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09:01: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机械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机制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支持政策

论文摘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标志。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退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农民私人为投资主体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快速推动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研究表明,土地经营规模、农民收入、农业机械价格水平、农业劳动力转移、政策变化等因素对农业机械化产生重要影响,对现阶段的促进政策有重要启示。

一、导言

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中国政府已经将发展农业机械化列入国家支持政策,提出走符合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近几年来,有关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如何发展农业机械化开展了多角度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理论支撑。

(一)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制度的历史变迁

中国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从建国后开始的,伴随着制度变迁发生了重大波折。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市场需求机制为基本特征,农业机械作为商品进入了流通领域,个体农民拥有和经营农机数量迅猛增长,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注入了活力。当改革的设计目标还远远没有定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上时,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一系列实践清晰地走在市场化道路上,承包制中的农机户是最早的市场活动主体,农机经营服务一经诞生即按市场机制运作,自买自用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理念已被打破,初步形成了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个体私有私营农机为主导的历史时期。农民成为农机投资与经营的主体。

查看全文

当前农业机械化管理与服务

1农业机械化公共管理的概述

1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在20世纪70年代公共管理在西方兴起和发展,关于公共管理的定义也是各式各样。现代来讲,公共管理师以政府部门为核心,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运用政治、经济、管理的方式,来使政府的治理能力加强,提升政府绩效和管理能力,从而实现公共利益。作为管理来看,公共管理与其他管理在研究的原理和方法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点,但是在管理目的、管理性质、管理手段等也有独特的地方。

2农业机械化的概念。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农业的认识从开始的不了解,看天吃饭,逐渐的加深对其的认识,而农业机械化的概念在不断的被所认识,其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目前的农业机械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业机械化指的是农、林、牧、鱼各个部门实现机械化的过程,依据与农业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农业生产方式,让机械技术和现代管理相结合。狭义的农业机械化是指农业生产中的某个环节或者某种农业产品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运用动力机械和配套的作业代替人和畜力等等的传统农具,进行农业的各种作业。

2农业机械化公共管理与服务的目标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管理和服务时分不开的,农业机械化是为了农业的经济生产服务的,若是离开了农业生产和经济,那么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与否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这样来看,农业机械化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工业的生产,提高生活水平。

查看全文

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考究

近年来,党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新农村建设,实施各种惠农政策,特别是国家增加对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的补贴。21世纪,我国农业面临着几个重要挑战,一是农业增收,二是结构调整,三是粮食安全,而农业机械化在这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农业机械化以及农机化技术的推广是十分必要的。

1农业机械化现状

改革开放之后,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村经济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不断发展,它不仅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带动了我国农业的长足进步,并且农业机械化在装备科技化、工作高效化、工作安全化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2009年,我国的农机总动力超过了8亿kW,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的水平也达到了45%,比起1978年的20%,其成果也显而易见,其中机收、机播、机耕水平分别达到了32%、35%、62%。农业机械从业人员达到了4000万人,而农业户和农机服务户也超过了3760万户。根据国际上农业发展的评价标准来看,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大体上已经达到了中级阶段,同时也在扩大规模、提高效率、扩展领域、增强水平等方面努力。

2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义

2.1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

农业的现代化主要是在农业生产组织上实现一体化和专业性,并且在农业生产的方法上实现科学化。比如运用电脑和网络通信等现代科学技术,而这些技术要实现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就一定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因此加强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

查看全文

关于农业机械化发展提议

为加快提升全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深入实施,我区农业机械化取得长足发展,农机装备总量大幅增长,农机作业水平明显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农业机械化在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我区农业机械化还存在装备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含量不够高、经济作物机械化程度低、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重要性和必要性,正确把握我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针对广大农民对农机作业需求及其性能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实际,积极作为,为努力实现我区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为目标,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服务水平、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和增强农业综合能力为主线,以提高重要农时、主要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为重点,不断完善政府支持、市场引导、项目带动、规范管理的运行机制,使全区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安全水平、科技水平和服务水平实现新发展,推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实现全区科学发展新跨越。

查看全文

浅谈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

一、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基本情况

新中国成立至1980年,中国农业机械化事业获得很大的发展,建立了农业机械工业体系,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有较大进展,但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未能实现。

(一)农业机械工业获得较大发展

新中国建立之际,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为了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中央提出“农机制造以地方为主的方针”,各地大搞农业机械工业。到1979年,全国已建立县和县以上农业机械制造厂2327个,农业机械修造厂2386个,从而基本上建成了农业机械制造、维修、配件生产大致适应,门类比较齐全的农业机械工业体系。与此同时,建立了包括农业科研、鉴定、推广、培训、供应、维修等比较齐全的农业机械化支持保障体系。到1980年底,全国各省、市(地)、县均设有农业机械管理机构,每个县均有农机修造厂,50%的公社和20%的生产大队建立了农机维修点,公社农机管理站4.31万个(占全国公社数的80%),形成了覆盖全国、遍布城乡、比较健全的农业机械化支持保障网络,为农业机械使用提供及时、方便、可靠的服务。

(二)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提高

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农业机械动力很少,仅18万千瓦(见表1)。到1980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4746万千瓦。每万公顷耕地拥有大、中型拖拉机75台,小型拖拉机189台,农用载重汽车13.5辆,灌溉动力机械570千瓦。

查看全文

在全市农业机械化动员会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市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市党代会、人代会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全市农业机械化工作,表彰先进,分析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形势,部署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工作任务。刚才,会议表彰了2011年度全市农业机械化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值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登云同志代表市农机局对去年的全市农业机械化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今年的全市农业机械化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希望同志们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把发展现代农业机械化作为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的重要内容来抓,全市农业机械化呈现了强劲的发展态势,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全市粮食稳产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中做出了重要作用。

(一)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要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2011年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8%。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实现了三个“解放”,即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了多数人靠土地搞饭吃的局面;把农业从传统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了靠人力畜力为主的落后低效的生产方式;把农民从高强度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机械化方式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已占据主导地位。

(二)农业机械化在促进粮食稳定增产中发挥了载体作用。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机械化生产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限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技术要求,成为引领农艺制度深刻变革,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的主要载体。据专家测算,我市农业机械化对增加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已达到20%。我市粮食实现了“八连增”,总产连创新高。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已成为大规模应用先进农业科技、实现现代精准化作业的主要途径。

查看全文

发展农业机械化意见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级有关部门:

自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国家逐年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广大农民群众投资农业机械的热情不断高涨,我省农业机械化有了长足发展。为进一步壮大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以适应我省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机械化服务的迫切需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就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我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农业机械是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城镇化步伐加快,迫切需要解放农村劳动力;发展现代农业,对农业机械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劳动力出现短缺趋势;川西北高原地广人稀,农业劳动力严重缺乏;全省农村劳动力的季节性短缺矛盾突出。农业生产的人工劳动力成本大幅度增长,农业机械作业的优势明显。农民、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迫切需要农业机械化服务并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延伸。

目前我省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还很低,发展较缓慢,不适应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需要,影响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有关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农业机械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能力差、农业机械工业与流通业缺少龙头骨干企业带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机械化工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亟待认真研究解决。要进一步增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认识上有新提高,在实践上有新举措,在工作上有新成效,努力实现我省农业机械化的新跨越。

查看全文

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也逐步进入现代化的进程中,各行各业运用现代化技术进行生产工作,不仅能够有效的节省时间与人力劳动,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注重发展工业化建设,导致我国农业技术的落后,生产工具落后于欧美国家,生产形式也十分落后。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将我国的农业发展成为现代化农业,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还有利于农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也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机械化,需要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合理的分析,区别影响因素的重要性与次要性。本文将对农业机械化发现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并对农业机械化的未来发展进行思考。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未来发展

我国大部分地区还在进行着农业建设,既能够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又能够很好地发展农村经济,农业机械化的标准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农业经济,有效的实现农业机械化,能够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然后进而完善农业措施,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达到人民生活需求的目的。就目前而言,我国很多农民因为盈利太少,放弃种植农业,导致农村整体劳动积极性降低,所以要想更好地发展农业机械化,就应该对农业政策进行修改,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与优惠政策。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就是重视农业的发展,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逐渐完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技术手段。更好地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1发展农业机械化技术的迫切需求

1.1大功率农业机械应该合理化的配备农具。对于我国目前的农机分配来说,是非常不均衡的,我国的大型农业机械数量十分少,家用农业机械数量还能够满足农业生产需要,正是因为如此,才导致我国大功率农业机械的不平衡。为了更好地进行农业机械化发展,就应该均衡大机械与小型农业工具的合理分配,相关科研部门,也应该能够投入精力与金钱进行农机的改造建设,吸取国外的优秀经验,促使我国农机能够合理发展,拓宽我国机械农机的使用层面与使用性能,促使我国的农业生产达到高效、高产、低耗的水平。1.2农作物机械化发展面临瓶颈。我国地域广泛,不同地区种植的农作物也不一样,所需要的机械农具也不同,就玉米种植地区而言,传统农业就是单纯的人力进行播种,在进行农作物丰收的时候,也是依靠人力进行,不仅耗时,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进行农作物播种时,采用的是垄做穴播的方式,能够进行一系列的完善工作,可以刨地、除草与播种,几项活动为一体的播种方式,省时省力。但是在农作物收获的时候,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没有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能够代替人工,很多农业种植地区还不能进行机械化的普及,每年都需要进行辛苦的劳作,所以应该快速的进行机械化的研究开发,尽快满足人民的农业生产需求[2]。

2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查看全文

农业机械化质量提升对策研究

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具体部署。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进一步强调“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这些论述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基本遵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资源要素投入结构,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化解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倒挂带来的挑战,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1]。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决定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重要的政策途径是矫正农业投入要素结构失衡的问题[2]。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重要的资本性投入要素,提升农业机械化质量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和方向指南,需要深入研究提出具体对策。

1提升农业机械化质量的意义述评

一般地看,农业生产的投入要素包括自然资源(阳光、空气、水等)、土地、资本(农业机械、种子、化肥、农药等)、劳动和技术等,土地与自然资源禀赋在农业供给体系中是一种固定的约束,劳动、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往往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根源上改观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失衡的局面,才能在机制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增加资本、劳动数量的投入,现代集约型增长方式则主要依靠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和结构优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现代生产要素不断引入和重新组合配置的过程,这正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实现从人蓄力为主向机械化作业为主的转变。2016年我国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5.19%,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79.20%、94.15%、83.08%[3],农业机械投入成本分别为2800.95元/hm2、2030.4元/hm2、1738.2元/hm2,在总成本中占比达到13.37%、10.87%、11.33%,在物质与服务费用中平均占比也超过1/3[4]。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投入要素。因此,优化农业机械投入结构,提升农业机械化质量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农业的结构性问题突出表现为高成本、高库存、低竞争力。产生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一个最重要的直接原因就是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农业综合效益低。在农业生产成本中,尽管劳动投入数量逐年减少,但由于劳动力价格上涨,人工成本迅速上升,成为农业生产中的第一大投入要素。例如,虽然2016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生产中的劳动投入数量比2000年分别下降60.21%、42.53%、53.63%,但是人工成本不断攀升,分别增加2.25倍、3.47倍、2.61倍,在生产成本中的占比为50.55%、46.05%、55.35%,同期增加4.81个、9.82个、8.04个百分点。与美国比较,2016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生产总成本分别是其1.16倍、3.08倍,1.52倍,其中人工成本为4.51倍、15.96倍、13.93倍,在总成本中的占比高出其30.54个、29.57个、38.30个百分点[4]。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2.37%(2014年)[5]。我国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人工成本上升推动生产成本居高是主要原因。因此,增加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投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减少人工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过约十年的高速发展期后,近几年速度趋缓。如:2004—2016年年均增速为3.73%,但2010—2016年年均增速下降到0.85%;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2004—2016年间年均增长2.52个百分点,但在2010—2016年间增速下降到年均2.15个百分点[3]。我国农业机械化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更加重视质量的发展阶段。从农业机械化自身看,长期累积的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不高的结构性矛盾同样日益凸显:一是农业机械制造总体水平较低。产品质量不高,中高端产品、创新产品和优质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大型、高性能农业机械产品主要依靠进口品牌,消费能力外流与质量不高、技术含量低的产能过剩并存。二是农业机械以小规模农户经营为主,远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造成机械闲置多、空行浪费多,交易费用高,技术效率低。据统计,2016年我国单位耕地面积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7.21kW/hm2[3]、拖拉机标准台0.09台/hm2[3],而美国2014年仅为1.05kW/hm2[5]、0.02台/hm2[6-7]。三是薄弱环节较多,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任务艰巨。如耕地机械化率达到81.40%,而播种环节只有52.76%;小麦收获机械化率达到93.74%,而棉花采收环节只有22.83%[3];特色农作物、杂粮、果蔬等生产中的适用机械化技术和机械装备不能满足需求,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短板。四是地域间发展不平衡,丘陵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机械化水平滞后。可见,我国农业机械化自身也要着眼于提升质量与效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这不仅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

2农业机械化质量的基本内涵和政策现状

报告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根据2008年农业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意见》对农业机械化质量的界定,农业机械化质量是产品质量和运用效果的综合反映,主要涵盖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等四项内容。产品质量是农业机械在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满足农业生产技术要求的评价,这是农业机械化质量的基础;作业质量是在特定的农业生产环境下机械作业满足农艺要求的反映,体现着农业机械使用的最终效果,是产品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高低的实际检验,也是农业机械化质量的重要体现。维修质量是在维修设备、配件质量、维修技能等方面满足农业机械故障修理技术要求的程度,影响着维修后的机械技术状态和作业质量,是农业机械化质量的重要保障;服务质量具有更为宽泛的内涵,是管理服务在提高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上的综合体现,对发挥农业机械化质量的综合效益起着关键作用[8]。因此,现有的农业机械化质量保障监督政策应更多聚焦在提升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上,根本目标就是报告中所提出的扩大优质增量供给,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宏观质量与微观质量的“双提高”。总体上看,伴随着近年来的高速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质量取得很大进步,有力支撑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和农业稳定持续发展,为农业机械化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奠定良好基础。首先,农业机械化质量保障监督的法律体系初步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农业机械质量调查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法规、部门规章使农业机械化质量保障监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质量保障工作体系逐步完善,以试验鉴定、投诉监督、质量调查、维修质量管理、标准制修订等为重点的质量保障监督手段不断丰富和发展,规范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质量成效持续提升;再次,质量保障监督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基础设施投入逐年增加,技术手段更加丰富,为推进农业机械化质量提升创造条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农业机械标委会农业机械化分会归口管理的现行有效的各类农业机械化国家标准达到13项、行业标准319项;部省级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有效产品数达到16458个;建成各类农业机械维修网点16.99万个,维修人员40.49万人,其中获得维修资格证书的19.90万人;2017年农业农村部以及部分省(区、市)开展农业机械质量调查15项,涵盖质量问题反映比较集中的谷物干燥机、大中型轮式拖拉机、玉米收获机等11类农业机械,涉及243家企业(次)、431个型号(次)、4279个用户(次);我国已设立各级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机构2628个,2017年接收各类质量投诉391件,涉及农户452人(次)、经销商274家(次)、生产企业264家(次);各地还通过“3•15”活动和科技“三下乡”以及质量月、宣传周、宣传咨询日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消费者维权宣传和咨询服务活动等[9]。可见,农业机械化质量保障监督手段和方法不断创新,质量提升的政策与技术途径也逐步拓宽。同时应看到,我国农业机械化质量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在保障监督方面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例如,农业机械化质量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有的地方对法律法规明确赋予的保障监督职责还不能贯彻执行,还没有把以追求速度的思维导向转变为以质量效率为中心,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想认识比较普遍;一些环节质量保障监督较弱,激励机制缺乏,成效不高,例如:相对而言对产品质量和维修质量重视程度较高,对作业质量与服务质量还缺少有效监督;农业机械化质量保障监督手段与现代技术融合不够,数据信息不能互认共享,监督结果应用不充分,社会认知度不高;相关农业机械化质量保障监督部门之间和系统内部上下协同性不高,对法律法规执行的随意性较大,质量监督效果不能充分发挥。这些问题的存在,削弱新形势下农业机械化质量保障监督供给能力,应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加以解决。

3提升农业机械化质量的对策建议

查看全文

农业机械化促进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强农业机械管理,维护农业机械使用者、生产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农业机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初加工等相关农事活动的机械、设备。

第三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业机械科研、生产、经营、推广、使用、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促进农业机械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对促进农业机械化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