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师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1 17:55: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技师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技师先进事迹申报材料
今年48岁的××*从年轻时就特别喜欢钻研农业科技,是当地有名的“科技迷”。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生产实践,他认识到蔬菜育种市场空间极大,大有所为,萌生了自主创业的念头。1987年,他在家乡租赁70亩土地,创办了××*县良丰蔬菜研究所。可当时他自己在育种技术上尚无独挡一面的实力,为此,××*一方面跑到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地,拜师求教,凭借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使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黄瓜育种课题、番茄育种课题的生产基地选定在他的研究所里。
1990年,*××通过刻苦钻研培育出属于自己的第一个“果实”——“良椒二号”甜椒。经中国农大朱其杰等专家、教授鉴定,一致认为这一品种具有突破性,10多年过去了,“良椒二号”至今仍是××*、陕西、河北、福建等甜椒产区菜农青睐的品种之一。此后,××*的事业一发而不可收拾,优良品种层出不穷。研究课题由蔬菜品种涉及到小麦、棉花、玉米等作物。十几年来,累计培育出黄瓜、椒类、番茄、生菜4大品系20多个品种,均在全省乃至全国大面积推广。2000年以来,新一代科研成果问世,特别是良椒2313尖椒耐低温性强,一般辣椒正常生长温度在18摄氏度以上,它只要13摄氏度以上即可,独领市场风骚,种籽连年脱销。2007年我县保护地辣椒生产中,基本全部推广应用了良椒2313尖椒品种,使菜农得到了可观的效益,极大网地推动了我县蔬菜设施农业的发展。
作为市人大代表、县政协常委,2007年他积极参加与人大、政协的各项视察调研活动,倾听百姓之声,尤其关注“三农”问题,每到一地,他都会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写出调研报告,客观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县发展献计献策。作为农业科技界的精英,2007年他发挥良丰蔬菜研究所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通过竞标被确定为××*省小麦良种补贴××*县项目区实施单位,较好地完成了小麦良种补贴项目任务,得到省、市、县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1998年,××*注册了“晋研”、“丰研”、“良农”等商标,响亮地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晋研”科技大楼竣工剪彩那天,县委书记苏安乐、副县长姚仁义、原××*镇党委书记裴涛虎等领导亲临剪彩祝贺,正在国外考察的广东省种子商会主席杨伟江特意搭机返回为他助威,国家蔬菜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许勇代表单位发来贺词,××*省种子公司蔬菜分公司经理史昆山亲自赶来,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鼓起了××*在农业领域大干一番事业的决心。
随着一批又一批优良品种的不断问世,××*感觉到自己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怎样尽快把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广应用到生产中,这是××*同志非常关注重视的大事。为了搞好种子基地建设,把好种子质量关,2000年以来,××*先后又承包了禹王乡农场、寺后村的160亩土地,作为种子的生产基地。1998年,秦选、王英娟夫妇由××*镇郭道村来到良丰蔬菜研究所,通过××*技术培训、实践指导,已经成为独挡一面的基地负责人,工作学习期间王英娟还取得了农广校毕业证,秦选夫妇经常对熟人说:“我们佩服裴所长的敬业精神”、“裴所长带领我家走上了致富之路”等等肺腑之言。现在有三百余户农民参与良丰所的工作,良丰所260亩的育种制基地,其中有30余户农民作为种子基地的生产示范户。目前,我县尖椒大棚有6000亩以上,基本全部是良椒2313尖椒品种,一般每亩产量4000公斤左右,每公斤鲜椒最低收购价按3.0元计算,每亩大棚菜农收入超过万元,仅此一项,全县菜农收入超过6000万元。
××*同志从事的事业,既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又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极大地提高了菜农科学种田的水平,提高了农民种菜的积极性,推动和影响着××*县向科技农业、现代农业方向发展,促进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可持续发展。
高级农技师事迹申报材料
今年48岁的××*从年轻时就特别喜欢钻研农业科技,是当地有名的“科技迷”。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生产实践,他认识到蔬菜育种市场空间极大,大有所为,萌生了自主创业的念头。1987年,他在家乡租赁70亩土地,创办了××*县良丰蔬菜研究所。可当时他自己在育种技术上尚无独挡一面的实力,为此,××*一方面跑到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地,拜师求教,凭借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使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黄瓜育种课题、番茄育种课题的生产基地选定在他的研究所里。
1990年,*××通过刻苦钻研培育出属于自己的第一个“果实”——“良椒二号”甜椒。经中国农大朱其杰等专家、教授鉴定,一致认为这一品种具有突破性,10多年过去了,“良椒二号”至今仍是××*、陕西、河北、福建等甜椒产区菜农青睐的品种之一。此后,××*的事业一发而不可收拾,优良品种层出不穷。研究课题由蔬菜品种涉及到小麦、棉花、玉米等作物。十几年来,累计培育出黄瓜、椒类、番茄、生菜4大品系20多个品种,均在全省乃至全国大面积推广。2000年以来,新一代科研成果问世,特别是良椒2313尖椒耐低温性强,一般辣椒正常生长温度在18摄氏度以上,它只要13摄氏度以上即可,独领市场风骚,种籽连年脱销。2007年我县保护地辣椒生产中,基本全部推广应用了良椒2313尖椒品种,使菜农得到了可观的效益,极大网地推动了我县蔬菜设施农业的发展。
作为市人大代表、县政协常委,2007年他积极参加与人大、政协的各项视察调研活动,倾听百姓之声,尤其关注“三农”问题,每到一地,他都会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写出调研报告,客观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县发展献计献策。作为农业科技界的精英,2007年他发挥良丰蔬菜研究所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通过竞标被确定为××*省小麦良种补贴××*县项目区实施单位,较好地完成了小麦良种补贴项目任务,得到省、市、县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1998年,××*注册了“晋研”、“丰研”、“良农”等商标,响亮地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晋研”科技大楼竣工剪彩那天,县委书记苏安乐、副县长姚仁义、原××*镇党委书记裴涛虎等领导亲临剪彩祝贺,正在国外考察的广东省种子商会主席杨伟江特意搭机返回为他助威,国家蔬菜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许勇代表单位发来贺词,××*省种子公司蔬菜分公司经理史昆山亲自赶来,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鼓起了××*在农业领域大干一番事业的决心。
随着一批又一批优良品种的不断问世,××*感觉到自己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怎样尽快把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广应用到生产中,这是××*同志非常关注重视的大事。为了搞好种子基地建设,把好种子质量关,2000年以来,××*先后又承包了禹王乡农场、寺后村的160亩土地,作为种子的生产基地。1998年,秦选、王英娟夫妇由××*镇郭道村来到良丰蔬菜研究所,通过××*技术培训、实践指导,已经成为独挡一面的基地负责人,工作学习期间王英娟还取得了农广校毕业证,秦选夫妇经常对熟人说:“我们佩服裴所长的敬业精神”、“裴所长带领我家走上了致富之路”等等肺腑之言。现在有三百余户农民参与良丰所的工作,良丰所260亩的育种制基地,其中有30余户农民作为种子基地的生产示范户。目前,我县尖椒大棚有6000亩以上,基本全部是良椒2313尖椒品种,一般每亩产量4000公斤左右,每公斤鲜椒最低收购价按3.0元计算,每亩大棚菜农收入超过万元,仅此一项,全县菜农收入超过6000万元。
××*同志从事的事业,既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又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极大地提高了菜农科学种田的水平,提高了农民种菜的积极性,推动和影响着××*县向科技农业、现代农业方向发展,促进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农服务考查意见
为创新农技推广体制,充分发挥农技人员为农服务作用,经市政府研究,决定对今年度农技大师和责任农技师为农服务工作实行专项考核。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考核对象
参加年度为农服务工作考核的农技大师。
二、考核内容
以科技信息、工作业绩、科研成果为主要内容,采用百分制考核开展竞赛活动。
(一)科技信息服务(35分)。
关于果农素质调研报告
近期,自己就我县果农素质状况及近年来技术培训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农业人口29.4万人,占总人口的83%;农村劳动力14万人,占农业人口的47.6%;农户7万户,果农户占农户的90%以上。近年来,相关部门通过采取聘请农业院校专家教授专题讲解、选送务果能手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试验站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所短期培训、县镇技术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印发果业生产培训资料等方式,加大果农技术培训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每年培训果农约6万人次。同时,2012年有158名果农通过了杨凌示范区科教局生产力培训中心农民职称等级考试取得资格证书。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农村人口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4.8%左右,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仅占0.6%,32.4%的人只有小学文化和脱盲程度。
二是农村劳动力科技意识不高。农村科技人员和实用技术人才少,群众对提高自身科技素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调查农民参加农业技术素质培训的原因时,调查结果显示60%的调查对象对培训缺乏恒心和持久性。
基层农业科技演变与启示
辽宁省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现状及问题
(一)辽宁省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现状1.机构现状辽宁省有省级、市(地区)级农业科研机构111个,其中省级43个,市属68个(见表1)。全省农业高校有三所,分别为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辽宁职业学院(铁岭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另外,还有农业中专学校6所,省市县三级都有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辽宁省农业推广系统,省市县乡四级机构总数5184个,人员编制33627名,其中基层机构(县乡两级,下同)5065个,人员编制31637名(见表2)。2.人才队伍现状目前,全省科研机构现有职工4638人,从事科技活动的为28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800人,中级职称960人,初级职称620人。一是在现职人员构成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占60.47%,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人员占11.02%,行政人员占5.86%,工人占22.66%(其中省农科院工人占32.60%,数量过多,影响科研工作)。二是离退休人员总计为3072人,与在职人员的比例为0.66∶1,其中省农科院为0.83∶1,负担有些过重。三是从学科专业结构看,农学(含土肥、植保)专业过多,占22.93%,相对而言蔬菜(3.39%)、特产(5.71%)、畜牧兽医(4.89%)、水产(4.67%)、生物技术(4.03%)、计算机(1.28%)、加工(0.75%)、经贸(1.32%)等专业人才偏少,难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四是年龄结构,小于30岁的占19.61%,31~40岁的占40.86%,41~50岁的占28.47%,51~60岁的占11.06%,老、中、青的比例基本符合科研工作的要求。五是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的学历结构,博士占0.89%,硕士占4.42%,本科占43.12%,大专占30.31%,中专占10.63%,其它占10.63%,从中可以看出高学历人员所占比重过小,大中专学历所占比例过大。六是职称结构,正高级占6.06%,副高级占22.50%,中级占34.24%,初级占22.33%,其它占14.87%,高中初比例为1∶1.25∶0.83,高级偏多,中初级偏少,不尽合理。据不完全统计,在辽宁省农业推广系统,省市县乡四级机构总数5184个,人员编制33627名,其中基层机构(县乡两级,下同)5065个,人员编制31637名。从总体情况看,县(市)及以上农业推广系统基本上能够按照编制严格执行,确保不超编。截止2010年底,辽宁省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数量达6123人。从学历上看,具有博士学位的2人,占总数的0.03%;具有硕士学位的49人,占总数的0.8%;大学本科1618人,占总数的26.4%;专科2643人,占总数的43.2%;中专及其以下的1811人,占总数的29.6%(见表3)。从职称结构上看,高级职称668人,占总数的10.9%;中级职称2602人,占总数的42.5%;初级职称2191人,占总数的35.8%;其他660人,占总数的10.8%。从性别上看,男性3912人,占总数的63.9%;女性2211人,占总数的36.1%。辽宁省农村人口2328万人,农村劳动力总数为1365万人,其中农村实用人才31万人,占农村劳动总量的2.3%。从人才类型上看,全省生产型实用人才19.7万人,占63%,其中种植能手、养殖能手占60%左右;经营型实用人才6.9万人,占22%;技能服务型实用人才2.3万人,占7.5%;技能带动型实用人才1.9万人,占6.2%;社会服务型实用人才0.4万人,占1.3%左右。从学历结构上看,全省农村实用人才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3758人,占1.2%;高中、中专学历的25682人,占8.2%;初中学历的273109人,占87.2%;小学文化的10336人,占3.3%;未上过学的313人,占0.09%。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辽宁省农村实用人才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8年(见表4)。从技术水平上看,全省共有农民高级技师1879人,占0.6%;农民技师4072人,占1.3%;农民助理技师1879人,占0.6%;农民技术员8770人,占2.8%;没有或未评定农民技术职称的29.7万人,占94.7%(见表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辽宁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从总体上看是研发人才较强,推广和实用人才还显不足,特别是在能够引领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及应用方面还需不断努力。(二)辽宁省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1.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体制不合理,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由于受政策和体制的限制,在辽宁省许多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归属乡镇政府,而不是以前的“垂直管理”———由县(市、区)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与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关系仅是业务指导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技推广工作失调,工作效率极为低下。其管理体制不顺不仅体现在工作效率上,而且还体现在用人和资产管理上,一些地方乡(镇)政府忽视或者淡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农科站工作人员经常被政府部门抽调,其用人机制不科学;非专业人员占编严重,甚至在个别推广站非专业人员超编,严重阻碍了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极大地影响了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和使用。据调查,铁岭市现有乡(镇)农技推广中心(农科站)96个,核定编制700个,实有人员1060人,超编360人,能够正常开展业务工作或者勉强维持糊口的乡(镇)农科站仅有46个,占总数的48%,而过半的农科站只能靠职工自己从事经营活动和从事二、三产业来解决基本生活需要,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进行,甚至基本呈现“线断、网破、人散”的瘫痪局面。辽宁省各乡镇仍是五站合并为一个农科站,营口市大石桥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任压在了农科站,原来的林业站站长分管农业技术推广,原来的畜牧兽医站只有5个编制,多余人员每人给1000元进行人员分流。与此相反,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缺编现象,据2011年辽宁省农委对全省64个市以上农业科研单位的调查,总缺编人员所占比例为21.05%,其中省属机构缺编占25.74%,市属机构缺编占11.38%。在基层的乡镇,由于编制限制及招聘的大学生多数为女性,不便于在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因此,乡镇一级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存在老龄化现象,现有人员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左右。2.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专项经费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专项经费缺乏,人员经费难以为继。由于农业技术推广的公益性,其经费应该由政府专项下拨,但是,许多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迫于经费紧张或者严重超编,没有或者很难满足全面的农业技术推广所需的专门农业技术推广经费,进而无法保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效进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资待遇低下,积极性不高,新技术在基层难以扩散推广。据铁岭市各县区填报,全市乡镇农科站年需人员工资及经费总额1162万元,而目前能够解决的仅有231.7万元,年经费缺口930.3万元,乡均缺口经费达9.6万元。3.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三老化”,服务难以保障辽宁省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三老化”问题严重。就是说,人员老化,结构老化,知识老化。在调查中,许多地区农业科研人才数量不足、年龄偏大,特别是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缺乏;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骨干力量人员老化,新进人才又缺乏实践经验,出现“断层现象”,尤其是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专业农技推广人员偏少。据调查,营口市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仅占21.9%。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及时补充专业的基层农业科技人才迫在眉睫。目前,辽宁省农业部归口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内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仅占73.7%,其中非全日制学历或非农学历的不在少数。2003~2007年的4年中,全省仅种植业基层站接受过3个月以上业务培训人数,只有在编总数的9.2%,而同期新接收的农科毕业生仅有145人。很多乡镇农技站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分配到1名正规农业高校的毕业生。在许多地区,农业科技人才知识老化问题严重,经常凭借经验行事,缺乏经常性、前瞻性、时效性的最新科学技术更新培训,使之发挥推广最新科学技术的作用受限。即便对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也普遍存在培训方式简单,收效不明显,大多数培训依靠项目而来,缺少常规实用的轮训机制。由于农技人员数量少,相对的服务对象数量加大,技术推广活动范围拓宽,难以得到全覆盖,特别是农忙时节和关键时节,很难实施手把手、面对面的指导和服务。由于农技人员素质有限,在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机具的推广过程中,其讲解和示范能力也必然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多数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只能将服务重点放在产中这个环节上,对于产前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和供应以及产后的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和销售等环节还不能开展有效的服务。4.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科研、教育、推广脱节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分别归属与不同的政府部门,各环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我国目前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只有不到40%,教育机构对农民进行的培训往往无法满足农民的技术需求,农民对政府办的培训班积极性不大,农民更希望了解实用的新技术。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由于知识更新缓慢、现有推广人员缺乏实践经验等原因,农业技术推广效果较不明显。
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为了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一方面,应该恢复乡(镇)农科站隶属于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体制,撇清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与乡镇政府的关系。扩大编制,以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农业科技人才到农村来。另一方面,要切实保障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落实基层推广人员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岗位津补贴;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避免专业人才流失。建立完备的农业科技推广系统(见图1),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大推广力度。图1(二)加大农业科技推广专项经费投入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各级政府必须在保证人员经费的基础上,加大业务经费的投入,确保培训经费、科研经费都由政府出资。各级政府还要科学合理地设定编制(含辅助人员编制),对于农业技术人员需求量大的地区要加大力度,切实解决他们的编制问题、工资待遇问题,切实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确保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科学稳定有序发展。设立专项基层农技推广经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经费由省、县级财政共同承担。省级经费投入以转移支付方式拨付给县级,县级经严格职能分工和绩效考核发放到农技推广机构,支持县、乡两级农技人员开展各类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完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机制,包括人员聘用、职称评审、分配激励、学术研究、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运行机制;切实保障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落实基层推广人员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岗位津补贴;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避免专业人才流失。另一方面,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实践能力。选聘优秀的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涉农专业的毕业生,分别到各市地、各县市区挂职副市长、副县长,负责农村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对于优秀的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工作一定年限后,逐步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对于挂职锻炼的优秀人才,可以继续提拔重用或者选送到农科高等院校进修和攻读博士学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储备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四)建立科研、教育与推广沟通机制从公共农业推广服务横向体系看,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改革现行的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相互分离、各自为政的体制。一方面,可以采取本地区基层农广站之间交流,也可以采取本地区基层农广站到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地区交流或者学习;另一方面,可以采取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业教师或者研究人员到基层推广站交流任职,进行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及应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优势。在培训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农业科技人才参加培训少、期限短、收效少、内容不匹配等矛盾,要增强培训内容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同时,各个农业推广站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与教育培训相结合机制的建立,对于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农业科技进步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对于科学研究成果的申报、研究、结题及成果转化,都要强调相互联合,经常沟通,使农业科技进步研发及推广经费充分发挥效能,真正地科学使用经费,真正地使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经费的使用效率。不仅如此,各个农业推广站之间也应该加强经常性沟通,面向农业生产第一线,亲身了解农民关心的问题,把握农业农村发展趋势,进一步使最新科研成果最有效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经常性培训和知识更新。
本文作者:杨燕翟印礼工作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青年农民科技致富工作总结
青年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他们在农村作用好坏直接影响着农民致富,农村社会安定。抓好青年农民科技致富促进会的成立和活动的开展,走科技助农之路,推动农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已形成了人们的共识。按照县关工委的工作安排,建立青年农民科技致富研究促进会。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把青年农民组织起来,使他们成为农村科技致富的主力军。镇关工委和党委、政府一道从技术、资金、销售全方位进行跟踪服务,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把他们的时间、精力全部用到科技致富上。
二、成立镇青年农民科技兴农研究会。吸收了全镇1200多位青年农民入会,为青年农民实现科技致富提供了保障。
三、开办了镇农民技术学校,聘讲了高级农技师为农民讲授农业技术。
四、引进科技培训。请县阳光办在镇将1200多位青年农民进行为期四天的种植和养殖业技术培训。使他们学会了种养殖技术。
五、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青年农民更新技术。组织青年农民到三台、安县、梓潼、南充、西充进行考察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邀请南充农科院花生研究所崔富华教授两次来镇对种植黑花生技术培训。
农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
第一条为加强农业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国家关于农民技术职称评定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业实用技术职称评定制度,是为客观公正评价农业技术实用人才建立的一项新的人才评价制度,纳入全省人才评价体系。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在我省乡(镇)、村、组等农业生产第一线直接从事农业、畜牧、工程(林业、农机、水利、水保、农电、水产、农村能源、农业环境保护)等专业技术工作的农村实用技术人员。
第四条取得农业实用技术职称的人员,表明其已具备承担相应技术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第五条农业实用技术职称按专业技术工作特点分为农业工程、农艺(种植技术)、畜牧(养殖技术)、农牧产品加工、经营服务等五个专业,各专业适用范围如下:
(一)从事林业、农机、水利、水保、农电、水产、农村能源、农业环境保护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时代先锋】巨粉娥为农民当好“啄木鸟”
作为一名长年奋战在基层的农业科技人员,巨粉娥默默地在黄土地上奉献着,赢得了农民们的信赖和赞誉:“农闲她不闲,农忙她更忙。她就是咱农民的科技专家,听她的话准没错。”
成果缀在枝头上论文写在大地上
20世纪80年代初,小麦条锈病是陕西小麦产区的主要病虫害之一,每年秋季从甘肃陇东经由长武一线向陕西关中地区蔓延,导致小麦减产。1983年,陕甘宁三省区成立条锈病联合攻关小组。巨粉娥参加攻关小组后,每天爬上县农技站4楼楼顶,再爬上10多米高的铁塔,在上面放上玻璃片,涂上凡士林,以捕捉病菌孢子,然后进行培养、镜检。经过40多天的努力,她成功地捕捉到引发条锈病的孢子,证实了自己的分析,接着又撰写了论文,并提出系统的防治措施。
苹果是长武县农业的主导产业。1998年和1999年,全县果树蔓延着锈果病、黑星病和桃小食心虫等病虫害,巨粉娥带领植保植检站工作人员到10多个乡镇调研,采取了伐病树、埋病果、喷农药等有效防治办法。到去年,这些病害已基本消灭,其他病虫害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植保植检工作者的天职就是为农民当好防病的‘保护神’和‘啄木鸟’!”2002年夏天,长武县5万亩玉米发生矮花叶病毒病,发病率58.9%,导致许多玉米不能抽穗。救灾如救火,巨粉娥和同事们10天内跑了全县11个乡镇的182个村、1422块田块,终于弄清了病因,3天内就拿出了防治方案。到2003年,该病在全县发病率已降到5%以下。
巨粉娥领导的植保植检站不仅承担了两个国家科研项目和9个省、市重点科研项目,还获得科研成果奖48项,并被评为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先进集体,连续3年被评为陕西省“十佳植保站”,成为全国重大病虫区域测报站和省级病虫测报站。巨粉娥本人也荣获了“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称号。
粮食局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汇报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粮食局机关效能年活动实施意见和县机关效能年活动动员会的相关精神,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机关效能,优化发展环境,我局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就机关效能建设和企业行风建设,广泛征求意见,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制订了《县粮食局关于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实施办法》。并把效能建设寓于中心工作之中,结合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主题实践活动,以队伍管理、能力建设、基础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为着力点,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务实操作、全面推进。
一、积极应对、全面部署
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省、市局和县政府的要求都十分严格,而且对时间划分很详细,所以在每个阶段,我们都积极应对、全面部署。一是迅速成立组织机构。在县机关效能年活动动员会召开之后,我局即成立了全县粮食局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纪检组长任副组长,各股(室、站)负责同志为成员,下设办公室,由兼任办公室主任,下设材料信息、沟通联络和综合服务三个工作小组,由机关中责任心强、做事扎实的股级干部分别负责三个小组的具体工作,明确了各小组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二十八个基层企业也各自成立了以法人代表为组长的实施小组。二是及时制订实施办法。《办法》在落实省市粮食局和县政府效能年活动方案精神的基础上,切合我县粮食系统实际,充实了行业服务的评议内容,可操作性强。三是认真进行全面部署。月日上午,我局召开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动员大会,进一步传达学习和贯彻落实省市粮食局和县政府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动员大会精神,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局直企业法人代表、各购销公司经理及经营站站长参加了会议,会议对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进行了全面具体的部署。确保了各个阶段的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设立征求意见箱29个、监督举报电话29个、电子邮箱1个。
二、营造氛围、广泛宣传
为了营造机关效能年活动氛围,我们把宣传工作作为凸现粮食人新形象和促进机关效能年活动开展的重要手段。一是通过宣传栏、宣传单、横幅标语等形式向全社会进行广泛宣传,共开办宣传专栏29个,悬挂宣传横幅标语93条,散发传单500份,张贴早稻收购服务承诺100份;二是及时向上级部门报送相关成果和信息。
区委科技之春总体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全面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科学素养,推动国际化大都市东部新城建设,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办实际,特制定“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市、区委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紧贴区的经济发展实际,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为目标,搭建社会化科普平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科学文化素质,为优化我区发展环境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为全力打造东部新城做出新的贡献。
二、活动内容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抓好每周的理论学习,坚持“三带动”,即领导带动党员、党员带动干部、干部带动群众,努力营造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提倡科学方法的浓厚氛围;加强形势教育,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及全区2011年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政治理论学习工作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分析判断问题和解决矛盾的能力,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积极奋进的工作状态,不断提升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为促进办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