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体系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04:44: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保险体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金融体系下农业保险发展诠释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是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农业是弱质产业,面临着巨大的自然风险和不可避免的市场风险。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包括农业保险立法缺位、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难以为继、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或是需求无法满足、缺乏政府有效的引导和扶持,这就需要财政资金给予扶持。构建农业保险法律体系,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加强财政和金融的政策协调,建立巨灾风险专项基金,发挥财政对农业保险的监督与管理作用。特别是农业保险补贴是市场经济和开放经济条件下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有力工具,有利于构建中国普惠金融体系。
关键词:农业保险;公共财政;农业保险补贴;普惠金融体系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我国农业保险立法缺位
从各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历程来看都是立法先行。我国自1980年恢复保险业务以来,农业保险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或者相关的农业保险法规和条例。农业保险的立法思想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法律条文中。1993年《农业法》第31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扶持对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1995年《保险法》第149条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2007年,《政策性农业保险条例》被列入国务院2007年立法计划,由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起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出台,我国农业保险立法始终处于缺位状态。目前,农业保险发展主要依靠各地的政府文件,诸多问题的解决措施缺乏法律保障,农业保险健康发展面临挑战。
(二)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难以为继
农业保险体系建立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的保险主体架构难以适应大面积开办和发展农业保险的需求,存在商业性保险公司受制、专业性保险公司受限、政策性保险公司受阻的问题。加速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体系,是推进农业保险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保险体系,要坚持体制上的多样性、区位上的特殊性、中介的灵活性、分保机制的配套性。加速制定农业保险法,促进各保险主体的建立和完善,提高保险主体的专业技能,搞好农险新产品的开发推广,是发展农业保险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农业保险体系;体制多样性;区位特殊性;中介灵活性;分保配套性
我国的农业保险由于其保险标的的分散性,风险存在的广泛性,控制风险的艰巨性,经营管理的复杂性,政策配套的缺位性,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其发展进程。《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有步骤地建立多种形式经营,多渠道支持的农业保险体系。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加速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体系,是推进农业保险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必由之路。
一、我国现行保险架构不适宜发展农业保险
目前我国现有的保险主体及架构,由于种种原因,难以适应大面积开办和发展农业保险的需求。主要表现:
(一)商业性保险公司受制
研究农村特色的农业保险体系建构
摘要:我国农村地区保险市场需求旺盛。近年来,尽管农村商业保险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梗阻,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本文建设通过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业保险体系,规范营销服务机制,健全监管机制等措施,进一步完善农村保险市场。
关键词:农村,保险,发展
保险具有风险疏散、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的功能。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如何有效发挥保险的救济和保障作用,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成为当前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以保险业相对发达的烟台市为例,深入剖析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并就农村保险体系再造问题探讨对策思路。
一、目前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目前,保险业在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得到了广泛开展。烟台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的快速增长,农村保险市场也得到较快的发展。2006年,烟台市保险费收入411570万元,其中所调查的9个县市合计保费收入接近烟台市总量的一半。全市人均交纳保费633.Z元,同比增加71.2元,保险密度居全省第一,但在保险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
(一)机构网点快速增加,营销队伍不断壮大
关于建立我省农业保险体系的意见
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赔付率高,建省以来只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海南分公司尝试性地开展了少量农业保险业务。该业务目前总体亏损、业务萎缩、难以为继。我省农业保险的现状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极不适应。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和《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23号)精神,解决我省农民和农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农业保险问题,保障农业健康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社会稳定,经研究,决定从2007年开始,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和推进我省农业保险工作,通过适度的政策扶持和必要的资金投入,解决保险公司不愿介入、农民负担不起高额保费、财政承受不了巨额风险的难题,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具体意见如下:
一、充分认识建立农业保险体系的重要意义
农业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我省农业保险体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一)建立农业保险体系是解决长期困扰我省因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农业损失、农民减收等问题的重要措施。我省约60%的人口是农民,80%的土地在农村,33%的生产总值来源于第一产业,农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首要地位和支柱地位。然而,我省台风、洪涝、干旱、病虫害和瘟疫等自然灾害较多,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影响很大,往往一次重特大自然灾害就造成农业损失高达数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导致大量农民返贫以及许多农业企业破产倒闭。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实行市场化的灾害补偿机制,对增强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降低农民和农业企业受灾损失、减少和防止农民返贫、完善灾害防范和救助体系以及恢复生产、促进发展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建立农业保险体系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发展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需要为其创造必需的外部环境,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完善多层次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保障。同时,只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才能逐步缓解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大低于城市居民等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问题。
(三)建立农业保险体系有利于实现省委、省政府主攻“三低一小”的战略。要解决当前我省“三低一小”的主要矛盾,需要着力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农业是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的产业,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保护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农村经济等方面的作用,能够切实解决农业灾害损失得不到及时有效补偿、农民收入无保障的问题。
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摘要:发展农业保险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应完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有效利用市场机制节约农业保险成本,促进农业增收,提高农民投保意识,建立健全农业保险风险分散体系,以解决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
关键词: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对策分析
1农业保险概述
1.1农业保险内涵。农业保险是财产保险的一种,是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类别。保险人在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生产过程中,倘若遭受到了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并因此受到了一定损失,那么就会在保险责任范围内获得相关赔偿[1]。1.2农业保险特点。首先,农业保险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农业生产需要依据不同地域的地理条件进行,各地区地理环境及条件不同,其农业生产自然也不同。农业保险自然也会根据地域性而呈现出不一样的标准。农业保险的险种类别、保险期限及保险费率等内容都会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差异[2]。其次,农业保险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农业生产除地域差异外,还会表现出季节差异。不同季节农业生产内容不一样,农业保险自然也会因季节变化而表现出一定差异。再次,农业保险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农业生产因季节性而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农业风险自然也呈现出周期性特征。与农业风险周期性特征相对应的则是农业保险的周期性[3]。
2我国发展农业保险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降低农业灾害损失。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我国农业生产承担着很大的自然灾害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发展农业保险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可以得到一定赔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4]。2.2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三农”服务水平。在农业保险得到有效发展后,一旦自然灾害对农村、农民、农业造成损失,可以通过农业保险发挥作用,最大程度保证农民利益。发展农业保险可以充分提高“三农”服务水平。2.3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农民收入相对较低。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难以对农民提供经济支持。农业保险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农民收入,从而提高农民存款和还款的能力,从而带动农村金融事业的发展。
农业险基层服务体系构建方案
为建立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防范农业生产风险,化解农村灾害损失,保障农民切身利益。根据《市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发展农业保险的精神和中国保监会关于政策性农业保险“五公开、三到户”(惠农政策公开、承保情况公开、理赔结果公开、服务标准公开、监管要求公开,承保到户、定损到户、理赔到户)的工作要求,切实增强农业、农村和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风险的能力,建立农业保险长效发展机制,统筹城乡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自主自愿,市场运作,协同推进的原则。
农业险体系建构研究
本文作者:陈萍1熊涛2张春1赵隽劼1作者单位:1.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办公室2.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处
近年来我国的自然灾害频发,并且出现巨灾比例高,受灾面积大的新特点。据相关资料显示,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分散、转移和化解这一灾害损失,从而保障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稳定,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农业保险作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化解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农民遭遇灾难后,通过及时的保险赔款,农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从而降低农民投资的风险,稳定农民生活。然而,就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我国的农业保险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灾后重建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为了更好的发挥农业保险的作用,新型农业保险体系构建作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新视角急需进一步研究。
1近年来自然灾害爆发的新特征
1.1灾害种类多,爆发的频率高
从自然灾害爆发的种类看,我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台风等气象灾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地貌灾害;地震灾害;病虫害等生物灾害;干旱、水土流失等环境灾害、森林、草场火灾等,种类很多。从自然灾害爆发的频率看,我国自然灾害爆发的频率越来越高。例如,1998年长江与嫩江洪涝,1999~2000年大范围的干旱,2006年川渝的高温干旱,2008年南方的雨雪冰冻,2009~2010年云南的干旱,2010年冬华北的低温冻害,2011年全国多省市的旱涝急转灾害,汶川、玉树的地震等都是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有力证据。
1.2爆发区域越来越广
农业险发展策略研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逐步形成。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对农业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二者存在紧密的联系,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促使加工、种植、农产品流通紧密联系在一起,农业发展过程中弱质性特征表现明显。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承担各种风险,一方面是自然灾害等产量风险,另一方面还好承担受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影响导致的价格风险。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农产品在整个社会经济环境下流程更加频繁,农产品流通的公共物品性和农业的弱质性从根本上要求政府需要对其实施保护,保证农业核心利益得到体现。所以农业政策性保险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农业政策性保险是政府对农业保护、促进农产品正常供给、防范农业产业化风险的重要举措。
1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一系列进展,我国农业正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方向迈进。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看,虽然传统型农业在逐步缩小,现代化农业的规模呈现逐步增大的趋势,但是我国农业的弱质性特征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业弱质性特征没有得到根本性消除,因此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对其进行扶持,从根本上保证其健康稳定的发展。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看,传统农业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传统农业需要政府政策的保护和扶持。从传统农业的发展特点看,其风险主要来源于第一产业,主要表现为自然灾害导致其产量的下降风险,同时还有农业丰收之后产生的收益性下降问题。从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产品风险角度看,需要政府运用农业政策性保险机制对农户进行补贴,如果是农产品丰收之后造成的收益性下降风险同样需要政府通过政策性保险对农户进行补偿。农民丰收之后其收益性会发生变化,农业政策性保险对传统农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粮食需求弹性角度进行分析,当粮食丰收的情况下,粮食的供应量会增加,但是粮食的价格会随着粮食产量的上升而下降,导致农民的整体收益性下降。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粮食缺乏需求弹性。从粮食供应角度看,农户供应粮食满足了我国粮食安全的需要,粮食安全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粮食生产与其他商品生产还存在一定的区别,其具有公共物品性特征。但是从农户收益角度看,粮食越是丰收农户的收益性下降越快。因此政府需要承担粮食丰收之后造成农民收益下降的风险,或者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就会下降,粮食供应将会产生问题,这对我国粮食安全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政府需要通过农业政策性保险保障农民收益。现代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需要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支持和保护,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导致农业特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农业产业化导致农业加工、种植、农产品流通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农业的弱质性说明即使农业产业化承担自然灾害的风险比较小,但是也要承担第二第三产业的价格风险。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导致农业产业链增长,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增加,农业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通过对农产品深加工产品需求状况对农民收益性影响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对现代农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纺织工业品分析可以看出,农产品原料的深加工品供需状况,当纺织品的供应量增加的时候,其价格发生下跌,纺织品生产企业获取的收益比农户获取的收益要多,所以纺织品工业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弹性。
2现代农业保险模式缺陷研究
当前我国拥有多家保险公司在开展农业保险服务,比如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安华农业保险公司、中国大地财产保险公司。但是只有安华保险公司在代替政府开展政策性保险服务。从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实施情况看,主要是由商业保险公司承办,政府给这些商业保险公司一定补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承担一部分费用,农户承担少量费用的保险管理模式。这种农业政策性保险模式具有自身的缺陷性,因为商业保险公司毕竟是做商业保险出生的,其对农业生产的特征并没有全面把握,其在保险过程中会呈现一定的问题,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实施过程中需要专业化保险公司承担保险业务,可以保证各项保险业务更加贴近农业生产实际,对整个农业保险业发展是非常有利的。通过对农业实施商业性保险之后农民收入状况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可以更好的了解农业政策性保险产生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出商业性保险对农户收入产生的影响。商业保险机构对受保农户确定无差别收益曲线,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真正发生了巨灾,或者农产品价格出现的下跌,农民获取的补贴通常情况下比较少,与农民收益预期相差甚远,所以可以看出有商业保险机构代办的农业政策性保险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保险作用很少,无法真正弥补自然灾害、价格下跌等问题造成的农业收益下降问题。因此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缺陷,需要政府有关部门采取相关措施,规范农业政策性保险实施,通过专业化、规范化的运行机构,保证投保农民真正获取收益,促进我国农业取得健康稳定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3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支农政策研究
农业保险推进策略研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逐步形成。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对农业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二者存在紧密的联系,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促使加工、种植、农产品流通紧密联系在一起,农业发展过程中弱质性特征表现明显。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承担各种风险,一方面是自然灾害等产量风险,另一方面还好承担受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影响导致的价格风险。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农产品在整个社会经济环境下流程更加频繁,农产品流通的公共物品性和农业的弱质性从根本上要求政府需要对其实施保护,保证农业核心利益得到体现。所以农业政策性保险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农业政策性保险是政府对农业保护、促进农产品正常供给、防范农业产业化风险的重要举措。
1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一系列进展,我国农业正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方向迈进。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看,虽然传统型农业在逐步缩小,现代化农业的规模呈现逐步增大的趋势,但是我国农业的弱质性特征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业弱质性特征没有得到根本性消除,因此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对其进行扶持,从根本上保证其健康稳定的发展。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看,传统农业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传统农业需要政府政策的保护和扶持。从传统农业的发展特点看,其风险主要来源于第一产业,主要表现为自然灾害导致其产量的下降风险,同时还有农业丰收之后产生的收益性下降问题。从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产品风险角度看,需要政府运用农业政策性保险机制对农户进行补贴,如果是农产品丰收之后造成的收益性下降风险同样需要政府通过政策性保险对农户进行补偿。农民丰收之后其收益性会发生变化,农业政策性保险对传统农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粮食需求弹性角度进行分析,当粮食丰收的情况下,粮食的供应量会增加,但是粮食的价格会随着粮食产量的上升而下降,导致农民的整体收益性下降。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粮食缺乏需求弹性。从粮食供应角度看,农户供应粮食满足了我国粮食安全的需要,粮食安全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粮食生产与其他商品生产还存在一定的区别,其具有公共物品性特征。但是从农户收益角度看,粮食越是丰收农户的收益性下降越快。因此政府需要承担粮食丰收之后造成农民收益下降的风险,或者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就会下降,粮食供应将会产生问题,这对我国粮食安全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政府需要通过农业政策性保险保障农民收益。现代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需要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支持和保护,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导致农业特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农业产业化导致农业加工、种植、农产品流通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农业的弱质性说明即使农业产业化承担自然灾害的风险比较小,但是也要承担第二第三产业的价格风险。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导致农业产业链增长,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增加,农业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通过对农产品深加工产品需求状况对农民收益性影响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对现代农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纺织工业品分析可以看出,农产品原料的深加工品供需状况,当纺织品的供应量增加的时候,其价格发生下跌,纺织品生产企业获取的收益比农户获取的收益要多,所以纺织品工业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弹性。
2现代农业保险模式缺陷研究
当前我国拥有多家保险公司在开展农业保险服务,比如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安华农业保险公司、中国大地财产保险公司。但是只有安华保险公司在代替政府开展政策性保险服务。从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实施情况看,主要是由商业保险公司承办,政府给这些商业保险公司一定补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承担一部分费用,农户承担少量费用的保险管理模式。这种农业政策性保险模式具有自身的缺陷性,因为商业保险公司毕竟是做商业保险出生的,其对农业生产的特征并没有全面把握,其在保险过程中会呈现一定的问题,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实施过程中需要专业化保险公司承担保险业务,可以保证各项保险业务更加贴近农业生产实际,对整个农业保险业发展是非常有利的。通过对农业实施商业性保险之后农民收入状况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可以更好的了解农业政策性保险产生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出商业性保险对农户收入产生的影响。商业保险机构对受保农户确定无差别收益曲线,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真正发生了巨灾,或者农产品价格出现的下跌,农民获取的补贴通常情况下比较少,与农民收益预期相差甚远,所以可以看出有商业保险机构代办的农业政策性保险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保险作用很少,无法真正弥补自然灾害、价格下跌等问题造成的农业收益下降问题。因此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缺陷,需要政府有关部门采取相关措施,规范农业政策性保险实施,通过专业化、规范化的运行机构,保证投保农民真正获取收益,促进我国农业取得健康稳定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3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支农政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服务体系
一、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现状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由正规性金融机构和非正规性金融机构两部分组成。正规性金融机构是受中央银行和银监会监管的金融组织,非正规性金融机构是指游离于中央银行或银监会监管之外的民间金融组织。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问题和矛盾也同样突出。
(一)农村信贷体系。农村信贷市场由于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缺乏可抵押物、农业生产借贷的特质性成本和风险高的特征,导致农村信贷服务需求长期得不到有效满足,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农村信贷融量上看,当前中国农业和农村的金融资源短缺、涉农贷款总量不足,农村贷款需求满足率低,已经很不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改革开放前,金融部门的农业贷款占所有贷款的比重一直维持在13%左右,而1978年后一直在两位数以下,1998年以来维持在5%左右,对乡镇企业的贷款一直保持在6%左右。2007年12月,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26.17万亿元,而用于农业贷款余额仅占6%左右。从1995年起,农村资金缺口每年都在5千亿元以上,并且出现了逐渐扩大的趋势。一方面,农民很难从银行和信用社获得贷款,另一方面,大量资金通过各种渠道从农村流入城市,农村资金链条难以正常运行。按可比价格计算,1978—2000年,通过各种渠道外流的农村资金达284000亿元,其中通过金融系统流出的资金占农村外流资金总额的40%左右。
从农村信贷服务机构上看,正规性金融组织难以满足农村信贷服务的需要,非正规性金融组织又没有纳入监管范围,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农村信贷组织结构退化现象严重。1979年以来,我国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组织在内的以正规性金融组织为主导的农村信贷服务体系。然而,1997年至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业务调整和重组,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中国农业银行在市场化竞争中业务重心有所转移,从2007年开始确立“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市场定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很长时期内只发放粮棉收购贷款,虽近年开始拓宽涉农贷款范围,但作用有限;农村信用合作社主要提供小额农户贷款,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大农业”日益增加的金融需求。国有资本在农村信贷市场中的份额大幅减少。非正规性金融组织虽然在满足农村信贷服务需求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风险性不容忽视。世界银行曾指出,非正式信贷往往不能提供长期贷款,还存在金额较小、利率较高、可获得性不强的弱点。同时,非正规的金融组织游离于央行和银监会监管之外,金融风险巨大。
(二)农业保险体系。农业灾害发生后,我国传统的保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民政部门发放灾害救济;另一种是由商业保险公司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办理的农业保险对农民提供保障。从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办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农业保险到目前为止,我国农业保险经历了先发展后萎缩的过程。1982年到1993年,由于政府对农业保险实行财政补贴政策,农业保险出现快速增长,保费收入年均递增127%。而在1994年农业保险市场化后,由于偿付能力的限制,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纷纷对农业保险业务采取限制规模的措施以控制亏损。2006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8.46亿元,分摊到全国2.2亿农户,户均保费不到4元,保险金额不到百元。尽管从2004年起,中央连续三年指出要“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但农业保险仍然呈现出保费收入逐年大幅下降、险种逐渐减少、机构萎缩、承保深度不断降低的局面。目前,我国种养两业95%以上不在农业保险保障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