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1 13:56: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发行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发行粮食信贷改革路径

淮安市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全市耕地面积47.24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989.98万亩,常年稻麦两季种植,总产量458.55万吨,是典型的粮食主产区。2017年以来,随着农业产业化和粮食购销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淮安粮食产业已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由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由产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型、由单一种植向产加销三产融合提升、由家庭种植向新型经营实体升级。截至2018年末,全市已有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及食品企业283家,年产粮食制品298万吨,产值238亿元,粮食产业已成为淮安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农发行作为支持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如何在主产区粮食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改革粮食信贷,使之从政策性粮食收储贷款扩展成为执行国家宏观政策、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主产区粮食产业化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手段,值得认真思考。

一、把握机遇,乘势而为,实现主产区

粮食信贷资金投放方式改革发展的新突破农发行现行粮食贷款投放模式为:以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为投贷主体,以粮食收购、储备、调销为承贷方式,以粮食“购贷销还”为运行方式,这样做一方面能够保障政策性粮食信贷资金“敞开供应”“封闭运行”“专项使用”,另一方面,存在着承贷主体限制、经营方式限制、资金扶持限制等诸多不利因素,制约了国家政策性信贷对主产区粮食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支持,阻碍了粮食贷款业务作为农发行主体业务在粮食主产区的改革发展。为此,必须遵循农发行粮食贷款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总体方针,围绕主产区粮食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方向,积极做好粮食信贷的改革创新。(一)充分认识主产区粮食产业化对农发行现有粮食收储信贷模式的冲击。当前,农发行粮食收储信贷既面临外部粮食库存高企、品种滞销、购销价格倒挂等压力,又存在内部贷款流程繁琐、经营机制僵化、市场化粮食收购贷款增长乏力等弊端。面对粮食产业化、市场化改革后地方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多家金融机构涉足粮食信贷,粮食产业三产融合等新现象,主产区农发行粮食信贷应当增强危机意识、竞争意识,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主动顺应粮食产业化、市场化趋势,加强内部经营机制改革,加速业务办理时效,加大优质客户、优质资源的发掘营销,简化办事办贷流程,改进业务经营手段,因地制宜发展粮食信贷,为主产区粮食产业化、市场化改革发挥“先锋队”作用,为农业政策性金融创新发展增力。(二)建立粮食全产业链政策性信贷资金供应体系。农发行自成立以来,始终深耕粮食信贷领域,探索建立了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办法,与粮食主管部门、国有粮食企业、民营粮食加工企业结成了相依共存的合作关系,为实现粮食产业稳增长、调结构、促产能、保安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面对粮食产业化、市场化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农发行粮食信贷将从“收原粮、卖原粮”简单形态向粮食种植、加工、贸易全产业链拓展,从单一投贷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向支持粮食产业多元化、多市场主体拓展,更新信贷管理模式、创新信贷扶持方式、再造贷款审批流程、增加客户营销手段、拓展新型客户群体,必将为农发行信贷管理和业务经营的改革升级新增无穷力量。要因地制宜发展,将国家宏观战略普遍性与区域经济特色化相融合,增强政策性银行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在主产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改革发展粮食信贷,实现拓展业务,壮大经营实力,为粮食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改革发挥“主力军”作用,为农业发展增添内生动力。(三)积极引导粮食收储贷款向生产流通领域延伸拓展。围绕粮食产业化、市场化,农发行粮食信贷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要围绕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以拓产能、调结构、增产值为方向,以国有粮食收储和粮食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为承贷主体,有序调整粮食贷款从“收原粮、储原粮、销原粮”的单一信贷方式向粮食种植、粮食加工和市场供给多途径转换。一是通过国有粮食收购企业的“订单农业”“订单收购”发放粮食订金贷款,通过粮食收购企业与种粮大户、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实体之间签订的粮食收购订单,在订品种、订数量、订价格、订时限的基础上,由国有粮食收购企业承贷,在粮食收购贷款中发放,以不高于订单价款50%、不低于20%比例的数额,以粮食收购订金的形式,于粮食种植期内提前分批支付给农民,使粮食收购资金超前转化为粮食种植的启动资金,这样做,既可使农发行政策性粮食收购资金转化为扶持粮食生产的农业生产资金,又可超前调控粮食种植,从“种什么,收什么”被动性收购转变为围绕市场“收什么,种什么”的主动性生产,促进粮食种植市场适销,提升粮食贷款支农成效。二是对主产区粮食龙头加工企业、成品粮企业增加贷款,以促进主产区粮食产业的规模扩大、品质提升和技术升级改造,要充分认识近年来主产区名牌大米、面粉等品牌效应的区域优势,充分注重主产区粮食种加销三产融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增加粮食贷款,促进粮食产业化提级扩容。要择优投贷,选择具有主产区名牌大米、面粉等品牌效应的大型粮食加工企业、食品生产企业投放贷款,投贷方式可以是企业+农户的“订单农业”粮食收购贷款,可以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技改项目贷款,可以是企业承包土地、专项粮食种植的“特种农业”贷款。总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扩大和提升粮食产能,增加粮食贷款总量、改善粮食贷款管理为方向,实现农产品从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加大农发行粮食贷款经营机制改革,主动应对激活市场,深化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的宏观要求,增加对市场适销优质原粮的资金供应,压缩普通粮、大路货的收购供应,对具备财政补贴的重点粮、特色粮优先保障资金供应,以达到“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中高端供给”的宏观调控目标,进一步理顺政策性粮食资金供给,同时,优先做好粮食收储贷款改革,在农业农村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等多方面投资融资。拓展业务,是农发行主动顺应国家战略,进一步增强政策性银行大局意识、担当意识的重要体现,使农发行在主产区粮食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中促进自身发展,为农业提质增效导航添力。

二、市场导向,务实推进,加速粮食贷款结构优化、总量增长、质效提升

(一)调整结构。有序压缩粮食储备类贷款增量,扩大粮食产业化、市场化粮食贷款投放,促进粮食市场流通,促进粮食产业的结构优化、质效增长,使粮食贷款投放从保收购、增库存向促流通、促产能转变。(二)优化储备。围绕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和促进农业三产深度融合的思路,使粮食贷款从保证收购不打“白条”向促进粮食产业化生产、满足粮食市场化需求的内生发展动力转变,实现压库存、促流通、提粮质目标。一是中央储备粮贷款要落实“专库、专田、专用品种”,在经过认定的企业自有仓库储存、在国家和地方政府认定的基本农田收购、收购优质品种和优质粮食。二是地方性储备粮“以销定贷”“以产定贷”,必须于贷前落实下游粮食加工企业,签订真实有效的销售合同,明确销售期限,以成品粮加工、市场化销售为前提,实现地方性粮食有限储备、有序储备。三是改进粮食收储质量认定标准,增加“农药残留物检测”“粮食营养成分检测”两项指标,并以此作为收购价格认定标准。(三)增加供给。适应主产区粮食产业化、市场化趋势,加大对粮食产业多元市场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一是对经营状况良好、资产实力雄厚的规模化经营粮食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粮食购销、物流企业,可择优纳入农发行信贷客户群,直接投放粮食贷款,多方面、多层次扶持其生产流通。二是在粮食加工企业、粮食物流企业市场风险难以把控的地区,仍坚持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及其基层库点为承贷对象,以粮食产业化、市场化收购贷款为贷款方式。三是改革投贷方式,在落实市场销售途径、落实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的双向前提下因地制宜扩大粮食收购贷款的投放数额,增加投放方式,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经营,适当开展与粮食加工企业的联营收购贷款、粮食代收代储贷款、优质粮专项收储贷款等多项粮食贷款。四是市场化投放,以销定贷、以效定贷、优质优价、收优限劣,在粮食收购全程实施合同管理,全程注重质量标准。(四)优化管理。进一步调动基层农发行扩大粮食贷款投放,激发粮食贷款管理的内生动力和经营活力。农发行基层县(区)支行是粮食贷款投放管理的实际操作者。农村农业千变万化的差异性现象、粮食生产经营瞬息万变的市场化特征决定了农发行粮食贷款必须实施以县(区)支行为核心的一线经营、一线管理模式。一是在管理上,确立县(区)支行贷款地域管理、授权审批模式,凡县(区)范围内所有粮食贷款全部由县(区)支行包放、包收、包管理。行长是粮食贷款审批者和信贷管理第一责任人,信贷主管为粮食贷款责任信贷员,客户经理分工包片包企包管理,在基层行形成“行长—信贷主管—客户经理”三级管理、层层负责的责任体系,在此基础上,健全粮食贷款常态化、多元化投放管理格局,凡纳入农发行粮食贷款投放范围的客户,只要程序合规、手续齐全,均可随时申请、随时投放。二是厘清农发行地(市)、县(区)两级行粮食贷款分层管理模式:地(市)分行管计划、管宏观、管客户信贷准入;县(区)支行管收放、管经营、管客户营销。三是促进创新,在保障粮食贷款“专款专用”的原则上,在切合各地农业生产与粮食经营实际的基础上,以促进粮食贷款提质增效为目标,鼓励各地各行因地制宜创新粮食贷款投放新思路,形成切合实际、形式多样的粮食贷款管理新模式。四是加大考核,按照粮食贷款“放得出、管得住、收得回、有效益”的基本要求,对基层行经办人落实经营绩效奖惩制度,以调动基层行又多又好投放管理粮食贷款的积极性、主动性。(五)防控风险。把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流通、产业化发展作为农发行防范粮食贷款风险的重要路径。通过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与粮食加工企业的深度合作,促进粮食收储加速周转,货畅其流;通过粮食产业化,延伸粮食产业链的方式,实现粮食增值,避免亏损风险;通过细分客户群、实施差别化、精细化信贷管理的手段,进一步提升市场化条件下农发行粮食贷款风险防控的有效性、实用性。

三、延伸服务,综合发展,以粮食信贷

查看全文

农发行职代会制度思考

一、提高对规范二级分行职代会制度建设必要性的认识

职工代表大会(职代会),是职工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渠道,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规范职代会制度,是指职代会的全部过程及其全部活动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要按操作步骤进行。二级分行职代会水平的高低,不仅对职代会的质量与效果、民主管理行务公开制度的贯彻落实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也对现代金融管理制度的推行和实施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现代金融管理制度体系中,职工民主管理制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职代会作为实现职工民主管理权利的基本制度,其性质、宗旨、任务、职能等在很大程度上适应和满足了现代政策性银行制度的需求,它在保障政策性银行管理制度有效运行中,充分发挥了审议重大决策、监督行政领导、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集思广益、凝聚力量、统一步调、推进精细化管理目标措施落实的重要作用。因此提高职代会规范化水平,确保二级分行职代会的质量和效果,对推动政策性银行改革和发展有效运行,维护和落实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政策性银行的改革发展,都具有特殊意义。

二、目前二级分行职代会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职代会所独具有的特殊而重要的职能,是我国《工会法》等有关法律赋予的。它在政策性银行改革的逐步深化、民主政治生活的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二级分行职代会被普遍认可和采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目前农发行二级分行职代会工作实践中,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职代会提案质量不高,从农发行工作大局和业务经营发展方面提出的建设性建议内容不够。二是反馈渠道不畅通,职工通过职代会形式直接向行政领导反映意见后,有关职能部门并未能将提案办理结束后职工满意程度及时收集整理反馈给行领导。三是部分基层行对职代会及职工民主权利重视不够,职代会工作薄弱环节多,内容、形式、程序不够规范,有的用行政会议取代职代会,有的把应由职代会讨论通过的事项随意放在行务会上通过,有的对职工民主参与管理活动,存在一些偏见,致使民主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序上流于形式。四是对民主管理、工会法规知识欠缺。少数基层行职能部门对关于职代会制度、职工的合法权益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五是个别基层单位存在“花架子”、“走过场”现象等。其原因,除个别基层行领导因素外,主要是对职代会的认识不到位,对操作规范掌握不够,操作存在随意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建立现代金融管理制度的要求极不适应。因此,规范农发行二级分行职代会制度建设工作,充分发挥职代会民主管理职能,是推进和加强政策性银行制度顺利实施的重要工作任务。

三、规范二级分行职代会制度建设的具体内容

规范二级分行职代会是指职代会的过程及全部活动,要符合总行《基层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规定的标准,要符合有关法规文件的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规范二级分行职代会制度具体内容是:

查看全文

刍议农发行对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农发行支持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一)优势

1.政策优势。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在支持城乡发展一体化中的政策优势不言而喻。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已经列入政策性信贷业务,基本上涵盖了农村公共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部内容。享受“区别对待,分类管理”的监管政策,可以继续向符合条件的融资平台发放政策性中长期贷款。这就是最大的政策优势所在。

2.管理优势。经过多年的业务发展,探索出的信贷运营模式基本趋于成熟,可复制性强,批量推广后,效果显著;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符合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运作规律、体现政策性银行特色、有效防控风险的信贷制度管理体系,培养了一支具有农业农村金融服务经验、业务素养较高、战斗力较强的专业信贷管理队伍。同时,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已经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3.信贷资金优势。农发行的信贷资金来源稳定可靠,具有融资规模大、期限长、利率低等资金优势。同时,其信贷支持范围基本涵盖了农业农村的各个领域,便于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就业、人居环境改善等城乡发展一体各个建设环节的有机衔接。

(二)制约因素

查看全文

农发行创建学习型银行思考

一、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涵义

(一)学习的定义。学习,从教育理论角度来说,是人类(个体或团队、组织)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掌握客观规律,使身心获得发展的社会活动。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和人类整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学习的主体既可以是人类个体,也可以是不同层次的团队、组织乃至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学习的内容是获取知识和经验,掌握客观规律,并用来指导自身发展;学习的目的和结果是使个体身心获得发展,使个体和人类整体不断实现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这不仅是人类学习活动最本质的特征,而且是人类创造力之最根本的源泉。

(二)“学习型组织”概念的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系统动力学的创始人佛睿思特(JayForrester)在1965年发表的《企业的新设计》一文中首次提出来的。他的学生,当代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级人物彼得.圣吉(PeterMSenge)将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成功地运用到企业的创新和培训之中,系统地创立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彼得.圣吉对激烈竞争的企业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考察,发现绝大多数企业都是短命的。而通过对寿命在100年以上的企业进行深入研究和概括总结,他获得了一个重大发现:所有“长寿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不同于个体学习,也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将企业作为一种具有生命活力的社会组织,对企业发展目标、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系统思考”,改变企业决策者的“心智模式”(思维定式)。认为这是一种深刻的反思性学习,是以企业整体作为学习主体的“团队学习”。正是在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中,企业决策者群体获得了清醒的自我意识,重新修订了可持续性发展的企业目标,并以此作为“共同愿景”,组织“团队学习”,使企业上上下下获得新的凝聚力,焕发出为“共同愿景”而奋斗的生命活力。企业正是由此而不断实现“自我超越”,适应千变万化的复杂竞争局面,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为此,彼得.圣吉在1990年出版的《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概括了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和真谛: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

(三)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创建包括五项技术,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学习型组织应该是以“团队学习”为基础,具有不断超越自我之生命活力的社会组织,包括企业、社会团体和学校等。当代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深刻地揭示出:整体不等于各部分之和。学习型组织虽然是由个体学习者所组成的,但组织中的学习者已不再是孤立的个体学习者,而成为承担整体学习使命的团队成员,并从团队中获得接纳感、安全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学习者之间以学习型组织的共同愿景为目标,以严格有序化的分工合作为相互联系的纽带,他们共享学习资源、共闯学习难关,共创学习成就,成为不可分割的学习共同体。显然,在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之中,学习的成果和效率必将大大超过个体学习者的总和,而且能使每一个学习者在学习群体中最充分地施展多方面的创造性潜能,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因此,只有当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真正为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有序化的分工和密切合作中,进入高效率的整体学习状态,才能真正凝聚、创造出一个作为整体存在的团队学习主体,也才能获得个体学习与协作学习都无法比拟的学习成效。

二、农发行建设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意义

农发行建设学习型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点论述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正是学习型组织建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和最终目的。农发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要通过学习型银行建设来推动全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行职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员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习型银行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全员的自觉追求,推动全行和谐文化建设,培育文明风尚。

查看全文

农发行副行竞争上岗发言范例

同志们尊敬的各位领导。

今天勇敢的站在这里面对自己的理想和现实进行最激烈的自我挑战。今天竞聘的岗位是农发行副行长大家好!来自基层网点---支行处分理处。首先感谢市分行各级领导给我这次展示自我机会。也感谢各位同事多年来对我支持和鼓励。

大学学历,先后在农行担任出纳、会计、综合柜员,支行副行长。下面介绍一下本人的基本情况。出生于1972年7月,1996年12月参加农行工作。

二、竞聘理由。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既然来参加竞聘,因为感觉自己能够做好这项工作,能够协助行长做好各方面的工作。自信来自以下竞聘优势:

综合素质好。根据市分行提出2011年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第一。加快业务发展为主题的工作会议精神,行也积极响应市分行的号召,作为农行一员的更是要与农行的荣辱与发展心连心、共命运。要为农行在同业里立于不败之地,更为农行自身的加快发展,早日实现存、贷款及中间业务收入三大目标而努力。为此,要发挥自已的特长,诠释和展示人生生价值。想我有这个能力和信心实现农行事业与人生价值的双赢。

营销能力强。勇于接受新事物、乐于迎接新挑战、善于抓住新机遇。担任江南负责人6年多,第二。通过考核办法的制定,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本网点也从一人营销转变为全员积极营销的良好氛围。人多力量大,从此江南支行迅速发展壮大,资源少而竞争白热化的江南区块,各项业务发展在江南同业中均遥遥领先。存款总量从年底1000万增加到目前的28000多万元。国际结算量也从年底48万美元增加到11年底3267万美元。所在网点被评为市分行先进单位和外币储蓄十佳。本人也被省分行评为储蓄超亿元先进个人。

查看全文

文化支持农发行发展服务三农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农发行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现状;农发行企业文化的架构;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与一般特性、农发行与商业性金融机构企业文化的异同点、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进展、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不足、缺乏对企业文化的全面理解、缺乏强有力的建设手段、缺乏持续长期的建设机制、缺乏经过整合的推进系统、精神文化层:价值理念系统、以人为本,尊重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管理文化层:管理规范系统、物质文化层:形象识别系统、加强组织领导,规划企业文化、强化培训交流,孕育企业文化、注重典型宣传,引导企业文化、完善激励机制,激活企业文化等,具体请详见。

21世纪,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粮食市场全面放开,这一切使得作为以体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为主体的农业发展银行,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文化的支持。构建具备政策性金融特色的企业文化,对于促进收购资金封闭管理,推动农发行改革与发展,把农发行建设成真正的现代农业政策性金融企业,更好地服务“三农”,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那么,农发行的企业文化该如何构建?笔者拟在阐述农发行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现状的基础上,对农发行企业文化的架构及其构建举措,做一些描述和思考。

一、农发行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现状

(一)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与一般特性

1、基本内涵。企业文化一般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并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同和遵从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的总和,它渗透于生产经营的各方面,是企业独特的内涵、素质和风格,是企业的灵魂和持久动力。它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以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它强调,在企业内部,要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归属感、使命感;在企业外部,强调企业对社会的适应性和社会对企业的认同程度和信誉程度,以最终达到企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一般特点。企业文化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是柔软性,似一种无形的力量,让员工有一种柔性压力感;二是潜移默化性,象无声的命令,促使员工朝着同一目标前进;三是连续性,绵延发展,多年培育而成;四是变迁性,不断变化、积累和革新;五是群体性,由全体员工的行为共同作用形成。

查看全文

农发行信贷业务发展状况思索

当前,农发行加大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信贷业务范围不断拓展,基层农发行的经营环境和客户群体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商业性贷款业务出现快速增长和扩张的态势,信贷业务发展面临新的情况和挑战,如何准确把握现阶段基层农发行信贷业务持续、稳定、良好、理性发展是当前亟待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永州市农发行系统工作实际,就当前信贷业务发展的现状进行初浅分析和思考。

一、信贷业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性粮食储备贷款方式发生变化,主体业务呈萎缩态势。至2011年9月,永州农发行系统共有粮油收购企业22家,贷款余额15_48亿元,较2oo9年同期下降2.73亿元,下降率为17.2%;较2O10下降4.86亿元,下降率为22-32%,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粮食收购贷款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中央储备粮企业。2011年9月末,5家中央储备粮企业贷款余额为3.14亿元,较20o9年年末下降0.76亿元,降幅为l8.72%;较2010年年末下降1.69亿元,降幅为35.o6%。国家粮食储备贷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中储粮公司改变对下辖的国家粮食储备库资金供应方式,将20o9年以前一直沿用的按辖区由当地农发行分贷分还,改变为由中储粮总公司统贷统还。这种资金供应方式改变给基层农发行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影响了基层农发传统业务的做大,增大了商业性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比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贷资产质量。二是影响了基层农发行财务收入及效益指标的完成。三是由于国储库的部分粮食库存不是当地农发行贷款资金形成的,加大了基层行对库存监管的难度。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项目贷款发展迅速,贷款集中度较高。到20l1年9月,永州农发行系统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21.69亿元,占全系统贷款总额的50.78%,其中2010年较20o9年增加3.1亿元,增长8%;2011年1-9月比年初增加5.5亿元,增长12%。该行共有9个基层营业机构,其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比超过50%的有6个,其中宁远支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全部贷款86%,新田支行占72%,江永支行占63%。这些营业机构业务发展不平衡,贷款结构不够合理。这种发展态势容易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面对政策性粮油贷款拓展资源缺少时,业务发展过多依重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项目,容易走入发展“死角”。其二,单一贷款品种比重过大,单一贷款客户贷款额远远超过一个营业机构贷款总额3O%以内的最高控制幅度,信贷风险相对集中。

(三)信贷业务营销缺乏科学规划,客户营销后维护难度不断加大。当前在业务营销当中,缺乏科学规划,对区域性信贷业务布局没有合理的统筹安排,容易出现“闻风而动”,“一哄而起”,贷后对客户维护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制,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重营销,轻维护,客户维护意识淡薄。缺乏扩大客户群体,提高增量份额,是农发行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的意识,缺少对高端黄金客户要重点维护,一般客户要基本维护,限制客户要监督维护的“一企一策”维护认识。二是重营销、轻管理。缺乏将管理渗透到企业整个生产流程,树立管理好企业也是维护好企业的意识,以至于造成部分客户不顾农发行管理的有关规定,盲目扩张,挤占挪用流动资金。三是重营销.,轻效益。不注重信贷质量和效益的和谐性,缺乏将农发行核心客户放在首位,将黄金客户、优质客户等同于一般客户维护,没有计算客户维护成本,导致客户维护高能低效,高投入低产出,对农发行效益产生不良影响。

(四)办贷程序要求高,手续繁杂,贷款审批流程制约办贷效率。农发行开办商业性贷款业务时间较短,与商业银行相比无论从制度完善程度还是经验上都有很大差距。一是目前我行制度规定办理信贷程序要求高,手续繁杂、业务流程太长、层层审批、效率低下、缺乏有效的快速反应机制,不能快速高效地满足客户需求。特别是对存量客户的续贷,成功审批一笔贷款一般需要I一2个月时间甚至更长。二是在对待风险防控上,手段僵化。将原有的封闭管理意识和做法运用到商业性贷款的管理上,陷入层层增加报表分析,层层重复手续来防范信贷风险的怪圈中。三是不能正确处理主业(信贷)与副业(如保险等)的关系。如对保险业务实行捆绑销售,加上评估费、咨询费、企业抵押品的评估过户费等,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四是结算业务种类、服务手段、网银业务、银行卡发展滞后,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如永州分行营业部一家优良的美元结算制药企业就是因为农发行信贷程序繁杂,贷后管理繁锁,美元结算服务方式落后等原因,在贷款到期前归还了所有中长期、短期贷款290o万元,转投到其他商业银行融资。四是贷款审批流程耗时耗力。农发行CM20o6系统贷款发放流程是由调查人员发起,经客户部门、风险管理部门、信贷管理部门依次审核、签批后,最后提请行领导签批。在日常工作中,贷款操作经常是到了最后的环节才发现有问题,于是需逐一按原流程退回,重新上报。这样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还造成贷款审批效率低下,企业、基层行埋怨多,农发行形象受损。同时,CM20o6系统贷款流程在省级分行时牵涉的处室太多,相关人员都是兼走系统流程,一旦请假、出差导致流程不能在正常工作日内通过,有的甚至一拖半月之久。

查看全文

农发行职工民主管理探讨

职工民主管理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下简称农发行)是国有农业政策性银行。自建行以来,农发行各级党委(支部)十分重视职工民主管理工作,在全国系统各基层单位(市、县分支行)普遍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同时开展了行务公开、建言献策、提合理化建议、行长接待日等职工民主管理活动,这些制度的建立和活动的开展,对农发行的改革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农发行基层单位职工民主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职工民主管理是农发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第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农发行是金融企业,是国家支农惠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议为农发行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领域。要完成国家赋予农发行支持“三农”的重任,实现农发行“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的承诺,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而科学发展需要全行职工的参与和谋划,需要通过职工民主管理的方式和渠道,为农发行的发展和建设建言献策,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第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也是农发行核心理念的本质要求。人是最重要、最宝贵的第一资源。农发行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只有尊重职工、理解职工、善待职工,通过职工民主管理工作,统一职工思想、集中职工智慧、凝聚职工力量,正确处理促进农发行效益的增长与维护职工各项权益的关系,蕴藏在广大职工中的无穷智慧和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二)职工民主管理是构建和谐农发行的重要途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建设和谐银行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农发行的科学发展和环境的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环境的和谐,没有环境的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随着农发行改革发展的逐步深入,新业务的拓展,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经营管理体制的创新,难免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影响和谐银行建设的进程,要科学地解决农发行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就必须通过职工民主管理,调动和凝聚全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化解矛盾、营造和谐向上的氛围,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绩优的良好局面。因此,职工民主管理在稳定职工思想、协调利益关系、构建和谐银行等方面起着“协调器”、“稳定阀”的积极作用,只有充分发挥职工民主管理的重要作用,才能实现好、维护好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营造农发行和谐的内外部环境,为建设新农村服务。

二、当前农发行基层单位职工民主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查看全文

农发行信贷支持奶业发展研究

一、我国奶业发展历程与支持政策

(一)行业发展历程。我国奶业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以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为分水岭,主要分为缓慢成长期(2000年以前)、快速成长期(2000-2008年)、逐渐复苏期(2009-2010年)和平稳增长期(2011年至今)。1.缓慢成长期。我国民族乳品工业诞生于1923年,到1949年全国仅有四家乳品厂,原奶产量仅为21.7万吨。奶业在萌芽阶段发展缓慢,且波动性较大,这一时期企业分布较为分散,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市场集中在奶源带和大中型城市,乳制品普及率较低。2.快速成长期。自2000年起,奶业行业经济效益整体好转。2007年城镇居民乳制品普及率达到95%以上,较2000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但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国内乳品行业遭受重创,整个行业的总产量因此出现了负增长。3.逐渐复苏期。“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国家加强了对乳制品行业的整顿与监管,消费者信心逐渐回升,市场销量从下降到持平,再到缓慢增长,整个行业开始走出低谷。4.平稳增长期。国家持续加大监管力度,提高乳品行业准入门槛,乳品质量明显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奶牛存栏量和牛奶总产量趋于稳定,奶牛单产量提高。(二)主要行业政策。奶业行业政策目前主要包含以下三类:一是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二是奶业行业发展规划;三是地方特色政策及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

二、我国奶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我国奶业行业主要特点。1.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2000年以前,我国奶牛存栏量不足500万头,牛奶产量仅700万吨左右。2000年之后快速增长,2010年开始,年均保持在3500-3700万吨。2016年,我国牛奶和乳制品产量分别达到3602.2万吨和2993.2万吨,总体规模仅次于印度和美国,位居世界第三位。奶业成为现代农业和食品工业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2.规模化养殖比例不断提高。我国奶牛养殖方式分为散养、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2016年全国奶牛养殖场(户)平均存栏75头,其中1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比例达到52.3%,比2008年提高33个百分点,较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奶农专业合作组织超过1.5万个,是2008年的7倍多,机械化挤奶率达到95%以上,较2008年提高44个百分点,规模化养殖场100%实现机械化挤奶。规模化养殖程度提高的同时,奶牛单产也大幅提高。泌乳奶牛年均单产达到6.4吨,比2008年提高1.6吨,规模化养殖场泌乳奶牛平均单产达到8.4吨,单产10吨以上的养殖企业相当普遍。3.乳品加工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一是企业数量减少。2016年末,我国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规模的乳企627家,较上年减少11家,较2008年减少188家,减幅达23%。二是企业分布区域特征明显。乳品加工产能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西北三大地区,产量分别占同期全国总产量的28.75%、24.8%、12.5%。三是行业集中度较高。行业领军企业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中国奶业20强生鲜乳收购量占全国的57%,销售额占全国的55%。4.养殖企业与加工企业经营状况呈现分化。乳品加工企业占产业链主导地位,经营状况总体上好于养殖企业,但也存在两极分化。一是受进口低价乳制品冲击和奶液消费增长放缓影响,奶牛养殖企业出现多年未见的大面积亏损。二是2016年,中国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业的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均呈现上升态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三是在产业总体良性发展的同时,呈现两极分化局面,一方面,行业重点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另一方面,行业亏损企业仍在增加。(二)国际奶业发展及对我国的影响。1.全球乳品行业仍保持增长态势。全球牛奶供需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快速增长,亚洲(主要是印度)为全球牛奶产量和增量均提供了有力保障。2000-2015年,全球牛奶产量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2%,增长平稳。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到2025年全球人均奶类消费量将增长12.5%,消费增长的重点是发展中国家。2.我国乳品进口显著增加,国际奶价与国内奶价严重倒挂,出口形势依然严峻。2016年我国乳制品进口195.57万吨,同比增21.38%,较2015年增加21%,乳制品进口增长持续增加;2016年,我国液态奶进口65.5万吨(其中液奶63.41万吨、酸奶2.09万吨),同比增39.36%,较2015年增加39%。乳制品出口方面整体形势依然严峻,出口数量有较大幅度下跌,2016年我国乳制品出口3.08万吨,较2015年下降7.17%。我国的液态奶出口数量和金额均出现小幅下跌,出口规模整体较小,出口量仅为进口的36%。出口目的地主要是中国香港,占全部出口量的98%。(三)我国奶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国奶业产业发展情况总体良好,大型龙头企业及上市企业发展尤为迅速,业绩较为突出,但是我国奶业发展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1.消费者信心依然不足。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对中国消费者的信心带来了巨大打击,导致乳制品消费外溢,国外品牌市场占有率增加。2016年进口奶粉60.42万吨,同比增加10.42%,较2011年增加34.42%。2.奶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与奶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奶牛养殖生产规模还是普遍较小,缺乏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产业周期性波动大,且产品单一,仍然处于粗放型经营状态,企业核心竞争力弱。此外,养殖环境污染问题、研发能力、企业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制约着我国奶业产业的发展。3.国际市场持续挤压。进口乳品对国内市场的抢占影响逐年上升。一是由于我国单个乳企产业链普遍不完整,养殖成本较高。二是我国乳制品关税低,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导致乳制品进口量激增。三是近年来国外大型乳品企业加快进入我国奶业市场,涉足领域从销售到加工及奶牛养殖等各环节扩展。(四)我国奶业发展趋势分析我国奶业发展既存在困难和挑战,也面临重大机遇。随着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国际市场的不断融合,通过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提质增效、补齐短板,我国奶业也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1.生产方式进一步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变。从全球来看,奶牛养殖一般有散养、家庭牧场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三种模式。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有利于保证质量安全和提升效益,也是我国奶业转型升级的方向。2.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向大型企业集团集聚。目前中国奶业正处在一个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由弱质低效产业向优质高效产业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奶业产业链条长,质量安全备受消费者关注,市场“二八现象”非常明显,很多发达国家奶业市场集中度非常高,甚至是寡头垄断。3.三产融合进一步向全产业链发展。我国乳制品行业经过十几年的迅速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几家分割的局面。以中游加工制造企业为主导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是乳品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乳制品加工企业处于连接上游奶农和下游消费者的中心环节,是带动产业链相关环节共同发展的核心。因此,规模小、技术能力差的企业将逐步被市场淘汰,大型乳品企业产业链纵向延伸程度却越来越高。

三、农发行信贷支持情况及政策建议

自农发行开办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业务以来,特别是自2006年依照银监会批复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业务对象范围扩大至农、林、牧、副、渔后,经过不断探索,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等信贷产品对我国奶业中的部分奶牛饲养和乳品制造企业开展信贷支持,取得了一定成效,客户包括伊利、蒙牛、光明、飞鹤、现代牧业等行业知名企业。但受近年我国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及我国奶业食品安全问题等不利因素影响,农发行支持奶业客户数量与贷款质量均有所下降。(一)信贷支持情况。截至2017年6月末,农发行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畜牧业贷款、农业科技创新贷款等信贷产品支持奶牛饲养和乳品制造企业34家,贷款余额14.72亿元。其中,贷款形态正常企业25户,贷款余额13.07亿元,涉及北京、河北、内蒙等9省份。从农发行存量客户经营状况来看,2016年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良好,企业信用等级全部为A级以上,其中AA-(含)以上客户为17户;企业资产负债率较为合理,年末企业资产负债率低于60%的企业有23户;年末总资产亿元以上的企业23户,其中企业资产10亿元以上的企业6户;2016年,除现代牧业由于受奶牛资产公允价值计价损失大幅增加等原因导致亏损外,其他企业盈利能力均维持在较好水平,净利润率达10%以上的企业11户。(二)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外部因素看,奶业尤其是奶牛养殖企业容易受到国家、区域相关政策调整的影响。目前国内市场对国产乳品信心尚未完全恢复,国内高端消费群体对进口乳品依赖度增加,再加上国际大型乳品企业加速抢占我国市场,都将会对我国奶业上下游企业造成一定冲击。从农发行内部管理看,目前农发行对奶业行业客户营销、信贷产品研发、存量客户维护与贷后管理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不仅缺乏对行业深度研究及对行业整体信贷支持规划,而且优质客户流失严重,新客户营销困难。尤其是对行业整体风险及区域企业经营风险不敏感,对企业关联交易、信贷资金流向等监管均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农发行奶业存量客户贷款质量有所下降。(三)信贷政策建议。1.重点营销培育一批奶业优质战略性客户。一是要积极营销乳品加工企业,通过对乳品加工领域知名品牌核心客户的信贷支持,辐射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二是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客户的营销力度,重点营销具有奶源稳定、客户稳定、效益稳定特征的区域性奶牛养殖龙头企业和乳品加工品牌企业。三是充分利用农发行业务范围涵盖农业全产业链优势,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引导农发行上中下游客户进行对接,对整个产业链的全面支持。2.探索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支持全产业链发展。一是要围绕企业资金流及物资流,尝试利用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质押等探索围绕供应链金融的信贷产品及模式创新。二是依托地方政府规划,引导农发行客户间形成较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三是优化资源配置,组合使用多种贷款产品对客户进行信贷支持。四是依托核心客户尝试多种产业融合发展。五是尝试开发新型信贷产品。3.加强贷款管理,进一步优化存量贷款和客户结构。一是加强对农发行奶业存量客户管理,逐企业摸清情况,对不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客户要在保证农发行信贷资产安全的前提下,择机稳妥有序退出。二是维护好优质存量客户。对具有区域优势、品牌知名度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要贴近企业实际,强化信贷服务能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对优质客户做到一企一策,提供灵活便捷的信贷服务。三是要建立项目库,认真分析企业情况,做好优先排序,选好项目、选好借款主体,符合贷款条件的积极支持,暂时达不到条件的要进行培育,待条件成熟以后再支持。4.加强行业研究,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专业优势。一是加强与政策制定部门的沟通合作,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优势。二是指导各分行加强与当地发改、财政、农牧部门的合作,依托地方政府产业规划,加大对奶业全产业链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加强与研究院所的合作,对行业发展动态、国家扶持政策,奶业重点发展地区的研究分析,为农发行信贷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为农发行客户提供专业服务,进一步彰显支农品牌形象,使农发行发展成为专业型、知识型银行。

查看全文

农发行信贷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信贷是在经济活动中,贷款者向借款者供应货币,后者定期归还并支付利息的行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农业信贷是金融组织在农村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信用活动的总称,是动员和分配农村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在供应农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周转的一种形式。而信贷文化是指信贷管理工作中所形成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总称,其作用力具有持久性特征。信贷员、管理人员是信贷文化的载体,信贷管理工作要用现代先进的信贷文化来规范信贷经营行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一、从农村信贷的必要性看信贷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银行是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把信贷文化建设当作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业务发展的同时,丰富和提升信贷文化。

①社会主义农业生产是商品性生产,在伴随着商品运动的资金运动过程中,必然会有一部分货币资金暂存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和农民企业家手中。农发行通过信贷形式支持农村企业发展,同时也巩固了这部分企业存款,将这部分资金吸收和集中起来了,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的情况下,有计划地用于农业生产。②农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农民在生产、生活方面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资金不足的困难,需要依靠农业信贷解决。农发行在信贷投入的同时,也在向农村传播农发行的信贷文化。③农村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潜力,农业本身的积累又十分有限。为满足农业扩大再生产的投资需求,必须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跟进政策性信贷投入和商业性信贷投入。④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业发展银行,可利用信贷这个经济杠杆,通过调节贷款的范围、数量、利息率以及偿还期限等,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引导农业生产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要求。

农发行在支农工作中,要树立“为三农贡献力量,为客户创造价值,为银行赢得发展”的信贷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为农发行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信贷文化对支农工作的引领作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