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合社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1 15:08: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合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上海农合社现状及支持对策

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乱象的原因

农业专业合作社在新时期出现的问题,一定程度阻碍了上海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其主要原因缘于合作社创办过程中的不专业、不合作与不规范。1.强势“能人”办社。受农村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影响,一些专业合作社由个别“能人控制”的现象比较突出。一方面是一些专业合作社重形式而轻内容,如章程形而无实,很难真正实现“民主”办社、“民管”生产、“民得”经营收益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设立不超过总表决权票数20%的附加表决权,这就使得具有强势地位的合作社创办人拥有较大的话语权,一个人决策的现象普遍存在。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专职财会人员,其账目不规范,难以履行会计的核算与监督职能。有些企业或大户牵头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企业或大户的资产混用,收支混杂,涉及的个人利益复杂,影响到社员的利益,不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持久、稳定、健康发展。2.催生“扶持”办社。在调研中发现,有关部门的“办社”积极性很高,常常指定并由某些人牵头,拉上几个村民,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就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样组建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农民对合作社功能心存疑虑,对合作社合作机制的运用更是一无所措,因而合作意愿不充分;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过度”性干预,使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经常随着“领导”思路的变化而变化,其自我造血功能相对较弱,缺乏创新动力、缺少自我造血功能,光靠优惠政策和有限的经营收入,只能维持而做不强做不大。3.跟风“投机”办社。一些合作社的领头人办社完全以获取政府部门资助资金和享受政策优惠为目的。如有的地方规定,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凡吸收3~5人的合作社可以获得2~3万元的开办费补贴,一些农民出于能得到国家财政直接补贴的目的,便以村组干部、家庭成员凑人数成立合作社。这种合作社徒具法律形式,成立后并没有按合作社的章程进行运作,更没有组织成员开展真正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成为“空壳合作社”。这里既有农民自身受利益驱动思想的影响,也与政府部门求快求量、指标化考核不无关系。4.准入门槛低、登记注册规范难度大。有些农民举办合作社本来就先天不足,工商部门对其申报材料真实性的核实难以把握,如有的专业合作社缺乏足够的资金,生产经营规模偏小,很难预期今后的发展;有的合作社没有组织运作能力,只是依靠与某一客户的关系而组建起来的,一旦与客户关系发生变化,合作社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就处于停顿状态;有的合作社整体素质偏低,不少社员是受短期利益驱动,期望能够马上就获得收益,一遇挫折立即打消办社热情。在组织机构、股权设置、市场定位、商标战略及广告策略等方面上的先天不足,既影响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也使合作社抗风险能力很弱。5.合作离合性大,发展缺乏共力。抱团互助是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基石。农民组合起来后应当在生产技术、生产设备、市场信息等各个领域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然而,不少农民组织没有实质上的合作: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仍以一家一户为主,事中缺乏统一的培训指导,事后缺乏统一的验收标准,以单一品牌代替统一质量作为生产合作形式的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在销售环节上,统一销售中“二次分配”难以实现。调查中了解到,一些区几乎没有真正开展营销合作的专业合作社。究其原因,一则缺乏经纪能人,二则农民契约意识薄弱,统一销售意愿不强;三则部分“龙头老大”利用自己在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采取“售前结算”等方式,垄断超额利润,损害了广大社员的核心利益。6.专业技术差、缺乏农业科技组织的专业引导。专业本来应该是合作社经营的一大优势,然而一般合作社都由普通分散农户自行组织“结社”,因其缺乏带动者,多数运行质量不高,统一服务能力不强,参加专业合作社的农民仍以户为单位从事生产,后续发展缺乏基础。更有甚者,部分专业合作社还因以家庭成员的名义凑人数,成立畸形的“家庭合作社”。金山区调研材料表明:当前专业合作社的专业人才粗略分为三类:生产技术型;市场营销型;组织管理型。以当地农民专业合作情况为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生产技术型人才不精。区内各类专业合作社中专职生产技术指导的人才占总数比例不高,其中有高等院校农技专业相关文凭的更是少之又少。二是市场营销型人才不足。金山区共有农村经纪人292人,但其中多为各乡镇农技站的工作人员,在合作社中实际从事农村经济活动的比例较低,市场信息常常失灵。三是组织管理型人才不多。实现现代公司制的管理方式是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当前专业合作社包括处于行业领头羊地位的大型合作社均忽视了组织管理人才的吸纳和培养,合作社内部管理体系和分配体系较为混乱,成长与发展关隘重重。

促进农业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措施

如果说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成功与否主要依赖于农民自身运用的广度、深度和高度的话,那么让农民脱离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变“自上而下”为“由下而上”地运作,激发出“合作”热情和体现出“专业”价值,才能让根植于契约性社会之中的合作经济制度在今天走向新农村“小康”建设中焕发新生。1.宽严相济,有效完善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农业专业合作社是一种经济组织,把好准入关是促进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首要环节。一个发展健康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必须符合“合作”和“专业”的要求,才能在准入市场后与其他经营主体平等地在经营方式上取得竞争优势,为此工商部门和相关主管部门要形成合力,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力度,使农民充分理解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概念、举办合作社的意义以及给农村带来的增产增收增效作用,以此来增强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同感和入社的积极性。同时要解放思想,在政策制订上要创新要有新思路,如将农民的身份认定标准由“户籍认定”向“职业认定”进行延伸,除拥有农业户口的当地人群外,对拥有当地土地承包(流转)合同的外来务农人员,允许其以农业身份申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享受有关政策优惠。又如鼓励有技术、有资金、有市场经营管理经验的涉农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加入合作社(法律、法规另有限制禁止的除外),共同带动农户致富,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要严格登记核审,防止以农业专业合作社为名,行个人经营之实的现象出现,在注册登记中防止“签名笔迹相同”、类似“夫妻档、凑人数”的行为发生。此外,要及时整理分析相关登记数据,一方面报送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并为优惠政策落地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建立淘汰与退出机制,让一些既不合作又不专业的合作社退出市场。2.招商引资,鼓励多种出资方式。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成员以实物、知识产权等非货币形式出资,研究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方法及具体操作细则,进一步推进农业专业合作社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集体资产量化、农业生产技术、土地使用权及其他农业生产资料等非货币资产入社投资的市场准入登记研究,支持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承包经营权、水域滩涂养殖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支持以不需要办理权属登记的自有技术作为首次出资。二要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社与有限公司等其他市场经营主体有机结合,对依托在农业专业合作社之上发展的新兴业态予以帮助和扶持,充分发挥两类主体的政策优势和市场优势,在扩大规模化生产的同时进一步规划合理农村产业布局及农产品结构,实现结对合作双方的“双赢”局面。三要鼓励合作社做大做强,通过农业专业合作总社等新型合作社组织的形式,将相同、相近行业或者产销配套的农业专业合作社组建联社,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产业规模。在此,对合作社联合的需求,工商部门可借鉴集团公司的登记注册模式,探索与农业专业合作社相对应的“合作总社”的发展和准入模式。3.鼓励农产品配套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经济产业链完善,有效提升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营销效能。提升营销效能是促进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一要鼓励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经纪以及农业技术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建立农产品交易网络平台,通过集群农业生产各类信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营销成本,促进“农商对接”就近就快有效结合。二要重视对合作社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工作,突破农村能人由农民而来的认知限制,从外部吸收知识储备好、市场反应快,业务或经纪能力强的营销人才,全面提升合作社营销能力。三要支持农产品商标战略发展,鼓励上海特色农产品企业或合作社申报有区域特色的字号名称,优先推荐以农民合作(联)社名义参加上海市著名商标认定,优先推荐使用地理标志的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参加认定上海市著名商标认定,在著名商标中优先推荐涉农商标参加认定驰名商标,通过“品牌强社,商标富农”途径,做强合作社的牌子。此外,还要帮助农业专业合作社重视对农产品的广告宣传的运用,联合媒体集中一段时间或用专栏的形式,公益性地为农产品进行广告宣传。4.健全制度,着力完善农业专业合作社财务公开制度、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盈余分配制度,提高“合作”与“专业”的正能量程度。首先要有效优化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生存环境,政府各部门在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中要各司其职,多参与少干预,多管理不包办,多从健全农村市场体系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公共产品服务,打击涉农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合作社合法权益,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二要帮助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理清理事会、监事会的职责,强化社员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用公开化的制度机制来规范财务票据和分配方式等,使农业专业合作社内社员积极性和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真正形成能产生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本文作者:陈甬沪工作单位: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查看全文

小议农合社的问题及策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国务院原副总理回良玉曾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党领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推进现在农业建设的有效组织形式"。[1]自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的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法律地位,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辅助支持政策,使得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2010年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35多万家。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人民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了解不深,导致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

1、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历来,我国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相比其他产业有一定的差距,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之初,地方政府不管在政策还是资金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视程度都不够,这就导致一些地方有条件发展合作社,却因资金缺乏或者政府政策不支持而滞后。

2、经营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存在为数不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注重建立却轻视管理,内部经营管理和运行机制不规范。很多合作社有规章制度,有办公场所,但是只是一种形式,形同虚设;还存在一部分只是为了实现政府的组建指标而仓促建立的。很多地方政府不同部门针对同一个方面的制度存在明显差异,制度混乱,使得农民不知该听从哪个。

3、专业人员的缺乏。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上存在着人才的"三少",即合作社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少之又少;政府相关指导部门中懂法律、懂政策、会监管的指导人员少;理论深厚、善于把国际先进经验和我国特殊国情融会贯通、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人员少。

查看全文

当前农合社文化的构建

本文作者:张胜荣工作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目前,关于什么是合作社文化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是作为一种组织文化,合作社文化必须反映其本质规定性。合作社文化必须反映出合作社自愿自助、民主、平等公平、社会参与等本质理念、特征和价值观。[4]因此,合作社文化是指合作社组织的核心理念以及体现核心理念的价值观、精神、理论等元素的总合,是合作社成员普遍认可的一整套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等,它集中体现为合作社的组织使命和目标、伦理价值观、组织原则等。当前,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组织化程度虽有了较大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把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有组织地进行生产经营,提高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程度就变得十分重要。合作社就是这样一种组织。所以,如何发挥传统农业文化的优势,构建良好的合作社文化,促进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我们对江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结果得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文化缺失现象非常普遍,绝大部分的合作社并没有自己的组织文化,甚至没有关注过这个问题。根据调查发现,合作社文化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传统文化的制约任何一种经济制度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文化价值奠定了经济主体基本的行为方式,中国农村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规范,难以为合作社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思想基础。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农耕文化并不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适宜的文化环境。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使我国农民具有明显的小农意识,使大多数农民具有小富即安、知足常乐、个人主义、爱占小便宜、缺乏合作精神、自由散漫、保守、封闭等特征。这些特征与合作社自愿自助、民主、平等公平、社会参与、诚实、关爱他人等道德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合作文化格格不入。在农耕文化中,支配人们行动的是亲情、人伦和道德,而不是契约。农民专业合作社体现的是一种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必需的人际关系模式,这恰恰是农耕文化所缺乏的。(二)政府的介入与干预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介入。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时期,政府采取行政介入的方式对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但在合作社成长到一定阶段时,政府的干预与管理恰恰阻碍了合作社文化的形成和构建。合作社是“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组织,农民社员是合作社的主体,实行的是成员自我管理。但在政府部门介入和干预的情况下,很多的合作社中农民社员的主体地位基本丧失,政府部门往往充当了合作社事实上的领导人。这样,一方面导致一些合作社违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偏离为农民服务的方向;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合作社对政府的依赖性。政府的帮助越多、越具体,合作社自身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找政府解决,缺乏运行的动力机制和独立性。作为一个丧失独立性,缺失动力机制的组织,必然也难以形成独立的组织文化。(三)合作社自身不重视文化建设合作社文化基础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合作社自身不重视组织文化建设造成的。这种不重视体现的两个方面。一是思想上不重视。当前,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合作社文化的涵义、内容和特征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都不清楚,对合作社文化建设的内涵不甚了解,导致许多合作社对文化建设的价值认识不足,比较重经济利益而轻视文化建设,使得合作社文化建设整体上进展缓慢。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弱者的联合,资本实力并不雄厚。而合作社的分配制度又决定了合作社积累基金难以迅速扩大。因此,要发展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拿出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合作社文化建设是比较困难的。(四)农民社员受教育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人和物的结合体,只有在合作社中重视人的社会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才能使合作社中人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使合作社创造出最佳效益。目前,合作社主体成员是农民,由于城乡、地区、行业长期发展的不平衡,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较少,造成其文化、经济、科学素质不高。[6]据调查,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农民占6.8%;小学教育程度农民占32.7%;受到初中教育的农民比重占49.5%;受过高中或中专教育的农民比重为9.8%;受过大学教育的农民比重1.2%。农民素质和受教育程度的偏低导致有的合作社社员只看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打算和合作精神,这些都将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文化建设。

(一)将传统“中庸思想”与合作社文化相融合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和文化传统形成的风俗习惯,已经深深植根在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结构中,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偏好有极大的影响。而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模式又以“中庸思想”为主。因此,要发展合作社,建立合作社的文化基础,必须将传统“中庸思想”与现代合作社文化相融合。事实上,合作社理论、制度、实践的许多方面都蕴含中国古代的“中庸思想”。[7]首先,合作社建立道路体现了中庸思想。雇佣劳动者面对资本的压迫,到底是采取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专政,还是走忍受苦难,等待来世光明的宗教道路呢?合作运动抛弃了上述两种极端,走经济联合以反抗剥削的“中道”,从而产生了合作社。其次,合作社的产权制度体现了中庸文化。合作社是将各自所有的资源和共同所有的资源集中到一起形成了联合所有的特殊产权制度,以私有财产为基础,又有合作社的集体积累,既有私有的属性,又有集体的特点,是生产资料私有与公有相结合的混合经济形式。第三,合作社治理结构也反映了中庸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大会选举和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成员各享有一票的基本表决权。出资额或者与本社交易量(额)较大的成员按照章程规定,可以享有附加表决权。最后,分配制度上的中庸。合作社的分配制度既鼓励社员个人经济,实行按交易额返还,拉开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同时也注重积累集体财产,给社员集体福利,保证社员基本的生活水平。它既排斥资本主义制度下“按资分配”,又非完全的“按劳分配”,实行“按劳与按资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因此,要在合作社里面真正建立民主平等、公平互利、独立自主、诚实信用等文化基础,必须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传统“中庸思想”的精髓融入到合作社文化之中,既反映出合作社“中庸思想”的特点和优点,又尽量消除其缺陷。在此基础上,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培育农民的合作精神、契约精神,全面激活农民的自主、自立、自强意识和群体意识,为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和健康运行奠定必要的思想文化。(二)政府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对合作社的发展及文化基础的建立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在考虑政府作用的时候要界定和规范政府行为边界,明确政府职能应该在哪些层面上起作用,确定其作用的范围和力度,避免政府对合作社的管理出现“错位”、“移位”和“缺位”等现象。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社本身就是经济的主体,从这个层面上说,政府应该减少对合作社的管理和干预。但是合作社的文化基础受到传统文化环境、合作社理论知识的传播、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民的管理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建立完全符合现代规范的合作社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政府要加强对合作社文化建设的领导,要争取把合作社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本部门精神文明的统一规划中。比如,当前合作社快速发展,合作社的数量迅速增加,地方政府可以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合作社做大做强。而选择支持对象时,政府可以把合作社文化作为一个指标来考察,对有良好文化基础的合作社优先考虑是否纳入支持名单。这样政府可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文化建设进行指导,既促进了合作社进行文化建设的热情,又不干预合作社文化建立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三)合作社自身要重视文化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合作社作为一个组织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合作社文化的建设,从组织上保障合作社文化建设的经费。一是要在思想上重视文化建设。合作社文化的构建要重视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通过教育、倡导和模范人物的宣传感召等方式,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使社员树立正确的、有利于合作社生存发展的整体统一的价值观念。在确立组织价值观和组织文化模式之后,要通过一定的制度,采用强化灌输等方法使其深入人心。二是要保证合作社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合作社应该既重视眼前利益又不忘长远利益,拿出一部分盈余资金投入到文化建设中去。如充分利用媒介体现合作社理念,张贴合作社劳动模范、企业家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有条件的合作社可以建立图书室,设立职工文艺体育活动场所,完善活动设施,为开展合作社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在合作社开辟精品产品栏、特长展示、优秀技工、杰出营销员等,让职工在特长展示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和想象,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四)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农民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观念,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立合作社文化基础的重要条件。一要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和合作培训。尽早在农村普及9年甚至是12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以帮助农民提升实践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逐渐消除小农意识;二要对农民大力开展合作社宣讲。通过宣讲使农民理解合作社文化的内涵,树立符合合作社理念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合作社对他们发家致富的作用;三要对合作社的骨干进行培训。在现实中,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发展缓慢形成对比的是,有“骨干成员”存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8]通过培训骨干,使他们能够掌握发展合作经济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具体操作方法,把少数农民的自发行为转变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知道怎样利用合作社,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规避市场风险,争取更多利益。

查看全文

农合社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探析

1相关营销对策分析

1.1树立市场营销观念,走品牌营销的路子

要从传统观念转变为以市场为中心的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上来,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生产、加工、包装,以求获得市场认可;当今的市场竞争已经进入品牌之争时代,专业合作社要做大做强,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这样才能占领市场,长盛不衰。合作社要结合当地特色和实际,充分挖掘有利资源,打造能够叫得响的自有品牌,并对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品实行商标注册和品牌维护;加大创牌农产品的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合作社的营销主体作用,促进农产品销售。

1.2加强信息搜集分析,提高应对市场变化能力

在市场经济时代,信息就是财富,而农民获取市场信息能力不足,跟不上快速变化的行情。合作社可以安排专人负责进行市场调研,搜集信息,决策时群策群力,以便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政府要搞好服务和引导,建立专门的农产品信息系统,运用现代技术,加强信息统计、分类、预测、分析,定期向合作社提供市场各种农产品的供求信息,引导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参与市场营销,增强销售的主动性。

1.3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查看全文

当前农合社发展经验交流

一、县农民专业合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两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是围绕本县的果蔬、禽蛋、烤烟种植、农机”等支柱产业来发展,其中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有9家,烤烟合作社3家,农机专业合作3家,综观我县合作社发展状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组建方式多元化。即由公司以及种养、加工大户牵头发起,以“公司+合作社+农户”为运行模式。如“县玉水禽蛋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经营,以禽蛋生产和销售的农民为主体,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把一家一户的养殖户组织起来,把分散的家庭养鸭活动引向市场,实现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在管理上,实现“六统一”服务,一是统一选购饲料,确保了饲料质量。二是统一选购兽药、饲料添加剂和消毒剂。统一选购符合国家规定的兽药、饲料添加剂和消毒剂,既可以享受商家的优惠价、降低养鸭成本,又为生产无公害商品提供了产品保障。三是统一选购优质种鸭。四是统一外销产品。五是统一开展免疫注射,确保了免疫质量和控制疫病发生。六是统一组织技术培训。该合作社成立后,带领10多名社员到省外经较发达的禽蛋专业合作社参观学习,学习先进的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模式。合作社由设立登记时的成员12人发展到现在的500多人、签订订单合同300份,全年销售总额万元。又如县精品水果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产品的营销、农业生产资料购买、技术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上展开合作,实行供应生产资料、技术服务、质量标准、销售产品的四个统一,打造优质品牌,增强优质葡萄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合作社的经营效益。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组成产业联结共同体,从而实现农民增收、企业获利、产业发展。该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为农户提供系列社会服务,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服务。为社员提供“统一生产资料”零利润的服务,每年都为社员提供农药,定期为生产基地的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农产品栽培及农业标准规程培训,己有100多个社员已基本掌握了葡萄栽种的技术,两年来,县精品水果专业合作社已举办大型培训3次,小型培训8次,培训社员及果农600人(次),印发各种技术资料1200多份,签订订单合同120份,去年销售总额60万元。发放葡萄果苗71000株,其中:白龙100亩32000株,苗二河100亩33000株,六硐20亩6000株。葡萄品种为早熟法国青提,上市时间为每年7月上旬,每市斤发价为7元,晚熟美国红提每市斤发价为14至16元,去年已发出15多吨早熟法国青提。该合作社成员及订单种植户实行统一供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防治用药,解决了种植户乱剪枝、乱用料的问题,保障了果品质量的安全。有效地提高了合作社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公司与农户的双赢。

(二)区域分布产业化。从登记注册来看,2009年我县登记注册的3家烤烟合作社、3家农机专业合作社都是围绕当地已形成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组建的,并都是由主导产业的主管部门牵头发展组建起来的,其产业分布非常明显,这种区域产业化十分有利于促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区域布局优化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我县登记的“县摆茹农机专业合作社”、“县卡罗惠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县者密农机专业合作社”都是经过农机部门培训后登记注册的,注册的合作社共有农业人口92人,投资额181.68万元,有大马力拖拉机11台,配套农具26台,收获机械6台,植保机械6台,田间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0%。另登记的卡罗兴农、谷硐大寨、祥发3家烤烟专业合作社也是由烟草公司组织培训后登记注册的,注册的合作社有农业人口62人,投资额5.25万元。

(三)示范引导化。县禽蛋专业合作社有种草、养鸡、养鸭等养殖户500多户,社员由12人发展到500多人,其中县内社员500多人、邻县社员30多人,注册资金由72800元增加到20多万元,以货币资金、实物等方式出资,合作社每年与社员签订订单合同300份,订单合同的签订有效地解决了养殖户销售难的问题,该合作社并将收购范围扩大至周边乡镇和周边县。举办培训班7期,培训社员1000多人,培训示范带动了周边500多户农户,该合作社生产的4样产品选进上海世博会参展。县建龙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于2009年5月13日成立,注册资金21000元,社员有111人,经营范围:果苗种植、培训、推广。合作社成立一年来,利用区位优势打造周期短、易见效、易出色的本地土鸡养殖项目,设商品鸡养殖场五个,年商品鸡月出栏量达1万羽,年出栏量达12万羽,年产值达400万元以上。目前建养殖鸡舍四栋,引进鸡苗6000羽,从而保证了本社养殖场子和养殖户的优质蛋源。又如县平湖镇绿色产业种养专业合作社于2009年7月14日与法国细刀豆深、精加工厂家“独山东峰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在每年种植2000亩法国细刀豆合同书,其中每年春豆1500亩,秋豆500亩,收购保底价1.50元,今年秋豆由于旱情报严重,连续高温,使秋豆无法落种,1500亩的春季豆种植土地已经落实,种植区域分布在白龙乡京舟村250亩,白龙乡兴龙村200亩,董联村200亩,牙舟镇卡腊村200亩,平湖镇拉金村100亩,兴明村100亩,摆茹镇拉课300亩,平寨村150亩,共计1500亩。

从我县合作社发展状况上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数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是合作社规范管理不够。二是服务水平低。首先是合作社社员素质不高。社员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市场观念不强,合作社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服务的能力弱,导致管理粗放。其次是合作社服务能力弱。如县董联种养专农合作社和县平湖镇果蔬专业合作社虽已成产两年了,但是该合作组织的经营还停留在产品的初级生产阶段和简单包装销售上,缺乏现代化的经营意识和对市场的洞察力,无法提供有效服务。加上资金运转困难,影响了合作社的职能发挥和服务水平,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查看全文

农合社六有创建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水平,今年在全市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六有”创建行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为战略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培育典型为突破口,以规范化建设为核心,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内部管理,规范运行机制,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稳定发展。

二、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六有”创建行动,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推动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促进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增强合作社发展后劲。今年,全市着力培育30个经营规模大、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基本条件

查看全文

农合社发展工作意见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蓬勃发展,现已注册合作社300余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当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基础仍不牢固,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政策扶持力度不强、指导服务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为进一步促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基本原则和发展重点

(一)基本原则。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鼓励和支持开展合作经营;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努力实现自我组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宗旨;坚持以当地资源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为依托,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有效发挥"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带一方经济、富一批群众"的积极作用;坚持以政府引导、扶持、服务为支撑,增强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二)发展重点。一是围绕农业主导产业、优势项目和特色农产品,加快培育发展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业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结合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积极鼓励和引导有能力的相关组织和个人创办合作社,努力实现一村(乡)一个主导产品、一个产品一个合作社、一个合作社一个品牌。二是鼓励多主体积极参与兴办。在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多主体创办专业合作社。围绕龙头企业种养基地建设,引导基地农民创办专业合作社,推广"农户+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优势,鼓励基层技术推广部门兴办专业合作社。三是结合实际开展多层次合作。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实际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开展单项或多项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开展一体化经营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各类农产品交易会,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

二、规范运行机制,加大政策扶持与指导力度

(一)深入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每个乡镇都要选择5-10家组织健全、功能作用发挥较好的合作社进行重点培育,帮助其规范章程制度,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利益分配、风险防范机制,推动合作社发展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推进全县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健康发展。通过"示范社建设"行动,建立和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高知名度、有自主品牌和有规模、有实力的专业合作社。

查看全文

农合社发展情况视察汇报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全面了解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促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推动农村发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县政协确立以“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为年度重点调研课题。成立了以县政协主席为组长,各副主席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抽调部分政协常委、委员,县农业局干部组成四个调研小组。历时3个月,深入各乡镇(管理区)进行调研。调研组在认真听取县农业局、各乡镇(管理区)关于合作社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实地察看了43家合作社,举行24个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并进行汇总分析。较为全面地掌握了我县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县农业局、供销社等职能部门的指导下,我县合作社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施行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截止2009年3月25日,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合作社130家,其中97家于2007年7月1日后注册成立,占总数的75%。从行业分布来看,蔬菜类的19家,占总数的15%,禽畜类32家,占25%,中药材类12家,占9%,渔业类14家,占11%,茶叶类13家,占10%,水干果15家,占12%,其它25家,19%;从区域分布来看,除乡外,其它乡镇、管理区均注册有合作社,其中镇一枝独秀,有46家合作社,占全县总数的35%,而库区3个乡镇管理区由于受移民工作等影响,目前注册成立的合作社仅有10家,占8%。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在大力推动合作社发展中,我县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积极引导,稳妥推进,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宣传培训,提高思想认识。一是大力宣传。借助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大力宣传发展合作社的重要意义,出动宣传车、印发宣传资料等,大力宣传《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为我县合作社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二是组织培训。分期对乡镇分管领导、村干部、农村能人进行业务知识和实用技术、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培训;2001年、2004年、2006年还分别组织多家合作社负责人和财会人员赴等地学习考察,2007年组织全县52家合作社负责人进行全面培训,通过学习培训,提高了认识,促进了合作社的规范运作、健康发展。

查看全文

全市农合社发展情况汇报

自2012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合作社法》)施行以来,我市通过强化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科技、人才扶持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等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切实了解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近期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以期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一、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截止目前,我市共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22家,其中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业的1家,种植业的46家,养殖业的75家;总出资额6259.6万元,其中货币出资额6118.3万元,非货币出资额141.3万元,出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3家,在100-500万元之间的有8家;登记在册成员总数855人,其中农民成员820人,非农民成员35人。金都养殖专业合作社于2012年11月19日成立,是我市第一家登记成立的专业合作社;林生宝雪莲果科技发展专业合作社,出资额为1000万元,是我市出资额最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鲁德宝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是目前我市以实物出资(以牛出资)最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果仁小菜园专业合作社是我市第一家冠市名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风苹果专业合作社、益农果品专业合作社和金龙果业专业合作社已经申请注册了自己的商标;玲珑果品专业合作社已经取得无公害食品认证。从发展情况看,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发起形式多样化。

政府部门扶持型。即由政府牵头或由有关部门引导农民兴办的专业合作社,主要通过政府或主管部门以财政扶持、行业指导等手段给予大力支持,在短时期内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如鲁德宝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于2008年5月15日由市兽医总站牵头成立,目前已发展成员1500人,承担了省“弗莱维赫牛改良推广”项目,已争取项目资金40万元。

能人大户带动型。即由当地具有技术专长和营销才能的能人大户牵头成立的专业合作社,主要以种养殖大户或营销能人为依托,吸纳周边农户参加。如金龙果业专业合作社,其法人代表纪金龙原为我市镇远近闻名的个体苹果收购大户,在他的带动下,至今已发展会员108户,拥有果品生产基地2000亩,纸袋厂一处,并成功注册了“金龙果园”和“金阜”商标。2008年以高于市场价0.2-0.3元/斤的价格收购社员果品500吨,为社员增收10万元。

查看全文

农合社成功经验考察报告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主要做法;主要特点;几点意见和建议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高度重视,努力营造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良好氛围、策扶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规范运作,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开展贷款授信,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营造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良好氛围、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健全和完善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村生产,建设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进一步抓好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日前,我市组织了赴浙江省温州、绍兴、台州及我省宣城等地进行了考察调研。

一、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努力营造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良好氛围。浙江省是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诞生地,2003年,该省最早被列为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省。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要求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把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截至目前,浙江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608家,注册资金已近5亿元,固定资产达37亿元,平均每年新增1000多家,入社社员33.6万人,带动农户245万户,产业门类涉及了各大主导产业,经营领域涵盖了生产、加工、营销、服务各个环节。

(二)政策扶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实践表明,一个地区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时,政府相关部门能够积极引导,加强配套政策扶持且措施到位、落实有力,那么该地区的专业合作社发展层次就高、内部管理制度相对完善、农民收入增长就快。在这方面,浙江省已经走到了全国的前列,2004年11月率先出台的《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随后制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的若干意见》明确经工商登记的性质为“合作社”,把合作社从企业法人中单独列出。与此同时,《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办法》和《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意见》一系列规范化制度纷纷落地,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2007年该省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千社五化”建设列为农业工作十件实事之一,不少合作社都实现了“五有”运作。

(三)规范运作,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浙江省温岭市是全国大棚西瓜之乡,该市狠抓西瓜这个农业特色支柱产业,大力扶持温岭市箬横西瓜合作社,指导该合作社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和行业管理功能,帮助建立健全标准化管理制度,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生产的西瓜优质率达到95%以上,并直接带动该市东南沿海8万亩西瓜产业带的形成。其“玉麟”牌西瓜先后被评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中国浙江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2005年被认定为绿色食品,其西瓜生产基地被认定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