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1 11:51: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村职业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村职业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

摘要:回顾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百年发展历程,引发的反思议题是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演进的社会基础和发展取向,以及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目前乡村振兴背景下何去何从。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研究认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农村三产融合、互联网+农业、农业多功能、消费结构转型、城乡融合发展五个方面具有极大的介入空间,在培育职业农民和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大有可为。在此基础上,提出城乡融合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势,农村职成教育铸就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历时性视角;乡村振兴;职业农民

目前,国家对于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越来越重视(以下简称职成教育)。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自2019年起,职业院校需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包括现代农业在内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培训。鉴于此,本研究以历时性视角分析中国农村职成教育发展的“来龙”,意欲阐释农村职成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经验借鉴,探讨“当前”乡村振兴语境下农村职成教育的可能与可为,揭示未来农村职成教育持续发展的“去脉”。

一、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百年回顾

近百年来,中国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历经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这是一场由知识分子发起的社会改良运动,目的在于通过温和的改良方式实现国民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进步。其中,晏阳初倡导的定县模式将中国农民问题归结为“愚贫弱私”,进而提出四大教育解决四大问题:文艺教育治“愚”,生计教育治“贫”,卫生教育治“弱”,公民教育治“私”,提高农民的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1]。梁漱溟主持的邹平模式鉴于中国传统文化失调,指出中国社会复兴的道路应从乡村引发工业,以乡村为本而繁荣城市[2]。为此,他组建了乡农学校试图将一盘散沙的农民组织起来,培养农民的新政治习惯、团体生活和合作精神、锻炼乡村自治能力。黄炎培秉持农民职业教育理念,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目标[3],并身体力行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陶行知的乡村生活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4],实践中,乡村教育率先在南京晓庄发轫。20世纪初的知识分子以“复兴乡村”为己任,在中国农村发起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运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终因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所限而中止。第二阶段,20世纪中叶至90年代开启的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为了迅速摆脱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国家在农村大力开展扫盲运动和普及教育,形成了“小学不出村、中学不出乡”的办学格局,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教育成就。另一方面,通过挖农补工战略从农村找钱支持城市工业发展,最终导致没有农业发展的工业发展。“剪刀差”持续扩大的结果是,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三农”问题不可遏制地恶化为“三农”危机。同时,通过教育集资的方式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扫除了农村青壮年文盲。但在巨大成就的背后,则是二元社会结构下的农村凋敝和农业衰败。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职成教育在教育内容和价值层面尚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性”,但到了20世纪中后期,教育理念的“轻农”和教育内容的“去农”越来越鲜明,乡村精英争先恐后地跳出“农”门。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镇化和市场化发展。国家在这一时期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并且加大了农村职成教育的投入力度,职成教育的基础设施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变。然而,进入新世纪,农村中小学的合并浪潮风起云涌,农村学校迅速向城镇集中,有的学者将其称之为“文字上移”。未能幸免的是,农村职成教育自近代以来坚守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目标距离农业、农村、农民渐行渐远,很多农村职业院校甚至停办涉农专业,职成教育和乡村社会之间脱嵌。长期的城市利益优先原则,致使中国社会出现新“农”情:农村方面,青壮劳动力大规模外出务工,留守乡村的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农业方面,高龄化、高分散、高成本、高污染、高风险的“五高”农业越来越严峻;农民方面,相较于传统小农,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终因土地等制度性约束,现代性依然难以彰显。回顾中国农村职成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在不同发展阶段承载的文化价值、政治控制和经济职能各有所异。究其根源,在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发展迄今,促使我们思考的现实议题是:第一,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形塑。农村职成教育若要得到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奠定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和合理的价值导向。第一阶段,农村职成教育虽有指向“社会和人”的价值取向但社会基础积弱;第二阶段的社会基础“百业待兴”,职成教育带有明显的政治导向;第三阶段的经济偏好,使得农村职成教育最终在价值和空间层面远离“三农”。那么,当前农村职成教育的社会基础及发展取向是什么?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为空间又是什么?值得考量。第二,教育是促成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第一阶段,由知识分子发起并开展的农村职成教育,缺乏国家的“在场”,因而号称乡建运动但乡村不动。后两个阶段的职成教育侧重于乡村社会建设的某一方面发力,有失偏颇且不可永续。接下来的问题是,职成教育究竟如何运用高度的知识力量影响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未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农村职成教育的走向如何?

二、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社会基础及发展取向

查看全文

精准扶贫下农村职业教育审视及改革

摘要:为培养专业人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精准扶贫,有必要对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针对其中的问题,如教育资源整合度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等,应当做好几点工作:强化政府责任,优化资源配置;紧密对接需求,实现精准供给;探索多渠道投入,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职业教育;教育供给

2013年底,在湖南湘西自治州地区考察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首次提出针对区域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这是“精准扶贫”思想首次在实际扶贫工作中提出。根据总书记的这一思想精神,中央办公厅在2014年初抓紧制定了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顶层设计方案,使得“精准扶贫”思想从政策层面得以落实,并开始着手推进实施工作。同年三月,对“精准扶贫”理念在两代会期间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释义,进一步表明了扶贫工作要精准高效的原则与目标:扶贫对象要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要有侧重。2015年初,考察调研云南,作为我国需要脱贫攻坚的重要省份,总书记强调要在云南发动消灭贫困的攻坚战,整体加快云南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民族地区生活水平。同年六月,调研贵州省,总书记强调了要做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帮困工作,并争取在2020年之前,完成全部贫困人口的脱贫脱困。在此过程中,再一次阐述了扶贫工作中要防止大水漫灌式的低效扶贫,而是要“精准扶贫”。从一系列的调研考察以及思想观点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扶贫工作风格已经开始转向为重点攻坚式的“精准扶贫”,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特点施展不同的扶贫攻坚战术,实施更加精准的扶贫工作。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是全体社会人员,这类教育包括职业培训和职业学校教育两个部分,其主要职能在于帮助广大的农业从业者提供专业基础知识培训与技能培训,以提高我国农村人口整体的知识技能水平。农村职业教育是以促进实际工作能力与工作技能为导向,这与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中对于各行各业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相契合。农村职业教育不仅发挥着基本的职业技能教育功能,而且在服务“三农”、促进农村地区产业转型、文化交流等方面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看,农村职业教育对于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脱困具有治根治本的作用,农民在掌握更好的职业技能之后,其就业能力与创造价值的能力都会有大的提升,这也是实现“精准脱贫”的关键手段之一。基于此,以我国目前开展“精准扶贫”的社会背景为参考,深入探究农村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调研当前我国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与不足,结合实际情况,思考和探索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方向与路径,为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注入动力。

一、农村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其一,农村职业教育有助于农村地区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农村职业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农民能够从中低成本地获取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因地制宜地运用这些技能与知识,农民能够获得更多成功的经验,有助于区域产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农民能够获得积极的反馈,逐渐养成主动学习、学以致富的观念。各级政府应该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投入,以促进更多的农民能够真实有效地加入到职业教育当中,以适当的教育策略引导农民,使得“精准扶贫”的理念能够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得以施展和融入。其二,农村职业教育有助于农村区域的快速发展,区域人口的加速脱贫。通过农村职业教育的学习,农民从单纯的传统劳动力转变为有着专业技能水平的人才,从心理上看,贫困农民获得了摆脱贫困的依靠与信心。相较于高等教育而言,农村职业教育更加针对实践技能的培养,这也比较符合农民群众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同时,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式更加灵活,例如常见的工学、校企合作等方式,农民群众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大量的实践机会,通过这些实践,农民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水平就越快,这也为“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支持。其三,农村职业教育有助于“精准扶贫”精准度的提升。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许多劳动力人口在适龄阶段由于经济或家庭的原因,未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另外,部分贫困地区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学习成本高,因此放弃学业的情况也不少见。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创建,则能够为包含上述人群在内的广大农民群体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教育机会与学习环境,大大提升贫困农村地区人口的就业能力。

二、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查看全文

农村职业教育必要性论文

论文摘要:农村初级中学;中等职业教育;必要性;办法

论文摘要摘要:在我国农村初级中学大力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不仅是降低农村初级中学辍学率,增加农村教育新引力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促进传统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的转变,还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结合我国农村教育目前状况,需要采取的办法有摘要:转变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观念和农村职业教育的观念;在农村初级中学尝试采取不同的形式,纳入中等职业教育内容;课程设置坚持基础文化课和职业技术课并重的原则;做好经费、师资和设备的保障工作;实行“双资格”制,建立初级中学的职业教育同其他类别的教育沟通和联系的机制和平台。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指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其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不仅中心财政拨出专款大力支持,而且也引起了各界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讨论。然而笔者认为,单纯发展以九年义务教育后为指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当前,在我国农村初级中学中大力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一、在我国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降低农村初中辍学率,增加农村教育吸引力。

辍学是中国农村教育的一个痼疾,已严重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和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势必影响新一代农民素质的提高,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04年,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探究所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级中学进行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摘要:我国农村初中生实际辍学率远高于国家控制的3%的标准,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新华网记者随机对河北省一个“普九达标县”进行的调查发现摘要:该县每年初一入学学生保持在1万多人,在初三中考时只剩下4000来人,三年内学生流失率高达60%,其中辍学的学生主要集中在乡镇中学。

查看全文

乡村振兴农村职业教育研究

摘要: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本应契合乡村振兴的要求,进而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必然。但是,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着思维观念滞后、投入主体单一和供给结构失衡等诸多内源性问题,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因此,亟需突破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实践困境,从根本上破解乡村振兴的人才瓶颈问题。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职业教育;逻辑必然;实践困境;支持策略

在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这也是为了应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然发生变化的重要对策,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与城乡关系的重构、农村产业的繁荣、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农村秩序的重塑密切相关,因而相应地对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和从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农村职业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本推动力量,应根据乡村振兴的具体诉求来探讨农村职业教育的应然定位,以扭转“离农”等异化倾向,进而重塑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体系。

一、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逻辑必然

(一)推动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所在。产业兴旺是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中心,集不同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于一体而形成的价值创造体系,在横向上要求开辟农业产业的发展空间,在纵向上要求延伸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条,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内生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这就对新型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求结构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而农村职业教育联结着产业需求和劳动力供给,三者之间呈现相互制约又彼此促进的关系。因此,农村劳动力是否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能否适应新业态、新模式对人才的需求,无疑要取决于农村职业教育的供给水平。(二)助推精准脱贫。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书(修订)》共包括十个部分,而其中有七个部分论及扶贫脱贫问题,并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减轻贫困的有效方法。当前,我国农村反贫困的现状是贫困人口基础差、脱贫难且返贫率高,因而尽管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在持续减少但相对贫困仍可能长期存在。而农村职业教育不仅具有一般职业教育的价值功能,而且能够最大程度地对贫困人口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实现限时扶贫“消化存量”,并通过精准招生和精准就业帮助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改变命运,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进而促其形成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三)促进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封建迷信和恶俗陋习等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泛滥,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并成为阻碍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且在农村贫困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当前,乡村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势必会影响到农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而农民素质的高低与其责任意识、道德信仰和法律观念等密切相关,农村职业教育具有文化素养和技术技能的双重教育功能,因而能够有效渗透到新农村建设的细微环节,有助于改变农村人口的行为习惯,进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充足的精神动力。

二、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困境

查看全文

农村职业教育滞后原因分析论文

[摘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地方经济与传统观念、政府投入不足与政策导向、专业设置与农民收入多元化、办学条件与办学定位、教育成本与就业等深层次问题。农村职业教育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和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突出实践性教学,体现职业性和技能性,建立培训机制,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整合农村职教资源,城乡与校企联合办学,做好高中与中职、中职与高职、招生与就业三个衔接等。

[关键词]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国家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2005年11月《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高度,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科教兴国和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如何落实《决定》的精神,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已成为解决好“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滞后的现状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1996年达到高峰,此后十年来一直处于滑坡状态,全国县镇农村地区初中毕业生升入中职的由1996年的26.9%下降到2001年的7.7%,2002年虽有所上升,但与升入高中的增长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且部分毕业生又通过考试进入普通高校。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萎缩,农村职业教育形势开始走下坡路,出现急速下滑,1996年农村地区职业高中招生人数29万,2000年下降到21万,从2002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不识字的占7.59%,小学文化的占到30.6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49.33%,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09%,而大专及以上的仅占0.56%,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7年[1],义务教育实行的20年后,农民子女教育程度还达不到义务教育的年限。从安徽省农村职业教育现状调查来看,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四大难点,即招生难、办学难,农学类毕业生就业难和农村干部科技培训开展难[2]。

从农村学生受教育年限来看,不同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也有较大的差别,江苏、浙江为7.45年,湖南为7.4年,甘肃为6.9年,贵州为6年。这与城市市民接受教育年限有较大差距,说明农村职业教育在我国还比较落后。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以及中西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滑坡现象更为严重。以安徽省为例,200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比1999年下降了25%,全省职业高中农林类专业2001年比2000年招生人数少了90%,2001年只招到847人,有8所农林中专只完成招生计划的20.9%,其中个别学校只招到10多个人[3]。

查看全文

农村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它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针对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转变观念,一切从实际出发,统筹安排,整合现有的农村教育资源,利用城市文化教育资源反哺农村,以达到提高农民职业技术水平,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新型农民;农民素质;新农村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

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和重要标志,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新型农民素质提升需要教育,构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对于新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新型高产环保农业具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意义。

一、农村职业教育承担着新农村建设的历史重任

(一)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和前提。

查看全文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共4篇)

第一篇: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

一、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资金缺乏导致办学条件差

现如今,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是: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教育投资总体不足,教育开支只占全国生产总值的2.3%(还不如低收入国家平均3.3%的水平),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对于职业教育仍存在一定偏见,因此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政府的教育投资又偏向城市,全社会的教育开支有77%被城市使用,农村仅占23%,更不用说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教育投资了。[1]资金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学资源差,具体体现在:教学设备陈旧,教育实习基地落后,专职教师水平跟不上,职业院校办学质量低下,这直接影响了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以培养良好的职业技术人才为宗旨,必然要以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和实验实习基地为基本点和支撑点。这一特点决定了职业学校的成本非常昂贵,需要资金投入远大于普通教育所需要的成本。然而现实情况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再加上政府投入资金缺乏,导致职业教育的仪器设备和实习、实训基地缺乏,师资水平差。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大大制约了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义务教育完成率低导致生源不足

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农村劳动者的重要任务。但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许多职业院校却面临着无法招到足够学生的困境。2004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20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55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中的比例仅占40%,有些地方不足30%。[2]而中等职业教育主要面向农村,导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困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农村义—32—务教育普及率低,流失的学生数量大。义务教育完成率是指期末毕业人数与期初人数之比,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是义务教育与水平巩固情况的具体体现,其公式为:九年义务完成率=期末九年级毕业人数与期初一年级入学人数之比的百分数。[3]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生人口的学业情况分析,发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完成率在持续走低。义务教育完成率低,导致了每年均有100—200万学生没有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未完成义务教育的青少年主要来自于农村地区,尤其是农村欠发达地区,这类地区家庭的青少年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生源。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完成率低导致职业院校没有足够的生源,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查看全文

农村人口职业教育策略

一、引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社会获得很大发展,同时也对农村人口职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农村人口职业素质偏低的现实问题与农村城镇化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之间形成直接的现实矛盾,表现为城镇化的推进要求农村人口有更高的职业素质,而农村人口职业素质偏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在城镇化背景下,通过对农村人口开展职业教育是解决这一现实矛盾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和关键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城镇化对农村人口职业素养的要求及农村人口职业教育的现实矛盾

(一)城镇化对农村人口职业素养的要求。1.职业理论素养是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职业素养的保证。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农村人口具有良好的职业理论素养,这是提升农村人口整体理论素质和推进城镇化发展的保证。职业理论素养表现为对所从事部门工作的相关理论知识的认知、掌握和理解,是开展具体工作和提升操作技能的理论保证和方向指导。这种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才能得以实现,需要通过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层次的指导和讲述才能成为自身头脑中的理论知识。2.职业专门技能是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职业素养的关键。城镇化的发展会形成多种领域的不同工种,需要多元化、多样性的农村人口具有专门的技能开展工作,这种职业专门技能的提升是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提升职业素养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关键,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城镇化进程的科学可持续推进。城镇化的发展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会变得更加具有复杂性、难掌握性和不断变化性。3.持续学习观念是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职业素养的保障。城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逆转性和不断发展性,因此,自然要求农村人口在职业素养上要树立起持续学习的观念,这既是满足城镇化发展需求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农村人口自身职业素养不断与时俱进和提升的科学价值观念。这种观念的养成,在进行职业教育灌输的同时,还需要营造一种学习的良好氛围,并能够为农村人口的持续学习观念的树立提供有利的物质条件。4.自主创新能力是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职业素养的核心。自主创新是城镇化得以不断发展和持续推进的活的源泉,是农村人口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社会的根本素养,更是通过职业教育来提升农村人口的职业素养的核心。自主创新意识是农村人口职业素养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意识,是关系其自身职业发展和整个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的重要一环;自主创新能力则是在自主创新意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这同样需要职业教育的开展和实现。(二)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职业教育的现实矛盾。1.城镇化的强劲势头与农村人口职业教育滞后之间的现实矛盾。首先,从农村的劳动力情况来看,其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均难以满足城镇化发展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其次,从农村人口的技能培训来看,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的人员占到农村人口总数的70%以上,而在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农村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只是初级水平或者根本没有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农村人口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进程之间存在严重的滞后性,表现为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农村人口职业教育难以提升农村人口的知识水平;农村人口技能水平较低,农村人口职业教育难以提升农村人口的技能水平。2.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职业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和农村人口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之间的现实矛盾。表现为:一是农村人口职业教育的学历制度不够健全,造成接受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机会较少;二是农村人口职业教育的教育阶段划分不明显,影响职业教育的完整性;三是农村人口职业教育中师资力量不高,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丧失;四是农村职业教育与企业和其他类型的学校之间人才接收和衔接机制不密切,难以获得制度保证;五是农村人口职业教育缺少必要的实习基地和有关项目的带动,影响农村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3.农村人口低收入的现实状况与高成本的职业教育之间的现实矛盾。这一矛盾既是农村人口职业教育发展受阻的直接性矛盾,也是破解农村人口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关键所在[1]。一方面,农村人口收入较低的情况依然在大部分农村中存在,农村人口的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储蓄存款均较低,农村人口的社会负担比较沉重;另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的收费较高,加上其他费用,会进一步加重农村人口的负担,同时职业教育的社会出路比不上普通高等教育,就业机会相对来说会更少,并且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认可,自然也会影响到农村人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建设。4.农村人才资源严重匮乏与农业类相关专业的萎缩之间的现实矛盾。农村的人才资源存在严重的不足,同时农业类相关专业的严重萎缩又导致农村人才资源的严重匮乏,这种现实矛盾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和农村人口职业教育之路。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这种素质较低的劳动力自然难以满足城镇化建设对与农村人口素质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在农村人口职业教育中,对于农业类相关专业的设置与培养有逐渐萎缩之势,农业职业教育院校在规模和数量上均有所下降,农业人才存在后继无人的现实困境。

三、城镇化背景下有效开展农村人口职业教育的对策

(一)创新农村人口职业教育发展观念。1.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个体需求[2]。城镇化的发展对农村人口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农村人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更加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农村人口的个体需求,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其一,注重专业教学的因人而异,进行专业的差别性教育。不同的农村人口具有不同的专业特长和专业兴趣,要坚持从农村人口的个体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因人而异进行教育,充分考虑不同人的不同专业特长,进行差别化教育,保证人尽其才。其二,注重从农村人口实际生活现状出发,考虑不同经济情况,适时给予成本补偿。农村人口收入较低,需要根据不同的经济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成本策略,保证农村人口能够接受职业教育。其三,对职业院校农村毕业生的就业安排要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兴趣等给予科学的就业安排。职业院校农村毕业生面临择业的问题,要加强疏通和引导,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2.坚持多元价值,规划发展战略。农村人口职业教育的发展还需要树立多元化价值利益共同体,避免单一利益机制造成职业教育难以达成目标。表现为:一是坚持人本性价值理念,即注重以农村人口为职业教育的根本,注重提升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注重农村人口的长远发展;二是坚持公平性价值理念,即注重职业教育院校能够为农村人口提供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并能够保证为农村人口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平等公平的就业机会;三是坚持发展性价值理念,即职业教育要注重农村人口的个人发展,包括素质提升和就业方向上的发展,注重职业教育在不同农村地域的发展,保证地域之间的均衡性发展,注重职业教育在推动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通过多元化价值利益观念的建立,保证农村人口职业教育在城镇化大背景下规划出新的发展战略,促进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发挥政府功能。1.出台优惠政策。农村人口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矛盾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因此,可以发挥政府的功能,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保证农村人口职业教育有效开展。例如,通过建立健全农村人口职业教育院校的培养接收机制,保证更多的农村人口获得职业教育,出台农村人口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定向就业政策,保证农村人口职业教育毕业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等。通过此类优惠政策的出台,不仅实现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保证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还为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2.加大职业教育投入[3]。政府不仅要保证农村人口职业教育现实矛盾的有效解决,还需要加大对农村人口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保证农村人口职业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一方面,从内在看,政府要能够保证职业教育院校在硬件设施、引进教师、专业实训、培训基地等领域的资金投入,从而为农村人口的职业教育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支持;另一方面,从外在看,政府要在不同乡镇、不同农村之间的职业院校的均衡发展上加大资金力度,通过资金链条的运作,实现不同地方之间的农村人口职业教育的有效连接和密切联系,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这有助于农村人口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三)加大职业院校自身建设。1.要加大对职业院校自身建设的改革。改革职业院校,以适应城镇化对农村人口素质的现实要求。这种改革表现为:(1)要建立健全多元化农村人口职业教育发展机制。要对教师的评价机制进行改革,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过程和评价人等角度进行改革和创新;要对课程、专业设置机制进行改革,保证所学课程和技能能够满足城镇化建设的需求;要建立健全教师资源的整合机制,通过与丰富经验的工厂师傅等合作,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建立。(2)要拓展多元合作渠道,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等机构有效联系和密切合作。农村人口职业教育需要加强与普通高校、乡镇企业等机构的合作,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加就业机会。(3)加强市场监管,健全职业教育的市场机制。对农村人口进行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农村人口的职业素养,满足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市场需求,因此,不论是职业院校的课程和专业设置,还是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都应该坚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及时准确了解市场动态,以培养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提升职业教育的就业机会。2.坚持质量取胜,创新服务方式。城镇化的发展要求有更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群体,因此,农村人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坚持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培养一批经得起市场淘汰的、具有高超技能的劳动就业人员,而这既要坚持质量取胜,又要创新服务方式,软硬并重,才能取得良好的职业教育效果。其表现为:一是农村人口职业教育并不能够只注重院校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更要注重44农村人口职业院校培养的质量,质量取胜的观念是农村人口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只有培养出一批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和专门技能的新型农村人员,才能推进城镇化的科学健康发展和农村人口收入的与日俱增;二是农村人口职业教育要能够创新服务方式,在学生的入学报到、专业设置、课程讲授、专业实训、毕业指导和就业等方面都能够做到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尤其是在劳动力市场上要保证给予更多的服务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学生的学有所成。(四)开发农村人口职业教育资源。1.开发和利用农村物质环境资源,为农村人口职业技能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其一,开发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资源,比如,图书借阅室,能够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较多的优质图书和阅读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人口的文化需求,从而有助于农村人口职业教育的开展;其二,通过建设农村教育活动站,实现农村人口与职业院校教育之间的有效连接,实现农村人口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开展;其三,建设农村人口职业教育实践基地。2.开发和利用农村良好的人力资源,为农村人口职业知识素养的提升提供人力支撑。其一,企业精英。企业精英能够更加了解市场对于人才素质的需求,因而通过企业界骨干对农村人口进行教育,有助于帮助农村人口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从而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其二,相关专家学者。可以通过引进专家学者给予农村人口职业教育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支持,或者在专家学者去基层开展实地研究的过程中,与其合作,开展专家学者的农村人口职业教育的专题讲座,不断提升农村社区居民的素质水平。(五)加强农村人口素质的系统化提升。1.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农村人口首先需要不断地学习职业理论知识,懂得不同领域的关键性知识,理解工作中多种形式的理论基础,掌握工作中所涉及的关于技能操作、自身安全等具体化、详细化的理论知识,为不断提升职业专门技能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2.加强实训操作和技能训练。农村人口需要在职业教育的实训操作和技能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专门技能,同时与自身的理论学习相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理论和生产、理论和市场的有机统一,保证农村人口的职业专门技能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3.学习观念的树立和学习氛围的营造。处于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人口应该具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观念,认识到不断学习、持续学习的观念对于城镇化发展和自身适应城镇化发展以及自身生存的重要意义。而这种观念的养成,不仅需要职业教育的灌输,还需要营造一种学习的良好氛围,并能够为农村人口持续学习的观念的树立提供有利的物质条件。4.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表现为具有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两个方面。自主创新意识是农村人口职业素养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意识,是关系其自身职业发展和整个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的重要一环;自主创新能力则是在自主创新意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是对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创新、工具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等,而这同样需要职业教育的开展和实现。

查看全文

农村职业教育原因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摘要:文章从人们的观念、政府的重视程度到农村的目前状况诸方面对农村职教滑坡的原因进行客观的分析,并提出了走出困境的探究策略。

我国农职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并曾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一轮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的农职教育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严重的滑坡现象。许多地方,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已陷入困境,举步维艰,很难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撑。有关资料衣明,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的仅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仅占0.13%。2000午我国第产业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午限仅为6.79午,初中及以下水平的人数超过95%,而日本同期同行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午限却是10.67年。另据资料,我国职业高中招生中,农林科人数所占比例逐午下降,1984午为38.7%,1990年为24.13%,1992年为12.19%.1997年为9.6%.2000年为7.8%.且呈继续人幅度下降趋向。如甘肃这相对落后的农业人省,在2004午的职业高中在校生中,农业类专业人数仅占1.16%.许多农职业学校的农业类专业因生源小足而无法开班。这不仅和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的国情不相适应,和许多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情况也是少见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呢?笔者在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山东等一些地区的调查表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严重滑坡,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农民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态度和鄙薄熟悉,导致农村职业教育生源不足,规模萎缩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是广大农民及其子女。但是,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许多农民不愿自己的孩子再上农村职业学校,认为职业教育是非正规教育,是升高中、考大学无望的孩子不得已的选择。孩子初中毕业后,绝大多数家长千方百计让孩子上高中,考大学,实在上不了的,宁愿让其回家种地也不愿让孩子上农村职业学校。据笔者对’("户有初中在读学生的农户家庭的调查,有,160的农户希望自己的孩子升高中,考大学,有86.7%的农户认为考不上高中,就让其回家种地。只有4.1%的农户认为,孩子若考不上高中,他自己愿意上农职业学校就让他去。事实说明,目前的农职业学校对农民及农民子女是没有吸引力、感召力的。

政府对农职业教育的关心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农职业教育的发展纳入其任期目标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地方的县、乡两级政府将其精力主要集中在抓当地经济建设、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社会稳定、扶贫帮困等所谓的中心任务上,对农村职业教育在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功能熟悉不足,工作中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扶持,致使国家规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许多政策办法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加上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不够扎实,地方政府将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作为农村教育工作的重点,而将职业教育向市场一推了之,任其自由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由于得不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校舍破烂不堪,师资严重不足,经费得不到保障,实训难以正常开展,农民从农村职业教育中得不到实质性好处,自然就不会让孩子选择上农职业学校。

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明确,培养的人才类型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技术教育的范畴,培养的应是农业生产一线和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和中初级实用农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因此,其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应符合当地主导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愿望和要求。应通过构建能力本位的教育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农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仍以学科教育为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加上学校缺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素养的“双师型”教师,缺乏实践教学所必须的实训场地和条件,学生花了不少钱,学了二三年,却学不到什么谋生的本领和致富的技能。据笔者对68所农村职业学校的调查发现,有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只占教师总人数的6.2%。绝大多数教师是从普通师范院校毕业后分来的,既缺乏农业生产的实践经验,又没有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技术、技能,在课堂上就只好传授学科知识。

农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脱离实际毋庸置疑,农村职业教育应是立足农业、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教育类型。因此,其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应符合当地主导产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要着眼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符合生产实际,顺应农民需要,突出地方特色,具有市场优势。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雷同,没有地方特色。选用的教材不仅文化课完全相同,专业课也一模一样。教材内容和生产实际出入很大,适应性很差,学生难以在全真的实训环境中接受身临其境的现场教学,致使农村职业教育变成了普通的学历教育,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技术教育。

查看全文

透析农村义务教育中职业教育内容的渗透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内容的可能性,并提出了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农村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整合,实行“3+1”模式,实施绿色证书制度等具体的渗透途径和方法以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内容;渗透

义务教育阶段有没有必要、可不可以渗透职业教育内容?虽然教育综合改革10年的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职业教育法也有相应的规定,然而要真正实行起来,恐怕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还需要我们提高认识,加强对渗透方法和途径进行研究,还需要我们对渗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本文就此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渗透的必要性

(一)义务教育的薄弱性和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滞后性的现实情况对义务教育阶段渗进职业教育内容提出了要求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义务教育还相当薄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