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06:42: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高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高校

农业类高校法治化建设探讨

法律素质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当具有的基本素质。农业类高校大学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群体,更应当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当前,我国农业类高校法治化建设程度较低,时常出现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出台的情形,严重损害了农业类高校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对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也存在较大的障碍。2014年10月份,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文简称《决定》)。《决定》指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农业类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具有独到的优势和实力。因此,农业类高校应当注重法治化建设,以提升农业类高校的法治化水平和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1农业类高校法治化建设的内涵

1.1依法治校的理论依据

关于依法治校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两种学说:一是特别权力说,另一种是法律保留说。特别权力说认为,公权力分为特别权力和一般权力。特别权力主要是农业类高校等自治组织和群体实行自治的管理权力,该权力不受司法机关的审查,一般由自治组织自行实施;一般权力主要是农业类高校等高度自治组织之外的其他机关,包括行政机关、立法机关等国家机关与公民之间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诸如此类的权力要受司法机关的司法审查,由国家法律进行调整。目前,由于农业类高校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在管理上也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如高校常年以学生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为由开除学生,就涉嫌违反宪法第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除非学生有违反《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情形,才可以开除学生学籍[1]。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五十四条之规定,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一)违反宪法,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破坏安定团结、扰乱社会秩序的;(二)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的;(三)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受到处罚,性质恶劣的;(四)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情节严重的;(五)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情节严重的;(六)违反学校规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以及公共场所管理秩序,侵害其他个人、组织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七)屡次违反学校规定受到纪律处分,经教育不改的。但是,近年来却屡屡爆出高校开除或取消大学生学籍的情形。例如,湖北籍学生小阳隐瞒糖尿病史报考山东中医药大学,入学后小阳被查出患糖尿病,被山东中医药大学取消入学资格。因此,要求高校也接受法律调整的呼声日渐高涨,法律保留说就是其中的一种声音。法律保留说认为,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的事项是由国家立法机关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的,诸如受教育权、学位的授予等方面的基本权利也应当接受国家法律的调整,并由司法机关予以审查,这是法治原则的基本要求。该学说近年来逐渐受到高校、教育界和司法界的重视。例如,每年出现了大量的农业类高校大学生诉高校开除学生学籍的案例[2]。司法机关通过审查学生与高校之间的纠纷,依据国家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参照教育部的规章,依法作出公正的判决。司法机关的参与成为“法律保留说”最好的例证。

1.2农业类高校法治化建设的内涵

在我国高校法治化建设是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依法治校的现实体现。关于高校法治化建设的概念,虽然在相关学者之间具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是总体来讲,它应该具有以下几个要素:第一,高校法治化建设应当以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为基础,特别是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有关的实施条例、教育部的规章等;第二,高校的法治化需要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有关的实施条例、教育部的规章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指导下建立完善的农业类高校规章制度体系;第三,高校法治化建设的目的或者说最终目标是限制和正确运用农业类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权力,从而真正实现管理行为的规范、有序和有效。因此,笔者认为高校法治化建设具体是指高校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基础建立一系列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并以此为依据限制和正确运用管理权力的过程。高校法治化建设可以有效的规范高校对学生的管理行为,从而保持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迈入有法可依的法治轨道。具体来讲,高校法治化建设应当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查看全文

精准扶贫下高校农业科技创新研究

摘要:农业作为我国第一产业,其发展关乎国计民生。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凭借过硬的科技创新能力。高校作为农业创新的主体之一,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中应加大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多渠道筹措农业科研经费;以农业产业需求为导向,有效推进高校农业科技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紧密对接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促进高校农业科技创新,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精准扶贫;高校;农业科技创新

一、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高校农业科技创新有助于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高校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汇聚了各类学科,拥有着众多人才。每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都倾注了“三农”领域里高校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他们关心农民生活疾苦、农村环境卫生建设、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全国人民更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工作需要发挥高校的智囊团作用,根据不同的贫困区域和贫困户情况,立足区域农业生产特色,加强农业科技攻关,采取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帮扶策略,提供智力支持。

(二)推进高校农业科技创新有助于为精准扶贫工作培养专门人才

查看全文

农业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

农业高校教育信息化措施和建议

1.更新信息化观念、加强信息化传播推广高校管理者和建设者既是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策划者和决策者,又是该进程的实施者和监控者,对于他们来说,要树立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高效管理的现代观念。特别是高校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强化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对学校对学生负责,更是对党和国家、对社会负责,应该铭记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除了观念的更新外,信息化的传播推广也非常重要。高校内部可经常开展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讲座和培训,不断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农业院校之间要增强相关合作,建立横向联系,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与其他相关组织广泛沟通,加强信息化的传播与推广。2.注重信息化整体协调、建立信息化统筹规划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信息化的实用性,应该注重信息化的整体协调,对信息化进行统筹规划。在协调方面,应该注意采购部门与使用部门的协调、设备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的协调。设备采购部门应该对设备需求进行客观地分析,广泛征求设备使用者的意见,必要时可以邀请设备使用者一起参与招标工作。另外,设备管理部门和设备使用部门之间也需要保持密切的联系。对于设备管理人员,应该做到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检查和更新,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于设备的使用者教师和学生来说,在使用设备时都应该严格遵守设备管理部制定的规章制度,同时教师应该履行相应的监督辅导义务,在学生使用设备的过程中加以管理,做到辅导学生遵守规则,正确使用设备。在统筹规划上,成立专门的信息化决策机构将大大促进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开展。信息化决策机构可以由校级领导、设备管理部门负责人和各院系负责人组成,校级领导负责本校的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对重大问题进行表决决策;管理部门则负责具体工作的贯彻执行,包括前期的信息化工程的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中期的人员培训以及应用推广,后期的效果评估和反馈等;各院系负责人负责信息化建设方案的落实和管理部门的工作对接,同时组织本院系教师全力配合各项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如电子教学资源的制作、网络课堂的推广、组织教师参与相关培训等。3.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软硬并重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让建设与应用并举,两者兼顾。做到以建设带动应用,以应用促进建设。这是其一,其二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其三在选购设备和技术手段上不能盲目追求先进卓越,更不可盲目攀比,实用性和适用性才是我们做出选择判断的标准。①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在校园网的建设上,首先应该提高主干网络的稳定性,增加核心设备的使用,使得网络中心由单一的星形结构变成多核心的网络结构,保证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其次需要提高无线网络的覆盖面。无线网络的覆盖使得学生、教师可在学校范围内随时随地上网,大大增加“即时”信息的获取。最后可建立校园专网。校园专网的建设分为两种:一是为满足特定的安全需求而设立的专网,如财务网和一卡通专网等,这些专网独立于校园公用网络;二是为完善校外对校内资源的访问以及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而建立的VPN虚拟专网。在网络安全建设上,应该充分重视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系统安全方面,应该确保系统不被非法监视和破坏,谨防系统被黑客、病毒攻击。信息安全包括信息的传输安全和信息的存储安全。对于信息的传输安全,根据实际需求和不同的安全强度,可以有很多种解决方案,例如,可以通过链路层加密、IP层加密、应用层加密等来确保信息的传输安全。对于信息的存储安全,对纯粹数据信息的安全保护,以数据库信息的保护最为典型。对于各种功能文件,需要做好数据备份和恢复工具、用户身份鉴别与权限控制等。在基础设施应用方面,要逐步完善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校园“一卡通”工程建设步伐。作为学校的领导和广大师生,一要提高思想,充分认识“一卡通”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二要全校各单位各部门全力配合,加快推进“一卡通”工程建设进度;三要切实把关,做出高质量、高标准的工程。使得校园“一卡通”应用系统的运行极大的方便教职工生在校学习、生活和工作。在数据平台方面,应建立以学校信息化标准为基础的共享数据库和数据交换服务平台,从而实现单一数据源管理和权限访问管理,最终保证整个信息系统中数据的一致性、有效性及实时性。②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硬件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则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据调查得知,不少高校尤其是农业院校的信息资源建设存在以下的问题:信息资源不丰富,利用率低,维护成本高且存在安全隐患等。高校信息资源建设,要走引进与自主建设相结合的道路,联合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逐步完善。具体来说,通常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链接,可将学校的服务器与因特网上大量免费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站进行链接,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二是镜像,通过与因特网上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库建立全部或部分的镜像,以获取更新、更专业化的优质资源。三是自主制作,这要由院系全体教师共同完成,学校及院系要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通常学科教师是信息资源建设的主力军,因为他们经过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培训,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再结合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可以制作出教学所需的各类多媒体课件或教学素材。4.强化师生信息素养,提高师资培训水平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高低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都将产生重要影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目标之一。①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对于教师的信息素养,应该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学校内部,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1)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建议学校设立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中心,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2)要有专门的培训人员。培训中心应有专门的培训人员。如:计算机软件开发和制作人员、教育信息技术人员、网络技术人员等等。(3)根据需要确定培训内容。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培训,有针对性制定培训方案,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达到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目的。同时.还要鼓励和督促教师的自学。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者,除了要具备教师应有的传统品质外,还需要拥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能够做到将信息网络上的知识与传统课堂传递的知识相结合,持续了解和不断更新本学科领域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动向并向学生传授,从而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思维。②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措施上,首先需要根据学生爱上网的特点,因势利导,完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及内容;其次,加强信息素养课程整合研究,构建合理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开设信息素养网络课程,对学生进行综合培训;最后,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多途径加强学生信息道德素养教育。5.建立合理的信息化体制,注重信息化管理高校在推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不管是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还是信息化在高校中的应用,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化政策和体制的支持。①建立信息化制度体系教育信息化制度体系不仅保证了信息化工作的有章可循,而且将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到了制度的层面,有利于提高参与者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建立信息化制度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信息化与学校内部考评制度的衔接。在高校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将各个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和应用水平与绩效水平联系在一起,能够促进各个部门建设信息化的积极性。二是建立教职工信息化激励制度。将信息化应用情况与教师的绩效考核结合起来,以此来激励教师充分应用信息化。②建立信息化组织体系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较为漫长的实践过程,为了保证它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高效可靠的运行,还应该成立专业的信息化组织机构。信息化组织机构应该包含领导机构、专家机构以及操作实施机构。领导机构负责对本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制定发展规划,指导并监督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决策者的级别越高,表明学校推进信息化的决心越大。专家机构负责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决策,对信息化建设中的设计问题进行审定和论证,对各部门的信息化工作提供技术指导。专家机构的成员一般由校领导聘任,其研究领域应该涵盖计算机、通信、网络应用等。信息化实施机构是指专门从事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部门,它不包括参与特定项目的具体院系和其他行政管理机构。实施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及应用,培训工作的组织等,该机构一般由技术人员和后勤人员组成。③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不仅对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方便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政策保障。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信息化管理不仅需要制定严格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同时在具体操作中也需要灵活应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有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校统一管理,内部协调的职能,在信息化的建设、推广应用及管理中做到协调统一。6.利用农业高校优质资源,更好的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①文献信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建设农业数字化农村,需要政府部门、研究院、高等农业院校的多元化支持,将各自的长处集合起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支持。其中,农业高校应该依靠校园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建立帮助新农村建设的咨询服务中心,如惠农科教信息港,形成与研究院、学校、政府现代化网络信息体系,实现农业院校科技成果的共享和传播。为农村农业的各种信息及时的处理、集成、,为农村提供最新的信息化资料。②农业专家和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的支持学校应建立一个由专家联系农村的交流平台,让农业专家能够及时的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结合专业的农业管理知识,构建出一个专家咨询系统。通过网络的远程农业教学和虚拟化的农业试验,将先进的生产教学方法、试验具备的条件、研发成果等优质资源传播到广大农村实行资源共享,促进农村信息化教育的快速发展。农村信息化人才是新农村建设中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因素,他们不但精通农业信息化知识,还能够在信息化建设当中圆满的完成各种工作。农业院校在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中,要利用农业院校的专业知识,还要发挥出农业研究院、政府部门的积极作用。结合各种各样的信息化培养出大批的农业信息化人才。其中,政府应加大人员的系统培训,挑选出一批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人员,提高信息化知识学习意识和应用能力,造就出具有信息搜集、加工、应用、完善、预测的农业人才。再让这批人才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建设。

结束语

本文针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已有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设计到的方面很多,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各部门之间应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尽快缩小在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

作者:丁立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查看全文

农业科技创新高校作用

1高等农业院校应成为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1.1从农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看

农业是基础性产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天下的产业。农业又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劳动力,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类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的地位决定了我国农业必须走普惠的道路。农业的这种普惠性决定了农业大量服务的公益性,其中科技是农业公益性服务中的重要支柱,需要有公益性科技创新机构——即公共财政资助下的科技创新机构承担,而我国高等学校具备了这种公益性科技创新机构特征,尤其是对于人多地少而经营规模小、大部分雨养农业受自然环境影响大、有限土地资源需要供应众多人口农产品的国情来说尤为如此。

1.2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看

世界上科技创新成果分为营利性、半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几种类型,营利性的以企业为主导,半营利性的以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单位为主导,非营利性的以公共财政资助的事业单位为主导。企业型的科技创新机构,需要有相当实力的企业集团进行投资建设与发展,这种类型科技创新仅能局限在生产手段与生产资料方面,如种子、化肥、农业机械等,而对于大量的农业技术创新难以通过企业型科技创新得以实现,需要非营利性的以公共财政资助的事业单位完成。尤其是目前我国尚缺乏大型现代农业产业集团的情况下,更难以实现农业产业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因此,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财政资助为主体的农业事业单位科技创新体系,对于现阶段我国现代农业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其中高等学校是非常重要的科技创新力量。

1.3从高等农业院校功能看

查看全文

农业类高校英语教学思考

摘要:在英语专业国家标准的指导下,本文作者进行了一项实证调查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调查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第二,作者认为有必要根据农业类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校标作为国标的补充;第三,提出农业类高校英语专业人文课程需要一个系统的学习框架。

关键词:人文主义;《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学习动机;校标;系统学习

1引言

中国的“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意思即“人文”是文明的表现,同时中国传统“人文”(人类)是与“天文”(自然)相对的概念,强调了人应该像天体的恒常规律运行一样,通过使自身行为合乎规范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1]。西方的人文主义来自于拉丁文中的humanitas,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是西方文化史上第一个谈论人文精神及其价值的人。西塞罗从罗马政治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把培养雄辩家作为罗马教育的理想,并强调雄辩家不仅是受过希腊文化教育熏陶的有教养的人,即具有广博的知识、能言善辩、风度优雅,而且是符合罗马传统要求的实干的政治家,即具有罗马传统道德,精通法律和军事,具有实际工作能力,举止庄重得体[2]。大学除了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这两个之外,还拥有“文化修养”职能[3]。大学教育里的各种专业,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科,都应当传授文化课程,并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基本目标。外语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理所当然地要践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职能。秦明利指出,语言能承载传统教化人民、凝聚和团结不同的社会力量、培育人类的情感、重构历史和构建未来蓝图的职能[4]。

2英语专业的问题

在近年的研究和反思中,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旧的教学大纲指导下的英语专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胡文仲[5],仲伟合[6]等明确指出培养外语人才不应只考虑市场的需求,更应该考虑大学教育的根本。高校英语专业应该回归人文学科本位,重点培养人文通识型和通用型英语人才。2017年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确认了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和人文价值意义,并建议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英语专业作为人文学科的知识内涵。人才培养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使学生接触到更有文化内涵、更富感染力的高级语言,提升语言能力;另一方面在于扩大学生的人文视野,完善旧有知识结构。将人文知识转变为人文思想并最终转变为思想能力[7]。国标的出台首先厘清的是英语专业的学科属性,解决了长期以来本科教育里英语专业的语言技能训练重于英语文学和文化学习的问题。英语专业应当开设一系列的人文必修课程,如“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西方文明史”“圣经与文化”“古希腊罗马神话”“比较文学”等;同时可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思想史”“中国传统经典导读”等选修课程[5]。在这场规模宏大的教学改革中,农林院校英语专业面临的问题也必须得到重视。长期以来,农业类高校英语专业处境一直比较尴尬。农林院校的英语专业起步晚,师资力量薄弱,生源不如其他院校,课程体系和专业结构设置不科学,学生就业更是在同级本科院校中不占优势[8]。国内影响力高的农林院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多以应用型、复合型、或者复合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求学生既能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等外语基本功,又能灵活运用农业科技及农贸知识,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9]。整体来看,第一,农业大学的英语专业主要课程设计与综合类大学无显著差别;第二,农林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与院校本身的办学宗旨相呼应,同时英语专业与校内其他学科也需要融合;第三,在学生的职业规划方面,学校强调以农业为特色,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国标实施以后,农业大学的英语专业教学有必要开展积极的改革来适应教学路线与方向的变化。

查看全文

农业高校高效办公与管理创新的思考 

摘要: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对加快信息管理型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建立协同、高效、督查督办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运用进行思考,为进一步实现农业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借鉴,以求办公管理协同高效。

关键词:教务管理;信息管理型;办公自动化;督查督办

教务处是学校实施教育活动的重要指导部门之一,为了给学生提供最优的教育环境,最高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着力提升高等农业教育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过程中教务管理有着独特的重要作用[1]。但在现实中,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公层次逐渐增多,农业高校教务部门存在着人员机构少,工作事务琐碎复杂且突发性强是主要特点。在高等农业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和期望下,总结内部规律,开拓思路,加快信息管理型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创新,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运用,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尤其的重要。

一、加快信息管理型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优化日常工作,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

目前,教务管理中日常性办公还停留在一般性办公业务。例如通讯信息,公文管理,综合统计,年度工作计划,会议准备,考试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大多数只停留在单机或简单的小型局域网上进行,信息没有得到共享和传递[2]。教务处可利用自身收集信息渠道多,信息网络广的特点,通过校园信息化平台对信息采集和处理,实现一般性事务办公和综合信息一体化。比如通过网上交流平台建设,教务处管理人员可以和教学单位进行互动交流,把教学单位在教学改革、教务管理方面的改革成果共享,使信息得以畅通的传递在各个主体间,达到互相借鉴和学习的目的的同时,也优化了教务管理部门工作的效率。

查看全文

农业高校大学生理性消费培育实现途径

摘要:大学生容易产生盲目消费、超前消费、冲动消费的行为,而当前农业高校大学生的消费观和财商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以安徽农业大学大学生为研究主体,采用网络问卷调查形式对农业高校大学生的消费与理财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加强农业高校大学生理性消费教育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理性消费;财商教育;农业高校;大学生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农业高校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相应提高。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大学生的思想理念还不够成熟,考虑问题存在片面性,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当前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以及极端利己主义等错误消费取向,容易诱导大学生陷入消费行为误区,导致盲目消费、超前消费、冲动消费的现象[1]。当大学生无法承受过重的消费负担后,会找父母解决或同学朋友周转,有的会尝试到银行或贷款机构借贷,各种校园贷款业务由此产生。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年大学生消费洞察报告》指出,大学生提前消费意识强,50.7%的大学生使用过分期产品,39.3%的大学生在互联网金融平台(花呗、京东白条等)申请过分期;7.6%的大学生使用过现金贷产品[2]。但大学生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认识不足、理财知识缺乏,校园贷款办理机构又良莠不齐,一些不法网络贷款平台机构利用大学生的“弱点”,将“校园贷”变成了“高利贷”[3],给办理贷款的大学生带来了重大伤害。因此,帮助农业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性消费观十分重要。

1农业高校大学生消费情况与理财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大学生消费与理财情况,在安徽农业大学各个年级和专业的学生中开展了线上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141份,同时开展线下随机访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1.1消费情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查看全文

农业高校发展状况及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高等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却出现了与之不相适应的现状和问题。为了探索和创新适合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模式,本研究对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制约我国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壮大的问题所在,为农业高等职业院校走出困境,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壮大之路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

一、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对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的要求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为支柱的高效化产业,是以产前、产中与产后紧密结合、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综合化农业,是面向国内外市场和高度商品化的农业,是由科学文化素质高的农业生产者经营管理的现代企业化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为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舞台,也为农业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和创新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应从以下三方面满足其需求。

(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农业专门人才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的新型农业生产者,需要能研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农业生产新技术且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需要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和市场意识的农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只有突出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进行全面教学改革,加强学生素质培养和实践技能锻炼,适应具有多产业融合、多技术集成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适应科学化、商品化、可持续化和产业化的现代农业特点,才能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担负起为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

(二)提供农业发展新技术

查看全文

农业高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创新剖析

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化学本质的科学,它是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的手段和方法来研究生物体各组分化学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它包括静态和动态两部分,静态部分主要是研究构成生物体的各组分的分子组成、结构、性质及功能;动态部分主要是研究构成生物体各组分在机体内的代谢过程。生化实验对生物化学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化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对于农业院校而言,生物化学实验无疑为农业服务,实验的过程就是便于将我们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理解并能最大最好的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借此,为提高学生生物化学实验能力,我们尝试着对农学类本科生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教学手段及学生实验成绩的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就这几年我校农学类本科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取得的成绩简要介绍一下。

1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校招生专业和人数的不断增多,生化实验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所需,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学校新专业的逐年增多,而生化实验教学一直沿用原有的教学大纲,或原有的基础上做了细微的调整,这些不能体现各专业对生物化学实验技能的特殊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所学专业内容要求;二是所开设实验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只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大多数实验都是由课本所学知识设计的,学生实验过程只是“照葫芦划瓢”,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三是实验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专才教育,且教学中未形成学生创新能力发挥的激励机制,也未能将最新的生化实验技术及时反映,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单一;四是实验考核体系不完善,无法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实验综合素质。

为了探索适合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生化实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和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同时也对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力求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我们对生化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2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改革措施

2.1修改教学大纲,调整实验教学内容

查看全文

高校农业经济管理系的建设及思索

一、关于我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基本情况

我校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国家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我校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创办于1958年,自创办至今,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我校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在省内同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在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管理系统中,从省级主管部门到各县、乡经管站的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80%是我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由于历届毕业生在专业技术工作领域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我校的本专业赢得了“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技术人才摇篮”的美誉。

2008年我校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被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我们聘请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及相关农业企业专家共同进行专业开发与建设,实行资源共享,实行开放办学。从2005年开始,先后有《经济学基础》、《经济法》、《统计实用技术》、《农业技术》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本专业教学团队是黑龙江省省级专业教学团队,有专兼职教师22人,其中专任教师14人,兼职教师8人。团队中有省级专业学会常务理事4人,省级名师2人。我院与全省各县(市)农业局经管站、省内相关农业及营销企业建立了业务协作关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院现有农业经济管理、模拟经济法庭、农村经济核算等校内实训室供学生开展综合实训。

二、我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措施及取得的成就

(一)采取各种措施,搞好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在这方面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优化人员构成,二是优化人员素质。在第一个方面努力致力于实现教学团队构成合理化,在第二个方面努力实现教学团队构成优质化。根据这两方面要求采取如下措施:其一,通过实行导师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能力和水平。其二,支持教师搞好个人基本建设,鼓励专业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教材编写,提高职称结构层次,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与水平。其三,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加强教学督导,形成群体教研合力。其四,根据专业发展和教师个性发展相结合的需要,科学调整师资队伍培养方向,为教师提高专业教学能力营造良好的微观条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