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1 21:58: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民工子女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民工子女

关爱农民工子女实践报告

**月**日—**月**日,我们在**市**区沙城三小——**区第一新公民学校进行了为期5天的暑期实践活动。在这5天里,我们进行了对家长家访,调查问卷,上课做游戏,**大学之行等活动。

第一天,我们的火车之旅在凌晨的时候结束。来到学校第一件事情就是打扫卫生,为下午的座谈会做准备。学校的会议室时由各界社会人士捐钱筹建的,是学校里面最好的地方,可是由于漏水,会议室很脏。我们二话不说马上去整理了。下午的桌谈会不算很成功,但进行的十分顺利。大家都在认真听着校长激情澎湃的解说,让大家了解了很多有关沙城三小的情况,为我们后期的活动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唯一的遗憾是,沙城镇任命政府对于我们这次的活动也十分关注,但由于公务繁忙,未能出席这次的座谈会。

第二天的活动是家访,做问卷,收集外来务工人员提出的对于孩子教育方面的问题。在接着的两天里面,我们与孩子们一起度过。给他们讲授天文知识,台风知识,还有结合学校之前举办的“世博月”活动,给孩子们讲了世博会的起源于意义。我们积极的备课,孩子们认真积极的上课,我们十分满足。看到他们的笑容,我们笑得十分幸福,疲劳也就忘之脑后了。

学校里面还有像是机房,跆拳道舞蹈室房等,十分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据我们团队的了解,学校也很重视培养孩子情感上的感恩。这所学校在社会的关注与帮助下,发展到了今天,离不开学校老师的努力,在这里感谢学校的所有老师。

最后我们的活动不是很成功,因为最后一天的几多不顺利,我们队员感到十分愧疚。事先的考察,了解到**大学的一些社团组织经常来沙城三小开展支教活动。于是我们带孩子去参观**大学。这次活动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激起他们对大学的憧憬与追求美好未来的动力,在车上我们和他们一起唱歌,我们教他们唱我们刚学到的军歌—《军中绿花》,听着他们稚气的声音,我感觉很温馨,但令所有人遗憾的是,由于天气实在过于炎热与其他原因,我们并没能像策划中的那样完美的完成**大学之旅,这也是我们实践中的不很成功之处。如果有机会,我们会做的更好。公务员之家:

在这个暑期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阻碍,但我们都尽力去解决了,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虽然最后我们还是觉得这次暑期实践活动还没有得到我们预期的成果,但也有不小的收获。我们每个人都从中学到了许多,更和小朋友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希望我们这次暑期时间活动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社会关注,让他们的学习环境变得越来越好。

查看全文

农民工子女融入社会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农民工子女的类型分化日渐明显。由于各类型农民工子女的个性特征不同,进而导致他们的社会融入需要也逐步呈现“多元”趋势。但是,传统的社会融入理论与制度安排,还没有充分顾及到农民工子女群体的这一特殊本性,以至很难指导与规范实践问题的妥善解决。籍此,在推动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入进程中,不管是理论创建还是制度确立,都需要有突破传统的实质性超越。从社会公平立场看,以农民工子女的内生需要为基本依据,建立健全分门别类的差异化补偿制度及其实现机制已经势在必行。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类型分化;社会融入;制度策略

【正文】

之前,社会各界对于农民工子女的关注,往往把目光聚焦在“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上。然而,随着农民工子女的分化现象凸显,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入障碍,不仅存在于义务教育阶段,并且义在务教育前和义务教育后所遭遇的生存与发展困境也越来越尖锐起来。于此前提下,已经分化了的农民工子女群体,正在不断地向社会发展提出新的拷问:传统的社会融合理论与制度实践,把所有农民工子女群体“捆绑式”对待的思维方法是否可行?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战略方针及制度规范,是否应当根据类型分化这一客观特征来科学构建?诸如等等,这些严峻而现实的关切农民工子女命运的重大问题,已经日渐浮出水面。但是,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不得不令我们高度忧虑。蒙呼吁之责,本文拟首先对农民工子女的类型化现象及个体特征作一个系统考察,然后以此为基础对传统社会融入理论的科学性进行评价分析,最终概括性提出我国促进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应当遵行的制度构建的策略方向。

一、农民工子女:从类型分化到个性多元

实践中,随着我国进城务工农民工群体从“单身外出”、“夫妻外出”向“全家随迁”的流动模式转型,农民工子女的内在结构也相应地呈现出分化态势。为方便问题讨论,这里主要以“就学状态”为标准,将农民工子女群体简单区分成三大类型,即学前教育阶段的“幼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中”农民工子女和义务教育后的“大龄”农民工子女。如果基于这一划分前提,那么,促进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入必须首先回答如下问题:这三大类型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入需要是否相同?若不同,他们各自最为突出的个性需要是什么?

查看全文

剖析农民工子女的法律机制

本文作者:韩世强工作单位:浙江纺织服装学院

一、农民工子女市民化及其市民权的实现

1.农民工子女市民化的内在本质农民工子女①的市民化,本质而言就是指获得流入地户籍儿童完整的市民权,进而实现“同城化”待遇的身份转换。②通常认为,这一过程至少需要从两方面来积极推进:一是外界赋予农民工子女完整的市民权进而实现相对公平的“同城化”待遇;二是农民工子女内在性地对新环境的接纳与认同(对新文化的服从、同化与内化)。对于前者,主要依赖于制度的引导;而后一方面,则主要是主体的继续社会化过程。相比之下,制度引导应当先行一步。这是因为,有效的制度设计,往往可以给每个公民带来稳定的追求预期,非常有利于推动“继续社会化”的健康环境快速生成。就此而言,即刻完善农民工子女市民化转换的权利保障制度,是当下政府义不容辞的一项责任。不过必须注意的是,农民工子女群体由于受自身的年龄及成长特征决定,对市民权的实现内容及制度引导的要求,都有相当的特殊性。那么,这种“特殊性”有何特殊内涵?具体的表现形式有哪些?等等,也就成为了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实质性问题,当然也是本文力求重点澄清的对象。2.农民工子女市民权的构成体系所谓“市民权”,就是指与公民、市民的资格相关的身份及权利。在我国,“市民权”概念因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而产生。原初意义上,“市民权”被指外来农民工拥有居住地城市户籍居民所享有的身份及相关权利,其内容主要包括居住权(如提供公益性住宅、廉价商品住房、住房补贴等等)、政治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受教育权以及享受城市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的权利,还有享受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权利等等。①从实践层面看,农民工子女作为农民工群体的一个衍生类型,除政治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因年龄条件不符而无关联外,其他诸如居住、教育、就业、福利、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医疗卫生和最低生活保障)及公共服务等,都是他们市民化演进中应当涵盖的权利内容。其中,尤以“受教育保障权”、“最低生活保障权”和“医疗保障权”等权项,获得市民化待遇的需要最为迫切。因为事实表明,这些权利内容的严重缺损状态,已经直接影响到农民工子女群体的基本生存及未来发展,不允许再以“看着办”的态度无限拖延了。3.农民工子女市民权的实现保障从权利的逻辑形态看,权利可以简单地划分为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现实权利。通常认为:“要认真对待权利,就应关心应有权利,注重法定权利,着眼于现实权利,使权利内化为实现人的价值与尊严的普遍性力量。”②这就意味着,权利的最终归宿在于权利的实现,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只有转化为现实权利,才能成为或再现生活的事实,才对人具有实际价值,才是可求和完美的。否则,权利只能是一个“虚构的神话”,可望而不可即。问题在于,权利如何才得以付诸真实的生活世界呢?仅就表象层面看,权利实现总是遵循着“应然权利———法定权利———现实权利———应然权利……”这样一种不断满足社会个体与社会集体发展需要而螺旋上升的递进过程。即是说,某一具体权利的阶段性实现一般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将应然权利转化为法定权利,第二步再将法定权利转化为现实权利。对于这“两步走”的技术操作问题,近年来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应然权利”向“法定权利”的演进,“法律认定”发挥主导作用,是权利实现的奠基石;而“法定权利”向“现实权利”的演进,则“法律救济”必不可少,这是权利实现的核心。③该观点,笔者同样持支持态度,这是因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律,作为一种权威性社会规范,具有普遍实用性、稳定持续性和明确规定性特征。“法律认定”如何实现权利?法律对权利的认定通常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最大化地将公民的权利纳入立法规制范围,二是最大限度地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基于前者或后者,凡立法义务,均为当今政治国家必须积极履行之责。这是因为,立法承负了现代社会的资源配置、冲突协调等关系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特殊功能。正如有学者所言,要求国家提供立法给付,“是期望国家能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和满足……体现人们……‘从安全到完美’的变迁”④。如此“期望”与“要求”的真实动因在于,“国家对财政、经济的投入有赖于立法机关参与外,利益分配和利益冲突的调和,这也都属于国家政治决策的内容,行政机关受权限制约根本无能力作出这种判断,立法机关无疑是天然的主导者”⑤。就此而言,致力于农民工子女的权利保障立法,通过“制度赋权”的外力推动模式促进农民工子女的市民化身份转换,并非一种恩赐,实为各类国家和地方立法机关的分内职责。“法律救济”如何实现权利?“有权利就必须有救济,没有救济的权利不是真正的权利。”这就意味着,建立足够完美的救济机制,是权利从“应然”走向“实然”的必备性载体条件。通常认为,在现代法治社会里,权利救济的主要方式就是法律救济,“法律救济总是站在权利救济的第一线”⑥。从客观上看,法律救济大致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恢复性救济,即通过法律强制力的救济干预,排除违法侵害行为,约束冲突主体继续履行义务,促使原有权利得到恢复或者实现;二是替代性救济,即在“恢复原状”不能之情形下,通过补偿或者赔偿等救济干预,保障法定权利或应有权利的替代性实现;三是具体化救济,即在法律对于权利的规定过于抽象或过于原则而处于“难以操作”之情景下,以“权利具体化”的救济路径,让一些必需的社会性权利走向人们现实生活中,如“平等受教育权”等。三种法律救济中,前两种已是通用的执法或司法行为,而第三种的“权利具体化救济”,则还是我国现行法律实践与法学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需要高度重视的是,对于农民工子女的市民权实现而言,“权利具体化救济”的重要价值将日渐凸显出来,因为他们大量保障性权利的实现,正期待着依赖这种救济方式来完成。

二、农民工子女法律保障机制的构建原则

必须明确,之所以主张即刻完善农民工子女市民权实现的法律制度机制,其基本要义在于,以期通过“法律力量”的外在推动,逐步消除农民工子女的过度弱势处境,促进农民工子女的市民化转换。所以,农民工子女市民权实现的法律保障机制构建,有着特殊的原则要求。1.完善立法与杜绝限权相统一受教育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等,都是农民工子女迫切需要市民化待遇的权利内容。这些权利应当有法律条文做逐一规定。从实践运行层面看,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农民工子女的生存与发展保障,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民工子女的国家立法及支持政策。但是,这些立法及政策意见,或涉及范围十分有限,难以全面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基本权利,如2006年《义务教育法》,仅仅明确了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机会权,无法解决他们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后升学等困难;或过于原则、效力不高,难以付诸具体操作,如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尽管范围甚广,但没有上升到法律强制力层面,从而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侥幸行为提供了寄生温床,农民工子女不能真正受益。客观而言,除“义务教育机会权”外,农民工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补偿、义务教育后公平升学、医疗及最低生活保障等市民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权利内容,至今为止大都还处于“立法真空”状态。不言而喻,在国家立法严重滞后的前提下,农民工子女的市民化及其市民权实现进程,如果仅仅寄希望于地方立法或地方政策来做应对性干预,难有所建树。因为,地方立法特别是地方政策,出于财政支出、资源供给及管理成本等因素考虑,“限权”冲动往往是无法得到有效克制的。从上述简略的背景分析可看出,着眼于农民工子女市民权实现的立法完善进程,最起码应当践行“两步走”战略:一是要积极完善国家立法,即国务院行政法规以上效力等级的立法,应当逐步将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等纳入规划范畴;二是要全面杜绝“限权”立法,即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以下效力等级的立法及规范性文件(即所谓的“政府红头文件”),在“补缺”国家立法或具体化上位法的过程中,不仅有及时作为的义务,而且万万不能因顾及局部利益而限制甚至架空宪法原则乃至上位法赋予的权利范围。2.积极执法与自主行权相统一从理论上讲,在农民工子女的市民化演进中,必须尽快妥善解决的受教育保障权、最低生活保障权和医疗保障权,都属于典型的行政受益权。①而行政受益权的实现,实践中大都以政府提供必要的给付条件为基础。并且,行政受益权对于受益人而言,主要意味着权利,对于行政主体而言,主要意味着义务。由此,促进农民工子女市民化的行政执法机制构建,并非以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型”执法为主导,而应当以履行给付义务为基本方向的“服务型”执法占据中心地位。笔者认为,“服务型”执法的良好践行,并非行政主体的单向垄断行为可以包揽,必须有赖于“积极执法”与“自主行权”的高度统一。首先,行政主体要积极履行各类给付义务。政府的作为义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不直接为给付请求对象,但应当积极进行相关制度建设,这类主体的义务在于根据宪法、法律及上位法的规定制定并解释相关政策法规、转移财政资金、提供信息和指导性建议等;另一类则是具体实施主体,直接为各种给付条件。这两类主体中,前者兼有执法和立法的双重义务,后者仅负有执法义务。目前看来,无论基于哪一类行政主体,其履行义务的情况,均与农民工子女的权利实现需要差距甚远。其次,行政相对人要充分行使自主权利。行政受益权的实现,通常表现为依申请进行特定行为和依政府职权主动进行特定行为两种。客观上,农民工子女公平接受教育、医疗及最低生活保障等市民权的实现,显然大都依赖于“依申请进行特定行为”的充分行使。这是因为,各项权利条件之满足,往往会因为流入地公共财政、行政成本等方面的付出而加大行政给付启动难度。因而,适当赋予农民工子女自主权行使空间,强化他们的程序发动权,不仅可以借此提升他们的法律地位,而且还能充分发挥他们有效监督行政主体的作用。①目前而言,此类自主权启动程序的制度规范还表现得极端贫乏。3.便捷司法与救济创新相统一如前所述,法律救济是现代社会权利实现最为可靠的保障方式之一。不过,对于农民工子女群体而言,目前还至少面临着“无力承担高昂救济成本”和“权利具体化救济渠道不畅通”两大现实难题。因此,完善农民工子女市民权实现的法律救济机制,应当以“便捷司法”与“救济创新”并重双向推进。首先,应快速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救济分摊机制。众所周知,农民工子女群体无论在经济能力还是其他社会资源拥有上,都处于绝对弱势地位。因而,当他们的权益受损时,若按照传统的救济方式对待,往往都会因为“经济负担不起”或“时间消耗不起”而绝望放弃,进而最终会导致他们的权利实现陷入遥遥无期。所以,对农民工子女的权利救济,需要探索费用减免、政府担保、法律援助等多元整合的救济分摊机制。目前,由于相应的配套制度不完善,这种救济分摊的整合机制基本还没有建立起来。“救济分摊机制”应当如何建立?显然,这无疑是构建农民工子女权利救济制度急需解决的一道现实难题,本文将尽力作进一步阐述。其次,应创造性拓展权利具体化救济的实现渠道。农民工子女市民化的本质就是实现“市民待遇”,而“市民待遇”的实现又必须以政府积极履行给付义务为前提。所以,对于政府的不作为侵权,必须得到有效的救济防范。政府不作为,一般分为具体的行政不作为和抽象的行政不作为两类,前者如不履行法定职责,后者如不履行上位法授权的立法义务。目前而言,对于抽象的行政不作为特别是“立法不作为”,在我国还是一个法律救济的难题。恰恰因为“立法不作为”的普遍存在,致使农民工子女的大量应有市民权只能停留在“方针条款”层面,没有获得具体法律条文的明确规定。按我国现行的司法惯例,严格遵循法律条文是行使司法裁决权的必要条件。由此,农民工子女的应有市民权即便遭遇实现不能时,也因缺乏法律依据支持而根本无从得到有效救济。这样一来,可供选择的破冰之策并不多,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创造性地拓展传统司法的实现方式,即在借鉴国外成功法制经验的基础上,深度结合国情实际,探索既可行又有效的权利具体化法律救济机制,确保农民工子女市民化进程中必须拥有的市民权最终能走向真实生活。那么,“权利具体化救济”应当如何开展?这在我国还是一个十分艰难的研究课题,尽管如此,本文也将做一些尝试性探索。

三、农民工子女法律保障机制的框架体系

查看全文

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论文

摘要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耽误孩子们的青春和前途,将来很可能出现结构性失业,更严重的是长此以往,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我国的人力资源储备受到严峻挑战。因此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亟待引起各方的重视。

本文在大量搜集材料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农民工流动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状态和就学状态;其次,农村的经济基础、教育体制、户籍制度、农民工自身的经济收入、观念和文化素质、农民工流入地学校的接受能力和学生自身的适应能力等各个方面分析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最后,从观念、体制、社会态度和政策举措等方面上提出了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农民工流动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全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应从战略高度、从整个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角度,鼓励和支持流动人口和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并为他们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在各有关部门各项政策不断完善的情况下,这个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的。

关键词农民工;流动儿童;教育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在我国城乡之间,每天流动着上亿农民工。在这些农民工的身后,有数千万未成年的子女。他们是父母的希望也是祖国的未来。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耽误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的青春和前途。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速,农民工的素质将会出现下降的征兆,将来很可能出现结构性失业,更严重的是长此以往,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中国的人力资源储备受到严峻挑战。因此,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

查看全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

一、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分析

关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早在2003年9月,国务院就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规定流入地政府应采取措施,切实减轻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费用负担。2004年3月份,国家又出台规定,从2004年秋季开始,农民工子女入学不再收取借读费、择校费或要求农民工捐资助学及摊派其他费用。实际中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地政府都对教育资源进行了整合,公办学校资源紧张,而且各地教育局又是按照学校学区内常住人口的数量设置班级容量,根本没有为流动人口预留容量,加上公办学校的高消费超出农民工家庭的承受能力,城市农民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困难。当前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方式主要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和家庭教育。

(一)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现状

目前,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借读,仍须交纳一定数额的借读费或赞助费,这对于广大处于社会低收入阶层的农民工家庭来说,能够承受的不在多数。另外,文化背景的差异、教学环境的改变、使用教材的迥异、课程进度和难度的不同也都会影响其选择借读。同时,农民工身份遭受的社会歧视也会给其子女心理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有些家庭即使具备经济实力,最终还是把孩子送到了农民工子弟学校。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相对低下的农民工子女,除了一部分在公立学校借读外(具体数字不详),很多家庭只好将子女送入外来人开办的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简易学校就读。这类学校或被称为“棚户学校”,“打工子弟学校”。有人认为,它们根本不能被称为是学校,因为多数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不具备,充其量只能算作“民上自发办学点”。但这类学校在城市发展十分迅速,数量增长快,学生人数增加也十分迅速。

总体上看,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特点是投资来源以个人投资办学为主,办学层次以小学教育为主;学校多设立在城乡结合部,农民工广泛聚居的地区;达到正规办学水平标准的寥寥无几,学校收费低廉,教学环境差,办学条件简陋,很多学校没有正规的教室、课桌椅、教学用具,更不要提活动场地;学校规模差异也很大,从十几人者到几百人者均有学校的师资水平良芳不齐,许多管理者与教师根本没有教育教学经历,状况令人担忧。

第一,农民工子弟学校硬件设施落后。从学校规模来看,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特点之一是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学校学生人数几十人、几百人,有的学校则有上千学生。学校的规模过大或过小,对教学安排都将带来一定困难,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从基本设施来看,由于农民工子弟学校多属于个人投资,基本设施依靠个人解决,经费来源大都来自学生学费,招生对象又是流动人口中的低收入阶层,这就决定了学校基本设施状况的紧张与简陋。由于经费有限,学校的教学设施相当简陋,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查看全文

农民工子女学校管理意见

各有关中小学、农民工子女学校:

加强农民工子女学校管理工作,是实践“”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实际需要;是依法行政、切实履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重要职责,也是为了贯彻落实《关于转发〈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转发教育部等10部门〈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的通知》和《关于转发〈市教育委员会等五单位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子女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的需要。

为进一步提高本区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现提出如下若干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的精神,为了维护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利,作为区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中小学均应当为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支持本区内的农民工子女学校提升管理水平、教育教学和安全质量。作为农民工子女学校,应当努力加强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努力提高办学质量,使之成为本区义务教育办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重心主要围绕学校的安全卫生上,重点抓整治、监督和规范。随着职能的不断明确,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在继续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的同时,关注农民工子女学校内涵建设。因此,我们将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切实帮助农民工子女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依托公办学校资源,开展校际交流协作

查看全文

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意见

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县府各部门:

随着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外来投资者、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急剧增加,妥善解决其子女就学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切实解决好此问题,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78号)和市教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补充通知》(**教基〔2004〕48号)精神,结合我县人口组成区域特点、公办义务教育资源现状,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重要性

农民工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是解除农民工后顾之忧的重要内容。各级各部门务必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积极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城区公办学校要从全局的高度,在完成义务教育责任区生源入学计划之后,要尽最大可能地挖掘资源,满足施教区内农民工子女入学。要按照“进得来,读得起,学得好”的原则,将农民工子女教育教学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切实维护外来务工农民合法权益,真正使农民工子女能够上得了学、上得起学。

二、指定就读学校

为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按照义务教育属地管理原则,采取定点学校接受、相对就近入学的办法,根据区域内学校布局、生源状况及农民工居住分布情况,确定城西中学、双塔中学、龙西中学顺龙分部、龙水实验中学、西禅小学、城东小学、顺龙小学等7所定点公办中小学校为农民工子女就学接受学校。街镇乡辖区内农民工子女到相应学校就读,棠香办事处区域内的小学生到城东小学就读,初中生到双塔中学就读;龙岗办事处区域内的小学生到西禅小学就读,初中生到城西中学就读;龙水镇辖区内的小学生到顺龙小学就读,中学生到龙西中学、龙水实验中学就读。定点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农民工子女入学,对拒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和个人,将追究相关责任。在定点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全部实行“四统一”,即: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各接受学校要按照《大足县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规定管理,切实维护农民工子女应享有的合法权益,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参加团队组织、评优奖励等方面,要与辖区内学生享有同等待遇。

查看全文

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初探

摘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日益成为我国教育界面临的突出问题,以致成为“两会”的重点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约有2000万左右的农民工子女处于流动之中,这当中有9.3℅的学龄儿童处于失学状态。如何处理好这一游离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社会边缘群体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子女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民工潮

20世纪80年代的“民工潮”造就了中国日益庞大的进城务工的农民群体。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流动人口总数仅为200万人左右,迄今为止已超过1.2亿,短短20余年间,流动人口总数增幅达60倍左右。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涌人,他们的适龄子女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受教育群体,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应运而生。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具体体现

教育公平是人类的一种教育理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里的表现。什么是教育公平?瑞典著名教育学家托尔斯顿·胡森(TorstenHusen)认为,教育公平主要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教育起点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平等和教育结果的平等[1]。我们可以将教育公平界定为:每个人可以平等的、有选择的分享其所处的公共教育资源以及人们此时所持有的平等的价值观念和准则。

1.从教育起点的不公平来看,户籍制度限制了部分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

查看全文

农民工子女行动关爱感言

同时也希望我院关爱农民工子女的蒲公英计划·生长训练营”能够永远继续下去。希望以后能多参加这样的活动。

一点一滴的感动凝聚成一幅爱的图画,实践结束了辛勤汗水、欢乐笑容凝聚成回忆。让人回味无穷。

共青团在行动”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由学校的六个院系组成的七支服务队。而我服务队为第一服务队,学校组织各院系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关爱农民工子女。关爱农民工子女爱心支教服务队”活动目的就是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通过小组游戏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同时给他提供学业辅导。为了把我活动做到更好,这之前我召开了几次协调会议。每次大家都是激烈的商讨,目的只有一个:真真正正能给孩子们带去欢乐,真正能让孩子们学到一些东西。经过商讨,制定了详细的活动计划,把一切可能呈现的细节问题尽量都想到有时甚至模拟场景。始终坚信,付出总会有收获的

准时在文鼎广场集合,7月22日上午六点。待大家把一切准备就绪好,六点半校车准时动身。去滑县赵营乡的路上,都激动不已,究竟有多少孩子呢?究竟孩子有多大呢?活动还有没有其他问题呢?能不能做好这次活动呢?就这样一转眼,就到达了目的地,一下车,就被一群好奇的小朋友团团围住,一个个仰着小脸,望着我眼睛里闪烁的尽是天真无邪。当时,心里的一切不安和焦虑全都被那份天真无邪冲澈的干干净净。面对这样的孩子,只要我把爱心灌输到活动中去,还有什么担心呢。

来到开展活动的地方,老师的引导下。看到这么多小朋友,一个个在那站得整整齐齐,一齐喊“老师好”那种情景的感受真是令我终生难忘。首先,社会工作专业的杨菊花用破冰游戏“来表演我来猜”小组游戏与小朋友们互相认识、沟通。随后开展的小鸡变凤凰”让小朋友与其他小朋友进行互动,并通过观察分析他人表演的对错来认识自己。游戏过程中,与孩子们初步建立的相互信任的关系。随后,舞蹈《爸爸妈妈,爱你学习,把活动推向高潮。给小朋友们说让他学会后扮演给爸爸妈妈看,每个小朋友都非常认真地学习,也许他想以此来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吧。

虽然他有时缺少来自爸爸妈妈的关爱,作为留守的儿童。但是心中却不缺乏爱,心中充溢了对爸爸妈妈的爱,充溢了对关心爱护他人的爱。

查看全文

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意见

我县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办教育资源远不能满足农民工子女入学需求。由于受校舍面积、师资力量、教学经费等因素的限制,目前我县各大、中城市接纳农民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的承载量已趋饱和,使众多的农民工子女被拒之于公办学校的大门之外。

2.民办学校总体情况欠佳。由于现有公办教育资源远不能满足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需求,于是,我县各地众多的民办学校在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方面发挥了主体作用,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比例约占70%左右。尽管如此,我县民办学校总体情况仍然令人堪忧,呈现良莠不齐的格局。

3.农民工子女现状令人堪忧。一是家庭学习环境差。由于农民工家庭超生现象严重,多子女现象普遍,导致家庭负担生活十分沉重,农民工子女普遍缺乏正常的学习环境;二是农民工子女违法犯罪率偏高。据公安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贵阳市青少年犯罪已占各类发案率的70%以上,其中农民工子女犯罪的占多数。

4.现行财政体制与义务教育之间的矛盾凸现。一方面是在现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下,流入地政府要在短期内拿出巨额资金用于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确有相当困难。另一方面,在现行的户籍制度和财政体制下,农民工就业所在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的支出中没有包含或没有考虑安排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

建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