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区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00:28: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牧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西藏农牧区家庭教育状况分析论文

摘要: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充分肯定了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对于物质文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教育更不能忽视这个影响。受传统经济文化制约,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意愿、支付能力和消费能力均不强,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严重不足。本研究以经济文化类型理论为依据,从经济文化视角,对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状况、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

关键词:西藏农牧区经济文化教育需求

[Abstract]]Thetheoryofeconomic-culturaltypeshowsthefullinfluencewhichthegeographicaleviromentandthesocialproductiveforceonthedevelopmentofthematericalculture.Theeducationalsocouldnotignorethisinfluence.Belimitedbythetraditionaleconomic-cultural,theeducationaldesire,payingandconsumingabilitesarepoor,andtheeducationaldemandsoffamilyintheTibet’sfarmingandpastoralareasareseriouslyinsufficient.Thisessayisbassedonthetheoryofeconomic-culturaltype,analysingtheeducationaldemands,influencialfactorsofthefamilyintheTibet’sfarmingandpastoralareasfromthesignofeconomicalculture.

[Keywords]Tibet;FarmingandPastoralAreas;Economical–Cultural;EducationalDemands

教育需求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家庭是西藏农牧区的基本社会单位、经济单位,也是教育需求的基本主体,家庭的教育需求不足、农牧民群众不愿意送子女上学是西藏农牧区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是西藏农牧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此,笔者以经济文化类型理论为依据,从经济文化视角,对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状况、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

一、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现状调查

查看全文

西藏农牧区家庭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充分肯定了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对于物质文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教育更不能忽视这个影响。受传统经济文化制约,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意愿、支付能力和消费能力均不强,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严重不足。本研究以经济文化类型理论为依据,从经济文化视角,对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状况、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

关键词:西藏农牧区经济文化教育需求

[Abstract]]Thetheoryofeconomic-culturaltypeshowsthefullinfluencewhichthegeographicaleviromentandthesocialproductiveforceonthedevelopmentofthematericalculture.Theeducationalsocouldnotignorethisinfluence.Belimitedbythetraditionaleconomic-cultural,theeducationaldesire,payingandconsumingabilitesarepoor,andtheeducationaldemandsoffamilyintheTibet’sfarmingandpastoralareasareseriouslyinsufficient.Thisessayisbassedonthetheoryofeconomic-culturaltype,analysingtheeducationaldemands,influencialfactorsofthefamilyintheTibet’sfarmingandpastoralareasfromthesignofeconomicalculture.

[Keywords]Tibet;FarmingandPastoralAreas;Economical–Cultural;EducationalDemands

教育需求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家庭是西藏农牧区的基本社会单位、经济单位,也是教育需求的基本主体,家庭的教育需求不足、农牧民群众不愿意送子女上学是西藏农牧区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是西藏农牧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此,笔者以经济文化类型理论为依据,从经济文化视角,对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状况、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

一、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现状调查

查看全文

浅谈农牧区学校德育对策

摘要:本文在分析农牧区学校德育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有效发挥课程教学的德育功效,发挥班主任工作的德育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有效开展农牧区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农牧区;学校德育;对策措施

农牧区学校德育有其自身特点和实际困难,在做好常规德育工作的基础上,还需要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面对新时期学校德育的新现象、新特性进行深入思考,探索出新形势下农牧区学校德育的对策措施。

一、农牧区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农牧区社会环境和家庭德育亟待提升。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上讲求利益、公德意识差等不良风气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身心健康,亟待提升学生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的能力。农牧区学校学生家长多忙于劳作,忽视家庭德育。不少家长重智轻德,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都不重要。也存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当、简单粗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未能有效衔接和沟通等问题。

2.农牧区学校德育存在重视不够、力度不大等问题。大部分农牧区学校非常重视学校德育工作,有专设部门和专兼职教师负责学校德育工作,并制定计划和实施落实,效果明显。但有些学校忽视德育工作,德育形式单一,只做表面文章,没有从学生心灵深处去感化、指导、探究德育内涵及方式方法,难见实效。少部分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德育内涵渗透和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使学生缺乏用辩证思维去对待思想和生活实际中存在问题的能力;还有的任课教师认为思想教育是班主任的事,与己无关,使得班主任工作平添压力。

查看全文

新农牧区合作医疗基金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维护我市参加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农牧民(以下简称参合农牧民)的合法权益,规范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基金管理,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新政办发〔20**〕5号),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所规范的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基金(以下简称基金)是指按照国家、自治区和**市有关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的政策,通过农牧民缴纳、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扶持、政府资助等多渠道筹资,对参合农牧民医疗费实行补偿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基金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专款专用、专户储存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管理。

第四条基金管理的任务是: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依法筹集和使用基金;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努力做好基金的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工作,如实反映基金收支状况;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加强监督和检查,确保基金的安全。

第二章基金筹集

查看全文

农牧区家庭教育分析论文

摘要: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充分肯定了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对于物质文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教育更不能忽视这个影响。受传统经济文化制约,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意愿、支付能力和消费能力均不强,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严重不足。本研究以经济文化类型理论为依据,从经济文化视角,对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状况、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

关键词:西藏农牧区经济文化教育需求

[Abstract]]Thetheoryofeconomic-culturaltypeshowsthefullinfluencewhichthegeographicaleviromentandthesocialproductiveforceonthedevelopmentofthematericalculture.Theeducationalsocouldnotignorethisinfluence.Belimitedbythetraditionaleconomic-cultural,theeducationaldesire,payingandconsumingabilitesarepoor,andtheeducationaldemandsoffamilyintheTibet’sfarmingandpastoralareasareseriouslyinsufficient.Thisessayisbassedonthetheoryofeconomic-culturaltype,analysingtheeducationaldemands,influencialfactorsofthefamilyintheTibet’sfarmingandpastoralareasfromthesignofeconomicalculture.

[Keywords]Tibet;FarmingandPastoralAreas;Economical–Cultural;EducationalDemands

教育需求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家庭是西藏农牧区的基本社会单位、经济单位,也是教育需求的基本主体,家庭的教育需求不足、农牧民群众不愿意送子女上学是西藏农牧区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是西藏农牧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此,笔者以经济文化类型理论为依据,从经济文化视角,对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状况、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

一、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现状调查

查看全文

西藏农牧区家庭教育分析论文

一、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现状调查

家庭的教育需求是指家庭出于对家庭成员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和消费能力的需要。家庭的教育需求一般包括家庭的教育需求意愿、教育需求支付能力和教育需求消费能力等三个方面。

(一)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需求意愿

1、未成年人上学的意愿

对未成年人的调查以问卷的方式开展。2007年3月中下旬,笔者以问卷方式对西藏昌都地区的察雅、芒康、左贡、昌都四县部分中小学进行了调查,调查涉及初级中学6所,完全小学45所,教学点8个,发放学生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29份。调查显示,学生对学校的教学设施、活动场所、住宿条件、伙食、课程内容、教学水平等较为满意,样本总体有57%的学生表示自己喜欢学校生活。在样本总体中,52%的学生表示上学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想上学,11%的学生表示上学的原因是因为家长要求,37%的学生表示上学的原因是因为政府要求;在被问及如果家长不愿意让你上学,你会怎么样时,47%的学生表示无所谓,41%的学生表示请求家长让其上学,12%的学生表示听从家长的意见不上学;22%的学生表示对在学校学习很有兴趣,45%的学生表示兴趣一般,19%的学生表示兴趣很少,14%的学生表示没有兴趣;对于上学想上到什么程度,37%的学生表示初中毕业,32%的学生表示中专(高中)毕业,27%学生表示大学毕业,4%的学生表示研究生毕业。

2、家长送子女上学的意愿

查看全文

农牧区就业工作意见

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为认真贯彻党的*届*中全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精神,推进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劳务经济的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统一思想认识。全面深入推进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不断扩大转移就业规模、提高转移就业质量,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具体措施;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推进我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广大农牧民在转移就业过程中既更新了观念、提高了技能、开阔了思路,又增加了收入。组织引导广大农牧区富余劳动者转移就业,对于统筹做好城乡就业工作,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全局高度,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认真总结以往成功的经验做法,积极主动地做好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各项工作。

(二)明确形势任务。近年来,我省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推动下,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当前又显现出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对发展劳务经济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总体上看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素质偏低、就业稳定性差、劳务收入不高,有的农牧民创业意识和能力不强,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就业信息不及时、传递不到位,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等。尤其是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保发展、保稳定、保就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我省就业带来的影响,坚持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健全机制、完善措施、抓好落实,继续推动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向纵深发展,取得更好的成效。

(三)突出工作重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牧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牧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在抓好农牧区富余劳动力临时性、季节性和体力型转移就业的同时,更加注重长期性、稳定性和体力与技能结合型的转移就业;在扩大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转移就业的质量,增加劳务收入;在做好职业介绍和转移就业信息服务的同时,更加注重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努力实现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由松散型向更加有序转变,由体力型向体力技能结合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规模与质量并重型转变,不断促进转移就业工作的健康发展。

查看全文

西藏农牧区医疗制度研究

西藏地处我国青藏高原西南部,高寒、缺氧、多山、紫外线强,高原特殊的气候对人体内的各个器官都有重大影响。在西藏高原病的发病率始终保持在全球第一的位置,同时,西藏地广人稀,而且其居住分散,医疗机构等基础设施无法得到相应的配置,西藏又以高山为主的地形,大雪封山的现象时有发生,交通条件受到阻碍,突发的疾病往往得不到及时治疗。在此背景下,2012年,政府《西藏自治区农牧区医疗管理办法》,提出以政府为主导,政府、集体和个人多方筹资,以家庭账户和大病统筹为主的西藏农牧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1]。西藏具有特殊的医疗环境,因此了解其发展现状、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问题,有利于更好地推动西藏医疗事业的发展。

1西藏农牧区医疗制度运行现状

随着西藏农牧区医疗政策的完善,现已基本成熟,其内容主要包括:1.1农牧区医疗基金筹集。根据查阅西藏年鉴,发现农牧区医疗制度的基金筹集是以中央财政的投入为主,同时农牧民个人出资为辅,中央财政对西藏农牧民医疗补助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大(见表1)。1.2农牧民看病报销情况。农牧民看病的情况主要分为两个类型:门诊就医和住院治疗。(1)农牧民门诊就医时发生的医疗费用报销情况门诊就医采用的是时结时报的方式,即在产生费用的时候直接抵消,其中所抵扣的费用是从新农合中筹资的费用,超过报销范围的则需要自费,西藏农牧民在当地定点医疗机构发生门诊就医费用时,可凭借《西藏自治区农牧区医疗家庭账户本》在其门诊家庭账户基金中进行现场核销。(2)农牧民住院治疗的就医费用报销情况(见表2)农牧民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所发生的费用,根据住院等级的不同,报销情况不同,其中住院等级主要分为乡镇、县级、地市级三类,本着资源的合理利用原则,报销比例在逐级递降。农牧民在各级医院的住院中产生的费用,没有对报销起付线的要求,直接按照程序,进行按比例报销,在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住院产生的费用,其报销情况也不同。针对产生费用采取的报销方式为:住院医疗费用产生的当时先由农牧民个人进行垫付,而出院后凭《农牧区医疗家庭账户本》、转诊转院、入出院情况、医药票据等全部医疗证明材料到户籍所在的县级农牧区医疗管理经办机构进行报销补偿。1.3农牧区医疗基金管理方式。对农牧区医疗基金采取的管理方式,主要是各个县以其个体为单位进行统筹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每个县中,责任划分明确。同时实行专户专账,专项管理的模式,专项资金不得以任何原因为由进行挪用,并且对各项基金账目做到日清月结、每季度上报和半年统计上报两种方式并存。同时,成立了以政府主管,建立自治区级农牧区医疗协调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进行协调管理;同时各地(市)、县、乡的卫生局都成立了相应的农牧区医疗协调领导小组、农牧区医疗经办机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卫生和其他农牧业代表和其他农牧业和医疗监督机构,对医疗管理实施计划或规则进行详细明确,并且将农牧区医疗工作的开展情况纳入政府工作的年终考核[3]。

2西藏农牧区医疗制度运行成效

通过对西藏自治区现存医疗制度的分析,这种医疗运行的模式主要有以下成效。2.1农牧区医疗制度的参合率不断提高。参与农牧区医疗制度的人数,在农牧区的医疗系统中明显增加。2015年,农牧民总人数为2387800人,有8093户,其中参加农牧区医疗制度的总人数为2297800人,参合率达到96.23%。在西藏自治区农牧区医疗制度覆盖了74个县(市)、682个乡和村,全区3603个村卫生室[4]。2.2大病补偿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在2011年,西藏自治区创立了大病补偿医疗保险制度,其中西藏农牧民人均投入保险费用10元,主要用于特殊病种的大额医疗费用报销,而关于特殊病种,国家已出台专门文件进行归纳,对于超过农牧区医疗报销最高限额5万元之后的部分,则由西藏人财保险分公司给予赔付,最多可达到赔付额度7万元。从近几年的大病补偿中可以看出,在2012年中产生22起获得7万元的封顶赔付。2.3药品“零差率”销售。西藏全区共有682个乡(镇)卫生院,建立2个大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3603个村卫生室,对于全部的医疗机构统一实施药品制度,取消了药品的中间环节,对药品进行“零差率”销售。关于药品的采购,采取政府向市场购买的形式,企业进行竞拍,政府统一定价,并且政府出面进行集中采购,各地方对于所需的药品进行上报,统计实施统一配送的形式。药品种类集中于常用药品,方便农牧民少花钱,买放心药。这项政策的实施使得药品总体价格平均降幅达到15%,这其中财政对于西藏农牧民补贴2407.21万元,降低药费支出,达到缓解了农牧民群众看病压力。2.4医疗救助“一体化”西藏农牧区医疗制度建立在不断地全面完善,其中医疗救助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主要是针对贫困人口、伤病患者、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人进行治疗。方式主要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和社会参与,为贫困人口看病实施救助,恢复其基本的生存能力。其宗旨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居民的看病问题,增强对医疗制度的信心。

3西藏农牧民看病难的症结分析

查看全文

新型农牧区医疗制度论文

一、乌鲁木齐县合作医疗的具体举措与成效

(一)深入开展基线调查,确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

2003年通过对乌鲁木齐县5个乡开展合作医疗基线调查,科学合理地确定了全县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的报销补偿方式、比例、管理模式及筹资标准。全县的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75元,其中中央、自治区、市、县四级财政共计40元(即每级财政10元),农牧民个人缴纳35元。按照合作医疗基金“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略有节余、保障适度”的原则,全县采取住院医疗费用补偿与门诊医疗费用补偿相结合的方法,住院费用占合作医疗基金的58%-62%,门诊费用占38%-42%。截至2006年底,参加合作医疗的农牧民达62436人,参合率为96.3%,参合率为全疆最高,并于2007年被国家卫生部等八部委表彰为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试点县[1]。

(二)统一思想认识,建立合作医疗基本框架

合作医疗试点以来,乌鲁木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深刻的分析、研究,把推行合作医疗纳入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纳入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长效机制,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纳入全县“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认真组织实施,成立了乌鲁木齐县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乌鲁木齐县合作医疗协调领导小组、乌鲁木齐县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合管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编制3名,并配备相关人员具体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各乡(镇)相应建立合管会,在认真开展基线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乌鲁木齐县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实施方案》,明确了实施新农合制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方法措施和工作重点;先后出台了关于《乌鲁木齐县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管理实施办法》、《乌鲁木齐县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医疗费用报销办法》、《乌鲁木齐县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财务基金管理办法》、《乌鲁木齐县乡村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及监督管理办法》、《乌鲁木齐县农牧区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试行)》和《关于规范乡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门诊费用审核工作的通知》、《乌鲁木齐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和规章制度。并与各乡镇及有关部门(单位)签订了工作责任书,将推行新农合制度纳入了全面考评体系当中。县、乡镇及定点医疗机构层层都建立了与合作医疗相衔接的管理机构,配套了相对应的运行管理机制,促使了合作医疗体系框架在乌鲁木齐县的初步建立,更好地保证了合作医疗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三)加强基金监管,规范合作医疗基金管理

查看全文

农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讲话

同志们:

在全年各项工作进入冲刺的关键阶段,县委、县政府决定今天召开这次会议,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充分说明了这项工作在全局中的重要位置。今天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我县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刚才,全副县长作了工作报告,对试点工作运行以来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对当前及下一阶段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安排。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建立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继土地承包、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又一惠及广大农牧民的“德政工程”,是解决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实现富裕安康的重要举措。我县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自去年9月实施以来,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精心组织,扎实工作,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整体运行情况较好。截至目前,我县参加合作医疗的农牧民86650人,筹集合作医疗资金570.08万元,启动医疗补偿近10个月,共支出合作医疗补偿金280万元,直接收益农牧民27097人次。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工作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农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减轻农牧民负担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医院床位入住率提高,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来说,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县的全面实施,推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我县的合作医疗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工作中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参合率不高、运行机制不健全、服务不规范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合作医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逐步解决。要认识到在新形势下,认真做好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尽快建立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牧民医疗保障体系,是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利益所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是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今年,区、州要求试点县市农牧民参合率必须达到80%以上,达不到要求,明年不再申报国家级示范点。而我县参合率只有59.6%(按农牧区总人口数计算),差距很大。对于我县这样一个农业大县来说,靠我们自身的财力根本无法解决全县十几万农牧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要抢抓国家项目的有利时机,积极做好工作,努力提高参合率,争取国家投资。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一定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提高对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认识,把推进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研究,总结经验,完善措施,依靠我们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真正把参合率提上去,把合作医疗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切实减轻农牧民因病带来的负担,使广大农牧民群众把更多的精力、财力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和推动xx县经济建设上来。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扎实推动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