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结构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05:34: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产业结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毕业论文

论文<作业>题目**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姓名××*

专业农村行政管理

入学时间二00四年秋季

查看全文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

一、大庆市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近些年,随着大庆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两头两尾”工程为突破口,助力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014—2018年间,大庆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360.5亿元增加到390.1亿元,增加了8.21%。其中种植业产值增加了15.1亿元,达到171亿元,增长了9.68%,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基本维持在43%左右。2018年与2014相比,种植业表现出“三减一增”态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减少4.5万公顷,其中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种植面积减少3.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减少121.2万吨,油料产量增加1.5万吨,蔬菜产量减少64.6万吨,可以看出在减少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蔬菜产量的同时种植业效益大幅提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明显。林业产值增加了3.7亿元,达到7.1亿元,增长了108.82%,增长最快,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82%。林业完成植树造林减少5.1万亩,实现产值确增加3.6亿元。渔业产值增加了8.7亿元,达到18.6亿元,增长了87.88%,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从2.75%上升到4.77%。其中水产品产量从9.6万吨增加到11.8万吨。畜牧业产值仅增加了1.4亿元,达到190.3亿元,增长最慢,仅增长了0.742%,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从52.4%下降到48.78%。服务业增加0.7亿元,增加了29.17%(见表1)。

二、大庆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面临的困境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缺乏动力。一是相当一部分农民对种植结构调整动力不足。主要原因是玉米种植户长期耕种玉米,对玉米形成了长期的技术依赖和政策依赖。二是大庆市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研发主要围绕玉米作物展开的,针对其它农作物的生产配套设施都相对落后,为其它农作物构建的服务体系也不完善,难以支撑大规模大批量的种植业结构转型。三是种植业结构优化需要大量的成本,既包括技术、肥料、农用机械设备、果蔬大棚、冷库及改种其它农作物相关显性成本的支出,又包括改变现有生产模式带来的隐形成本。四是农村金融部门融资门槛较高,农户很难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二)畜牧业发展受阻于环境制约。近年来,大庆市畜牧业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两牛一猪一羊三禽”为主导的养殖格局,但仍存在来自环境和技术的制约。一是对空间环境的约束压力正在逐渐增大。畜禽养殖规模的扩大导致粪便的排放量也随之增加。按照不超过土地承载粪污能力总量的30%要求,一些地区存在养殖总量与环境容量不合理、农牧结合不充分、粪肥处理技术模式落后等问题。二是水产养殖标准化水平有待提高。养殖户饲养水平较低、养殖生产成本较高、在不同区域环境下产品的质量也高低不齐、经营效益不佳也是标准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产业化水平不高。现有畜牧企业大多数规模较小,品牌优势不强,市场份额不高,行业领先的能力较弱。四是龙头企业与养殖户之间缺少稳定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难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养、加、销环节不紧凑,全产业链项目少,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薄弱。(三)农民收入增速明显放缓。一是近年来大庆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同时,农民收入增速放缓。2013年以前,大庆市农民收入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但近年来增速明显下降。2018年大庆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达到15,978元,但是仅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88%,城乡差距依然明显。二是农民收入结构性矛盾基本没有变化。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跟随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而发生改变,大部分农民依旧以种养为基本收入来源,甚至是唯一来源,推动农民增收的阻力和成本依然不小,农民增收环境十分恶劣。以2016年为例,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54.3%,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比重接近,均为20%上下,财产性收入比重只有4.8%。三是在国家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后,玉米价格呈明显下降趋势,再加上城市居民消费价格连续上涨,以及2017年年初以来生猪、鸡蛋等畜产品价格降幅较大,严重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农业稳步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繁荣进程,改变农业生产模式的重要保证。一是大庆市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金额成下降态势。2014—2018年间,只有2016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有所增加,2018年比2014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下降了64.6%,仅达到34.73亿元。所有投资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面的比例相对较少。二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力量,而且往往不能充分利用。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存在审批困难、建设困难、管理和维护困难等问题。四是大庆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减少。2018年与2014年相比,大庆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减少了4.5万公顷,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种植面积下降3.7万公顷。五是大庆市耕地综合机械化率为92.63%,与全省平均94%的综合机械化率相比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加上单位耕地面积较小,生产经营规模受限,一些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根本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推动大庆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路径。1.横向融合。农业与相关产业的横向融合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技术渗透,实现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从而形成生物农业、能源农业等农业新业态;二是应对消费者需求进步与消费升级,通过产业功能拓展实现农业与教育、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其它行业的交叉融合,从而形成休闲农业、康养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赋予了农业更多的社会属性。2.纵向融合。产业融合实质上是适应了新形势要求的更高形态的分工模式。在农业产业分工基础上,改变农业低附加值、低生产效能的产业属性,从纵深方向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将工业和服务业融合到农业发展中,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跨产业合作。从实践意义上看,产业融合背景下的农业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符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要求。(二)持续推进种植业内部结构优化。一是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以及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建设工作,稳守耕地红线,切实保障粮食的基础生产能力。保障玉米种植户的基本收益,维护农户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优势产区的保供作用。二是加强对农产品种植品种和区域布局的规划与引导。选育市场需求大的高质量、高营养的玉米品种种植,适当扩大蔬菜、瓜果、杂粮、豆类等农产品的种植规模。三是加大农业种植技术的研发力度。促进配套农业机械设备的研发与推广,通过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支撑,迎合种植业结构优化的需要。四是加大对农业生产的金融支持力度。开发迎合农户需要的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在农村的便捷性。通过对优质农产品、绿色食品、特色农产品的资金政策倾斜,引导农户开发新产品、扩展新业务、开拓新市场,进而促进种植业结构优化。(三)加快畜牧业发展。一是大力推进大庆市畜牧业标准化养殖进程。提高对标准化养殖户的补贴数额,加大对大庆市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的政府扶持力度,并且严格把握资金流向,确保支持、补贴资金切实到位。二是考虑到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将发展畜牧业和对草原植被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统一部署规划,合理布局,严格要求畜牧养殖场的环保能力,进而推进绿色畜牧业发展。三是要大力推广畜禽粪污净化处理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促进科技对环境净化设施的改造与升级,加大畜禽粪便、农业污水的综合治理力度,切实保障低污染排放。鼓励畜牧业重点农区探索种养结合的方式,以种定养,进而实现畜牧业发展良性生态循环。四是立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视角,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销一体化格局形成,重点培育创新能力强、品牌价值高、市场口碑好的畜牧业龙头企业,推动畜牧业向优养、优质的方向发展。(四)确保农民持续增收。考虑到农户种植习惯和其它因素,玉米仍是大庆市重要的经济农作物。这就需要对玉米种植户的补贴与帮扶政策能够持久、稳定落实。在玉米价格出现断崖式跌落的时期,针对玉米种植的补贴政策较好地维护农民的基本收益,稳定农民收入,保护了农业生产。传统农业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具有生产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等弊端,因此要保证农民持续增收,就需要从促进农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将农业植入到其它产业链中,使农产品成为全产业链有机构成的一部分。纵向来看,加强大庆市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大庆市知名农产品品牌,推进种养业与加工业及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使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增值收益。横向来看,大力发展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间融合,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丰富农业产业功能。(五)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不仅包括生产结构优化,还包含农业产业布局以及农业产业链优化。在农产品产业链构成中,加工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直接决定了农产品的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目前,大庆市对农产品加工开展扶持、补贴还仅仅局限于部分区域,补贴的种类和品种也十分有限,应当拓宽补贴品种,扩大支持范围,鼓励闲散农民投身于农产品加工行业中,引导种植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应当将玉米胚芽等玉米加工产品纳入农产品初加工目录,以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提高粮食加工企业从事精深加工的积极性。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应当以设立基金形式,对农产品深加工重大项目进行资金帮扶,适当放宽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贷款条件,增加放款额度,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在金融保障方面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

查看全文

农业产业结构研究论文

摘要:资金的流向与合理配置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支持方面的关键问题,虽然国家明确要求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大力支持,但在实践中由于各方面原因,金融支持始终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薄弱环节。有必要在相关政策制定、信贷产品创新、融资渠道拓宽及保险和担保体系的构建等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提高金融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金融支持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不断深入推进,对资金的需求日益旺盛,但由于国家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较高的农业贷款风险及制度的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现有的金融支持力度远不能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金融支持不足日益成为制约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因此,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使用好各方资金、创新信贷产品及构建配套的信用担保体系等来支持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是一道难题。

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使用分散,规范的管理机制尚未形成。目前,财政用于农业方面的资金,包括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农业科技支出、支持农业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分散于发改委、科技、财政和农口各部门,由于财政支农资金分属多个部门管理,各部门对政策的理解、执行和资金使用要求各不相同,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现象比较严重,缺乏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形成合力,加上运行环节多、过程长、管理成本高,规范的管理监督机制难以有效形成,导致资金到位率低,真正用于农业、农民和农村的资金大幅减少,财政支农效率较低。

(二)金融机构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在现行信贷政策条件下,担保抵押资产是否充足是决定银行贷款的一个重要条件。由于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经营场所、产品和经营周期有其特殊性,致使涉农融资中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往往不能提供符合信贷政策要求的有效的抵押担保品,因而制约了信贷的获取。另外,由于处在改革过程中的国有商业银行本身存在许多制度缺陷,如贷款权限的上收、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及对国有企业、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等为主体的贷款偏好,主观上造成农村金融市场的萎缩。

查看全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探讨

摘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中心任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既能妥善解决农产品供大于求的现状,又能解决农民收入增长较慢的这类问题,同时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必经之路。加大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力度,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内蒙古凉城是一个农业大县,每年可为国家提供2.4亿斤以上商品粮,是全区33个产粮大县之一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种植业是凉城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凉城县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已远远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依据当地自然资源、社会环境及市场需求等及时调整。通过科学的调整和优化,实现凉城农业资源较为合理的持续利用,将效益发挥到最大水平,对加速凉城县农业产业的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县的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凉城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凉城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1.1指导思想

以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为基础,以培育专业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突破口,强化政策和科技支撑,努力推进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社会化的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农业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1.2总体思路

查看全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查与思考

贵州省委、省政府作出“要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和“下决心大规模调整农业结构,引导农民将旱地基本农田全部种植经济作物”的战略部署,在全省吹响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号角。何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呢?笔者理解,主要是通过调减以玉米为主的传统低效作物的种植规模,引导农户种上经济效益较高的其它经济作物,用以调整粮经比,提高经济作物在增加农民收入中的比例,为农户脱贫致富提供产业支撑,走上同步小康的康庄大道。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情况

毕节市委、市政府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编制了《毕节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明确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调减玉米种植面积315.49万亩的目标,其中重点区域调减任务183.28万亩(公路沿线60.61万亩,景区景点周边4.07万亩,重要水源地5.42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52.26万亩,25度以下石漠化耕地60.92万亩)。着眼长远,大力发展经果林、茶叶、中药材等长效产业,配套种植蔬菜、马铃薯、食用菌、人工种草、青贮饲料、油菜等短周期经济作物,做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力争粮经比达35:65,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发展目标。据《毕节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动态专报》第18期显示,截止3月8日,全市完成玉米调减面积178.33万亩,加上新一轮退耕还林已实施的82.66万亩,实际调减完成260.99万亩,占全年目标任务315.49万亩的82.73%。在完成的178.33万亩中,重点区域完成调减面积110.55万亩,占183.28万亩的60.32%,其他区域完成调减面积67.78万亩,占计划任务65.64万亩的103.26%。

二、主要做法与经验

1.高位推动是前提。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抓,多次46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并明确市委副书记和分管副市长具体抓产业结构调整,成立强有力的建设领导小组。在各县区编制完成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综合制定并以毕委办字〔2017〕85号文件印发了《毕节市今冬明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明确了调整目标和任务,提出具体的措施,并将计划任务下达各县区,进一步明确市直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各县区均编制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将调减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并成立县区委书记、县区长任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加强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组织领导,高位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示范带动是关键。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明确要求各县(区)委书记、县(区)长、副书记、分管副县(区)长4个县级领导带头创办5000亩以上的示范点。各乡(镇)书记、乡(镇)长、副书记、分管副乡(镇)长4个乡级领导各建一个1000亩以上的示范点。落实了县(区)级领导示范点40个,乡镇级示范点1200余个,示范点面积达122.22万亩,目前完成种植97.77万亩,占计划数的79.99%。各县区各显其能、各出奇招,大力推进示范点建设。如市委常委、七星关区委书记崔英魁在杨家湾镇高标准打造5000亩的茶叶示范点,引领茶产业发展。赫章县胡海县长在铁匠乡打造3600亩香葱、花椒2400亩的经济林示范点,在林下套种莴笋、松花菜、西南花、南瓜、辣椒等冷凉蔬菜,通过林下套种矮杆作物,形成以短养长,解决农户传统上单一种植马铃薯、玉米情况。赫章县农牧局科技人员沈亚挂任雉街乡党委副书记以来,在该乡双龙、拉夫两村领办藠头(火葱)360亩,从安顺市镇宁县引种蜂糖李120余亩,正在育苗拟建700亩的万寿菊,高标准打造示范点,实现“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承诺。赫章县平山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沿毕威高速、326国道按立体发展的思路,在管理好七星河畔樱桃产业的同时,借助该乡对江村瓦房组村民石维庆于2015年引种蜂糖李成功的基础上,今年在中海拔区域栽植了4000余亩蜂糖李,拟在林下套种辣椒,并与广州毕节商会、平山乡里人家电商平台签订辣椒销售协议,做到产业结构调整与重点区域紧密结合,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3.督查考核是手段。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市委、市政府明确由涉农部门的市直单位主要领导任组长,从相关单位抽调40人组成8个督查考核组,变巡回督查考核为驻县蹲点督查,对示范点建设分类实行“月排名、季通报”,每天填记工作日记,反馈存在的问题,限期督导整改,对问题严重的乡镇,提请县区启动问责机制,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各县(区)纷纷效仿,制定相应的考核奖惩办法,成立督导考核组,对乡镇进行督查考核,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如赫章县印发《赫章县2017年今冬明春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方案》,明确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各乡(镇)进行考核排名奖励,一等奖奖励100万元、二等奖奖励80万元、三等奖奖励60万元。每季度排名倒数第一的,县委、政府到该乡召开全县工作推进会,取消书记、乡长的奖励,干部职工奖励相应取消。大方县明确各产业项目种植奖补政策标准,新增种植辣椒按700元/亩、蔬菜按500元/亩、大豆按50元/亩、猕猴桃按1700元/亩、皇竹草按200元/亩、高粱按60元/亩、茶叶1000亩以上按1000元/亩等标准给予补助,并组成督查组跟踪督查。4.创新机制是保障。在资金保障上,各县(区)充分利用国家涉农资金政策,千方百计用好县级涉农资金,市级预算了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将扶贫产业子基金、贫困户“特惠贷”资金、恒大集团帮扶资金、盘江集团帮扶资金等整合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制定优惠政策,组建投融资平台,全市组建了县级农业产业投资公司44家,乡级农业产业投资公司114家。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村支两委+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借鉴“唐约经验”,采取“三变”模式,按照“成立合作社,流转坡耕地,申贷子资金,利用当地人,实现两目标”的思路,流转农户土地33.39万亩,支付土地流转资金8023.75万元,保证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和土地资源。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力推进农产品进学校、进医院、进企业、进超市、进机关,努力开拓市外、省外市场,与市内2429所学校、16家医疗机构、71个超市采取订单方式签订了供货协议。在广州、重庆、贵阳等城市建立毕节农产品销售专区,推动“毕货出山”。5.技术指导是支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创办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如赫章县兴发乡林业站科技人员杨蕊,在该乡带薪领办万寿菊种植基地,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转3300余亩,分期培育苗木120余亩,个人投入资金60余万元,购进大型耕地拖拉机和万寿菊植苗机械,除完成了自身流传的土地翻耕外,还承包本乡和周边部分乡镇的土地翻耕任务,自筹资金购进5000余株长果桑苗进行引种试验,培育板栗苗木200余万株,为保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长效产业奠定基础。市直涉农部门抽派农业技术人员到县区,每个县级领导示范点均有1-2名农技人员进行长期跟踪指导。县乡已将农技人员技术指导服务明确到点到人,全市已有4370名农技人员分赴各地进行全程跟踪指导服务,确保示范点建设质量。

三、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一、河北省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一)河北省农业自然条件。河北省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与辽宁省相接,西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毗邻京津,环绕渤海,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五大地貌特征。地理位置在东经113°04'至119°53',北纬36°01'至42°37'之间,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2303.1小时;年无霜期81~204天;年均降水量484.5毫米。月平均气温在3℃以下,七月平均气温18℃至27℃,四季分明,有利于粮食、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生长。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204科、940属、2800多种植物,陆生脊椎动物达530余种。丰富的资源,不仅为河北省发展农牧业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也为河北省发展以植物资源为原料的纺织、造纸、建材、化工、医药等工业以及对外贸易奠定了基础。(二)河北省三次产业分布结构。当前,河北省总体产业结构分布呈现出“二三一”的格局,从图1可以看出,2012-2016年间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农业产业总值比重逐渐下降,可知全省产业结构处于缓慢的优化中。作为华北平原的农业大省,长期以来,产业关联低下,在农业比重下降趋势下,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将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四部分单独进行分析。(三)种植业发展状况。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河北省农业结构有所微调。粮食生产,初步形成以京山、京广两条铁路沿线为重点的优质小麦产业带,以衡水、邯郸等市为重点的优质棉产业带,以冀中、冀南和冀东为重点的优质油料产业带。在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下,纵观近三年河北省种植业农产品的变化,对其发展情况进行解读。如表1所示。种植业农产品生产数据从侧面反映出其资源配置的变动,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016年比2015下降1%,粮食总产量却增长2.9%,虽然粮食作物的面积呈现出逆转趋势,但并未影响其产量,且呈现出稳定上升的态势。由此可知,粮食作物在种植业中具有较高地位。棉花产量呈现下降趋势,据调查得知部分原因来自其播种面积大幅度下降。蔬菜产量的增减幅度一直控制在0.5%~1%之间,相对比较稳定。(四)林业发展状况。河北省具有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历史上曾是森林繁茂之地,然而林业无保护模式的开发,致使其几乎破坏殆尽。近些年,为加大林业恢复力度,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突出抓好“一山一带一区”绿化,积极实施绿色河北攻坚工程,退耕还林,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建立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34处、森林公园101处、湿地公园50处,其中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在今年中国森林旅游节中荣获“优秀参加单位”奖。据统计,河北省2017年育苗面积达138万多亩,苗种涉及广泛,有油松、国槐、海棠、白蜡等,预计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5%。纵观整体,虽然林业发展一直在稳中求进,但从资源管理角度来看,尚为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集约经营水平低下,管理粗放,牵制了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五)畜牧业发展状况。近些年来,河北省畜牧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以现图2河北省与全国农业产业结构状况对比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目标,努力克制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使全省畜牧业生产整体呈现稳中有增,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发展态势。目前,河北省畜牧业优势产品有奶牛、生猪和蛋鸡,由于疯牛病、瘦肉精、禽流感等事件的接连发生,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致使河北省出口的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屡屡受挫。据统计,2016年产蛋鸡存栏处于近四年历史高位,今年上半年商品化蛋鸡养殖深度亏损,奶牛的生产成本提高,收购价格低迷,中小养殖户的退出,大型牧场出现亏损,对比而言,生猪价格窄幅波动,呈回落态势,相对稳定。(六)渔业发展状况渔业主要以捕捞和养殖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及海藻类等水生植物为主,分为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河北省虽然不是渔业经济大省,但大陆岸线长487千米,有海岛132个,海岸线上含多处优良的港址资源,海水养殖呈快速发展趋势。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农业等大量污染物投放于养殖水体,引发了人们对水产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使得渔业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分布有些背离全国发展趋势。据统计,河北省渔业发展目前处于低级阶段,渔业经济第一产业总产值所占比重较大,第二产业中除水产品加工外,发展速度缓慢,缺乏活力,第三产业中休闲渔业、水产运输处于波动。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休闲渔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然而现阶段并未发挥其作用,可见新常态下渔业结构亟待升级。

二、河北省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结构不协调。协调的农业产业结构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河北省近些年来,虽然一直在进行产业结构的微调,但是农业生产模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单调。国家政策重点保护粮食产业,根据全省农业产业结构中各行业生产总值比重。调查得知全省种植业面积在逐渐减少,经济作物产值比重较低,目前还是以传统产业为主。合理的产业结构应做到种植业内部比例协调,林业作为生态系统的稳定剂,畜牧业比重不断增加,海水产品和淡水产品发展均衡,很明显河北省产业结构还处在不成熟阶段,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图2是2016年河北省与全国农业产业结构对比情况,从图表看出,全省渔业总值不及全国近三分之一,这也是河北省地理位置优势所带来的差异。其次林业在全国结构中所占比例也明显偏低,不难想到这与其具备各种地貌单元有很大关联。看似处于优势的两个部门,从各行业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对比子行业发展情况,还是存在一些欠缺,比如林业中产品种类较少,经济林占地面积较小,渔业中休闲渔业比重偏低等。农业、牧业依托资源优势不够,落实优惠政策不足,忽略贫困地带,龙头带基地产业模式禁锢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民而言相当不利。(二)产业关联度低,缺乏市场控制能力。近年来,河北省在环渤海地带,与京津两市的合作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两市对其农产品供应需求下降,加强了对南方各省蔬菜的调运,凭借其高新科技、人才密集,资金充裕等优势,农业龙头企业借助信息化平台,在周边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河北省产业链发展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因迫切的转移需求,与企业对接仓促,忽略了本地农业发展。多年来全省工业和农业一直处于“两条裤腿”状态下,全省第一产业GDP近五年所占比重略有下降,在对外贸易总量中贡献率极低,农产品加工流通比例较少,致使市场控制能力低下,不利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协同发展。(三)农民生产观念落后。农民是农业结构升级的推动者,要想抛弃旧产品、老技术,发挥市场优势,需要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养。目前,农村教育观念、生活条件受局限,农民思想观念较为保守,现阶段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信息反应敏捷度,根据市场运行状况,掌握新的科学技术调整生产方向还不太现实。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河北省主要农村生产力为中老年人,文盲和半文盲数约占一半,受教育水平绝大多数都在初中水平以下,可见传统的耕作技术、自然的经济观念对他们束缚相当严重。小农意识使他们不敢冒险,缺乏科学知识,对种什么,收获后怎么销售没有概念,只要不赔本就会种植粮食,没有靠农业致富的渴望,只要能养家糊口就心满意足,这让农业产业进步陷入被动状态,科技发展难以深入,出现与社会脱轨现象。(四)服务体系落后,缺乏政策保护。农业产业升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基层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农村经济发展,培育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各种社会服务,做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等,但是现阶段一些地方政府还没有很好地发挥这些作用,致使部分乡镇出现乱圈乱占土地现象,为修建公路等基础设施,未征得农民意见,低价购买土地流转权,损害农民的利益。低机械设备水平,增加了农药化肥的用量,塑料薄膜的使用,带来了环境污染。对信息系统投入不足,推广滞缓,互联网尚未普及到各家各户,农民从网上获取的信息匮乏,交易停留在小小的县区。总而言之,在“三农”问题上,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支持资金不足,政策保护不完善、信息系统不畅通,阻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

三、新常态下河北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

(一)优化区域布局,发挥自身优势经济新常态下,提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雄安新区的划定是政策一体化的“试验田”。河北省目前主导产业是粮食和蔬菜,在推进农产品向现代化转变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积极主动引进优势农业技术,提高集约化水平,将环京津带的蔬菜园区向采摘园,观光园类型靠拢,同时支持两市在河北省建立生产基地,开通应急通道,稳定供给量,促使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开展现代化智慧农业。鼓励省内农业高校与京津两市农业高校或者科研所进行学习磋商,以创新为依托,培育高层次技能人才,加强与各城市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形成共享机制,推动河北省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二)完善市场体系,建立环境友好型农业。新常态下,生态农业的推广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力。河北省素有“雾霾之乡”的称呼,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秸秆的就地焚烧,对大气环境造成了影响。适应绿色发展要求,按照市场导向,需要挖掘适应自然环境的个性化、生态化农业。结合当地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开展“互联网+农户+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依靠网络和高新技术水平,紧抓农村和城市的市场对接,建立农产品生产、培育和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淡(下转第140页)化集市现场交易,在保证自身利益前提下,提供农户技术支持,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三)转移农村劳动力,积累农业人力资本。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人均国民收入较低的国家,第一产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而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较小。劳动力结构落后的国家,相对来说生产力也比较落后。河北省目前处于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阶段,迫切需要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口,来调整产业结构。新常态下,推行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使大量的农村受教育青年向城市转移,需要建立符合当地的教育培训机构,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积累人力资本。(四)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服务体制。新经济下,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对农业的结构升级至关重要。因此,政府需要转变职能,出台产业集群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四化同步”背景下,按当地发展的实际现状,选择性的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确保农民的基本权益,让农民安心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扩大管理范围,构建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系统,实现农业机械化、科技化和物流化。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因地制宜,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真正地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升级产业结构,迈向有机农业,构建经济强省美丽河北。

查看全文

新型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探讨

[提要]新时代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代表着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同时也为我国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带来新的变革。本文简述我国传统农业中产品销售难、数据采集消耗大以及高额运营成本等问题,探讨以“区块链”为核心技术的现代新型农业结构的发展,该方案解决食品质量安全以及双方交易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区块链”技术在农业应用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区块链;新型农业;产业结构

目前,在互联网愈来愈普及的崭新时代背景下,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不断变化。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不仅可以帮助农产品追溯其源头的问题,重新建立起新一代消费者的信心,而且还能够保护现有阶段农产品专属的品牌和商标。除此之外,农产品制作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知识产权也得到了相应的保障。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绿色无公害健康的农产品供应链,可以促进供应端和消费端双方互通渠道的形成,建立起从外围进入内围,从农产品的第一发展源头地到消费者所面对的餐桌上的监控体系,使得供给端和消费端的需求处在一种平衡的状态,改进整个产业环节的供应链条,让百姓的餐桌更绿色,更健康。

一、传统农业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一)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我国农村发展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不必要的资源和能源消耗,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尽管我国在现阶段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但是因为我国国土辽阔,很多地方生态破坏还是相当严重,尤其是化肥农药随意被使用,并且重金属超标和农药残留得不到解决,造成了一系列令人忧心的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影响了生态安全,人民健康。更多的是没有政策指导下,大面积的经济作物的种植,造成了经济作物严重滞销。(二)信息技术水平低。农业生产环节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数据的采集、真实性和有效性是我们面对的主要问题,大量的数据是每一个参与者所应持有的资产,但面对用户的隐私和整个环节中的机密时,目前的技术还难以为其保障,传统的信息技术虽然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但是很难从信息化技术水平提升到农业化的智能水平。(三)农产品供应链追踪难度大。现阶段农业产业结构从农作物被创造、送进工厂加工成产品、物流运输配送到农产品进行出售,从未加工的原料到可销售的成品到最后抵达客户手里的一系列环节,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可能涉及到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工艺以及好多地点的加工,这就给供应链的追踪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上下游交易双方是依靠利益维护的买方与卖方之间的关系,彼此缺乏信任,未建立利益共同体。(四)质量安全追溯困难。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已成为全球一个热点问题,面对如今中国农产品质量问题,从政府到群众都在盼望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在我国现代化的产业组织结构过程中,消费者对生产者在生产产品过程中使用的类似除草剂等农药、除有机肥和微生物肥之外的尿素化肥以及在物流运输加工环节中所使用的部分调节剂等产生的一些信息数据合理性和准确性没有渠道去了解,从而导致消费者对生产加工过程中的信任度不断减少。目前,现有的溯源信息都保存在以中心化方式建设的溯源系统中,普通的溯源系统信息诊所性无法完全得到保证,数据可篡改性程度较高,所有数据全部记录在一台中心点上,安全性差,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

二、区块链技术解决传统农业产业结构问题思路及方法

查看全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意见

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市2009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要求,结合近年来我县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优势主导产业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为重点,坚持政策引导,搞好产业规划,构建我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二、发展目标

2009年,全县粮食作物和高效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为5:5,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树莓面积7.4万亩、设施农业面积5.36万亩、辣椒面积25万亩、花生面积20万亩、万寿菊面积8万亩、菜籽繁育面积8万亩、西甜瓜等其它高效经济作物面积26.24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8050元,同比增长15%。

三、工作任务

查看全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

驻马店花好月圆园艺有限公司是一个集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新型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在政府的扶持下,以朝气蓬勃的力量向全市人民展现着活力动感的一面。公司主营鲜切花种植,现有品种主要有百合、非洲菊、郁金香、唐菖蒲等。近年来,基地按照“科技兴农、科普惠农”的发展思路,以“推广科技、开发人才、科技兴农、科技富民”为宗旨,致力于引导群众改变农业产业结构,帮助农民逐渐走上绿色农业发展之路。以特色、生态、效益为发展理念,发展设施农业,依托“公司+基地+农村合作社”的新型模式,使公司更加稳定地发展。以“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为目标,公司不断引进新品种,不断研究种植过程中的各项技术,使鲜切花的生产趋于产业化。公司种植的西伯利亚百合、索蚌百合更是以其优秀的品质为社会所喜爱。公司的发展也为附近的农户带来了一定的收益,每年为农民增收300余万元,对再就业农民开展科技培训,普及科技知识,让他们能够有一技在身,能够科技兴农。公司始终坚持科技惠农,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此,公司不断加大园区对科技的投入。

1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大科技投入

基地建立科普领导小组,定期开展科普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供免费的培训和宣传资料。除对园区的工人进行培训之外,还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各项科技宣传讲座,让周边的农户可以自觉自愿参与进来,学习花卉种植技术。针对园区的基础建设,公司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在引进科技仪器保障园区鲜切花品质的同时,和高校进行合作、科技交流和科技咨询,并与高校结合就新品种的选育运用科技手段进行严格把控。

2以服务为宗旨,多方面为群众服务

通过邀请技术人员举办讲座、现场指导等方式,及时向群众传播实用技术、信息和知识,引进、推广新品种,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增加生产效益。以“培育新型农民工程”为平台,邀请专家、教授就新品种和新理论进行现场授课,抓帮带,帮助农民致富增收。积极开展“双培双带”活动,以“支部+协会+农户”的形式积极发展致富能手成为党员。实行结构调整制度,帮助农民掌握新技能,引领群众增产增收。

3突出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

查看全文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一、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联动是农业新阶段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是我国继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农村经营体制的又一次创新。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已逐步成为我国农村重要的乃至主要的经营体制。据农业部1999年对28个省区市1650个县(市、区)的调查,截止1998年底,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发展到30344个,带动农户3900多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5%左右。在多种类型的产业经营组织中,龙头企业带动型是主要形式,各种加工、销售龙头企业近2万个,占总数的66%。短短几年,我国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已由少数地区的试点工作延展为整个国家的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对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积极影响,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生产及出口,是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另外,它是组织农业多种经营、加工、运销的一种组织载体,不断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到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农业产业结构历来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过20余年的努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已经极大改善,其合理化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首先,在农业层次,种植业比重有了明显下降,林牧渔业比重有了相应的上升。其次,在种植业层次,粮食作物比重明显下降,经济作物比重相应上升。再次,粮食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人均粮食产量明显增加。最后,市场上农产品供给充裕,过去长期供不应求的状况有了极大改观。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明显提高,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从目前来看,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从农业产业化看,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首先,我国农业还不很发达,虽然大多数县乡都在搞农业产业化,但各自孤立,多数产业化经营只局限于一乡一县的范围。农业产业化对农户覆盖率也较低,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较为有限,不能很好的满足农户增加就业和收入的需要。其次,与发达国家生产、加工、销售联合体的组织制度相比,我国也不成熟。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产业化从商品化初期到现在,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第二阶段,一些中间商与农场结合推动一体化进展;第三阶段,农民合作组织制度和结构发生深刻变革。从发达国家的这种发展历程来看,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组织发育的关键时期,市场信用机制也不完善。当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价格看涨时,有的农民就违背合同,自己去市场上出售产品,使企业遭受损失;而当某种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落时,有的企业又不愿以合同价格收购农户的产品,从而把风险转嫁给农户。由于目前我国农户和龙头企业之间明显的地位悬殊,经常会出现第二种情况,这种脆弱的信用关系不利于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长远发展和巩固。再次,政府角色不当,存在推动过度和推动不足现象。各级政府都能认识到产业化的意义,因此都投入了大量的热情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由于政府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策思路,因此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不能正确找准自己的角色,往往出现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为了提升地方政府的政绩,人为硬性地"拉郎配",不顾农民意愿和当地情况,用行政命令来控制农民的生产,龙头企业和农户无相互选择权,完全由政府来捏合。这就是所谓的"推动过度"现象。另一种是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去实地调查,制定适合本地农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而只是发一些文件,没有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从而使农业产业化缺乏必要的政策指导,流于口号,造成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附加值低,区域产业雷同,资源浪费等。

从农业产业结构看,过去的调整主要是在数量上做文章,是适应性的调整,而非战略性的调整。这种调整思路已完全不能适应当前国民经济对农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随着城乡居民生活的逐步提高,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缺陷也日趋明显地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一是在低质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某些优质农产品却供给不足,不得不借助于进口,出现了同一种粮食过剩与短缺并存的奇怪现象;二是区域结构趋同现象严重,无论是粮食主产区还是主销区,都在强调粮食自给,区域优势无从形成和发挥;三是农业产业结构层次低,农民就业过于集中在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农产品多处于初级产品阶段,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增收受到极大限制。另外,对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一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