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1 19:35: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林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林复合模式探讨

1.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发展历史在北魏《齐民安术》中就有记载,记载的是桑园间作的经验。中国的农业起源于森林,从来就是以农林结合的形式发展至今。从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史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原始农业复合经营阶段、传统农业复合经营阶段、现代农业复合经营阶段。“刀耕火种,游种轮作”是原始农林复合经营的主要方式;定居种植和土地私有化后的自给自足小农生产方式则是传统农林复合模式的写照;而现代农林复合模式始于商品生产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直至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保护生态的同时追求合理利用资源、开拓开发资源、争取资源永续利用等。

2.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类型通常根据农林复合经营的经营目标、组成和功能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四大类,即林—农复合型、林—牧(渔)复合型、林—农—牧(渔)复合型和特种农—林复合型。

(1)林—农复合型就是在同一土地单位上,通过时间序列、空间配置,进行结构搭配,相继把林木与农作物结合在一起的种植方式。从经营的目的不同组成比例的轻重又可将其分为以林为主、以农为主、农林并举三种经营模型。其中又可细分成:林农间作型—即林木与农作物混合种植的经营方式,例如:农桐间作、枣粮间作、果农间作;绿篱型—在农田、庭院周围种植绿篱,既起美化作用、又有保护果园的作用;农田林网型—在我国三北和沿海的平原农区广泛采用农田林网型,能有效地改善农田小气候,抵御风沙、台风、干热风、寒露风等自然灾害。同时,还可以提供木材、薪材以及经济林产品;农林轮作型—把农作物与林木在同一块土地上进行轮换种植的模式。

(2)林—牧(渔)复合型是指在同一经营单位的土地上,林业与牧业或渔业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林牧间作型、牧场饲料绿篱型、护牧林木型、林渔结合型。总之,是将林业与牧业进行间作或者把林业与渔业相结合的复合经营系统类型。

(3)林—农—牧(渔)复合型它可分为林—农—牧多层种植型、由林农型转变为林—牧型、林—农—牧庭园兼营型、林—农—渔结合型。在注重农业、林业的同时,不放弃牧业与渔业的发展。

(4)特种农林复合型,这种复合经营模式以生产特种产品为目的,它由林木混交型、林—药间作型、林—食用菌结合型、林木—资源昆虫结合型等复合系统组成。3.农林复合经营的结构。由于农林复合经营系统是人工复合群落,其物种多样,结构复杂,对土地的利用也更为充分与合理,可按其物种成分、空间结构的变化划分成许多不同的结构形式。(1)空间排列结构是各种农林复合模式内的空间分布,即物种的互相搭配。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是空间排列结构的两种基本形式。水平结构是指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生物平面布局,其中物种密度和水平排列方式是构成水平结构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各组成成分垂直排列的层次和垂直距离构成农林复合经营的垂直结构。一般说来垂直高度越大,层次越多,空间容量也就越大,资源利用率也就越高。(2)时间顺序结构在农林复合经营系统中,时间顺序结构分为季节结构变化和不同发育阶段结构变化两种变化方式。主要受气候以及生物生长发育节奏的影响。

查看全文

农林系统的问题

一、农林系统的概念

农林系统,也有人称之为混农林系统、农林复合系统及农林业复合生态系统等。由于各国(或即使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人口、自然资源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的不同,所提出的定义各有千秋。国际农林业研究委员会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给农林系统的定义是:“农林系统是一种土地利用技术和系统的复合名称,是有目的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乔木、灌木、棕榈和竹子等)与农业和牧业用于同一土地经营单位,并采取同一或短期相同的经营方式,在农林业复合生态系统中,在不同组成之间存在着生态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相互作用。”该定义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二、国外研究进展

农林系统的实践活动在国外已有较长历史,19世纪50年代缅甸就出现了一种叫塔亚的系统。塔亚是缅甸语,其原意是山坡农业。20世纪50年代,马来西亚政府将这种塔亚系统引进到国内,并加以改进以适应本地区的需要,建立了大面积的柚木、水稻和烟草的间作。塔亚系统在东南亚各国迅速发展,最后传入非洲,如肯尼亚、赞比亚等国,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如巴西,这些地区都具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又都是发展中国家,塔亚系统以及各种由它演变而来的其它系统在本地区对生物资源和生态空间的充分利用以及增加本地区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近年来,对于农林系统国外主要偏重于基础理论的研究。有的是从土壤养分变化方面进行研究,如等对农林系统的氮素动态变化进行研究,认为影响系统土壤中氮素增加的主要因素是系统土壤中有机质的提高,而并非是土壤温度及湿度变化;还有的是以作物与土壤的相互影响为着眼点对农林系统进行研究,也有研究农林系统的管理方式,研究怎么能使其获得最大效益。总之,国外在农林系统的研究过程中,基础研究较多,而对农林系统的应用方面,将农林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林与农、牧、渔等相结合的工作则相对较少。

三、国内发展状况

农林系统在我国从远古时代的刀耕火种开始已延续了几千年历史,我国的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农林系统类型。广大的华北平原和中原地区是我国农林系统非常丰富的地区之一。如河南省的农桐间作,全省75个平原县中有40个县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农林系统不仅使这一地区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光热资源和生态空间得到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而且还改良了大面积盐碱荒地,使过去的不毛之地变成了高产田。江淮地区的菜农间作、桑农间作以及水网地区,别具一格的农林系统类型,如江苏高邮县、江都等地的池杉与作物系统、池杉+作物+渔系统、池杉+渔系统、池杉+牧+渔系统等,还有广东省佛山、肇庆、惠阳和韶关、汕头等地的各种渔塘类型,如桑基渔塘、蔗基渔塘和果基渔塘等,这些类型在水网地区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仅使低洼湿地和海涂荒地得到改良,而且还保证了现有良田的高产稳产,提高了本地区生态系统多样性,最大限度地开发了生物资源潜力,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我国南方大面积的杉木人工林基本上实行了幼林阶段与农作物的间作,还有油桐与农作物间作、油茶与农作物间作以及南方丘陵山地(如重庆市大足县)的稻+桑+渔系统、稻+林+渔系统、稻+果+渔系统、林草、果草系统,福建的林药、桔梗间作等,又以其独特的方式充分挖掘了丘陵山地的自然潜力。总之,我国农林系统实践遍布全国各地,类型繁多,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查看全文

农林院校艺术设计办学策略探究

一、西部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办学优势

(一)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辽阔、物产丰富,是少数民族文化集萃与汉民族文化互相交融之地。在西部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民间美术,还形成了悠远古朴的黄土高原文化、充满异域色彩的伊斯兰文化、热情奔放的北方草原文化、东西合璧之美的西域文化、凝重神秘的藏文化、古色古香的巴蜀文化和具有人性化欢乐的滇黔文化七大文化圈。这其中,不乏许多与农林和艺术关系十分紧密的文化,为艺术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二)具有传统强势学科西部农林院校具有农、林、动等传统强势学科,这些学科由于办学历史悠久,基础理论扎实,科研成果丰硕,成为了学校科研水平的代表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柱型学科,同时也是一所学校综合竞争力的体现。艺术设计专业若与这些强势学科共谋发展,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三)具有难得的发展机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快了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步伐,也为西部艺术设计专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加速西部地区农林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仅对西部地区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还能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西部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办学新思路

西部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地域、师资、软硬件设施等方面与东部沿海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在办学思路上照搬东部发达城市高校或艺术专业院校均不具优势且缺乏市场竞争力,且这些发达城市高校和艺术专业院校在办学模式上已相对成熟并各具特色,要在这些院校现有的办学模式上寻找突破口非常不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开办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有1000多所,西部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想要占有一席之地,寻找新的特色办学思路势在必行。

查看全文

中职农林服务三农途径

一、利用专业优势,积极探索园艺技术成果的就地转化

(一)南华园艺,以老带新促科技成果转化

从2004年起,我院退休老教授、全国著名科普作家林莆田及航天育种专家方金梁,带领农林系曾玉华、周永胜等年轻教师,深入娄底市大科乡南垄村,指导农民发展特色园艺经济植物3000亩以上,使受指导的农户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4年3月,林莆田与曾玉华作为不要报酬的园林技术主管,协助南垄村、中阳村等村组建“南华园艺技术协会”,指导农民种植特色葡萄、布朗李、猕猴桃等名优水果,发展城郊型观光果园560多亩,特色无公害蔬菜850亩,每年能为当地农民创经济效益500万元以上。2008年林莆田被湖南科学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曾玉华同志被评为2008年度湖南省科普先进个人。

(二)万宝江溪,年轻教师与老专员共探新农

村林果技术扶贫新模式农林工程系多年来服务当地经济,以雄厚的技术力量服务三农。其中,农林工程系教师曾玉华带领科研团队,将院级重点课题“多个品种简化避雨防病栽培技术研究”及市科技局课题“蜜汁多个葡萄早熟无核大果栽培技术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建设无公害葡萄基地,与84岁高龄的老领导仲沂的扶贫举措结合,为发展城郊型观光农业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娄星区万宝镇江溪村地处城郊,是万宝新区的核心区,人口684人,有耕地846亩,植被保护完好。自2006年原娄底地区行署专员仲沂挂点江溪村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农林系以园林技术教研室中青年专家作为技术支撑,发展南方高抗优质露地葡萄等南方水果1400余亩,带动了村里经济发展,村级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采取的措施是:

查看全文

农林系统发展论文

[NextPage]

一、农林系统的概念

农林系统,也有人称之为混农林系统、农林复合系统及农林业复合生态系统等。由于各国(或即使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人口、自然资源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的不同,所提出的定义各有千秋。国际农林业研究委员会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给农林系统的定义是:“农林系统是一种土地利用技术和系统的复合名称,是有目的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乔木、灌木、棕榈和竹子等)与农业和牧业用于同一土地经营单位,并采取同一或短期相同的经营方式,在农林业复合生态系统中,在不同组成之间存在着生态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相互作用。”该定义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二、国外研究进展

农林系统的实践活动在国外已有较长历史,19世纪50年代缅甸就出现了一种叫塔亚的系统。塔亚是缅甸语,其原意是山坡农业。20世纪50年代,马来西亚政府将这种塔亚系统引进到国内,并加以改进以适应本地区的需要,建立了大面积的柚木、水稻和烟草的间作。塔亚系统在东南亚各国迅速发展,最后传入非洲,如肯尼亚、赞比亚等国,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如巴西,这些地区都具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又都是发展中国家,塔亚系统以及各种由它演变而来的其它系统在本地区对生物资源和生态空间的充分利用以及增加本地区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近年来,对于农林系统国外主要偏重于基础理论的研究。有的是从土壤养分变化方面进行研究,如等对农林系统的氮素动态变化进行研究,认为影响系统土壤中氮素增加的主要因素是系统土壤中有机质的提高,而并非是土壤温度及湿度变化;还有的是以作物与土壤的相互影响为着眼点对农林系统进行研究,也有研究农林系统的管理方式,研究怎么能使其获得最大效益。总之,国外在农林系统的研究过程中,基础研究较多,而对农林系统的应用方面,将农林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林与农、牧、渔等相结合的工作则相对较少。

三、国内发展状况

查看全文

农林复合模式分析论文

1.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发展历史在北魏《齐民安术》中就有记载,记载的是桑园间作的经验。中国的农业起源于森林,从来就是以农林结合的形式发展至今。从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史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原始农业复合经营阶段、传统农业复合经营阶段、现代农业复合经营阶段。“刀耕火种,游种轮作”是原始农林复合经营的主要方式;定居种植和土地私有化后的自给自足小农生产方式则是传统农林复合模式的写照;而现代农林复合模式始于商品生产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直至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保护生态的同时追求合理利用资源、开拓开发资源、争取资源永续利用等。

2.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类型通常根据农林复合经营的经营目标、组成和功能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四大类,即林—农复合型、林—牧(渔)复合型、林—农—牧(渔)复合型和特种农—林复合型。

(1)林—农复合型就是在同一土地单位上,通过时间序列、空间配置,进行结构搭配,相继把林木与农作物结合在一起的种植方式。从经营的目的不同组成比例的轻重又可将其分为以林为主、以农为主、农林并举三种经营模型。其中又可细分成:林农间作型—即林木与农作物混合种植的经营方式,例如:农桐间作、枣粮间作、果农间作;绿篱型—在农田、庭院周围种植绿篱,既起美化作用、又有保护果园的作用;农田林网型—在我国三北和沿海的平原农区广泛采用农田林网型,能有效地改善农田小气候,抵御风沙、台风、干热风、寒露风等自然灾害。同时,还可以提供木材、薪材以及经济林产品;农林轮作型—把农作物与林木在同一块土地上进行轮换种植的模式。

(2)林—牧(渔)复合型是指在同一经营单位的土地上,林业与牧业或渔业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林牧间作型、牧场饲料绿篱型、护牧林木型、林渔结合型。总之,是将林业与牧业进行间作或者把林业与渔业相结合的复合经营系统类型。

(3)林—农—牧(渔)复合型它可分为林—农—牧多层种植型、由林农型转变为林—牧型、林—农—牧庭园兼营型、林—农—渔结合型。在注重农业、林业的同时,不放弃牧业与渔业的发展。

(4)特种农林复合型,这种复合经营模式以生产特种产品为目的,它由林木混交型、林—药间作型、林—食用菌结合型、林木—资源昆虫结合型等复合系统组成。

查看全文

复合农林业分析论文

一、复合农林业崛起的历史背景

复合农林业,又可称为农林复合系统、农用林业或混农林业,是一种传统的土地利用和经营方式,其实践历史与古代农业基本平行。但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人口剧增、粮食短缺、资源危机及环境恶化”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其实践经验和理论价值才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普遍关注和广泛重视。经过世界各国的共同研究与探索,认为:复合农林业在协调农林“争地”矛盾,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促进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复合农林业倍受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日益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为促进各国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交流,推动复合农林业的发展,198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林业委员会提出:林业的发展.应与农业、牧业结合起来,与解决贫困化结合起来。

二、复合农林业的基本内涵

复合农林业的定义,是由国际复合农林业研究中心(ICRAF)经过几十年的日臻完善才最后确定,且目前仍在不断地提炼和升华。ICRAF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讨论,于1982年推荐了第二任主席Lundgren和Raintree(1982)的共同定义:Agroforestry是一种土地1982的共同定义:LundgrenRaintreeAgroforestry利用系统和工程应用技术的复合名称,是有目的地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业或牧业用于同一土地经营单位,并采取时空排列法或短期相间的经营方式,使农业、林业在不同的组合之间存在着生态学与经济学一体化的相互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各学科、领域内的渗透,Lundgren于1990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复合农林业做了更深刻的解释:Agroforestry是一种新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的前提下,将乔木和灌木有机地结合于农牧生产系统中,具有为社会提供粮食、饲料和其它林副产品的功能优势,同时借助于提高土地肥力,控制土壤侵蚀,改善农田和牧场小气候的潜在势能,来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生产力,并逐步形成农业和林业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思维和新理论。

尽管世界各地及其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复合农林业的定义不完全一致,但其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是相同的。其内涵可以概述为:复合农林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并根据生物学特性进行物种合理搭配,形成多物种、多层次、多时序和多产业的人工复合经营系统。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食物链结构是复合农林业的重要标志。对比其它土地利用系统,复合农林业系统具有多样性、系统性、集约经营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等特征。

三、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特点

查看全文

农林局党委情况打算

引导团员青年立足岗位建功立业。深化团员先进性教育和青年志愿者为农服务等活动,7组织共青团员开展以“创业十一五、青春铸辉煌”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团员青年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促进农林事业的和谐发展,为实现“大干三五年,再造新,城市快发展,人民得实惠,百强争进位”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和市十次党代会二次会议精神,年农林系统党建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紧紧围绕农林工作目标,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为“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的农林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今年党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围绕“一个中心”农林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突出“二个重点”强化理论武装、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增强“三种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弘扬“四种精神”弘扬艰苦创业精神、齐心协力精神、科技兴农精神、体制创新精神;加强“五个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达到六个提升”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有明显提升,创新发展意识有明显提升,干部、职工精神状态有明显提升,党组织和党员先进性有明显提升,各级组织的凝聚力、创新力、执行力、战斗力有明显提升,农林综合形象有明显提升。

一、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

不断提高理论学习的质量。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抓紧抓好。认真组织学书记的重要讲话、总理对“十一五”规划建议和说明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继续抓好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内容的学习,1坚持学习制度。努力打造学习型机关,建立和完善理论学习考核制度,以学习型机关建设带动学习型组织建设。适时邀请有关领导给机关干部作理论学习讲座或形势任务报告,通过加强思想理论教育,使广大党员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入推进新一轮思想解放大讨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克服思想上的满、难、低、慢”不良倾向,促进农林经济和社会大发展,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掀起学习贯彻党章的热潮。按照中央的要求,2广泛开展学习党章的活动。进一步认清学习贯彻党章的重大意义,把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列入全年党建工作重点,当作重大政治任务,抓好落实。把学习贯彻党章作为理论武装的重要内容,作为培训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建立健全相关学习制度,加强对党章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使学习、遵守、贯彻和维护党章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用党章规范党员行为,牢记党的理想和宗旨、党员的基本要求,农林工作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切实体现党的先进性。

查看全文

小议农林院校艺术培养现状及策略

从校园环境来看,农科类高校一般校园景色优美、植被丰富、空气清新[6],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的灵魂受到陶冶。农村生源的学生从小浸染于自然质朴的乡村风情中,拥有踏实、勤奋、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对艺术教育有着比较强烈的兴趣与渴求[7]。

艺术教育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隐性影响,可以对农林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竞争能力带来质的提升[8]。领导重视是艺术素养培养定位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及良好的开端,因此,农林高校首先应该由相关领导牵头,明确艺术素养教育的定位,使其成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引进师资,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为艺术教育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还应使教师与学生意识到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教师应对艺术课程的责任与重要性有充分认识,从而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艺术课程教学质量[9]。同时,应结合农林院校中农村学生比例较大的实际特点,通过总结教学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系。学生对艺术素养教育的认识,是另外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应使农林院校的学生意识到艺术素养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使之充分理解艺术教育在启迪智慧、和谐发展方面的无形的、隐性的作用。

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是艺术素养教育有效开展的保障,农林高校应为艺术素养教育制定出健全的管理制度[10]。(1)应设置艺术教育管理和统筹教学机构,通过专人负责管理和固定经费投入,对全校艺术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并管理和指导计划的推进实施。(2)应结合农林院校的实际特点,构建一套文学艺术与农林课程体系互相渗透、互相交叉的学科结构。当前,不少农林类院校已经设立了艺术类专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专业力量与资源,实现艺术与农业、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教学,这也是农林类院校艺术教育的一种理想形式[11]。此外,艺术师资的数量与质量,也是艺术素养教育的关键因素[12]。结合艺术教育的具体需求,农林院校应该创造条件,积极引入和培养艺术专业教师,还应大力提升艺术教师队伍的质量。作为农林院校的艺术专业教师不但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还应适应农林院校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具备艺术专业知识的多能性,专业知识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还应具备交叉学科知识的广知性,了解农科、理科、工科的学科背景,通过艺术教育对学生传递美育理念,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合理的艺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是农林院校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根本[13]。因此,应以人为本,设置科学合理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农林类课程与艺术类课程的配合应结合农林院校实际特点与艺术素养教育规律,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框架。应注重农林类课程与艺术类课程的相互配合、交叉与渗透,以艺术讲授为主、专题报告为辅,构建课程框架。安排艺术与农林类学科相互融合的课程应根据农林专业的既有课程体系,不但安排一些艺术理论课程,也安排艺术与农林类学科相互融合的课程,如《园林与艺术》、《城市艺术景观设计》等[14],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相互贯通、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强学生兴趣,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15]。在课堂教育之外,还应创建多课堂艺术教育的模式,积极引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和校外艺术教育活动,不但关注学生的艺术理论与修养,也重视其艺术活动与实践,结合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相对欠缺的特点,由浅入深地设置艺术教育体系,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需求。

校园艺术环境是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主要载体,农林类院校可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与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通过在校园营造艺术氛围,提高学生艺术修养。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是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有力措施,在此方面,学校可以积极引入社会资源,高雅艺术进校园是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聘请在全国或者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知名度和专业水准的艺术家走进校园,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切磋等形式,一方面使学生领悟到艺术之美,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学习到正宗的艺术技艺,同时感受到艺术家的职业素养和艺德,让学生不出校门也能享受到优质的艺术培训。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艺能”,又可以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艺德”。此外,教师也应从日常的课程教学中积极挖掘艺术素材,在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

本文作者:李亮张琪郑颖工作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查看全文

农林经营效益分析与探究

一般关于农林复合经营综合效益的研究分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大类。国内学者大多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农林复合经营所产生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下面笔者将这些方法分为三大类进行论述。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研究农林复合经营效益问题的学者大都采用效益成本分析法,其中黄宝龙就应用贴现的效益-成本分析方法评价了林鱼农复合经营系统的经济效益。何群亦应用此方法评价了农(小麦、大豆和棉花)桐间作系统的经济效益。黄宝龙、黄文丁[1](1991)以江苏省江淮平原的里下河地区为研究对象,根据观测数据结果,得出复合经营的净生产力、生态效应、经济产量都明显地高于单一经营的。通过总结以上学者的研究内容,我们发现效益成本分析法虽然计算简单易于使用,但同时它也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评价目标单一,只考虑了经济财务效益这一方面,忽略了农林复合系统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评价的时候不能只对当年的经济效益做评价,还应该考虑未来几年内有可能影响系统经济效益的其他因素,如价格和市场需求等。而且经济评价的标准至少包括4个数量经济参数,即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效益/成本比率和投资回收期。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比如吴钢等[2](2002年)在对三峡库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大面祝调查和定点侧试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根据对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土地利用率等系统研究的结果,对三峡库区分布面积较大的4种农林复台生态系统选择了有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杜会效益的指标19个进行了评价。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农林复合经营系统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端,就是在选定指标体系时必然会存在主观因素,所以如何减少主观因素对评价农林复合经营效益问题的干扰,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寻找新的方法,或者采用改进的方法,如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薛建辉,徐友新等(2001年)[3]在林农复合系统的间作物产量与环境因子关联分析一文中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探讨不同密度林分内间作物产量与林内小气候因子的关联度。温熙胜,何丙辉,张洪江以三峡库区农林复合种植模式为试材,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农林复合种植模式下养分、持水量、径流量、土壤侵蚀量、经济效益5大指标,结果表明连翘+银花+紫花苜蓿模式的关联度最大,说明该种植模式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好,是三峡库区种植业发展的最佳模式。

在红壤区农林复合系统分析与评价一文中建立了红壤区农林复合系统和复合类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体系分别对样本县市农林复合系统和农林复合类型进行了综合评价;县域层次评价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复合类型评价运用了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了7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结果得出农牧加类型综合评价值最高,纯农在各地区评价值均最低。主成分分析法从优化指标和指标的权重上,有层次分析法不可替代的一面,因而在复合类型的评价上可以采用该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贝军,刘书峰等[5](1995年)在莲花池试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树种选择的研究中应用了此方法,文中通过对多因子综合分析,对莲花池试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7个主要造林树种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并排出优化顺序,结果表明模糊评价的最终结果与专家评议结果是一致的,这说明评价因子的选择和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复合模型分析法农林复合经营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项目,所以必然要求各学科的专家学者相互合作,才能做出正确的研究结果,这必然就涉及多种学科不同方法之间的协同作用,也就是复合模型分析方法。王丽梅,王忠林等[6](2005年)采用混合复权法即模糊综合评价-灰色关联优势分析复合模型,对渭北旱塬2种主要类型农林复合经营生态系统(T1苹果-农作物,T2花椒-农作物)的环境效益进行了评价,其中包括4项准则层(环境污染状况、农副产品污染状况、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33项指标层,结果表明从综合环境效益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来看,T2模式明显优于T1模式。徐锡增,吕士行,王明庥等分析了林-农复合人工林的生产力和生态条件的变化规律。通过运用方差分析、数据比较、影响因子分析等方法,结果表明利用低产农田或尚未开垦的荒滩地,营造以林为主的林-农复合人工林,明显提高了气候和土地资源的生态利用效率,提高了各种林-农复合人工林的光能利用率、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以上就是现有的评价农林复合经营综合效益的方法,如何选取理想的评价方法,目前仍没有公认的标准和方法。笔者认为有些可行的并且具有一定优势的方法都没有被多数学者所重视和应用,比如网络分析法等,还有一些在其他领域应用的很好的方法也应该在农林复合系统的评价中被尝试,这样有可能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总之对农林复合经营效益的评价,一般应遵循科学性、全局性、可比性、可行性、动态性五大原则,利用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灰色关联法等方法对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上述评价方法各有利弊,究竟采用哪种方法,要视评价的具体要求和评价对象可取资料的详尽程度而定。有时为了做出综合、客观、正确的评价,需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得出满意的结论。

本文作者:吴晶晶工作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