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推广站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1 18:10: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技推广站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技推广站

农技推广站履职工作总结

根据乡党委政府的分工,本人负责农技推广工作,做好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和人大工作,并做好所驻村的各项工作。半年来认真学习党的理论,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立足本职岗位,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

二、立足本职工作,全面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任务

(一)农技推广工作。

1、完成农技体系改革工作:今年是我县进行农技基层体系改革的设施之年,我乡按照上级有关改革的具体要求,严格依照有关规定,至今年5月底,已全面完成体系改革,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方针,组织成立了石城县乡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综合站设有十个岗位,完成了各岗位的人员分公。

2、做好早稻集中育秧工作:根据县农粮局的要求,完成全乡今年的早稻集中育秧工作,按时高质量的上报育秧工作的各类表格数据等。

查看全文

农技推广站全年工作汇报

2012年,在农机局党组正确领导下和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我站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情系农民、服务农业、造福农民”农机推广理念,紧紧围绕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推广这个主题,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为着力点,明确目标任务,强化工作措施,使我站的各项工作实现了新的发展和突破。现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绩

(一)、水稻机插秧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今年,我们围绕粮食增产增收,把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工作放在首位,以实施科技兴粮为主战略,以创新农机推广方式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标准化育秧、机械化插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新路子,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今年新增水稻插秧机100台,实施整镇推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生产镇2个;整村推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生产村20个;连片推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50000亩;全市实现水稻育插秧机械化面积78000亩,其中早稻8000亩,全市水稻机插达17.8%。

1、搞好宣传发动

一是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杂志、现场会等方式宣传报道水稻插秧机及其技术应用。在推广过程中,主要开展了两个阶段的集中宣传活动:一是任务落实阶段,利用春耕春播现场会,并结合送科技下乡活动,先后到问安、仙女、顾店、安福寺等乡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7场次,组织有关乡镇召开水稻机械育插秧现场会5场次,参观干部群众达3000多人。印发科技资料10000余份,接待农民咨询2000人次,向农民宣传购机补贴政策,展示适合本地农业生产的新机具,提供农机新技术咨询服务。改变了过去一年召开一次全市育插秧现场会,人少、面窄的被动局面。使广大农民进一步了解机插秧技术,争取农民对推广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二是狠抓了机械插秧阶段的集中宣传工作。我们先后通过电视台、科技等途径宣传报道10余次,机插新闻成为了我市夏种生产的重头戏,特别是在5月15日至30日的机插高峰期间,电视台天天可见机插画面,日日可听机插新闻,在广大农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推广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查看全文

农技推广站文明单位申报材料

一、指导思想

xx农科站于1987年成立以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之下,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全站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全县农业产业发展新思路和云岭先锋工程的总体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农科站“创温馨服务三农”的创建目标,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管理理念,克难奋进,锐意进取,使农科站的各项工作逐步步入正轨,文明创建工作稳步前进。我所文明创建工作始终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高标准、高质量地开展了各项工作,并取得了良好开局。现将我所创建县级文明单位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二、基本情况

xx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做落在xx乡政府后面,现有职工7人,中共党员2人,女1人,农艺师4人,助理农艺师2人,见习期1人,大专6人,就读本科4人。主要承担全乡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和各种农用物资的配套服务,共有建筑4幢,1200平方米,其中门市8间,仓库7间,住房10套。

三、具体工作

主要以“云岭先峰”工程为主,结合全站实际,在巩固“双为”教育活动成果的基础上,围绕“五好五带头”工作目标,按照“党委推动,协会带动,典型促动,上下联动”的工作思路,突出抓乡带村促组,深入实施“云岭先峰”工程。在具体工作中,全力抓好“三个一”。即抓一项建设,建一个办会,搞一批典型。落实“四项活动”。即“六比六看”活动,“双培双带双新”活动、“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千个支部帮千村,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

查看全文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及改进举措

为了突显兵团在维护新疆稳定的重要作用,把兵团的示范区作用发挥好引领经济的发展其中农业的发展也是重要的一项内容。农业的发展也是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推广,通过对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能极大的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从而带动经济基础发展农业有了良好的发展对一个地区一个地方的稳定是有重要的基础的作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具有长远性及战略性的重要决策,需要社会各部门给予的广泛支持以及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以确保推广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目标。农业技术推广是完善也是国家农业经济的重要项目,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通过调查和实践兵团团场目前推广体系而言仍存在不少问题,阻碍了农业技术的广泛性传播。通过调查和研究分析了团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问题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改进方法。

1兵团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兵团各级政府的大力投入和支持,兵团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体系不健全,机构不完善,保障不足,农技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兵团农技推广站体系建设进展不平衡,公益性职能发挥不足:兵团各团场以农业为支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很多团级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资金来源有限,投入不足,农机推广站的建设进展很不平衡,难以发挥应有的公益性职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国家设立的公益性服务组织,能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是实现“科教兴农”的重要环节。目前,兵团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已初见成效,但是师团农技推广站的建设进展很不平衡,特别是团农技推广站的整体建设步伐缓慢,环境建设落后、人员队伍不稳、职责任务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突出,这已成为制约农业科技推广的一大瓶颈。1)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一。由于推广站成立时间的早晚及机构改革的不同,师团农技推广站的机构设置及基础条件发展很不平衡。各师级农业技术推广站虽然有固定的办公场所,配有与人员配套的办公设施设备,但由于人员配置差异,办公业务用房、培训教室、硬件设施、交通工具、试验田建设参差不齐。团级农技推广站建设由于资金来源有限,现有的大部分团农技推广站业务用房建设标准低,仪器设备陈旧。2)人员配置不均衡。人员配置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人员数量构成和学历方面。从人员数量构成看,师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共有推广人员没有达到编制数量。团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在数量上没有达到要求。因此这农业技术人员上来说应该达到数量的要求。从学历上看,团级农技推广站与兵团、师级相比相差甚大,低学历层次的人数所占比例过大,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足,影响推广效率。

2搞好兵团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实现公益性职能

2.1抓落实促推广。农业技术推广涉及面广,投入量大,难以通过市场调节配置技术资源,需要政府履行好公益性职责,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兵团农业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步伐,政府应做好兵团农技推广站及相关科研院所的基础设施建设、机构建设和人员配置工作,健全和完善兵团农技推广体系,尤其是加快团级农技推广站的基础设施建设。配置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相适应的设施设备,整合不必要的机构,划清各农技推广机构的权属关系,以便提高农技服务效率,做到各农技推广机构的平衡发展。同时,政府应该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人员,并鼓励其深入到基层进行技术试验和实地锻炼,通过实实在在的技术示范带动周围农牧团场的农业发展,积极创建“科技示范连”。同时,也奠定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2.2提升农业技术者的素质。对于聘用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保障其农业知识水平的专业性以及科学理论的全面性,确保其在上岗前能接受农业技能专业培训,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解答农户的疑惑,满足农民的切实需求。目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并非单纯理论上的讲解,还应根据农民的切实需求以及对农业发展上的疑惑,面对面进行解答,让农民真正了解到农业技术推广为自己带来的利益。当地政府需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职业素养,并纳入专业人才,保证推广工作顺利开展。2.3多元化推广与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兵团团场推广工作大多由派遣推广人员下乡到户的方式来完成。在推广渠道方面可实施多元化及创新化,例如,深入田间地头现场示范新技术的优势;利用手机等载体展开针对性推广,可将当地农民分为养殖类、果蔬种植类、粮食种植类等,通过定向发送信息的形式推广相应的专业性农业技术;可逐渐降低对广播、报刊等传统推广形式的依赖性,成立推广小组,在调查农民切实需求的前提下,安排更具针对性的推广项目;还可设计宣传资料及海报,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优势宣传。另外要求相关部门加大对农业推广的资金投入。

3结束语

查看全文

农业技术推广改革方向

一、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历史沿革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经营体制经历了深刻变革,这使得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这一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1.推广体系探索形成阶段(1951—1960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1951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决议》规定:“每个县至少有一至两个农事试验性质的国营农场,一方面用于改进农业技术和使用新式农具,另一方面按可能的条件给互助组和合作社以技术上的援助和指导。”按照该决议,国家率先在东北、华北地区试办农业技术推广站,开始进行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指导。1953年,农业部颁布了《农业技术推广方案》,要求各级政府设立专业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并配备专职人员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1954年,农业部正式颁布《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条例》,对推广工作的性质、任务等做出了具体的规定。1955年,农业部又颁布了《关于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的指示》,要求应在县以下的行政区划设立农业技术推广站,综合推广站的主要业务包括:耕作技术、作物良种、病虫害防治、土壤肥料、新式农具、灌溉排涝、水土保持、畜牧兽医和会计辅导等。到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中央、省、县、乡四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2.推广体系低谷徘徊阶段(1961—1977年)

这一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先后遭受了两次重大冲击。第一次冲击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国家由于严重的经济困难,被迫实行机构精简。1959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站被精简了1/3,人员减少了2/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本解散。1962年,国民经济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再次受到重视。1962年12月,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充实农技推广站,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指示》,对农技站的任务、工作方法、人员配备、生活待遇、奖励制度等再次做出了明确规定。各地根据这一指示对农技推广站进行了整顿和充实,推广体系得到了恢复和加强。推广体系遭受的第二次冲击是在“”期间。大部分推广机构被撤销,农技员被下放到农村插队。但是,农业生产需要科学技术,广大农民迫切需要技术指导。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地区开始自发探索农技推广组织,聘请农技员进行指导。例如,1969年,湖南省华荣县创办了县办农科所、公社办农科站、生产大队办农科队、生产队办农科小组的“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并被迅速推广到全国。1974年开始,各地逐步建立健全“四级农科网”,通过专业农技员广泛开展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运用试验、示范、宣传等方式进行农技推广[1]。到1975年,全国“四级农科网”已达到1100万人。

查看全文

国外农业科技对国内的启发

本文作者:陈亚丹工作单位:宁波市林业局

一、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背景及历史沿革

(一)农业科技推广的全球背景农业科技推广隶属于农业推广的一种,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它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把农业科技的供给与需求连接起来。全球农业推广体系可分为五大类:1.以政府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的特征是,推广体系隶属政府农业部门的直接领导,农业部下属的推广局和推广站(中心)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全国的农业推广工作,如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2.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其特点是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大学建立农业推广站(中心),大学的推广部门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基层推广工作。一些曾接受过美国援助的国家,如菲律宾、印度等也采用了这种推广体系。3.附属性的农业推广体系。4.非政府性质的推广体系。如英国、法国等的一些农药、化肥、种子生产企业为推销产品而成立的推销部。5.其他形式。

(二)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历史沿革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立,是与赠地大学教育体系的建立密不可分的。19世纪中叶,几乎85%的美国人都住在农场或小城镇和乡村,农业是当时的主要产业。当时美国的教育机构效法欧洲大学的做法,侧重于文科,科学教育不受重视。为了推进农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的传播,1857年莫瑞尔议员在国会提出了赠地法案的第一个版本,但被布坎南总统否决;1861年,法案修改之后,被林肯总统采纳。法案的基本内容为:以每位众议员和参议员30,000英亩的比率将联邦政府拥有的土地赠与一些州和领地。作为得到联邦赠与土地的一个条件,该法案要求这些州和领地建立赠地教育机构,出资维持其运转,并为这些机构提供房舍。随后出台的莫瑞尔第二法案、哈奇法案和史密斯—莱沃法案基,以及其他有关法律,对赠地大学教育体系的构筑起到了不断完善的效果。在以上的这些法案中,赠地大学的构想不断完善,建立了各州的农业实验站;规定美国农业部在赠地大学建立农业推广站;还建立了包括全美3000多个县的合作推广办公室网络,将农学、家政学以及相关学科发展所带来的收益推广到全国。从此之后,美国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其特点是:以赠地大学为依托,由联邦、州、地方的农业部门为指导,教育、科研、推广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推广模式。

二、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本情况

查看全文

农业体制改革整体方案

为贯彻落实《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松嫩、三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决定》精神,建立健全体制顺畅、科学合理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构建适应新形势下农技推广工作新机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技推广队伍、推动我市农业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松嫩、三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决定》精神,切实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理顺管理机制,创新推广方式,充分调动农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公益性职能,扎实开展技术服务,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六化”目标实现,提高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大胆探索、先优先试的原则;坚持专业对口,精干高效的原则;坚持机构设置合理,人员编制齐全,科学管理有关财权和人员使用权,优化调整队伍结构的原则,坚持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有效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原则。

三、主要目标

查看全文

改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办法

根据《国务院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30号)、《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政发〔〕15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业厅等单位关于改革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政办发〔〕71号)、市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通知(岳政发〔〕1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深化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着力解决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二)总体目标

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稳妥、有效地深化改革,建立起机构健全、职责明确、保障有力、素质优良、服务到位的乡镇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查看全文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与改革

1发展与建设

伽师县农业资源丰富、农副土特产富饶,因特产伽师瓜而得名,并被誉为“中国伽师瓜之乡”,以此带动了相关农产品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迫切需求下,我县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创新,并在各基层乡镇积极推广农业技术,形成农业技术推广站,2012年成立基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高效、高质、高标准运作。从管理体制方面看,基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直接管理,同时受乡镇政府管理。县政府对所有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统筹规划,并由县级各领导负责相关事务或监管。而在人员技能方面,各农技站的站长和工作人员均为掌握农业技术专业知识的人员。能够负责好县域内的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的引进、示范、应用和推广,因此可以为广大农户提供知识服务和技能培训指导。2013年,农业部下发《2013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指导意见》后,伽师县着眼县域内农民的科技需求,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经济落后乡镇提供农技设施设备,并联合企业进行招标,解决了当地设备缺乏、农业生产落后的问题。另一方面,组织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给广大农户进行知识培训,在农村设置专栏宣传农业技术,并深入农田讲解技术要领,推广农业技术,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2存在的问题

2.1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对于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村劳动力,绝大多数是未受过教育的传统经验型农民,有一半为文盲半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几乎没有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差,对新型设备的应用能力也较差。甚至有些人固守传统的观念和习惯,不愿意学习新技术,这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起到了阻碍作用。而对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作人员而言,掌握的专业性知识同样缺乏,仅会基本的新型农技设备的操作,无法充分发挥设备的功能,新设备新技具的应用效率低,对农户的综合服务能力低。因为伽师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条件较差,待遇相对低,难以吸引和留住大学毕业生或专业人才,人才队伍得不到充实,因此出现了人员文化素质低、人才紧缺的问题。

2.2硬件建设与服务手段落后

查看全文

普及农业技术改革方案

经政府研究决定,现将《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号)、《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发〔〕号)和《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通知》(办〔〕号)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为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挥职能主导和带动作用。

二、工作目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