢收的关键季节,开展农民技术指导培训,这一平台既可以缓解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较少的矛盾,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农民的应急的技术需求。二是搭建送科技下乡平台。送科技下乡这是支持农业发展的实际举措,送科技下乡是由政府号召各部门,围绕服务三农,利用各部门的行业优势和职能特点,下乡为三农提供推免费服务,免费给农民传授科普知识,推广农村实用技术,指导农民科学育种、科学施肥、科学种田,指导农民畜牧业和渔业的科学养殖,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此类“送科技下乡”活动,在我国已经实施多年,越来越受到农民朋友的喜爱和欢迎,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民对“送科技下乡”的需求更加强烈,在新的形势下要深入探索科技下乡的内容和形式,特别是要紧密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突出当地特点,充分发挥科技下乡的实效性。三是优化12316“三农”热线电话咨询平台。12316“三农”热线让广大农民群众用电话这种最简捷方便的方式,以最低的成本,享受到专家级的农业技术服务,让农业专家通过最便捷的方式为农民群众服务。我国已经开通12316“三农”热线多年,运行效果不错,受到了普遍好评。目前要在优化平台上下功夫,要注重“统”、“分”结合。“统”就是平台统一集中建设、统一集中全市农业方面的专家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的热线电话、统一标准、统一服务内容、统一数据库、统一监管;“分”就是市、县、乡三级分级受理、分级解答、分级服务,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询问各级专家,热线应灵活转接,满足农民的急需。为调动专家的积极性,建议建立“三农”热线服务专家奖励补助机制,提高专家的服务效果和热线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完善农业科技救援110平台。我国从2009年起农业科技110服务平台成立并进入了运行。农业科技110是一种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生产有困难,农民求助?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就能上门服务帮你解决难题,或者通过农业远程视频诊断系统,农民就可以把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和专家请教,既方便又省事。目前要在整合专家资源、快速反应、和主动服务上优化110服务平台上下功夫,发挥更有效地作用。五是优化农经网络信息查询平台。由农业委员会主办和农村经济信息中心承办的我国农经网,是在全国建的比较早的网站,内容比较丰富、新颖、有特点的网站,设有农业信息、农产品加工及储藏、畜禽、水产疾病诊断及防治、作物病虫害诊断及防治、新产品新技术咨询、冬季棚温多高为适宜等栏目,发挥整合数据,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农民群众提供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科技知识。但目前由于农民家庭上网的普及率还不很高,网略浏览率必然受制约,当前要优化提高的同时,加大宣传的力度,为农业科技服务发挥更大的作用。
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对适合我国地区发展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加大选育开发的力度。要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建立“新型育种技术育成与推广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在农作物、林草、畜禽和海水养殖良种繁育蔬菜、花生、果茶、畜禽、奶牛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技术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构筑以分子育种技术为核心的新型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开展农作物、林草、畜禽与水产育种和繁育技术研究,创造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种质,培育优质、高产、多抗的各类农业新品种。二是主要农作物的病灾和动物疫病防治关键技术中心。积极依托各级科研机构并与代表性企业联合,针对我国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及动物疫病防治中的疑点、难点开展技术攻关;探索“产、学、研、推”一体化的合,作新方式。针对我国主要农作区农药、化肥、农膜、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重点对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施肥技术进行研究,提出控制病虫害的生防技术以及使用农药、化肥的减量化技术;研究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农村水源污染的控制技术。三是建立农业节水技术育成与推广中心。重点加强节水高效农业技术集成研究,通过技术集成与理论研究,形成以农艺、生物、化控、工程综合配套的节水高效农业理论与技术,发展现代节水灌溉农业与现代旱作节水高效农业。任务目标:建立适用于不同生态区、不同作物的抗旱节水高效模式与经济灌溉模式;提供1一2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生物新制剂并实现产业化;研制1一2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化学新制剂并实现产业化;提供不同生态区节水工程优化设计与配套设施。四是畜禽疫病防治和肉制品加工与安全检测及质量控制技术中心。重点加强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与安全检测、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通过对我国主要肉猪品种的胭体品质和肉品品质的分析比较,结合国外的方法确定分级依据和指标,建立肉猪分级技术和分级分割标准和操作规程,提高肉猪服体分级速度;使肉猪的生产、屠宰、加工和销售标准化,按质定价;标准和操作规程的实施,可杜绝注水肉、劣质肉,确保猪肉安全优质;提高猪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基于生物传感器的冷却肉微生物安全预测预报技术。重点研究冷却肉贮藏过程中引起冷却肉腐败的主要微生物菌相变化规律;建立冷却肉微生物预测模型,建立一套预报系统,预测冷却肉的货架期;在上述基础上,进行冷却肉鲜度测定的生物传感器的研制与检测方法研究。调动民间科研机构和合作组织的积极性鉴于目前我国在农业技术指导和推广人员较少,不适应广大农户的要求,难以做到进村入户和田间地头技术指导科技推广公益性与市场化运作的获益不适应的问题,建议积极的借鉴国外的做法,探索由政府主导,农业合作组织和民间科研机构广泛参入,构建新型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内容:一是广泛调动国内外民间科研机构的积极性,让其充分发挥作用。二是积极地推广农业合作组织,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在我国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地区发展的好,一些地区发展滞后,合作组织可以解决一家一户不容易做到的在种植、病虫害防治、农场品生加工方面的技术难题,要积极地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经验,努力培育合作组织的发展。大力实施农业科技人才支撑战略[4]坚定不移的大力实施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支撑战略:一是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培养造就具有战略视野,敏锐把握学科前沿,具有良好学术道德和人格魅力,能带领团队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二是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打造具有明确稳定主攻方向、特色鲜明、竞争有力、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和骨干创新人才。三是积极引进高层专家。四是加快急需紧缺专业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促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总量大幅增加、素质逐步提升、结构有效改善、环境不断优化。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交流。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推进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开发和合作经营,以及创办高新技术产业等形式的国际合作,取长补短。积极参与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分享世界农业科技进步的成果;紧密围绕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科技需求,深刻把握国际农业科技发展的脉络和走势,全面了解世界农业科技的前沿和热点,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科学方法与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农业科技产业扶贫研究
【摘要】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力度逐渐加大,逐渐驱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是贫困地区脱贫的依靠。要想让贫困地区富起来,加大应用创新科技是关键,并且要逐步提高基层劳动者的素养。要利用先进的科技技术来推动产业的扶贫,充分发挥创新科技的优势特点,让贫困地区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
1科技创新对产业扶贫的意义
目前,我国非常重视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要想真正实现农民的富裕,将农民的“穷根”拔掉,就必须使用科技创新助力产业扶贫,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通过产业进行扶贫关系到整个脱贫的稳定以及可持续性。我国经过了漫长的实践探究,产业扶贫的工作现在基本成型,目前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举措,这为产业扶贫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关系着产业扶贫能否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2产业脱贫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贫困地区,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比较低,在产业扶贫中又出现了新许多新问题,其中分别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有些地区在产业选择上不够准确。由于我国贫困地区的经济、自然、资源等都各不相同,所以产业发展的水平也千差万别。在全国贫困地区中,有些地区的资源非常丰富,比如大兴安岭一带;还有些地区大部分都是沙漠,比如六盘山区一带;根据调查表明,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没有足够对当地的资源进行差异考量,因此,不能更好地发挥当地资源的优势,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二方面是产业的发展整体水平较低。随着我国粮食生产量不断增加,我国农业已经开始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虽然说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的规模化也越来越高,但是,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地区的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其中具体表现为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加工率比较低;产业的竞争力方面也不强;品牌效应方面,影响力也不高。三方面是政策的支持不具备针对性。近些年,不管是国家,还是各级财政,对贫困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都很大,已经初步建成了贫困地区的财政保障体系。但是,资金在具体使用时,没有整体的规划,使用的方面比较分散,没有足够的精准度,从而出现了“不接地气”的现象。贫困地区在产业发展时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时有发生。
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研究
摘要: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过程中更加注重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以辅助农业科技档案事业的新发展。文章将基于移动位置的服务(简称LBS)应用到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中,分析以LBS为基础开发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APP的可行性与现有问题,提出整体架构与实现途径。希望借助新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效率,开发农业科技档案利用的新形式。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LBS;档案信息服务APP
1前言
2016年,《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初步实现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档案管理现代化,创新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明显提升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1]。现阶段,随着数字交互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在档案利用服务的提供形式上,已经出现了“中国档案报”“广州市国家档案馆”等相关移动终端APP。同时,已有相关学者开始对此方面的内容进行学术研究,如,秦汉帅[2]提出了以交互模型为基础的基于用户体验的档案馆APP,其中交互设计首先要求对档案馆APP进行用户需求交互分析,然后参照用户体验算法设计交互模型,最终针对档案馆APP交互设计评测过程中发现的人为设计错误,通过采用用户体验算法设计的档案馆APP交互模型增进用户对目标的认知,改善用户体验。兰鑫[3]以美国国家档案馆“RememberingWW1”APP为研究对象,认为该APP在馆藏资源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方面具有一定亮点,并且其设计理念以用户为中心,以丰富的数字化馆藏资源为保障,以多主体协同合作为支撑,以多种社交媒体为宣传途径的实践经验具有极大参考价值。夏嘉宝[4]认为将档案信息服务方式与APP相结合,能够转变思维观念、主动服务社会发展,发挥技术优势、扩大服务领域,进而能够更好地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王成琴[5]等认为在大数据环境下构建档案APP更符合用户的需求特点,可基于用户需求提供更加优质的使用体验,并且可以使更多的档案信息资源得到利用和共享。通过对前述文章研究发现,在众多档案资源移动终端服务APP的研究中研究对象集中在对国外经验的推介和对传统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对农业科技档案的使用研究。目前,能够直接提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的APP暂时为零,并且在已有的与档案建设事业相关APP的框架架构过程中也并没有将LBS运用到其中去。经过研究发现,依托APP和LBS技术开发基于LBS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APP具有服务模式多样、档案利用率高和双向互动的特点,是提高我国档案事业发展水平和促进农业发展创新的新途径,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必要性分析
LBS(LocationBasedService)即基于移动位置的服务,是通过无线电通讯网络或者外部定位方式(如GPS)获取移动端用户的地理坐标,在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服务。而农业科技档案是指在农业科学研究、基本建设、生产技术等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按归档制度集中统一管理起来的科技文件材料的总称,主要包括:植物保护档案、种子档案、林业档案、水产档案、作物栽培档案、畜牧档案、农业区划和农业生态环境档案等。LBS以其特有的空间信息获取特殊化、服务层次多样化、提供服务精准化等特点,与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APP相融合,可以更好地针对某地特有的农业活动进行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推送等利用服务,保证以APP的方式进行某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业务的顺利开展。开发基于LBS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APP,提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意义如下:2.1创新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方式。农业科技档案作为促进农业发展创新的重要信息资源,其工作领域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开发研究基于LBS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APP可以实时地将农业科技档案提供服务给用户,不仅可以实现农业科技档案的记录、共享,还可提供基于地理位置的精准推送等功能。在APP中农业科技档案被科学地管理和合理地应用,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水平,实现人档有机结合。2.2以农业科技档案信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LBS提供的服务可以为使用者提供该档案地区已有的农业科技档案进行参考,并与该地区相关人员进行线上探讨,提高工作效率和档案管理水平。2.3以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除了对原有农业科技档案资料的数字化在线管理以外,各农业局档案室、农业站资料室以及农业科技档案专兼职人员可以利用基于LBS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APP直接实现农业科技档案的实时上传、内部查询、对外资料传送等日常管理工作,同时使用该APP可以更加直接地对各农业局档案室、农业站资料室或个人所拥有的农业科技档案资料进行清查和编研,进而提高个体的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效率。农业科技档案日趋移动化和网络化,只有在移动终端实行农业科技档案的有效利用,并与农业科技档案数据库互相协调,才能够适应新的档案利用形势,并为农业活动提供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