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08:40: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技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技术传播在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
摘要:近几年,国家与相关部门加大了改革力度,农业领域也紧紧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变化、革新,促进农业技术高速发展,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不仅如此,农业技术的有效传播,对于农业技术的不断改革也有着推动作用。因此,本文主要对农业技术传播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以作参考。
关键词:农业技术传播;农业技术推广;作用
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技术传播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通过科学的方法加大农业技术传播的力度,可以保障农业生产力得到大幅提升。现如今农业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加大农业技术传播力度,是帮助农业技术更好推广最有效的方法与路径。
1现阶段农业发展形势分析
现如今,我国农业正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和前进,为了加快发展的脚步,需要对多个方面、多个领域、多个城市进行改革。据了解,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才能够帮助农业更好的发展,同时,更需要对生物技术、精确农业技术等各方面都加大发展力度。在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农业发展过程中,城乡二元制结构发展特点非常明显、突出,在农产品竞争方面还比较薄弱,所以,在农业方面想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做出不懈努力。
2农业技术传播推广重要性分析
农业技术投资推广策略
摘要:随着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农业经济,特别是召开党的以来,党和国家更加坚定了实现科技兴农、乡村振兴的决心。而发展农业技术需要资金支持,新时期,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不断增加农业技术的资金投入。因此,简述了农业技术推广现状,探讨了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了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策略。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农业经济;影响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我国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同时也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促进农业发展。但目前投资环节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要确保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创新农业技术投资方式。
1农业技术概述
农业技术是指农业科学技术,其包括先进的育种技术、灌溉技术、农机技术、温室大棚技术、农药与化肥等一切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科学技术。农业技术研究对象是提高农产品品质、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和品种改良等方面的创新成果[1]。因其范围涉及广泛,不单纯包括农业种植,同时还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所以农业技术还具有综合性。
2农业技术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技术推广
什么是农业技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第2条,农业技术是指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保鲜、贮运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和农用航空技术,农用水利、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的技术,农村供水、农村能源和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气象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等。
什么是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农业技术推广应遵循哪些原则
浅析农业技术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逐渐成为近些年来高职院校强化自身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就业率、社会输送大量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校企合作由于能够顺利实现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内部合作,促进人才直接与市场接轨,不但能提升企业培养人才的效率,而且能促进社会综合资源的利用效率。结合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专业特点来看,由于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一线的建设、服务工作,与其他的农业专业不同,该专业对于学生的实践性具有较高的要求,这也是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内在需求。为了进一步探究其发展的现状,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浅析当前我国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机制的多元化。
一、多元化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机制探究
1.校企合作机制。成熟的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发展是实现多元化农业技术的前提,也是促进校企合作整体效率的重要保障。通过多年的探索,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也逐渐形成了“联合培育、双向选择、双向考核”的校企合作培育机制,其内部的原理就是根据当前我国的社会就业形势以及企业对于人才的基本需求作为切入点来培养人才。对于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培养而言,这个阶段的学生由于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往往缺乏主张,对未来的就业环境以及就业形势的了解程度往往不足,导致在学校的学习中经常会出现“想当然”的情况,教师经常忽视教学的实践性,会影响学生对其职业特点的判断,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就业、择业观念,也无法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转变,无法适应就业环境,从而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校企合作制度的方式,不但可以实现双方共同的学生培养目的,而且能够凸显出不同的侧重点。2.基地培养模式。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中的一员,与其他的高职院校专业类似,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也必须以体现技能为核心、以知识框架为支持的职业素养,这样才能够通过将多个教学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教学项目来逐个实现。尽管设施农业技术的教学课程内容较多,难度也不尽相同,但是近些年来我国高职院校逐渐开始发展基地培养的新模式,与多个不同特点的企业形成校企合作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补充甚至解决。在实际校企合作环节中,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特点,我校找到了相应的企业,按照校企合作的基本流程实现了学生的双向选择以及资源共享,并逐步建立起多个中大型校内实训基地以及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基地的建设不但实现了产、学、研的综合发展,而且实现了技术先进的教学实训效果以及多样性的系统结合,为促进职业院校的发展、提升教学水平奠定了基础与保障。除此之外,基地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这与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专业特点不谋而合,在当地多个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同时也为当地的农业基础行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为实现当地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3.工学结合模式。工学结合的主体是学生,而高职院校教学的导向是市场与企业需求,所以在进行校企合作的教学培训环节中,高职院校必须实现以工学结合为具体教学目标的教学管理体系。由于企业本身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以及设备管理经验,内部还有大量熟悉操作以及行业的市场发展形势的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实现与企业的良好对接不但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还可以帮助企业增强科研力量以及人才储备,从而实现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工学结合的良好合作模式。4.校企共融模式。高职院校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教学能力,对农业技术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框架把握得比较清晰,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关原理的教授,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水平。为了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高职院校教师可以通过定期去企业内部进行顶岗进修的方式了解当前企业的技术发展特点与现状,促进自身教学综合水平的提升。同时,作为技术类专业,农业技术专业的理论知识是学生适应工作的基础,也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规划的核心,所以高职院校的培养目的除了重视学生的职业教学,还要突出培养学生农业技术理论知识水平的特点。企业中具有一部分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他们不但理论知识十分丰富,而且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校通过聘请这部分专家来学校现身说法,进行一线教学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择业观念,树立良好的就业习惯,从而使学生对未来进行精准职业规划,实现人生价值。除此之外,企业由于具有较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综合技术水平以及专业素质,为学生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双向选择,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5.校政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就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来看,一般都是由学校牵头,由学校进行支持并鼓励,形成专业与企业以及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在提升就业针对性以及实训针对性的前提下还逐渐开发了课程培训、实训基地培训、顶岗实习培训以及师资力量培训等多个环节,为实现双方共同发展奠定了理论前提与资金上的保障。
二、我国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1.合作范围应当扩大。当前我国许多地区在校企合作的体制与机制建设上还处于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由于缺乏机制的建设,对校企合作模式不熟悉,出现了许多障碍。为了突破这部分障碍,学校还应该加强校政合作、校企合作以及校校合作等模式上的开拓,同时也要拓展合作企业的种类与覆盖面,不再局限于本地的企业实训,而是逐渐提升合作的层次,实现校企合办工厂、综合农业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从而扩大合作的范围。2.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缺乏合作经验,当前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交叉管理的问题,不但降低了合作的效率与标准,而且出现了工作重复、职责不明确的问题,甚至一些校企合作还会由于校企经济效益分配不均匀而出现纠纷,不利于实现长期有效的校企双赢。3.合作奖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从校企合作的经济效益分配以及奖励机制的建设现状来看,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依然没有实现充分调动教师创造性以及主观能动性的目的,依然需要继续完善机制的建设,在实现学校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要实现教职工自身的价值,为其职业的规划以及经济利益提供良好的保障。
三、完善我国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策略
湿地农业技术研究
长江流经宜昌段后,沿荆江进入一个相对低缓的地带。其间河网密织、湖泊星罗棋布,形成了我国长江流域特有的湖泊型湿地景观。明清以来,迫于人口压力,人们对该湿地地区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开垦,使之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农业的发达地区。针对这片开垦地域农业面临的各方面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将国际上的“湿地”概念引入到对本地区农业的研究上,相继提出了要发展湿地农业的思想[1~5]。我们在完成中日技术合作“湖北省江汉平原四湖涝渍地综合开发计划”和湖北省“九五”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江汉平原涝渍地综合开发研究”的过程中,对江汉平原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希望对建立我国南方湿地农业技术体系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1“湿地农业”的提出
“湿地农业”的概念是在“湿地”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水(包括地下水、地表水)是湿地的基本特征。国际上提出湿地的概念,主要是鉴于该类自然资源对调节自然环境和保护生物物种的绝对重要性,即所谓“大地之肾”的特点提出来的,其核心是要加强对湿地的保护[6~7]。但对我国江汉平原乃至长江流域来讲,近600年来,已有大片的湿地被开垦成了以水稻田为主的人工湿地,该湿地的主要功能已转变成农业经营的基础条件、生产农产品的功能上来。在该地区农业经营中,除要保护好依然存在的部分自然湿地、发挥湿地的生物和生态功能外,农业的经营本身还或多或少受到本区湿地特征的影响,如何根据其特点进行农业经营、处理好湿地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湿地农业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很早以前,我国劳动人民针对南方多雨的特点,在有效排水和农业利用上就创造了一套成功的方法,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了著名的“桑基鱼塘”系统,在长江下游地区则有所谓“圩田”利用方式。而在长江中游的两湖平原,则是以湖垸形式的土地利用方式占优势。而且这部分地区在我国农产品生产上的地位十分突出。相对于我国北方干旱地区的干旱农业而言,我国南方湿地季风气候条件下湖泊湿地地区的湿地农业,还面临着一系列特有的问题与挑战。开展湿地农业研究意义十分重大[8~13]。
2江汉平原湿地农业的特点
在低湿地上之所以短期内发展了出色的农业,固然与人口压力密切相关,但也与其具有独特的优点息息相关。江汉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光热水资源丰富,雨热同季,宜于农作;交通发达,综合经济实力雄厚,湖北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大都位于江汉平原地区之内。但是在20世纪50~80年代期间,江汉湖泊数量和面积急剧减少,耕地面积骤增,生态环境日益脆弱化。农业灾害,包括洪、涝、渍、干旱、病虫、冷热等日益严重,农业耕作和生活的设施水平与条件十分恶劣,农业的结构单一,劳动生产力与土地生产力徘徊不前,农业资源浪费严重,比较效益低下。形成了江汉平原湿地农业的基本背景[10,12]。江汉平原的湿地农业还具有一些具体特点。
2.1垸田特征
农业技术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实施《黑龙江省农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科学、公正地进行农业科学技术奖的评审,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省农业科学技术奖各奖项的推荐、评审、授予等有关活动。
第三条省农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予,实行公开、公平、科学、公正原则,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干预。
第四条省农业科学技术奖授予在农业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和组织。在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中仅从事管理和辅助工作的人员或者组织不得作为获奖者。
第五条省农业科学技术奖是授予科技工作者和组织的荣誉,授奖证书不作为确定科学技术成果权属的直接依据。
农业技术推广方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保障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业技术,是指应用于本市范围内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肥料施用、饲料配制、病虫草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保鲜、贮运技术,农业机械、农用航空技术,农田水利、土壤改良、水土保持、农村供水、农村能源利用、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气象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等。
本办法所称农业技术推广,是指在本市范围内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方式,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范围内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第四条市农业委员会是本市农业技术推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设施农业技术带动种植效益
摘要:本文研究内容为设施农业技术的基本内容,通过对相应的技术进行分析,进而提高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种植效益。通过本文的研究得知,提高农业生产种植效益可以采用温室智能监控技术、无土栽培技术、CO2气肥技术3种设施农业技术。希望本文研究对我国相关农业种植户有所启发。
关键词:设施农业技术;种植效益
近年来,设施农业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大规模运用,其对加快我国农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但实际上,我国设施农业技术的应用相比于发达国家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尤其是对于高新设施农业技术的应用明显不足。基于此,本文研究对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种植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设施农业技术概述
设施农业技术指的是利用一定的设施及工程技术手段来满足植物健康生长的各种发育要求,也就是从种植的角度上,在局部范围内改变和创造更加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进而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设施农业技术的本质目的是为了让植物种植业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让植物进行更加高效生长。目前,设施农业技术是一种依靠科学技术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是当前国际上比较推崇的产业之一,世界各国为更好地推动本国农业的种植效益,会将设施农业技术作为主要的种植技术措施。设施农业技术中运用的设施主要有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大型连栋温室,这些设施能够有效调节植物生长环境的四季温差,进而实现植物的跨级生长。
2设施农业技术的应用现状
多元农业技术推广初探
我国农业方面的改革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在农业技术的推广中,为了实现多元化发展农业的目标,政府对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不断调整。当前,具有创新性并与我国农业发展相符合的推广形式逐渐形成。合作化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发展趋势,而且农业技术推广的动力机制逐渐从组织合作方面形成,同时我国对动力机制的价值和意义逐渐研究,其主要目的是使农业技术的推广符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因此具体研究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合作的动力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多元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合作的动力机制
在研究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进程中,我国许多相关的学者对推广主题的研究主要是根据不同类型进行的,同时对合作化农业技术的推广主体也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如组织特征、推广形式和存在的问题等。高启杰对相关多元化农业的研究,主要是从环境和结构等方面叙述了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的动力机制[1]。李维生主要是从我国发展的特点方面叙述了农业技术推广建立的模式,同时对多元化农业推广的问题从创新的模式进行了叙述。另外,许多学者叙述了多元化农业推广系统,其认为完整的推广体系应建立在推广农业技术的过程中,而且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应从组织合作的方面得以实现。还有的学者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动力机制中的问题要从动力要素和动力结构等方面来解决。
2推广合作农业的动力机构
只有全面了解农业合作农业推广的各个要素方面的构成方式,才能更好地研究其动力结构。2.1主体要素。在农业技术推广的系统中,支配和调节合作农业推广过程中的各项行为和活动是主体要素重要的意义[2]。另外,合作农业发展的主要的动力以及支撑点是主体要素的主要的作用。主体要素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进行,如行政、科研和企业等,同时可以帮助农民更加全面地了解自身从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获取的经济收益。2.2辅助要素。受支配的对象是主要的辅助要素。在推广整个合作农业的过程中发挥基础作用的就是辅助要素,其在开展活动以后可以详细地制定具体的推广目标,同时可以完成制定的相关目标。辅助要素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一是推广过程中需要的人力和资源等,二是建设网络的能力、自主推广的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等。2.3环境要素。环境是组成整个合作农业推广结构的另一个主要要素,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政治和法律的外界环境,其主要支撑点就是农业合作推广中的科技。另外,环境要素中的另一个主体就是农民和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收益者,而且其对合作农业推广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环境要素与农业合作发展的需求相一致,主要目的就是在推广合作农业的过程中,更好地协调外部环境。
3推广合作农业的动力功能
农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
1农业技术效率的概念界定
农业技术效率概念起源于技术效率,是技术效率概念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关于技术效率和农业技术效率的界定经过了几次演进。在理论发展过程中,学者们主要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对技术效率的内涵给出了不同的定义。1957年,英国经济学家Farrell首次从投入的角度提出,技术效率是在生产技术和市场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按既定的比例投入要素,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的最小生产成本与实际生产成本的比率;技术效率反映一个生产单元在给定投入条件下获得最大产出的能力[3]。1966年,Leibenstein则从产出角度出发,重新界定了技术效率,既在既定的投入规模、投入结构和市场价格条件下,实际产出水平与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比率,亦即投入一定量的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实际产出与可能的最大产出的比率[4]。后者即从产出角度的定义被学界普遍接受并得到广泛应用。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单元,LauLJ等[5]提出了相对技术效率的概念,即在投入条件一定的前提下,如果经济单元甲的产出比经济单元乙的产出高,则经济单元甲具有较高的技术效率。随着技术效率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开始将技术效率理论拓展到其他领域,如在农业上提出了农业技术效率。杨旭[6]认为,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是技术的生产效能发挥的程度,农业生产技术在稳定的使用过程中,转化太阳能,储藏化学能,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所需要的产品。GreeneWH[7]和王永龙[8]分析了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的差距,提出农业技术效率是指观察到的或实际的农业产出与理想的或潜在的农业产出之间的差值;差距越大表示农业生产技术效率越低,差距越小则表示农业生产技术效率越高。若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相等,即为技术“完全有效率”;若低于潜在产出,则为“技术欠效率”。从相对技术效率出发,KRShanmugam等[9]认为,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可以由评价单元本身历史上的最佳生产与产出行为来衡量,也可以由空间上其他生产单元理想的生产与产出行为来衡量。从以上分析可知,不论从投入角度还是产出角度,界定的内涵一致,即农业技术效率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要素投入的条件下,农业实际产出达到理论最大产出的程度。
2农业技术效率的评价
对于农业技术效率的评价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其成果丰富。而国内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经济增长和生产率变动的研究较多,对农业技术效率及其变动的研究相对较少。农业技术效率的评价着重在于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即测量方法和指标变量的选取。
2.1农业技术效率的测量方法
农业技术效率的测度即是把技术效率测度的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上,关键在于对技术效率的衡量。常用度量技术效率的方法是生产前沿分析方法,最早由Farrell和Afriat提出。根据是否已知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前沿分析方法分为非参数方法和参数方法。2.1.1非参数方法其不要求设定生产函数,没有限定效率前沿的形状。大量文献使用的非参数方法主要有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和自由处置包(FDH)方法。非参数方法的典型代表是数据包络分析,且DEA能方便容易处理决策单元是多产出情况,因此目前使用较多。数据包络分析是由运筹学家CharnesA等[10]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提出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DEA方法根据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对相同类型的单位进行相对有效性的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利用包络线代替微观经济学中的生产函数,通过数学规划来确定经济上的最优点,以折线将最优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效率前沿的包络线,然后将所有决策单元(DMU)的投入、产出映射到空间中,再根据各DMU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距离来确定各决策单元是否有效,落在边界包络线上的DMU被认为是有效率的,否则无效。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主要包括有评价决策单元技术效率的CCR模型和分别评价纯技术与规模是否有效的BCC模型。非参数方法不需要事先确定函数的具体形式,计算较为简洁方便,但其忽略随机因素对于产出的影响,把实际产出小于潜在产出的原因都归结于技术效率,这是不合理的。2.1.2参数方法用参数方法测度技术效率的重点是确定生产前沿面,即确定一个合适的生产前沿函数。参数前沿则依赖于函数的设定形式,按其发展阶段可分为最初的确定性前沿和后来的随机前沿。与非参数方法相比,最大优点是考虑了随机因素对于产出的影响。1)确定性前沿方法是将所有的观察资料,依据前沿面和可行的技术,把被观察到的生产与最大可能的生产之间的距离看成是技术上的无效率。确定性前沿方法又分为确定性参数前沿和确定性统计前沿。首先,确定性参数前沿生产函数法主要思路是建立一个确定性生产函数,并假设残差项为正值,然后利用线性规划方法使观察值与估计值之间的绝对偏差为最小,这样可求得前沿生产函数中的参数值[11]。其次,AfriatS[12]在前沿模型中引入统计观念,认为观察点与生产前沿之间具有明显统计上的关系,应以一般统计方法估计生产前沿;确定性统计前沿方法则是以残差项为衡量技术效率的指标,但其在设定生产函数后,进一步对残差项作统计上的假设。2)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的产生在确定前沿方法之后。由于对生产者行为的实证分析总受随机干扰项的影响,而且某一个生产者的效率与最优效率之间的差距也受到各种随机因素的影响[13],而确定性前沿分析方法不考虑随机因素的影响,其实用性受到质疑,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则应运而生。DAinger等[14]提出,在确定性前沿函数的基础上引入随机干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来测算技术效率。随着对更加准确测定的要求,随机前沿函数基本模型进行了两次代表性的改进和发展,分别是Battese模型和Coelli模型。参数方法考虑了随机因素对于产出的影响,将实际产出分为生产函数、随机因素和技术无效率三部分,但SFA的模型基本假设较为复杂,需要考虑生产函数、技术无效率项分布的具体形式,对于投入产出的数据要求较高,这直接导致模型很难进一步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