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利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1 08:25: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村水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改革农村水利幕致辞
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们在金秋的**,举行***合作"面向贫困人口的农村水利改革"项目启动会,我谨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对项目的顺利启动表示衷心的祝贺,向给予项目大力支持的英国国际发展署、世界银行及各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出席本次项目启动会的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
中国是一个有着8亿多农民的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较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扶贫工作,并把扶贫作为一项主要工作列入政府的工作日程。今年5月份,中国政府与世界银行在上海联合召开了全球扶贫大会,国务院总理出席并做了重要讲话,提出:中国政府将用10年时间尽快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畜饮水和灌溉排水事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农村水利的发展:
第一,把农村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来扶持。强调水是提高粮食安全和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明确提出: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六小工程",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积极作用,要进一步增加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范围。特别是自*年以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灌溉排水事业的投资力度,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投入资金200多亿元、加上社会和农民的投入共600多亿元,重点支持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节水农业发展,实施了6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和1000多个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建设,形成近500亿立方米的年节水能力,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500万公顷,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400多亿公斤。这些举措,显著地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生产条件和农村环境,得到了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的拥护和关注。
第二,把农村水利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实行政府主导,动员和组织受益农民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中国在改善群众的饮水状况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全国累计解决了2.5亿人的饮水困难问题。仅2000年—2003年,中国中央政府就安排了85亿元资金,加上地方政府配套和群众自筹,解决了50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其中包括370多万农村人口饮用水氟砷含量超标问题。
第三,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强调用政策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几十年来,各级政府坚持不懈地组织和发动农民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改革和完善农村饮水工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时大力推广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针对不同的工程类型和规模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对水窖、水池、等小型集雨工程,采取国家补助,农户自建、自有、自管、自用的体制;对自然村或行政村为单元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采取国家补助,农户自筹,由受益农户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成立用水协会,实行自主管理;对跨村、跨乡的大型工程,采取专管机构和用水户协会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实行有偿供水,合理收费,促进工程良性运行。水价原则上按成本水价核定,个别地方确有困难的在保证运行费、维修费的前提下,逐步到位。
农村水利建设思考
摘要:加快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是保障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当今农村水利建设普遍存在供给不足、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不高等问题,极大影响了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推动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农村水利建设的重要机遇期。为此,要着力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着力完善防洪减灾体系,着力全面推行河长制,着力破解农村水利体制机制矛盾,努力推动农村水利事业取得新进展,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水利;保障措施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加快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当今农村水利建设普遍存在供给不足、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不高等问题。推动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补短板是其主要任务之一。农村水利建设要抓住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机遇,要按照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加快推进农村水利建设,补齐补强农村水利设施短板和提升农村水利供给质量与供给效率,进一步增强农村水利对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1]。
1主要问题
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常态下加快推进农村发展的积极探索,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战略性举措。农村水利工程是农村经济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农业稳产增产的重要保障,是改善农民生活的基础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水利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逐步出现一些矛盾和难题,主要表现为农村水利有效供给不足和农村水利供给质量与供给效率不高。第一,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不足[2]。农田水利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及水环境水生态等一系列农村水利建设短板需要补齐。近年来,尽管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但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主要由当地政府负责,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政府受财力制约及对GDP增长的追求,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造成农村水利设施短缺。另外,农村水利设施具有点多面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差的特点。因此,农民自觉参与农村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其他社会力量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投资也非常有限,农村水利供给严重不足。第二,农村水利供给质量与供给效率不高。一是受农村水利建设和管护资金投入不足制约,有些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无法发挥农村水利设施对农业的保障能力。另外,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小型农村水利设施管护意愿不强,管护队伍不足或缺乏专业的管护技能,造成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运行与维修养护差,病险工程多,抗灾能力低[3];二是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存在重枢纽、轻配套,重干流、轻支流等问题;三是农村水利工程重建设、轻管护,重技术、轻效率等,导致水利投入与产出不匹配,投资和效益不匹配。如以往农田水利工程多注重解决防洪和排涝问题而忽视对土壤环境、农作物品质等方面的影响。
2主要任务
农村水利建设新思索
一、小型农村水利的特点与性质
(一)小型农村水利的特点
通常把灌溉面积1万亩、除涝面积3万亩、渠道流量1立方米每秒以下的工程界定为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种类和功能很多,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类:小水库、塘坝、水池等蓄水设施,小型拦河闸坝、引水闸、截潜流等引水设施,渠道、管道、闸门等输水配水设施,渡槽、隧洞、倒虹吸、桥、涵等交叉建筑物,泵站、机井等提水设施,灌水沟、畦、喷灌、滴灌、闸管、“小白龙”等田间灌水设施,保护村镇、农田的小型圩堤、河道堤防等防洪设施,排水闸、排涝泵站、排水沟、地下暗管等排涝降渍设施,乡村自来水厂、水窖等生活供水设施。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2000万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
小型农村水利的特点:一是地位作用重要,需要高度重视。二是群众性强,需要广大农民参与。三是公益性较强,需要政府扶持。四是具有垄断性,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农村水利设施多地处农田荒野,无人值守;风吹日晒雨淋,易老化损坏;土方工程多,维护工作量大。除生活供水工程外,多数工程季节性使用。农村水利的建设与管理需要在政府的规划与计划指导下有序进行。
(二)农村水利的性质
农村水利是农民抗御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环境条件的基础设施,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物质保障条件。除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外,农村水利与农村道路、农村供电等同属农村公共工程,是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公益性。
农村水利工作论文
1农村水利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农村水利是指在农村开展的水利建设、管理及其它有关水问题方面的工作,包括农村水工程、水资源和水环境。它涉及到闸、站、堤、河流、沟渠及水利配套设施,分为农村蓄水设施、引水设施、输水配水设施、提水设施、田间灌溉设施、防洪除涝降渍等抗御水灾害设施等,是为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镇村居民生活创造条件的基础设施。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由过去只注重粮食产量向重视农产品多样化转变,由过去纯农业向农村工业化、产业化、商品化转变,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保障能力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农村水利工程的防洪除涝能力不高,农村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较低,不少城镇在排涝动力的配备上还是接照农业的排涝标准进行设计建设,等等。这一切,都对农村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1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原来农业生产主要追求粮食产量,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所配套的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但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蔬菜、瓜果、苗木、花卉对灌溉、降渍和抗旱的标准与原有的设施不一致,其标准更高;而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市场化行为,一家一户生产模式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整,给农村水利的配套建设带来了困难。
1.2对水质要求更加严格。由于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对水源水质的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一旦水源污染、水质破坏,会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农民的利益。目前因水质不能保证所引发的矛盾相对增加,也影响到水资源费和水利工程水费的收缴。
1.3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目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由政府组织向村民自主转变,由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意见转变,由尽可能以资代劳向尽可能出工转变,由政府组织号召向“一事一议”转变,农村水利建设的政策环境与投资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小型农村水利改革论文
一、全面认识小型农村水利的特点与性质,找准问题的关键,是搞好改革的前提
(一)小型农村水利的特点
通常把灌溉面积1万亩、除涝面积3万亩、渠道流量1立方米每秒以下的工程界定为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种类和功能很多,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类:小水库、塘坝、水池等蓄水设施,小型拦河闸坝、引水闸、截潜流等引水设施,渠道、管道、闸门等输水配水设施,渡槽、隧洞、倒虹吸、桥、涵等交叉建筑物,泵站、机井等提水设施,灌水沟、畦、喷灌、滴灌、闸管、“小白龙”等田间灌水设施,保护村镇、农田的小型圩堤、河道堤防等防洪设施,排水闸、排涝泵站、排水沟、地下暗管等排涝降渍设施,乡村自来水厂、水窖等生活供水设施。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2000万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农村水利的特点主要有:
一是地位作用重要,需要高度重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精辟地表述出农村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于有了完善的灌排设施,良种、化肥、耕作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才有用武之地。但是,作为基础设施的农村水利,投入多,见效慢,管理难,本身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在一些地方易受忽视。对农村水利的重要地位作用,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二是群众性强,需要广大农民参与。农村水利遍及全国各地,与所有农民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每年都要发动近亿劳动力从事已建成工程的清淤维护岁修、水毁工程修复和新工程的兴建。群众性、互助合作性是农村水利的重要特点之一。
就单个农村水利工程看,技术比较简单,但从流域、区域水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它涉及水利、农业、政策、经济、管理等众多领域看,农村水利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搞好统一规划,加强指导。
农村水利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届二次全会精神,切实做好我区2012年度农村水利工作,促进全区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实现农村水利现代化为目标,重点实施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市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着力提升农村水利建设管理水平,切实加强防洪安全和水环境整治,为全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二、目标任务
2012年农村水利建设任务是:完成土方34.63万方,其中,县级河道1条、1.1公里、4.1万方,乡级河道6条、11.15公里、16.53万方,村庄河塘8个村、10条、8万方,圩堤加固3万方,其他工程5万方;新建各类建筑物120项,其中,新建排涝站4座,改造圩口闸6座,新建电灌站22座,新建节水渠14.2公里,新建防汛道路、机耕路2.6万平方米,新建农桥20座;其他小型工程约40项(包括排涝站、圩口闸、电灌站维修,下水、涵洞新建维修等)。全年水利建设计划投入2000万元。
三、工作重点
农村水利产权研究论文
一、宜都市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受益户共有制”改革情况
1.基本情况
宜都市共有中、小型水库46座.总库容1.9亿m:现有堰塘10221口,机电排灌站206处,河2200处,农业灌溉渠道496km,田问末级渠道2500km。灌溉水窖505个,有效灌溉面积9153hm。这些工程成为宜都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宜都市从2004年开始探索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受益户共有制”改革.2005年在全市推广。到2007年年底.全市应改革的1l6个村,有114个村进行了改革,已改革的工程占全市小型水利设施总数的81.4%。改革面涉及7.5万户,受益的灌溉面积达到6969hm,占全市水田总面积的88.7%。
2.改革基本程序
“受益户共有制”是指在小型水利工程产权与受益农户挂钩的前提下,将所有权属集体经济组织、农户自用为主的小型水利工程的使用权划归受益农户.受益群体以每个成员的受益面积为基础确定其共有份额,受益户按份额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工程经营管理由受益群体自主决定,并用合同明确其权利义务的一种水利工程权属和经营管理制度这项改革可概括为“产权共有、管理民主、合同约定、堰随田走”,改革程序一般分为六步:
农村农田水利改进措施
1农田水利现状
1.1基本县情。渠县地处四川省东北部,全县幅员面积2018k㎡,辖60个乡镇、总人口144.80万,耕地面积97.8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3.19万亩。1.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类型及规模全县现有水库小。(一)型22座,小(二)型71座,山坪塘5230口,石河堰137处,灌万亩以下引水渠堰115处,提灌站126处,蓄水池6596口。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44.1%[1]。1.3近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果。近年来,以第三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重点,全县加强涉农、涉水项目整合,各部门都大力向水利倾斜,全县已完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包括:1)27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完成中型灌区干支渠系续建配套11公里,节水改造37.86公里;3)完成中小型灌区末级渠系新建渠道585.77km,整治渠道296.13km;4)小型水源建设(新建蓄水池1333口,改造山坪塘1366口,改造泵站106处,整治石河堰134处)[2]。
2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结构不完善。水利设施管理关系模糊,相关政策没有重点关注和执行,没配备足够物力、人力等相关资源,由此导致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如渠县小型水库管理,由于多次机构调整,导致水库管理所找不到“婆婆”,后来理顺管理权后,由于片区水务站和县级水库管理站职责不清晰,导致无人管、不敢管的现状。2.2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群众集资投劳不足。现今,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主要以财政资金为主,辅以群众集资投劳。但由于在渠县这样的丘陵地区,青壮年基本上都外出务工,家中主要是老人和儿童,集资投劳基本上都无法兑现,导致水利工程建设的规模、进度、质量难以达到管理要求。如上报规划建设渠道15公里,实际建设长度仅仅就是上级财政资金补助的部分大约12公里,而且由于是“一事一议”项目,各项目村为项目业主,村干部素质不一,导致项目建设问题频发。2.3基层管理人员缺乏。渠县全县设置16个片区水务站,工作人员60余人,但由于退休后无法正常补充后备力量,而且片区水务站技术力量基本上都被借调到水务局,导致水务站人员紧张,实际片区工作人员最多30余人,仅仅完成每年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就捉襟见肘,更谈不上对已成工程的巡视巡查。而且各村没有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基层干部或其它部门工作人员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法律法规缺乏理解,导致农村建设过程中边建边毁、先毁又重建等情况不断发生[3]。
3改进办法
3.1明确工程权属,理顺工程管理关系。按照水利工程确权颁证的相关要求,明确工程权属,并争取财政资金投入,解决好以前多次机构调整所遗留的工资、土地等问题,理顺工程管理关系,让工程建设、管理有章可循。3.2改变工程建设“一事一议”制度。笔者认为,村级“一事一议”制度不适用于上级补助工程建设项目。对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采用国家、集体、群众投入相结合的投入机制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不搞假大空,对群众集资投劳困难的地区,不要强制要求集资投劳。项目建设采取打捆招标方式,实行监理制,减轻基层水利工作人员负担,明确各方工程建设管理职责,确保建成优质工程。3.3开设村级干部法制培训课程,提高基层工作人员水法规意识。每年村干部都有参加党校的培训,在培训中开设与农业和农村密切相关的水法规课程,增强基层工作人员的水法规意识,重点培训工程建设管理和水利工程管理的法律法规。3.4打开基层水利技术人员晋升空间。基层水利技术人员待遇低、培训机会欠缺,发展空间极小,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培训、职级晋升、乡镇补贴等要向基层倾斜,使之有盼头、有信心开展工作。
农村水利发展调研报告
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必须创新理念、适度超前,加快建设、加快发展,为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水利基础保障。
一、围绕“一个中心”:夯实建设新农村的水利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五个方面的内容都与农村水利有关。农村水利工作要形成适度超前、持续发展、保障有力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五项工程”:强化建设新农村的水利支撑
1、平安工程。继续加强圩区堤防工程建设,提高防洪标准;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基本完成527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山洪灾害防御和中小河道治理,注重村庄安全建设,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加快防灾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强化水库山塘安全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处理好涉水突发事件,及时调处重大水事纠纷。
2、稳粮工程。围绕实现农业发展目标,以推进产业化为契机,以增强粮食产量为动力,按照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对水利设施进行修复、建设、改造、提高;着力推进以柘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为重点的灌区改造工程建设;完成湖区中型机电排灌泵站17座总站、62座分站更新改造,带动圩区小型机电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及山丘区提灌泵站配套维修,提高排灌效率。
民营水利带动农村经济
山东省蒙阴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境内十年九旱。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1998年,该县以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在总结以往治水经验的基础上,着力建立以“自己投资、自己建设、自己所有、自己经营、自己管理”为主体的水利建设新体制,摸索出了“小农水、大水利”的发展新路。4年来,全县共发展各类民营水利工程1.77万余处,新增蓄水能力2140万立方米,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35.2万亩。民营水利的蓬勃发展,不仅在全县掀起了以农民自我投入为主体的水利建设高潮,而且使原有的水利设施发挥了应有的效益。
他们先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地分析制约农村水利发展的症结。1998年初,该县结合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改革和全市开展的“水利改革建设管理年”活动,针对水利基础设施的现状,在全县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并从中找出了水利建设发展缓慢的症结所在,即投入不够,产权不明晰,利益不均衡,管理不规范。
于是,该县立足实际,大胆探索适合山区水利建设的路子。在现实面前,他们充分认识到,水利设施使用管理体制不改革,水利建管体制必将日趋僵化,农村经济发展也会受到严重阻碍。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发展民营水利才能实现全县山区水利化。同时,当地已具备了发展民营水利的各项条件:一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经济迅速发展,农民增收步伐加快,只要调动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采取户办、联户办的办法就完全能够做到;二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对水的需求更加迫切;三是本县境内山多、沟多、河多、泉多,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地表水资源;四是水利设施管理制度改革与土地延包、“四荒”拍卖政策相得益彰,有利于增强农民的权属感、稳定感、使命感,实施综合开发。
1998年,县政府制定了《蒙阴县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试行意见》,坚持拍卖小型水利设施所有权,积极放开小农水建设权,走民办民营民有的路子,有效地解决了新形势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及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他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一是靠政策带动。按照“拍卖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的工作思路,他们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政策,使农民真正成为水利工程建、管、用的主体。原有集体兴建的小型水利设施面向农民公开拍卖所有权,让农民成为产权拥有者,直接投资管理、受益。拍卖前,由村集体和乡镇有关部门明确水利设施的使用范围和开发利用规划方案,防止改变工程用途,然后根据工程造价和开发价值的大小合理作价,公开竞标拍卖。暂不宜拍卖的工程所有权不变,采取租赁承包的形式,依法签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同时,本着“谁建设、谁拥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政府鼓励单位和个人以各种形式兴建水利设施。他们注重把市场机制引入到水利建设,允许农民群众自愿购买、承包或新建水利设施,除满足自己需求外,可以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能够继承和转让,并提供有偿服务。一系列优惠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全县农民投资兴建水利工程的积极性,形成了家家上项目、户户搞建设、全民办水利的热潮。另外,该县还把国家、集体投入的有限资金及水利设施通过拍卖、承包、租赁收回的资金专户储存,重点用于扩大水利建设的再投入,实现了水利事业的滚动发展。多数乡镇还采取了补助水泥、资金,稳定水利设施周围的土地承包关系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