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1 22:16: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民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民教育讲坛讲话
农民朋友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为我们农民指引的一条走向富裕、走向小康的道路,具体目标是五句话二十个字,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如何实现这五句话,实现这五句话以后的新农村是一个什么样子?江苏省委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就是华西村。省委号召全省“学习华西村、学习吴仁宝”。那我们就来看看今天的华西村是一个什么样子。
一、华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华西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从“生产发展”来说,华西村从****年兴办第一家手工作坊式的小五金厂开始,**年来,一直坚持发展工业经济,经过多年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具有华西特色的“以工富农”之路。到****年,全村已拥有年产23万吨钢带的彩板厂、年产1万吨钢制管件的法兰管件厂、年产**万吨带钢的冷轧带钢厂、年产1**万套服装的服装公司等58家大中型企业,拥有固定资产5*亿元,全年实现销售近4**亿元,三业总产值人均近***万元,村级经济可用财力有**多亿元。
从“生活宽裕”来说,华西村村民的收入主要由三块构成,一是本人工作的工资、奖金,二是村级经济发放的各项福利待遇,三是年终的个人股权分红。现在华西村村民人均年纯收入8万多元,家庭存款最少的有***多万元,住房是4**-6**平方米的别墅,全村有6**多辆轿车,最少的家庭有1辆,最多的家庭有3辆。
从“乡风文明”来说,为了推进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华西村创办了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华西村经常教育村民要做到“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要做到“六爱”: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华西村十分注重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来教育农民,在村里建起了二十四孝亭,设立了尊老奖励基金,引导村民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设立了赌博举报专项奖金,让全村村民共同约束不正之风。如今的华西,干群团结,家庭和睦,邻里相亲,尊老爱幼,村泰民安,一派祥和气氛。
农民画在艺术教育的运用
摘要:本文提出将金山农民画艺术融入高职艺术教育理念中,分析如何将两者结合、运用,并达到最佳效果,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关键词:金山农民画;高职艺术教育;运用
一、金山农民画
上海金山农民画艺术具有鲜明的民俗文化特色,是体现金山地区文明顺利发展的代表作。民俗艺术是形式多变的存在,看似神秘莫测,难以用简易的方式表现,实则蕴藏于市民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将它描述为一种通透而淳朴的创造精神再合适不过了。若忽略民俗文化的存在,就无法开展足够有意义和价值的艺术教育。金山农民画在工艺美术方面美化了当地生活用品和百姓的生活环境。金山农民画艺术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它与当地的百姓生活联系紧密,是在江南民间艺术土壤中发育出来的一棵新苗。金山的民间艺术集众人之智慧,发人本之创造,在领导、专家们的关心支持下,创立了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的新艺术风格,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与广大群众的喜爱。
二、金山农民画与高职艺术教育
将金山农民画艺术融入高职艺术教育理念中,既能拓展当今90后大学生的视野,又能弘扬民族文明精神,还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身边的美,了解民间艺术的美。在每年的上海艺术教育活动中,我们了解到,真正传承本地民间艺术的活动屈指可数。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教师运用多媒体备课授课,选择最前卫的元素吸引当今大学生的关注。但是,却轻视了传统艺术文明的存在,导致民间艺术的相关专业文献寥寥无几。结合上海金山本地的教育特征,为更好地开展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笔者认为应重视本地民间艺术文化,从多元化视角出发,让90后大学生了解到金山民间的艺术文化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拓展大学生民间艺术文化的知识面,让其汲取民间艺术精华,接受传统艺术文化熏陶,全面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自身的综合素质。
农民教育分析论文
1当前农民教育之不足
1.1在功能上,存在着重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轻政治功能和身心功能的现象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农民教育是对农民实施的政治教育和文化科学教育,它是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为主要目的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农民教育应该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按教育目的培养人和塑造人。农民教育的功能可以归结为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和身心功能。当代农民作为农民教育的主要对象,不仅要获得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还要将这些知识和技术物化成为经济成果和生产效益,而且还要提高政治思想修养,提高理解、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能力,提高理解和应用法律法规的能力。除此之外,农民要通过接受教育,克服自身在心理上的缺陷,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在各个方面都适应时代的要求。虽然经过多年的教育,我国农民思想观念和小农民意识有了一定的改变,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民仍然存在着一些糊涂的意识和落后的思想,如小富即安的思想、小农思想、因循守旧的思想、封建迷信思想等,其思想观念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更谈不上与时俱进。
1.2在培训方式上,存在着重培训、轻教育,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农民教育主要包括教育和培训两方面的内容,但许多农民学校和农村职业学校以及其他一些农民教育机构,在针对农民教育和培训这一问题上,往往以培训代替教育,通常以技能培训或技术指导来替代对农民基木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这种授之以“鱼”而不授之以“渔”的教育方式,使农民教育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使农民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难以提高。造成农民教育成效不大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主办单位在对农民教育与培训的过程中过分注重形式,而忽视了教育与培训内容,虽然采取了许多方式方法,例如,各种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各种科技赶集会,送科技下乡活动,个别与集体指导等,这些活动主要是以培训和科技推广为主要内容,担从实际效果来看,往往是形式上花的人力物力多,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计划和时间安排,加上对农民教育和培训内容针对性研究不够,重理论、轻技能,重培训、轻教育,在安排上也不合理,因而收效总是不尽如人意。
1.3在办学形式上,存在着重单一的正式教育机构、轻多渠道的非正式教育机构,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现象的教育据统计,到2008年,我国有农民高等学校3所,学生人数为1000人;有农民中等专业学校221所,学生数为92056人;有农民技术培训学校37.9万所,在校生数为5752.6万人;有农民中学2304所,学生数为36.5万人;有农民小学10.5万所,学生数为459.7万人。虽然我国农民学校从数量上看好像很多,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8亿,占绝大多数,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低下,而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相当艰巨,因此,这些机构相对于我国庞大的农民数量,其教育工作仍有相当大的难度。而且目前我国农民教育的机构太单一,主要以正式教育机构为主,缺少其他教育和培训机构。令人更加忧虑的是,由于我国许多县乡两级财政十分困难,再加上人员编制的限制,随着县乡机构改革的深入,几乎有一半的地方将农民学校和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撤销或合并到职业学校或其他部门,使农民教育的机构不仅在数量上减少,形式更加单一。这已是我国农民教育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2农民教育的纠正对策研究
2.1在培训方式上,坚持形式与内容结合,注重农民教育的实际效果当前农民培训工作是农民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内容,必须抓好抓落实。要坚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要收到实效。这就要求农民教育和培训机构在进行农民培训的过程中,在采取多种方式方法的基础上,认真调查分析农民的学习需求和培训需求,作好培训规划,丰富培训内容,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做到:培训方式是农民能接受的,如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普及性培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培训内容是农民需要的,既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更新的培训,又有新兴产业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既有当地主导产业的新技术培训,又有外出务工所必备知识技能的传授,培训适合农民的胃口;培训的内容对农民的收入和经济效益有直接影响,让农民能体会到培训带来的实惠,不断吸引农民参加培训。
农民教育分析论文
1当前农民教育之不足
1.1在功能上,存在着重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轻政治功能和身心功能的现象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农民教育是对农民实施的政治教育和文化科学教育,它是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为主要目的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农民教育应该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按教育目的培养人和塑造人。农民教育的功能可以归结为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和身心功能。当代农民作为农民教育的主要对象,不仅要获得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还要将这些知识和技术物化成为经济成果和生产效益,而且还要提高政治思想修养,提高理解、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能力,提高理解和应用法律法规的能力。除此之外,农民要通过接受教育,克服自身在心理上的缺陷,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在各个方面都适应时代的要求。虽然经过多年的教育,我国农民思想观念和小农民意识有了一定的改变,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民仍然存在着一些糊涂的意识和落后的思想,如小富即安的思想、小农思想、因循守旧的思想、封建迷信思想等,其思想观念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更谈不上与时俱进。
1.2在培训方式上,存在着重培训、轻教育,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农民教育主要包括教育和培训两方面的内容,但许多农民学校和农村职业学校以及其他一些农民教育机构,在针对农民教育和培训这一问题上,往往以培训代替教育,通常以技能培训或技术指导来替代对农民基木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这种授之以“鱼”而不授之以“渔”的教育方式,使农民教育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使农民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难以提高。造成农民教育成效不大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主办单位在对农民教育与培训的过程中过分注重形式,而忽视了教育与培训内容,虽然采取了许多方式方法,例如,各种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各种科技赶集会,送科技下乡活动,个别与集体指导等,这些活动主要是以培训和科技推广为主要内容,担从实际效果来看,往往是形式上花的人力物力多,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计划和时间安排,加上对农民教育和培训内容针对性研究不够,重理论、轻技能,重培训、轻教育,在安排上也不合理,因而收效总是不尽如人意。
1.3在办学形式上,存在着重单一的正式教育机构、轻多渠道的非正式教育机构,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现象的教育据统计,到2008年,我国有农民高等学校3所,学生人数为1000人;有农民中等专业学校221所,学生数为92056人;有农民技术培训学校37.9万所,在校生数为5752.6万人;有农民中学2304所,学生数为36.5万人;有农民小学10.5万所,学生数为459.7万人。虽然我国农民学校从数量上看好像很多,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8亿,占绝大多数,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低下,而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相当艰巨,因此,这些机构相对于我国庞大的农民数量,其教育工作仍有相当大的难度。而且目前我国农民教育的机构太单一,主要以正式教育机构为主,缺少其他教育和培训机构。令人更加忧虑的是,由于我国许多县乡两级财政十分困难,再加上人员编制的限制,随着县乡机构改革的深入,几乎有一半的地方将农民学校和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撤销或合并到职业学校或其他部门,使农民教育的机构不仅在数量上减少,形式更加单一。这已是我国农民教育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2农民教育的纠正对策研究
2.1在培训方式上,坚持形式与内容结合,注重农民教育的实际效果当前农民培训工作是农民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内容,必须抓好抓落实。要坚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要收到实效。这就要求农民教育和培训机构在进行农民培训的过程中,在采取多种方式方法的基础上,认真调查分析农民的学习需求和培训需求,作好培训规划,丰富培训内容,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做到:培训方式是农民能接受的,如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普及性培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培训内容是农民需要的,既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更新的培训,又有新兴产业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既有当地主导产业的新技术培训,又有外出务工所必备知识技能的传授,培训适合农民的胃口;培训的内容对农民的收入和经济效益有直接影响,让农民能体会到培训带来的实惠,不断吸引农民参加培训。
农民职业教育改革启示
一、陶行知的乡村实业教育思想
1.实业教育之目的———“以生利为主义”
陶行知认为好的教育应是“生利”教育,不好的教育是“不生利”教育,是“消费”的教育。他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中指出,“消费”的教育有很多弊端:“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1]发展生利教育,“生路是什么?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活的乡村教育教人生利,使人掌握生利的本领,“要叫荒山成林,教瘠地长五谷,要叫农民自主,自治,自卫。”[2]陶行知毕生倡导“生利之教育”,并把“生利”当做职业教育的宗旨。1918年,在《教育与职业》杂志发表了《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系统阐述了“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思想。它指出职业教育应有其自身特点,“职业作用之所在,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什么叫做“生利主义”?他认为生利有两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具,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事。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3]其利群思想是为自己生利,为社会生利,为国家生利,为民族生利,把个人、集体和社会、民族的利益相结合,培养出有“生利”能力的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出有利于社会与人群的物质财富,培养出服务于社会与人群的技术人才。“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4]这就是整个职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之所在。
2.实业教育之课程———课程设置“模块化”
陶行知认为,所谓生利主义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由易到难,从简到繁,一课一课地学完,为“毕课”。“定课程者必使每课为一生利单位,俾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则百利,方无愧于职业之课程。”[5]他认为职业课程既然以生利为主,则不得不按事施教,就是要尽力能教与多种生产生活技能,如学产桑,每年生利之期三个月,如不教以别种生产技能,其余时间只能闲居坐食,所以,“职业课程配置,须以充分生利为标准,事只可附相当之业则年无度月,月无度日,日无度时”,“此之谓充分之生利,根据此旨以联络各课是为充分生利之课程。”[6]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一事之始终为一课”,“每一课为一生利单位”,充分体现了现代课程观的模块化思想,对我们今天的职业课程设置仍有重要意义。另外,立德树人是实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灵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7]国家“只有人中人,没有人上人,人下人”。先生所说的“真人”、“人中人”,即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这种精神须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生计和耐劳的筋骨,耐困乏的身,去做那摇不动的基础———推己及人的恕道和大公无私的容量,也是人中人的最重要精神。[8]由此可见,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真人”、“人中人”就等于良好的精神品质加上良好的心理和道德素质再加上强健的身体,即是他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最终目的———“全人教育”。
3.实业教育之师资配置———“经验,学术,教法合一”
的农民思想教育刍议
摘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农民力量的伟大,开创性地把农民放在革命的主体地位。农民阶级的自身局限性、革命队伍的壮大、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必须对农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以满足革命形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党的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先发展农村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当前,面对农村意识形态教育相对薄弱、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落后、农业增收陷入瓶颈的现状,科学借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教育思想,重视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农民的意识形态短板,激发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助力乡村建设行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土地革命战争;;农民;思想教育;乡村振兴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最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切身利益。党的五中全会擘画了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响亮地吹起优先发展农村农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号角。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育是思想的前提,要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要求,必须重视和加强农民教育,补足补齐农民思想意识的短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视农民教育,净化农民思想,开创性地认识到农民在革命中的主体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对农民进行教育,并对农民教育思想展开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借鉴吸收这一时期的农民教育思想,对当前实施乡村振兴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思想教育产生的原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也称为“十年内战时期”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主要指从1927年8月由、和等领导的南昌起义的爆发到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期。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国内阶级矛盾下降,民族矛盾上升,国共两党由对峙转向合作,拉开了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序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宣告结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农民是革命的主体,是可以团结的重要力量,始终坚持一心为民的初心和宗旨,切实为农民群众谋福利。但在革命中,农民阶级也暴露出其固有的弱点和局限,农民现实的思想状况与革命发展的思想要求之间存在着差异。为壮大革命队伍,充实革命力量,淬炼革命思想,真正改造农民、团结农民,必须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因此,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革命队伍的壮大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思想教育的重要原因。1.1克服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的需要。农民阶级天然存在着一些固有的、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首先表现为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深刻指出:“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1]39。由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农民是可以被改造的,农民自身的局限不是它自己决定的,而是地主剥削了农民的受教育权。因此,对农民进行教育实现其自身的自我改造是能够实现的,也是必要的,经过改造后的农民可以成为坚强的革命力量。早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就强调,农民是“革命战争的主力军,然而他们的小生产的特点,使他们的政治眼光受到限制(一部分失业群众则具有无政府思想)”[1]18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教育的现实状况不仅造成了农民思想僵化、民主意识缺乏,更阻碍了农民参加革命、谋取自身利益的积极性。想要带领农民干革命就必须以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为前提,而要科学合理地带领农民开展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运动又必须对农民进行革命理论的熏陶与引导。也就是说,受传统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和封建宗法思想制度的束缚,广大农民缺乏相应的独立性,依赖性和盲从性严重,成为农民革命路上不容忽视的障碍,也迫使革命者必须加强农民思想教育。农民阶级有着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双重矛盾性格,使得他们既急于希望获取土地资源、改变贫苦生活,但又没有革命的决心与勇气,缺乏坚定的革命信念。这种自我矛盾思想更加剧了农民思想教育的必要性。农民阶级的这些特点和现实,迫使革命者必须将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必须摆在前面,以便克服农民小生产者狭隘的政治眼光和阶级局限性,让接受教育的农民真正成为革命的主体,发挥农民群众在革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1.2壮大革命队伍的需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就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关键又在于对农民的教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白色恐怖蔓延,革命前途渺茫,悲观失望情绪蔓延,再加上国民党的疯狂围剿,革命力量骤减,革命队伍亟需扩充,而人口最多的农民自然成为革命队伍争取的对象和主力之一。或者说,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要成功,就必须获得农民的支持,工农形成“合唱”,否则就会成为“孤鸿哀鸣”[2]。正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意识到农民的力量,主动走进农民、联合农民、发动农民、带领农民,实现工农联合,增强了革命力量。换句话说,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革命必须得到农民的支持和拥护,否则“国民革命不会成功”[3]。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通过一系列文章,深刻揭示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地位,大力称赞农民运动“好得很”,支持农民革命运动。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队伍的壮大,急需对农民进行教育改造,推动农民参加革命。从道路选择上看,面对强大敌人占领和统治的中心城市,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只能放弃攻打城市,根据我国国情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之路,而农村包围城市就必须聚集、团结广大农民。从革命愿望上看,广大农民受地主剥削压迫最深,一直饱受欺凌,在整个社会中处于最无权地位,有改变自己悲惨生活的强烈愿望,接受党的领导的革命性坚定。从农民自身来看,农民作为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军,是共产党真正的朋友,为了获得土地翻身当家作主,愿意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因此,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队伍的壮大,决定了必须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1.3保持中国共产党性质的需要。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将实现共产主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为全体人民谋福利的初心和宗旨始终未变。我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乡村人口中,贫农占百分之七十,中农占百分之二十,地主和富农占百分之十。百分之七十的贫农中,又分赤贫、次贫二类”[1]20,深刻地揭示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比重庞大、农民人口基数占据主体的现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广大农民饱受欺辱与摧残,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亲眼目睹了人民特别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生活的疾苦,指出“农民受到的压迫和压榨世之罕见”。为此,中国共产党就勇敢地肩负起带领农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一个自由、平等、民主、富强人民政权的重任,并在革命中突显“以农为本”思想和“为农服务”意识,让农民切身感受到利益和实惠。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在多次实践调研(包括《宁岗调研》和《永新调研》)中,通过对农民的性质和现状的分析,认识到农民的利益诉求与党的宗旨存在一致性,指出农民是可以联合的阶级。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广大农民对革命的支持,需要对农民进行教育进而改造农民、团结农民。另一方面。农民为更好地参与革命实践,也有接受科学理论教育、提高自己思想觉悟的渴望。这两方面因素的存在为农民的思想教育提供了现实可能。同时,中国共产党来源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方式,决定了党的政策、方针必须回归群众、反哺群众,维护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的可能性。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思想教育的内容
农民教育大讲坛的讲话
农民朋友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为我们农民指引的一条走向富裕、走向小康的道路,具体目标是五句话二十个字,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如何实现这五句话,实现这五句话以后的新农村是一个什么样子?江苏省委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就是华西村。省委号召全省“学习华西村、学习吴仁宝”。那我们就来看看今天的华西村是一个什么样子。
一、华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华西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从“生产发展”来说,华西村从1977年兴办第一家手工作坊式的小五金厂开始,30年来,一直坚持发展工业经济,经过多年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具有华西特色的“以工富农”之路。到20*年,全村已拥有年产23万吨钢带的彩板厂、年产1万吨钢制管件的法兰管件厂、年产30万吨带钢的冷轧带钢厂、年产110万套服装的服装公司等58家大中型企业,拥有固定资产50亿元,全年实现销售近400亿元,三业总产值人均近300万元,村级经济可用财力有20多亿元。
从“生活宽裕”来说,华西村村民的收入主要由三块构成,一是本人工作的工资、奖金,二是村级经济发放的各项福利待遇,三是年终的个人股权分红。现在华西村村民人均年纯收入8万多元,家庭存款最少的有100多万元,住房是400-600平方米的别墅,全村有600多辆轿车,最少的家庭有1辆,最多的家庭有3辆。
从“乡风文明”来说,为了推进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华西村创办了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华西村经常教育村民要做到“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要做到“六爱”: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华西村十分注重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来教育农民,在村里建起了二十四孝亭,设立了尊老奖励基金,引导村民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设立了赌博举报专项奖金,让全村村民共同约束不正之风。如今的华西,干群团结,家庭和睦,邻里相亲,尊老爱幼,村泰民安,一派祥和气氛。
农民教育讨论工作讲话
农民朋友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为我们农民指引的一条走向富裕、走向小康的道路,具体目标是五句话二十个字,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如何实现这五句话,实现这五句话以后的新农村是一个什么样子?江苏省委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就是*村。省委号召全省“学习*村、学习吴仁宝”。那我们就来看看今天的*村是一个什么样子。
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从“生产发展”来说,*村从1977年兴办第一家手工作坊式的小五金厂开始,30年来,一直坚持发展工业经济,经过多年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以工富农”之路。到20*年,全村已拥有年产23万吨钢带的彩板厂、年产1万吨钢制管件的法兰管件厂、年产30万吨带钢的冷轧带钢厂、年产110万套服装的服装公司等58家大中型企业,拥有固定资产50亿元,全年实现销售近400亿元,三业总产值人均近300万元,村级经济可用财力有20多亿元。
从“生活宽裕”来说,*村村民的收入主要由三块构成,一是本人工作的工资、奖金,二是村级经济发放的各项福利待遇,三是年终的个人股权分红。现在*村村民人均年纯收入8万多元,家庭存款最少的有100多万元,住房是400-600平方米的别墅,全村有600多辆轿车,最少的家庭有1辆,最多的家庭有3辆。
从“乡风文明”来说,为了推进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村创办了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精神文明开发公司。*村经常教育村民要做到“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要做到“六爱”:爱党、爱国、爱*,爱亲、爱友、爱自己。*村十分注重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来教育农民,在村里建起了二十四孝亭,设立了尊老奖励基金,引导村民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设立了赌博举报专项奖金,让全村村民共同约束不正之风。如今的*,干群团结,家庭和睦,邻里相亲,尊老爱幼,村泰民安,一派祥和气氛。
农民教育论文:农民教育多功能发展思路
作者:谢晶1,陈建录2,苗厚芳3,张红月4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1农民职业教育的政治功能
1.1促进教育公平
农民职业教育在保障农民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权利和全面开发人力资源这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不能说有了农民的职业教育就有了教育公平,但是可以肯定,没有它是绝对不能有农民教育公平的。美国有正规的多类型的中等农业教育、多层次的高等农业教育,也有非正规的各种类型的、短期和长期的培训和面向全社会的农业推广教育[5]。为了满足不同文化水平、不同经济基础学习者的需要,美国除了公立职业学校外,还积极鼓励各部门、行业、私人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在农村广泛举办培训班,利用冬季和农闲对农民进行系统培训,向农民传授新的科技知识,帮助农民学习各种专业技术。美国多形式的农业技术与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促进了教育公平,不仅提高了美国农民的素质,还使各阶层农民受教育权得到了保障。
1.2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在传播现代文明信息,引领农村和谐风尚中,农村职业教育发挥了巨大作用。以往农民学习新的文化知识的机会相对较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农村职业教育带给农民新知识、新思想,提高农民的精神涵养。20世纪60年代末,韩国工农业发展失衡、城乡差距逐渐加大,为改善这一状况,韩国政府开展了“新村运动”。
教育部农民工教育工作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30号),要求各地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委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就业,及时妥善安排返乡农民工子女入学。为贯彻落实国办发130号《通知》精神,积极配合各地人民政府,进一步做好返乡农民工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1.要充分认识做好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子女入学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及时入学接受教育,不仅有利于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而且对促进农民增收、城乡发展与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和重大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做好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子女入学作为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2.努力招收返乡农民工接受中等职业教育。2009年,要进一步加大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调整的力度,重点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规模在年招生810万人的基础上,再扩大招生50万人,达到860万人。要通过国家财政补贴等措施,把招收有学习愿望的返乡农民工接受中等职业学历教育作为扩招工作的重要任务。
3.积极主动开展返乡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切实发挥好培训的主力军和工作平台作用,积极组织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帮助返乡农民工获得必要的职业技能,提高就业和再就业能力,尽快重返就业岗位。要充分利用职业学校、成人学校的资源,面向返乡农民工、进城农民工、青年农民、乡镇企业职工、退役士兵、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和下岗轮岗职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继续推进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的实施,力争培训规模达到9000万人次。其中,面向返乡农民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000万人次,为促进农民工就业、再就业和创业做出新贡献。
4.切实落实开展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学校。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返乡农民工集中的地区,根据需要确定一批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争取成为地方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基地,发挥主力军作用,组织返乡农民工就近接受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省级示范乡镇成人教育学校必须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每年培训农民工和城乡劳动者的数量要与在校学生规模大体相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农民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