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贷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1 09:25: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村信贷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村信贷变革思考
近年来,各地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农村信贷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并取得了可喜成效。但是,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特别是在经营取向上对农村企业、经济组织与农户的金融需求存在较强的金融排斥性,使其信贷创新的能动性与适应性大打折扣,并出现了信贷创新产品单一、产销不对路、服务方式陈旧等问题,导致了农村信贷创新与农村多元化需求相脱节的矛盾,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因此,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快农村信贷创新步伐,业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现实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信贷创新的现状
(一)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品种日益丰富。近年来,全国各地县市涉农金融机构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拓宽信贷支农渠道,因地制宜地推出了多种形式的农村信贷产品,如“白银质押贷款”、“公司+基地+农户贷款”、“中介组织+农户贷款”、“农户存单质押贷款”、“保证贷款”、金穗“惠农卡贷款”、“好借好还小额信用贷款”等,极大地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以“白银质押贷款”为例,是湖南省某县市为有效解决辖内金银冶炼企业融资难问题而推出的,该县金融机构从2005年起推出了“白银质押贷款”业务,几年来深受企业欢迎。至今年6月末,该县金融机构共计发放白银质押贷款9.8亿元,余额达3.96亿元,占同期全县贷款余额的21.57%,较好地满足了金银冶炼企业的资金需求,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断发展。2008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决定在中部6省和东北3省选择粮食主产区或县域经济发展有扎实基础的部分地区组织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湖南省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地区,从2009年起在部分县市重点开展了“农户联保贷款+农户贷记卡一卡通贷款”、“信贷+保险贷款”、“订单农业贷款”与“农户林权抵押贷款”等农村信贷产品创新试点工作。同时,还积极改进信贷服务方式,在合理调整农贷产品期限、对象、额度和利率的同时,对公开授信的农户,凭授信等级证和身份证就可到当地信用社贷款,并在授信额度内周转使用,从而极大地简化了贷款审批手续,方便了贷款农户。
(三)涉农贷款总量及需求满足率有所提高。不断发展的农村信贷创新,有力地促进了农村金融机构支农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农贷覆盖面和满足率不断提高。据相关资料显示,2006-2008年,全国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分别为1.85万亿元、2.36万亿元和2.93万亿元,年均增长幅度达20%以上。今年上半年,全国支农贷款继续保持持续增长态势,新增贷款量大幅增加。以湖南省某市为例,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量达14亿元,全市农业贷款余额达80.17亿元。其中,农村金融创新类产品贷款余额7.6亿元,比年初增加3亿元,增长65%。与此同时,全市涉农信贷的申请笔数和金额的满足率达41.7%和50.62%。
二、农村信贷创新存在的问题
农村信贷述职报告
一、当年信贷工作业绩
(一)信贷规模成倍扩张,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至本年末,全市贷款余额万元,同比增加万元,增幅为%。其中“三农”贷款余额万元,三农贷款占比%,同比增加万元,增幅为%;贴现贷款万元,同比净增万元。全年累放各项贷款万元,同比多投放万元;全年累收各项贷款万元,同比多收回万元。当年贷款投放居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首位;连续三年共投放额达到亿元,支农力度逐年加大,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发展。(二)清收盘活效果明显,资产结构日益好转
至年末,全社累计收回不良贷款万元(其中收显性不良贷款万元,收隐性不良贷款万元),账面不良贷款年末余额为万元,占比%,同比减少万元,比20*年末的65.8%下降了%;正常贷款中非正常贷款万元;抵债资产余额万元,处置抵债资产万元。20*年、20*年、xxxx年度,全社新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到期收回率分别为96.7%、95.19%、%,连续三年保持在95%以上,信贷资产结构明显改善。
(三)创收渠道不断拓宽,经营效益逐年提升
至本年末,各项收入万元,其中贷款利息收入万元,同比增加万元,增幅%,贷款利息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的良好势头;中间业务收入万元,同比增加万元,增幅%;各项支出万元,同比增加万元。收支扎差实现账面盈利万元,同比增盈万元,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信用社增盈、政府满意”的“四赢”良好局面。
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研究
一、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现存问题分析
(一)农村居民认识度不够
由于农村受教学水平有限、教学设备不齐全、师资力量缺乏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农民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也缺乏一定的认识,再加上小额信贷机构宣传力度的不足、缺少政府的支持等,导致了他们对小额信贷保险的认知度非常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额信贷保险机构在农村的开展。
(二)缺乏政府支持
农村居民在经济上面临的主要困境就是用钱困难,而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等金融机构主要面临的是金融风险,这两方面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政府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然而针对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农民们偿还贷款的风险很大,农村的小额信贷保险也缺少相关的优惠政策,促使小额信贷保险机构无法规避这样的风险,进而导致农村开展小额信贷保险业务的积极性很低。
(三)信贷保险产品缺乏创新
农村企业信贷改革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深入,信贷资金不断向大中城市集中,县域尤其是农村中小企业信贷供求矛盾愈来愈尖锐,要求破解信贷“瓶颈”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2006年11月16日,福鼎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推出农业企业联保贷款这一贷款新品种,为解决农业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开展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试点开展的基本情况
福鼎市农业企业联保贷款首批8家试点企业均为福鼎市点头镇的茶叶加工企业,每4家企业为一联保小组,其中第一组每家企业授信额度30万元,第二组每家企业获得授信20万元。首批试点的这8家企业在当地规模相对较大,信誉较好,企业成长性相对较高。农业企业联保贷款的主要特征最高额贷款:即确定最高贷款授信额度,授信额度实行每组内各户一致的原则,按与企业所有者权益一定比例来确定各户可贷金额,以组内企业中可贷最低金额为标准,贷款授权期3年,在额度和授权期内随贷随还,一次贷款,多次周转使用。联保小组自由组合:即同一地域同一行业的农业企业根据对其他企业经营和信誉的了解,自愿组合并承担连带责任。信用社根据组内各成员资信状况,确定贷或不贷。法人企业联保贷款:有别于农户联保贷款,设定对象为法人企业,以企业规范为原则;有别于企业抵押贷款,不设定抵押的强制要求,以经营和信用为基础,可抵押物作为企业经营能力的一项判断,其实质是对联保小组的信用放款。
开展企业联保贷款的积极作用
适应农业企业生产特点,促进信贷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此次试点的茶叶行业为例:茶叶企业的生产周期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茶叶的生长周期,具有季节性强、高峰期资金流量大、生产周期一般只有几个月等显著特点,对资金的需求一般也是短期性、周期性的。而目前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小额信用贷款或抵押贷款,金额小的只有5000元,高的一般不超过10万元,期限一般为1年。此种放贷模式一是满足不了高峰期时的资金需求,二是生产闲暇时的资金占用,不但增加财务成本,而且无效的资金占用不利于信贷资源的有效配置,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而农业企业联保贷款采取了最高额贷款(试点期间最高额为30万元),一次授信(授信期为3年),多次周转使用,随借随还的方式,使企业一方面能够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合理安排信贷资金占用,降低财务成本,同时,随借随还简化了信贷审批的中间环节,降低了企业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
突破抵押担保“瓶颈”,为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提供可用范本。目前,大多数农业中小企业面临抵押物不足、固定资产权证不全、专用机器设备抵押处置难的局面,抵押担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贷款的主要“瓶颈”。农业企业联保贷款通过联保小组内的各个企业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以签订正式的农业企业联保协议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联保小组成员自愿组合以及承担连带责任的规定,促使贷款企业在选择联保对象时,注重对联保小组成员生产经营、历史信誉等资信状况的审查,使风险防范关口前移。同时,由于联保小组成员为同一地域同一行业内的非关联企业,相互之间知根知底,可以有效排除有不良信用以及经营不善企业的进入,有利于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农村信贷论文:小议农村信贷业务的发展
本文作者:吴艳王林萍工作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选择性贷款现象严重目前,虽然农村信用社覆盖了全国的农村,但由于受制于商业银行的制度性约束,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前提下,一般采用了对农户进行选择性的贷款。这也直接导致贷款对象选择上有严重的倾向性,一些急需信贷金融支持的低收入者因缺乏担保而无法获得金融服务的保障。在我国贷款地域限制越来越松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也开始逐步向城市回流,“非农化”倾向与最初的农村金融机构合作管理相互背离,导致金融机构支农效应较弱。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仍然较高农村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偿还贷款的能力偏弱,加之农村信用环境差,农村金融机构不多,促使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不断增高,农村金融风险逐年增加。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远远高于商业银行金融贷款的不良贷款率,成为制约农村金融机构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加强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管理首先,建立贷款管理责任考核制度,提高员工责任意识。农户小额信贷是建立在农户讲信用的基础上发放的贷款,为防范和化解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提倡建立一套科学、合规范的贷款管理责任考核制度。如确定相应的不良贷款考核指标,实行超指标比例赔偿、低于指标比例适当奖励的办法,调动信贷员管好贷款的积极性。其次,创新小额信贷模式,提高乡村的信用意识。通过由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组织与信用社签订“农户诚信协议”,以加强农村农民的诚信意识。同时强化农村信用文化建设,提高金融企业的管理水平,优化内部管理环境,从而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诫机制。再次,创新信用社合作模式,明晰产权关系并大力开展增资扩股工作。对我国农村信用社进行彻底合作制改造,变虚置合作为以利益联结合作,将分散的小额贷款客户组织起来,逐步形成互相监督约束、互为激励促进的多个信用合作小组,信贷管理人员直接与合作小组开展信贷业务,有效地解除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障碍,降低监管成本,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强化商业性小额信贷公司和村镇银行的管理首先,要强化各项业务操作流程的规范性,提高小额信贷公司的风险防范能力。针对农村、农业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需要和担保公司相关制度进行有效融合,以提高制度的风险控制能力,进而在风险控制前提下,不断进行信贷产品的创新。如山西平遥日升隆开展了小额信贷的金融创新活动,把小信贷“示范村”的试点与村委会合作来控制风险,并尝试推出“龙头企业+担保公司+贷款公司+农户”四位一体的贷款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2]。
其次,小额信贷要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的客户管理,在制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和引进各类专业人才,提高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信用数据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的信息共享,从而推动小额贷款公司的健康发展。再次,在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将小额贷款公司从非金融机构向金融机构过渡,小额贷款公司在依法经营的基础上,逐步改造为村镇银行,进而全面纳入我国金融监管体系。这不但可以获得国家的政策支持,而且金融机构的规范运行体系的引入,可以极大促进小额贷款公司的合规性经营。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目前除了国际组织和个人的捐助,国家财政资金仅限于人民银行的支农贷款。随着我国金融政策的不断放宽,我国允许部分商业银行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浮动利率,以提高信贷的灵活性,弥补小额贷款的风险成本。目前,我国小额信贷机构具有明显的福利性特征,小额信贷机构多具有政府背景,以公益性为目的,盈利动机不强。因此,在目前状况下对吸引商业资本需要进行进一步商榷。虽然,这些机构和小额贷款机构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但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引下,可能会通过盈利来进一步夯实发展的基础,从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目前农村资源比较匮乏的状态下,低利率水平才能使小额贷款机构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有可能使更多农民获得贷款,从而通过市场力量来促使农村小额信贷资金自发形成供求平衡的运作机制。完善小额信贷市场信用体系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全国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已经实现国内所有中资银行联网,农村信用社也逐步开始纳入全国的个人征信系统。
目前,由于基础条件差、农村金融机构分散等原因,还很难建立起统一的农村信用社征信系统,这样就不得不面对农村小额信贷机构风险较高的现状。因此,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强联合,对农村个人征信体系和守信激励、失信惩诫机制,进而为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提供风险防范的政策支持。同时还需要尽快考虑将村镇银行的开户、结算等金融业务全面纳入银行开户、结算体系,以依托健全的商业银行金融体系来防范其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从而方便小额信贷机构能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要建立与完善农户信用贷款档案管理。为重点支持当地的产业,可以在业务量大的乡镇采用现代银行管理的客户经理制模式,及时提供资金、信息、技术、市场分析、风险防范于一体的“金融套餐”服务,不断更新和提高服务质量[3]。建立和完善小额信贷组织机构的相关监管法规我国政府进行小额信贷项目开展以来,成功案例不多,主要是对小额信贷不够重视。政府建设项目存在一定的扭曲效应,特别是在小额信贷运行过程中,法律不健全,导致小额信贷业务运行监督缺位问题严重。因此,当前需要规范对小额信贷组织机构的立法,给予一定的法律主体地位,将其从政策边缘转变为合法经营,以保障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合法权利,促使其建立有序发展的规则与机制。加强培训,提高农村金融知识的普及率,使广大农户了解最基本的金融知识,防止农户在与金融机构打交道过程中,因为缺乏金融知识而无法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农户对市场、新技术的了解及运用贷款的能力。
农村小额信贷问题
1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
1.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1)担保、保险机构产品业务比较局限。
建设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离不开农村信贷担保、农业保险及再保险机构。我国现行小额信贷原则上不需要抵押或担保,也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抵押或担保形式,但是因为贷款对象都是最贫困的农民,他们提供的担保的作用与一般金融机构的商业贷款担保相比很难等同,因此在农村小额信贷中引进商业担保和保险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
(2)缺乏专门的农村小额信贷资金批发机构。
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规模的专门向小额信贷(零售)机构提供批发资金的信贷批发机构,很多农村小额信贷机构资金不足且缺乏合法的融资渠道,必然会严重制约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壮大,导致他们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
农村小额信贷模式及启示
国外农村小额信贷成功经验
无论是非政府组织模式、正规金融机构模式,还是村银行模式,在目标、组织机制、管理方法等方面各有特点,但细究其成功的原因,可发现一些共有的成功经验:第一、贷款对象定位于贫困阶层或弱势群体,并以非传统的方式处理抵押担保和风险防范的关键问题。GB明确规定贷款只发放给那些无地或无任何财产的穷人,BRI-UD发放贷款的对象是被排除在商业信贷市场之外的在农村中收入较少的20%的人群。替代抵押品的贷款形式主要有社会担保和逐步增加贷款额度两种方式,前者以建立连带小组为主,小组成员相互担保各自的贷款,可使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监督,以保证贷款能按期偿还;后者是在前期贷款顺利偿付之后的基础上,便可在下一贷款周期能获得更多贷款的保证,有利于鼓励还贷。第二、宽松的外部政策环境。从GB模式和BRI-UD模式的广泛推广中发现,它们成功的前提是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以GB模式为例,孟加拉国对GB的发展在政策和态度上都给予支持和理解,而且GB也始终与政府保持着密切合作和良好关系。在政策上,为其提供4%--5%的优惠贷款;在法律上,允许GB以非政府组织形式提供小额的信贷;在组织上,为了支持GB的发展,孟加拉国政府成立政府小额信贷组织BRDB、PKSF和政府小额信贷项目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项目。基于以上实质性的支持,GB得到更加顺畅的发展。第三、可持续性的市场化运作机制。金融机构的持续发展只有通过金融创新才可实现,才可持续地扩展为穷人服务的金融市场。制定合理的贷款利率政策,来抵补机构运作中的操作费用、资金成本、贷款损失,以及由通货膨胀带来的资产价值减值的风险,并且还能够有盈余资金开拓新项目,降低非贫困人群的寻租现象;制定适合的信贷产品,满足贫困农户的各种需求,提高农户的自身生活能力;制定严格的风险防范机制,创新贷款风险工具,保证机构顺利运行。第四、完善培训机制,提高穷人素质,改善穷人生活状况。尤努斯教授曾说过,借贷是人权,是穷人也应拥有的权利,而为穷人提供小额信贷,是消除世界性贫困的最有力的武器。小额信贷的开展一般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实现,为贷款者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为了贷款者能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做出有利的投资分析,应建立培训班,定期对贷款者进行培训,培养理财观念,懂得一些理财技巧和投资方法,从而减少因投资不善和管理资金不到位出现的损失。鼓励穷人小额地定期地储蓄,保证家庭和个人所需的资金畅通。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展望
(一)引入经典运行原理——孟加拉格莱珉银行模式1.小组联保方式替代抵押担保。一般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借款人通常需要提供相应的抵押或担保,而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客户对象正是缺乏正式抵押担保品的贫困农户,针对穷人缺乏抵押担保的特点,孟加拉的GB模式提出了小额信贷的“无抵押,无担保”,并且以小组联保这种创新方式替代了正规抵押担保方式来防范违约风险,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运作模式上,传统的GB模式通常以30至50人为一中心,5人组成一联保小组。我国农村信用社在开展小额信贷业务时,可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在传统GB模式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联保小组人数,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小组联保的方式。在小组联保方式中,联保小组由借款人自愿地组成,但直系亲属不能在同一个联保小组之中,联保小组中的所有人相互承担担保责任,并彼此负有连带责任。这种连带责任既可是明确的担保,即小组成员拖欠的贷款需要其他成员代其还款,也可是农村信用社的担保,即在小组的所有成员还清贷款之前,其他成员便无法再次获得贷款。小组联保的优点表现为:首先,运用联保的方式代替抵押担保,解决了穷人无抵押担保的制约,减轻了其资金的压力;其次,小组成员之间的连带关系对借款人产生了一定的约束,使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地监督;再次,以小组为平台自我管理的方式,为贷款人创造了相互学习的机会,也有助于农村信用社降低其运营管理的成本。2.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定价机制包括两方面:贷款期限的确定与贷款利率的制定。国际上成功的小额信贷的利率水平一般较高,其存贷利差通常高达10%至20%,如在孟加拉国的商业银行利率为12%—15%,小额信贷利率为20%—35%。而对穷人来讲,在能借到钱的情况下,偏高的利率是可以接受的。根据我国的实际特点,一方面,为了保证农村小额贷款盈利,并使贷款真正贷放到需要借款人的手里,不可设定过低的利率;另一方面,为了不让小额信贷者背负过重的还款负担,也可得到国家信贷补贴政策的支持,也不可设定过高利率。对于贷款期限而言,也要根据贷款实际用途进行调整,譬如:根据小额信贷用途设定不同的还款期限;也可根据还款人的实际需要如教育、消费等生活领域的信贷来设置较短的还款期限,这样,既保持了农户的还款压力和创收动力,又降低了农业贷款的风险。3.增强小额品牌竞争力。在目前农村金融服务缺乏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要加快小额信贷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步伐。要建立农户信用评价等级制度,培养优质客户和“黄金”客户;要创新小额信贷管理理念,加大其技术含量;要延长小额信贷产品的价值链,开发集存款、授信、贷款、结算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卡,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在我省部分农村信用社开发并推广农户小额信贷的“一卡通”制度,将农户贷款与银行卡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授信额度内采取了“一次授信、分次使用、循环放贷”的管理方法,随用随贷,有效提高贷款的便利程度。(二)引入保险机制作为保障1.建立小额保险。小额保险是一种面向低收入人群提供的保险简易产品,具有保费低廉、保障适度、核保理赔简单的特点。同时,小额保险也是一种重要的金融扶贫手段。在投保群体方面,小额保险与一般的保险业务有很大区别:第一,小额保险客户的收入较少,风险承受的能力较低,其收入现金流通也不够稳定;第二,小额保险客户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虽然小额保险在我国处于发展阶段,但保监局将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并出台相应的监督政策,以此鼓励对小额保险产品、渠道、经营机制等方面来进行创新,并在全国九省区的县以下农村开展小额保险试点,建议我省能参照其他省区的试点经验,自主建立与推行小额保险,为小额保险的业务经营提供政策扶持,并为小额保险的交易主体提供补贴。这样,不仅降低了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信贷风险,同时对借款者来说,投保为其带来信用增值还扩大了其取得贷款的可能性。2.建立风险储备金。农业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时,会给农户带来损失,特别是使用小额信贷发展生产经营的贫困农户带来重大的损失与影响,而仅靠小额信贷来弥补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是治标不治本。为此,引入信用社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共同建立风险储备金,共同承担小额信贷风险。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在浙江省肇庆市高要市得到印证。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农村信用社与保险公司共同承担小额信贷业务风险的实例:2004年8月,浙江省肇庆市高要农村信用合作社与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肇庆中心支公司合作,共同推出了一种新的信贷保险业务——借贷者意外伤害定期保险业务①。其规定贷款承保在50万元以下,借贷者意外伤害定期保险责任仅限于全残和死亡。被保险人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年龄在18-60周岁之间;第二、身体健康、能正常工作或正常劳动;第三、与农村信用社有借贷关系的中国公民。借款人自愿投保,此业务主要推广于无抵押物的信贷农户。保险费按贷款本金3‰收取,保险公司按保险费百分之八向信用社支付手续费。保险金给付的第一受益人为与被保险人签订借款合同的信用社,受益的份额以借款人未还款余额为限,其余保险金的受益权归其余受益人。据统计,在高要农信社办理的6296笔小额信贷保险业务中,已有7户购买保险的农户从中受益,不仅索赔成功还顺利偿还了信用社借款,为此农村信用社10万元的信贷风险得以规避,并获得了10万元的中间业务收人。从这个实践中得出:利用农户小额信贷保险市场,不仅使农村信用社提高了贷款安全度,还使农户增加了安全保障性。
本文作者:石晶刘彬彬胡晓媛工作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农村小额信贷发展
一、小额信贷及其在我国发展的现实意义
1、小额信贷的概念
小额信贷从国际流行观点看,是指专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通过适当的组织形式和有效管理,以合理的利率向穷人贷款,帮助更多穷人增加收入。在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具体是指基于农户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一种不需要抵押、担保的贷款。它是在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小额信贷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我国发展农村小额信贷的现实意义
许多报告都指出,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主要问题仍是供给问题,而小额信贷组织可以作为农村金融供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积极作用,并同时担负着社会扶贫、保障的责任。
(1)发展小额信贷是我国农村金融“借贷输血”的一剂良药。农民贷款的低利率、不确定风险都使正规金融机构部门的诸多业务“趋利避害”,转战“非农”。同时,正规金融部门的高门槛,也使得广大农民望门止步。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小额信贷依据自身额度小、限期短、分期还款、不需担保或具有灵活性担保形式等特点,专门向农村中低收入农民提供贷款,为农村贷款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小额信贷灵活的担保形式或不需担保的特点降低了我国农民贷款门槛。
农村小额信贷分析论文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来,根据中发【1997】19号文件,农业银行大量撤出县以下农村市场,农发行业务缩小,农村信用社被认为是“支农主力军”,而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方式要求有严格的抵押担保,农民缺乏这样的担保品使得农民难以获得小额信贷。
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需求分析
在农村信贷市场,存在着一些寻租、设租行为,变相地提高了贷款成本,使得农户虽然有巨大的资金需求但是对小额信贷的需求却大大减少。
农业生产如畜牧业,种植业等的发展都和自然密切相关,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农户就会减产造成损失。同时“谷贱伤农”的市场规律也是小额信贷形成呆账、坏账的主要原因。
有些农户认为小额信用贷款的“支农、扶贫”性质决定其无市场硬约束,到期不用归还。因此他们不管自己有没有资金需要,就极力争取贷款,得到款项以后又怕还贷后难以再次贷出,即使有偿还能力也采取各种手段来逃避还贷;同时,有的农户获得贷款却没有生产技术,对于贷款的各种成本收益缺乏基本的权衡,往往盲目扩大生产投资以至投资失败昀终造成无法还贷;还有些贫困农户的生产资金和生活消费资金没有分开,得到贷款不是用于发展生产,而是挪作他用比如赌博、消费,没有形成还款能力造成无法还贷。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全国有2.4亿农户,其中有贷款需求的农户约为1.2亿,而在农村信用社取得小额信贷的农户只有8000万户,覆盖面为33%左右,还不到一半。说明小额信贷还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农户的资金需求也远远没有得到满足。
农村信贷融资担保问题
资金的短缺一直困扰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改革后实行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对风险大、收益小的农村市场失去了兴趣,逐渐撤出了设在农村的网点,过度集中于城市。同时,正规金融机构受法规局限过多,适用的担保方式单一,且手续复杂,多数农户、农村中小企业不能提供有效担保,金融风险较大,风险、成本与收益不成正比,往往使专业知识欠缺的农民望而生畏,从而造成了农民“贷款难”与金融机构“难贷款”两难并存的局面。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政策和新举措,多次提出要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担保品缺乏的问题,以破解其融资难题。
一、我国农村信贷融资担保的现状及缺陷
(一)现状。
在2009中国农村金融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先生发言指出:中国的农村金融体系离普惠性的金融体系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目前有两亿多农户,真正可以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信贷服务的大约占到三分之一。近年出版的《中国农村金融调查》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融入资金需求的农户大约占到了60.6%,但这些想借钱的农户有42%以上没有从正规的金融机构借到钱,即使从正规金融机构贷到款的农户,也有35.6%以上的农户表示这些贷款不能够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截止到2009年6月末,全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只有118家(不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全部引入的资本还不到50亿元,吸收的存款只有130亿元,发放的农户贷款55亿元。2008年,所有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近7万亿元。目前,我国农村的主要融资渠道有五个:一是政策性银行信贷(如农业发展银行提供的对农村粮棉油收购、加工企业的信贷业务);二是商业银行信贷(如农村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村镇银行等的信贷业务);三是农村信用社贷款;四是民间高利借贷;五是民间亲情借贷。正规金融融资和非正规金融融资约各占一半。其中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融资的需求,主要通过以担保形式提供贷款。农村信贷投放中,涉及农村信贷担保的主要法律、法规为《担保法》、《物权法》、《贷款通则》等。与农村信贷担保相关的法律还包括《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条款。目前我国农村信贷担保方式主要为:保证担保、抵押担保和质押担保等。
(二)我国农村信贷融资担保的主要困境。
1.信贷担保形式单一。目前,信用贷款和保证贷款占农村信贷的绝大部分,特别是小额信用贷款与联保贷款业务的试点,使信用和保证贷款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抵押、质押贷款虽然较信用和保证贷款的风险防御能力高,但由于农村信贷通常额度低、期限短且农村可供抵押物、质押物种类少,故抵押和质押这两种担保方式反而使用的频度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