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作组织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1 22:05: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民合作组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民合作组织

京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调查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京郊涌现出很多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使其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轨道,我组织有关部门,围绕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的原因、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趋势、扶持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动因

合作社、合作经济由来已久,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近两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它是农民自愿建立的,以服务为宗旨,以维护成员利益、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以某种专业生产活动为纽带,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管理、自我积累的合作经济组织。京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动因。

第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需要。

近年来,郊区通过落实土地延包30年、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等一系列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农民获得了长期而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完善。但是,农民家庭经营的规模小、实力弱,单家独户无法解决在市场经济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农民家庭的市场主体地位在经济大潮中不够稳固。而仅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国家有关部门统一经营的层次,又难以完全解决农民面临的问题,因此,在不改变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迸而完善郊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成为必然。

第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富裕农民为根本出发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根本性措施。

查看全文

京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调查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京郊涌现出很多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使其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轨道,我组织有关部门,围绕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的原因、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趋势、扶持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动因

合作社、合作经济由来已久,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近两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它是农民自愿建立的,以服务为宗旨,以维护成员利益、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以某种专业生产活动为纽带,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管理、自我积累的合作经济组织。京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动因。

第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需要。

近年来,郊区通过落实土地延包30年、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等一系列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农民获得了长期而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完善。但是,农民家庭经营的规模小、实力弱,单家独户无法解决在市场经济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农民家庭的市场主体地位在经济大潮中不够稳固。而仅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国家有关部门统一经营的层次,又难以完全解决农民面临的问题,因此,在不改变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迸而完善郊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成为必然。

第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富裕农民为根本出发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根本性措施。

查看全文

农民合作组织党建工作思考

近年来,我们按照“抓协会、建支部、带农户、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与农村党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夯实了党在农村的工作基础。截止到目前,全县已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68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69个,注册会员11532人,党员354人,带动农户5000余户;产业协会发展到99个,吸纳会员17653人,党员409人。2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70元。

一、破解难题,探索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党建工作新途径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如何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做大做强,如何发挥党组织在农村经济中领导核心作用,是困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党建工作的难点问题,为此,我们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努力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党建工作新模式。

1.破解政策支持不足难题,提供有效的政策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的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民群众对专业合作组织的运作方式不熟悉不了解,工作中感到无所适从。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认真调查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党组织设置工作程序》、《*县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等政策。从政策上扶持,资金上帮助,信息上服务,积极倡导和鼓励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调工商、民政部门简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注册登记手续,税务部门减免对专业合作组织开展经营活动的税费,农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了信贷支持及便民服务,交通、农机部门采取各种优惠措施保证农产品货畅其流,财政、物价等部门减轻专业合作组织的负担,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破解组建力度不大难题,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过去,有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党建工作认识不足,热情不高,没有把其作为服务群众,带领群众共闯市场的重要载体来认识,党建工作相对滞后。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以市场和产业为导向,打破行政区域、组织形式、行业领域等条条框框,灵活组建,逐步规范,有效地扩大了农村党建工作的覆盖面。一是抓组建。采取党支部领着建、党员或经济能人带头建、企业拉动建、市场催动建等办法,坚持“专业合作组织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的组建思路。凡是已登记注册,正式党员在3名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要建立党组织。党员人数不足3名的,可成立产业党小组,挂靠到村党组织,或就近与其他党组织成立联合党支部。目前已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党支部25个,联合支部75个,党小组108个。二是抓覆盖。对没有党员,暂时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由所在的乡镇党委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通过培育、发展党员队伍,为组建党组织创造条件。共向55个专业合作组织下派党建工作指导员55名,发展党员2名,党员积极分子32名,把党的工作覆盖到全县所有农村合作组织。

3.破解定位不准确难题,明确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有些人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职能是发展农村经济,忽视了党组织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从明确职责和管理职能入手,加强党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领导。把好支部领导成员的选拔关,要求他们必须是在“致富先锋工程”推进过程中涌现出的“致富能手和技术骨干”。把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党员的组织生活关,要求党员过好双重组织生活。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党组织的职责,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村党组织联席会议制度》、《党员联系户制度》、《党员承诺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其健康发展。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党组织的管理,村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所在村党组织负责组建党组织并管理;跨村的由所在乡镇党委负责组建并管理;跨乡镇的由涉农部门党组织负责组建并管理。推出罗子沟镇绥芬农机专业合作社、天桥岭黑木耳生产专业合作社、富康林产品合作社等一批高标准、高质量、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典型。

查看全文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政策意见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1、给予项目扶持。进一步落实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会议精神,把扶持产业发展的项目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紧密挂钩,在安排高效农业规模化、外向型农业、科技入户、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时,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项目实施载体的,给予优先扶持。

2、实行以奖代补。①先进乡镇:根据目标完成、工商登记、运行质态、辐射带动能力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取前6名乡镇为先进单位,各奖励5000元。②30强示范合作经济组织:按入社农户、经营特色和规模、规范管理、运行质态、与农民利益联结、带动农户增收等考核项目,每年分别评选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各10个,为全市30强示范合作经济组织,并分别给予5000元奖励(与扬州市级以上表彰不重复)。

3、实行专项补贴扶持。对项目好、机制活、起点高、影响大、带动力强的合作经济组织给予项目补贴。对合作经济组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和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省名牌农产品的,以及获得自营进出口权且当年有出口实绩或在境外注册农产品商标的,将分别给予奖励。以上具体扶持及奖励办法由市农工办、财政局制定。

4、积极争取省、市财政扶持资金。对具有较大经营规模和较强带动能力,制度健全、效益明显、运作规范的农民合作社,积极申报项目扶持,支持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户提供培训、技术、信息服务,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引进、推广,发展加工、储藏、运输等,扶持和壮大一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有效运转一年以上,组织章程完善、管理制度健全、有固定办公场所、有生产基地,独立核算,盈余返还,成员不低于300人,以合作社为贷款主体且贷款规模在50万元以上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申请扬州市财政贴息贷款。

二、落实相关税收优惠

查看全文

小议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现实作用

一、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和特点

(一)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亮点,就是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迅速发展、方兴未艾。

目前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合作经济组织数量相对较少、覆盖面低,规模不大、入社农户占乡村总户数的比例较小,表明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

(二)我们国家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特点。

1、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更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在各个省内,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如河北省石家庄等6市共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781个,占全省总数的80%,而全省有20%-40%的县在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方面还是空白。

2、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情况与地区的农业人口数量以及农业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性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的省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较多。

查看全文

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对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概念、背景、现状、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其各种典型模式进行了归纳和剖析,进而指出,发展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基本任务之一,没有农民金融上的互助,商业信贷和保险就很难在农村生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也将受阻。关键词: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农村合作金融;农村金融改革;2006年12月,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若干意见》,准许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银行,批准在农村可以设立村镇银行、信用合作组织、专营贷款业务的银行全资子公司。并允许农村地区的农民和农村小企业,发起设立为入股社员服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的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2007年初,中国银监会核准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有限公司和四川仪陇惠民贷款有限责任公司2家机构开业,批准吉林东丰诚信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梨树闫家村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和青海乐都雨润镇兴乐农村资金互助社等3家机构筹建。2007年2月4日,中国银监会印发了《农村资金互助社示范章程》。2007年3月9日,百信互助社正式挂牌成立,成为社区互助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具有法人资格。从以上政府农村金融改革的政策可以看出,政府对农民资金互助合作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当前,学界对农村金融的研究大多是从较宏观的战略层面展开的;在微观层面上的研究则多限于正规金融机构的改革方面,对新生的草根金融——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研究则较少见。本文通过对全国各种典型的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模式进行分析,结合笔者开展“小井庄实验”的体会(本文作者是“小井庄实验”的策划、实施者——编者注),力求对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的共性问题和基本发展规律作初步总结,为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在全国全面推开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持。一、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的现状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由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合作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体系构成,虽然理论上看金融体系很完善,但实践中其功能和效率的发挥均不尽人意[1],目前,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如下:图1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架构[2]这些自上而下形成的各种正规金融机构都是外生于农村经济(除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外),其本质上都是为了谋取金融利润,获取农业或非农业生产经营剩余,农民被排除了金融合作主导权,这和西方发达国家及东亚的农村金融体系截然不同。国外发达国家和东亚的农村金融组织主要是以合作社为经济载体,内生于综合或者专业合作社中,在初级的经济合作基础上形成的高级的金融合作,因为有经济上的结合、联系才可能产生更多的金融需求[3]。经过近几年政府对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视与支持,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经过国家注资后,农村金融需求较之从前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满足。但是根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6年12月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调查报告》和从农民角度反向推测,农村金融供给依然匮乏。从图2中可以看出,非正规金融在农村借贷市场上依然占主导地位。根据国际通识,农村合作金融一般包括以下关键要素:(1)合作金融是以股份形式组建的,它可以是合作制,也可以是股份合作制。(2)坚持平等自愿、互助合作、互惠互利、一人一票制,不以盈利为唯一目标。(3)坚持区域性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原则,真正成为为入社社员服务的区域性金融组织[4]。从理论上看,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最主要的机构是农村信用合作社,我国农村信用社是由广大农民入股组建的,产权应该属于农民,但在实践中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产权早已异化,合作制已名存实亡[5]。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基本上已成为准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管理方法和商业银行极为相似),几无合作内涵可言[6]。因此,目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在绝大多数地区基本上还处于缺失状态。二、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初步分析根据对我国近年来新生的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调查与研究,参考学界既有研究成果,我们可对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内涵、运作方式及其存在的意义做一简单概括。(一)、概念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是具有类似或关联生产模式的农民共同发起、拥有和管理,为了获取便利的融资服务或经济利益,按照资本入股、民主管理、互助互利的原则建立的互助金融组织,在社员熟悉的小范围内开展业务,它以股本参加的农民为社员,并以社员的股本为资金来源在社员内部发放贷款,合作社成员不管占有股份多少,都是一人一票;合作社设立的董事会和监事会,都是从社员中选举产生;定期召开股东大会,研究决定合作社重大事项[7]。(二)、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与农民生产、生活的关系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是为了适应农民生产、生活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促进农民生产,方便农民生活的重要作用,对缓解农村金融流动性约束,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8]。图3资金互助合作对农民的效应[9]如图3所示,其中对贫困户社员,非生产性支出为主要目的;对一般种养殖业农户社员,农业经营为主要目的,包括小规模种养业生产贷款;对市场型农户社员,主要是非农生产经营、农产品流通和生产资料购销,包括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和工商业流动资金贷款[10]。(三)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社)社员权利义务结构如图4所示,社员参加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社)既享有权利,又承担义务。拥有、管理和服务是金融合作组织的精髓,缺少哪一个,都将失去合作的意义。(四)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存在的意义由于农户经营兼有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所以,在商业金融机构看来,小农户的信用风险类似于工商业个体经营户,大农户的信用风险则类似于小法人企业,这就使得它们对农户的商业贷款必然要求较高的风险溢价和特殊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从而必然导致很高的贷款利率和交易成本。农业和非农业的较低经营利润率、农民日益增多的资金剩余和农村狭窄的投资渠道也都促使农民不敢或很少申请商业贷款,而转向熟人借贷。但是熟人间的借贷金额小、时间短、不稳定、非正规,只能偶尔满足应急之需。随着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和非农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金融机构和私人借贷显然无法与之相适应,资金互助合作组织从而应运而生,其发展壮大则是情理之中的事。我们认为,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发生、发展有其必然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1、拓宽了农民借贷渠道,促使农民开展非农生产经营。通过资金互助能够引导并促进农民生产经营和消费上的合作,形成综合合作社,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民市场竞争力。2、作为商业银行、国家财政、政策银行(包括信用合作社)与农民沟通的中介[11]。通过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中介、担保和监督,能够有效减少各商业银行(包括信用合作社)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建立起多种贷款保障机制;能够有效对接国家引导农村经济、扶持农业产业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转移支付资金和政策机制。3、能够及时有效地满足农民各种资金需求。在农民看来,资金互助合作社不仅是救急的“小银行”,而且还是他们抵制农村高利贷活动的坚强阵地[12];增强了农村社会稳定,保障农民生产生活的安定,使农民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大的信心。4、能够较好地减少金融市场发育常见的三个主要制约因素: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缺乏适宜的担保、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高交易成本。(五)、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和其他正规金融组织的比较中国农村人口规模庞大,城市化进程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巨大,中国未来的城市经济发展难以完全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这就需要激发农民自己的创造力,鼓励农民自己创业,使他们自己成为“做大蛋糕”的一份子。但是,这是需要足够的金融供给为前提的,且与这种金融供给相对应的农民金融需求往往是小额的、分散的、缺乏抵押和担保的,而正规金融不是救济和扶贫机构,它天生就是为“有钱人”服务的,难以满足这种要求。也许新生的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能担此重任。下表是正规金融机构与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比较,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存在的意义。三、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主要模式目前,在全国很多地区已有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试点,截至到2007年4月初,据不完全统计,吉林、青海、甘肃、河南省、福建省、江苏省、山西省、浙江省、安徽省等18个省纷纷开始尝试组建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已经正式挂牌的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数量达到30多家,典型的有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闫家村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青海乐都县雨润镇兴乐农村资金互助社、甘肃省景泰县龙湾村石林农村资金互助社和甘肃岷县洮珠村岷鑫农村资金互助社,还有大量没有正式挂牌的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根据对已成立的几种典型的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的调查,我们找到了其中的某些共性,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模式。(一)、生产合作社内生型模式此类型以生产合作社为依托,由生产合作进而发展出资金互助,具体又有两种:1、单独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此类合作组织特点是,资金互助组织比较正规,章程和组织比较健全,是在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形成的,经济上的联系比较牢固,对个人信用状况、生产经营情况比较易了解,能够掌握资金使用信息,风险较小。社员如果赖账,将被开除出合作社,机会成本大;即使资金偶尔出现逾期,社员之间也可以通过生产合作来互相支持[13]。因此,这种资金互助抗风险能力强,比较符合欧美国家合作社的发展路径。典型代表有中国首家资金互助合作社——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闫家村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以下简称“百信互助社”),2001年7月,在姜柏林的指导下,田永海等8户养猪农民共出资3200元成立了“百信农民合作社”;合作社为了帮助解决社员生活或生产资金燃眉之急,在互助的基础上孕育出梨树县百信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根据调查,梨树县家庭经营资源相对丰富,种植业、养殖业相对规模化;这相对规模的商品化种植养殖,使农民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有了真实的合作欲望和规避风险的需求[14]。在“非法”经营数年后,终于在2007年3月9日,百信互助社正式挂牌成立,它依据《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农村资金互助社示范章程》设立,在工商管理部门进行登记,取得法人资格,同时它也成为中国首家资金互助社正式获得银监会颁发的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随后,银监会把百信互助社列为在全国6省(区)农村金融改革的36个试点之一;百信互助社按银监会规定进行了重组,目前,其注册资金10万元,发起人32户;经营业务范围是办理“社员”存款、贷款和结算业务;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办理同业存放,业务,向其他银行金融机构融入资金(符合审慎要求)等。2、不单独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没有明确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而是通过购销合作社所形成的资金盈余在个人账户上的积累额在社员之间互助使用。以后随着合作社发展壮大,盈余会越来越多,最终可能会在内部成立类似日本、台湾农协的信贷部。例如,梨树县郭家农民合作社在包括生产资料的采购过程中,通过对市场价与联合购买过程中与厂商达成的厂价或平价之间的差额的提取,来实现资金的积累。这样,使农民在市场交易中原本流失给中间商的资金得以在合作社内部积存,通过积累的方式返还给农民。(二)、内生型集成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以合作社为平台,一方面在农民内部延长产业链;另一方面从外部引入信用、保险和财政支持,从而可以尽最大可能地降低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例如:梨树县太平合作社集工业合作、生产合作、消费合作和金融保险合作于一体,其运作的机制为:农民+合作社+信用社+保险公司+财政支持。根据调查,农村信用社通过合作社开展“股权信贷”,使过去“农民—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关系,变成“农民—合作组织—农村信用社”的股权信贷关系,把农村信用社和农民的利益连在了一起,互相牵动,互相促进。(三)、外因推动型资金互助合作模式。此类合作社大多是在外力推动下,通过复制别人已经成熟的资金互助组织经验而形成的,属外因推动型合作组织,社员间经济上的联系较弱或没有生产合作社的基础。在外力介入的过程中,当地村民对合作社的基本知识与理念、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与解决途径以及目前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政策走向有了深刻了解与认识,正是在这样的认识的基础之上,他们认同了合作之路是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现在大部分新形成的资金互助组织属此类型,外因推动成了催化剂。典型的有:青海乐都雨润镇兴乐农村资金互助社,3月28日,在当地政府的促动下,青海省第一家挂牌的农村资金互助社———乐都县雨润镇兴乐农村资金互助社正式开业,该资金互助社共有发起人10人,其中从事金融工作的员工1人、农村小企业主3人、普通农民2人、种植大户3人、蔬菜经纪人1人;互助社拟注册资本36万元,将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业务;通过其社员的人员构成就很容易看出,这个合作社的社员之间在生产经营业务方面几乎没有多大联系,缺乏生产合作的基础。(四)公益型资金互助合作模式此类型合作社主要由社会公益组织倡导、发起,逐渐引导农民加入,其本质也是外因推动型的。其特点为公益性、扶贫性,没有生产经营合作为纽带,形式比较松散,内生性不够强。典型的就是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指导的安徽“小井庄实验项目”。受香港乐施会的委托,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在安徽省肥西县小井庄开展农民资金互助合作实验,通过学习、改造乐施会的“云南经验”,引导小井庄村民以入股的形式成立“小井庄社区发展合作社”,总股本分为社员基本股、公益股、投资股。每股基本股为3000元,由此筹集到的社区发展资金只向合作社社员发放贷款,不作其他用途,在合作社内部封闭运行。香港乐施会为这项为期两年的实验提供了资助,乐施会与合作社社员按2比1的比例投入股金。如果在实验结束后合作社运行正常,达到评估要求,乐施会投入的资金将赠送给合作社。贷款得到的利息会按2比1的比例在社区公益事业与社员之间进行分配,公益事业包括救助特殊困难户、修建水利设施和道路、提高卫生水平等。在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由ngo组织倡导、发起的大量农村社区资金互助组织,以及安徽省利用财政扶贫资金在30个贫困县“复制小井庄经验”所形成的农民资金互助组织都属于此类。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正在制订方案,试图将安徽现有的以及未来成立的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向“商业可持续性”方面引导;安徽省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也已决定将2007年新农村建设财政专项资金的一半用于组建此类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四、对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主要模式的优劣势分析(一)、内生型资金互助合作组织。上述(一)、(二)模式属于此类。其优势在于:首先,此类型的合作组织是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组织化程度,获取合理的市场交易利益,自我联合起来,组成自己的服务组织,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资本合作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其次,一般情况下,农民们要经过长时间的劳动互助、购销合作,才能发展到资金互助;这个过程正是农民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有利于农民合作意识、民主管理能力的提高,因而具有“超经济”意义。再次,具有其他各种金融机构无可比拟的优势——信息对称、低交易成本。最后,有成功的范例可循,典型的国家或地区如日本和我国台湾就有这样的组织,日本农业合作组织是“农协”,其经营的业务包括农村生产生活资料的供应、农产品收购、农业信贷等多方面;“农协”的存在对日本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5]。不足之处是:这类组织很难发根于农业资源剩余匮乏的地方,一般是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才能生存和发展;它对经济环境、人员素质等各方面条件要求较高,在我国中西部的许多贫困地区难以具备构建这种组织的条件。(二)、外因推动型资金互助合作组织。上述(三)、(四)模式属于此类。其优势在于:可迅速复制模仿、推广,适应性强——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都可生存和发展,能够及时、有效地满足当地农民的资金需求;待未来各种条件成熟时,各个资金互助组织进行联合,有可能形成更大区域的资金合作组织或合作银行;国外也有此类成功的典型例子,如法国的农业信贷银行、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不足之处是:首先,此类型模式具有“扶贫”性质,如果一味强调对农民“低息”扶持,就有可能使这类组织缺少足够利润积累,从而危及其可持续经营,限制其规模的扩大。其次,这类组织和其他农村金融组织的业务重合性大,发展空间竞争激烈,比如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联保贷款、扶贫资金贷款、专营贷款公司贷款等都与这类资金互助组织的业务相类似。五、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的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发展还很不成熟,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概括起来,比较典型的问题有以下几个:(一)、所有已成立的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资金规模都太小,大部分都是几万元的规模,只有少数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具有几十万元互助资金,上百万元规模的资金互助组织凤毛麟角。由于资金规模小,业务量必然有限,与农民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二)制度、管理层面上还有诸多待完善的地方。大部分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都是借鉴拷贝已成熟的资金互助社经验,由于各地方经济发展环境、农民素质不同,那么规章制度是否严格执行和操作风险的规避问题就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在对安徽金寨县、太湖县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调查中,已经发现一些资金互助组织内部管理混乱,有章不循,合作性不强,内部人控制已露苗头,极有可能象当年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一样发生异化。(三)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外部生存环境依然不佳。虽然,银监会放宽了农村金融机构准入的条件,降低了准入的“门槛”,但降低后的“门槛”对我国农村现存的绝大多数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来说依然很高,达不到《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它们仍将长期“非法生存”。一些地方政府和基层干部对农民互助合作的意义认识不足,不能正确处理“官民关系”;在我们调查走访过程中,有些基层干部质疑:“农民们都合作起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还要我们干什么?”甚至有个别基层干部把农民自发组织的互助合作组织戏称为“邪教”组织。六、发展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对策建议(一)要拓宽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的资金来源渠道。目前,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农村社区内的农民,二是财政的注入,三是其他组织和个人的资助;很显然,农民本来就缺乏资金,外部资助是有限的,指望财政大量注入是不现实的;所以这三个渠道难以完全满足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资金需求。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从金融政策上想办法,建议人民银行将其他金融机构寻找出路的资金以再贷款的形式直接批发给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如此可一举三得,一是解决了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出路问题;二是解决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资金需求问题;三是可对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形成商业激励,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二)完善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内部管理。要坚决贯彻“民有、民管、民享”的基本原则,加强指导和监督,促使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特别要强调其民主性、透明性,杜绝内部人控制,防止合作组织异化。在当前试点阶段,要坚持宁缺勿滥,切忌政府包办,一哄而上。要把试点工作做细、做实,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我们在安徽某县调查发现,该县以政府强力推进的办法,仅用两个月时间就把全县的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建立起来了,结果其组建的组织合作性几近于无,变成了干部的合作,政府的合作,而非农民的合作了。(三)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一是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法规,当前最紧要的是对《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进行修订,否则,一方面大量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非法生存”问题得不到解决,另一方面,也将置政府的法规尊严于尴尬境地。二是要加强对广大干部,尤其是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提高他们对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意义的认识,因为,归根结底农村基层的工作还是要靠他们去做。(四)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要想农民真正合作起来,必须使农民充分认识到“合作是自己的事”,并且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这就需要政府采取多种手段,开展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使农民提高对合作组织的认识,激发他们合作的意愿,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参考文献:1.张德元.重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j].中国统计,2002(8).2.何广文、冯兴元、郭沛、李莉莉、杨菁、王虹、李晓佳.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63.3.陆建平.国外合作金融组织管理体系的模式及其借鉴[j].财经问题研究,1999(11).4.冯开文.合作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37.5.刘奇.三农问策─走出制度困局[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91.6.张德元.农信社应归位“合作金融”[n].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快讯周刊,2003(25).7.国风.农村经济创新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446-448.8.周立.资金互助与穷人生计──7省11家农民合作社调查[j].当代中国研究,2006(3).9.孙若梅.小额信贷与农民收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3010.成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3-56.11.温铁军、姜柏林.把合作金融还给农民-重构“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j].农村金融研究,2007(1).12.姜佰林.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破解农村金融改革难题[eb/ol].中国合作金融网,2005-10.13.杨筱.股权合作信贷:农村金融的百信模式[n].中国经营报,2006-3-4.14.文杰.姜柏林和他的合作社[n].成都日报,2006-04-01.15.辽宁省农经考察团.对日本农协的考察报告[j].农业经济,2002(10).

查看全文

完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带动农民致富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合作组织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必须抓紧抓好的一项工作。

南谯区是一个农业大区,全区**个乡镇,**万人口中**%是农民。南谯工商分局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立足职能、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服务“三农”,着重从帮助农民进入市场入手,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搞活农副产品流通,帮助农民致富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现状和特点

目前南谯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量少,规模小,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仍然是主要的农业生产模式,农村具有合法主体资格的种植养殖户、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经济组织,总体上呈现少、小、散、弱的特征。由于农村经济组织的产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下而逐步发展的,呈现多样化。从组织类别上有个体工商户、经纪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公司、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在经营模式上有个人、合伙、联营、合作经营、中介服务等。

从以上两个方面的现状和特点看,现有农村经济组织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还不强,这就需要我们加以引导,使他们自发的组织起来,建立和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具有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形成农村产业化经营的龙头,带领农民闯市场。

二、发挥工商职能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快速发展

查看全文

农民合作组织下的农村道德生态建构

【摘要】农民合作组织为新农村道德建设提供了得力抓手,其对民生问题的改善、对民权问题的关注、对共同体精神的促进、对契约型道德的发展、对新型职业化农民的培养等,为建构农村道德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实践支持,改善了农村的精神面貌。

【关键词】农民合作组织;视野;道德生态;建构

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民内部开始出现分化,异质性程度提高。在此基础上,农民的价值观也开始分化,传统道德日渐式微,乡规民约逐渐失范,道德情感慢慢淡薄。中央早在2005年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里就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使之成为推动农村道德生态重构的巨大力量,推动农村道德生态重构,提高农村道德风尚。体恤民情的道德意识,关怀农民的道德情怀以及关注现实的道德实践,使得研究农民合作组织成为理论工作者当下的一种理论敏感和行动自觉。

一、农民合作组织对组织成员的天然联系为新农村道德建设提供了得力抓手

为了防范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农民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按照专业化的原则成立各种各样的农民合作组织,自我经营,自我管理。农民合作组织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成果,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维度,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农民合作组织为抓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农民合作组织在便于政府实施有计划的扶持政策的同时,也在政府与农民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农民合作组织对农民而言本身就具有天然的信任基础,这是农民合作组织的感召力之所在。这使得凡是被农民合作组织所认可的,也必然为组织内成员所认可。政府只需直接跟农民合作组织打交道。这在便于信息上传下达的同时,也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实践表明,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得好的地方,那个地区的农村道德面貌就非常好。在国家维稳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并进行引导,有利于防范农村群体性事件,从而降低农村维稳的成本。把农民合作组织之软法和国家法律法规之硬法结合起来,再辅以乡规民约、公序良俗等,就能较好地规范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农村秩序的有效维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为新农村道德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外部环境。

二、农民合作组织对民生问题的改善为新农村道德建设夯实了经济基础

查看全文

推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近些年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与服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农民为农村改革作出的又一贡献,是农村组织制度的创新。

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各级财政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应给予必要的信贷支持;在税收上给予扶持,凡经主管部门登记成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所取得的收入应免征所得税和营业税,对成员自产农产品的销售应免征增值税,对兴办的农产品加工及服务项目应减征相关税费等。

要加快立法进程,增强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保障。尽快明确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解决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法规缺位、政策错位问题和各类扶持政策的匹配问题。同时要理顺管理体制,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应尽快明确政府主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部门,负责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协调和服务。

加大农业经济专业人才培训力度,提高成员素质。努力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领头人。一方面可以利用县乡现有培训资源加强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骨干成员的知识培训;另一方面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特别是农林牧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训服务。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农民的实际需要和组织发育的程度确定。必须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和选择,从当地实际和不同特点出发,寻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最佳发展路径,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这应该是今后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本思路。

查看全文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社会责任

一、必要的明确: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再认识

现实生活中,人们大都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了解不深,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先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企业责任进行相应的诠释,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社会责任,进而展开相关研究。

(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涵的把握

目前,学术界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不同的理解。狭义理解的认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各种类型的专业农业合作社,是同类产品的农业生产经营者自愿联合起来,维护和发展成员利益,自主经营、自我服务、自负盈亏的合作经济组织。最广义的理解认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股份合作企业以及供销合作社和信用社。广义理解的认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指除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以外的各类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从上述三种不同的理解看,都存在明显的不足:狭义理解的有过窄、不准确之嫌;最广义理解的则界定过于宽泛,将乡镇村经济组织等不属于合作经济组织的包括进来,显然是错误的;广义理解的亦有同最广义理解的一样的错误。笔者认为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界定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正在进行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立法中的最基础性工作之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社会责任与立法中相关制度安排的契合问题研究,仍需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概念的明确开始。

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界定,首先,要明确其实质应是合作社,定义要明确合作组织的特点。实践中可借鉴19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InternationalCo-operativeAlliance,简称ICA)和2002年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LabourOrganization,简称ILO)对合作社的定义。[1]其次,要考虑其经济性。很显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经济合作组织,而非政治合作组织,更非文化合作组织。其经济性特征决定其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容有其特殊性。再次,界定其定义时要把握其“约定共营合作经济”、“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和“民有、民管、民享”的组织原则等特征。最后,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趋势。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尝试着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如下定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依法自愿联合组成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实行民有、民管、民享原则为其成员提供生产经营服务的经济合作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特征有五:一是一个合作组织;二是一个经济合作组织;[2]三是依法自愿联合,体现平等和退社自由;四是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五是实行民有、民管、民享的组织原则。

(二)企业社会责任界定的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