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05:27: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产业化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产业化建设表彰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农村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五年来,我县在建立龙头企业、发展基地建设、培育专业大户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为全面总结回顾我县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提高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目标和任务,更好地破解“三农”问题,经县委、政府研究,决定召开这次全县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大会,表彰一批五年来推进农业产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提炼推广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成绩和经验。刚才,县长对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建设成效进行了总结,安排部署了下步的具体工作,我完全同意。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形势与发展思路
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面临结构深刻调整、体制深刻转换、社会深刻变革的新形势,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地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更新发展理念
市农业产业化建设调研报告
我市是一个典型的小城市大农村,全市现有人口中农村户籍人口631.78万人,占总人口的85%。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03.33亿元,占GDP的25.35%,比2001年增长25%,年均增长5.7%;农民人均纯收入2319元,比2001年增长32.97%,年均增长7.38%。
我市的农业产业化建设,在第二次党代会召开后,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2002年市委出台了《关于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市发[2002]2号),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千方百计夯实农业基础设施,通过大力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富、学、乐、美”的四在农家等活动为载体,使我市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1、水利建设
水利工程进展顺利。五年来,小水利建设共投入资金12.24亿元,共建成水利工程2.7万处,蓄水量达28.8亿m3,年供水量19.19亿m3。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万亩,保证灌溉面积达209.3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02.23万亩,除涝面积达5.97万亩。解决226.2万人/150.72万头人畜饮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18.5km2。重点水利工程共投入9.24亿元。已实施的重点工程有:*灌区一期工程、湄凤余灌区续建配套一期工程、海龙水库工程、盐津桥水库、天门河水库、湄江水库、后水河水库、浒洋水水库、东风水库等。还对一批小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这些工程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我市重点防洪城市和灌区的抗灾能力,提高了农田的保灌能力,为全市经济建设、农业增产增收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2、农田基本建设
市农业产业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农业产业化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农业要求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几年来,我市的农业产业化建设紧紧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立足本市特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我市农业产业化建设现状
我市农业产业化建设主要抓了烟叶、茶叶、魔芋、草本药材和畜牧业,种植规模55万亩,养殖规模140万头,收入11.29亿元,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60%。具体说,我市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了如下成就:
1、产业建设基地已形成规模。
烟叶、茶叶、药材、魔芋等都有10万亩以上规模,都有相应的专业乡、专业村、专业组。都有万亩以上的乡,象芭蕉的茶叶已突破6万亩,是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典范。
2、农民参与产业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
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报告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等有效措施,有力促进了**的新农村建设。但是,由于**的农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在新时期,**必须立足实际,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以此来推进**的新农村建设。
一、**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加大了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领导力度,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特色产业基地基本形成,专业化化生产水平逐步提高。2006年,全市播种总面积95万亩,其中棉花面积65.8万亩,番茄3.1万亩,瓜菜面积2.6万亩,建成优质高产棉基地、水稻基地、番茄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及畜牧业基地。2007年全市完成播种面积96.07万亩,其中棉花面积62.89万亩,番茄5.78万亩,玉米8.92万亩,蔬菜3.89万亩。特色规模基地进一步扩大。
2、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截至2006年底,全市已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4家,固定资产总值8.1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总额的8%,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18.57亿元,净利润4亿元,创汇2000万美元,带动基地农户4.7万户,面积101万亩(包括外地农户面积),带动农民增加收入6亿元。
3、合作经济逐步兴起,组织化程度明显增强。**市现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58个,其中市级协会6个,乡级协会32个,村级协会20个,会员3568人,农民经纪人369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1个,会员总数14651人,带动种植面积96436亩,带动农户6692户。
农业产业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等有效措施,有力促进了*的新农村建设。但是,由于*的农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在新时期,*必须立足实际,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以此来推进*的新农村建设。
一、*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加大了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领导力度,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特色产业基地基本形成,专业化化生产水平逐步提高。20*年,全市播种总面积95万亩,其中棉花面积65.8万亩,番茄3.1万亩,瓜菜面积2.6万亩,建成优质高产棉基地、水稻基地、番茄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及畜牧业基地。20*年全市完成播种面积96.*万亩,其中棉花面积62.89万亩,番茄5.78万亩,玉米8.92万亩,蔬菜3.89万亩。特色规模基地进一步扩大。
2、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截至20*年底,全市已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4家,固定资产总值8.1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总额的8%,20*年实现销售收入18.57亿元,净利润4亿元,创汇2000万美元,带动基地农户4.7万户,面积101万亩(包括外地农户面积),带动农民增加收入6亿元。
3、合作经济逐步兴起,组织化程度明显增强。*市现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58个,其中市级协会6个,乡级协会32个,村级协会20个,会员3568人,农民经纪人369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1个,会员总数14651人,带动种植面积96436亩,带动农户6692户。
农业产业化建设大会的讲话
同志们: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农村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五年来,我县在建立龙头企业、发展基地建设、培育专业大户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为全面总结回顾我县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提高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目标和任务,更好地破解“三农”问题,经县委、政府研究,决定召开这次全县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大会,表彰一批五年来推进农业产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提炼推广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成绩和经验。刚才,县长对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建设成效进行了总结,安排部署了下步的具体工作,我完全同意。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形势与发展思路
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面临结构深刻调整、体制深刻转换、社会深刻变革的新形势,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地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更新发展理念
走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误区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主要障碍因素
由于各级党政的大力支持重视,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呈蓬勃发展的迅猛态势,对提高农业效益和市场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还处于产业化初级阶段,发展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1、指导思想上的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一些地方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产业化,上项目广泛周密的调研和科学规划不够,对本地区的优势和特点抓得不准,盲目模仿,跟风发展,干部自作主张搞“万亩果”、“万亩藕”、“万亩茶”、“万亩鱼”工程,靠行政行为一哄而上,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成效甚小。2、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低,产业结构趋同,规模小,带动效应低,标准化程度低,质量难保证;松散型多,紧密型少,提供的多数还是初级产品、粗产品,高耗能、高污染、低收益十分普遍,我国农产品产后产值与采收时的产值之比为0.38∶1,而中等发达国家达到3∶1,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的差距更远;同时,与农民的利益共享机制不够合理,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3、政府支持的越位错位。政府是应该大力支持的,但不少地方好心没办成好事,把“产业化”及业主当成包医百病的良药和救世主,从土地、信贷、税收、财政等给予多种形式的优惠政策和优厚待遇,树立起一些农民高攀不上典型、盆景,堆金积玉形成了许多畸形“龙头企业”,红极一时便昙花一现,销声匿迹,给农民造成损失,产业化变成了“惨业化”,农民谈产业化色变,产业化业主成了“红色资本家”的代名词;事实上造成了市场扭曲,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农民真正需要的扶持服务却得不到。4、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模式上的简单划一。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最大制约因素是组织化程度低,特别是宏观层次的。因为只有宏观层次的产业组织才能充当社会化协作和社会化服务的载体。充当农民代言人的合作(联合)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或其他中介组织的发育很不充分,势单力薄,很不完善;“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在实践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微观组织化模式下的农业产业化,把农业产业化的概念简单化、形式化了,已对实际部门产生了严重的误导效应,比如,有些地区一谈产业化就是建“基地”,抓“龙头”,搞“公司+农户”。其结果造成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龙头企业凭借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和大量扶持,迅速做大做强,形成区域“垄断割据”获得超高额利润,而产业经营中农户始终处于被挤压剥夺的弱势地位,商业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使农民不可能获得应有的平均利益,个别的业主为了暴利,甚至肆意打压价格;有的企业纯粹为了套取财政资金,也成了一些官员权钱交易,产生腐败的温床。
二、借鉴国外农业产业化的有效形式
“农业产业化”是二战后发达国家兴起的,国外农经理论把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济现象简称“农业一体化”(AgriculturalIntegration)。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都实行了高度集约的农业产业化,美国实行“农业一体化”有三种模式,一是垂直一体化农业公司,即把农工商置于一个企业的领导之下,组成农工商联合体。二是大企业或大公司与农场主通过合同建立起合同型农业和加工业企业。三是农场主自己建立加工增值和销售的企业、商业组织。通过这些形式形成了一个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机联系的一体化经营体系,从而使美国农业在加深加工和提高专业化水平的基础上加强了各部门的配合协作。美国的农业合作社遍布全国的农业领域,为美国农业的高度集约化经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的农业合作社是个体农场主(农户)为了增强经营活动能力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的,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三位一体互助合作经营性质的组织,具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职能。其组织成员由合作社董事会、理事会选聘使用。农业合作社不像私营公司以营利为目的,也不像政府部门可以进行无偿服务,而是在商品交换原则的基础上,以社员获利为基本宗旨,作为农户的组织代表,在合作社内,生产环节是一家一户经营,相互之间只存在质量竞争,而不存在价格竞争,产前、产后服务,特别是加工、筛选、销售环节是合作社负责经营,社员按照入会时的承诺把自己的产品全部交给合作社,按统一标准进行筛选、分级、包装、销售,合作社成员一起分担加工过程的各种费用,然后根据各人售出的情况,共同分享利润,如果亏本则共同承担。法国实行的是农业联合体,一类是建立农产品购销服务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业信贷合作社;一类是将工业、商业、金融等与农业有关的部门用合同或经济控股形式组成农工商联合体,法国约有1/4的农户与私人公司、合作社或国家机构签定此类合同。日本农业就其社会化服务看,主要依靠农业协同组织,使农产品从农场到超级市场,形成了一套科学、有序、高效的产业化体系,从而推动了高效农业的发展。
三、发展对策
我国“农业产业化”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一些行业中也有过成功的实践,在90年代后得到大马力推进。借鉴吸取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扬长避短,对促进产业化良性循环发展至关重要,可以简单概括为:引导在政府,启动在市场,转动在龙头,成龙在服务,关键在主体,保障在基地,活力在创新,稳定在机制。为此,农业产业化要做到三个转变,处理好三个关系,抓好三个关键。
县农业产业化建设情况汇报
元谋县位于滇中高原北部,隶属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辖10乡3镇、82个行政村、647个村民小组。全县土地总面积2021.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万亩(水田10万亩,旱地10万亩);总户数5.3万户,总人口20.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59万人,占人口总数的90%,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业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GDP)的44.2%,70%以上的财政收入亦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农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农业生产受到市场和资源的双重约束。面对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县委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提出了“富民强县,支到ㄉ柰贫⒒窘ㄉ柰蹲世嗲孔炒舐躺怠⒎⒄固厣糜我怠?/SPAN>的“双目标、双动力、双支柱”战略发展思路,抓住国家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利时机,着力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组织结构,作出了《关于加快绿色产业建设的决定》,大力建设以蔬菜、热带林果为主,集种植生产和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绿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2003年,绿色产业产值达到3.94亿元,成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23亿元,比上年增加0.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8%;实现农业总产值5.35亿元,比上年增加0.72亿元,增长15.6%;农民人均纯收入2233元,比上年增加347元,增长18.4%,居全州第一位。
一、认清形势,把握县情,科学定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世界农业正向持续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环保农业、无公害农业等生产方式发展,减少污染、净化环境、保护地球、保护人类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面对日益丰富的农产品市场,人们已不是仅仅要求满足于吃饱,而是更加注重健康和环保,食品安全问题已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据专家预测,21世纪的食品将主要是绿色食品。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符合农产品的发展方向,符合国务院关于新阶段“菜蓝子”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以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保障长期稳定供给为目标的要求;符合省委、省政府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思路,是引导和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有效措施,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对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优势农产品发展,优化生产布局,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优化农业生产组织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方面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促进农民增收。为适应新的形势,实现我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县委深化对县情的认识,清醒地看到,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产业作支撑,我县富民强县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树立1—2个市场前景好、牵动能力强,在国内省内有比较优势,能形成亿元以上产值,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作支柱。
改革开放特别是“九五”以来,县委、政府始终把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充分发挥气候、土地和交通优势,千方百计构建以蔬菜、蔗糖、林果为主的重点产业,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广大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以及市场消费的新要求,我县几个重点产业存在的问题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地充分暴露,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减弱。蔬菜产业品种老化,种植管理水平低,产品质量效益低,形不成优良的核心竞争力,市场空间和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生产种植面积不稳,产品产值锐减;蔗糖产业一直处于高投入低产出、高成本低效益的状况,国家贴本、企业亏损、职工难以为生,最终破产关闭;林果产业品种繁杂、良莠不齐,见效周期长,产业化经营缓慢,对增长增收的贡献率低。回顾我县经济发展的历程,由于缺少强劲的产业作支撑,财政增长和群众增收跌宕起伏,严重地影响了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面对我县脆弱的产业发展基础和未来严峻的竞争形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建设新兴产业,使其成为足以支撑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劲支柱,是我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战略任务。考虑到支柱产业建设和发展,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和我县资源特点、产业发展基础等因素,对以蔬菜、林果为主的绿色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培强壮大是一个明智而又务实之举。加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客观上社会物质产品的生产必须同国际标准接轨,由此带来人们的物质需求也必然同国际标准接轨,在农产品消费上,追求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必然成为大家的消费共识,从而形巨大的市场空间,既对我县绿色产业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同时也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为此,把握当前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树立优患意识,迎接挑战,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一往无前地对我县多年苦心经营的蔬菜、林果产业,按照市场发展变化规律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要求,运用现代先进技术进行一次伤筋动骨的改造,实现品种更新换代,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把整个县域经济的运行推入稳步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已成为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方向。目标定位是:借“天然温室”打“天然牌”,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发展“天然生态蔬菜”,提高蔬菜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把蔬菜产业做强做大;按照市场需求,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典型示范,大力发展热带林果,不断壮大生产规模,把林果业做成产值上亿元的产业。
二、发挥优势,围绕市场调结构
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我县充分发挥地处热区、冬春气候温暖的“天然温室”气候资源优势和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开发冬季农业。根据全国农产品供求市场的变化,大春以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总产量,实现粮食自求平衡为主,小春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形成“大春稳粮,小春抓钱”的生产格局,使我县的农产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农业生产的效益显著提高,实现了粮经双丰收。2003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6.64万亩,粮经比为58.2∶41.8,与2000年的65.4∶34.6相比,经济作物的比例提高了7.2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6492万千克,实现了粮食自求平衡。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优化的同时,畜牧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畜牧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0.9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05亿元,增长17%。
农业产业化建设和技术应用进展分析
1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建设进展
1.1农业规模化方面。2015年,潍坊市年生产蔬菜1600多万t,其中出口总量达到514万t,蔬菜产业是潍坊市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2015年,潍坊市苹果种植面积达到1.35万hm2以上,临朐的大棚樱桃、昌乐的西瓜、青州的蜜桃、寒亭的潍县的萝卜及潍坊市四区等均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化体系。1.2生态园区建设方面。潍坊市着力打造集教育、文化、生态、科普及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农业,初步规划建设该类园区100个以上,发展国家级生态养殖园20个。1.3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方面。截至2015年底,潍坊市共创建农业部“菜篮子”产品生产标准化示范园22处,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1处,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816处,在全国地市级行政区中以潍坊市的数量最多,有效带动了潍坊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并规划在未来几年再规划建设200个高标准农田示范园,总面积13.33万hm2,以辐射和带动高标准农业的建设与发展,推进潍坊市家庭农场的建设。1.4涉农企业方面。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潍坊市涉农企业达到3100多家,其中包括市级涉农企业612家,省级涉农企业87家,国家级涉农企业12家;全市涉农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共计达到1500亿人民币以上,出口额达到18.6亿美元,其中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3家、10亿元的企业24家、过亿元的头企业217家。1.5品牌化建设方面。截至2015年,潍坊市农产品“三品一标”总数达到1636个,其中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占全国绿色认证农产品总数的1/17;潍坊市农产品商标数量远超其他地市行政区,农产品的品牌化效益比较明显。1.6农产品销售方面。截至2015年年底,潍坊市拥有农产品出口权的农贸企业达到400多家,共有1300多种涉农产品出口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潍坊市共实现了与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农产品市场及大型消费机构开展直供直销、连锁配送等业务,农产品销售渠道比较通畅。1.7农业合作组织方面。截至2015年年底,潍坊市新增农业合作社2400多家,新增农业联合社31家,21个自然村成功等级为社区农业专业合作社,新增农业土地股份合作社50家,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日臻完善。
2潍坊市农业技术应用进展
截至2015年,潍坊市共有118个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118个乡镇畜牧兽医站,100多个县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13个市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3家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集科研和产业化推广的农业科技体系[1,2]。潍坊市还注重现代农业的国际合作和引进,截至目前,潍坊市先后与以色列、荷兰、美国的一些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开展新成果对接,同时通过国际合作很多农业研究项目入驻潍坊市食品谷。与此同时,潍坊市先后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200多项,国外先进农机设备100多台(套),农业水利和农业环保装备500多台(套),极大地提高了潍坊市农业的现代化装备水平[3]。
3结语
潍坊市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技术条件相对于山东省其他地区相对较好,这是潍坊市能够顺利开展家庭农场建设的基础保证。另外,为保证农业技术队伍的稳定,潍坊市政府于2010年8月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根据《意见》,全市基层农技推广单位统一确定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稳定了潍坊市基层农业科技服务队伍,从而保证了农业政策和农业科技投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其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是现代农业的根本标志,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经之路。早在199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姜春云同志就把乐山市确定为联系点和农业部农业产业化试点市,并多次来乐山指导农业产业化工作。近年来,乐山市紧紧抓住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个切入点,以现代农业来指导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来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有益的实践概括我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建设所做的各项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
(一)培育龙头,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龙头企业的发展状况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推进速度、推进质量和推进效果,影响着现代农业的建设进程,为此我们狠抓了龙头的建设。一是打破行业、区域界限培育龙头。我们坚持“谁有实力谁当龙头”的原则,多形式创办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新、科技水平高、带动能力强和跨县、市、省的高科技型龙头企业。二是围绕主导产业壮大龙头。畜牧、林竹、茶叶、蔬菜、中药材等是我市的优势主导产业,我们围绕这五大产业,发展壮大了永丰纸业、井研食品有限公司、竹叶青公司、哈哥兔业等一批加工型龙头企业,鼓励它们提高加工水平和科技含量,让“田野”变成了“车间”,使农民成为了工人。三是对外招商引进龙头。我市着力拓展投资渠道,加大市场融资力度,引进、嫁接、催生了吉象木业、天成实业等一批龙头。目前,全市共有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2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11家,市级龙头企业32家。实现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40家。龙头企业的迅速发展,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在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创新机制,激活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实行集约化,而实行农业集约化经营又有赖于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我市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通过创新机制,促进了农民与龙头企业的联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在产前和产中环节,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户双方共同投入;在产后的收购、加工、仓储和销售等环节,鼓励农户入股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了以产权要素联接的紧密型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二是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鼓励龙头企业实行多形式、多环节的分红、让利、返利的分配制度,逐步建立了盈余按农户交易量返还的分配机制。龙头企业将企业加工增值部分对农户进行“二次返利”,让生产环节的农户分享到农产品加工、仓储和销售等环节的利润。同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产供销合同、利润返还合同等,以契约或合同的形式,固定双方的责权利,使二次返利规范化、制度化。三是创新风险保障机制。我市通过进一步扩大和规范“订单农业”,采取按保护价收购农产品等办法,降低农户的市场风险,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龙头企业通过建章立制、完善公积金、风险基金等提留积累制度,增强抗风险能力。通过机制创新,培育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群体,农民专合组织成为农民连接企业、进入市场的桥梁和纽带。目前,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60个,会员总数达到11.45万人,带动农民54.49万人,有力地推进了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三)依靠科技,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强大动力。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各个环节普遍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整个农业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和最终产品质量档次,形成强有力的科技增效机制,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以农业园区为载体推广农业科技。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以乐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采用“一区多园”,一个专业园、一个特色、一个产业,实行“政府引导、业主开发、市场化运用、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采取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园区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引进、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积极引导园区企业与中科院系统、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林科院、省畜科院等30多个院校和研究所建立了院企、所企科技合作关系。井研食品公司的出口产品开发,使川农大专家的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生产力。省畜科院养兔研究所和成都大学与“哈哥兔业”技术合作,使产品迅速走向市场。川农大与“竹叶青”多年的合作,使不同风味的名茶走向了世界市场。二是依靠科技进步实施标准化。我市以现代科技为手段,狠抓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并了9个农业质量标准体系、51个农业生产技术规程,逐步形成了以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为主,企业标准为辅的种植养殖、生产管理、加工包装的质量标准体系。全市已建立8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7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共计80多万亩,已获得省级以上认证的无公害种植、养殖基地62个,认证面积达44万亩,被认定为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78个、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2个。三是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和科技推广。聘请300多名各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才来我市讲课、传授技术,培训基层农技干部1300多人,培训示范农民2.62万人次,培养了2537个农民技术员。截至目前,全市共转化应用科技成果156项,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四)强化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服务,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保障。在实践中,从三个方面着手,引导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大力实施政策扶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固确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出台了《关于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关于加大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关于做好信贷支农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制定和落实了国家关于促进龙头企业发展的用地、用电、税费、资金、环境等政策措施,采取多种形式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真正做到“扶强龙、兴小龙、育新龙、引外龙”。2002—2003年,井研食品公司、国强丝绸公司、天成实业、永丰公司、吉象公司、竹叶青公司享受税收优惠达6600多万元,新增贷款达2.8亿元。二是建立健全服务体系。近几年,我市转变政府职能,变管理为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大力培育中介服务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建立了良种繁育、技术推广、产品销售等服务网络,既解决企业不能解决、千家万户不能解决,也解决不好的问题,又做长、做宽了产业链条,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还狠抓了法制和社会信用建设,在全市建立了一批信用乡镇和信用村,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健康推进。三是大力开展现代信息服务。充分发挥我市农经网的作用,积极为龙头企业和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种植栽培技术等服务。目前,全市农经网已延伸到了乡、村、重点龙头企业和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3年,全市通过农经网销售农产品超过3亿元,占到了四川省网上农产品销售量的五分之一。峨眉山市新坪乡蘑菇协会通过农经网销售信息引来外地客商上门收购,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