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07:53: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园建设视察汇报
为加快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前段时间,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视察组对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其间,实地察看了镇柳林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镇食用菌示范园、镇屯鲜食葡萄示范园、街道村现代农业示范园、街道酿酒葡萄示范园等现场,听取了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工作汇报,召开了由相关部门、部分镇街区负责同志和部分人大代表参加的座谈会。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按照“园区化、品牌化、产业化”的发展要求,突出抓好农业转型发展和农产品升级,大力发展高端、特色、品牌农业,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和在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达32个,涉及蔬菜、果品、特种养殖、酿酒葡萄等多个产业,同时还发展了苗木花卉、食用菌、鲜食葡萄等新兴产业。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进机制初步形成。一是成立了领导机构。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农工办主任任副组长,农业、畜牧、林业、财政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并通过定期召开现场会、调度会,组织开展现场督查等形式进行统一领导、协调调度和考核验收,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实行了部门包靠。按照市委“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建设责任化”的要求,实行了“农口部门包镇街、部门干部包项目”责任制,安排12个农口部门和涉农部门对全市12处镇街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进行了包靠,对重点建设项目安排专人负责,加快了园区建设工作的进度。三是凝聚了工作合力。农业、畜牧、发改、财政、科技等相关部门明确责任,通力协作,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作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相关部门配合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机制。
(二)高标准规划建设,农业示范园区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市政府准确把握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现状和各镇街实际,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规划建设了一批规模大、示范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进一步加快了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目前,全市重点调度的32个园区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部分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完工。镇柳林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占地160亩的奶牛养殖区已经投入使用,占地80亩的种猪养殖场已经开工建设,投资376万元的大型沼气工程调试工作已经结束;镇屯葡萄示范园,已投入资金1600万元,栽植大棚鲜食葡萄520亩;镇惠和食用菌产业园总投资1.5亿元,一期工程投资4000万元,8个产菇房已投入生产,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科研楼正在施工当中,预计今年12月份完成并投入使用,50亩林下香菇示范园已经建成投产,等等。市政府科学规划,安排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向潍胶路、平日路等主干道路两侧集中,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带。全市重点调度的32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核心区面积2.2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达3.8万亩,其中,街道村现代农业示范园核心区面积800亩,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基地达到1万亩规模。
(三)坚持因地制宜,各镇街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进迅速。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中,各镇街从本地区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街道积极引导各示范园区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加强与科研机构、知名院校的合作,大力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初步形成了“信息、技术、产品、市场、效益”相统一的新兴产业化链条。目前,该街办在加快酿酒葡萄示范园和超大示范园改造提升的同时,新规划建设了蓝莓示范园、百兴生态种养示范园和鑫旺特种养殖示范园3个现代农业示范园。镇主要依托六和集团、宇洋药业、瑞丰食品等企业进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重点规划建设了有机蔬菜、花卉苗木、标准化养殖等10处示范园区。镇把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壮大镇域经济的出发点和突破口,确立了“打造两个园区、培植三大基地”(“两个园区”即胶河花卉产业园区和柳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三大基地”即镇域北部花卉种植基地、中部土豆种植基地和南部果品种植基地)的现代农业框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特色鲜明、推进迅速。
农业气象建设及服务探索
摘要:唐河县气象局围绕全县永久性高标准粮田16.3万亩示范方建设,充分发挥气象现代化作用,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强农业气象现代化设施和信息传播系统建设,依托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基地,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重点,拓展为农气象服务的方式和渠道,积极做好全县现代农业服务。
关键词:农业气象;现代化;服务
唐河县位于南阳盆地东南边缘,是一个拥有耕地面积245万亩的农业大县,连续十多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近年来,唐河县委、县政府站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着力打造中原粮食核心产区,在属于南阳市38万亩永久性高标准粮田示范区的桐寨铺、桐河两乡内,整合全县项目资金,集中连片规划41个村16.3万亩的整县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唐河局围绕全县永久性高标准粮田16.3万亩示范方建设,充分发挥气象现代化作用,加强农业气象现代化设施和信息传播系统建设,依托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基地,拓展为农气象服务的方式和渠道,围绕全县现代农业服务,做了以下探索。
1政府支持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进度
根据全省现代化建设任务和规划,结合唐河实际,做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完善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扎实做好“三农”气象服务,争取县政府支持,出台了唐政2014年36文件《唐河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明确的提出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建设重点、推进措施和具体任务,为唐河县全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规划了蓝图[1]。
2发挥气象科技优势,加快为农服务气象现代化设施建设
农业建设推动会领导讲话
设施农业建设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致富农民的重要举措。完成这一关系我市农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工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区县、各部门在推进设施农业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目前,我市设施农业建设全面展开,已经落实地块4.9万亩,开工1.12万亩,分别占目标任务的49%和11.2%,秋冬季设施农业建设的高潮即将兴起。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设施农业建设总体进度还不快,建设标准不够高,设施规划和建设水平与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地区具体建设项目没有完全落实到地块,仍停留在规划和论证层面,地块整理、培育种苗等基础性工作还没有完全展开,全市开工建设的设施种植面积仅有1万多亩。最为突出的是,部分干部群众认识还不到位,设施农业建设的机制还不完善。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广大农民的建设积极性,制约着设施农业的加快发展。各区县、各部门一定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着力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打一场秋冬季设施农业建设的攻坚战。
一、动作要快
设施农业建设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季节性和技术性,需要一定的建设和生产周期。目前,秋末冬初这种最有利的施工期仅有1个多月,如果这段时间不能把设施建起来,不仅今年见不到效果,而且就连明年春季的生产也会受到影响。“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错过农时,今明两年新建设施化农业10万亩的目标将很难完成。时间非常紧迫,我们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放松和懈怠。各区县一定要迅速行动起来,立即启动工作,立足争取今年完成10万亩任务,抢时间,拼速度,争分夺秒,倒排工期,卡死后路,加紧推进,一切往前赶,抓紧往前干,力争多完成一些。要抓紧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抓紧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抓紧落实生产地块,抓紧准备建筑材料,抓紧落实技术措施。冬季之前能够开工建设的项目要抓紧开工,能够完成建设的要力争完成,并认真做好春节前的茬口种植和养殖设施建设,为实现“当年打基础、转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的建设目标奠定基础。会后,市设施办要建立区县设施农业建设情况报告制度,各区县要将土地流转协议的签订情况一周一报,设施建设进度两周一报,总体进展情况一月一报。
二、标准要高
要实现设施农业发展的高水平,必须坚持建设的高标准。在这个问题上绝不能凑和,更不能因为标准低而反复改造修建造成浪费,形成包袱。各区县一定要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产业化、设施装备化、质量标准化、手段科技化、服务社会化、环境清洁化、效益最大化”的原则,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经营,力争把我市的设施农业建成国内领先、设施效能最佳、投入产出比最高的现代农业生产集中区。在推动过程中必须严格把握6条标准:一是设施水平要先进。种植设施要重点发展日光节能温室,广泛应用新型复合材料,增强保温性能,满足果菜类周年生产的要求。温室脊高要达到2.8米以上,跨度要在6.5米到7米之间,高跨比达到1:2.1-2.4。同时,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建设智能化温室,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和小气候自动调节。二是规模程度要达标。种植设施要相对集中连片,不要求一年建成,但规划规模占地要达到1000亩以上;养殖园区中,奶牛园区一次存栏要达到500头;生猪园区年出栏要达到5000头;肉鸡园区一次存栏要达到5万只;蛋鸡园区一次存栏要达到5万只;肉牛园区一次存栏要达到2000头;工厂化水产养殖车间在5000平米以上,池塘养殖园区要达到600-1000亩以上。三是基础配套要齐备。新建种植设施区的田间作业路、沟渠、节水、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要相对完善,并配备小型农机具、卷帘机、物理防治等设施装备;养殖园区要重点配备粪污处理设施,广泛应用现代化的饲养消毒设备,能够按照健康养殖方式组织生产。四是生态环境要优良。种植、养殖设施区内环境要整洁美化,养殖设施园区绿地面积要达30%以上。要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及其它有害物质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源头洁净化。五是产业链条要延长。建立健全流通服务组织,完善产地批发市场,加快建立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逐步实现冷藏、保鲜、加工、配送一体化,促进农产品增值增效。六是经营管理要科学。充分运用新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努力搞好农民培训,提升经营管理
水平,提高设施利用率和生产效能。积极培育和引进市场前景好的新品种,优化种子种苗等后续产业结构,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预拨农业建设扶持资金
近年来,坚持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不断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增加,设施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出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年是继续加快设施农业建设的一年,为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确保完成3万亩设施农业特别是2万亩日光温室年度建设任务,区政府决定在年初已预拨302万元设施农业扶持资金的基上,再次预拨资金833.9万元,其中设施农业财政专项扶持资金312.25万元、项目资金521.65万元,专项用于扶持设施农业发展。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预拨资金的原则和标准。原则:坚持地块落实、农户落实,6月底前动工建设,实现当年建设、当年生产、当年见效的原则。标准:依据各乡镇已经做到两“落实”并动工或即将动工面积为基础,以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为目标,财政专项扶持资金根据区政府《时期发展设施农业扶持办法》应补贴资金的50%预拨。
二、预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按照区政府《时期发展设施农业扶持办法》(政发号)文件精神,扶持资金专项用于设施农业项目水电配套资金补贴。各乡镇要严格管理、专项使用,不得挪用,确保扶持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区政府将对扶持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发现问题,严肃处理。
三、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设速度。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解决设施农业建设的困难和问题,搞好协调和技术服务工作,加快建设速度,真正实现当年建设、当年生产、当年见效
四、加大督查力度,确保完成全年任务。区直有关部门在搞好协调服务的同时,要加大检查和督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完成全年任务。同时,要搞好检查验收工作,对已拨付扶持资金但未达到建设面积的乡镇,年末从乡镇财政经费中扣回
生态农业建设汇报
**是一个不沿海、不沿边、不沿铁路和公路国道线的少数民族边远山区县。全县辖3镇6乡117个村委会、7个居委会(社区),总人口28.2万人,其中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5%,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县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养殖一沼气一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之路,被誉为“**模式”在全区推广,成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
跨入新世纪,全国各地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围绕**生态农业再上新台阶、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大发展这个课题,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聘请专家论证,作出了“实施‘富裕生态家园’工程建设,丰富生态农业内涵,提高生态农业质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决策,把“富裕生态家园”建设定位为“特色产业发展的基地,农村新村建设的样板,生态环境保护的典范,科技普及推广的先导,农民增产增收的园地,精神文明建设的先锋,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的舞台,民主政治建设的窗口”。20**年以来,对全县881个村屯中的368个进行了统一规划,已实施规划建设80多个,完成了“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规划建设16个,其中莲花镇红岩新村被评为“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富裕生态家园”建设有力地促进了该县城乡统筹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农业再上新台阶。2**年,**县农业生产总值达15.2亿元,总量是2**年的1.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70元,比2**年增加1267元,增长90.3%;全县11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通公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20**年以来,**县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等。实践证明,实施“富裕生态家园”工程,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的主要做法是:
一、按照“特色产业发展的基地”“农民增产增收的园地”要求,加快发展“富裕生态家园”的特色产业,夯实“富裕生态家园”建设的经济基础
一是因地制宜做强优势产业。首先是突出特色,促进特色产业布局区域化。**县南片的“富裕生态家园”以种植月柿为主,中片和西片的以种植柑橙、桃李为主,北片的则以种植沙田柚和养殖为主,构建起了“一村一品”或“数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全县水果面积已达37万多亩,年产量46万多吨;其次是瞄准市场,调整优化种养结构。按照“淘汰老的、引进优的、发展市场竞争力强的”原则,**县重点组织“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的群众对品种老化、品质下降、市场竞争力差的水果品种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良,同时大力推行瘦肉型猪、品改牛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县各个“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均形成了优势突出的特色主导产业,像莲花镇红岩村的月柿,平安乡横山、社山和**镇牛厄的柑橙,西岭乡大岭山的红花桃,栗木镇白芒垒的品改黄牛等,为当地群众稳定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2**年**县“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的人均纯收入已超过5**元。
二是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0**年以来,北京汇源、大连汇坤、永丰脆柿、河北裕丰等农业龙头企业纷纷落户**。当前,**县农产品龙头企业已达20多家,辐射带动了全县1**0多户农民增产增收。尤其是“富裕生态家园”的农户,大多与大连汇坤、永丰脆柿、河北裕丰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起了较为紧密的利益联系,初步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新格局。
三是培育和壮大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前些年,由于果农在家坐等收购,销路不畅,导致水果价跌,农民增收艰难。他们在“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率先组建了各类农产品生产经营合作组织。在“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的影响带动下,到2**年,**县从事农产品产销的各类合作组织达100多个,中心会员2**多人,带动了1**0多人从事农产品流通。近年来,虽然水果市场仍然是结构性供过于求的情况,但由于该县各类经济合作组织积极组织农民加强管理、提高水果品质,主动出击、努力开拓市场,**水果的销售价格呈现了持续上涨的势头,果农的收入也大幅度增加。
现代农业建设思考
农业产业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不仅是增强农业自我发展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依托,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6月27日至7月1日,市委、市政府组织到湖南常德、益阳、岳阳、湘潭和武汉东西湖等地考察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建设。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这几个地方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比较高,产业化经营的特色十分鲜明。
一是市情吃得透,产业定位准。常德等地依据当地的气候、资源、传统农业种植习惯和市场需求,选择了各自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推动了传统优势农业向现代规模产业的转变。
二是基地规模大,支撑能力强。常德实施了“五个百万亩工程”,益阳全市的优质农产品基地突破1000万亩,湘潭年出栏生猪达571万头,形成了百万基地支撑、百万农户参与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是龙头扩张快,链条延伸长。龙头企业的群体规模大,常德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300多家,益阳的达到8505家;个体规模大,涌现了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巴陵油脂公司、武汉双汇食品公司等一批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加工企业。而且从产品的保鲜销售到初加工、精加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并建立了农产品加工园区,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发展。
四是知名品牌多,特色产品响。各地都形成了一批市场叫得响的品牌和质量过得硬的产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高、外向度高。像“金健”米”是“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
烟草农业建设安排意见
为切实做好我县2012年烟叶生产工作,加快推动烟叶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我县实际,就全县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做好烟叶生产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现代烟草农业得到快速发展,烟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与植烟先进县(区、市)相比,我县烟叶生产中还存在机械化作业、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水平不高等问题,加之当前生产物资、用工和土地流转价格普遍上涨,烟叶生产成本增加,导致种烟比较效益下降,农民种烟积极性亟待保护。抓住当前我县与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建烟叶基地单元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既是保持烟叶产业长期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又是破解当前烟叶生产中面临的各项难题、维护烟农利益的必然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步伐,不断开创我县烟叶生产工作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基地单元建设为载体,以满足对口工业企业原料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原料供应基地化,烟叶品质特色化,生产方式现代化”同步发展,将我县最终打造成为“规模稳定、质量上乘、特色鲜明、服务一流”的“沂蒙山”特色优质烟叶生产基地。
培育农业建设主体综述
江苏省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强化政策扶持,加强指导服务,着力培育现代农业建设主体,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入了依法、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截至2010年底,全省农村“三大合作”达4.01万个,入社农户62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42%。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3.52万个,登记成员307.6万户,实有成员467万户;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3100个,成员129.5万户;农地股份合作社1800个,成员28.5万户。
(一)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项扶持资金。
早在2001、2002年,省财政就每年安排资金50万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2003年,省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到2011年,累计安排专项扶持资金超过5亿元,共扶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772个。近年来,各市县财政也不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南京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扶持资金900万元,常州市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苏州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泰州市2011年安排“三大合作”扶持资金500万元,淮安市财政自2009年起每年安排200万元,有力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合作层次。
鼓励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合作社与相关市场主体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组建合作江苏省高淳县水产养殖项目社联社或农产品行业协会,提升组织化水平,提高合作社应对农产品市场风险能力。省财政对成员合作社3个以上、成员总数500人以上、成员标准化生产率达80%以上、服务带动本区域从事相同产业(特色产品)的农民6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优先给予支持。2010年以来,全省共扶持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和农产品销售合作联社77家,共安排扶持资金1950万元。
(三)开展农民专业合作辅导培训。
农业市场建设的设想
本文作者:蒋和平工作单位:浙江农业大学
虽然从8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已经历了十几年的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市场化。但就目前现实状况而言,市场机制远没有确立其主导地位而成为农村经济运行的基础,与农村市场相关的市场主体、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市场中介组织,离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相差甚远,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和培育。
一、进一步培育农业市场经济的核心:完善市场主体
进一步发育农村市场经济,就必须完善农村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农业微观主体是农户。在农业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来界定和保护农户的产权,使他们安居乐业的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而不受各种侵权行为的困扰。其界定的基本思路如下:第一,明晰农户经济的产权。在坚持农村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要努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关系,使所有者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合理化,实现财产主体多元化。其基本措施是:(1)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放手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经济,形成农村多种经济成份长期并存、活跃发展的格局。(2)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不是变更土地所有制的性质,而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根本改革传统的农村土地的产权关系。土地产权应在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进行符合规律的界定,重新界定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所有权、占有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的实现形式,确定土地公有制所有权的人格化代表,实行土地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和分配权的分解。在此基础上,严格界定各财产利益主体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形成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和法律的关系及利益的约束关系。在新型的土地产权关系基础上,发给土地使用权证,使承包土地具有法律保障,通过转让土地使用权证的形式促使土地流转。同时,还要建立农村土地有偿合作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土地收益分配及土地投入制度。(3)将土地以外的集体财产的产权进一步明晰化。当前应从清理集体资产入手来明确农户经济产权。一是对集体所有的资产和资金进行全面的清查,摸清“家底”;二是对农户资产所有权进行界定,划清资产所有权的归属关系,把应属于农户所有的资产权益收回来,切实解决农户及其权益被侵占流失的问题;三是对必须重估的集体资产价值进行评估,解决资产帐面与资产价值相背离的问题;四是对经营者占用价值总量或资本进行核定,明确农民经营集体资产的责任。逐步建立以集体资产占用价值量或集体资金效益评价和考核经营成果的集体资产管理新体制、新方法,促进集体资产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第二,科学地界定农地产权中的转让权。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在经济上、法律上严格确立农户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地位,与这种宏观要求相适应,界定农村土地产权的着眼点应放在强化农户的自主权上。除了土地使用权,部分收益权之外,土地使用的转让权可以交给农户。目前,应该明确土地转让权在什么意义和什么程度上归集体,在什么意义和程度上归农户。同时制定和完善农村土地转让流转的监督制度,允许农户合理地转让土地,保证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序性。坚持从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制定比较合理规范而又切实可行的农村土地转让流转管理条例。以法律形式对参与农村土地市场主体、土地转让条件、转让程度、转让价格、违约责任、利益调节等重要问题进行规范。鼓励和保障符合农村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土地转让和流转。
二、进一步发育农村市场经济的关键:市场体系的建设
根据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对农业调控的经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体系,不仅包括发达的商品市场,还包括发达的生产要素市场;不仅包括发达的现货市场,还包括发达的期货市场。按这个标准来衡量,在经济过渡时期,我国农村的市场体系是发育不全的。因而培育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是进一步发育我国的农村市场经济的关键。首先,政府应继续放开产区的初级市场。从90年代以来,我国绝大多数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经营已经放开。但对国计民生影响最大的粮食、棉花市场尚未放开,已成为制约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政府应采取措施逐步放开,在减少国有限额收购任务前提下常年开放粮食市场,特别是产区的初级市场和大部分县以上的粮食批发市场。跨地区的粮食购销活动主要通过县和县以上粮食批发市场进行,销区流通企业(包括国有、集体、个体和私营)暂时不允许到产区农村基层(包括集贸市场、农户、个体私营粮商、集体粮食企业和国有粮食企业)直接收购原粮。同时,也要有秩序地开放产品初级市场,应允许产区基层粮食企业(包括国有、集体粮食企业和个体私营粮商)通过市场竞争收购农户完成国家定购任务后的商品粮。但这些粮食应主要通过地、县以上粮食批发市场销售,一般不得越过当地县以上粮食批发市场直接与销区粮食企业(包括个体、私营、集体和国有企业等)成交。其次,在市场体系中,应充分发挥目前批发市场的中心作用。我国所要建立的正是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体系。批发市场应分为中央级批发市场和区域性批发市场。中央级批发市场主要经营跨省域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批发业务,通常由中央政府直接干预,并对全国农产品市场价格产生重大影响。区域性批发市场又分为区域中心性批发市场和市区性批发市场,主要经营本省和本地区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批发业务,其辐射力往往是地区性的。两级批发市场要明确分工批发的权限。中央政府实行宏观调控,应主要通过中央批发市场进行吞吐调节,进而影响区域性批发市场和其他各类市场。地方政府对区域性批发市场的调控,既要考虑中央政府的作用,又要承担对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调节。两级批发市场调节需要互通信息,建立准确、迅速、方便低廉的信息网络,快速地把中央级现货批发市场价格和期货市场的交易价格、品种、数量等信息传送到全国各地市场以及农业生产者和流通企业。使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得到更准确的市场信息。第三,逐步建立地区性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专业批发市场是在专业市场的基础上,继承了“专业”和“批发”两种市场的特点,是一种更适合农村商品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基地化发展需要的优化市场。而期货市场是指预先付出少许保证金,在将来的某一确定日期、地点,按照约定的价格、规格、数量、品质交付并结清的交易场所。期货市场一般由专业批发市场发育形成。建立期货市场是避免大宗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波动,产量大幅度摇摆,农民单方面承担市场风险的有效机制。建立专业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需根据农产品生产发展的情况,循序推进。(1)先在交通便利的农产品集散地或专项产品加工集中地建立专业市场,由批零兼营逐步转向批发为主,再由专业批发市场逐步向期货市场过渡;(2)先选供求数量大、市场竞争性强的加工产品,如食品、食糖、食品油、中草药,以及容易储运的非鲜活的农产品,如粮食、大豆、花生、黄麻等,在形成专业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发育期货市场;(3)加强专业批发、期货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解决好场地、摊位、柜台等基本设施,再是搞好配套设施,如水电、卫生、交通、结算、管理等系统的设施建设;(4)培育和发展市场中介人和中介组织,把千家万户同市场联结起来,把分散的商品集中到批发市场或期货市场,以利降低交易成本。同时,考虑建立期货商品生产基地,以保证期货市场的货源供给。第四,逐步推行和实现农副产品购销“契约化”。农副产品购销“契约化”,是国家对农业进行有计划指导,实现“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农民”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具体设想是:凡国家定购的农产品,如粮食、棉花、糖蔗、蚕茧、烤烟等,要委托收购部门同农户签定好定购合同;凡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要事先或委托收购部门与农户鉴定供货合同;凡从事农副产品购销的部门,要根据市场需要及自己的购销计划同农户签定产销合同;凡组织经营农产品外贸出口的部门和组织,要同农户或生产单位签定外贸购销合同;凡签定购销合同必须按合同法进行,坚持自愿、互利、平等,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条款。凡预先不签定购销合同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利用行政职权,强迫交售或设卡拦路;凡没有合同约束的农户生产的产品(除国家禁止生产和流通的产品外),可以由农户自由销售。推行农副产品购销“契约化”不应受行政区划的影响,要破除经济上的“诸侯割据”和“围墙政策”,至于地方与中央、产地与加工地、内销与外贸的利益问题,可以通过相应的政策措施或协商解决。
旱作农业建设指导方案
为加大以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综合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确保全面完成2012年全县旱作农业项目任务,提高旱作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旱作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根据省、市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原则及目标任务
(一)实施原则
坚持尽量集中连片、实行整村整乡规模推进。通过补贴地膜、种子和覆膜起垄机械,实行技物结合,做到良法与良种相配套。采取科技入户的办法,确保各项技术随地膜补贴直接到户,提高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
(二)总体任务
2012年计划在全县16个乡镇推广全膜垄作马铃薯栽培面积5万亩。平均亩产达到1500公斤,比对照(不覆膜)亩增产400公斤,年增产马铃薯2000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