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生活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1 21:51: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民工生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议城市农民工闲暇生活研究
以南京市农民工为例
摘要:本文通过对南京农民工闲暇生活方式的调查,对城市农民工闲暇生活现状进行了探讨,认为农民工闲暇时间不足,公共闲暇资源占有不足,闲暇活动具有同质性、单调性和消极被动性,闲暇空间具有封闭性,闲暇心态具有无奈性。影响农民工闲暇生活的主要因素有农民工自身收入、文化程度、职业、社会关系、城市居民评价、以及社会各界对农民工闲暇需求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这些都阻碍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城市化。
关键词:农民工;闲暇生活;特点;影响因素;城市化
前言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闲暇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投以了极大的关注。选择怎样的闲暇时间利用方式,就是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成为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层面。良好的闲暇生活方式,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也有益于一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闲暇时间研究在中国虽然不算是一个新生事物,但与其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没有其他的学术研究多,尤其在“农民工”这一庞大的群体的闲暇生活方式的研究上有所欠缺。而在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将会继续涌进城市,农民工这一群体的数目也将会继续增加。因此,深入了解农民工的闲暇生活方式,对于推动农民工文明健康的闲暇生活,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有着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尤其在实践上,对农民工闲暇生活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把握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尤其是他们的心理、社会互动等方面,使社会更加关注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发展状况,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一、文献回顾
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调查与思考
农民工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化的建设者和奉献者。然而,身在城市的农民工是否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何?带着这个课题,笔者在开展“面、心、实”活动过程中,对此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农民工表示很难融入到城市生活,对精神文化生活感到茫然与无奈。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让广大农民工共建共享和谐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工会组织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1、单调枯燥。农民工主要聚集在建筑工地和工业园区,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生活条件艰苦,工作量大,工余时间主要是睡觉或者闲聊,偶尔逛逛街,喝喝酒;工业园区的农民工由于距离城市较远,交通又不方便,工余时间主要看看电视或者打打牌,找老乡聊聊天,基本上过着“工厂—食堂—宿舍”三点式生活。
2、精神空虚。农民工中有相当部分是年轻人,精力旺盛,争强好胜,由于精神文化生活单调,为了寻找刺激,有的聚众赌博,有的酗酒打架,有的迷恋色情网站,严重地影响了社会风气和社会稳定。精神空虚是农民工走向犯罪的重要原因。
二、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原因分析
1、收入低。农民工大多文化素质低,职业技能差,主要靠苦力赚钱,工资收入偏低。这些工资除了简单维持自己日常生活开支外,大部分要寄钱回家养家糊口。由于没钱,他们不敢奢望城市文化活动场所,如ktv、网吧、健身房等,只能靠简单方式消磨工余时间。
农民工文化生活工作汇报
一、城乡结合部农民工基本情况。
农民工约3万人。年龄结构为:70岁以上占20%,20—69岁占65%,20岁以下占15%。主要收入以种无公害蔬菜为主,农闲之余打零工人均收入15000元左右,80%的农户住上了小洋房。主要文化活动:妇女们晚上在各社区开展广场健身舞活动,利用互联网关注蔬菜销售渠道,逢年过节为增加喜庆上演一些地方传统的民间习俗节目,如:业余剧团排演节目各社区巡演,正月十五闹元宵,五月初五赛龙舟,八月十五耍龙灯等。迫切文化需求:农家书屋多购置一些农技、科技、生活小百科、养殖业方面的书籍,以便在生产中运用;多送几台有教育意义的,寓教于乐的、弘扬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文艺节目下乡。
二、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文化生活情况。
农民工上网需求日益增长,上网主要是通过家用电脑、网吧上网和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途径。上网时间不长,费用也不多。
三、城乡结合部经营性网吧分布及公益性上网场所情况。
县城经营性网吧16家,县城周边乡镇只有镇批准设立了一家。全县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1个,村级点220个(一个行政村一个),覆盖全县的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年免费对外开放。
城市农民工文化生活交流
近年来,由于拖欠工资等侵害农民工权益的事件被媒体频频曝光,农民工物质权益保障问题已经引起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并正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但“农民工问题”决不仅仅是物质权益保障问题。众所周知,人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不仅有低层次的基本物质方面的需求,也有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因此,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问题也值得高度关注。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问题却少有人关注,以致农民工文化生活“荒漠化”问题已经日益浮出水面,成为一个新的影响城乡统筹、和谐发展和政治、社会稳定的城市社会问题。
面对数量庞大且呈快速增长态势(我国农民工2003年为1.1亿人次,2004年为1.2亿人次)、的农民工群体,加上他们基本上游离于传统“单位”之外(即“单位”对其文化需求的满足显然是“失灵”的)、属于低收入阶层(即其文化需求不可能通过营利性文化机构得到满足),因此,选择一个适宜的平台来切实提高其文化生活水平是个首先必须也亟需解决的问题。
考虑到目前农民工“非单位人”、经济支付能力有限等特点和均生活、工作在一定的城市社区范围之内的现状,以及社区在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地位作用日渐提升的趋势,笔者认为,以社区为平台来提高和改善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状况是切实可行且现实的选择。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社区在农民工文化生活中的作用还非常小,也就是说农民工的社区文化生活现状非常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农民工社区文化生活设施(场所)极度匮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民工文化活动设施(场所)是农民工能否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基础性硬件条件。目前,社区中的文化活动设施(场所)主要有社区图书室、社区市民学校、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室内文化活动室、社区室外文化活动广场等。应该指出的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指导思想的影响,使得城市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其在当前社区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文化设施)投入长期不足,供需矛盾相当突出。但是,即便是这些总量供给不足的社区文化设施(场所),其建设规划也基本上是以市民为对象“量体裁衣”的(一般只考虑市民的需求量和需求特点),外来农民工几乎不会也不可能被纳入统筹范围。另外,加上城市各社区都普遍存在(只是程度不同)限制农民工使用社区文化设施(场所)的歧视性“制度壁垒”。这些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目前农民工社区文化活动设施(场所)极度匮乏的紧张局面。
2、农民工社区文化参与率极低。目前,城市中的农民工大部分是青壮年,处在这一年龄阶段的人有很强烈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实际上,包括笔者的实证调查在内很多调查也都表明,农民工具有相当强烈的参与社区文化生活的意愿。但是,从目前来看,由于诸多因素(主要是客观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农民工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强烈“心动”并未能转化为实际的积极参与“行动”,其突出表现就是农民工对所居住社区开展的各类文化娱乐活动的“漠视”以及利用社区文化设施(场所)频率的低下。
浅谈农民工城市生活融入问题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农民工;城市融入;社区服务
论文摘要: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农民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政策模式,重工融入城市问题。捉民工融入城市是劳动力价值的内在要求;是政策关怀的具体化;是道路的必然选择;是城市公共管理的客观要求。然而,目前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仍然面临一方面是户籍身份制度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社会排斥的影响。因此,实现农民工的城市的是使农民工逐步融入社区服务体系,并阶段性解决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防止出应”。
自从改革开放出现农民工以来,农民工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政府和学界的普遍关注。2006年,中央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思路,表明了政府对农民工问题高度重视的态度。
一、问题的提出:艰难的融入
学界近年来研究农民工问题的文章连篇累牍,汗牛充栋。然而,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现有的研究,多是从经济政策的角度进入,即便是从社会保障角度出发研究农民工问题的文献,也带有明显的蒂特姆斯(RichardM.Titmuss)所言的婢女型社会政策的色彩。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农民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政策模式,从制度化的社会政策建构入手,从社会结构转型和城市化的长远发展眼光,重点解决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目前,绝大多数农民工仍然是城市的候鸟,由于其边缘身份的特殊性,使之成为城市劳动力市场或一些不确定就业的独特群体,他们游离于城乡之间。相对于城市生活来讲,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入”。其原因在于:第一,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仍然面临无法逾越的身份壁垒。长期以来户籍身份制度的制约,使得农民工的身份歧视无法消除。当他们想融入城市生活时,还面临地域排斥等非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同时,如前所述,国家出台的有利于农民工的政策,更多强调农民工经济方面的权益保护,如工资拖欠、劳动保护、工伤赔偿等等,而较少关注自身生活和心理层面的问题。凡此种种,使得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仍然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
两栖生活模式下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探讨
摘要:建立健全适合于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的全局,是社会转型时期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文章基于农民工两栖生活模式,从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发展的障碍因素出发,针对社会养老保险缴费偏高、农民工和用工单位参保积极性不高、政府监管力度不够以及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困难的情况,指出需要政府完善养老保险顶层设计;强化农民工和用工单位的参保意识,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多元化筹集养老保险资金;打破城乡二元化体制。
关键词:农民工;养老保险;两栖生活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离开土地,到乡镇企业或者转移到异地就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农民工群体为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说,没有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就没有我国经济持续与稳定的腾飞。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7395万人,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却只有5472万人(数据来源:2014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所以,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把农民工养老保险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畴,但是农民工所面临的养老保险问题仍然没有妥善得到解决。农民工离开家乡到城市寻求生计,家中有大事或农忙时回家帮忙,其余时间只能游离于打工地和家乡之间,并可能不断地更换工作地和工作岗位,虽然扎根在农村,却成为两栖生活模式的代表。工作地转换频繁导致不能连续积累缴费年限;统账结合的模式更是削弱了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权益。张转玲(2012)通过对深圳市农民工的实地调查研究分析了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认为要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参保意识,并明确用工单位的法律责任,以及及时处理好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问题。赵志刚、刘敏(2013)从政府职能角度论证了农民工养老保险中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指出当前政府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的各项职能,加强对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监督。余运江等(2014)实证分析了对上海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得出农民工迁移到外地重新就业的原因,认为农民工输入地政府应当加快完善社会保障政策,让更多的外来农民工能够和本地居民平等地参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降低外来农民工的回流意愿。蒋云赟(2013)认为,当前我国政府责任的不完善和财政支持的缺乏,严重阻碍了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发展,农民工应该以较低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参加养老保险体系。
二、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现状分析
(一)农民工养老保险实际需求迫切
农民工生活的情况考察汇报
一周多紧张有序的走访、调查宣传,迎来了暑期社会实践的圆满结束,按计划了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受到了理想,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
是对政策的。走访了劳动局、就业保障局,在局长等的交谈下到了黄陂区农民工的情况,并且到与农民工的政策:小额担保贷款的条件贷款金额,就业培训的及政策,农民工个人保险灯政策。而且拿到了黄陂区劳动局自身情况编目的关于农民工的政策与,因还未出版,的书名,只是一份稿件。
走访了阳光电脑培训中心、黄陂技术学校等培训机构,到了机构培训的与内容,更的是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情况。
区劳动介绍,走访了养猪场及其附近的凉亭村、晨龙电子公司及其所在的油岗村、同建电子公司及同建村,从城市来到边远地区,再回到城市边缘发展较快的地区。与村长交谈本村的政策、农民工就业等情况,与农民工及其家属的交谈更直接的了的现状与需求,并介绍了的政策。,还大范围的做了问卷调查,数据来科学的分析农民工的现状与需求,更科学性、性。
了宣传工作,了农民工的关注与支持。有农民工咨询,耐心的回答的问题,并宣传了政策,还发放了与的政策文件指南,例如:小额担保贷款办事指南、创业培训办事指南等。
最后,回访了劳动局,向反馈了的调查情况,的问题。而且,咨询了关于农民工政策的详细的内容,使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预期。公务员之家
农民工生活的状况考察汇报
经过一周多紧张有序的走访、调查以及宣传,迎来了我们暑期社会实践的圆满结束,我们按计划完成了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受到了理想效果,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政策的了解。我们走访了劳动局、就业保障局,在**局长等的交谈下了解到了黄陂区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并且了解到与农民工相关的政策:小额担保贷款的条件以及贷款金额,就业培训的相关部门及政策,农民工个人保险灯政策。而且我们拿到了黄陂区劳动局根据自身情况编目的关于农民工的政策与指导,因还未出版,没有具体的书名,只是一份稿件。
其次,我们走访了阳光电脑培训中心、黄陂技术学校等培训机构,了解到了机构培训的对象与内容,更重要的是农民工参加培训的基本情况。
再次,我们通过**区劳动局的介绍,走访了**养猪场及其附近的凉亭村、晨龙电子公司及其所在的油岗村、同建电子公司及同建村,从城市来到边远地区,再回到城市边缘相对发展较快的地区。通过与村长交谈了解本村的政策、农民工就业等基本情况,通过与农民工及其家属的交谈更直接的了解了他们的现状与需求,并介绍了政府的相关政策。另外,我们还大范围的做了问卷调查,通过具体数据来科学的分析农民工的现状与需求,更具有科学性、真实性。
另外,我们进行了宣传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工的关注与支持。有很多农民工主动上来咨询,我们耐心的回答他们的问题,并宣传了相关政策,还发放了与他们相关的政策文件指南,例如:小额担保贷款办事指南、创业培训办事指南等。
最后,我们回访了劳动局,向他们反馈了我们的调查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而且,我们咨询了关于农民工政策的更加详细的内容,使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达到预期效果。公务员之家
失地农民工生产生活调研报告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农民失地的原因及被占用土地的使用情况;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失地农民生活面临的困难及要求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土地被征用后必须妥善解决好失地农民今后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问题、据调查农民失地的原因较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失地后总体收入水平下降、失地后就业形势严峻、社会保障如养老、医疗保险不到位,低保覆盖面不高、失地农民在子女就学、医疗条件、交通、购物环境等方面都比过去方便多了、根据调查过程中我们与失地农民的座谈交流,我们了解到当地的失地农户们对征地、租地还是比较理解,能够正确对待的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土地被征用后必须妥善解决好失地农民今后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问题。为了掌握和了解失地农民的生活、心理情况,进一步摸清“失地农民”失地前后的经济和生活现状,为日后更好的帮助失地农民解决实际困难提供一手资料,四川农业大学校团委“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小分队”及时组织开展了失地农民现状抽样调查。此次调查我实践小分队选取了雨城区实地较多的大兴镇前进村以及具有代表性的80户失地农民家庭。调查自2006年以来的耕地被占用情况及实地后农民就业和生活现状。
一、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
根据我们调查表上的数据和反映上来的信息,经过汇总和整理,我们看到前进村的失地农民包括两类人群:本地的失地农户和由汉源县由于修建水坝、水电站搬迁过来的失地农民。本地失地农户数量较少,只占失地农民总数的25%,平均失地0.8亩/户,占失地农民承包土地面积的20%。与之相比,汉源搬迁过来的失地农民较多,占到失地农民的75%,每户失地在2—5亩不等,这些失地农民的土地大部分是在2006年开始被征用,每户的家庭人口数3—7人,失地后剩余土地不足1亩,仅供自给自足种点粮食。调查我们还发现失地农户的文化程度较低,80%是没有上过学或仅是上过小学,上过初中的占到15%,而上过高中及其以上的不足5%
二、农民失地的原因及被占用土地的使用情况
据调查农民失地的原因较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投资项目用地,如修建水坝,水电站等征地;2.政府东扩西移后办公楼用地;3.当地农民承包土地搞菌类种植租地;4.子女外出打工,劳动力减弱,自愿出租土地。
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问题研究
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问题研究
摘要:增强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是促使其溶入城市社会的关键。农民工在城市归属感问题上呈现出不和谐态势,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实现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的和谐健康发展,应以强化进城农民工对城市居民的群体归属感为切入点和重心,同时辅以消融城乡二元分割等必要配套性措施。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社会;归属感
所谓“归属感”,字面上的理解是“归于、属于某种事物的情感”之意,隶属于社会文化心理范畴。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是指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村人口在实现由农村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后应当归属于城市社会的一种情感表达、心理认同和依恋程度。农民工是我国城市经济建设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目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是完成了社会角色(由农民向工人转变)、资源获取方式(由依赖土地向不依赖土地转变)和空间位置(由农村向城市转变)的改变,尚未实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尚未融入城市社会。当作为市民最重要的标志-城镇户口放开以后,并没有出现农民工大量迁移户口、举家涌入城市的火爆局面,进城的民工依然处于“漂泊”状态,并没有迅速地实现身份的转变而溶入城市社会,究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其中的农民工对城市社会的归属感缺失是制约其溶入城市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增强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是促使其溶入城市社会的关键。
一、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问题上的不和谐态势
=、总体层面上的不和谐。笔者将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划分为两大相对独立的层面——地域意义上的城市归属感和对城市居民的群体归属感,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总体上呈现出地域上的强归属和群体上的弱归属。主要由于城乡的巨大差距,进城农民工留恋城市相对丰富的社会资源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希望能留在城市定居,在地域上表现出对城市的强烈归属与认同。但由于客观与主观、制度与观念、自身与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又对与城市居民互相交往、共同生活的意愿不强。进城农民工在城市的一种聚居区——“都市里的村庄”,如某省的“某省村”、“某省村”、“某省村”等,从侧面反映了进城农民工与市民两大群体间的隔阂、疏离甚至是摩擦和冲突,反映了进城农民工对市民群体缺乏认同、归属。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农民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