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00:38: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牧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国农牧业当前状态及趋势
摘要:通过对大量前人已阐述的农牧业信息化概念及理论的深入研究及综合分析,对农牧业信息化做了进一步归纳释义。结合国内外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指出我国现阶段农牧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并说明农牧业信息化在我国发展的方向及作用,进而对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状况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农牧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0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基于工业社会要求的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在世界许多国家还没有全面完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数字化为核心、网络化为趋势的信息化产业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技术同时不断深入到农牧业生产的各环节中,形成了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农业”,给农牧业这个传统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1]。农牧业信息化对于农业经济深入增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且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2]。加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农牧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在驾驭农村市场经济中处于前置性的基础地位,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有力手段[3],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途径。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农业信息技术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4]。没有农牧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农牧业信息化应当成为中国这个农业大国一种必然和必须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农牧业信息化是一项亟待探讨而且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5]。
1农牧业信息化的概念
农牧业局述职报告
述职报告
###局###
年月
市人大常委会:
年是原农业局、畜牧局合并成立农牧业局的第一年,主要担负原农业局、畜牧局、乡企局、农机局、农管局原有的全部或部分职能,同时下设市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和劳动力转移办公室。我作为农牧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领导和团结同志们,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执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年全区农牧业工作综合评比中,我市荣获第一名的好成绩。下面,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的要求将年工作情况述职如下,请审阅。
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农牧业工作安排细则
一、总体发展思路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围绕农牧民增收的核心任务,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保障农牧业持续增产增效,促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有力经济支撑。
二、主要指标
1、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30亿斤以上;肉类总产量达60万吨,比上年增加7万吨;奶类60万吨,比上年增4万吨;禽蛋6万吨,毛绒产量达1.28万吨,与去年持平。
2、禽畜养殖规模。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到1630万头只,比上年增加97.6万头只;其中牛200万头,比上年增11.6万头,羊910万只,比上年增22.8万只,猪480万口,比上年增68万口,马骡驴40万匹;出栏牲畜920万头只;禽类饲养量达7500万只。
3、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全市劳务输出72.6万人次、65万人,分别较上年增加0.9万人次、1.7万人;其中稳定务工46万人;劳务输出收入38.2亿元,比上年增加5.4亿元。
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农牧业工作总结
一、抓丰收、稳定生产,全力抓好粮食稳产增产。
(一)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开展耕地撂荒情况排查工作,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严格落实“最好的地种最好的粮”,保障粮食种植面积不减,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6.6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5.3万亩,粮食总产达到1.05万吨。
(二)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严格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标准,完成2020年高标准农田0.5万亩建设任务,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于8月25日完成招投标工作,截止目前完成总工程量的50%。
(三)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快农机装备提档升级,加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截止目前,全县农机动力达到1.389万千瓦,新增农机总动力147千瓦,拖拉机保有量846台,机耕作业达51500亩,机播作业达13300亩,机收作业达19300亩。抓农机安全源头管理,强化变型拖拉机专项整治,开展农机安全大检查4次,签订农机安全责任书28份,现场宣传咨询活动8次,发放宣传资料1200余份,从源头预防和清除事故隐患,保障农机安全生产。
二、抓常规,夯实基础,推动畜牧业健康发展。
(四)抓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组织完成了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强制免疫工作,完成动物免疫123.31万头(只、羽)次,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达70%以上,全年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着力抓好炭疽、包虫病、布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全年完成各类驱虫30701头(只、匹)/次。
农牧业经济与旅游产业论文
一、西藏旅游产业发展与农牧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一)西藏旅游产业和农牧业发展态势的趋同性
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一些相关产业也得到了促进。其中,较为明显的表现是农牧业在近年来稳步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牧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取得了粮食丰收、经济作物较快发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好成绩。自2000年以来,西藏旅游产业发展和农牧业经济呈现同向变化趋势。这一变化通过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来反映。1.西藏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增加值对比分析2000年以来,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总体上均出现增长的趋势。旅游综合收入从2001年的7.505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26.4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38.08%。以2001年为基期,农牧业增加值从2001年的37.47亿元上升到了2012年的80.41亿元,年均涨幅为4.17%。总的来看,2001年到2012年间,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都表现为上升趋势。2.西藏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增加值的增幅对比分析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幅度)表现出阶段性。旅游产业是敏感性产业,受2003年的SARS和2008年3·14事件影响,2003年与2008年旅游综合收入都出现低谷。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以后,西藏旅游综合收入出现迅速发展的态势。2006至2007年间,西藏旅游综合收入平均增速为59.15%,比11年间的平均增速高出21.07个百分点。2008年3·14事件之后,西藏旅游综合收入增幅每年成增长态势。2001至2005年间,农牧业增加值的平均涨幅为4.05%,与2001-2012年的年均涨幅4.17%比较接近。2006至2008年间,农牧业增加值的平均涨幅为5.5%,比平均值高出1.33个百分点。2009至2012年间,农牧业增加值的平均涨幅为3.3%,比平均值低0.87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旅游业的波动性较明显,农牧业发展情况较平缓。
(二)西藏旅游产业和农牧业发展趋势的定性分析
乡村旅游是农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体。乡村旅游目的地农牧业景观、农牧业生产、农村劳动力均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且部分农牧业生产要素本身就成为了一项重要乡村旅游吸引力。旅游业同样可以反哺农牧业,乡村旅游业能够吸纳农牧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农牧业收入、促销农产品。农牧业与旅游业的联动效应已经不言而喻,国内外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两者之间的关系。1.政策扶持与产业融合就西藏而言,2002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了《关于扶持和鼓励农牧民群众开展旅游服意的指导意见》,乡村旅游开发活动开始在区内遍地开花。2012年,西藏自治区出台了西藏十二五期间的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经济开始快速发展。西藏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五大主题品牌,分别是“雪峰乡村”“高原林村”“高原牧歌”“神奇乡井”“屋脊农庄”[10]。乡村旅游已经与传统的农牧业以及新兴的高原净土产业相融合,依托农牧业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农牧业产品供给以及农牧业原有的人力资本在不断发展。从整体情况来看,西藏乡村旅游经济与国内其他地区存在共同特点。最为明显的一点,即产业融合吸纳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西藏农牧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发展西藏乡村旅游可以调动农牧民参与旅游开发和服务接待的积极性,提高农牧民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效率。因此,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发展西藏乡村旅游可以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农牧业经济效益与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对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与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相比,虽然西藏乡村旅游发展起步晚,发展制约因素较多,而从产业联动的角度分析,西藏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高原农牧业生态景观及农产品、高原特色奶、肉制品等均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产业链结构。农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实现了农牧业产品创新,促进了农牧业结构创新发展。反过来,农牧业的转型与发展为乡村旅游经济注入了活力,同样丰富和发展着西藏乡村旅游经济。2.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的佐证课题组于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期间,对西藏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类型的开发模式、不同地理区位、不同发展程度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以西藏昌都地区半农半牧县芒康县为例,该县处于滇藏线与川藏线的交界处,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该县境内沿214国道有一条旅游观光线,观光线周边分布着许多乡村旅游目的地,包括纳西民族乡(又称“盐井”)、曲孜卡温泉度假村等。其中,纳西民族乡的千年古盐田景观及当地农牧民制盐晒盐的劳作方式成为了吸引沿途观光游客的一项重要旅游资源。而旅游经济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人们传统的生产作业方式、保护了非物质文化资源,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复兴。由于旅游业的乘数效应,旅游产业链与农业相衔接,拓展了农牧产品的销售和经营渠道;农牧业的生产要素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为旅游产业提供支持与保障。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乡村旅游产业与农牧业联系地研究已经有了较好地积累。但是,通过广泛的文献检索发现,以实证研究范式分析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内在联系的文献不多。在研究对象方面,以西藏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的报道尚未出现。综合上述论述,结合2000年以来西藏农牧业和旅游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及相关数据,我们提出研究假设:在西藏大力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下,西藏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已经开始融合,旅游产业与农牧业之间存在双向影响的关系。
二、西藏旅游产业发展与农牧业经济增长的VAR和脉冲响应分析
农牧业局上半年工作总结
2010年上半年,旗农牧业局按照旗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农牧业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收缩转移,集中发展”、“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以促进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把统筹城乡发展、发展现代农牧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首要任务。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和任务,在农牧业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与各苏木乡镇、各有关单位的大力协作与配合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半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农牧业主要工作完成及进展情况
(一)春播及春耕生产
2010年上半年,全旗累计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9.8万亩;人工种植优质牧草4.5万亩,其中耕地种草1.8万亩,新增紫花苜蓿1.1万亩;种植饲用作物24.3万亩,其中青贮玉米种植9.3万亩;饲料玉米种植34.5万亩。
(二)土地规模经营
我局将发展现代农牧业列为今年的工作重点,为切实有效抓好当前我旗现代农牧业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工作,我局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深入项目区进行实地指导,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2010年的现代农牧业主要在十二连城乡新建现代农牧业规模经营4万亩,其中喷灌3万亩、渠衬1万亩。上半年在布尔陶亥苏木完成规模经营335亩。同时在十二连城乡安装大型喷灌设备29台、布尔陶亥苏木安装3台、大路镇安装3台。
提高农牧业生产能力方案
大街街道办事处,区各有关部门:
《年农牧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实施方案》经区人民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执行。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做好年农牧业机械购置补贴工作,充分发挥中央财政支农惠农政策,拉动农村需求,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农牧业厅、财政厅《关于印发年农牧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农牧机发[]号)和《市年农牧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实施方案》的文件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现代农牧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目标,以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增加农机装备总量、提高机械化水平、增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要任务,以推进农牧业关键环节机械化为重点,兼顾林果业、农畜产品加工机械化发展,完善补贴管理办法,规范操作程序,充分发挥财政补贴政策的引导效应,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
二、基本原则
农牧业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一、农牧业经济总体运行情况
1、农牧业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按照年初制定的农牧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力争实现3.5亿元、争取国家投资2.5亿元的目标,今年,该地区实际争取农牧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6699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3140.45万元(特色产业项目总投资2313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4950万元;中央扩大内需新增项目总投资30482.6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6996.02万元;其他面上项目总投资13377.3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1194.43万元),国家投资部分资金已全部到位。预计农牧业项目建设到年底完成总投资5.10亿元,其中国家投资3.10亿元(含完成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建设总投资1.5亿元,其中国家投资8000万元)。通过实施农牧业各项项目建设,今年项目累计涉及农户72995户,覆盖面达36.5万人,其中羊短期育肥、人工种草、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增收项目项目区人均增收597元。基础建设项目中仅乡镇兽防体系建设项目,参与项目建设的农牧民群众就达32500人次,人均增加现金收入2500元。
2、种植业在多灾重灾影响下获得较好收成。共落实农作物播种面积127.96万亩,比上年增加0.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6.62万亩(青稞播种面积64.31万亩,比去年增加0.36万亩),占总播面积的60%;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3.31万亩(其中油料作物15.13万亩,蔬菜面积18.18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6%;饲草料作物播种面积18.03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4%,粮、经、饲三元比例保持去年的60∶26∶14。据理论测产统计,今年全地区的粮油预计产量为36.6万吨,比上年减少1.3万吨,其中粮食为34.04万吨(青稞产量为27.23万吨,比上年减少1.17万吨),油菜2.56万吨。
3、畜牧业在狠抓疫病防控下稳步发展。全地区仔畜成活达202.87万头(只),成活率90.4%,比去年减少3.5个百分点;成畜死亡99071头(只、匹),死亡率1.7%,比去年增加0.56个百分点;牲畜总增192.97万头(只、匹),总增率33.45%,比去年减少1.95个百分点;预计出栏牲畜202.87万头(只),出栏率35.17%,比去年减少0.23个百分点;年末牲畜存栏控制在566.84万头(只、匹)。预计肉产量3.6万吨,比去年增加0.2万吨;奶产量8.2万吨,比去年增长0.4万吨;绵羊毛2220吨,比去年增加1.28吨;山羊绒265吨,比去年增加3.55吨,禽蛋、禽肉产量分别达360吨、669吨。预计全年完成“w”病、禽流感、小反刍兽疫等畜禽防疫2328.90万头(只、羽)。完成牲畜短期育肥68万绵羊单位(含活羊出口25万只),总收入24833.8万元,纯利润6975万元。
4、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增收作用明显。预计全地区乡镇企业完成产值6.43亿元,同比增长11%;多种经营实现总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5%。发展地区级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3家,至此地区以上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已达11家;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到103家,其中3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通过《合作社法》正式挂牌经营。
二、存在的问题
农牧业机械质量监督投诉研究
1加强农牧业机械质量监督投诉是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重要工作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十二条规定对农牧业机械化管理部门实施农牧业机械质量监督职能进行了法律确认,即赋予了农牧业机械化管理部门对农牧业机械产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质量表现进行依法监督的职能。过去国家只明确质量技术监督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分别负责农牧业机械产品、农牧业机械市场的质量监督职能,现在增加了农牧业机械化管理部门对农牧业机械使用方面的监督,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局面,使农牧业机械质量监督管理实现了全面覆盖。1.1监督投诉对农牧业机械质量管理成效具有重要影响。以农牧业机械适应性、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售后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质量跟踪调查是农牧业机械化管理部门实施农牧业机械质量监督主要方式和特色所在。质量跟踪调查是以农牧业机械的实际作业为基础,其结果将提供最全面、最真实的第一手农牧业机械使用信息,这对于搞好农牧业机械质量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但是决定质量调查目标和重点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农牧业机械使用者的投诉情况,而监督投诉工作状况影响着投诉信息的数量和真实性,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质量跟踪调查的准确性和工作效果。1.2监督投诉是农牧业机械质量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随着农牧业机械品种的增加、运用领域扩展和跨区作业的发展,农牧民使用农牧业机械的时间和频次也显著增长,农牧业机械投诉的季节性相对减弱,投诉受理工作趋于常态化。而且由于《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赋予了农牧业机械化管理部门实施农牧业机械运用领域质量监督的职能,以农牧业机械受理和投诉信息分析为基础,其他有关农牧业机械质量信息收集为补充,因此适时进行农牧业机械质量状况分析和形势判断必将成为各地农牧业机械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1.3监督投诉信息是引导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据。农牧业机械质量监督工作的结果要向社会,其内容包括农牧业机械质量投诉信息、质量跟踪调查信息、质量问题原因分析和相关管理措施等。监督投诉这一基础性工作做不好,农牧业机械质量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充分性就不能保证,农牧业机械化管理部门对农牧民正确选购农牧业机械产品实施信息引导和服务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农牧业机械质量监督投诉是农牧业机械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信息源泉,没有有效的监督投诉工作,农牧业机械质量监督管理就难以找准方向,《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十二条的立法目的也难以实现。
2加强农牧业机械质量监督投诉是维护使用者合法权益,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举措
从直接作用讲,农牧业机械质量监督投诉站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受理农牧业机械使用者投诉,调解质量纠纷。在质量纠纷中农牧民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通过受理投诉,农牧业机械监督投诉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专业知识分析纠纷原因,分清相关责任,有助于问题的妥善解决,可以有效地维护农牧业机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据中消协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投诉站统计,近3年就受理农牧业机械使用者投诉3640起,为农牧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102.29万元。从间接的作用讲,监督投诉可以获取农牧业机械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和农牧业机械使用状况的直接信息。这些信息反馈到生产企业,可以促进其改进产品性能、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信息反馈到政府主管部门,成为实施管理和调控的重要依据,有针对性地引导农牧业机械产品的有效供应和农牧业机械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调解质量纠纷能够及时发现农牧业机械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关资料分析,有一部分农牧业机械故障是与操作者未及时维护保养、正确调整使用机具有关。因此,主管部门和农牧业机械生产企业据此加强对农牧业机械使用者的培训指导,将有效地提高农牧业机械的使用效能,减少故障,保障安全,满足农牧业生产需要,增加农牧民收入。
3加强农牧业机械质量监督投诉是农牧业机械化发展新形势,新特点的客观要求
3.1品种数量增长导致质量问题的相应增加。据统计,2008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农牧业机械企业达2000多家,全行业工业总产值和工业销售产值分别达到了1914.72亿元和1874.79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28.36%和27.98%。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240万台,增长17%,小型拖拉机1660万台,增长2%;联合收割机71万台,增长12%;机动水稻插秧机20万台,增长28%;大中型动力机械和配套农具保持较高增幅。由于农田作业条件比较恶劣,区域性强,而且超负荷作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产品的性能质量特别是适用性、可靠性往往需要通过实际使用来表现。随着农牧业机械保有量的增加,农牧业机械质量问题备受关注。3.2新产品开发过快,适用性、可靠性问题投诉突出。一是由于农牧业机械应用领域的扩展,企业加快产品开发步伐,不少新产品问世,但同时适应性问题也接踵而来。如有的企业生产的根茎作物挖掘机,农民购买后不能正常使用;有的企业生产的蔬菜大棚骨架也遇到同样的问题,由此造成投诉增加。二是一些企业为了抓住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新商机,急于开发市场上热销的产品,一些业外的企业和资本也纷纷流入农牧业机械行业,或由于急于将产品投放市场,而未经过必要的中间试验和技术改进,或由于设计和生产条件不适当的原因,相当数量并不成熟的产品卖给了农牧民,造成同一产品多台发生故障而导致群体性投诉增加。3.3企业售后服务能力不足,导致投诉有增无减。产品销售量增加,高性能产品、新产品比例上升,对售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不少企业服务工作跟不上,存在售后服务人员数量不足、服务手段不适应、技术水平不高和售后服务人员态度不好等问题,造成服务不能及时有效,影响了农牧业生产,严重损害了农牧民利益,造成质量服务纠纷,导致投诉数量增加。3.4拖拉机与农具不匹配导致投诉增加。比如,为了适应拖拉机田间作业量提升的需求,一些拖拉机生产企业未经系统考虑,就购买农具与拖拉机进行组合销售而出现问题,有的农民购买使用某拖拉机厂配备的旋耕机进行作业,由于“头”和“尾”性能相互不配套,导致拖拉机和旋耕机都发生故障。从而导致投诉增加,这也是新问题。3.5大、中型农机具一旦出现问题,更易造成投诉国家农牧业机械补贴政策的实施,有力促进了农牧业机械特别是大、中型农牧机具的迅猛增长。由于大、中型农牧机具购置成本高,虽然国家提供了部分补贴,但购置的主体资金还是由农牧民负担,而且农牧民购买大、中型机具的主要目的是抓农时搞服务增加收入。所以一旦机具出现问题,对其经济利益造成很大影响,企业和政府都应予以重视。
农牧业发展指导意见
各旗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
为规范现代农牧业建设,夯实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产业基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特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发挥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优势,实施“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紧扣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现代经营机制、配备现代生产要素、健全农牧业产业体系等现代农牧业特质,改革创新,加大投入,分类推进,着力建设现代农业、现代草原畜牧业、现代设施农业,尽快实现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促进农牧民收入大幅增长,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
(二)基本原则。政府主导,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将发展现代农牧业作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支持,尽快实现突破。多元参与,在发动种养大户、种养能手建设现代农牧业的同时,鼓励、引导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等社会力量,投资发展现代农牧业。有退有进,按照《全市农牧业经济“三区”发展规划》,禁止开发区除生态建设外,农牧业生产逐步全部退出,现代农牧业只能在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内建设。分类实施,农区重点建设现代农业,牧区重点建设现代草原畜牧业,城镇近郊适宜地区重点建设设施农业。规模经营,现代农牧业必须在以户为单位的适度规模的土地上建设,为现代生产要素充分流入创造平台。集约发展,围绕各生产环节,配套现代装备,组装集成适用技术,确保现代农牧业生产力形成。健全机制,建立和完善现代农牧业经营机制,重点通过转包、承包、租赁、入股等形式,推动土地流转,适应现代农牧业生产力发展。
(三)主要目标。到年,建成150万亩左右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配套建成300个左右的规模养殖园区,现代农区畜牧业蓬勃兴起;建成1600户左右的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户;建成10万亩左右的设施农业。到2012年,建成200万亩左右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3000户左右的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户、20万亩左右的设施农业,项目区内农牧民来自现代农牧业的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