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情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00:53: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情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种植业农情统计工作通知

各市、县(区)农牧(农业)局:

种植业农情统计工作是加强种植业宏观调控的重要基础和指导生产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的重点任务。为进一步加强我区种植业农情统计工作,丰富和完善农情统计内容,统一规范工作程序,稳定农情统计队伍,切实提高种植业农情统计的信息化、专业化、制度化、系统化水平,构建更为科学、更为系统的种植业农情统计体系,更好地为新形势下管理农业生产服务。近日,我厅重新修订《*种植业农情统计报表制度(试行)》(见附件1,电子版详见“*农业信息网”),现下发各地,从今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新的种植业农情统计报表制度。

为保证新报表制度的顺利实施,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农情统计是反映农业生产动态、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的重要信息渠道。近年来,及时准确的农情数据已成为正确判断农业和粮食生产形势,落实制定惠农政策,安排产业化、救灾等项目资金的重要依据,对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农业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加强农情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队伍建设,把农情统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分管领导主抓,专人具体负责。各市、县(市、区)农牧(农业)局种植业科(股)负责报表的统计和上报工作。

二、严格农情统计报送质量。各级农业部门要本着严谨负责的态度,把好上报数据的质量关。上报的农情统计数据要真实、可靠、完整,动态数据要有可比性,同一指标数据前后要衔接,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性,上报数据必须经局领导核准把关。灾情信息要及时反映,一般灾情半月一报,重大灾情务必做到随时上报。每年农作物种植和收获进度按要求即时上报。

三、加大农情调度力度。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大农情统计工作力度,加强主要作物、重点地区、关键农时的生产调度,根据《制度》要求和实际情况,做好农情数据的采集和报送工作,按时完成农情统计任务。同时要加强对农业生产形势、农民种植意向以及市场行情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积极上报相关文字材料,做到内容属实,判断准确,观点鲜明,文字简练。要主动与统计、水利、民政等部门沟通,核对相关数据,并及时反映其他部门掌握的情况。

查看全文

农情信息综治方案

协调整顿各方面资金投入到农情信息直通车工程中,加大资金投入。县财政部门要安排专项资金重点加强直通车工程“三支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各相关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保证农情信息工作顺利推进,取得实效。

实施农情信息直通车工程,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农情信息直通车试点对接会议精神。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现代化,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公益性服务为基础,以广大农村、农民、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服务对象,切实把政府支持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构建覆盖全县广大农村的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二、工作目标

以探索建立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为核心,把农情信息直通车工程作为农业部门了解情况和解决问题的重要载体。面向“三农”全面提供农业“四情”墒情、苗情、病虫情和灾情)和生产动态等基础农情,以及惠农政策、农业政务、市场行情和科学技术等农情信息服务;加大对农事农情的宏观掌握力度,提高管理效率及农业技术推广的针对性,降低行政管理及技术推广的本钱,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农业政策、农技指导实时化、集成化、适用化推广,保证政策及技术指导第一时间进村入户到社(企)通过农情信息直通车工程达到建设“一个平台”农业信息动态集成采集及政策技术集成推广管理平台)组建“三支队伍”农情信息员队伍、农情政务信息员队伍、专家咨询团)推广“一个载体”农村手机报)解决农情信息进村入户到社联企“最后一公里”难题,使县域农情信息覆盖面2011年底前达到80%以上。

查看全文

农情信息发展工作报告

为推动农情信息体系科学发展,根据省农委《关于开展农情信息体系发展规划调研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县于近日开展农情信息体系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情信息体系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工作开展现状

1.农业综合信息。由县农委办公室负责,设兼职信息员1名,电脑1台,打字机1台。采集方式采取电话访问、现场调查和材料送阅。

2.开展“三情”监测。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粮油站负责小麦、玉米苗情监测。抽派1名农技人员兼职负责,按照省农委苗情监测方案要求,开展了苗情监测工作。2011年在整个小麦生育期中,共监测45次,其中定期监测13次,应急监测32次;小麦灌浆速度定期监测9期,应急监测13期。在玉米生育期,共监测15次,灌浆速率监测5期,并进行分析,提出指导意见,形成监测报告20期。通过苗情监测信息平台上报省农委。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肥站负责土壤墒情监测。每15天监测1次,干旱季节增加监测次数,常年监测30次,监测结果上报县、市、省农技推广单位。县植保站负责病虫情监测。2011年编发病虫情报21期,“植保信息”5期,全年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病虫发生周报表上报、县、市农技中心和省植保总站。

3.实施项目。县农技推广中心从2009年开始承担了长江中下游小麦苗情数字远程监控与诊断管理关键技术,实施年限2009-2013年,本课题是“小麦苗情数字远程监控与诊断管理关键技术”项目的一个课题,将针对长江下游冬麦种植区,在县建立代表的监控站点,开展小麦苗情关键数据的试验和调查。监测点通过传感器,监测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降雨量、风速、风向等气象因子及摄像头,及时记录苗情、、灾情的发生、危害程度,以及目前还不能完全依赖自动监控系统获取的一些重要数据信息。通过小麦苗情远程监控操作技术工作平台,进行小麦从种到收生产全过程的苗情监控与田管指导。

查看全文

奶牛繁育要素对养殖影响

目前徐州周边地区大部分奶农饲养奶牛仍然是传统的散养方式。随着畜牧科技水平的进步,以及国家和乳制品企业对奶源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这种饲养方式已经不适应奶牛业的发展。奶牛散养将会被规模化养殖所替代,实现规模化养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奶业所面临的单产水平低和牛奶质量安全隐患多等问题。从分散饲养到规模化饲养过渡的过程中,除借助于政策引导外,还需要有个资金积累的过程。也就是说,奶农只有在奶牛养殖中获得一定的效益,才能使逐步走上自我发展壮大,从而最终走向现代化的规模养殖。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在当前的散养方式下,我们不能忽视奶牛繁殖因素对养殖效益的影响。由于繁殖与许多因素,如产犊间隔、干乳期长短、受胎率、初产年龄、奶牛遗传水平等有关,这些因素对奶农养殖的盈利均产生影响。当前,在少部分的奶农中存在一些繁殖问题,不仅引起繁殖效率低,而且还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存在的一些繁殖问题

1.1不注重品种改良

有些奶农缺乏品种改良意识,认为只要母牛能怀孕就行。为了方便省事,找人包配,精液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也没有考虑到使用劣质精液会使后代遗传素质倒退,获得的后代一代比一代差,造成的损失无法估计。

1.2急于求成,过早配种

个别奶农不注重育成期饲养管理,到参配月龄时,在体重没有达~U350kg以上的情况下,就进行配种。由于开配过早,体重过小,常造成头胎难产,结果不得不进行助产。这样容易造成产道损伤、阴户撕裂,继发产后疾病,不仅影响下一胎的正常繁殖,而且影响本身的生长发育和产奶性能。

查看全文

为农服务考查意见

为创新农技推广体制,充分发挥农技人员为农服务作用,经市政府研究,决定对今年度农技大师和责任农技师为农服务工作实行专项考核。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考核对象

参加年度为农服务工作考核的农技大师。

二、考核内容

以科技信息、工作业绩、科研成果为主要内容,采用百分制考核开展竞赛活动。

(一)科技信息服务(35分)。

查看全文

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先进事迹材料

情系三农苦亦乐丹心一片廉为荣—记××市××区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

一向办事作风严谨、头脑灵活,还有一点“文人性情”的××开发办××*主任,是在200*6月接受财政局党委的安排,从“社保科”调到“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持全面工作的。两年来,穿着一件白色的衬衣、夹一只黑色公文包、头戴一顶黄草帽,匆匆忙忙地往返于城乡之间的他,就成了××财政局那些勤奋敬业的中层干部的典型写照,成了××财政局一道美丽而真实的风景!两年来,他坚持以“勤政廉洁,敬业奉献”为座右铭,与农发办的同志们一起为改善项目区农民的生产种植条件,顶风雨、冒寒暑,活跃在田间地头,穿梭于荒坡荒水之间,辛勤工作在农业综合开发这个岗位上。两年来,他怀着对广大农民的真挚情感,做到手中有权不谋私,严守制度不走样,一心向“农”办实事,把党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深情厚意送到农民兄弟的心窝里。

200*年6月底止,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累计争取农发项目资金1200万元;在三汊、朋兴、陡岗等五个乡镇,完成改造中低产田3万多亩;新建扩建抗旱排涝泵站23座;完成土方工程近20多万立方米;修建机耕桥、人行便桥60多座;新建机耕路30多公里;安装变压器8台套;架设高低压线路6公里;硬化及疏浚渠系20多公里;开挖蓄水塘堰9口;埋设管、涵等上千处;造林3万多株……确保了项目区粮食及各种经济作物增产增收,赢得了各级领导的赞誉和人民群众的信赖。××*个人也多次得到上级和相关部门的褒奖:200*年,被××区财政局机关评为“200*年度先进工作者”;200*年2月,被××区委区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年6月,被××区委评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一组组数字蕴含着××区农发事业的蓬勃生机,一行行文字记录着××农发工作者的辛劳和汗水,一双双足印刻划出一个农发政策执行者坚实而又自豪的成长历程!

率先垂范做好农发队伍的带头人

农业综合开发是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只有热爱农发事业的人,才能做好农发工作。因此,打造一支团结务实、敬业奉献的队伍是做好农发工作的关键。××*是幸运的,在国家各项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尤其是对农业的政策面临重大转折的时刻,××区财政局党委将农业综合开发这个重担交给了他,并让他成为这支队伍的带队人。任重道远的××*用凝重的笔墨将自己的信条写在大大的宣纸上,始终不能忘记领导的信任与重托。在农发工作中,率先提出并积极倡导“心系三农,情系开发,事在人为,敢为人先”的“双系双为”工作思路,并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把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倾注在××区农业综合开发的事业上。

××*知道:要做好带队人,必须使自己成为农发工作的内行和专家。从社保到农发,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为尽快熟悉农发工作程序,做业务上的行家里手,他用一个月的时间,从“零”做起,埋头查阅了农发办现存的所有资料,系统学习和了解一整套农业综合开发的各种政策规定、财务制度和管理措施。在学习过程中,他还积极探索农发工作的焦点、难点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深入到项目区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又查阅了许多专著,写下近万字的学习笔记及心得。在此基础上,撰写并发表了《××区农业综合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及《潜心探索,规范运作,谱写××农业开发新篇章》等多篇调研文章。

查看全文

农宿经济服务营销探讨

摘要:农宿经济是新时期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村容改善、乡风和谐而发展出现的服务经济新业态。本文介绍了农宿经济的发展背景,并提出了农宿经济服务营销改进措施,各地民宿应以互联网促进传播,发挥当地特色增加服务价值链,提升附加值与情感体验,增进城市居民在农村居住的交互黏性,以促进农宿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大发展。

关键词:农宿经济;服务营销;新农村建设;发展背景;改进措施

我国自2015年步入服务经济时代,农宿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新业态,在促进农村资源整合、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强、富、美”的发展目标中起着积极作用。在把握城市居民消费升级、顺应互联网共享经济方面,农宿经济成为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新动力。

1农宿经济概述

农宿又称乡村民宿,是指利用农村“闲置民宅”,以个体为经营主体短期出租,集食、宿、游、娱为一体发展起来的新型服务业态。服务经济一般是给人带来利益和满足感,并可有偿转让的一种或一系列活动的经济形态。农宿经济作为服务业态,其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人文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旅游。旅客可切身体验当地风情、感受主人热情、体验异地生活方式。民宿经营是生活态度和人情味的分享,是温情的产业,是创造幸福与感动的地方[1]。

2农宿经济发展背景

查看全文

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浅析

一、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主要研究内容

1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必要性研究自从1987年正式实施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后,对于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在必要性的讨论一直存在,学者们对于其存在必要性的观点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种。1.1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是必要的部分学者认为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存在是必要的,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均有林地面积和蓄积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8%和13%,我国的森林资源肩负着提供建设用材与生活用材,保护生态环境,调节气候,治理水土流失的作用。森林过量采伐,造成了环境的破坏,自然灾害的加剧,必须实施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保护现有匮乏的森林资源瑞。章晓静对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必要性研究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式,在福建省10个县市共向林农发放问卷500份,调研中,90%以上的林农认为采伐管理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是必要的,采伐管理制度可以规范林木的采伐,保障林农的权益。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和林情的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采伐管理制度不动摇。1.2对商品林进行采伐限额管理是不必要的另一类观点认为,应将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仅限定在国有林区。对商品林的限额制度是不必要的。乔娜在对40户江西省铜鼓县林农的访谈中,45%的林农认为采伐限额制度是不合理的,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与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相冲突。应进行森林分类经营管理,重新制定和调整各类森林的经营方案,对国家所有的公益林,实行禁伐、限伐措施;应对非公有制商品林进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改革,将采伐制度大胆放开,允许经营者在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根据市场的变化和自己意志自主采伐这部分商品林,并对不能按期获取采伐指标的林农给予经济补偿。但由于森林在我国生态安全中的特殊作用,森林采伐限额的改革应当慎重进行,反复调研,稳步推进。2超限额采伐的原因研究据国家林业局对全国森林采伐限额执行情况的检查,自采伐限额制度实施以来,部分伐区一直存在着超限额采伐、无证采伐和其他违规采伐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学者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从委托理论角度分析,在国有森林资源的经营方面,政府和森工企业之间是委托人和人的关系,通过契约委托森工企业对森林资源进行经营和管理工作。当利润分享的对象是森林资源管理的监督机构时,政府很难监督企业,超限额采伐的程度随着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而加重。在一些财政后发地区,地方政府基于财政动机而进行的干预可能助长林业企业的采伐行为,是造成林业企业超限额采伐的制度原因。此外,对商品林采伐限额制度的实施使经营者很难实现经济效益,采伐限额与市场需求量之间的矛盾使木材供需失衡,价格上升,促使经营者为追求经济利润,违反采伐限额制度,这导致了黑色市场交易现象的不断恶化。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下林业生产经营者沉重货币和非货币采伐成本是林农超额采伐的原因之一。林农对于超限额采伐的决策取决于其采伐的收益函数,当超限额采伐的收益大于成本时,超额采伐情况就会发生。如果林农采伐成本负担过重,无论政府的支付函数是多少,林农的最优选择都是滥伐。政府是否推行采伐限额的决策概率由林农不遵守的成本和林农的既得利益决定的。而林农是否遵守采伐限额的决策是由政府推行采伐限额的成本和收益决定的。3采伐限额制度对林农经营行为影响研究3.1采伐限额制度对林农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一部分学者认为,采伐限额制度对林农投资经营行为影响不大。如朱洪革认为采伐限额政策只影响承包户近期获取林下经济的收益,并进而影响其林下经济投资行为,而对造林抚育投资影响不显著。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唐磊,他认为,林农选择是否继续投资造林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包括林地条件,家庭状况、造林补贴、采伐成本、市场状况和采伐限额等因素。林农在是否投资造林受林地条件和家庭状况两个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而采伐限额虽然限制了林农对林木的处置权,但对林农是否投资造林影响不大。也有观点认为,由于林业生产的长期性和市场价格的未知性,林农大多不打算近期采伐限林木,林农的联户经营也使经营风降低,指标便于获取。所以采伐限额制度对林农造林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另一部分学者认为,采伐限额制度抑制了林农的投资经营行为。森林资源管理者的权力寻租现象普遍,对林木的采伐权形成垄断,影响了森林资源的有效配置,损害了林农利益。在严格的限额采伐制度下,林农投资很难实现经营商品林要想获得经济利益,这无疑会影响职工对森林的投资热情,另外,采伐限额制度对林地林木流转体系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使林业投融资实行困难。詹黎锋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受过采伐限额因素影响的林农比起未受过影响的林农,可能会减少73.8%的造林投资,采伐限额极大地影响了林农造林投资的积极性。3.2采伐限额制度对森林经营影响的研究从产权经济学方面分析,采伐限额制度使得林木所有者对其所拥有的林木的处置权受到了限制,造成了产权残缺,造林预期收入的保障性也随之降低,强制向林区职工经营的森林资源索取生态服务,在法理上不具备合理性。然而林农的采伐行为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的。除了采伐限额制度外,还有木材市场的供求状况,林农个人的采伐意愿,以及林木生长周期等因素的影响。林农的采伐行为受限额采伐制度的影响较大,在采伐方式、采伐面积和采伐时限上的管理缺乏灵活性,使得林农的采伐决策不是根据市场行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做出的。付存军对农户的调查发现,在样本118个林农中,林农进行木材采伐的地块仅占8.47%,农户的采伐决策受到了采伐限额制度的严重制约。在国有林权制度改革下,国家对于流转林的采伐限额指标没有单列,职工对地产次生林进行的森林经营活动需经所在林业局批准,而过高的审批权限,繁琐的审批程序,林业局未对采伐进行批复都将影响森林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在长期看来,林改户转让林地,大户集中的情况将可能发生。4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随着集体林改制度改革和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一些学者注意到现行的采伐限额制度对于非公有制林业的限制作用。这种限制作用主要是通过限制林木经营者的产权而产生的。4.1指标分配问题不合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由于经营主体多元化,伐区数目增多林木采伐面积变小,林木权属不清,采伐纠纷不断,监管难以到位,指标更显不足,分类控制困难。政府垄断了采伐指标的管理。在分配上由于信息不对称,不完全,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部分林农在经济压力下把山林贱买给采伐指标的拥有者,降低了林地生产率。按现行的采伐限额管理制度,能否获得采伐指标是林农落实林木处置权和收益权最关键的环节。而现行的采伐限额指标的编制不够科学,不利于森林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来讲,采伐指标的分配与获取的难易程度决定了林农林业收入的损失程度,采伐限额制度使产权受到了稀释,从而这部分资源流入了公共领域,产权管制的程度决定了租值耗散的程度。而在采伐限额指标分配的过程中,追求平均分配会使得资源配置不合理,指标不会全部分配到生产条件好的商品林生产者手中。可能会出现苦乐不均的情况。4.2对非公有制林业的限制在林业生产的长周期的限制下,商品林的投资经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行业主管的控制。国有林权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最根本的目的是激励非公有制主体参与林业建设,而投资者追求的是林木生产经营利润的最大化,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推进,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已经还权于林农,但采伐限额与林农经营林地、林木的矛盾日益突出。而现行的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一方面遏制了林业乱砍滥伐现象,另一方面致使林业经营者不能按照市场的供求关系去进行调整采伐数量并对木材市场的变化进行灵活反应,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采伐数量和采伐时间,从而增加了商品林经营的风险,影响了林业经营者的投资积极性,限制了非公有制林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而使公共福利减少。4.3采伐限额制度面临的其他问题很多林政部门是以核发采伐许可证的方式来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管理。但超额发证,发人情证和关系证的情况依然存在,执行凭证采伐制度力不从心。有时森工企业为了偿还债务或维持企业的生存而不得不超额采伐,这种行为通常与地方政府和企业法人有关,对超额采伐的处罚左右为难。另外,按目前的林木采伐设计,申请采伐所要办理的手续繁琐,效率低下。使农民负担和政府财政开支增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营林主体呈现多元化,林地面积小而分散,使得对森林采伐的监督管理难度加大。

二、采伐限额制度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目前,我国学者在对森林采伐限额制度问题的研究中采取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把博弈论,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非对称信息等理论用于解释采伐限额中存在的问题,但是,缺乏深入的理论探讨,个案研究并不多,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理论方面的创新,并结合实地调研的数据,对该制度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用来指导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仍有许多深入研究的问题:①已有学者已经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林区超额采伐的原因,那么,应当采取何种激励或惩罚方式来对采伐的行为进行制约,在何种处罚参数和风险参数下,林农会自觉遵守采伐限额制度值得探讨;②随着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采伐限额制度对于林权市场化,林地流转是否有影响,影响有多深,应加强对此的个案研究和实地调研;③采伐限额对林农的投资,经营行为的影响在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是不同的。另外,采伐限额制度对于短期、中期和长期林农的投资,森林经营行为的影响是否相同,对此问题需要展开持续研究;④采伐限额指标的分配还没有找到最佳的方式,采伐限额指标如何公平和高效的分配给林农,需要创新采伐指标的分配思路,借鉴其他限额指标的分配方式。

作者:张默涵郑瑶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长春市净月潭水库管理处

查看全文

“三农”工作需抓大顾小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重要的战略性问题,需要整体抓。“三农”又包含许多小问题,需要具体抓。仅整体抓容易抓空,只具体抓又怕失去方向。如何处理好整体与具体的辩证关系,抓住大的,又能顾及小的,是抓“三农”工作面对的重要问题。

“三农”工作需抓大顾小

方法问题制约“三农”工作

一些地方在抓“三农”工作中,只顾埋头苦干,不注意方式方法,结果往往是浪费了资源,空耗了精力。有两种错误的方法值得警惕。

其一,抓整体不注重具体,缺乏操作性。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力求“高”。目标高远,不顾本地区情况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不顾市情、县情盲目照搬照套外地经验;二是力求“大”。习惯于“运动式”地抓“三农”,一项工作全民参与、轰轰烈烈,表面上每个部门都在抓,但实际上职责并不明确,没有抓总牵头部门,没有细化目标和验收标准,工作往往流于形式;三是力求“全”。工作部署面面俱到,既没有重点也体现不出亮点。这些都是当前基层“三农”工作方法上存在较为普遍的问题。这使一些地方“三农”工作的举措仅仅停在口头上,写在文件里,无法落实到行动上,不仅浪费了资源,也空耗了精力。

其二,抓一点不计其余,缺乏统筹性。一是部门缺乏协作性。不仅农口的农林水牧渔等部门工作上互动少,而且农口之外的部门在涉农工作上也缺乏与农口部门的互动,以至于“你敲你的锣”、“我唱我的戏”,造成工作互不协调、各不配合。二是农业、农村和农民三项工作之间缺乏互动。在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时,缺少系统的思维和联系的观点,结果往往是解决一个老问题,而产生一个或多个新问题。比如各地在成功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的同时,又带来了农村田地无人耕种、土地难以流转、留守儿童健康和教育问题突出等诸多新难题。三是“三农”与工业化的矛盾问题。许多地方把财力、人力、注意力都放在推动工业化进程上,不仅市县讲工业化,连乡镇这样的农村基层政府也在埋头搞工业化。四是城镇化带来的“留守”问题。农村中的“精英”大量涌向城市、集镇,留守的都是所谓的“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查看全文

农科工作者优秀事迹

直接增收1亿多元,累计推广优质小麦、玉米245万亩。节支5418万元,年推广两晚节水增产技术50多万亩,直接增收5000多万元,节支2000多万元,同时与省内外12家科研单位有直接联系,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水平打下了基础。

坚持深入“三农”第一线调查研究,农业战线工作了30年。推广实用农业技术,为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提升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得到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勤奋工作、爱岗敬业、痴情三农。

个“痴人”无论外出开会还是下乡,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都带着笔记本,遇到什么农情事情都汇集下来。遇上什么事情及时解决。一次下乡经过镇南,发现路边生长着外来生物黄顶菊,赶紧让司机停车下车检查,仔细观察,确定是黄顶菊后,赶紧到镇政府通报情况,赶紧组织人员根除,及时控制了有害物中的蔓延。将自己的手机电话开通成农情电话,群众有疑难问题电话解答,接受群众电话咨询2000余次,手机成了农技110棉花生长期间,西木左村的干部群众需要棉花管理新技术,群众白昼各忙各的决定夜晚给群众培训,虽然正值星期天,还是及时满足了群众的需求。那天从晚8点一直讲到10点半,听讲的群众达300多人。年4月初,一场倒春寒袭击了市的大部分麦田,不少村的群众打电话询问受灾原因和补救措施,经过现场观察,确定了低温是造成小麦干尖,黄苗的主要原因,及时提出了弥补措施,打印了上万份技术资料,发放到广大群众手中,保证了小麦丰产丰收。年月黄昏,一场冰雹袭击了乡的几个村庄,接到消息后,就和市乡干部在第一时间赶到受灾村庄,检查受灾现场,分析灾情,现场对100多名群众讲解了棉花、花生等作物的灾后管理措施,稳定了民心,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每年下乡时间达200天以上,几年来。室内培训40多次,现场培训30多次,直接培训群众8000多人次,足迹普及400多村,被称为农情活地图,两次被评为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年被评为市专家服务明星,年被全国计生协会评为全国计生协会先进志愿者,年评为市科技拨尖人才。

二、开拓创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