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01:53: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田水利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重要牲
农田水利建设要以节水灌溉为目标,合理布局、统一归划、综合治理、科学管理,借助节水灌溉技术,实现农村经济效益的显著提高,推动农村人民生活条件的逐步完善,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当前农田水利发展的概况
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水利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水利体系各级水利网络中最直接惠泽百姓,并和老百姓生活、农村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农业水利工程对存蓄降雨、调剂用水、保障和促进农业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特点:一是农田水利建设以政府领导为主,层层分解责任制,一程项目按地区平均安排难以突出各自的开发建设特色,现在和将来的发展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变政府主导为行政主导工程的选择。组织实施以农民为主体,政府进行适当指导。二是工作思路的转变,随着传统水利到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以水利工程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原有水利工程理念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从工程经济向环境经济发展,已成为2l世纪农田水利建设的方向。工程项目的开发建设,要站在水资源优化配置,建设环保型社会这一高度,不但要考虑它的经济效益,更要注重它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是投入形式发生改变,以往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的人力投入主要是农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资金的投入主要靠国家、地方政府投资,随着两工的逐渐消失,原有的投入渠道已不再适应。新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由国家技术为主逐步转到以社会投入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道路上来,在政府的总体规划下,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方式。广泛吸纳企事业单位、社会经济实体、个体大户以及其他社会闲散资金,真正实现以家田水利建设促发展,以发展促农田水利建设。四是工程本身发生了变化,新时期的农田水程有以下特点:
(1)程逐步由数量规模型转到质量效益型来;
(2)单一的工程项目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水源工程、节水灌溉,防洪除涝、水土保持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建设系统化的农田水利建设二程;
(3)工程建设不是大而全,而是少而精,真正起到开发一处,辐射一方的引导示范作用;
农田水利建设建议和对策
1临夏州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1.1水利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用水者协会素质参差不齐
1.1.1水利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
临夏州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仍采用的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县(市)属的水利工程由国有水管单位管理,管理人员的工资列入水管单位财务预算,非县属小型灌区由乡、村、社集体管理。同时,水管体制改革没有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没有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小型水利工程水利改革步伐缓慢,改革力度不大,致使小型水利工程普遍存在投入和管理主体缺位、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小型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不能正常发挥效益。
1.1.2农民用水者协会素质参差不齐
虽然,农民用水户协会参与式灌溉管理模式在临夏州得到迅猛发展,在管理末级渠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普遍较低。目前,全州成立了49个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灌溉面积1.022万hm2,但是灌区内绝大多数管理人员没有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对水利工程与灌溉管理的业务知识掌握的很少,对流量测定、渠道、涵闸工程维修养护知识等许多业务问题没有真正弄清、弄懂,只是按照灌区确定的有关规程进行操作,在灌溉过程中,难以对水量调度做出灵活、及时、准确的决策,不能完全适应灌溉管理的有关要求,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二是灌区工程配套率较低,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困难较大。由于国家投入灌区小农水资金严重不足,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管理经费严重匮乏,灌溉工程配套、设施维修养护、设备更新等方面工作压力很大,农民用水户协会灌溉管理力不从心、困难较大,已出现末级渠系实际灌溉面积急剧萎缩的被动局面。三是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社会地位不够明确。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多数农民用水户协会成员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依法进行民主管理的工作概念模糊、认识不清,既想民主管理好自己的灌溉工作,又怕形成多部门管理的复杂局面。
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瓶颈分析
1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瓶颈
1.1农田水利工程衰退严重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设于20世纪60-70年代,受当时经济条件和设备资料等方面的制约,建设标准低,长期工程不配套,后期又缺乏必要的管理与维护,造成农田水利设施过早老化、功能减退、农田水利工程效率衰减,难以发挥作用,使农田水利不能得到有效的灌溉和排涝,这样也削弱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进而会影响到粮食生产。
1.2财政投入有限,缺少投入保障机制
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投入不足,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投入严重不足,是多年一直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两大困境:一是地方政府财力十分有限。虽然财政部门每年都增长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但仍无法满足投入需求。二是用于投资农田水利建设的渠道单一。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性资金,没有把工商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本融入到农田水利建设中。虽然近年来中央和各省不断增加财政投入金额,但主要用于大型骨干工程的建设,尽管2005年中央设立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但全国的农田水利建设任务重,这些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水利建设实际需要。因此,应搭建良好的融资平台,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农田水利投融资渠道多样化、丰富化,增强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和保障机制,为农田水利服务于农业发挥更长远的作用。
1.3重建轻管,农田水利工程后期维护困难
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研究
1概述
农业的发展与民生关系密切,近年来,更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当前形式下,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级科学行和合理性,不断探索发展相关技术,通过提升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来保障农业发展的有效进步。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农业水利建设,将节水灌溉技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2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主要节水灌溉技术
2.1微灌式节水灌溉技术。微灌式节水灌溉技术是近年来我国应用较为广泛的节水灌溉技术之一。具体来说,就是先通过提前将灌水器和灌水管道布置好,尽可能的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灌溉网络系统,农作物健康生长需要大量的水分支持,将这些水分通过管道均匀的分配到农作物种植的所在土壤当中,尽可能的利用最少的水来保障农作物根部的土壤湿润程度,保障农作物可以摄入到足够维持其健康生长的水分。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节水灌溉技术来说,微灌式节水灌溉技术具有其明显的优势,首先,微灌式灌溉中的灌溉网络系统可以直接将水分输送至农作物仅仅湿润农作物的根部土壤部分,水源会直接被农作物的根部吸收,水资源的使用发挥到了其最大的功效,彻底打破了传统灌溉模式中水资源在利用过程中发生损耗的问题。其次,我们前面提到过,微灌式灌溉主要是通过管道来实现灌溉,因此,通常情况下,有关人员只需要在总开关处进行控制即可,无需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源,一方面节省了人力资源成本,另一方面也大大提升了工作的效率。最后,在灌溉网络系统当中,通过智能化的技术可以完美实现对于农作物生长情况的了解,并结合不同时期的情况,适当适时合理的向农作物传送水分,为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提供一份合理性的保障。2.2渠道防渗技术。除去微灌时节水灌溉技术之外,另一个较为常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就是渠道防渗技术。所谓渠道防渗技术,简单来说,就是指通过降低灌溉用水在经过输水渠道时由于渗透到土质下方所带来的浪费。目前情况下,想要实现渠道防渗,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首先是转变渠道土壤的渗透特性,也就是通过物理的手段,利用压实、淤淀及抹光等方法转变土壤之间的距离,使土壤更加细密,从而达到实现水分下渗的目的。另外,还可以通过化学手段,通过在土壤当中掺有一定比例的化学材料,来增强渠道内部土壤的不透水性。其次,通过在渠道底部灌桩,混凝土、不止不透水的混凝土渠床,使其形成一层覆盖的防水层,从而达到防止透水渗透问题的目的。将渠道防渗处理技术应用到实际的工程建设当中,通过以上所说的处理方法,可以大幅度减少水体流失,实现水资源的最高利用率。2.3管道输水技术。管道输水技术,就是指通过使用塑料或者其他混凝土材质的低压输水管道将水分直接送至到农田当中,利用输水管道来代替传统的输水明渠。以往的输水明渠,在输送水分时,由于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常常会造成水分的流失,输水过程的浪费在所难免。目前,常见的输水管道通常表现为以下下几种形式,分别为可移动式管道、半固定式管道以及固定式管道三种。通过利用管道输水技术,一方面可以仅可能的减少在灌溉过程中造成的水分流失,另外一方面也能情可能的发挥水分资源的最大功效。但在应用管道输水技术的同时,也应当注意管道输水所以入的水分来源广泛,我们通常难以确定水分的质量,因此在具体使用机进行灌溉时,必须提前对水的质量进行检查,尽可能的保障,水质可以达到使用标准。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沉淀、过滤等方式,保障灌溉用水的水质。
3节水灌溉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3.1喷灌技术方面。目前,我国重视节水灌溉技术的使用,通过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我们比较常见的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步行式灌溉、喷灌、微灌等多种方式。但是,在中国农田灌溉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无论是软管卷盘式喷灌机,还是人工移动式的喷灌机,都是较为常用的。我国农业的发展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喷灌技术通过使用动能设备,向水资源注入一定压力,使其喷撒而出,可以最大程度上提高灌溉的效率。因此,在未来发展的过程当中,喷灌技术的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通过不断完善喷灌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节能灌溉。3.2地下灌溉方面。地下灌溉技术发展至今,受到的局限性较大,其应用推广的速度较慢。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类灌溉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的显著特点。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逐渐提升,如果能够有效解决地下灌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地下灌溉技术的发展前景将不可限量。3.3地面灌溉方面。近年来,地面灌溉技术在我国的各项应用当中越来越成熟,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地面灌溉技术想要取得更好的发展,首先就应当提高其灌溉效率,可以通过低压管道化的发展,来实现这一可能。3.4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技术的稳固提升,在农业节能灌溉技术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将这些技术有效的结合应用,以便形成较为系统的灌溉技术管理系统。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来保障农业灌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结合现代化技术,来保障相关管理水平,为节水灌溉技术寻求更为良好的发展空间。3.5在水源供水方面研发新技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很多时候都需要以电力作为基础,然而在许多较为落后的地区,电力水平通常难以满足节水灌溉技术的使用,农业节水灌溉也就因此受到了阻碍。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完善,我们可以通过光伏提水技术来克服这些困难。虽然这一技术目前还没有取得广泛的应用,但是相信在不久的明天,光伏提水技术的作用一定会逐渐显现出来。
山区农田水利建设思考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仍旧是重要的发展基础,而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任重道远,特别是山区农田水利建设,其规模相较于耕地总量更显得捉襟见肘。而且我国山区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整体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在遭遇暴雨洪水问题的时候,容易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问题,并且大量降雨过后,地表渗漏问题会加重,影响其保水能力。文章对山区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并对未来山区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发展思路进行探索,提出一系列山区农田水利发展思路及措施。
关键词:山区;农田水利;建设;问题;发展思路
水资源作为农业发展的命脉,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农田水利工作建设是农村基建工作的重点任务,特别是在山区,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是保障其农业体系发展的重要根本。通过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充分调动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山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1当前山区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状况
山区属于水资源贫乏的地区之一,单纯就农田水利建设工作而言,主要采用小型水利设施的模式进行建设,这种水利设施多是采用拦蓄方式利用地下水、降水等资源。近年来,山区修建了大量小型水库、山塘、蓄水池、灌溉沟渠等农田水利设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山区农田水资源匮乏的现状,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仍旧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水利工程盲目建设、质量较差、管理不善、存在各种程度的风险和安全隐患问题,加之山区水资源的不断减少,其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也逐渐凸显,造成山区农田在遭遇洪灾问题时出现严重损毁。而对于山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来说,必须充分解决其存在的问题,才能确保农田水利工程更好地服务于山区农业发展[1]。
2山区农田水利建设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田水利建设机制意见
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这些基本国情决定了农田水利建设在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经过广大农民群众长期不懈的努力,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大幅度增加,为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近年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投入总体呈下滑趋势,已成为制约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了适应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要求,改革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体系、投入方式、组织形式,促进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重大意义
农田水利设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我国现有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大都建于20世纪50至70年代,相当一部分已达到规定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不完善,配套率低,欠账较多,对现有灌区全面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的任务十分艰巨。在人增地减水少的严峻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因而也需要更多的投入。但与此同时,近年来,全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呈下滑趋势,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取消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后,农民群众的投工投劳数量大幅度减少。农田水利建设滑坡,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粮食增产,而且严重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因此,尽快建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积极稳妥地做好这项工作;认真组织试点,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加强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如何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管理
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在抵抗自然灾害、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能够减少一些自然灾害的损失,增加农业收入。
一、农田水利建设的意义
1、农田水利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当前,我国粮食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处于一个稳定增产的高峰期,粮食供给总体上是安全的,但是我国的粮食安全由于各种因素仍面临种粮效益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粮食需求逐渐增加,结构性矛盾突出;国际农业竞争日益加深等挑战。要迎接挑战就必须做好粮食安全措施,农田水利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当前农业用水总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都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此外,高效现代农业水利建设提出了要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2、农田水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民群众能否脱贫致富,将直接影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的如期实现。而加快农田水利的建设,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农田水利关系社会稳定。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农业发展对我国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是13多亿人口的大国,农业在中国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因为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农业是国家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因此只有实现农业的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而农业的发展需要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撑,因此说农田水利关系社会稳定。4、农田水利是抵制自然灾害的保障。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农田水利设施是抵御自然风险、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的硬件基础。我国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艰巨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我国农田水利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干旱灾害仍然是影响城乡人民生产生活的重大隐忧,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农田水利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投入强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保障水平明显偏低。农田水利设施较好的地方,抗灾能力就强;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的地方,抗灾能力就弱。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增强农村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
二、农田水利建设主要内容
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主要内容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扩大田块,改良低产土壤,修筑道路和植树造林等。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一是采取蓄水、引水、跨流域调水等措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发展农业创造良好条件;二是采取灌溉、排水等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改良低产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三、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
市农田水利建设意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这些基本国情决定了农田水利建设在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经过广大农民群众长期不懈的努力,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大幅度增加,为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近年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投入总体呈下滑趋势,已成为制约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了适应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要求,改革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体系、投入方式、组织形式,促进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重大意义
农田水利设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我国现有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大都建于20世纪50至70年代,相当一部分已达到规定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不完善,配套率低,欠账较多,对现有灌区全面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的任务十分艰巨。在人增地减水少的严峻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因而也需要更多的投入。但与此同时,近年来,全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呈下滑趋势,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取消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后,农民群众的投工投劳数量大幅度减少。农田水利建设滑坡,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粮食增产,而且严重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因此,尽快建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积极稳妥地做好这项工作;认真组织试点,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加强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以加强组织动员为纽带,以加快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逐步建立起保障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农田水利建设机制分析论文
一、充分认识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重大意义
农田水利设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我国现有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大都建于20世纪50至70年代,相当一部分已达到规定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不完善,配套率低,欠账较多,对现有灌区全面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的任务十分艰巨。在人增地减水少的严峻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因而也需要更多的投入。但与此同时,近年来,全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呈下滑趋势,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取消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后,农民群众的投工投劳数量大幅度减少。农田水利建设滑坡,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粮食增产,而且严重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因此,尽快建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积极稳妥地做好这项工作;认真组织试点,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加强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以加强组
织动员为纽带,以加快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逐步建立起保障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农田水利建设分析论文
一、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季风气候明显。降水季节集中,年际变化很大地区分布不均。东南沿海地区年降雨量约1800mm,西北内陆不及200mm。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年平均总量为28100亿m3,居世界第六位。中国雨热同步的气候条件、江河的丰沛水资源及江河中下游的广大冲积平原,都给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但水土资源的开发也伴随着与水早灾害的斗争。人口的增长又增加了对水土资源开发的压力,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特别是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分布不相协调,南方水多而耕地少,北方水少而耕地多。如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江河径流量占全国的83%,但耕地只占33%;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67%,但江河径流量仅占17%。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的年内和年际分配不均,必须建设必要的水利设施予以调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和保障条件。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标准偏低,老化严重。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且排灌标准很低,目前功能普遍衰减。既造成排涝能力弱,农田积水无法排出,又导致提灌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
二是保护意识淡漠,疏于管理。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 上一篇:农田水利工程范文
- 下一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