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具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1 18:49: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具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家农具经济配置管理论文
[摘要]在近代的华北农村,农具资本在农业资本中的比例很低,而且分布不均。经营规模较大之富裕农户对农具投资较多,因此拥有较多的农具及役畜;经营规模较小的贫困农户则缺乏大农具及役畜,常几户合资购买、共同使用。贫困农户常向富裕农户借用农具及役畜,从而对富裕农户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
[关键词]近代华北;农户;经营规模;农具配置
学术界以往对近代农业生产工具所作的研究,但是多数集中于农具的构造、形制、构成部件的名称、功能和使用方法等自然科学属性以及考古发现等方面,而较少从社会经济学层面上加以关注,从人类学、民俗学的角度加以探讨的就更少。这是因为“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犁的形状,而是耕者推犁入土时所举行的仪式;不是渔网和渔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守的禁忌,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祀以及建筑使用者的社会生活。”[2]正是由于不同学科对于同一个社会事物的学术兴趣点不同,他们所观察的层面和角度也不同,常常会忽视了作为日常生产活动所必备的物质设施的经济学研究,因此就会出现某些学术空白,出现某些长期被学术“遗弃”的未垦地。
农业工具设施,是“镶嵌”于农民日常生活之中,与具体的农村社区之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经济状况等紧密联系。本文以近代的华北农村为研究重点,以实证的调查资料为依据,就农户的农具投入及其在农户经济收支中的比重、不同经济状况农户的农具拥有差异以及农户配置自农具的社会经济要素等问题作一个探讨。
一、农具投资在农户收支中的比重
近代的华北,农民生活普遍比较贫困。据1934年初全国土地委员会对华北四省55县60万户的调查,收支有余者占28%,相抵者占34%,不敷者占38%,“农家经济困难,收不敷支,或虽平时收支勉可相抵,设遇意外势必出于借贷。”[3]山东潍县,一个占地14亩之家,收入158.3元,支出191.05元,亏欠32.75元。[4]
农业考古农具收获管理论文
在考古发掘中,有关农业的出土文物以农具的数量最大,门类齐全,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因为它是各个时代农业生产力的“测量器”和“指示物”[134]。
大体说来,原始农业时期,已发明了整地、收获、加工脱粒等三类农具。商周时期已产生中耕技术,出现了中耕农具,并且发明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牛马为动力的犁耕并发明了铁农具,同时还创造了加工农具石磨。汉代是我国农具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发明了整地机械耦犁和播种机械耧犁以及加工机械踏碓和风扇车。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一套抗旱保墒的耕耙耱技术,相应地创造了耙耱等整地农具。唐代在农具上的最大成就则是发明了曲辕犁,大量使用碾磨。宋元以后的农具虽有一些改良和进步,但没有根本性的突破,中国传统农具已经基本成熟定型。下面扼要介绍各地出土的农具。
1.整地农具
整地是为了给播种后种子的发芽、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整地农具包括耕地、耙地和镇压等项作业所使用的工具。在原始农业阶段,最早的整地农具是耒耜。先是木质耒耜,稍后又发明了石耜和骨耜,以后又有石铲、石锄和石钁,在新石器时代末期,还发明了石犁。商周时期的整地农具新增了青铜制作的铲、钁、锸及犁。春秋战国时期的整地农具有铁制的耒、锸、犁铧、锄、钁及多齿锄等。汉代的整地农具除了犁铧之外,新发明了耧犁和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整地农具新增了耙。唐代的整地农具主要是完善了耕犁的结构,出现了曲辕犁,同时还发明了碌碡等。宋元时期新增加了在水田使用的耖。明清时期的农具基本上继承宋元,没有太大的突破,在考古发掘中明清不是重点,因此出土实物不多。
斧、锛
斧、锛是远古时代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出土的数量也最多。人们既可用它作为武器,也可用来打击野兽,还可以用它来砍伐森林、加工木材、制造木器和骨器。在石器时代,人们从事火耕和耜耕农业,开垦荒地之时,就需要用石斧、石锛来砍伐地面的森林,砍斫地里的树根。石锛也可用来掘土翻地,所以石斧、石锛也是原始农业开辟耕地时的重要农具,只有在商周之后,由于农业的进步,已脱离刀耕火种阶段,砍伐森林已不是农耕的重要任务,因此斧、锛在农耕作业中的地位大大下降,但在手工业中却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副县长在农具发放仪式致辞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在这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大好时节,在全县上下春耕备耕生产的关键时期,我们隆重举行县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揭牌暨全县农业农机具发放仪式,意义十分重大。我谨代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向农业机械公司、各农机具申领户表示热烈地祝贺!向出席今天揭牌、发放仪式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地欢迎!并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
近年来,县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一产调结构、二产打基础、三产抓提升”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行山区“121”、川区“221”农业结构调整计划,着力推动全县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迈进。2010年,全县优势作物种植面积达70万亩,以全膜垄作马铃薯为代表的旱作农业推广面积达到25万亩,大田节水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7.23万亩,旱作农业已成为山区群众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今年,全县计划推广旱作农业面积25万亩以上,发展高效节水大田20万亩。为保证结构调整计划落到实处,县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对包括旱作农业地膜、种薯、农机具购置等在内的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其中,旱作农业机具除享受国家30%的购置补贴外,还享受县上30%的补助,这充分说明了县委、县政府对发展旱作农业、提高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培育优势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众所周知,推进农业机械化、既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更是形成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做好农业机械化工作,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对于当前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的农机具发放仪式,就是推动我县农业机械化向前发展的具体体现,这些农机具将对当前正在开展的春耕生产和今后的农业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机主管部门、各乡镇、广大农机技术服务人员要尽快深入到农业生产一线,帮助广大群众做好农机具的安装调试及驾驶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以确保这些农机具在春耕生产中发挥积极作用。
值得肯定的是,农业机械公司作为我县第一家农机具生产规模企业,和第一家入驻工业集中区的企业,为我县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希望农业机械公司继续秉持诚信、进取、创新的经营理念,不断发展壮大,一如既往地支持好全县经济发展,为我县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和农机科技创新应用多做贡献,多出佳绩!
一年之计在于春!我相信有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全县广大干部的扎实工作,有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我县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农村承包户建国60周年演讲稿
一甲子,光辉岁月弹指一挥间;一甲子,华夏大地沧桑巨变。在这巨变中,我感受最深的则是农具的变更。
自从爷爷那代挑担“闯关东”,我们这支家族便与土地打起了交道。我出生在农村,从小就接触农具,参加工作后又没离开过“农口”,现在又承包了一些荒田,成了“农场主”,可以说,数十年中,各样农具一直没离开过我的手和我的视线。
据爷爷讲,建国初期,我家在辽河平原上定居后,爷爷带领父亲和二叔在那荒草没膝的平原上,硬是用一把铁镐、一柄弯锄垦荒造田,为全家人植下了绿色的希望。我记事时,生产队正办得红红火火。农村家家户户都在正房旁边盖间厢房,专门用来存放各种农具。那时,农村还看不到“机械化”的影子,家家是春推木犁、夏挥长锄、秋舞镰刀、冬抡锹镐,光农具粗分就有耕地整地农具、播种农具、灌溉农具、收获农具、加工农具、运输农具等七八种之多,农具繁多杂乱,没有一个专门的屋子来装是不行的。农具多,是因为农具原始、性能低下,比如春播,那时在播种时,一律采用人工手捻——用手将一粒粒种子埯进地里。前边一人手播,中间一人“踩格子”,后面一人用脚踢土盖垄,再后面还要有一人牵着牲口拉着磙子压平。种一条垄至少需要四个人同时忙活,人和牲畜都累得要死,春播成了难捱的一关。即使是这样贪黑起早、没日没夜地干,也不能确保块块地“保墒”。
生产队解体后,出现了“葫芦点子”、“木收子”、尖犁铁铧、扬锨等农具,人们的劳动强度稍稍有所减轻。九十年代的时候,家里托人从外地购买了犁地、作垄一体化,点种、施肥、“踩格子”、盖垄一体化的新型农具——平犁和播种机。有了这两样新农具,两个人即可播种,原来10天的工作量现在3天就完工了,不仅省人省力省时,而且播种质量还高,人和牲畜都松了口气。高杆作物“铲二遍地”后,施肥、施药成了一个大难题。后来,市农业科研部门研制出了一种“药锄”,即在铲头遍地时,农药与铲地同时完成,这下可免去了家人冒着酷暑钻垄沟之苦。两年后,一种叫作“多功能旋茬机”的农具开始进入农村。过去地里的作物茬子都是人工一个个地刨下来,有了“多功能旋茬机”就省事多了,旋茬机一下地,茬子顷刻间就被旋翻下来,而且整地、作垄、耙压等多道工序一次完成,日作业量达到30多亩地。这简直是一次“农业革命”,我家春播的时候,很多乡亲都跑到地头去“看新鲜”,羡慕得不得了!一年之后,便没人围观了,因为农村家家都买上了旋茬机。再春播时,家家就不再人喊马嘶地紧张了,只需派三两个人,把种子、化肥往机器里一放,悠哉游哉地便把地给种好了。
前年,我家承包了村里的数十亩荒地,秋收成了大问题。过去秋收,家家都是人工手割,一人累了一天也割不了2亩地,耽误农时不说,还影响收成——大豆等角类果实经暴天一晒,果实都崩落到地里了。像我家这么多的土地,用人工根本收不过来。在金融部门的资助下,我家购买了一台联合收割机,收割脱粒一次完成!过去得10多人收一周的地,现在是两天时间便可“搞定”,而且做到了“颗粒归仓”、“秸秆还田”。老父亲看到后,感慨地说:“眨眼的工夫,粮食已从田间送进仓了,这简直像作梦一样啊!”
是的,“简直像作梦一样”,这正是广大农民的共同心声啊!从手播、药锄到机收,这一系列农具的变更见证了建国60周年来在东方大地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农具的变更虽说只是一个小小的侧面,但正是从这小小的侧面中,13亿中国人聆听到了伟大祖国昂首前行、日新月异的铿锵跫音!
农业起源发展管理论文
关于中国农业起源,古籍中有许多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经常要归功于伟大的神农、后稷和黄帝或其他帝王、名臣等等(1)。但要想真正解决中国农业的起源问题,仅凭古史传说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考古学和民族学的丰硕成果。近半世纪以来我国的考古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使我们能够了解中国原始农业的基本面貌,而近几十年来的民族学研究,又使这个基本面貌更加清晰和生动。
一.农业的发明
农业是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人们在长期的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长规律,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终于将它们栽培、驯化为农作物,从而发明了农业。当农业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时,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曾在山西省朔县峙峪和沁水县下川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石刀、石锯镰、石磨盘、石磨棒等采集野生谷物的工具。其年代是距今28000—12000年,在地质年代上属于更新世晚期,当时处于冰期和间冰期交替之中。冰期气候干冷,狩猎不易,植物减少,人们的食物匮乏,迫使人们努力去采集野生植物充饥,也加深了对野生植物的观察和认识。在距今13000—12000年左右,处于间冰期,气候转为较温暖湿润,草本作物生长较为茂盛,禾本科植物增多,人们更易于采集到野生谷物,也会更加珍惜这些野生谷物。人们先是注意加以保护,然后尝试进行种植。一旦尝试成功,就会加以推广。农业也就诞生了。
因此最初的农业生产是完全模仿野生谷物的生长过程,将采集的野生谷物撒在地上,让它自然生长,到成熟时用手摘取,这是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民族学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例证:云南的独龙族就是将野生稻的种子撒在草地上,然后把草拔下来,既清除了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杂草,又可利用带起来的泥土掩埋种子。农作物长大后,如果附近的草木遮挡阳光,则把这些树枝和杂草折断,让作物在阳光下生长。(2)
考古学家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江西省万年县吊桶环遗址和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的1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稻作遗存和水稻植硅石,可能就是属于这一阶段。玉蟾岩遗址发现3粒稻谷,其中1粒是野生稻,其余属栽培古稻,其年代为距今14000年左右。吊桶环遗址的植硅石鉴定结果,表明12000年前人们已采集野生稻为食物。大约在距今10000—9000年,栽培稻已经出现。牛栏洞遗址的植硅石年代为距今11000—8000年。(3)这3处遗址都没有发现典型的农业工具,可见当时的种植水稻的方式是与上述云南独龙族类似。
与此阶段同步的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可能还有河北徐水南庄头等遗址,以及华南地区的一些洞穴遗址,如广东英德牛栏洞(距今10000年)、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距今9000年)等。这一阶段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也被称为“火耕”或"刀耕火种”。
农业经济文明管理论文
现代意义上的农业是农、林、牧、副、渔业等五个生产部门,而古代的农业仅指种植业,一般称为狭义的农业,我们在本文中谈的农业就是这种意义上的农业,即利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门类。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要解决吃饭问题,就得发展农业。我国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国家,从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发展,都是以农业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为前提。正如恩格斯所云:"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1)《论语》云:"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说明古代的部族首领只有重视农业生产,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这些都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状况的极好概括。
农业是商代先民的社会经济基础部门,也是构成当时社会经济的主体,是人们衣食的主要来源。吴城文化是一支以经营农业为主业的商代文化,吴城先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已达到了相当发达的水平,在农业生产工具方面颇有创造,发明了一批适合于南方水田稻作农业生产的农具,并在当时率先使用青铜农具,对当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作出了十分重大的贡献。本文试从农业生态环境、农业起源、生产工具、农作物种类、农业经济模式与文明进程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试图找出江西古代文明起源的社会经济基础。
一、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
农业生态环境是指植物新陈代谢所依赖的气温、日照、雨量、地貌、土壤等气候、地理条件。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历史上,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比较差,对自然力的依赖比较强,所以,生态环境的优劣,对农业起源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乃至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鄱赣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交接部的长江南岸,位于北纬24°29′14″-30°4′41″,东经113°34′36″-118°28′58″之间,现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年降雨量在1000-1200毫米左右,湿度大,气温高,无霜期长,一月份气温在0℃上下,七月可高达30℃以上,平均气温高于15℃的持续日为175天左右(2),丰富的热量资源和水资源为水稻等喜暖作物的栽培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
关于这一地区商周时期的气候状况,史书缺如。竺可桢对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化进行研究后指出,夏、商时期,华北地区的气候跟现代有差别,年平均气温比现在略高2℃(3)。近年来,自然科学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华北地区出土的动物骨骼种类鉴定和对植物及其花粉孢子的分析测试,其结果正好与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成果相一致(4)。这一成果同样适用于赣鄱地区的古气候研究,也就是说,这一地区在商周时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约高2℃。自然科学工作者认为,某一区域年平均气温下降2℃,就等于将该地向北推移200-300公里,相反,若上升2℃就等于将该地向南推移200-300公里(5)。据此,在商周时期,
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研究论文
关于中国农业起源,古籍中有许多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经常要归功于伟大的神农、后稷和黄帝或其他帝王、名臣等等(1)。但要想真正解决中国农业的起源问题,仅凭古史传说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考古学和民族学的丰硕成果。近半世纪以来我国的考古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使我们能够了解中国原始农业的基本面貌,而近几十年来的民族学研究,又使这个基本面貌更加清晰和生动。
一.农业的发明
农业是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人们在长期的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长规律,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终于将它们栽培、驯化为农作物,从而发明了农业。当农业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时,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曾在山西省朔县峙峪和沁水县下川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石刀、石锯镰、石磨盘、石磨棒等采集野生谷物的工具。其年代是距今28000—12000年,在地质年代上属于更新世晚期,当时处于冰期和间冰期交替之中。冰期气候干冷,狩猎不易,植物减少,人们的食物匮乏,迫使人们努力去采集野生植物充饥,也加深了对野生植物的观察和认识。在距今13000—12000年左右,处于间冰期,气候转为较温暖湿润,草本作物生长较为茂盛,禾本科植物增多,人们更易于采集到野生谷物,也会更加珍惜这些野生谷物。人们先是注意加以保护,然后尝试进行种植。一旦尝试成功,就会加以推广。农业也就诞生了。
因此最初的农业生产是完全模仿野生谷物的生长过程,将采集的野生谷物撒在地上,让它自然生长,到成熟时用手摘取,这是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民族学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例证:云南的独龙族就是将野生稻的种子撒在草地上,然后把草拔下来,既清除了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杂草,又可利用带起来的泥土掩埋种子。农作物长大后,如果附近的草木遮挡阳光,则把这些树枝和杂草折断,让作物在阳光下生长。(2)
考古学家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江西省万年县吊桶环遗址和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的1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稻作遗存和水稻植硅石,可能就是属于这一阶段。玉蟾岩遗址发现3粒稻谷,其中1粒是野生稻,其余属栽培古稻,其年代为距今14000年左右。吊桶环遗址的植硅石鉴定结果,表明12000年前人们已采集野生稻为食物。大约在距今10000—9000年,栽培稻已经出现。牛栏洞遗址的植硅石年代为距今11000—8000年。(3)这3处遗址都没有发现典型的农业工具,可见当时的种植水稻的方式是与上述云南独龙族类似。
与此阶段同步的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可能还有河北徐水南庄头等遗址,以及华南地区的一些洞穴遗址,如广东英德牛栏洞(距今10000年)、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距今9000年)等。这一阶段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也被称为“火耕”或"刀耕火种”。
开发农业科技旅游景观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农业科技景观旅游是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的重要途径;农业科技景观的审美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审美不是人类天生的禀赋,也不是人类在进入艺术领域后才增长的才干、一是农业美学本身,具有的形式美、动态美、韵律美、艺术美、体现了美的创造者—劳动者及劳动本身的美、农业美赖以产生、发展的社会美、时代美、水利设施的社会美、动态美、梯田景观蕴含的韵律美、智慧美、技术景观蕴含的技术美、功能美、农具演进中蕴含的形式美和艺术美、农具演进中蕴含的形式美和艺术美、现代农业科技景观中体现的时代美、技术美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依托农业科技活动开展的农业科技旅游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农业科技旅游的内容广泛,这种旅游活动具有三个层次的审美活动:一直蕴含了农业美学自身所具有的形式美、动态美、韵律美、艺术美;二是体现了美的创造者———劳动者以及劳动本身的人工美、功能美、技术美;三是农业美赖以产生发展的社会美、时代美。
关键词:农业科技旅游美学审美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农业生态旅游的热潮,而农业科技旅游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一现象是在已经取得辉煌工业文明成果的后工业社会里,人们希望回归自然的一种精神需求,是人们追求自然、崇高质朴的一种审美需求。所谓农业科技旅游就是依托古今农业科技发展的历史遗迹,现代农业科技景观设施等所进行的休闲旅游活动。当我们从审美角度去分析认识这种活动时,就能够发现,农业科技景观旅游的兴起是必然的。我国杨凌高新农业示范区发展计划局在对西安市民进行旅游调查显示,近40%的人有到郊区特别是田园风光景观旅游的愿望,有近35%的人有想亲自经历农耕和养殖作业的愿望,其余25%愿意到度假山庄去疗养。[1]同时,对于长期居住城市的人们,还有青少年来说,则更青睐既能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增长知识的农业科技景观旅游。因之,对农业科技景观旅游活动进行审美观照,便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科技景观旅游是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的重要途径
审美不是人类天生的禀赋,也不是人类在进入艺术领域后才增长的才干。审美作为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活动,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生而产生的。美产生于劳动,美的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直接呈现于对象的感性形式(色彩、线条、形体),在这些感性形式中凝结着人们的劳动和创造。这些形式成为人的智慧、灵魂和力量的标志,能唤起人们的愉悦而成为美的事物。因此,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美也在不断发展。我们用上述观点来观照古今农业科技就能发现,农业科技景观旅游的美学因子实则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农业美学本身,具有的形式美、动态美、韵律美、艺术美。二是体现了美的创造者———劳动者及劳动本身的美:人工美、功能美、技术美。三是农业美赖以产生、发展的社会美、时代美。人们在农业科技旅游中,能够深切体悟、领会农业美
农业机械安全生产问题探讨
摘要:为了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治和减少农机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农业机械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本文从农业机械的安全技术检验及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牌证管理两方面详细说明如何保证农业机械生产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农业机械;安全;管理
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就是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农业机械的检验、登记、发牌发证等项工作实施监督管理。依据农业机械安全监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农业机械的管理,实质上是运用法律手段,通过对农业机械的技术监督和控制,实现以高效、优质、低耗、安全为目的的最佳管理。
1农业机械的安全技术检验
为保证农业机械能够优质、高效、低耗、安全地进行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对农业机械进行技术状态的检验,督促有机户及时排除故障,认真进行维修、保养,保持车容整洁、设备齐全、机件良好、安全可靠的良好技术状态,避免农机事故的发生,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农机监理员为能迅速而科学地对农业机械安全技术状态作出准确判断,应明确各种农业机械安全检验的项目及其技术要求,掌握正确的检验方法和步骤,熟练运用检验仪器和设备。
1.1影响农业机械技术状况恶化的因素
高中历史经济史教学研究
摘要:经济史的教学,教师要更多的联系现实生活事例,挖掘素材,联系政治地理学科知识,联系历史政治史知识,结合影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更好的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关键词:高中历史;经济史;教学措施
进入高一第二学期,学生开始学习人民版经济史部分。在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专题形式学习,已经基本熟悉了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模式,也基本适应了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那么,在此基础上,如何更好的组织学生来学习经济史部分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粗浅地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经济史教学要多联系现实日常生活
实践出真知。经济史中很多的概念、现象和专有名词,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去理解。在农村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涉及的很多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大都很熟悉。联系日常生活,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提高课堂效率。经济史中涉及的很多器物,学生能从农业劳动经历中接触。在学习古代中国的农耕这一知识时,教材中列举了很多农具,这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有更多的亲切感。学生很自然能够答出这些农具的用途,例如耧车,是播种的,犁是耕作的,翻车是灌溉的,锄是锄草的。再深入启发,这些农具现在还常用吗?现代农具和这些古代农具有什么联系吗?有什么进步?这些知识可以为学生更好理解小农经济打下基础。当然,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生产工具,能列举更多的农具。经济史中有些抽象性的概念,可以通过联系日常生活的实际来理解。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对于家庭的农业生产劳动特点,是有深刻的印象和体会的。正确认识这个概念就不再有什么困难。再比如,学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农民获得了什么权利,就可以联系自己家里的承包地情况,引导学生分析,你家土地能不能卖掉?你家土地种植什么作物?银杏树和大蒜是不是自己家庭自主决定种植的?通过设置这些学生日常能够看得见接触得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能够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这一历史结论。还可以把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教材中经济史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听得更明白,理解的更透彻。在学习中国近现代饮食知识中国传统的四大菜系时,可以让学生去列举各个菜系的特点,并列举代表性的名菜和风味小吃。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去过哪些城市,那些城市名菜的风味特点是什么。很多农村同学的父母在南方打工或做生意,他们也有在苏南地区生活过的经历。可以让他们谈谈自身在苏南的饮食经历,说出那个地方的饮食特点,从而认识苏南地区人们喜欢甜食,属于淮扬菜系列。我们苏北地区喜欢吃大蒜,大葱,菜系属于鲁菜系列。以结合农村学生自身的生产劳动体验、农村生活经历来介绍和学习历史知识,学生理解得更为深刻。
二、经济史教学也要联系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