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素质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1 23:06: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民素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民素质论文:从农技推广看农民素质的强化
本文作者:袁德军管凯义工作单位:磐石市宝山乡农业技术推广站
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宣传作用农民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教育、宣传中,向农民传播先进科技文化知识的同时将转变思想观念放在首位,适时引导其抛弃传统的小农意识,走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误区,改变落后的、不文明的甚至愚昧的观念和习惯,逐步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风尚,使其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获取精神上的文明和解放,自觉融入市场经济浪潮。当前,生产劳动不再是单纯的体力消耗,而是“技能+体能”“知识+勤劳”的复合性支出。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浪潮中,惟有不断接受教育才能紧跟社会发展节拍。大力实施教育培训工程,努力提高农民学、用现代科技的能力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最终体现在现代科技的应用能力上,若想实现这一目标,当务之急就是要着力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制,以帮助农民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和扩大增收渠道,进而建立重科技、重技能、重服务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素质培训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来加强农业科学、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加大对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所需技能的专业化培训,才能培育出具有现代农业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民群体,进而形成以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为主体的农业人力资源结构和人才优势,推动农业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科技企业,充分调动其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二者的建立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农科教相结合的突破口,既可带动科技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向农村扩散,也能激发广大农民爱科技、学科技和用科技的热情。积极建立农村信息网络,为科技文化信息向农村传播提供便捷条件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环节之一,积极建立专业化的农村信息工作队伍,建立起功能完备、开放畅通的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及时、准确地向农民输送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趋势、价格变动、新技术和新品种以及政策环境等各方面信息。
加快推进网上招商、贸易、教育和办公等现代化方式的应用,提高农业管理和服务方式的信息化水平,推动农业经济步入信息化、规范化、高效化的发展轨道。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实施教育培训工程无论软、硬件设施,农村学校均落后于城镇,无法满足农民科技培训的需要,农民获取科学技术知识的渠道缺乏通畅。为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村培养优秀人才,政府可以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支农资金,加大对农村教育、培训的投资,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在搞好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搞好农村的职业教育,重视对农业劳动力的技术和技能培训,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作为科教兴农、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大举措。农民技能培训不能流于形式,要重实效,通过科技下乡、技术服务和科技直通车等多种方式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为其提供技术服务,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科技水平,以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普及。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加强农村科普工作科普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广大农村的科普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要针对不同对象,选用适合的形式和内容进行科普宣传和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结合农村文化活动大力开展科普工作,这对于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3]。
总体看来,加强农民文化科技素质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在于培养数以亿计的观念新、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以及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农民科技教育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贡献率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新世纪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农民素质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新农村农民素质
论文摘要摘要:该文论述了我国农民素质的目前状况以及提高农民素质的战略意义,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的思路。
2006年中心一号文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也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来看,无论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无论从当前着眼,还是从长远考虑,都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都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一、我国农民素质的目前状况和提高农民素质的战略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9.2亿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多。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文盲率6.72%,其中城镇4.04%,农村8.25%,农村文盲率是城镇的2倍多。2004年,农村文盲率为10.7%,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7年,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39.1%,远低于城市人口65.4%的水平。这仅是全国农民的平均比例,但地区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越是贫困的地区越是不重视教育,越是不重视教育,农民的素质越低,从而形成可怕的恶性循环。同时,农民的科技素质也很低,据2001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结果,具备科学素质的农民仅占0.4%,仅及城市居民3.1%的七分之一。“三农”新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新问题,农民新问题的核心是素质新问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下,给他们在接受新观念,索取新信息,提高职业技能,参和市场竞争带来极大的障碍,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没有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就缺乏根本的支撑。迅速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业新技术革命的根本保证,是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内容。
二、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的策略
农民素质工程工作打算
为了深入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加强对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增收,根据市万名农民素质素质推进会和全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本乡实际,提出如下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以培养素质型农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总要求,在教育培训上规范化,培训就业上一体化,劳力开发上品牌化,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2011年,全乡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568人,其中农民转移就业技能等级培训157人;农业专业技能培训411人,使全乡多数农户每户都有1名主要劳动力通过教育培训,60%的适龄农民经过知识技能培训。
1、农民转移就业技能等级培训157人。
乡村振兴下农民素质提升路径
摘要: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体,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提升其各方面素质是实现农村发展和农民自身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特别是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提升农民素质会极大地助力农民就业问题的解决。促进农民素质提升,需要遵循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主体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全面性和典型性相结合的原则,促进经营管理素质、政治法律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不断提升。对此,农民要培养市场发展意识,政府要完善政治参与机制,农村要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社会力量要营造良好环境,从而合力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民素质;提升路径;农民就业
高素质农民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重要标志,提高农民素质能够使农民适应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高就业能力。首先,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在选择提升农民素质的路径时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即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全面性与典型性相结合以及阶段性与长远性相结合的原则。其次,明确路径的内涵,这是一条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不断提高、政治法律素质持续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升、科技文化素质受到重视、身体素质不断增强的路径。最后,主要从培养农民市场发展意识、完善农民政治参与机制、推进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这五个方面针对路径的实施提出一些思考。
一、路径的坚持:以“四个原则”为基本遵循
(一)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
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是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主体作用的重要体现,“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1]这样农民的意愿不仅会得到充分尊重,而且还有利于调动农民主体提升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坚持主体性原则会让农民感到提升素质是自己的事,从而通过自主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这样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会得到不断提升;坚持这一原则有利于农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农民突破素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束缚,激发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创造活力,从而培育出高素质的乡村振兴主体力量[2]。
农民素质下农村民生改善探讨
农村民生改善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农村民生改善的主体,农村民生改善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素质。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就没有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农村民生改善就会缺乏根本的动力支撑。因此,在农村民生改善的进程中,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经营能力,培养知识化的新型农民,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村民生改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农民素质对农村民生改善的影响分析
(一)农民素质影响着新农村的建设进程。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民知识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丽和谐村镇的关键是提高人的索质。积极引导和培育农民:提高修养、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移风移俗、团结互助的崇高美德,有利于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促进村镇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农民素质制约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内在需求,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都在70%以上,而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尚不到4o%。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农民接受职业技能的教育学习和培训非常的少,缺乏职业专业技能,文化水平较低、没经过技术教育学习和培训、缺少一技之长的农民,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三)农民素质影响着农民收人。从图1可以看到农民素质与收人之间呈现一种很强的相关关系,农民素质对农民人均纯收入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加快提高农民的素质,经过系统培训后的农民,大多可成为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骨干。从某种意义上讲,培训一名农民,就等于增加了一个产业开发技术能手,这既可以提高特色产业科技含量和开发效益,又可以拓展农民就业增收门路,从而有效增加农民收人。
二、农民素质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农村的文盲人口及文盲率都有所下降,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有所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大浪潮中渐渐认识到科技和信息的重要性,掌握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增强;思想道德素质有所提高,守法、护法的意识也明显提高。但是提高的程度还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的要求,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瓶颈”。
农民素质提升交流材料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农业的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2012年以来,镇将大规模培训农民,教给农民致富技能,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经过一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仅供参考。
一、培训前农民素质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1、农民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关注度不高,主动接受科技知识的意识不强。求温饱、小富即安的思想严重,对依靠科技发展生产的认识不够,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途径单一。从农民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来看,通过看电视获取信息的约占80%,通过书本报纸获取信息的约占10%,而通过电视关注农技知识的比例更小。大部分农民缺乏农业实用技术,发展经济产业底气不足,怕冒风险。
2、农民对农业实用技术的需求强烈,但现有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途径单一,不能完全满足农民需要。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为农民提供农技服务、宣传普及科技知识、培训技能方面尚缺乏有效的手段,现有最主要的、最有效的途径是乡镇农业农村干部、农技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到田间地头“面对面”地传授,而这种方式更多地受到村落农户及所处地理位置、道路交通的制约,还受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人员能力素质的约束,在面上缺乏广度。根据镇政府对农民培训需求的调查结果看,90%的农民希望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大多数为种养殖业培训,其次是外出打工实用技能培训,再次是农产品经营知识培训,需要法律维权知识和文化知识培训较少。
3、农民对法律政策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甚至不予关心,维权意识淡薄。通过调查,从干部进村入户了解民情来看,对《农村土地承包法》、惠农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大部分农民根本就不知道。对于当前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有的农民明确表示不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78%的农民不知道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什么。60%的农民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首先想到要诉求的是政府,只有10%的农民表示会去找“派出所”。
4、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打牌赌博、封建迷信等陋习依然存在。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80%的农民平常的唯一娱乐方式就是看电视,还有15%的农民基本没有娱乐活动。农村生存环境的好坏、地理位置的优劣、农民经济水平的高低与农民整体素质高低、科技意识的强弱成正比。越是地理位置偏远、越是经济落后的村组,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越是低下。
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农民素质,把他们培育成为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是事关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特大城市的近郊区,广州市南沙区近年来在提高农民素质方面进行了一些探
索。
着眼于提高失地农民的转产转岗就业能力,加大再就业培训工作力度。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失地农民不断增加。这些失地农民普遍缺乏职业技能,很多人成了就业困难群众。南沙区在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同时,加大再就业培训力度,增强其转产转岗就业能力。一是高度重视再就业培训工作。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再就业培训的资金投入,建立失地农民再就业公共培训基地,对失地农民进行免费的职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加强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根据南沙区的产业发展布局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及时掌握用工需求动态,切实做到培训专业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把失地农民培训成为南沙开发建设急需的劳动者。三是加强再就业培训的实用性。与驻区企业特别是新办企业合作,大力开展开发岗位、定向招生、定岗培训、安置就业一条龙的“订单式”培训,根据岗位技能要求,由政府提供培训资金、企业组织定岗培训,安置培训合格的失地农民再就业。四是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出台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措施,扶持他们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着眼于提高农民的现代科技素质,大力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培育新型农民,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农民现代科技素质,增强其致富能力、创业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南沙区大力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帮助农民增强科技意识、掌握科技知识。一是建立健全农民科技培训机制。加大农民科技培训投入,动员社会力量,整合培训资源,兴办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并运用田园学校、农民课堂、网络培训、科技党课等途径培训农民,形成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科技培训机制。二是大力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开展经常性的“三下乡”活动,在农民安置区加快实施科普“村村通”,围绕增强农民增收致富本领举办科普知识讲座。三是加强现代农业技能培训。按照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围绕绿色生产、节约生产和清洁生产,开展分类培训;积极培养农村科技骨干和实用人才,努力使每个农民都掌握一两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每个村都有一批科技示范户;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有重点地加强对农村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
着眼于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充分运用辖区农村紧邻经济发达的广州中心城区的有利条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二是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深入推进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组、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增强农民的诚信意识、环保意识、公德意识、仁爱意识,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同时,加强村委会建设,落实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和办事公开制度,发扬基层民主,培养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三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增加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文化馆、图书馆和文化站、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开展业余文化体育活动,扶持发展具有南沙沙田水乡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使农民的精神境界在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中不断得到提升。
略谈农民素质现状及解决方法
勤劳、善良、纯朴是农民思想素质的主旋律,但是小富即安和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习惯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市场经济意识淡薄,思想观念陈旧,小农意识严重等方面。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对腐朽落后的东西认识不清,甚至沉溺于封建迷信活动;部分青年农民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思想、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有所膨胀。在农村“脏、乱、差”的现象普遍,讲文明、讲卫生的风气尚未形成。很多地区的农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差,乱砍乱伐的现象时有发生。
一、农民素质偏低增加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
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农民素质不高,农民素质高又增加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正以为如此,总理曾强调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
1、农民素质影响农业技术推广和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是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没有科学的支撑和推动,现代农业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根本。但科学技术只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将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实践中,才能实现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而这一转化能否顺利实施是与农民素质直接相关的。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的主体,如果农民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农业技术,较快地接纳、消化和吸收农业新成果、新技术、从而充分实现新成果、新技术的效益。
2、农民素质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方案
根据《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做好2020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和《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做好2020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精神及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思路
以促进现代农业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满足农民理念知识技能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育质量效能为关键,紧密结合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实际,统筹使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开展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经理人等高素质农民培训,不断增强提高培育内容的针对性、过程管理的规范性、培育结果的有效性,不断发展壮大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加快形成促进高素质农民全面发展的政策体系。
二、任务目标
按照市局的通知省乡村振兴考核要求,各县超额10%以上完成下达培训任务数量要求以及市局下达的“2020年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指标”,2020年县完成367人的培训任务,由县农广校组织实施,按照省、市农广校相关要求统一组织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农业领军人才与农业经理人培育工作。
(一)农业领军人才与农业经理人培养计划。承担培养农业领军人才18人、农业经理人27人,该项培训由县农广校在省农广校(省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统一指导组织实施,开展集中分段培训,费用按每人3000元标准执行。
提高农民人力资本素质思考
内容摘要: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农民增收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素质,它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应用新技术的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转移速度。笔者认为,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人力资本素质的首要措施。
关键词:农民增收人力资本投资技能培训
我国的“三农”问题其核心是如何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而农民的增收与农民个人的素质是分不开的,改进我国农村的教育体制和农村医疗合作制度、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素质已成为现阶段稳定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措施。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的素质改善(经由正规教育、成人教育、在职培训、健康及营养的增进)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罗默、贝克尔等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并提出了“干中学”是提高人力资本素质的一种方法。
目前,我国农村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7.4%,小学文化程度占31.1%,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0.5%,受过专门技能训练的仅占13.6%。农村形成了人力资源丰富而人力资本却严重短缺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只有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素质,才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源泉。
实证论据
- 上一篇:农民思想范文
- 下一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范文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农民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