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思想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1 23:02: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民思想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民思想培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思想;邓小平理论;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全方面的社会变迁的过程,它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是农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文章从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启迪出发探寻培育新型农民的路径。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生产过程的主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质上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先进科学技术完美结合的结果。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只有培育千千万万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潜力,将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一、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关于农民教育的思想
1.关于农民教育的思想
(1)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新中国成立前夕,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第一次提出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著名论断,深刻地阐述了教育农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一思想是农民教育思想的指导方针。在不同的著作中,从不同角度深刻地分析了教育农民对中国民主革命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他从农民本身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出发,强调农民教育的必要性。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就深刻分析了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提出了必须通过经常性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意识教育来克服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狭隘性的毛病。这也是我党在农民成员占大多数的情况下能保持党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党的纯洁性的重要保证所在。
农民思想研究论文
一、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条件是解放农民
认为农民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在强调农民自身局限性的同时,更为强调他们蕴藏的积极力量,提出农民“无论是在革命斗争中和建设工作中都是一支最伟大的力量”。那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的主体力量呢?首要的是把农民从旧制度下彻底解放出来。途径一是必须首先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新中国;二是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是解放农民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早在大革命时期就非常重视这个问题,通过几次运动最终改变了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土地制度,农民成了土地真正的主人,到1952年底,全国除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以外,基本完成,全国大约有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约7亿亩土地,免除了过去农民每年向地主交纳的70O亿斤粮食的地租。的完成,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旧制度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经过被彻底摧毁了,农村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的完成使新国家制度从此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的基层,彻底打破了中国农村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中国共产党全面整合了农村社会,取得了对农民进行社会动员的能力,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
在经济基础上,以为手段;在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后,巩固工农联盟、加强提高农民群众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农民从政治外围进入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系,参与了国家的政治生活;文化上,破除农民的封建意识,树立他们的竞争意识、集体意识。真正从经济、政治、文化上解放农民是发挥农民主体力量的关键,也是解决中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前提条件。
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按农、轻、重发展国民经济
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农民和农村问题的解决,重点集中在如何发动农民、解放农民的话,那么在新中国成立后,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则放在如何变革农村社会生产关系,促进农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以保证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方面,对此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强调农民和农村问题的重要性,并要求全党以农业大国、人口大国这样的基本国情作为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安排计划、发展国民经济的基本出发点。
那么如何发展国民经济呢?从中国实际出发,在总结了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按农、轻、重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思想。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在论述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时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因此,他提出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地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国民经济必须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同时还提出按农、轻、重的顺序来发展国民经济。
当前农民思想现状的调查报告
当前农民思想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
一、农民思想教育现状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农民思想教育,农民思想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一)广大农民理解和拥护党的农业和农村政策,提高了思想觉悟。近几年来,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农村税费改革、“四五”普法、粮食直补政策、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以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各地编印了针对农民思想教育的学习宣传资料,组织了各类宣讲团,开展面对面的思想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教育活动,农民了解和掌握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特别是党关于农业和农村的政策,并对党的农业和农村政策表示拥护,思想觉悟明显提高。
(二)基本适应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个特殊时期,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的传统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在城乡结合部或交通比较发达的乡镇、村社,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较强,多数农民能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农民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自觉性明显提高。
(三)能正确认识开放与发展的关系,增强了开放意识。近几年来,通过教育,农民的开放意识明显增强,对外来投资者都持欢迎态度。
的农民思想教育刍议
摘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农民力量的伟大,开创性地把农民放在革命的主体地位。农民阶级的自身局限性、革命队伍的壮大、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必须对农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以满足革命形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党的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先发展农村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当前,面对农村意识形态教育相对薄弱、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落后、农业增收陷入瓶颈的现状,科学借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教育思想,重视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农民的意识形态短板,激发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助力乡村建设行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土地革命战争;;农民;思想教育;乡村振兴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最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切身利益。党的五中全会擘画了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响亮地吹起优先发展农村农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号角。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育是思想的前提,要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要求,必须重视和加强农民教育,补足补齐农民思想意识的短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视农民教育,净化农民思想,开创性地认识到农民在革命中的主体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对农民进行教育,并对农民教育思想展开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借鉴吸收这一时期的农民教育思想,对当前实施乡村振兴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思想教育产生的原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也称为“十年内战时期”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主要指从1927年8月由、和等领导的南昌起义的爆发到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期。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国内阶级矛盾下降,民族矛盾上升,国共两党由对峙转向合作,拉开了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序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宣告结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农民是革命的主体,是可以团结的重要力量,始终坚持一心为民的初心和宗旨,切实为农民群众谋福利。但在革命中,农民阶级也暴露出其固有的弱点和局限,农民现实的思想状况与革命发展的思想要求之间存在着差异。为壮大革命队伍,充实革命力量,淬炼革命思想,真正改造农民、团结农民,必须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因此,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革命队伍的壮大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思想教育的重要原因。1.1克服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的需要。农民阶级天然存在着一些固有的、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首先表现为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深刻指出:“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1]39。由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农民是可以被改造的,农民自身的局限不是它自己决定的,而是地主剥削了农民的受教育权。因此,对农民进行教育实现其自身的自我改造是能够实现的,也是必要的,经过改造后的农民可以成为坚强的革命力量。早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就强调,农民是“革命战争的主力军,然而他们的小生产的特点,使他们的政治眼光受到限制(一部分失业群众则具有无政府思想)”[1]18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教育的现实状况不仅造成了农民思想僵化、民主意识缺乏,更阻碍了农民参加革命、谋取自身利益的积极性。想要带领农民干革命就必须以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为前提,而要科学合理地带领农民开展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运动又必须对农民进行革命理论的熏陶与引导。也就是说,受传统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和封建宗法思想制度的束缚,广大农民缺乏相应的独立性,依赖性和盲从性严重,成为农民革命路上不容忽视的障碍,也迫使革命者必须加强农民思想教育。农民阶级有着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双重矛盾性格,使得他们既急于希望获取土地资源、改变贫苦生活,但又没有革命的决心与勇气,缺乏坚定的革命信念。这种自我矛盾思想更加剧了农民思想教育的必要性。农民阶级的这些特点和现实,迫使革命者必须将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必须摆在前面,以便克服农民小生产者狭隘的政治眼光和阶级局限性,让接受教育的农民真正成为革命的主体,发挥农民群众在革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1.2壮大革命队伍的需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就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关键又在于对农民的教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白色恐怖蔓延,革命前途渺茫,悲观失望情绪蔓延,再加上国民党的疯狂围剿,革命力量骤减,革命队伍亟需扩充,而人口最多的农民自然成为革命队伍争取的对象和主力之一。或者说,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要成功,就必须获得农民的支持,工农形成“合唱”,否则就会成为“孤鸿哀鸣”[2]。正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意识到农民的力量,主动走进农民、联合农民、发动农民、带领农民,实现工农联合,增强了革命力量。换句话说,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革命必须得到农民的支持和拥护,否则“国民革命不会成功”[3]。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通过一系列文章,深刻揭示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地位,大力称赞农民运动“好得很”,支持农民革命运动。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队伍的壮大,急需对农民进行教育改造,推动农民参加革命。从道路选择上看,面对强大敌人占领和统治的中心城市,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只能放弃攻打城市,根据我国国情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之路,而农村包围城市就必须聚集、团结广大农民。从革命愿望上看,广大农民受地主剥削压迫最深,一直饱受欺凌,在整个社会中处于最无权地位,有改变自己悲惨生活的强烈愿望,接受党的领导的革命性坚定。从农民自身来看,农民作为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军,是共产党真正的朋友,为了获得土地翻身当家作主,愿意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因此,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队伍的壮大,决定了必须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1.3保持中国共产党性质的需要。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将实现共产主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为全体人民谋福利的初心和宗旨始终未变。我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乡村人口中,贫农占百分之七十,中农占百分之二十,地主和富农占百分之十。百分之七十的贫农中,又分赤贫、次贫二类”[1]20,深刻地揭示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比重庞大、农民人口基数占据主体的现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广大农民饱受欺辱与摧残,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亲眼目睹了人民特别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生活的疾苦,指出“农民受到的压迫和压榨世之罕见”。为此,中国共产党就勇敢地肩负起带领农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一个自由、平等、民主、富强人民政权的重任,并在革命中突显“以农为本”思想和“为农服务”意识,让农民切身感受到利益和实惠。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在多次实践调研(包括《宁岗调研》和《永新调研》)中,通过对农民的性质和现状的分析,认识到农民的利益诉求与党的宗旨存在一致性,指出农民是可以联合的阶级。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广大农民对革命的支持,需要对农民进行教育进而改造农民、团结农民。另一方面。农民为更好地参与革命实践,也有接受科学理论教育、提高自己思想觉悟的渴望。这两方面因素的存在为农民的思想教育提供了现实可能。同时,中国共产党来源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方式,决定了党的政策、方针必须回归群众、反哺群众,维护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的可能性。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思想教育的内容
农民工思想汇报
今年在家里看新闻的时候,媒体报道称,广州及邻近的东莞等城市的农民工缺口大约在100万人,而位于长三角的浙江省等地区也出现民工荒,用工缺口达25万。许多省市都或多或少的出现民工荒现象,有的地方还出现高薪留住回家过年的农民工。听完以后,我感慨万千,曾几何时,有多少人走出乡村,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川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而如今,是什么又使他们离开这光怪陆离的繁华都市,返回自己的故土那?
有关专家分析:原因主要是分三类,一是自身原因,另一个就是用人单位的,最后就是社会原因。
一、农民自身的原因。观念陈旧、缺乏技术、怕受约束是农民自己阻碍自己外出打工的三大原因。
(一)观念陈旧。尤其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旧观念、老思想是阻碍劳务输出的主要原因。“庄户人就是种田的料”,“好出门不如赖在家”,满足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水准。有的家庭,年轻人倒是愿意外出打工,但长辈横加干涉。
(二)缺乏技术。这是农民转移就业的最大缺陷。随着经济的发展,手工作坊式的企业逐步被淘汰,现代企业的工种岗位大多技术含量较高,这对传统挣“血汗钱”的农民来说是最大的挑战。由于缺乏技术,或者技术单一,外出打工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稍微有一点技术含量便不能胜任。
(三)怕受约束。农民自幼养成随意、自由散漫的习气是企业最不能容忍的顽疾。而现代企业大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一旦违反,就被辞退。因而有的农民受不了企业的管束,只好卷铺盖打道回府。报道称:平山一位韩姓民工,嗜酒如命,春节过后在石家庄连找三家企业打工,都因酒后滋事被辞退。不得已,只能结束自己的打工生涯。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讨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对“三农”工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的核心在农村,主体是农民,作为振兴乡村的主力军,农民思想政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进程,直接关系着乡村振兴总目标的实现。本文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存在问题及完善改进的措施,以全面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推动“三农”工作更好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三农”工作;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202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足见国家对“三农”工作之重视。农民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关键因素,因此,要重视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贡献农民主体自身的智慧与力量。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树立正确发展观念,为产业兴旺提供精神支撑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发展观的重要手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激发他们作为一名新时代农民的自豪感,促使其主动掌握现代农业技能,学习先进技术,积极主动地投入现代化生产、致富增收,促进农村产业兴旺发达。
看新型农民的培育思想探讨论文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全方面的社会变迁的过程,它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是农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文章从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启迪出发探寻培育新型农民的路径。
[关键词]思想;邓小平理论;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生产过程的主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质上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先进科学技术完美结合的结果。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只有培育千千万万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潜力,将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一、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关于农民教育的思想
1.关于农民教育的思想
(1)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新中国成立前夕,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第一次提出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著名论断,深刻地阐述了教育农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一思想是农民教育思想的指导方针。在不同的著作中,从不同角度深刻地分析了教育农民对中国民主革命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他从农民本身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出发,强调农民教育的必要性。
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效能提升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民群体呈现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需求多样、价值多元等特点,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明显落后于农民实践需要,难以有效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作用。从自主性视角出发,在顺应农民自主意识日渐强烈的趋势下,有效引导其发挥自主性,积极构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效能提升机制,引导广大农民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文明风尚、道德规范,是发挥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作用,积极投身乡村治理实践的重要抓手。培育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自觉认知。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是提高人口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可从普及科技文化知识入手,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化其中,逐渐形成自觉认知。第一,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工作。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兴旺,这对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提出更高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可以快速、精准地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实现劳动力结构迅速转型。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农民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形势以及国家发展方向,有助于形成思想道德教育的自觉认知。第二,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依法治国倚仗的是群众知法、懂法、守法。
农民整体法律知识欠缺、法律素质较差,很难进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日常生产生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加强乡村法制教育,做到农村法制知识全覆盖,不断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形成法律自觉,才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法制环境。第三,加强“四史”宣传教育。新中国的诞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浴血牺牲,更离不开广大农民的鼎力支持。“四史”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劳动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史、奋斗史,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探索史、创业史,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克敌制胜、攻坚克难、赢得未来的重要法宝,更是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四史”学习教育,可以增进农民对党的认识、理解、情感,从“四史”特别是百年党史中汲取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提升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参与能力。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效能的提升要着力提升农民参与能力。第一,将思想道德教育有机融入农民的娱乐活动之中。将日常娱乐生活与思想道德教育统一起来,让广大农民潜移默化地感受、感知和吸收主流价值观念。日常娱乐生活要贴近群众生活、贴近乡村实际,调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其中、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在感受娱乐生活乐趣的同时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熏陶,从而有效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二,乡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引领作用,围绕乡村振兴主基调积极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活动氛围,既可以发挥文化活动在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等方面的调节功能,又可以发挥文化活动在抵制低俗之风、调动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积极性等方面的教育功能。第三,将思想道德教育有机融入乡村志愿服务活动之中。志愿服务活动能有效调节公民与集体的关系,利于公民养成宽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等精神。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实践活动贴近农村、贴近群众,广大农民乐于参与,是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开展乡村志愿服务活动中,广大农民可以将学到的理论和知识应用到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中,学以致用,更好提升思想道德教育效能。
丰富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生活实践。第一,在学习中提升农民的幸福感。随着网络媒体飞速发展,给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阵地建设带来新机遇,也对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带来严峻挑战。积极推动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发展,利用日益便捷的信息传递、检索、获取功能,60加速推进网络媒体化、大众化、时代化,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内容、形式,不断提升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幸福感。第二,在劳动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劳动是人的本质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目的。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提升劳动的激励作用,出台各种贴息贷款、奖励、补助等政策以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不断提升农民参与乡村劳动的获得感。第三,在生活中提升农民的兴趣感。利用乡村振兴重要契机,做好传统文化活动、非物质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利用工作,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元素,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在欣赏传统工艺、参与文化活动的同时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农民在业余活动中的兴趣感。
完善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效能的提升机制。随着农民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依靠传统灌输的方式不能较好实现思想道德教育效能,必须充分考虑农民主体需求,构建融入农民需求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机制。第一,建立工作联动机制。乡村振兴工作部门要统筹协调各部门力量,综合各部门职能特点,充分考虑广大农民的主体需求,着力解决农民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统一。建立各种联动机制,如就业创业帮扶机制、医疗救助帮扶联动机制、教育帮扶机制等,创新推动百姓急难愁盼问题从速办好,以联动机制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单位、责任人,高效协调问题解决落实机制,助力农业生产生活、助推乡村振兴。第二,建立民意畅通机制。畅通广大农民诉求渠道,建立民意收集分理机制,对农民反映的民意及时处置,争取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针对广大农民农业生产生活思想匮乏、技术不足等现状,开设乡村振兴教育精准培训班,邀请相关职能部门或者有关专家入村寨、进农户开展相关教育培训,推动民愿转化为制度、方案,民愿从速从快落实落地。第三,建立民意传递联动机制。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党之所以能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为9500多万名党员的最大执政党,就是因为党始终坚持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这也是开展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民意调查员、民意调查平台积极推送党和国家各种惠农助农政策,向广大乡村群众传递党的关心、关爱。发挥民意调查员身边人的作用,力求用民意引导的方式将乡村振兴政策宣传到底,形成宣传教育合力。畅通民生热线,听民声、察民意、解民题,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制定和实施提供重要参考意见。
作者:张培卫
农民思想现状及教育对策的调查
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农村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这是现实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需要。自*年以来,我区坚持市委总体战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特别是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农业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市民再就业技能培训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我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我分别到山区、坝区、失地农民安置区与村(社区)干部、群众就农民思想教育问题进行了座谈调研,就我区农民思想现状提出教育对策。
一、我区农民思想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巨大,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思想多元变化。但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再加客观条件环境的制约,农民思想并未随农民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而同步发展、提高,并未与我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而同步。具体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感恩意识淡溥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祖国富强,人民幸福。有的农民幸福生活中想不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不能正确看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政策、措施,甚至抵制或有过激行为。
(二)个人利益至上
农民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调研报告
*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既是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和理论构想,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标志着我国农村政治、经济、社会和精神文明协调进步、全面提升发展阶段的到来。在这个过程中“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多予少取”等都是必要的,但核心的问题是农村的发展最终要靠农民自己来驾驭,而不解决好农民的思想问题,新农村建设就不能够获得持久的内在动力,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一、当前农民的思想现状
农村改革20多年,我市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法制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接受,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在农民中不断增强。但也存在着与我市当前新农村发展总体布局很不适应的方面。
(一)对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认同不高。近几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农村税费改革,农民通过各种途径的教育活动了解和掌握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党关于农业和农村的政策,并对党的农业和农村政策表示拥护,对党和政府的权威有较高的认同。但由于农民从自身的经验感受范围来认识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干部队伍中又存在作风飘浮,形式主义或行政不作为现象,使得农民对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的认同度不高。
(二)农民仍然存在着糊涂的意识和落后的思想。当前“三农”的大环境虽然使农民思想受到冲击,农村的封闭日益被打破,但农民视野局限,居住分散,言行散漫等自身客观因素,使他们形成的小农意识等传统观念依然存在。农民小富即安的思想、因循守旧的思想、封建迷信思想等,使其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对他们的思想解放起着制约和牵制作用,影响他们与时俱进的行动步伐。另一方面,作为农民自身,由于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缺乏更新思想观念的意识。如在当前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过程中,在产业链尚未形成的形势下,农民对产业结构调整缺乏足够的信心,市场意识不强,怕担风险,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自觉性不高,往往削弱了他们开拓进取的勇气。
(三)农民法制观念不完善,责任、义务观念淡化。农民发展基层民主内在要求的责任、义务观念,并没有与民主、权利意识同步增强。表现为讲民主的多,讲法制的少;讲权利的多,尽义务的少;讲个人利益的多,识大体、顾大局的少。一旦出现发展集体或区域经济与个人利益的矛盾,往往把个人利益摆在第一位,要求集体或全局利益服从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表达对党和政府不满的方式缺少“沟通式”行动,而实施“逼迫性”行动,如集体围攻基层组织、闹事、以引起上级重视并逼迫其解决问题。部分农民对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作片面理解,对自己享受的权利烂熟于心,而对自己应尽的义务却知之甚少,在新农村建设中,“等”“靠”“要”思想阻碍了农民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