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1 09:04: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村文化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在改革开放历程中,农村文化建设与小康社会建设一起,在党的领导和特别关注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农村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民主意识不断提升和增强;广大农村到处呈现出一派和谐稳定、风貌焕然一新的新局面。但与城市相比,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落后于城市文化建设,建设内容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阻碍农村文化建设的桎梏依然存在,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使得农村文化的建设任务也依旧非常艰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任重而道远。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重要性。一方面,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证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和提高人的作用和功能。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将全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内容,并构建了到2020年建成包括农村文化全面繁荣发展的小康社会宏伟蓝图。而“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是从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开始的。缺失活忽视了农村文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不完整的。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建设是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重要保证,为农村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为此,党的十八大还提出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布局。其中,文化建设与其它四方面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如果农村的文化不发展,会直接影响到其它四方面的建设与发展。
(二)紧迫性。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难看出,文化建设是事关农村改革与发展,以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影响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宏伟目标实现的问题。而且,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作用还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全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文化建设的机遇和问题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机遇
乡村振兴农村文化建设分析
【摘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是不断进取之路。在上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深化改革开放是我党目前一项重要任务。乡村振兴任重道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本文阐述了农村文化建设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和现状进行分析,以提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文化建设乡村振兴,关系
到农村居民的根本民生问题,解决农业农村农民三大问题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2018年1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作政府报告时说,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乡村振兴,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经之路。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对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1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农村建设和城市快速发展仍然存在很大差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落实农村与城市建设两不误。[1]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是重点,所以农村建设,既要发展农村经济,也要重视农村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其精神文明建设包含了发扬富有农村特色的传统优良文化,组织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农村文化建设非常有必要。1.2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重要体现。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的速度无法保持一致,长久以来,就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这不仅影响了农村经济增长,也削弱了农村文化的良性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逐步移居到城镇或在城镇工作,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受现代化网络的影响,不适应农村生活,农村人口逐年减少,农村老龄化现象尤为显著,不少农村居民的房屋闲置无人居住。为了避免农村成为空心村,农村人口呈老龄化状态,农村房屋常年空置。落实乡村振兴,农村文化建设势在必行。1.3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深入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和文化。从历史发展角度上来看,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从来不会只停留在经济进步上,文化作为人类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就目前形势来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层次的标准。而农村由于受历史遗留问题所影响,其精神文明的建设无法跟上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脚步。乡村振兴进行的过程中,结合当代农村自身的特殊现状,加强其文化建设,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
2农村居民文化建设的现状
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论文提要本人就当前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简析了当今农村文化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并对其发展与走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设想。
如何强化新时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从摆脱对财政依托、引入市场化运营、满足农民文化消费的视角,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新时期的农村文化建设要逐步摆脱对财政投入的依赖
当前,我国正处于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生活的转轨期。传统的农村文化建设模式,或多或少的残存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方略实践中,彻底根除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必须正视当今的形势,审时度势,灵活多样的适应当今社会农村文化的特质和多元的内质因素;理顺新时代农村文化的运营智略和多变的形态;把握新时期下农村文化的“主脉”和“预见性的方向”。
新时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是最基础的精神富民工程,是维系安定团结和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农村文化建设长期以来依靠财政的投入,以官办为主导的农村文化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社会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趋向,它的矛盾性和弊端越来凸现。有的经济薄弱村镇可以说是不堪重负,带来了零投入的现象,造成了农村文化一蹶不振、停滞不前的状况,从而导致农民怨声载道,“财政”有苦难言。因此,如何打破国有民办农村文化的模式,走出传统农村文化建设的思维理念,拓展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运作空间至关重要。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新时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过分依赖财政投入,只会萎缩、只会陷入不发展的境地,它的抵御风险能力软弱,它的生存力减小,带来是的农村文化发展的“穷途末路”。
二、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引入市场化运营的机制
市农村文化建设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和*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促进农村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经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同时也要看到,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种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3.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和*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倡导科学、文明,克服愚昧、落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1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1.1农村居民参与文化生活的方式单一,文化需求难以满足目前,农村可供居民进行文化活动的途径、渠道都非常有限、形式也很单调,在我国农村许多地方,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另外,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乡镇行政区划撤并和城镇规划过程中,文化站的设备、物资、人员等一直在变动着,文化设施被随意挤占、挪用,致使正常的文化活动也难以开展。
1.2文化需求旺盛,农村居民普遍期待健康的文化生活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劳动负担减轻了、再加上现代传媒的影响,使农民能够广泛地接触各类文化信息,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也日益增多。其二,文化观念发生变化,文化娱乐消费比重增加。其三,农村居民对文化载体的运用、文化内容的选择上也呈现多样化。由于经济发展,受教育程度提高,农民文化视野扩大,在文化载体的选择上也开始追求中、高档商品。
1.3不良文化不断向农村侵袭,落后文化不断滋长蔓延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健康的文化活动不去占领,低俗的东西必然乘虚而入。农村的赌博风之所以多年来屡禁不止,与群众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息息相关。在法不责众的情况下,大家认为“大赌是违法,小赌是怡情”。另外,农村乡镇集市红火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不文明现象。如一些江湖骗子沿街摆摊设点,算命相面,装神弄鬼,使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各种盗版书刊、非法音像制品、淫秽色情光碟被大量出售和出租,严重毒化了农村的社会风气,诱发了一些犯罪案件和不安定因素的发生。对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4基层党委政府“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依然存在在执政为民理念的指导下,党委和政府对农民给予了高度关注,为他们解决了许多生活、生产上的困难,如村村通公路、最低生活保障、进城农民工培训工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等等,但从总体上来看,这些关注和救助主要是物质上的,而对农民群众享受现代文明和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关注则相对不够。一些基层领导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让农民增收,生活富裕就行了,至于文化发展好坏与否关系不大,认为这既不影响农民致富奔小康,又不影响干部的政绩。于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追求GDP的增长上,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基层文化的发展问题。对文化经费的投入也远远没有达到中央关于“各级政府的文化投入不低于财政投入的1%”的规定,导致农村文化建设严重“贫血”,缺乏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若干对策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对策
1苏南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苏南地区县域经济发达,农民收入高。2013年,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21578元;无锡农民人均纯收入20587元;常州农民人均纯收入18643元。公共文化设施投入较多,苏南地区各城市都建成了“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较为完善。比如,过去5年来,常州逐步形成了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乡镇(街道)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全部达到了省标准,超过2000m2的乡镇(街道)文化站比例为40%。苏南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工业经济发达,吸引了很多外地人前来就业。因此,外来人口较多,尤其是外来年轻人较多。如苏州的甪直镇本地人口6.5万,外来人口8.5万;千灯古镇本地人口5万,外来人口7万;无锡的硕放镇本地人口4.5万,外来人口约5万;梅村镇辖区内户籍人口只有3.2万人,外来新市民近8万。这些镇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庞大的外来人口已经成为本地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从年龄结构来看,这些人员中绝大部分都是“80后”、“90后”。50岁左右的父母辈或爷爷辈的外来务工人员比例不高。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有的已经成为本地新市民,但是绝大部分都是以流动人口的身份存在。他们没有固定住所,也很少能真正融入本地,有些还存在语言上的障碍。同时,这些外来人员中,由于年龄结构的不同、文化程度的高低等原因,妨碍了外来人员享受当地公共文化服务。虽然,公共文化建设投入较多,但实际上,苏南地区的农村人群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效果上,还是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1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城乡差别大
苏南地区各城市市区聚集了一大批文化人才,但是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存在数量少、年龄偏大、素质偏低、专业不精和骨干断层等问题,而且定期对人才的培训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如苏州的文化人才,绝大部分都是集中在市区各文化服务单位。据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综合信息网介绍:2013年,全市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系统成功增选省“333”工程第二层次1人、第三层次5人。一批优秀艺术人才获得“梅花奖”、“十艺”节优秀表演奖、戏剧节优秀表演奖、首届江苏省“紫金文化荣誉奖章”等荣誉。全年共引进各类人员21名,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4名,人才总量进一步扩充,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江阴市是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较好的县市,但是,全市文化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难点:一是文化人才队伍结构还不尽合理,存在着年龄偏大、人才断层等问题。二是工作质量还不高。少数单位不同程度存在编不在岗,兼职现象,造成文化工作人员很难集中精力抓本单位的文化建设;三是文化经营管理人才还比较缺乏。常州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据“常州市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提供的情况看,目前常州农村文化服务人才严重不足,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且年龄大、素质低,无法满足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文化服务需要。
1.2文化设施的结构存在失衡现象
苏锡常是江苏经济最为发达区域,但是在经济发展快速进行同时,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服务却没有能够与经济同步发展。由于乡镇合并,原镇政府所在地文化设施建设和维护不够、不被重视。周边农民无法享受到便捷的文化服务,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少了,不便性增加了,“15分钟文化圈”在农村不能得到保证。2007年,有些专家提出了应高度重视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指出了农村存在着“在农民家庭文化娱乐生活中,电视、麻将唱‘主角’,读书氛围减弱;农民工文化生活贫乏;尤其是符合新型农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相对匮乏,公益性的文化设施太少”等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常州的春江镇(如今的春江镇是2003年10月由原来的圩塘、魏村、百丈、安家4个镇合并设立春江镇,镇政府驻圩塘。),在2012年已经成功创建公共文化服务首批示范乡镇,并在2014年实现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3.14平方米的目标。但是并不能说明农村居民享受服务的均衡性。如镇政府所在地的原圩塘镇,文化设施较为齐全;而在安家、魏村和百丈等地,由于镇政府已经搬离,基础建设几乎停滞,文化设置更是不增反减。虽然在武进召开第23届苏锡常通群众文化信息交流暨理论研讨会上,苏锡常通四市展示了各自创建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示范项目的先进经验,但是,这与苏锡常地区广大农村群众的整体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苏锡常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其中主要是农村存在的问题较多。有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的针对性不强,多信息服务处于传统的被动传递状态。如文化活动室的活动方式较为传统,无法吸引青年人。活动次数存在持续性差、影响面小、主动性弱等情况。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党的立足新的发展实践,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反哺和支撑。如何以先进文化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要任务。
一、当前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政投入不足。从各县区、乡镇投入来看,除一次性文化项目设施建设或文化活动,财政有一定的投入外,日常的事业经费基本没有。近年来,国家和省市等针对文化事业出台了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但这些政策在我市特别是农村落实的力度还很弱,很不到位。如:政策规定的文化事业经费占地区财政总支出1%以上,并逐年有所增长且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配备1—2名专职人员负责文化工作,其工资及正常运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等相关的文化经济政策,在相当一部分地区难以贯彻落实甚至是一纸空文,导致基层文化建设严重滑坡。
2、基础设施落后。从我市县、乡、村的文化设施来看,县区一级虽然多建有文化馆、图书馆,(新浦区、海州区没有图书馆),但标准不是太高,事业经费较少,县区文化馆图书馆财政所拨经费除去人员开支之外,办公经费所剩无几。乡镇文化站建设更令人担忧。全市共有乡镇、街道办事处100个,有文化站建制的92个乡镇(街道),无文化站建制的8个。近几年来,有的乡镇将文化站房挤占、拍卖或挪作它用,另有一批因小城镇改造被冲拆,不能落实“拆一还一”政策,以致有相当数量的乡镇(街道)又出现了新一轮无房、危房文化站,阵地严重萎缩。目前,文化站达省标准的21个,不达标48个,无站舍31个,不达标文化站占总数的近80%。大多数文化站的活动场所,如电影院、礼堂等,因年久失修,都不能使用,农村电影队基本解散。
3、文化人才匮乏。根据基层文化人才的调查,不论是专业人才、管理人才,还是经营人才,都严重不足。县一级专业剧团生存困难,更谈不上出精品、出人才。乡村文艺人才更是缺乏,全市现有文化站长90人,(含兼职、聘用、民办性质),11个文化站无站长。文化站人员年龄普遍较大,专业素质不高。这种状况不改变,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任就难以顺利完成。
4、体制不活,体制不畅。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文化站的人、财、物全部归属地方党委政府,不再隶属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垂直管理,县文化主管部门只在业务上对其指导。不少乡镇党政领导仍对文化站的性质及业务特点缺乏了解,不能或不愿行使对文化站的管理职能。有的甚至片面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不出经济效益,甚至当成是财政的包袱,文化站的运行和管理无人过问,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文化工作职能日渐弱化。从而导致了主管部门想抓抓不了,地方政府该抓不愿抓的不良局面。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明进步、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当前农村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乡村文化阵地,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是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享受文明成果的重要场所。如何切实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已成为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此,我们对**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情况开展了调研。调研采取问卷、座谈、个别访谈、实地考察等形式进行,向全区**个乡镇街道发放了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人员配备、资金落实、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农村业余文化团队建设等12个方面的问题。同时,分片召开了5次专题座谈会,参加人员包括各乡镇街道的宣传委员、分管文化工作的乡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文化员和部分基层文化俱乐部管理员。此外,调研组还实地走访了7个乡镇街道、6个基层文化俱乐部、6家企业、2个社区和2支业余文化团队,接触了大量一线工作人员和文艺骨干,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为提出对策和作出决策提供了现实依据。
一、**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区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文件精神,大力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文化特色基地(队伍)建设稳步推进。自20**年起,**区着力开展“双十”文化特色基地(队伍)建设,即建立十个文化特色基地和十支业余文艺队伍,意在充分展示全区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丰富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经过几年的运作,通过多次考核和重新命名,各基地(队伍)已逐步走向成熟,并发挥出了较大作用。如东城海棠社区文化基地、南城民间传统文化基地、西城久久艺术团、新前雄鹰舞狮队、宁溪民乐队等,不但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和活动人员,而且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深受群众欢迎,在全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除“双十”文化特色基地(队伍)外,各乡镇街道也纷纷自行组建业余文化队伍,共计300多支,其中仅宁溪镇就有150多支,极大地丰富和带动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
2、基层文化俱乐部不断完善。根据台州市统一部署,**基层文化俱乐部从20**年开始创建,目前已建成212家俱乐部,其中一类23家,二类74家,三类115家。各乡镇街道和有关村居都花大力气,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推动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如澄江街道、江口街道等主动投入资金为俱乐部添置健身路径、篮球架、乒乓球桌等体育器材。沙埠镇万三村自筹资金50多万,全面装修文化中心,改造了图书室、棋牌室、室内健身房,建成村级数字电影院、电子阅览室。北洋镇北洋村俱乐部自筹资金,投入了100多万元,新建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该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多媒体室、演出场所、健身房和排练厅,设施非常完备。同时,俱乐部活动丰富多彩,近年来举办了多次全区性的基层文化俱乐部展演活动,各乡镇街道也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开展基层文化俱乐部专场文艺活动,很好地展示了俱乐部文艺团队的风采,并进一步激发了各地的创建热情,有力地推动了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工作。此外,还多次组织举办了俱乐部管理人员和文体骨干培训,不断提升俱乐部人员素质,规范俱乐部的运行机制,使基层文化俱乐部发挥应有的作用。
农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从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大局出发提出来的一项重大任务。文化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与程度。黑龙江省必须积极拓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渠道,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关键词:黑龙江省;新农村;文化建设
一、黑龙江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黑龙江省政府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致力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推进,黑龙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中心、着眼基层、面向群众、与时俱进,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进展。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多年来,黑龙江省各级财政部门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发改委从2002年到2005年投资4.8亿元,用于扶持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建设,三年间共补助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项目1078个。到“十五”期末,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党的立足新的发展实践,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反哺和支撑。如何以先进文化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要任务。
一、当前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政投入不足。从各县区、乡镇投入来看,除一次性文化项目设施建设或文化活动,财政有一定的投入外,日常的事业经费基本没有。近年来,国家和省市等针对文化事业出台了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但这些政策在我市特别是农村落实的力度还很弱,很不到位。如:政策规定的文化事业经费占地区财政总支出1%以上,并逐年有所增长且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配备1—2名专职人员负责文化工作,其工资及正常运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等相关的文化经济政策,在相当一部分地区难以贯彻落实甚至是一纸空文,导致基层文化建设严重滑坡。
2、基础设施落后。从我市县、乡、村的文化设施来看,县区一级虽然多建有文化馆、图书馆,(新浦区、海州区没有图书馆),但标准不是太高,事业经费较少,县区文化馆图书馆财政所拨经费除去人员开支之外,办公经费所剩无几。乡镇文化站建设更令人担忧。全市共有乡镇、街道办事处100个,有文化站建制的92个乡镇(街道),无文化站建制的8个。近几年来,有的乡镇将文化站房挤占、拍卖或挪作它用,另有一批因小城镇改造被冲拆,不能落实“拆一还一”政策,以致有相当数量的乡镇(街道)又出现了新一轮无房、危房文化站,阵地严重萎缩。目前,文化站达省标准的21个,不达标48个,无站舍31个,不达标文化站占总数的近80%。大多数文化站的活动场所,如电影院、礼堂等,因年久失修,都不能使用,农村电影队基本解散。
3、文化人才匮乏。根据基层文化人才的调查,不论是专业人才、管理人才,还是经营人才,都严重不足。县一级专业剧团生存困难,更谈不上出精品、出人才。乡村文艺人才更是缺乏,全市现有文化站长90人,(含兼职、聘用、民办性质),11个文化站无站长。文化站人员年龄普遍较大,专业素质不高。这种状况不改变,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任就难以顺利完成。
4、体制不活,体制不畅。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文化站的人、财、物全部归属地方党委政府,不再隶属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垂直管理,县文化主管部门只在业务上对其指导。不少乡镇党政领导仍对文化站的性质及业务特点缺乏了解,不能或不愿行使对文化站的管理职能。有的甚至片面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不出经济效益,甚至当成是财政的包袱,文化站的运行和管理无人过问,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文化工作职能日渐弱化。从而导致了主管部门想抓抓不了,地方政府该抓不愿抓的不良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