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1 23:27: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民增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一、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
(一)农村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等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尚未建立,来自二、三产业所占农民增收份额较小。
(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导致农产品增收空间越来越小,农民的收益被增幅更高的农业生产成本所抵消,使农民增收受到很大制约。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制约着农业增产增收。农民是否具备增收的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基础设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央加大了对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但中央及地方对改善农村状况的投入还不能满足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农业基础设施较落后,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保障能力不足,制约着农业增产增收。
(四)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产品质量不高,制约了农民增收。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使农产品品种开发和加工滞后,导致农产品品种单一、质量低、精深加工率低、附加值小,难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影响了农民增收。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农民增收意见
党的**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党的**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时代要求,遵循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加强“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战略部署。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坚持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改善民生,不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迫切的实际问题。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出难得的好局面。粮食连续4年增产,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改善,社会事业发展和扶贫开发迈出重大步伐。农村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农业和农村形势好,为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作出了重大贡献。实践证明,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要求加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和适时适度调控进口难度加大,要求加快提升农业竞争力。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要求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缩小城乡差距难度加大,要求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农村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兼顾各方利益和搞好社会管理难度加大,要求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全党必须深刻认识“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把握新机遇新挑战,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紧迫感,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
**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
在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农业的多种功能日益凸现,农业的基础作用日益彰显。必须更加自觉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
关于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为了解我乡农民增收情况,为促农增收提供更多可行的办法,今年9月本人对我乡的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研,先后在全乡十个行政村召开了由乡分管农业负责人,农业站,农技站,村支委委员,种植业、养殖业大户参加的座谈会,广泛的听取了情况,深入的展开了讨论,突出了当前制约我乡农民增收主要因素,如何拓宽我乡农民增收渠道,以及在助农增收工作上乡党委、政府的计划与建议。
一、我乡农业生产现状
乡幅员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453亩,辖10个村,89个村民小组,3052户,总人口12176人,场镇人口达400余人,人均耕地近1亩。2012年全乡农业生产总值2978万元,粮食年生产能力6213多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930元。
二、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农村建设是重中之重,农民能否增收是决定这一宏伟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从调查到的情况看,制约我乡农民增收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水平低,赶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节奏。
农民增收新思路思考
农民增收面临诸多困难
靠政策补贴拉动增收难。去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是历年来最大的,“两减免、三补贴”对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年,由于受中央和地方财力的限制,在上年较高基数的基础上,财政支持农民收入继续保持大幅度增长,难度很大。
靠价格上涨拉动增收难。去年,由于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纯收入人均增加165元,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52.5%。今年以来,主产区粮价跌势明显,6月份山东、河南、安徽小麦收购价格每百斤同比分别下降14%、9.9%和14.9%。从国际上看,去年世界谷物产量增长8.4%,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将下跌,这势必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国内市场价格产生影响。因此,今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将明显下降,有的地方、有些粮食品种甚至可能出现增产而减收的现象。
靠粮食增产拉动增收难。**年粮食增产,播种面积增加因素的作用占25%,单产提高因素的作用占75%,而适宜的气候是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今年没有再现去年的气候条件,加之播种面积也很难继续大幅度增加,所以,今年粮食产量无法在去年的水平上继续大幅度提高。
靠降低成本拉动增收难。据有关部门测算,去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平均上涨10.6%,其中化肥上涨12.8%,使种粮农民人均减收50多元,“两减免、三补贴”带给农民的好处大部分被抵消了。今年上半年化肥、种子价格继续上涨,涨幅全国平均达10%以上,明显影响了农民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农民的增收。
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
调查与思考:农民增收五题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农为民本、本固民安”。重视“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主题和中心。那么,实践中怎样促进农民增收?现实中农民群众有什么困惑和难题?期盼政府为他们提供哪些具体帮助?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农村作了一些调查,既走访了产业结构调整合理、经济发展快、农民收入高的先进村,也调查了农民收入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比较慢的村子,并就具体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要引导农民向身边的典型学习
下乡调查,了解到城郊有四类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最快:
一是“白领”型。现在,农村中一些人积极转变观念,主动去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学习深造;还有些人自发成立专业协会,交流学习各种技术,其中不少人被邻近县乡村组或农民聘请为技术员,收入颇丰。这些人并没有端国有农技推广部门的“饭碗”,但实际是农技推广的生力军。他们已不是原来意义的农民,成为农民“白领”,是农民中凭科学技术挣钱的新一代。
二是“机动”型。这类农民头脑灵活,观念新颖,信息灵通,思想活跃。他们时刻关注市场,不苛求经营范围,只要有需求,立即主动投入,通过利用信息打时间差、找空间差来“挣活钱”。中介、服务、贩卖、甚至单纯提供信息,什么都可以干,通过机动灵活的经营活动获利。
三是“创新”型。这类农民的最大特点是出新、出奇、出特。如有的养特种动物,有的种特种植物,有的搞“农家乐”,有的搞土特产。有位农民就专门将自己的家庭养殖特点概括为土产、绿色、野味,并大力宣传,使之更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自然销售效益大增。
农民增收的现状与困难分析
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是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明确目前农民增收现状与难点,是研究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试对陕西省农民增收的现状、面临的困难进行分析,以期为有关部门研究农民增收问题提供参考。
一、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根据统计分析,目前全省农民收入增长变化呈现如下特点:
(一)从增长趋势看,由缓慢增长步入快速增长轨道。据抽查,××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比上年增加元增长。与年相比,净增收入元年均增加元增长。××年上半年抽查结果,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元,比上年同期增长,是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一年。
(二)从数量结构看,表现为两升一降。即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逐年上升。据抽查,××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元,占到纯收入的,与年相比,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提高了,年均增加元,年均增长。××年上半年我省人均工资性收入为元,同比增长,贡献率达;现金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上升。××年,现金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上升为。实物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下降为。家庭经营性收入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下降。××年,我省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纯收入为元,占纯收入的比重由年的下降为××年的。××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元,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为元,贡献率为。
(三)从增收成因看,价格和政策因素对农民增收拉动效应较大。年以前,粮食价格连续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现成效,全省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农民收入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年××年,乡镇企业发展减速,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农产品相对过剩,价格持续回落,农民收入进入低速增长期。××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我省积极实施税费改革和粮食补贴政策,同时加强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普查和管理工作,有效地拉动了农民收入增长。据抽查分析,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元,比上年同期增长,是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一年。
县长在农民增收调研会讲话
同志们:
今天利用半天时间,实地察看了我县农民增收的几个典型项目,感到很高兴,无论是食用菌的工厂化生产,还是小水果种植、畜禽养殖、来料加工等项目,都产生了良好的效益,带动了一方农民致富。农民增收工作是当前的热点问题,省、市都抓得非常紧、严、实。上半年我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461元,同比增长3.1%,在全市排名第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全年7%的增长目标尚有一定差距,在这项工作上既面临较大压力,又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省内的松阳县以农村住房改造为龙头,带动农民致富,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了14.7%,我想我们同样也还有很多潜力可挖。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农民增收要着重深化三方面认识
1、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去抓农民增收工作。抓好农民增收工作不仅是农民自己的事,而且是政府部门、乡镇肩负的重要职责。近些年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之势,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农民转移就业受阻,增收显得更加困难。部门和乡镇干部特别是农口部门,要看到差距的存在,满怀感情地关心农民疾苦,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多用实劲、多出实招、多办实事,只有满怀感情,沉下心去深入研究,才能让农民增收工作不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上。
2、要把农民增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农民收入的高低,是直接体现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富裕程度的最为重要的标志,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中,前两条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也就是让农民通过创业就业来增加收入,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都需要建立在农民增收基础上。我县的新农村建设,也要以农民增收为基础,没有一定经济基础,一切建设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3、要增强抓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近年我县农民收入水平增长较快,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我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635元,而全省已经达到了9258元。本来在我县之后的松阳等地,也以两位数的强劲增势在迅速追赶。当前经济增长的变数仍然很多,完成7%目标还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希望各部门、乡镇务必增强紧迫感,不折不扣地抓好农民增收工作。
小议区域农民增收的制约
本文作者:任中玉工作单位: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新乡商校区
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是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其意义重大深远。促进贫困农民脱贫致富,解决“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增收。
一、农民增收滞缓的现状
近年来,虽然我国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有所减少,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但粮食总产量仍然呈增长态势。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农民并没有因农产品丰收而增收,相反出现收入下降趋势,出现了粮食增产不增价,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我们调查走访了卫辉市狮犳头乡水峪村、封邱县黄德镇、辉县市盘上村、沁阳市紫陵镇坞头村,尽管这里的农民千方百计挖掘土地潜力,像绣花一样耕耘土地,但收入了了。的确,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单纯依靠增产已经难以成为农民增收的因素,财政投入对农民增收的边际效应降低,利用提高农产品价格政策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和作用越来越弱,农民收入增幅明显回落,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历史的经验证明,农民收入上不去,就会农业衰退,农村落后,这时即使城市有些现代化,根基也不稳,甚至使整个社会不稳定。由此可见,解决农民增收难问题迫在眉睫。
二、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制约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因素,是自然条件、历史沉积、体制机制、政策安排、工作方法、人的素质和领导意识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包括恶劣的地理环境及旱、涝、虫等自然灾害;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面广,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产品市场波动剧烈,农民增收日益受市场约束;农业人口多、人均资源量少,生产分散经营;和农民信息不灵技能缺乏;农业生产成本高,利润薄;国家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技术支持不足;非农产业发展速度较慢,城镇化进程滞后,非农收入较低,劳动力转移困难,增收渠道不宽等等因素。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但是,抛开个别地区的个别情况,我们将以上影响农民增收的共性制约因素分门别类,划分为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一)社会因素(Y1)1.农业人口多、人均资源量少,生产分散经营(Z1)。2.国家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技术支持不足(Z2)3.非农产业发展速度较慢,城镇化进程滞后,非农收入较低劳动力转移困难,增收渠道不宽(Z3)。(二)自然因素(Y2)1.恶劣的地理环境及旱、涝、虫等自然灾害(Z6)。2.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面广,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严重(Z5)。3.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农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与市场波动剧烈的矛盾(Z7)。(三)经济因素(Y3)1.农民增收日益受市场约束和农民信息不灵,技能缺乏的矛盾(Z4)。2.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农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与市场波动剧烈的矛盾(Z7)。3.农业生产成本高,利润薄(Z8)。
农民增收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只有增加农民收入,农业才有发展,农村才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才有基础。本文通过对XX县当前农民增收状况、农民收入来源及农收增收存在的问题的全面分析,就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提出了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劳务输出、搞好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农业科技体系、加强扶贫攻坚等几项重要措施。
关键词:农业、农村、农民、增收
引言:
近年来,XX县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农业科技,有效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步增加,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发展,但目前仍存在许多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如何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工作。
1.XX县农民增收现状
土地流转农民增收调查与思考
一、荆门土地流转的现状分析
荆门市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底,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79.5万亩,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129.5万亩(农民合作社流转44.5万亩,龙头企业流转25.4万亩,专业大户流转50.3万亩,家庭农场流转9.3万亩),占全市流转土地面积的72%,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11.6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5%。对于经营的效益,据荆门市农业部门的统计,2016年,近2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盈利的约占31.5%,保本的约占60%,亏损的约占8.5%。其中,种植类亏损的在5.8%以上。为了了解土地流转对农民增收的影响,课题组选择了龙头企业2家(钟祥彭墩集团、京山国宝桥米公司)、资本下乡企业2家(东宝区某竹柳种植公司、掇刀区某蓝莓种植公司)、农民合作社3家(钟祥某红豆杉合作社、京山某水稻合作社、沙洋某花卉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2家(京山某水稻家庭农场、沙洋某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整村流转的村1个共10个样本进行分析。从10个土地流转的样本分析来看,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土地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的趋势明显,而且面积大,流转面积达1000亩以上的有6家,500亩以上的有4家;二是流转时限长,流转年限最少的15年,最高的达到40年;三是经营效益差异明显,10个样本中,6家盈利,1家保本,3家亏损。盈利的一般都制定了农业发展规划,注重现代种养技术的运用及科学管理等;亏损的,一般都是不懂农业管理,或经营传统种植业,或政策扶持不力等。
二、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增收的渠道多元化
根据国家统计年鉴对统计指标的解释,农民收入可以划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是指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是指农户通过从事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服务业的收入,财产性收入是指农民土地租金或资产入股分红的收入,转移性收入是指国家或社会给予农民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资产所有权等。由于农民获得的转移性收入大体相当,且与土地流转无关,因此,本文仅探讨另三类农民的增收问题。(一)土地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促进了集约化经营,有助于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不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后,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盈利能力大幅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大大提高,从而促进农民增收,既提高了土地转出方农民的收入,也辐射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增收。如钟祥市彭墩集团吸纳周边2.8万亩土地入股,通过统一经营、股权分红,大幅增加农民的收益。2016年派发给参与土地流转农户的红利超过1200万元,户平均增收2000元。该村农民付万科以30亩耕地入股分红13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06年不足4700元增加到2016年的3万元。再如钟祥某红豆杉合作社,流转土地10200亩,并调整产业结构,将一般水稻改种绿色有机大米,将原来的杂木山林改种泡桐树,套种红豆杉,由合作社给152户入社农户提供树苗,农户利用荒山、荒坡分户种植,合作社集中收购,农户既有经营的收入,也有在合作社务工的收入,还有分红收入,户年平均增收13万元,而合作社总收入达到1900多万元。正如有学者所说,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能够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优化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3]。(二)土地流转激活土地资源,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荆门市统计数据显示,土地流转以来,农民通过获取租金或分红,将土地承包权这种无形的财产转变成了有形的财产性收入,2014年至2016年间,全市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1.1倍,年均递增44.3%。课题组调研的10个土地流转样本,分别采取出租、互换,转包、转让和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其中,京山某水稻种植家庭农场、沙洋某种养结合家庭农场采取直接转包方式,按年亩产稻谷600~800斤计算,以国家指导收购价上浮8%结算;京山国宝桥米公司采取入股方式,先由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入股后,由公司统一经营管理;钟祥某红豆杉合作社采取租赁方式,分别按照每年每亩850元的价格租赁;沙洋某花卉合作社联合社采取的是多种方式组合,分为一次性流转、入股分红、每年现金支付三种方式,农民收入多元化。(三)土地流转促进劳动力转移,提高了农民工资性收入2013年,我国农民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超过家庭经营性收入,成为我国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郭明亮,李瑶(2011)以雅安市雨城区农村地区为例,研究了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发现土地流转后,农民收入方式不再依赖于土地,收入来源逐渐多元化[4]。根据荆门市统计数据和10个样本的调研来看,农民收入呈现多样化态势。一方面,农民作为土地流转的流出方,通过土地流转,工资性收入得到增加。因为土地流转形成了规模经营,产业辐射和带动效应增强,产业链条拉长,农民务工机会增多,不少农民到规模经营方打工,获取相应的劳动报酬,从而增加工资性收入。2014至2016年,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年均递增24.8%,比2011至2013年间递增提高5.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随着土地流转加速推进,释放了部分劳动力,赴省外、市外务工人数显著增加,农民逐步向产业工人转变,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2012至2014年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2.3倍。京山县某村实施整村土地流转,给企业种植优质水稻后,外出务工的人数明显增加,每年户均务工收入3~4万元,全村人均增收2000余元。沙洋县某花卉苗木合作社联合社,社员100余户,苗木种植面积达2.6万亩,带动周边5万人直接从事花卉苗木种植及相关产业,辐射拉动40余万亩花卉苗木基地的生产、销售,苗木每亩增收1万元以上,带动7000余人就业,年收入达到2.5万元。
三、土地流转困境制约农民增收
土地流转推动了规模化经营,而规模化经营往往伴随着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现代化经营,有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农民增收。但由于土地流转环节不畅、规模经营主体经营不善、政策扶持不力等因素,提高了农业经营成本,降低了农业经营效益,从而影响农民增收。(一)农民对土地流转有顾虑,影响土地的连片流转,制约了农民增收由于土地流转政策宣传不到位,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仍存顾虑。据调查,农民的顾虑主要表现为:对土地流转的政策缺乏了解,对承包权和经营权的认识不清;对流转合同到期后自己是否还能保留承包权有顾虑,担心土地流转的后续生活没有保障;怕土地流转租金难以兑现,土地复耕没有赔付机制;将土地作为非农就业的退路,恋土情结严重,担心土地流转后外出务工受阻时返乡又无田可种等。因此,部分农民宁可粗放经营甚至撂荒也不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在种植大户规划连片种植时,往往因为一户或几户农民不愿意流转而无法连片经营,导致出现较多的“插花田”,影响土地整体耕作效能的提高,影响了农民增收。钟祥某红豆杉合作社和沙洋某花卉苗木联合社,252户中有78户未参与土地流转,靠农业和零工收入一年只有3万多元,比参与流转的农户少2~3万元。(二)土地流转不规范,存在纠纷风险,影响农民增收土地流转是一种市场行为,但现行政策法律体系中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和约束机制,土地流转双方违约的代价十分轻微,这就使得土地规模流转的风险居高不下[5]。土地流转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调研显示,易出现无书面土地流转合同、土地流转未报备案、土地互换期限约定不明、因经济利益驱动而毁约等四类案例,导致法律纠纷的风险较高,一旦流转方经营亏损并违约,农民的利益无法保障。例如,东宝区某村流转了1400余亩土地给某竹柳公司,因效益不佳资金链断裂导致老板跑路,农民仅得到当年务工的收入,相关土地流转费计200万元没有兑现,却因前期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法律诉讼举步维艰。同样,一些农民契约意识不足,在土地流转收益低于预期而业主经营效益较好时,会产生心理不平衡,甚至擅自违约。既不利于经营主体稳定生产经营,也不利于农民实现持续增收。(三)扶持措施不到位,导致土地流转后经营成本高,影响农民增收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当前政府主导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符合规模经营主体要求,土地整理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土地整治标准不高,整治后平整度不适应大规模机械作业要求,这一点以水稻种植最为明显,土地流转后,必须对土地复整。另一方面,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千篇一律,整治后的路网、水系等建设与土地流转项目的生产需求不一致,需要重新规划,提高了经营成本,影响了农民的增收。据对10个土地流转样本的调查,经营主体由于前期土地流转租金、基础设施改造以及农业生产方面的投入都很大,而融资又十分困难,不仅影响了农业高新技术的使用和农业效益,也限制了农民增收。京山县某合作社流转土地8500亩用于精品农业生产,该项目获得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项目资金470万元,目前仅到账200万元,还有270万元未到位,影响了后续项目建设,导致合作社亏损,无法支付农民的土地流转费,农民也无法获得务工收入。(四)土地流转后不善经营,影响农民增收调研数据显示:有的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产品销路不畅;有的不愿意用农业新技术,仍然用传统技术生产传统产品,导致经营状况不佳,影响农民增收;有的大规模流转耕地后,迟迟不兑现农民的土地租金;有的为了确保耕地的产出,应对干旱,水田改旱田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了“非粮化”趋势;还有的项目论证不足,匆忙上马,导致亏损。如掇刀区某村流转土地3100亩给某企业种植蓝莓,因前期未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后来才发现该土壤不适宜种植蓝莓,销量惨淡,经营方被迫将85%的土地返租给农户,由于经营方进行了土地整治,毁掉了田埂,小田变大田,水田变旱田,农户难以返种水稻问题,损失较大,加上企业经营不善,仅兑现一半的土地租金,造成农民大幅减收。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农民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