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06:14: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襄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在对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成果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襄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襄阳在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应结合各地区的要素禀赋条件、发展阶段、区位优势等,走多样化的道路。
关键词:襄阳;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襄阳现代农业处于起步阶段,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还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生态环境脆弱,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有限;农业劳动力季节性、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在连年丰收的高基数上持续增长的压力和难度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够、加工水平需持续提升;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发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因此,要探索襄阳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与运行机理,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从而促进襄阳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国内外关于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相继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通过投入大量的化肥、农药等化学品,使农业迅速增产,但却带来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出现替代“石油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各种新模式。美国学者King(1911)在深入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农业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最初的有机农业思想。[1]J.I.Rodale于20世纪40年代创办了美国第一家有机农场,开始了有机农业的实践。美国土壤学家Albreche(1970)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强调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畜力、人力进行农事活动,尽可能利用生物措施和天然物质等防除病虫及杂草。日本学者青鹿四郎(1935)在《农业经济地理》中,首先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日本东京大学松尾孝领(1974)提出环境农业理论,认为在快速都市化的农村地区,农业应由传统上的以粮食生产为目的转化为以环境安全及提供休闲为目的的产业。[2]莱斯特•R•布朗在《BuildingasustainableSociety》(1981)中奠定了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道格拉斯(1984)认为可持续农业是一种可再生发展的农业,是使环境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践过程。[3](二)国内的相关研究。我国学者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晚。顾益康(2006)认为现代农业主要有设施栽培模式、生态养殖模式、立体种养模式、休闲农业模式、种养加一体化模式和有机农业模式等六类主要模式。郎秀云(2007)认为我国现代农业模式选择,应以循环农业为发展目标、以拓展农业产业链为核心任务、以生物技术为首要技术路线、以人力资源开发为首要任务等。李滋睿、屈冬玉(2007)认为不同地区逐步发展起来的外向型创汇农业模式、都市农业模式、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模式、资源综合开发模式等值得扶持和逐步推广。孔祥智、李圣军(2007)认为不同地区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禀赋、人文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形成了东部地区集约型现代农业、大城市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中部地区产业化型现代农业、西部地区特色型现代农业等不同的现代农业模式。[4]陈小萍(2007)认为广西当前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模式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和集农工贸为一体的股份制企业等运行模式。[5]罗志锋、梅福林(2007)认为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有:设施农业模式、观光休闲农业模式、精准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模式和绿色农业模式。[6]邓启明(2007)认为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应注意统筹农业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二次农业现代化。孙芳、李云贤(2009)认为农业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产业系统一体化、资源利用生态化是我国现代农业模式发展的主要方向。[7]蒋和平、崔凯(2009)认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四种模式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户公司带动型、农牧结合型和城乡统筹型。[8]王方红(2010)认为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可以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综合配套服务,广大农民通过现代农业服务联结起来,能有效地克服家庭经营的分散性与局限性,缓解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9]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由于现代农业运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目前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分析较为零散,使相关研究在指导农业发展方面缺乏有力支撑。因此,要推动襄阳现代农业的发展,应该在借鉴国内外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现代农业发展的运行机理,从襄阳市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科学合理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二、襄阳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休闲农业发展前景展望
摘要:郑州休闲农业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规模、结构、服务、产品、内容、项目等方面存在不合理,需要通过进一步优化实现休闲农业健康发展。笔者针对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提出“稳步提升休闲农园水平、规范发展休闲农庄、大力发展农家乐集聚村”等具体发展途径,以及“完善扶持政策体系、制定规范标准、加强人员培训”等对策以实现郑州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郑州;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近年来,中国休闲农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日趋壮大、产业类型丰富多样、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品牌建设不断推进,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增加就业容量、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渠道,是传承农耕文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手段[1-10]。近年来,专家学者针对休闲农业的研究论述日益深入增多,王鋆等[11]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定义与内涵做了充分的阐释;杨华等[12]对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概念的模糊使用做了辨析与厘定;李旭东等[13]对中国休闲农业发展以及农业转型升级提出了相应的观点与对策。针对休闲农业概念的研究,有益于帮助产业梳理发展思路;针对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的研究,有利于帮助休闲农业整体升级,但具体到区域的休闲农业发展,因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相应研究报告提出对策的迁移性较差。王继东等[14-20]对郑州休闲农业的研究表明了郑州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与劣势,申丹萍[21]对丰乐农庄的研究为企业发展提供对策建议,但现有研究对郑州休闲农业整体发展的指导性不够清晰。郑州市是河南省会,地处中国地理中心,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郑州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全国也越来越有影响力。笔者通过这几年休闲农业业务工作的开展,对郑州市所辖县(市)区休闲农园、休闲农庄、农家乐、休闲乡村和国家农业公园等多种经营形式进行了实地考察,与地方主管部门、经营者、从业人员、带动农户以及部分游客进行了深入交流,总结当前发展经验,剖析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郑州市休闲农业现状的调查分析,结合郑州农业资源优势,以期解决郑州休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针对郑州未来休闲农业发展的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
1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郑州休闲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改善农村(庄园)基础设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致富增收上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但调研组也发现,当前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的发展环境还需要净化,产业内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仍有待解决。
1.1主要成就
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1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1.1土地资源大整合,规模化经营趋势加速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农民非农就业和进城就业机会增多,许多农民不愿经营农业,或通过土地流转,或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土地资源的加速整合,由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种植向大规模集约种植转变[2-4]。如河南省舞钢市、济源市的土地流转规模达到土地保有量的30%以上,有些地区实现了整村、整建制乡镇的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2]。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2资本大注入,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闲散资金丰富,许多过去经营矿业、房地产和工业的资金纷纷抢滩农业,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承包大面积土地,通过资本密集投入发展现代农业,走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道路,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建设。
1.3主体大转换,企业、农业大户及合作经济组织
浅谈阳泉市农业发展
摘要:通过对郊区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农业的情况阐述,说明郊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今后农业发展的建议,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
关键词:浅谈;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农业发展
“三农”问题是当前农业县区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的过渡,农业发展需要更多的政策倾斜、资金投入、技术服务和社会关注。全面落实中央连续多年来的“一号文件”精神,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关注农业、投身农业,拓宽农业发展渠道,激活农业发展活力,提升农业相对效益,当前当前农业县区发展农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1郊区农业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阳泉市郊区地处城市近郊,环抱市区,辖4镇4乡184个行政村,国土总面积616.89km2,耕地面积为0.77hm2,总人口20.94万,其中农业人口13.13万,人均耕地仅为0.058hm2。且郊区属丘陵地貌,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十年九旱,年均降水量594mm,无霜期221d,为典型的北方旱作农业。多年来,郊区工矿业发达,农业在全区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不足5%,属典型的以工哺农地区。“十一五”期间,郊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定位“服务城市、富裕农民”,走城郊型高效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实施“3+3”高效农业发展工程(即:重点发展3大主导产业<蔬菜、果品、蛋鸡>,扶持发展3个潜力产业<生猪、奶牛、核桃>),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1、通过整合支农资金,明确倾斜重点。2、通过政策扶持,对于连片温室基地和规模养殖小区给予资金扶持。3、通过政府奖励,对于获得省级以上品牌和绿色认证的农产品,给予奖励。4、人才支撑,通过鼓励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推广技术,重奖有重大贡献的人员等。经过五年努力,到“十一五”期末,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产水平越上了一个新台阶。1.1农业生产面积逐步增加新增温室大棚面积386hm2,设施蔬菜基地59个,6.7hm2以上设施基地4个;新增规模养殖小区86个,生猪年存栏42050头,出栏70135头;蛋鸡年存栏180万只,出栏48.5万只;新增果品种植面积2500hm2,其中水果1500hm2,总产641.5万kg;干果核桃面积1000hm2;1.2生态修复效果明显通过转变农业发展方向,郊区有30hm2以上的水保生态大户20个,其中133hm2以上的15户,治理“四荒”3133hm2,占郊区“四荒”面积的48%;1.3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增加通过政策引导,新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共计153个,其中种植业82个、养殖业51个、林业类7个、服务业9个、其它类4个;入社农户4270户,涉及98个村,覆盖率53%;创建省级示范社8个,市级15个;2006年发展高效农业前,郊区农业总收入19265万元,占到全区生产总值的2.9%,农民人均收入4996元;“十一五”期间,农业发展成效明显,特别是到2012年底,郊区农业总收入22870万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3.6%,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200元,其中农业为农民提供收入2050元,占比为22.3%。
2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科技带动玉溪农业发展
9月25日,市长高劲松实地调研并听取云南农业科技园项目规划工作汇报。他强调,要把建设云南农业科技园作为推进玉溪农业“二次创业”的重大机遇,切实加快发展,使玉溪成为辐射带动全省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全面推进玉溪现代农业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云南农业科技园项目是我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由省农业科学院与我市共建,项目集科技创新、研发、示范、推广和转化为一体,目的在于依托云南植物多样性优势,发挥农业科技园集聚、示范、带动和辐射效应,提升云南特色农业发展科技水平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该项目经多方考察后确定在江川县九溪镇建设,项目核心区占地2345亩,规划建设科技服务区、科技一条街、加工示范区、设施农业示范区、新品种展示区、试验示范区、特殊试验区和现代农业展示区等区域,对我市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等将起到极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高劲松、李洪云、杨洋等市领导与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省农业科学院有关负责人一行前往江川县九溪镇云南农业科技园项目规划地,实地察看了解了项目规划区的实际情况及项目规划工作情况,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研究部署。
听取汇报后,高劲松充分肯定了云南农业科技园项目前期规划工作取得的进展。他说,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云南农业科技园项目已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项目规划工作进展顺利,项目建成后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
高劲松指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科技创新是国家的战略方针,云南农业科技园项目建设意义重大,规划起点高,辐射带动作用强,将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玉溪无论是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还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等方面,都处于全省前列,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玉溪科技兴市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现代观光农业的需要,我们要积极探索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新模式,坚持优化结构和合理布局的原则,坚持生态和循环经济的原则,坚持适度超前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依靠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把云南农业科技园作为玉溪重要的旅游景区景点来打造,按照AAAAA级景区进行规划设计,做出特色,做出亮点,建成立足玉溪、面向全国、带动全省、辐射东南亚的一流高科技农业示范园。要把农业科技园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水源地保护、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带动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让农民成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受益者。
生物农业发展论文
1生物农业发展现状
1.1生物种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近年来,马鞍街道十分重视生物种业发展,园区引进的江苏国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聘请省内外有关育种专家为顾问,整合国内茉莉花品种资源,积极开展茉莉花品种选育驯化工作,现已驯化成功50个茉莉花品种,育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六合野茉莉新品种。2012年4月,该公司与南京林业大学正式成立茉莉花产学研基地;同年,江苏省(茉莉花)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成立;2013年成功申报南京市“321计划”,为茉莉花育种工作注入活力。在2012年,马鞍街道还引进南京鑫森生态农业公司,该公司占地1000亩,与江苏农科院长期合作,主要从事苗木的繁育和蔬菜品种的选育,目前生产应用品种达20多个。另外,该街道按园区规划建设的紫金创业社区,现拥有8332钢架大棚200亩,与扬州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主要从事水芹品种的品种选育驯化工作,目前引进驯化水芹品种5个,拥有大圣水芹品牌1个,具有水芹栽培知识产权3个,为街道水芹产业发展拓展了空间。
1.2生物农药绿色防控有了较大突破
在农作物病虫防治上,该街道在控制农药使用量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利用“三品”基地建设及省市农作物绿色防控项目,积极推广苏云金芽孢杆菌、井冈霉素、井腊芽、阿维菌素等农药在蔬菜、水稻等农作物上应用,年使用量在1t以上,防治面积达6666.7hm2。生物农药使用量已占全部农药使用总量的20%以上,生物农药防控有了较大突破。
1.3生物秸秆综合利用取得新进展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生态农业是生态经济体系的基础,具备了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功能,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青海省独特的高原地貌和气候条件为发现绿色、特色、生态农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我们善于利用地区的自然条件,发挥好地区生态优势,做好生态农业产业文章。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首先分析了生态农业的含义,然后论述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希望通过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应用研究
最近几年,青海省省委、省政府继续完善扶持政策,将以建设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为重点,按照“四区两带一线”战略布局,在东部地区重点打造西宁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海东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在环青海湖牧区重点打造海北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在柴达木地区重点打造海西统筹城乡一体化农牧业发展示范区;在三江源地区重点打造三江源生态畜牧业发展示范区和黄南有机农牧业示范区。建设黄河谷地农业综合开发带、湟水沿岸高效农牧业发展带,兰青—青藏铁路沿线特色农牧产业发展轴线,并将继续以园区建设为载体,鼓励扶持各类产业化龙头企业进驻园区,努力形成产业化聚集、园区化发展、生态化建设、规模化经营的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格局。
1生态农业含义分析
1.1商品性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品性既是现代农业的特征之一,也是生态农业的的基本特征。在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能力低下,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大多数都是自给自足。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生产力和生产水平显著提升,农业生产者所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除了满足自己需求之外,大部分产品用来满足市场需求。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得小农生产模式被规模化生产模式所取代,尽管现阶段现代农业体系中生态农业的发展规模比较小,但是相较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要大的多,更好的体现出农产品的商品性特征。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1垣曲县特色农业发展概况
1.1垣曲县概况
1.1.1区划概况。垣曲县又名舜乡,地处山西省南部,从属于山西省运城市,东跨王屋,西踞中条,南界黄河,北靠太行。县辖5个镇,6个乡,188个行政村,1277个自然村。全县国土面积达1620km2,辖区总人口为232500人,市区常住人口97300人,流动人口22300人。辖区东西相距最远65km,南北则为48km,总面积1620km2。人口密度约为143人/km2。
1.1.2地理与气候。地处华北大陆板块南面,鄂尔多斯地块和河淮地块接触部分的南方,中条断拱东北端东部,以黄河为界南面和河南省的渑池、新安县相隔。境内北高南低,西、北、东三面环山,中部则是垣曲山间盆地,呈现出马蹄形,同时北宽南窄,从北向南倾斜,连接黄河谷地北岸。整体海拔位于600~800m范围内。全境72.24%为山区,面积达1170.80km2;25%是黄土台原区、丘陵;其余则为洪积、冲积平原区。气候方面而言,由于是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天干旱多风,夏天多有偏南风雨量集中,冬天则盛行西北风少雪干燥,四季分明,春秋水分充沛。而垣曲,热量资源较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适宜很多农作物生长。
1.2垣曲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1.2.1垣曲县农业发展状况及经济地位分析从农业的地位来看,2011~2013年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变化不大,在2013年较前两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基本维持在10%左右,全省维持在6%左右,垣曲县农业所占的份额较大。这一方面是因为农业总量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是由于宏观环境的影响,工业增速放缓所致。此外,近三年垣曲县农业增幅逐年降低,分别为7.3%、5.6%和5.1%,全省增幅基本保持在6%左右,可以看出垣曲县农业的总量虽然在增加,但增幅却在逐年降低,说明农业的发展速度要整体落后于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农业起着稳定农村、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其基础地位不可动摇,垣曲的农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要继续加大发展力度。从全县的财政收入来看,2011-2012年大幅增长,2013年出现负增长,同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8.5%。可以看出县财力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已经初步形成,现代农业可以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从而更好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思考
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和基础
之所以说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和基础,这是由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决定的。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结构的市场化。现代农业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生态需求。二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集约化。由过去的粗放化、兼业化向机械化、良种化、专业化、规模化融为一体的生产方式转变。三是农业经营方式的产业化。组建龙头企业,架起市场与农户的桥梁。四是农业生产技术的智能化。现代农业机器体系基本形成并广泛得到应用,实现农业生产设施的自控化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智能化,电子、激光、遥感技术及人造卫星技术也逐渐运用于农业。五是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1]概括说,现代农业的特征是: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智能化、信息化。从五个特征来看,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个核心和基础,没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个核心和基础,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工具就不能真正在农业中发挥作用,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智能化、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在这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经营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经营组织。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2]从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情况看,我国农业已经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新阶段,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已经到了由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加快转变的新阶段。而我们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却发育不健全。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农村常住人口中老人、儿童比重上升,人们戏称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部队是386199部队。国家第二次农业人口普查显示,2006年末,以农业为主要行业的从业人员中,年龄41—50岁的人口占23.1%,而51岁以上的占32.5%。与1996年第一次农业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当时51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口比重为18.11%,相当于此后年均增加1.44个百分点。51—60岁农业人口比重在第一次农业普查时为10.81%,第二次农业普查时则上升至21.3%。可见,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已经显现。农业后继乏人问题日益凸显,今后“谁来种地”、“地怎么种”“产品怎么加工销售”,日益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也就是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育不健全,已经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所以,在这样一个新阶段,要实现这两大转变,要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产品怎么加工销售”问题,就必须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大多是从传统农户中脱颖而出的新型主体。传统农户主要追求维持生计,而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则能充分地进入市场,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一般具有较高的收入;他们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对土地和农业有着很深厚的感情;他们拥有较强技术实力和较多的资金,具有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他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他们思想意识超前,拥有较为先进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共赢意识,能够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他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所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是应该大力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坚持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重点,着力提高家庭经营的集约化水平。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技能培训,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核心农户,使之成为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能力、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建立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农民合作社,是开展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有效组织载体,是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促进农民联合与合作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骨干力量,已经成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市场主体。[3]因此,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加快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在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过程中,因势利导,培育发展了一批农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展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4]
(一)发展成效明显
1.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近年来,我们国家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促流通、建基地、强产业、培育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民增收中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坚持把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群体作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措施。通过扩规升级、提质增效、拉长产业链条等措施,扶持壮大了一批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生产水平较高、市场潜力大的龙头企业。逐步健全完善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推进了农业生产向集约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比如平度市目前已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10多家。其中,农业产业化青岛市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2.农民合作社蓬勃发展。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和中央及各级政府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合作社从无到有、发展很快,有效的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平度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合作社发展有一定代表性。目前平度市合作社呈现出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领办主体多元化。有农村专业大户、经营能人组建的;有农村干部组建的;有基层农业技术、农业机械、畜牧等部门组建的;有农业龙头企业组建的。二是分布范围广。合作社分布范围越来越广,跨乡镇、跨县市的合作社也在不断增加。如平度顺科蛋鸡产销合作社的188名社员中,30%是胶州和即墨市的。三是合作层次深。从生产领域的合作开始,逐步向品牌、流通、加工等经营领域发展,初步形成了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生产经营格局。[5]从全国面上看,这三个特点也非常明显。3.农业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初具规模。近几年,各地都十分重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不断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明确土地流转的原则,规定土地流转的程序和土地流转的监督管理,为推进和规范土地流转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一些种养大户举家迁入农业生产园区安营扎寨,兴起发展农家乐、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新模式,逐步形成了家庭农场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家庭农场的经营主体一般为专业大户或者职业农民。4.新型职业农民开始形成。新型职业农民是一种职业,不是一种户籍意义上的身份。现代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环境,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需要较高的专业素养,荷兰、日本、西欧现代农业发展的历程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正因为如此,现在全国各地都注重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在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内,开始形成和发展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一批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的产生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低碳农业发展研究
1低碳农业
目前,对于低碳农业的研究还不是很透彻,还未形成一个大家共识的概念。国内最早提出低碳农业经济概念的学者是王昀,他认为低碳农业经济应该是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三低”经济;是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收益的经济;本质是节约型、效益型、安全型经济。低碳农业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运用农业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把现代科学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一种农业体系。从低碳农业的实施过程和特点来看,低碳农业是指以减少大气温室气体含量为目标,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和适应变化的科学技术为手段,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做好病虫害防治、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等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的农业。农业生产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密切相关,低碳农业可以看作是对现有农业发展模式的一种升华,一种在农业生产、经营、消费过程中实现碳能源的低消耗、环境的低污染、温室气体的低排放,并同时获得最大社会收益的农业发展形式。
2四川省农业和农业碳排放现状
2.1四川省农业的基本情况
四川介于东经97°21'~108°33'和北纬26°03'~34°19'之间,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上游,东西长1075km,南北宽921km,2013年国土面积48.5万km2,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1%,居全国第5位。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高原、山地;东部为盆地、丘陵。四川气候总的特点是:区域表现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旱、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有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
2.2四川省农业碳排放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