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体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1 08:35: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村体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村体育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研究

摘要: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通过多年发展已取得一定成就,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会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未来发展.为提高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必须加大农村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在资源整合基础上优化阵地建设,在加强宣传基础上提升健身意识.

关键词: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资金;健身意识

美国著名乡村社会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国家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必须对农民问题进行研究.很多国家的规划发展失败其根本原因即是因为缺乏对农民的了解”[1].公共体育服务可以为农民健康提供有效保障.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体育需求也在逐年上升.之所以会产生此种情况,原因主要如下:(1)近年来我国群众体育的深入发展;(2)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在农民体育需求不断上升的同时,我国在公共体育的服务供给方面却存在一定不足.基于此种情况,本文主要以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对该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1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取得的成就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属于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基本组成部分[2].近年来,江苏省始终致力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工作,在此方面做出很多努力,因此也取得很多成就,具体如下:

1.1打造品牌农民体育活动

查看全文

浅析体育需求与农村体育服务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创新是建设与完善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和满足农民体育需求的动力。一是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创新的有效载体;二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创新又能满足现代农民的体育生活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不是一种过去的文化残存,它总是以文化传承的形式存在于现在,又以求新变更的姿态向着未来开放,它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根基,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源泉。世界休闲组织宪章第五条规定“政府应当通过维护本国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来确保公民未来开展休闲活动的可行性”。[5]民族地区有许多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体育项目,还有一些大型的标志性体育休闲、交流活动(如民族传统体育节庆),都是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塑造人格、形成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随着民族地区农民对本民族传统体育功能和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必要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由过去满足农民的生存需要的体育风俗习惯,逐步向农民休闲、娱乐、健身、陶冶情操的体育生活方式创新,让生活中孕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全民性为主体特征、以终身性为行为特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以健康为目的的的创新形式,回归大众、回归生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进而发展成为满足人类的享受需要,这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因此,只有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具有普遍的生活化意义,适应农民体育需求新变化新要求,成为农民生活中新的生存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从而使经常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行为成为农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才可能成为农民终身的体育生活需要。马克斯指出“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并且依靠这些手段发展的”。[6]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是满足农民体育需要而发展的手段,也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创新发展的有效载体。符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大力开展群众性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新”的精神。

当下,民族地区农村正经历生活方式的现代转型,农民越来越重视体育,传统的政府一元化供给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完成农村体育服务供给,必须重视农民体育协会等组织、企业和个人在农村体育服务中的作用。“现代社会是由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三个支点共同支撑的,他们分别构成了健全社会的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只有三个支点同步发展,达到了三足鼎立的态势,一个和谐稳定的公平社会才能出现”。[7]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必须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统筹兼顾、动态协调的原则,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的精神相一致。若依据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服务需求的位序结构、供给重点和方向的变化态势,对农村体育服务供给趋势、需求优先序进行分析判断,不难发现,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和非营利部门)和供给方式,应该是政府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能提供体育服务并保障农民平等地享有这些服务;市场部门按照市场机制提供某些体育服务,满足农民在基本体育服务之外的诸多不同体育需求;非营利部门则对政府缺位和市场失灵的领域提供某些体育服务,既辅助政府使农民享有更好的体育服务,又努力地满足农民的体育需求。政府则通过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市场部门和非营利部门提供体育服务。符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的精神。因此,要建立高效完善的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迫切需要形成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和非营利部门之间多元互补所形成的多层次、多功能的服务体系。第一,政府部门担负着组织并提供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服务的职能,但其主要应该局限在提供体育政策、法规服务,监督、保障体育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行等方面。因为“提供服务并不是政府的义务,政府的义务是保证服务提供并得以实现。[8]也就是说政府应由体育公共服务的垄断者,逐渐向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效的体育公共服务和管理的监督者、促进者和合作者转变,主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供或创造一个保障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实现的良好环境。第二,市场部门在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中所占的份额最少,但由于其强大的生产能力与市场竞争力,在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某些具体产品的生产中又具备着比政府、体育事业单位及非营利部门更多的优势,所以常参与到体育服务之中,承担具体的体育服务项目,是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延伸。第三,非营利部门是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补充,也是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当前这一组织群体在民族地区农村还处于起步阶段,比重还很小,但随着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非营利部门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建立积极有效的政策引导和保障机制,拓宽非营利部门的准入范围,鼓励和引导社会体育资源参与农村体育服务。

从本质上来讲,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为主要任务、以农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基本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其内容包括政策法规、组织机构、人力资源、资金保障、场地设施、信息服务、服务内容形式和评估、监督八个子体系。各子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决定着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性质、特征和功能,并对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整体及局部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1.政策法规体系。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政策法规主要以《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等一系列国家颁布的法律性文件为主,农村体育建设方面的地方法规比较欠缺,关于新农村体育建设的政策散见于地方发展规划或全民健身条例中,乡(镇)、村一级农村体育建设方面的配套法规、文件、制度极其鲜见。政策法规体系是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法规保证,作为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石,需要得到进一步加强。2.组织机构体系。民族地区农村体育组织机构体系的基本框架尚未形成,无论是农村行政基层组织、体育社团组织、公益性体育组织都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乡(镇)中没有群众体育机构、村里没有干部分管体育、公益性群众体育组织较少。乡镇是上传下达、连接县和村级体育的枢纽,村委会是落实农村体育政策,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执行者。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龙头,村民委员会为基础,农民体协为纽带,形成有辐射力的组织网络”。[9]可见,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农村乡(镇)、村体育组织机构体系是开展农村体育的有效载体和必要的组织依托。3.人力资源体系。人力资源主要是指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教师、对体育活动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乡(镇)、村干部,他们的整体素质决定了农村体育的发展速度,也影响着农村群众体育的发展方向。由于民族地区农村体育人力资源非常缺乏,有必要将一些了解体育的退休人员、在城市工作、学习回家能发挥体育活动效应的相关人员和学生,作为体育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另外,体育人力资源体系不仅包括参与农村体育服务的各种人才,更重要的是建设一整套吸引人才、帮助人才创出业绩的良好的制度,为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样才能保证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人力资源得到不断发展。4.资金保障体系。民族地区农村体育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拨款、体育彩票公益金、社会渠道、体育系统创收等。经费资源是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保障,也是农村体育公共服务资源开发的重点、难点,是农村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潜力所在,农村体育经费投入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农村体育经费投入也与政府和社会的支持程度有关。国内外经验表明,只有政府公共财政对民族地区农村体育进行有限度的投入,引导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公众对体育进行投资,通过资金筹资渠道的多样化、社会化,才能达到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服务资金保障体系的良性运转,为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供资金保证。5.场地设施体系。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主要集中在乡(镇)机关、农村学校,村一级的体育场地设施较为匮乏,而乡(镇)机关、农村学校又都履行着不同的社会职责。因此,在整合乡(镇)机关、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资源时,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度,要在不损害主体利益的条件下,缓解村级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实现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共享。另外,农民体育锻炼的地点多在非正规的场所,这与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宏观配置有关,要结合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有规划、有目标地建设和改善农村体育设施。只有不断整合、开发利用农村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才能形成一个合理布局的体育场地设施体系,为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提供物质保障。6.信息服务体系。由于民族地区农村信息性公共体育服务的物资条件不足,有线电视没有普及,大多数农村没有开通互联网,不能享受信息化的体育服务,农民无法获得必要的、科学的体育服务信息,而乡(镇)文化站及村委会只有通过广播、标语、会议等形式向农民进行体育方面的宣传教育。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等惠民政策的实施,农村社会经济开始良性发展,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通过互联网对体育信息的收集、分析、,让农民直接了解体育服务的内容、程序、方式、地点等相关信息,是民族地区农村体育信息服务体系的发展趋势。浦北娟袁华亭:7.内容、形式体系。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活动的时间段大多都在农闲季节,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乡(镇)、村组织活动的频率较高,农民自发组织的体育活动较少,活动内容主要以群众性的体育竞赛活动、民族体育表演活动、群众性的健身活动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体育项目不断受到青少年热捧的同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仍然受到民众的喜爱;另外,生活在同一地区、不同民族的农民对体育有着不相同的需求,因此,要统筹规划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内容、形式,要在确保所有成员享受体育服务的基础上,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要强调不可忽视弱势群体的利益。8.评估、监督体系。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否满足了农民的体育需求、实现了农民体育的权益,需要一套科学、完整、可量化、可衡量的指标体系。这套体系必须涵盖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服务的各个方面,政府要依据县文体局、乡(镇)文化站或文体站的评估、监督结果,以能否为民族地区农民提供丰富的体育公共服务为标准,以民族地区农民对体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质量高低、效果优劣的重要依据,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制,从而保证农民享受到真正的体育服务。

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滞后,与日益增长的农民体育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是对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理论和研究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完善;也是对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理论和研究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完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悠久历史发展的产物,民族地区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新。创新是中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全球化语境中表现出的新的发展观,能成为中国经验应对全球化的应有之义。

本文作者:浦北娟袁华亭工作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查看全文

农村体育消费策略论文

[论文关键词]体育环境体育产业体育消费水平

[论文内容提要]文章结合我国目前的体育消费水平现状,提出要加强农村体育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强化体育健身意识,因地制宜、开展野外体育产业等特色项目,构建多元化农村体育发展模式,从而为提高我国农村体育消费水平,促进农村体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体育消费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消费水平不高,尤其是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体育消费额仅占体育消费总额不到30%。因此,从理论上分析,提高农村体育消费水平有很大的可能性。

一、体育消费水平的含义

体育消费水平是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及体育服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可用价值单位(货币)来表示。体育消费水平反映人们实际消费的体育消费品数量的多寡和质量的高低。

二、我国农村体育消费水平现状分析

查看全文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困境及策略

摘要:文章指出武陵山片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困境为:人口的空心化;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碎片化;体育公共服务需求表达不畅;供给组织体系弱化;资金来源单一,资金投入不足。根据十八大以来公共体育服务相关政策,提出以下对策:完善政策执行机制,强化监督控制;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公共体育服务开展提供基础;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提供多元的公共体育服务;加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宣传的力度,提高农村居民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认识水平;建立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

研究显示慢性病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疾病负担日益沉重。我国现有慢性病确诊患者2.6亿人,占总人口的19.1%,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由1991年的73.8%上升至2011年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1]。武陵山片区农村,由于公共健康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突出,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艰巨任务。发展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公共体育服务是满足武陵山片区农村居民的健康服务需求,提高农民健康水平,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探讨武陵山片区农村公共同服务的困境,以及如何有效推进武陵山片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开展。

1武陵山片区农村公共服务的困境

1.1人口的空心化。长期以来由于武陵山片区农村受到自然环境限制,土地收益低,许多农村年轻人为了生活离开原来生活的农村涌向城市务工或经商。农村知识水平较高、能力较强的年轻人大量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口下降,青壮年人口比例下降。而武陵山片区留下来的人多为无法外出的老年人、儿童、妇女。人口空心化导致武陵山片区农村生产建设和公共服务管理力量不足和智力支持严重缺乏,农村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农村基本公共物品和建设的缺乏导致一些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公共体育文化活动面临无人组织、无人参与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武陵山片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1.2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碎片化。公共服务供给的碎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自上而下条块分割的项目制供给方式所致[2]。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如文体活动属于文化部门负责,体育场地设施由体育部门负责,涉及卫生保健由卫生部门负责。这些供给主体在农村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很多时候并不能形成协同合力,而是各自为政,造成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碎片化,供给效率低,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1.3体育公共服务需求表达不畅。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是供给的源动力,需求的量及结构同时决定了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内容、方式和主体[3]。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都是由上向下的,上级部门政府制定公共服务供给的产品。如国家体育总局开展的“雪碳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这些公共服务供给虽然改变了一些农村体育场地设施情况,但由于政府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时出现信息不对称,与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有很大差距。武陵山片区一些村寨虽然建有篮球场、乒乓球台和健身路径,现在的村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儿童大多时间在学校,老人和妇女很少参与篮球和乒乓球运动,导致体育场地设施无人问津、长期闲置。现有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需求表达机制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多样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造成了武陵山片区农村居民公共体育服务需求表达不及时、不完整、不正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效率低。1.4供给组织体系弱化。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之前一直由体育部门负责,机构改革后武陵山片区市、县一级的体育部门一般与教育部门合并或与文化部门合并。合并后的教体局或文体局群众体育活动部门都已弱化,人员也偏少,只能开展一些城市群体活动,对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关注很少。乡镇一般会设文体干事,但大多还是兼任,只能组织乡镇的常规文体活动。村或社区基层干部大多精力关注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方面事物,无暇关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这些情况导致农村缺乏完整的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体系,很难为农村居民提供多样的公共体育服务。1.5资金来源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经过调查了解武陵山片区公共体育服务资金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靠政府投入,主要是中央地方政府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的投入;二是来源于村民集资,主要是一些乡村精英在外获得成功后回村对公共体育服务进行投入;三是来源于村财政补贴,主要是一些先发展起来的村委会或社区有了一定资金开始投入公共体育服务。大部分农村主要靠政府投入,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投资主要集中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投入也主要集中于城市,因此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资金投入普遍不足。

2发展武陵山片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相关政策分析

查看全文

农村体育现状分析论文

1

新农村建设是新世纪我国协调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不仅要解决农村的生产方式,提升物质文明建设水平,同时也要在农村建立现代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深入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进一步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和在农村中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更加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基础,农民是关键。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健身,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体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农村体育的整体状态和趋势不容乐观,农村体育是群众体育工作的难点和盲区。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廊坊农村70个体育锻炼点的情况进行实际调查与分析。共发放居民问卷700份,体育锻炼点问卷70份,其中居民有效问卷682份,有效率为97.4%,体育锻炼点有效问卷为70份,有效率为100%。

3现状及其分析

查看全文

乡村振兴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研究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分析了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制约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因素:组织管理和经费投入、政策法规、供需矛盾、发展不平衡、体育意识不强。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公共体育服务的治理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体育服务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路径

一、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定义

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为满足公民的需求提供各种服务和产品。公共体育服务隶属公共服务的范畴,一般以政府为主导用来满足体育需求而提供的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总称。农村公共服务是能够有效实现城乡体育的均衡发展,满足农村公共体育所需的产品和服务的总称[1]。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分析

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下,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取得了较快发展。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逐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广大农民的体育需求得到满足,体育健身的热情空前高涨。但是相对于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而言,我国农村公共服务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一)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组织管理和经费投入。农村公共服务涵盖了体育设施、体育教育、体育制度和体质监测等方面的内容,在职能的行使上会涉及到体育、教育、医疗、工商等多个领域[2]。这些领域交织在一起,造成了监管不到位、职权不明确现象。尽管政府为农村体育的发展在政策和法规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在经费的投入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但是在具体的微观操作方面出现政府职能缺失的问题,造成谁都能管,谁都不管的局面。在我国体育行政体系当中采取的是:国家-省-市-县“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然而体育部门与科教部门合并(如XX教育和体育局),造成行使权力的弱化。越是到基层政府就没有专门的体育机构,更不用说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相关部门。政府的职权没有严格的划分,各部门不能协同一致,缺乏沟通与合作,严重阻碍了农村体育工作发展。农村公共体育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就如同空中楼阁。据2017年《体育事业统计年鉴》显示:2016年我国总共投入了223165.8万元财政资金与体育彩票公益金共同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然而2016年我国农村常住人口为58973万人,人均公共体育经费约合3.78元,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3]。没有充足的经费做支撑,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就显得举步维艰。在推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用于公共体育服务项目的经费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严重制约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进程。(二)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政策和法规。农村公共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体育政策和法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将“三农”问题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国家相继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体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和法规。这些政策和法规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起到了指引作用,实现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统筹规划,推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向前发展。(三)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供需矛盾。1.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在供给数量上的不足。我国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经达到30%,农民对于体育健身的需求处于旺盛阶段,然而我国农村体育在供需方面还存在矛盾。如表1调查表明: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不仅在硬件方面存在不足,在信息服务和健身指导等软实力方面水平也不高,远远满足不了农民对体育的需求[4]。2.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不高。农民对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反映我国农村公共体育的供给质量。通过对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的调查(见表2),对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整体满意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是很高。3.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单一、使用效率低下。一直以来,国家对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供给策略,这种资源的分配方式会造成供给结构的失衡。就目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而言,主要是以提供体育场地和设施为主。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体育场地数量排名依次为篮球场、全民健身路径、乒乓球场、小运动场、乒乓球房(馆)。这种计划经济的模式,可以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点,保障了广大农民的体育利益和诉求。但就目前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而言,农村很多农民外出务工,农民群体主要以弱势群体(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为主。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要考虑到这些弱势群体的体育需求,考虑到他们的个体差异。如果忽略了这些诉求,只是为了“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单一的投放,老百姓并不满意。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率不高。据《中国农民状况发展报告(2018)》数据表明我国农村体育馆的利用率为46.2%、健身房使用率为45%、羽毛球场使用率53.8%、田径场使用率为62.4%[5]。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结构的单一、低端、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不能满足农民的体育需求。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许多体育场地设施被用作晒谷场、建筑施工的搅拌场等,农村公共体育设施被损坏被占用的情况较为严重。农民锻炼的时间一般为晚饭后且持续的时间较短,均为自发的体育活动,没有专业的指导和组织。(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不平衡。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群体差距方面[6]。由表3可以看出,无论在人均体育面积、健身指导员数量、体育人口及综合体质评估方面城镇居民都要优于农村居民。我国不同地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不尽相同,中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及地理环境的影响,东部地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要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呈下降趋势。随着城镇化推进,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许多农民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剩余人口以弱势群体为主(如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残疾人等),不同的农民群体对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五)农民体育意识不强。推动农村公共体育的发展,要提高农民体育健身的觉悟。然而,农村农民体育意识的滞后将成为农村体育向前发展的绊脚石。“劳动就是体育锻炼”或者说“劳动可以代替体育锻炼”的这种思想依然存在[7]。由于农民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有效的反映体育诉求,导致政府无法准确科学的掌握农民的体育需求。在体育资源配置方面出现供需错位、供不应求或过供给过剩的现象。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中,农民是体育参与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如果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降低,农村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成了摆设,违背了农村体育发展的初衷。

查看全文

农村小学体育发展对策

一、现状与分析

(一)中山乡农村小学体育场地与器材的现状

通过与学校的教师和教务处主任进行谈话了解体育的器材和场地设施状况。可以看出中山乡4所农村小学场地中拥有200米跑道的和200米以下跑道场地的学校所占的比率相同都是0,没有跑道的占了总体的100%,4所农村小学都没有排球场地,室内体育馆,但简易的乒乓球桌4所小学都具备。而中山农村小学器材的配置状况,4所小学除了小街小学、赛岗小学有这些最基本的配置外,其他的2所小学都没有这些基本的配置。与国家标准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可以说是远远不足。可见中山农村小学现有的场地和器材结构既不平衡,也不合理。部分小学现存的体育场地器材陈旧单一,因为普遍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生理发育因素,而是以成人标准的设施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所以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难以达到相对较优的学习和锻炼效果。

(二)中山乡农村小学体育场地与器材现状成因分析

1.传统的观念落后,体育意识淡薄

由于我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们的体育意识较薄弱,没有形成一个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调查发现中山乡4所农村小学中有3所小学所在地都是贫困村,人们的生活水平很低,有好多家庭都是靠低保来维持生计。每天辛苦劳作,只能维持正常的生活所需,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和精力去想其他,再者在农村在父辈的观念里认为孩子要想走出农村,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在孩子上学时由于怕影响成绩,所以父母不会让孩子把精力放在体育锻炼活动方面。

查看全文

农村体育用品消费综述

1长尾理论与农村体育用品消费市场

长尾理论(TheLongTail)是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理论,由美国《连线》杂志主编ChrisAnderson(克里斯-安德森)于2004年提出.这一理论认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过去人们只能关注重要的人或重要的事,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这些人或事,人们只是关注曲线的“头部”,而将处于曲线“尾部”、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多数人或事忽略了.进入网络时代以后,关注的成本大大降低,这就为以较低的成本关注正态分布曲线的“尾部”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并且关注“尾部”产生的总体效益甚至会超过“头部”.其基本原理是:商品的生产、销售和流通成本不断降低,使商品满足人们的多样化与分散化的需求成为可能,把这些分散的需求综合起来,就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抗衡,甚至更大[1].长尾有两个特点:细和长.细说明长尾是份额很少、在过去不被重视的市场;长说明这些市场虽小,但数量众多.巨大数量的微小市场,却也占据了市场中可观的份额[2].我国体育用品消费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头部”市场与“尾部”市场.当前,城市体育用品消费市场是明显的“头部”市场:厂家关注度高、产品种类全、居民消费能力强.而农村虽然人数众多、但市场份额小,且由于居民收入低、体育意识淡薄等原因[3],农村体育用品消费市场较为低迷,是并不为人所关注的“尾部”市场.长尾理论反映了社会的经济和文化从为数较少的主流产品和市场向数量众多的狭窄市场转移的现象和趋势.基于长尾理论来分析农村体育用品消费市场,不仅是一种新模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其合理性和独特性.注重农村这个“尾部”市场,是促进全民健身、扩大我国体育人口的基础.长尾理论提供了一种适合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新方式,通过重新定义产品和服务,发掘出有利的市场,为农村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顾客价值,获取竞争优势.

2金华市农村体育用品消费“尾部”市场特征

2.1农村市场的份额与农村人口总数极为不相称

根据调查,在金华市农村居民中,偶尔进行过体育消费的群体数量最大,占到总数的43.45%.此外,农村居民进行体育消费的次数十分有限,59.31%的受访者的月平均消费金额在50元以下.金华市共有356.61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6.9%[4].较小的市场份额与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存在着严重不平衡,这不单单是金华市这一地区的特点,推至全国的大部分农村都或多或少在表现出一特征.历来的农村建设是在“二分法”思维方法下进行的.单一强调走城镇化道路,将农村富余人口转移到城镇进而促使农村加快转型,成为新城镇.现有体制下,单纯实现“城乡一体化”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实质上,农村的发展是为城市发展做铺垫.农村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人力保障,是城市的后备市场[3].2005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其中县和县以下地区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2万亿元,只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2.8%[6].但是农村人口却占到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庞大的农村消费群体与短缺的体育消费市场份额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存在着明显的供求矛盾.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2.2农村体育用品市场的需求量大

查看全文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分析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鲁西北(主要包括德州、滨州、聊城三地)的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服务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期刊网及山东省各级政府网站查阅与山东省全民健身及公共体育服务相关政策信息、文献资料、报纸资料、地方年鉴等,为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

查看全文

农村体育发展思索

我国农村地域分布广阔,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民族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健身就没有全民健身,没有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就成了一句空话。农村体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要素,对改善农村精神面貌、抵制愚昧落后文化、丰富余暇文化生活、提高农民身体素质、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繁荣农村经济、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陕西省地处我国西部,农业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70%,其农村体育活动现状和影响因素具有我国西部农村体育的典型特征,以陕西省农村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农村体育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矛盾,可以为推进陕西乃至全国农村体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研究方法与设计

1.1研究方法

1.1.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任务和实际需要认真阅读了相关的书籍。通过图书馆、CNKI期刊网、陕西省体育局群众体育处资料室、部分地市体育局的相关文献,查阅了有关农民体育健身书籍、统计年鉴、期刊、电子资料以及相关政府文件,会议记录等资料。

1.1.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首先对调查人员进行了社会调查的相关培训工作。在各地体育行政组织的支持下,采用分层随机方法对陕西农村居民进行了入户调查,即时回收问卷,调查对象为农村16~70周岁公民。总共在陕南、关中和陕北三地农村发放问卷1250份,回收1250份,其中有效问卷1186份,有效率94%。对有效问卷建立数据库,为本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1.1.3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17.0软件、EXCEL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