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家庭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1 22:19: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民家庭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村农民家庭健康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网上监控农民的健康状况,并了解他们健康方面的费用支出情况。方法:逐户对农民进行健康体检,收集健康资料输入计算机,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软件平台进行网络和农户资料的连接。结果:建立起村乡两级农民的健康服务网络体系,利用软件平台,通过查询农民的身份证号、新农合医保卡号、电话号码,可动态监测农民的健康状况、费用支出、用药情况,并可实时联系服务流动人口。结论:建立村乡两级家庭式健康服务网络,网上监控农民的健康状况是可行的,是探索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民家庭健康档案管理
资料与方法
构建硬件网络:按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的标准要求,江夏区作为远城区试点单位,合理规划布局、统一标志标识、保证房屋面积、添置医疗设备、购置网络设施等。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在区卫生局建立中心服务器,区财政局、各服务中心、各服务站等终端都通过VPN方式连接到区卫生局,实现日常业务动态管理。
更新服务内涵:首先通过宣传教育,广泛发动,调动医务人员和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制定新型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动员村乡两级医务人员,责任到人,分片包户,逐步入户体检调查,建立全覆盖的农民家庭健康档案(包括农民身份证号码、医保号码、电话联系方式,健康体检资料、就诊记录等);将农民的健康资料输入计算机,按村、组、户建立起树形结构的农民健康档案,作出农民健康诊断,评估农民的健康情况,预测农民的健康支出,预约提供健康服务。
优化分析方法:利用同步远方社区软件,将农民的健康资料自动化汇总分析,采用纵向到底〔省、市、区(县)、服务中心、服务站、村、组、户〕;横向到边(卫生、财政、医保、农合、疾控、妇幼、政府等部门)的原则,实现网上实时监控、动态管理、网上评估等功能,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增加管理透明度。
我国农民家庭发展论文
一、研究综述
1、有关概念
家庭: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群体形式。
本文作者着重从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关系三个基本方面来探索家庭的发展变化。
家庭结构:指家庭成员的组合状况。它是家庭中的代际结构和人口结构的统一组合形式。家庭结构主要从家庭规模、家庭类型这两个方面来体现。
家庭功能:指家庭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生产功能来阐述。
探索农民家庭经营和产业结构的关联性
摘要:总结**省**县家庭经营与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调整措施,以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家庭经营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庭经营;产业结构;现状;存在问题;调整措施;**
农民家庭经营是指以农民家庭为单位独立地或相对独立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家庭经营能够充分利用劳力、资金、劳动时间等生产要素,调动成员主动性与积极性,灵活安排农业生产,可以与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物质技术条件、不同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顽强的生命力,适合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家庭经营的特点与优越性决定了其会长期存在。产业结构是指家庭经营各业的构成及各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促进家庭经营的健康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传统家庭经营模式逐步表现出生产规模小、农村资源要素得不到有效配置、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地位低、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导致生产弱化,制约农村经济发展[1-2]。现以**省**县为例,对农民家庭经营与产业结构进行探讨。
一、农民家庭经营与产业结构现状
**县位于**省北部偏西,毛乌素沙漠南缘,按照地形地貌可分为南部丘陵沟壑区、中部梁峁滩涧区、北部风沙滩水区。全县总土地面积5088km2,耕地面积8.67万hm2,辖22个乡镇,214个村,6万农户,农业人口26万人,16万农村劳动力,户均人口4.3人,户均劳动力2.7人,户均耕地1.45hm2,人均耕地0.33hm2,其中南部丘陵沟壑区人均耕地约0.4hm2,中部滩涧区人均耕地约0.33hm2,北部滩水区人均耕地约0.27hm2。
**县主要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占总农户数的80%以上,主要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户占5%左右,主要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户占15%左右,在第一产业内部,主要从事种植业的农户占70%左右,从事种养结合的农户占30%左右。
农业进步对农民增收影响
一、文献综述
农民增收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从文字上讲,农民是指从事农业生产获得务农收入的人。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户籍制度的缘故,中国语境中“农民”的含义要丰富得多,不仅要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必须要具有农业户口,两者缺一不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当代部分农民也可以不必从事农业生产,但是要成为农民仍然必须具有农业户口。也就是说,农民在中国不是一个职业称谓,而是一个身份的标识。基于农民的身份,每一个农民有一块可以永久无偿使用的宅基地,有一份土地使用权,可以比较自由地择业而获得多项收入。因此,国家统计局对农民收入设计了一个特别的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指被调查农民纯收入之和除以被调查人数。“农民纯收入”是指农村居民每年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包括四个部分: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人。不过,既然被称为农民,务农是其家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关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数据产生,各级统计部门是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一规定,根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推算而得。“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农民,是指农村常住户。农村常住户指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的住户,以及长期居住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农村住户。户口不在本地而在本地居住一年及以上的住户也包括在本地农村常住户范围内;有本地户口,但举家外出谋生一年以上的住户,无论是否保留承包耕地都不包括在本地农村住户范围内。
农民收入计算中包括没有变现的部分。在农民收获产品之后,统计上就算做了收入;农民自己生产的产品自己消费,粮食、蔬菜等,统计口径是既算收入也算支出,都要按照市场价格计算收入和支出;对农民的收入,统计口径不仅要算现金收入,算实物收入,还包括副产品。例如:小麦收割完,小麦要算收入,麦秸也要算收入;养鸡养猪养鸭,鸡猪鸭要算收入,粪便也要算收入,可做田地有机肥。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一部分是不能用做生活消费的,因为每一个农民家庭都是一个经营主体,必须自己为自己垫付生产费用。
目前,对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研究,主要是对根据现行测算方法得到的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表示怀疑和批评,探讨农业生产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的文献很少,目前主要有曹子坚、王敏分析了国家财政支农投入与农民纯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黄永兴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技术就农民纯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何秀荣发现了发展农业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在递减,但没有实证的支持;王细芳选取中国粮食生产区之一的湖北省为案例,围绕农民增收分析了“种粮热”给农民增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其他农业活动则没有进行研究。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农业和农民问题,笔者试图从农业生产角度探讨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影响,为进一步从制度层面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供经验证据和智力支持。
全县农民现金收支调查报告
今年上半年,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规划目标文件精神,全力实施“四大工程”,农民收入增长势头不减。据抽样调查,上半年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348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80元,增长20.0%。
一、现金收入特点
(一)实施就业提升工程带动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上半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1683元,增加338元,增长25.1%。对现金收入的增长贡献率为58.3%,是拉动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主要原因:一是全县工业企业用工人数、薪资较上年相比大幅提高,从而推动农民工资水平大幅上涨。上半年农民从本地域内得到的劳动收入399元,增长15.7%。二是本地就业人数的增加。随着县城、乡镇工业集中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县域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本地就业吸纳能力迅速加强,农民不需外出奔波,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力条件,带动本地域内劳动收入增加。三是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年纪轻、素质高,在外地就业比例高,同时对工资要求高,促使企业开出高薪,也成为拉动全县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的又一因素。上半年农民外出从业所得收入1110元,增长31.0%。
(二)实施创业富民工程带动家庭经营收入较快增长。上半年农民家庭经营性现金收入人均1448元,增加173元,增长13.7%。对现金收入的贡献率为30.2%,仍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
1、第一产业增长平稳。农民家庭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性现金收入人均703元,同比增长11.2%。对现金收入的贡献率为12.2%,占农民家庭经营性现金收入的48.5%,农业仍然是我县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其中,出售农产品得到的现金收入人均547元,同比增长53.2%;林业现金收入人均21元,同比下降76.7%;牧业现金收入人均94元,同比下降42.9%。
2、二、三产业增长明显。农民家庭从事二三产业生产经营得到的现金收入人均745元,同比增长16.2%,但由于比重小,拉动作用有限。其中,家庭第二产业现金收入人均236元,同比增长37.5%,第三产业现金收入人均509元,同比增长8.5%。分行业来看,工业现金收入人均177元,增长69.2%;建筑业现金收入人均59元,下降11.7%;交通运输邮电业现金收入人均168元,增长20.%;批零贸易餐饮业现金收入人均92元,增长27.8%;家庭社会服务业现金收入人均40元,增长117.4%;其他行业现金收入人均65元,增长29.0%。
档案局建立农村三惠档案指导意见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惠农政策的信息资源,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自治县2012年档案史志工作要点》,进一步深化村级规范建档工作,从2012年起,在全县农村建立方便实用的“三惠”(惠农政策、惠农台账、惠农信息)档案。现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三惠”档案是指以村为单位建立的、全面反映本村村民个人和村民家庭享受惠农政策信息的一种专门档案。主要包括惠农政策汇编;惠农台账;农民家庭信息及其享受优惠政策情况信息卡(简称惠农信息)三种不同形式。
一、惠农政策汇编范围:1、粮食直补;2、农资综合补贴;3、良种补贴;4、农机具购置补贴;5、退耕还林补贴;6、家电下乡补贴;7、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8、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9、农村沼气补助;1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等。省、市、县相关部门的政策解释,实施办法也应列入汇编范围。
二、惠农台账:是记录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一项登记簿,便于管理和查找。明细记录近年来的农民享受优惠政策情况。可根据各村享受惠农政策情况不同建立相应不同的惠农台账。建立惠农台账的范围应与惠农政策汇编范围一致。
三、农民家庭信息及其享受优惠政策情况信息卡内容:1、家庭基本情况登记表;2、该户享受惠农政策、社会保障等情况。
四、2012年前出台至今还在执行惠农政策可多年汇编成一册,可从档案中复印或者从其他渠道进行收集,从2012年起,原则上要分年度进行汇编,汇编资料须有目录,张页号,建议用棉线进行装订,也可用不锈钢钉或不锈钢卡进行装订。惠农台账以村为单位建立,可建立综合性惠农统计台账,也可根据本村惠农政策情况分门别类建立单项惠农统计台账。要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计,尽可能详细,全面反映本村惠农方面的信息,应整理成册成本,可供一年或者几年连续登记使用。农民家庭信息和享受优惠政策情况信息以每个农户为单位建立信息卡,要能全面反映每个农户的基本情况和该户享受优惠政策情况。每年需及时对各种信息进行更新,各村农民家庭信息及其享受优惠政策情况信息卡根据需要进行装订或不装订,信息卡需编制目录,排列方法应分组按当地自然习惯进行排列。
农民生活的七大改善
2009年,云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揽子计划和各项政策措施,保增长、惠民生、促就业取得明显成效。惠民政策的落实,保障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使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继续改善。
据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依据国家现行统计调查制度规定开展的调查结果表明:2009年我省农村居民生活改善呈现七大特点。
一、恩格尔系数下降
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恩格尔系数低于30%为最富裕,30-39%为富裕,40-50%为小康。2009年我省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农民人均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8.2%,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下降表明我省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9年我省农民在外饮食消费支出比上年增长9.0%,人均达到139.2元。从结构上看,农民在外饮食支出占食品消费支出的9.9%,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二、衣着消费支出增长
2009年,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消费信心稳步增强,农民从重视生活水平的提高向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转变,从追求以吃为主的物质消费向追求美观漂亮的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转变。我省农民家庭人均衣着消费支出达到137.2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服装消费支出为92.2元,增长15.6%;鞋类消费支出38.9元,增长10.2%。
绩效分析下的农业技术推广论文
一、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农业技术推广评价中使用的指标体系,是指衡量农业推广项目实施或者完成的优劣或者效益的大小,实施方案和决策目标是否合适等的重要尺度。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很关键的是评价指标的选取。由于农业技术具有活动的多样性和目标的多元性的特点,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不容易,为了使指标的选取符合评价的要求,在选取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实效性原则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充分体现绩效评价的目的,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总体战略紧密联系,体现技术推广的实际情况和基本规律,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2.科学性原则
政策下乡受欢迎
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新政,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居民消费,对拉动内需、稳定和扩大就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客观真实地反映本市农村居民家庭对“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政策的评价情况,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开展了政策跟踪专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本市有85.8%的农户表示知晓“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政策,逾一成家庭享受过政策补贴,超过半数的农户对两项政策表示欢迎,并希望将手机、脱排等家电纳入政策补贴范围。本文还就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以促进本市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等提出思路和建议。
为客观真实地反映本市农村居民家庭对“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政策的评价情况,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于10月份在闵行区、嘉定区、松江区、浦东新区(包括原南汇区)、奉贤区、崇明县6个区县的600户农村居民家庭中开展了“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政策跟踪调查。调查显示:有85.8%的农户表示知晓“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的政策;12.2%享受过政策补贴;51.2%对两项政策表示欢迎。
一、政策知晓情况
国家“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政策分别于2008年12月1日、2009年6月1日颁布,本市相关实施细则分别于4月底、8月15日正式出台。
1、逾八成农村居民家庭知晓“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政策
对600户农村居民家庭调查结果显示,逾八成农村居民家庭知晓“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政策,政策知晓度较高。其中,有32.3%“知道这两项政策,也了解具体做法和流程”;53.5%“知道这两项政策,但不了解具体做法和流程”;14.2%不知道这两项政策。
市改革开放30年城乡居民生活回眸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伟大的历史转折正式开始,中国又重新回到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的轨道上来。经过30年的努力,中国迈进了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到*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乡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年以来,*市改革、开放、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大,城乡居民物质消费由“量”的满足开始向“质”的转变,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全方位得到提高。
一、历史的转折
1.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的273元提高到*年的13254元,增长了47.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年的102元提高到*年的4828元,增长了46.3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年末的0.38亿元增加到*年末的318.24亿元,增长了836.5倍。收入水平的增长有效地提高了居民的消费水平。
2.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年,城市居民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恩格尔系数)的38.9%,比*年的58%左右下降了19.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7%,比*年的68%左右下降了24.3个百分点。*年城市居民用于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13.9%,比*年提高6.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用于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13.3%,比*年提高8.3个百分点。
3.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逐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年末的7.35平方米扩大到*年末的31.25平方米。*年,3.5%的城市居民家庭居住单栋住宅,43%的家庭居住三、四居室,住宅的配套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年的14.13平方米扩大到*年的29.6平方米,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占33.8%,砖木结构住房占66.2%;有54.4%的农户人均居住面积大于25平方米。
二、巨大的变迁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