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民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00:20: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牧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牧民增收奠定意见

近年来,**县喀拉布勒根乡近年来农牧民人均收入一直处于地区乡镇排名的前列,连续三年被评为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十强”乡。在荣誉面前,喀拉布勒根乡党委、政府自加压力,从推广生产科技、调整种植结构、转变牧业发展思路、发展劳务输出经济四个方面积极入手,为确保农牧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积极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喀拉布勒根乡党委通过请地、县农业科技专家进行讲课和依托乡、村两级电教室播放科技电教片的方式,努力提高广大农牧民的科技水平,通过组织农牧民前往外地县市参观学习科学种植、科学养畜的新模式,不断提高农牧民利用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意识,使农业生产新技术在本乡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全乡农机标准化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万亩,占全乡总耕种面积的63%,不仅节省了劳力,降低了投入,还提高了产量,亩收入较以往的种植方式平均增加20元左右。同时,该乡的大马力农用机械数量也占到了全县80%,每年仅大马力农用机械赴临近乡镇作业,就可获得60余万元的收入。

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由于近几年食葵、打瓜籽等经济作物价格、效益连续看好,而该乡又具备充足的光热条件和优越的水土资源的优势,提出了“稳粮扩经”的农业种植思路。该乡依托农业标准化作业,采用大户承包,连片种植的方式,不断扩大食葵、打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年,种植食葵、打瓜等经济作物2万余亩,占全乡总耕种面积的70%以上,预计仅千元田就可达1万余亩,使土地效益进一步得到挖掘。

积极转变畜牧业发展思路。受近两年牲畜价格的影响,牧民收入增收十分困难。为此,喀拉布勒根乡党委、政府看准当前驼奶、干酪素、酥油等奶产品成本低、价格好的时机,引导牧民积极发展奶产品,拓宽牧民增收渠道。目前已发展驼奶加工户10户,干酪素、酥油加工户120户,并发展牧家乐经营户6户;预计可使全乡人均增收120元。同时,乡党委还利用县委、县政府扶持奶牛养殖业的政策,鼓励农牧民积极引进良种奶牛进行养殖,现已引进良种奶牛96头,使农牧民的增收致富路更加宽阔。

积极发展劳务输出经济。乡党委抓住本乡境内土地开发和工程施工,交通运输及矿产开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的有利时机,组织各村富余劳动力积极向外转移。**年,全乡转移富余劳动力约60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0%以上,其中仅从事非农业劳动的长期务工人员就达到180余人,预计仅富余劳动力转移一项就可获得近400万元的收入,使全乡人均增收70元左右。

查看全文

农牧民继续教育论文

2006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十七大报告也指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体。对农民的继续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和基础。农牧民致富奔小康是青海省经济社会整体、快速、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青海省农牧民继续教育存在引领不足、缺乏针对性、机制不够健全、师资力量薄弱等诸多问题。探讨农牧民继续教育的新思路,提高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素质,改革继续教育机制等是解决存在问题、促使农牧民继续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青海农牧民继续教育基本现状

青海省的情况与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云南等省区有相似之处,而有别于全国其他省份,人口中除了占有比例较大的农民以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牧民。既有非常辽阔的草原牧场,也有半农半牧和纯粹的农业区域。2004年开始,由农业部、财政部、劳动社会保障部和科技部等国家多个部委共同组织实施“阳光工程”,通过对农牧民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二、三产业技能培训,为劳务输出和产业转移奠定基础。之后,从2006年开始,由农业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主要针对农牧民开展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项目,也让很多农牧民群众从中受益。他们学到了一定的养殖、种植新技术,学到了科学种田的理论,农作物产量、经济收入得到一定程度提高。可以说,这两项工程给青海省农牧区的老百姓带来了真正的实惠,一部分农牧民群众因此脱贫致富。最近几年,青海省农牧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缺乏动力,后劲不足。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便是缺乏农村科技人才。虽然对农牧区的教育、科技投入在逐年加大,但是相对于农牧区的生产和发展需要仍显不足,从而影响到农牧业的发展,农牧民收入增长也变得缓慢。另外,对农牧民继续教育的舆论支持不够,影响了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的中国梦的实现涉及每一个中华儿女,只有大家共同致富奔小康,才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因此,大力发展农牧民继续教育有着极强的现实需要性。通过开展农牧民继续教育,能够培养短、平、快的适用型和应用型人才,能够提高农村、牧区基层干部队伍和技术人员队伍的素质,增加群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提高农牧民人口的整体和综合素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主导力度不够。在农牧区开展继续教育离不开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指导。从目前情况看,地方政府在农牧民培训方面政策指导力度不足。首先,在有关政策制定方面,没有能够结合时展特点及时出台新的有关农牧民培训的文件,过去的一些文件已经不符合当今农牧民生产生活需要,不能对当下的培训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其次,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在农牧民培训方面的投入力度也不足。(二)农牧民继续教育模式缺乏针对性。从全国来看,农民继续教育存在多种培训模式并存的局面。例如以政府为主体的农民培训、以涉农企业为主体的农民培训、以社团为主体的农民培训、以农业院校为主体的农民培训等;从农民继续教育的手段来说,依托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的新型培训模式非常普遍。培训模式的形成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并且受农民生活、生产需要所推动。普遍的培训模式有着更加广泛的培训基础和对象。从新疆、青海、西藏几个地区来看,对农牧民进行培训基本上都沿用其他地区的培训模式,缺乏一定的变化与创新,从培训效果上来看不是十分理想。因为主体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生活需要也存在一定差别,直接拿来套用显然存在问题。(三)农牧民继续教育的机制不够健全。农牧民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果没有一个功能健全、运行良好、独立设置、效率较高的专门机构,便无法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以前,这项工作都是挂靠其他部门,管理和服务水平都不尽如人意。看似有人有机构,实则是缺乏效率,一定程度上延误了培训工作的开展。(四)用于农牧民培训的师资力量薄弱。目前,青海省承担农牧民继续教育的师资主要来源于青海大学、青海广播电视大学、青海省农科院和一些企业技术员、全省涌现出的种植养殖能手等。看似组成人员来源渠道广泛,实际上真正能够随叫随到、并且下得去讲得出、既懂得理论又掌握技术的“双师型”教师非常缺乏。每次开展培训工作,最头疼的事情不是资金问题而是培训教师和专家难以到位。(五)内容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对于农牧民来说,接受培训的目的就是希望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品质。从前几年的情况看,有些培训流于形式,有的培训内容没有考虑到当地农牧民的需要,个别培训甚至把内地和沿海一带的种植、养殖技术作为培训内容,殊不知地域差别之大。(六)农牧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农牧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根源在于他们没有体会到培训带来的好处,也不了解他人通过培训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改变了生活现状的实际。试想一下,接受过培训的农牧民如果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能,因此收入多了,生活质量提高了,带动其他农牧民接受培训便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调动农牧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至关重要。

三、农牧民继续教育发展对策探析

查看全文

农村金融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

摘要:以民族地区青海为例,采用向量自回归(VAR)的方法,研究农村金融发展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对农牧民收入有促进作用,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对农牧民的收入增长产生负面抑制作用。对策建议是:拓宽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产品;完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推进金融服务便利化,与物理网点形成互补;扩大农村金融规模,强化支农效率。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农牧民收入;VAR模型

一、前言

列政策性文件聚焦“三农”问题,因为“三农”问题一直是关系到国家整体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农民收入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无论怎样提高农民的收入,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积累和投入,都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青海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农牧民贷款难和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农牧区融资特别是基层农牧区融资难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因此,必须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农村金融,着力增强金融服务“三农”的功能,为农牧民增收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这对建设当代新农村、新牧区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回顾

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国内外学者对其作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观点:(一)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Greenwood等(1990)直接讨论了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发现在金融发展初期,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也扩大了收入差距。随着经济增长,这一差距将逐步缩小。[1]李鹤等(2019)利用1996—2016年我国东北的相关数据,建立了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关系。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对农村居民非农收入具有长期正相关作用。[2](二)产生负向的抑制作用。Lee等(2000)认为,导致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的原因在于金融资产越来愈多地集中到富人手中。[3]刘旦(2007)利用生产函数模型,通过1978—2004年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增收有一定的负面影响。[4]从以上分析能得出,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民收入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并且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有很大影响。但是,许多研究忽略了区域的特殊性,特别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如何通过发展农村金融促进农牧民增收的研究成果较少。本研究以青海省为例,探讨农村金融发展与该省农牧民收入增长的关系,并提出了该省农村金融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政策建议。

查看全文

农牧民养殖户抗旱饲料补助办法

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针对当前我区持续发展的旱情,为有效缓解全区农牧民养殖户饲料紧缺问题,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防大旱、抗大灾的思想,自力更生,同心协力,共抗旱灾,确保全区农牧民养殖户饲料安全,努力将灾情损失降至最低程度,维护农村牧区社会大局稳定。

二、补贴办法

由区内两家饲草料加工企业(即苏米图的维丽斯饲料生产厂和赛乌素绿洲草业公司)生产颗粒饲料,每吨饲料限价进行出售(配方标准由区农牧业局制定),政府给予每吨饲料400元补贴。

三、补贴范围和标准

查看全文

新农合医疗制度对农牧民需求的影响

一、新农合制度对医疗需求方———农牧民的影响

(一)农牧民参与新农合的状况

1.农牧民参与水平及其原因

截至2007年底,调查样本乡镇(苏木)全部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为100%,农村牧区居民参合率为89.15%,并且自愿参加新农合的比例超过了95%。这表明,农牧民对实施新农合制度存在着潜在的需求,新农合制度的推行得到了农牧民的基本认可,农牧民具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尽管农牧民的新农合参与率较高,但仍有近10.85%的农牧民没有参加新农合。研究和探讨究竟哪些因素制约了这些农牧民参加新农合,对于新农合制度的推广和普及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调查表明,制约农民参加新农合的因素大体可以归为三类:一类是农民自身因素导致农民放弃参加新农合,另一类是新农合制度设计上的问题制约了农民参加,还有一类是其他原因。农牧民由于自身原因而放弃参加新农合的比例为36.96%(见表2)。其中,19.57%的农牧民因为平时比较健康、很少生病而放弃参加新农合,这部分农牧民的平均年龄在36岁。由此可见,在自愿参加的制度下,新农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逆向选择行为,即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往往会放弃参加新农合;15.22%的农牧民因已经参加了公费医疗、学生意外伤害保险等其他健康保险而没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只有2.17%的农牧民因为经济困难而没有参加新农合。相比之下,农牧民由于新农合制度设计不完善而未参加新农合的比例较大,达到45.65%(见表2)。其中,8.70%放弃参加新农合的农牧民认为报销手续太复杂,为了报销有限的医药费农牧民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成本,从经济上来说不合算。对上缴的新农合费管理不信任而不愿意参加的比例为4.35%,这主要是因为在以前的合作医疗实行时期,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挪用农村合作医疗资金和农牧民交钱、干部吃药的问题,这严重损害了农牧民的利益,影响了农牧民对新农合的信任。还有2.17%的农牧民认为新农合指定的村诊所、乡卫生院或县医院的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价格比其他医疗机构要高,虽然新农合对部分医药费进行报销,但最终从新农合受益的不是农牧民而是医疗机构。由于在外地打工或工作而放弃参加新农合的农牧民工所占比例最大,达到19.57%。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实施新农合地区规定仅补偿在本旗县内指定的旗县医院、乡卫生院或村诊所看病发生的医疗费用,到旗县外就医所发生的医疗费用需要旗县医院开具相应的转诊手续才能予以补偿。而农村牧区许多外出务工农牧民是到外旗县、甚至是到外省市务工,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另外,有17.39%的农牧民因为年龄太大、病情太重或因年龄太小不符合新农合医疗条件等原因没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综上所述,农牧民不愿意参加新农合既有农牧民自身的原因,也有新农合制度设计上的原因,然而,新农合制度本身不完善则构成了制约农牧民参加的主要原因。

2.农牧民对新农合制度的认知程度

一项新政策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参与各方对政策本身有充分的了解。新农合医疗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农牧民医疗开支的补偿来减轻农牧民由于医疗支出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因此,农牧民对新农合制度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农牧民对新农合补偿范围的认知程度。农牧民了解新农合的主要途径是乡村干部的宣传,其次是电视、广播及报纸等媒体的宣传。调查发现,新农合制度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牧民对本旗实行的新农合的补偿类型和补偿范围的理解与政策宣传的内容存在偏差。根据新农合的政策文件,在所调查的样本村中,参加新农合的农牧民可以报销门诊费和住院费。然而,根据对农牧户的访谈,7%的农牧民认为,他们参加的新农合仅能补偿门诊费;25%的农牧民认为,仅住院费能够报销;57%的农牧民回答,门诊费和住院费都可以报销;还有近11%的农牧民说不清楚合作医疗到底能补偿门诊费还是住院费(见表3)。由此可见,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的效率。

查看全文

农牧民社会保障制度分析

摘要:本文从当前我国农牧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完善、健全农牧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思路,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牧民;社会保障制度;探析

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区域生活着大量的农牧民。近年来,我国在农牧民的社会保障权益层面、民族地区城乡分立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问题层面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到我国脱贫攻坚战役的进度,还会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从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角度出发,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整合、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切实地推进农牧民社会保障制度的革新。

1农牧民生活质量概述

现阶段,农牧民贫困人口问题仍然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役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据统计,我国农村、牧区的平均贫困人口数量为125万,在全区农牧业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为9.1%;其中,特困户人口共计40万人次,占全体贫困人口数量的32%。这一数据表明,就当前状况来看,农牧民脱贫项目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这离不开当地政府部门、社会保障部门、慈善企业等社会机构的共同努力。值得欣慰的是,近两年,随着互联网扶贫产业的兴起,很多地区的农牧民生活水平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不仅体现在当地农牧民的实际生活质量上,更体现在区域经济的结构优化上。例如,截至2020年三月,西藏农牧民的转移就业工作已完成年度目标的32.9%,有望突破2019、2018年创下的数据大关,实现就业转业的新突破。

2农牧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现状

查看全文

农牧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培训规划

##县农牧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培训规划

今年来,县委、政府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不断完善政策、强化服务,五原县转移就业和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后的五年,我们将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种植创新、养殖突进、工业强兴、三化推进”的整体发展战略,按照对外输出和就地转移的原则,使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充分就业,现将“十一五”期间我县农牧民转移和培训规划制定如下:

一、指导思想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加快推进我县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的市场就业机构,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和“政府扶持、齐抓共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新机制、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我县的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工作,为农牧民就业创造宽松环境。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一五”期间,全县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占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的50%以上;农牧区劳动力培训占转移就业人数的60%以上。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实现人口进城、工业入围、产业集中和要素聚集,积极引导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通过职业技术培训实现就业,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农,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预计到2010年,全县城镇率达到53%以上,为有效吸纳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统筹城乡就业,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走好第一步。

查看全文

青壮年农牧民普通话培训总结

根据《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办法》的规定,按照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联合印发的《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农牧区各乡镇实际,为了提高我市青壮年农牧民普通话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牧区整体发展。我市于11月18日至22日在中学多功能能会议室举办了为期5天的2019年青壮年农牧民普通话培训。现将培训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本次培训主要根据广大青壮年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要,从普通话语音知识、汉语拼音认读、普通话口语技能训练、语言与文化、宣传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等方面开展了培训。主要目的是提高全市农牧民普通话普及程度,使青壮年农牧民的普通话水平有所提高,语言口语表达能力明显增强,在日常交流中能自觉运用普通话,为我市青壮年农牧民说好标准的普通话奠定基础,为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提供交流平台,为推广规范的普通话做铺垫。

主要培训了汉语拼音的“声调”、“方音辩证”、“话题即兴演讲训练”、“普通话水平测试模拟训练”等内容。日常口语的培训内容主要是普通话口语说话培训。本次普通话培训按照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取学员集中讲解、学员自学,再集中辅导方式开展培训工作。

本期培训共计培训我市片区各乡镇青壮年农牧民200人,其中镇39人,镇30人,乡9人,乡38人,乡12人,乡25人,镇18人,乡12人,乡17人。

在培训过工作中,参训学员充分认识到了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学员们遵守学习纪律,学习态度端正,上课能认真听讲,课后能积极探讨,并能学以致用,踊跃发言。涉及培训的各乡镇认真组织,积极配合,乡镇语委办负责组织本乡镇青壮年农牧民参加培训,并负责培训全过程的人员召集,纪律管理和生活管理。市语委办组织5名普通话水平在二级甲等及以上的普通话培训专业教师开展培训工作。通过市语委办和片区各乡镇语委办工作人员及广大参训青壮年农牧民的共同努力,本次普通话培训顺利结束。

通过本次普通话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我市青壮年农牧民使用普通话与他人沟通和交际的能力,提升了自身素质,消除了外出务工农牧民的语言障碍,提升了青壮年农牧民就业创业能力,提高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为我市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查看全文

农牧民技术培训半年工作总结

一、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宣传普及和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农牧民科技意识

半年以来,县科知局充分利用“科普宣传月”、“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日”等宣传活动,加大向农牧民群众宣传种植、养殖、知识产权等各方面科普知识,进一步提升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科技文化知识水平。

1、以“科技之春”科普宣传活动为契机,加大科普知识宣传力度。3月27日县科知局与县科协在休闲广场开展了以“助力脱贫奔康推进乡村振兴”为主题,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通过发放资料、科普宣传等形式进行了宣传。同时邀请了县农业、畜牧专家进行现场咨询、解答种养殖方面的问题。活动中,发放藏汉双语的《食用菌栽培手册》、《科普》、《科普好玩》、《牦牛养殖技术》、《地震应急知识》、《知识产权100问》、《地球与环境》、《科学与生活》等农牧业科技实用技术知识书籍共16种1200余册,咨询人数达150人次。

2、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力度。4月26日由县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牵头,联合县食药监局、县文体广新局开展了以“倡导创新文化,尊重知识产权”为主题的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此次宣传周活动以《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法》和《知识产权法》等法律法规宣传为主要内容,并以发放图片资料、播放影像资料等方式进行,共计发放宣传资料500多份。通过此次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大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对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3、切实做好科普宣传周宣传教育工作。2018年5月,为切实做好科普宣传周宣传教育工作,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科学生活。我局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以“科技创新强国富民”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宣传活动。在休闲广场悬挂宣传横幅,全体机关干部发放宣传单、宣传册20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100余人次,广泛宣传科技创新知识。在科技周期间,利用部门优势,加强协作,强化宣传,营造声势,进一步扩大了科技周活动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活动的开展。

二、加大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超额完成民生工程任务我局通过“沉下去”、“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加

查看全文

农牧民增收上半年工作总结

今年上半年,供销社按照县委县政府助农增收工作要求,以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农资组织体系的建设为着重点,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及时制定了目标任务,明确职责,围绕全县大政方针把工作落到了实处,取得了实效。现就上年年来开展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年初制定了工作计划,成立了领导小组,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对全县的13个农资网点进一步规范,制作统一的标识标牌,货物明码实价,挂牌服务;二是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牧民的春耕生产工作,引导农民正确使用农肥,特别是复合肥使用方法等进行宣传;三是切实做好农资补贴工作,让种植农民直接受益。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扎实开展,农资网点经营进一步强化。今年共销售各类肥料294吨,其中磷肥236吨,其它各类农资58吨,供销社会同工商质监部门深入农资市场开展检查,有力的维持了市场秩序,有效地遏止了伪劣农资的进入,主导了市场价格,让农民买得起用得起放心农资。

二、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一)农资网点经营的肥料品种单一,跟不上农民所需,特别是蔬菜、果树所需的有机微肥没有组织供应,农药方面抗病毒药物不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