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市场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1 08:00: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村市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村市场品牌营销论文
摘要:中国入世以后,我们面对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从国内市场营销来看,农村这个区域市场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由中国国情和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环境决定的。倡导品牌营销是切入点。依据是: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城乡消费群体变数的加快是品牌消费的基础;转变农民消费观念,提高品牌营销水准;建立品牌营销网络,推进营销体制创新;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增强经济运行规模效应;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普及市场营销知识,培养现代农民营销专家。
2001年11月10日,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作为每个生产和流通企业来说,都面对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区域化、本土化特征逐渐显现出来。企业在生产和营销实践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有坦途也有误区。中国加入WTO以后,营销的重心应转向哪里?怎样转?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转?都是我们面临的全新课题。
过去,我们在战略目标市场营销定位上曾产生过一些误区。主要表现是:从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比较分析看,重视城市市场而忽视农村市场;在内陆城市市场与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市场比较,重视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市场,忽视内陆城市市场;在中小城市市场与乡镇市场比较看,重视中小城市市场忽视乡镇市场。理由是城市购买力高消费层次高,农村购买力低,消费层次低。前者,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给企业以较高的效益回报;后者,在较长的时间里不会有较大的效益回报。因此,城市市场拥挤,广告铺天盖地,农村市场冷落、萧条。中国有9亿农民消费者在农村,不重视开发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就失去了未来的商机。据零点指标网与零点调查2001年7—8月完成的对辽、豫、鄂、皖、津、川、浙、陕、粤等11个省市34个地区115位18—60岁的农村居民的随机入户访问得出的结论是:农民消费有品牌,市场潜力巨大。面向农村市场,倡导品牌营销是一种最佳的理性选择。
一、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城乡消费群体变数的加快是品牌消费的基础。农民依据什么购买商品,很显然是靠收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8亿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对农业全面实行了改革,粮食自给有余,温饱已基本解决,粮食总量平衡、丰年有余、部分地区相对过剩。林、牧、渔业也有了较大发展,农民收入在持续走低过程中略有提升。据有关部门统计,从全国范围内农村看,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1997年增长4.6%;1998年增长4.3%;1999年增长3.8%;2000年增长2.1%;2001年有一个恢复性增长,达到4%。但是,具体到某一个省区或农户纯收入与全国平均增幅指数也有比较大的差异。这就为在农村实施品牌营销提供了客观的空间条件。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有2亿人,在城乡之间流动,2001年农村外出打工的劳动力有8000万人,同比增长5%,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3%。近期,国家又出台了新的人口流动户籍政策,各省又根据总的政策又制定了一些人口流动的鼓励措施的地方法规,从现在开始未来5-10年,中国农村人口将有亿万人转移到中小城镇和大城市。消费群众变数的加快,为产品的品牌营销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引导农民转变消费,提高品牌营销的水准。随着农民城市化的推进,农民文化知识的提高,消费观念和生活习俗也会发生较大的相应变化。那种“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短缺时期消费观念,将会被实用、时尚、创新、效益的新观念所取代。据社会经济调查及商务咨询机构提供的资料看,未来农村品牌消费的水准会逐步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大类知名品牌商品上:一类是农业生产用品。如:种子、化肥、农业机械、摩托车、农用车和小型运输车、灌溉设备、发展林、牧、渔业的基础设备将会有大幅度增长;二类是家用电器类。如:黑白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商品的销量看好;第三类是洗涤用品。如:洗衣粉、洗发水、各类肥皂等等卖点也不差;第四类是保健品。如:补脑、补钙、补血等滋补品也有一定市场;第五类是各类饮料及小食品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市场上也有相当大的消费群体;第六类是电脑类及通讯器材。电话、手机、电脑等在富裕起来的农村,需求呈上升势头。从农村消费者需求心理分析,从感觉、知觉到认知程度,他们对质量优、价格适当、服务好的品牌忠诚度比较高。由此,我们的生产和营销企业应针对不同消费者群体,根据产品进入市场的导入——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组织好品牌营销,在营销实践中,提高产品品牌的层次。
三、从建立品牌营销网络入手,推进营销体制的创新。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农村物资的流通渠道主要是依靠乡镇合作社、供销点和小卖店。中国入世以后,原有的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商品流通体制远远适应不了广大农村消费者的需求。现在有些省区对原有的农村供销社营销体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首先,在产权关系上改革。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营销体制。这种新的体制应当包括:国有的、集体的、民营的、股份的、外资的、个体的、合作的等等一系列不同所有制形式;其次,在运行机制上进行变革。以资本运营为主要切入点,推进农村营销业态的转变。借鉴发达国家比较成功的经验,一个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转型时期,小中城镇建设会逐步发展起来,围绕着省会、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大都市的周边地带,铁路、民航、高速公路的站点和进出口处,应逐步成为商家发展业绩的佳境选择,在这些地区可以推进仓储式,连锁经营,批发市场,专卖市场,综合配送中等等业态形式的发展;其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优势,指导农村农户加公司模式的发展,逐步形成订单农业、项目农业、产、供、销配套农业。在以上三种形式改革中,逐步推广以网络营销和绿色营销的业态。培训网络和绿色营销人员、选育无公害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定期农产品的供求信息。引导农民销售产品品牌、消费自己需求的商品品牌。也可以建立网络绿色营销会员俱乐部,倡导全新的生活健康,现代营销理念,推介绿色产品,总结营销经验,逐步地把我国互联网络营销建设和发展起来。
农村市场监管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1号,以下简称“中央1号文件”)规定:“对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于工商登记和收取有关税费。”这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增收入的一个重要政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坚决予以落实。这项政策对基层工商部门依法实施对农村市场监管,与时俱进更新监管观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工作要求,农村工商所作为工商行政管理的第一线,一定要高度重视这项新出台的新政策,对照在实际工作中落实。
一、农村市场面临监管新课题
对农村流动性的小商小贩免办工商登记、免收税费属于一种行政豁免措施,从一方面来看,这项政策缓解了农业生产的压力,一定程度刺激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参与小商业小服务业的积极性,从而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另一方面,从农村市场监督管理的现状来看,农村流动性的无照小商小贩合法地位的确立,又对农村工商所对农村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主要表现如下:对农村流动性的小商小贩免于工商登记和收取有关税费,既减轻了农村工商所监督管理难度,节省了行政管理成本,又现实上损害了农村市场其他市场经营主体(持照经营户)的利益,客观上形成对市场准入关把守和规费收取、依法管理的活动的压力。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经济而言,具有分散性、自发性、规模小等特点。农村相对落后的市场购买力和消费水平、简陋的经营条件、闭塞的交通通讯条件等是农村流动性的小商小贩产生的物质基础和客观原因,农村居民相对低下的文化水平、薄弱的法律法规意识是农村流动性的小商小贩无照经营产生的主观原因,而传统的生产小手工艺、经营惯例、风俗习惯是其存在的社会土壤。首先,农村没有大型的、规模化的综合市场,只有小型的农村市场和零星的集市贸易点,且分布极不平衡,市场的需求量小,可容纳的经营空间小,农村富余劳力资源丰富,从事小商小贩的人数年年递增,而商业资源的增长和劳动力对其的日益需求不成正比,过度的、不良性的竞争造成农村经营者的利润率偏低;大部分农村乡镇也没有什么规模化的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农村居民的收入还是以农副业生产所获为主。“中央1号文件”下达之前农村流动性的小商小贩无照经营者就已客观存在,那时他们未经工商部门核准登记就从事某种经营活动,其间跨越了相关部门的行政审批和主体资格审核而直接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规避了税费,游离在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之外,达到减少交易成本支出的目的,这便是农村流动性的小商小无照经营的利益驱动机制。其次,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民收入水平低,过重的税费负担和不正常的摊派使农村经营者难以为继,于是有的农村流动性的小商小贩经营者干脆从事无照经营。再次,现有法律法规的不完善,隐性市场障碍的存在,监督管理措施的相对落后,如农村基层工商所相对薄弱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执法资源而造成执法力量的严重不足,也是造成农村市场农村流动性的小商小贩产无照经营现象的很重要的原因。在“中央1号文件”下达之前,农村工商所的相当一部分精力用在对农村无照流动小商小贩的管理上;对农村流动性的小商小贩免于工商登记和收取有关税费,一方面显然减轻了农村工商所监督管理难度,节省了行政管理成本,使之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去处理其他方面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这类经营者的合法存在,挤占了已办登记办照正常缴纳税费的个体工商业主的市场份额,形成了经营成本双轨制,引起他们(有照经营户)市场竞争机制不公平之感,从而产生经营成本考虑而想方设法进行规避必要的法定义务,客观上形成对市场准入关把守和规费收取、依法管理的活动的压力。因为,在“中央1号文件”出台之前,农村流动性的无照小商小贩处于非法地位,工商部门对无照经营行为的取缔客观上形成此类经营群体处于地下状态,其他合法经营的有照经营户在行政执法权力的震摄不会趋向上述状态;但新政策对农村流动性的无照小商小贩合法地位的确认并免其税费,使相当都分原有照的小商小贩趋向解除市场准入登记,而更多的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参与农村市场竞争,从而对其他存在的合法经营主体形成冲击,对原有的农村市场监管体系中的合法经营户、农村工商所、流动性的无照小商小贩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监管系统有一定的分解,形成合法持照户和流动性的无照小商小贩双方数量的消长变化,从而要求农村工商所的监管方式的破立,提出了新挑战,基层工商部门应认真重视这个课题,科学探索对策,既要不折不扣执行中央政策,又要使相应出现的消极因素减至最低,甚至以此为契机,更新监管观念,趋于建立另一种更科学合理的相应稳定的监管状态。
二、贯彻中央1号文件的思考
中央1号文件的这个规定,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政策,基层工商部门要认真了解文件的基本文件的基本内容、政策措施和总体要求,切实把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
在辩证看待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要充分强调工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针对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落实政策,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农村市场营销论文
摘要:体验营销在城市市场中的实施为一些企业创造了可观的利润,但随着城市市场竞争手段的同质化,一些企业在思考将体验营销从城市市场延伸到农村市场。本文认为,在农村市场实施体验营销,应该从农村市场的特点出发,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提供培训机会,创造学习体验;带动农民致富,创造收获体验;重视可户沟通,加强情感体验;调查促销方式,创造快乐体验;把握农村需求,提供个性体验。
关键词:体验营销农村市场策略
继产品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体验经济时代已经来临。进入21世纪,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企业的诱导和操纵,而是表现出主动地分辨和选择企业与产品、主动地提出自己对产品的设计的意见,或是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的强烈愿望。随着消费者的这种自主意识的提高,企业的营销模式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由原来的产品营销,发展到服务营销,最后发展到体验营销。我国城乡差别很大,城市得天独厚的经济条件。地理环境等等因素使得体验营销得以顺利地发展。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个体私营经济的繁荣,各地农村经济形势逐年趋好,广大农民的购买力不断增强,农村市场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旺盛的需求。
体验营销的概念
体验是一种感觉,它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人们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经验甚至是精神的某一个特定水平时,在意识层面所产生的感觉;体验是创造记忆的经历和过程;体验是个性化和互动的一系列事件和经历。
《哈佛商业评论》认为: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活动。可见,体验强调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企业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消费者施加影响并引起内在反应,消费者在受影响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印象储存于大脑并可以引起的回忆。
农村市场研究论文
摘要:在我国,农村居住人口约占70%。如此庞大的农村消费市场尚未被大规模开发的现状,向人们昭示:农村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如何有效地开拓农村市场?解决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都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农村发展状况入手分析,农村市场发展不起来,关键是贫困原因造成的。解决贫困问题,对于农村市场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开拓农村市场要以农民为中心,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贫困问题。
关键词:农村市场化农村市场贫困改革
我国是一个超级农业大国,而农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贡献远不及其它小国家的农业对自己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中国70%的人口在农村,1998年,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要15.8%,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但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它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市场扩张潜力,启动农村市场对于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一农村市场启动不动的原因及对策
目前,在中国7万亿存款中,农村居民仅拥有1万亿,人均只有1200左右,农民的增收又较缓慢,农民的增收幅度2001年又比2000年回落了0.3%。所以农村市场启动不动主要是没钱,即贫困原因造成的。
贫困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所能够完全根除的社会“顽症”。它的存在对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构成了一种巨大的钳制性力量。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构成了一种巨大的钳制性力量,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人群生活水平之间的悬殊差异,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均是一颗“定时炸弹”。我国自1994年国务院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在反贫困的问题上已经取的了一系列的成就。截止到1998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由改革开放初期地2.5亿减少到4210万人。
农村市场品牌营销论文
摘要:中国入世以后,我们面对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从国内市场营销来看,农村这个区域市场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由中国国情和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环境决定的。倡导品牌营销是切入点。依据是: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城乡消费群体变数的加快是品牌消费的基础;转变农民消费观念,提高品牌营销水准;建立品牌营销网络,推进营销体制创新;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增强经济运行规模效应;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普及市场营销知识,培养现代农民营销专家。
2001年11月10日,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作为每个生产和流通企业来说,都面对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区域化、本土化特征逐渐显现出来。企业在生产和营销实践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有坦途也有误区。中国加入WTO以后,营销的重心应转向哪里?怎样转?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转?都是我们面临的全新课题。
过去,我们在战略目标市场营销定位上曾产生过一些误区。主要表现是:从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比较分析看,重视城市市场而忽视农村市场;在内陆城市市场与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市场比较,重视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市场,忽视内陆城市市场;在中小城市市场与乡镇市场比较看,重视中小城市市场忽视乡镇市场。理由是城市购买力高消费层次高,农村购买力低,消费层次低。前者,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给企业以较高的效益回报;后者,在较长的时间里不会有较大的效益回报。因此,城市市场拥挤,广告铺天盖地,农村市场冷落、萧条。中国有9亿农民消费者在农村,不重视开发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就失去了未来的商机。据零点指标网与零点调查2001年7—8月完成的对辽、豫、鄂、皖、津、川、浙、陕、粤等11个省市34个地区115位18—60岁的农村居民的随机入户访问得出的结论是:农民消费有品牌,市场潜力巨大。面向农村市场,倡导品牌营销是一种最佳的理性选择。
一、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城乡消费群体变数的加快是品牌消费的基础。农民依据什么购买商品,很显然是靠收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8亿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对农业全面实行了改革,粮食自给有余,温饱已基本解决,粮食总量平衡、丰年有余、部分地区相对过剩。林、牧、渔业也有了较大发展,农民收入在持续走低过程中略有提升。据有关部门统计,从全国范围内农村看,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1997年增长4.6%;1998年增长4.3%;1999年增长3.8%;2000年增长2.1%;2001年有一个恢复性增长,达到4%。但是,具体到某一个省区或农户纯收入与全国平均增幅指数也有比较大的差异。这就为在农村实施品牌营销提供了客观的空间条件。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有2亿人,在城乡之间流动,2001年农村外出打工的劳动力有8000万人,同比增长5%,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3%。近期,国家又出台了新的人口流动户籍政策,各省又根据总的政策又制定了一些人口流动的鼓励措施的地方法规,从现在开始未来5-10年,中国农村人口将有亿万人转移到中小城镇和大城市。消费群众变数的加快,为产品的品牌营销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引导农民转变消费,提高品牌营销的水准。随着农民城市化的推进,农民文化知识的提高,消费观念和生活习俗也会发生较大的相应变化。那种“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短缺时期消费观念,将会被实用、时尚、创新、效益的新观念所取代。据社会经济调查及商务咨询机构提供的资料看,未来农村品牌消费的水准会逐步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大类知名品牌商品上:一类是农业生产用品。如:种子、化肥、农业机械、摩托车、农用车和小型运输车、灌溉设备、发展林、牧、渔业的基础设备将会有大幅度增长;二类是家用电器类。如:黑白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商品的销量看好;第三类是洗涤用品。如:洗衣粉、洗发水、各类肥皂等等卖点也不差;第四类是保健品。如:补脑、补钙、补血等滋补品也有一定市场;第五类是各类饮料及小食品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市场上也有相当大的消费群体;第六类是电脑类及通讯器材。电话、手机、电脑等在富裕起来的农村,需求呈上升势头。从农村消费者需求心理分析,从感觉、知觉到认知程度,他们对质量优、价格适当、服务好的品牌忠诚度比较高。由此,我们的生产和营销企业应针对不同消费者群体,根据产品进入市场的导入——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组织好品牌营销,在营销实践中,提高产品品牌的层次
三、从建立品牌营销网络入手,推进营销体制的创新。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农村物资的流通渠道主要是依靠乡镇合作社、供销点和小卖店。中国入世以后,原有的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商品流通体制远远适应不了广大农村消费者的需求。现在有些省区对原有的农村供销社营销体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首先,在产权关系上改革。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营销体制。这种新的体制应当包括:国有的、集体的、民营的、股份的、外资的、个体的、合作的等等一系列不同所有制形式;其次,在运行机制上进行变革。以资本运营为主要切入点,推进农村营销业态的转变。借鉴发达国家比较成功的经验,一个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转型时期,小中城镇建设会逐步发展起来,围绕着省会、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大都市的周边地带,铁路、民航、高速公路的站点和进出口处,应逐步成为商家发展业绩的佳境选择,在这些地区可以推进仓储式,连锁经营,批发市场,专卖市场,综合配送中等等业态形式的发展;其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优势,指导农村农户加公司模式的发展,逐步形成订单农业、项目农业、产、供、销配套农业。在以上三种形式改革中,逐步推广以网络营销和绿色营销的业态。培训网络和绿色营销人员、选育无公害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定期农产品的供求信息。引导农民销售产品品牌、消费自己需求的商品品牌。也可以建立网络绿色营销会员俱乐部,倡导全新的生活健康,现代营销理念,推介绿色产品,总结营销经验,逐步地把我国互联网络营销建设和发展起来。
农村市场品牌营销研究
摘要:中国入世以后,我们面对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从国内市场营销来看,农村这个区域市场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由中国国情和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环境决定的。倡导品牌营销是切入点。依据是: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城乡消费群体变数的加快是品牌消费的基础;转变农民消费观念,提高品牌营销水准;建立品牌营销网络,推进营销体制创新;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增强经济运行规模效应;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普及市场营销知识,培养现代农民营销专家。
2001年11月10日,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作为每个生产和流通企业来说,都面对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区域化、本土化特征逐渐显现出来。企业在生产和营销实践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有坦途也有误区。中国加入WTO以后,营销的重心应转向哪里?怎样转?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转?都是我们面临的全新课题。
过去,我们在战略目标市场营销定位上曾产生过一些误区。主要表现是:从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比较分析看,重视城市市场而忽视农村市场;在内陆城市市场与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市场比较,重视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市场,忽视内陆城市市场;在中小城市市场与乡镇市场比较看,重视中小城市市场忽视乡镇市场。理由是城市购买力高消费层次高,农村购买力低,消费层次低。前者,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给企业以较高的效益回报;后者,在较长的时间里不会有较大的效益回报。因此,城市市场拥挤,广告铺天盖地,农村市场冷落、萧条。中国有9亿农民消费者在农村,不重视开发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就失去了未来的商机。据零点指标网与零点调查2001年7—8月完成的对辽、豫、鄂、皖、津、川、浙、陕、粤等11个省市34个地区115位18—60岁的农村居民的随机入户访问得出的结论是:农民消费有品牌,市场潜力巨大。面向农村市场,倡导品牌营销是一种最佳的理性选择。
一、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城乡消费群体变数的加快是品牌消费的基础。农民依据什么购买商品,很显然是靠收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8亿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对农业全面实行了改革,粮食自给有余,温饱已基本解决,粮食总量平衡、丰年有余、部分地区相对过剩。林、牧、渔业也有了较大发展,农民收入在持续走低过程中略有提升。据有关部门统计,从全国范围内农村看,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1997年增长4.6%;1998年增长4.3%;1999年增长3.8%;2000年增长2.1%;2001年有一个恢复性增长,达到4%。但是,具体到某一个省区或农户纯收入与全国平均增幅指数也有比较大的差异。这就为在农村实施品牌营销提供了客观的空间条件。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有2亿人,在城乡之间流动,2001年农村外出打工的劳动力有8000万人,同比增长5%,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3%。近期,国家又出台了新的人口流动户籍政策,各省又根据总的政策又制定了一些人口流动的鼓励措施的地方法规,从现在开始未来5-10年,中国农村人口将有亿万人转移到中小城镇和大城市。消费群众变数的加快,为产品的品牌营销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引导农民转变消费,提高品牌营销的水准。随着农民城市化的推进,农民文化知识的提高,消费观念和生活习俗也会发生较大的相应变化。那种“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短缺时期消费观念,将会被实用、时尚、创新、效益的新观念所取代。据社会经济调查及商务咨询机构提供的资料看,未来农村品牌消费的水准会逐步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大类知名品牌商品上:一类是农业生产用品。如:种子、化肥、农业机械、摩托车、农用车和小型运输车、灌溉设备、发展林、牧、渔业的基础设备将会有大幅度增长;二类是家用电器类。如:黑白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商品的销量看好;第三类是洗涤用品。如:洗衣粉、洗发水、各类肥皂等等卖点也不差;第四类是保健品。如:补脑、补钙、补血等滋补品也有一定市场;第五类是各类饮料及小食品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市场上也有相当大的消费群体;第六类是电脑类及通讯器材。电话、手机、电脑等在富裕起来的农村,需求呈上升势头。从农村消费者需求心理分析,从感觉、知觉到认知程度,他们对质量优、价格适当、服务好的品牌忠诚度比较高。由此,我们的生产和营销企业应针对不同消费者群体,根据产品进入市场的导入——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组织好品牌营销,在营销实践中,提高产品品牌的层次。
三、从建立品牌营销网络入手,推进营销体制的创新。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农村物资的流通渠道主要是依靠乡镇合作社、供销点和小卖店。中国入世以后,原有的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商品流通体制远远适应不了广大农村消费者的需求。现在有些省区对原有的农村供销社营销体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首先,在产权关系上改革。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营销体制。这种新的体制应当包括:国有的、集体的、民营的、股份的、外资的、个体的、合作的等等一系列不同所有制形式;其次,在运行机制上进行变革。以资本运营为主要切入点,推进农村营销业态的转变。借鉴发达国家比较成功的经验,一个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转型时期,小中城镇建设会逐步发展起来,围绕着省会、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大都市的周边地带,铁路、民航、高速公路的站点和进出口处,应逐步成为商家发展业绩的佳境选择,在这些地区可以推进仓储式,连锁经营,批发市场,专卖市场,综合配送中等等业态形式的发展;其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优势,指导农村农户加公司模式的发展,逐步形成订单农业、项目农业、产、供、销配套农业。在以上三种形式改革中,逐步推广以网络营销和绿色营销的业态。培训网络和绿色营销人员、选育无公害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定期农产品的供求信息。引导农民销售产品品牌、消费自己需求的商品品牌。也可以建立网络绿色营销会员俱乐部,倡导全新的生活健康,现代营销理念,推介绿色产品,总结营销经验,逐步地把我国互联网络营销建设和发展起来。
农村市场品牌营销论文
摘要:中国入世以后,我们面对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从国内市场营销来看,农村这个区域市场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由中国国情和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环境决定的。倡导品牌营销是切入点。依据是: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城乡消费群体变数的加快是品牌消费的基础;转变农民消费观念,提高品牌营销水准;建立品牌营销网络,推进营销体制创新;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增强经济运行规模效应;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普及市场营销知识,培养现代农民营销专家。
2001年11月10日,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作为每个生产和流通企业来说,都面对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区域化、本土化特征逐渐显现出来。企业在生产和营销实践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有坦途也有误区。中国加入WTO以后,营销的重心应转向哪里?怎样转?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转?都是我们面临的全新课题。
过去,我们在战略目标市场营销定位上曾产生过一些误区。主要表现是:从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比较分析看,重视城市市场而忽视农村市场;在内陆城市市场与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市场比较,重视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市场,忽视内陆城市市场;在中小城市市场与乡镇市场比较看,重视中小城市市场忽视乡镇市场。理由是城市购买力高消费层次高,农村购买力低,消费层次低。前者,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给企业以较高的效益回报;后者,在较长的时间里不会有较大的效益回报。因此,城市市场拥挤,广告铺天盖地,农村市场冷落、萧条。中国有9亿农民消费者在农村,不重视开发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就失去了未来的商机。据零点指标网与零点调查2001年7—8月完成的对辽、豫、鄂、皖、津、川、浙、陕、粤等11个省市34个地区115位18—60岁的农村居民的随机入户访问得出的结论是:农民消费有品牌,市场潜力巨大。面向农村市场,倡导品牌营销是一种最佳的理性选择。
一、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城乡消费群体变数的加快是品牌消费的基础。农民依据什么购买商品,很显然是靠收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8亿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对农业全面实行了改革,粮食自给有余,温饱已基本解决,粮食总量平衡、丰年有余、部分地区相对过剩。林、牧、渔业也有了较大发展,农民收入在持续走低过程中略有提升。据有关部门统计,从全国范围内农村看,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1997年增长4.6%;1998年增长4.3%;1999年增长3.8%;2000年增长2.1%;2001年有一个恢复性增长,达到4%。但是,具体到某一个省区或农户纯收入与全国平均增幅指数也有比较大的差异。这就为在农村实施品牌营销提供了客观的空间条件。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有2亿人,在城乡之间流动,2001年农村外出打工的劳动力有8000万人,同比增长5%,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3%。近期,国家又出台了新的人口流动户籍政策,各省又根据总的政策又制定了一些人口流动的鼓励措施的地方法规,从现在开始未来5-10年,中国农村人口将有亿万人转移到中小城镇和大城市。消费群众变数的加快,为产品的品牌营销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引导农民转变消费,提高品牌营销的水准。随着农民城市化的推进,农民文化知识的提高,消费观念和生活习俗也会发生较大的相应变化。那种“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短缺时期消费观念,将会被实用、时尚、创新、效益的新观念所取代。据社会经济调查及商务咨询机构提供的资料看,未来农村品牌消费的水准会逐步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大类知名品牌商品上:一类是农业生产用品。如:种子、化肥、农业机械、摩托车、农用车和小型运输车、灌溉设备、发展林、牧、渔业的基础设备将会有大幅度增长;二类是家用电器类。如:黑白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商品的销量看好;第三类是洗涤用品。如:洗衣粉、洗发水、各类肥皂等等卖点也不差;第四类是保健品。如:补脑、补钙、补血等滋补品也有一定市场;第五类是各类饮料及小食品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市场上也有相当大的消费群体;第六类是电脑类及通讯器材。电话、手机、电脑等在富裕起来的农村,需求呈上升势头。从农村消费者需求心理分析,从感觉、知觉到认知程度,他们对质量优、价格适当、服务好的品牌忠诚度比较高。由此,我们的生产和营销企业应针对不同消费者群体,根据产品进入市场的导入——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组织好品牌营销,在营销实践中,提高产品品牌的层次。
三、从建立品牌营销网络入手,推进营销体制的创新。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农村物资的流通渠道主要是依靠乡镇合作社、供销点和小卖店。中国入世以后,原有的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商品流通体制远远适应不了广大农村消费者的需求。现在有些省区对原有的农村供销社营销体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首先,在产权关系上改革。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营销体制。这种新的体制应当包括:国有的、集体的、民营的、股份的、外资的、个体的、合作的等等一系列不同所有制形式;其次,在运行机制上进行变革。以资本运营为主要切入点,推进农村营销业态的转变。借鉴发达国家比较成功的经验,一个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转型时期,小中城镇建设会逐步发展起来,围绕着省会、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大都市的周边地带,铁路、民航、高速公路的站点和进出口处,应逐步成为商家发展业绩的佳境选择,在这些地区可以推进仓储式,连锁经营,批发市场,专卖市场,综合配送中等等业态形式的发展;其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优势,指导农村农户加公司模式的发展,逐步形成订单农业、项目农业、产、供、销配套农业。在以上三种形式改革中,逐步推广以网络营销和绿色营销的业态。培训网络和绿色营销人员、选育无公害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定期农产品的供求信息。引导农民销售产品品牌、消费自己需求的商品品牌。也可以建立网络绿色营销会员俱乐部,倡导全新的生活健康,现代营销理念,推介绿色产品,总结营销经验,逐步地把我国互联网络营销建设和发展起来。
浅析邮政储蓄农村市场
目前中国正致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
邮政储蓄银行只有植根农村市场,才能绽放出真正的光彩。从政策面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自06年3月以来,福建、湖北、陕西3个试点省邮储部门开展了小额质押贷款试点工作,截至06年8月27日,一共审批放款9214笔,金额达2.82亿元;贷款结余3866笔,金额突破了1亿元,由于手续简单、利率低在农村区深受老百姓欢迎,这只是邮政储蓄经营资产类业务的开始,随着政府支持三农力度的不断加大,在政策上会进一步引导邮政银行向农村倾斜。
从监管面看,银监会4月正式成立银行监管四部,在加强对邮政储蓄机构等金融机构监管的同时,积极引导邮政储蓄机构在业务拓展上向农村地区倾斜,支持邮政储蓄资金扩大自主平稳运用。
从市场方面看,农村金融市场多年来处于萎缩、凋敝状态,农村信用社呆坏账问题严重,农民贷款难,手续繁杂,并且由于缺乏竞争农信社将贷款利息一浮到顶,又增加了农民的贷款成本,造成非法集资盛行、私人借贷严重,市场也需求全国性银行机构来提供现代化金融服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纷纷撤并农村网点,将业务重心转向城市。邮政储蓄是国内网点数量最多的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已超过35000个,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网点占2/3以上,邮政储蓄开展农村金融业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地域优势。一方面农村邮政部门网点多面广,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提高经营效益,纷纷撤离或撤并县、乡镇级营业机构,这为农村邮政储蓄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农村邮政储蓄业务快速发展提供地域条件。
二是政策优势。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必将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同时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机构收缩基层营业网点,这都给农村邮政储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农村市场食盐安全思考
从我市近几年碘盐覆盖率和居民户合格碘盐食用率抽查结果来看,喜中有忧,喜的是“两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食用碘盐防治碘缺乏病意识深入人心,尤其是城区非碘盐基本绝迹,忧的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县(市)交界、用盐单位附近、加工作坊周边,村民食用非碘盐现象较为普遍,有的明知是假冒碘盐也照吃不误,还有的干脆吃起了工业盐。我国近10亿人口生活在农村,保证农村地区食盐安全,让农民食用合格碘盐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是考验我们在专营条件下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提高人口智力,提升民族素质的一个大事,因此切实解决农村食盐安全,保证农民食用合格碘盐问题不容忽视,可以说是检验我们食盐专营部门执政能力的一道必答题。
措施一:强化宣传引导消费。农民食用非碘盐、假冒碘盐有收入问题,但更主要的是认识问题,盐业部门要从农村市场实际出发,创新宣传方式。如充分运用广播和健康访万家等方式,宣传到每一个农户家中,让他们知晓食用非碘盐、假冒碘盐、工业盐的危害,了解食用合格碘盐的好处,从要节约开支还是要身体健康中算好大账,从贪图眼前小利还是要长远利益中有一个正确取舍。切实增强农民盐业法制意识,营造遵守盐业法规为荣,违背盐业法规为耻,食用合格碘盐为荣,食用非碘盐为耻的氛围。
措施二:强化终端网络建设。应该说盐业部门普遍在转批环节抓得是比较到位的,当前的重点工作应当放到终端市场即零售环节上,要依法合理布局,实施定点零售,按照《江苏省碘盐零售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根据辖区供应人口、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科学确定碘盐零售定点单位和个人,建立安全、畅通、有效的销售渠道,保证合格碘盐通过这一管道进入千家万户。
措施三:强化食盐安全村建设。去年,省盐务局、食品药品监督局、卫生厅三部门联合决定在全省开展创建食盐安全村活动,通过层层签订创建食盐安全村责任书,调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食盐市场,在农村地区构筑防范私盐入侵的“防火墙”,创造有利于农民食用合格碘盐的大环境,这是实现食盐市场长治久安的需要,是着眼农村碘盐市场的有力举措,是实现食盐安全的治本之策。
措施四:持续整规食盐市场。“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农村是制售假冒伪劣食盐违法活动的高发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查处食盐违法案件的80%以上发生在农村,急性食盐中毒事故也大多数发生在农村,整顿和规范农村食盐市场秩序任重道远。盐业行政执法部门要通过持续整顿和规范农村食盐市场,净化食盐市场秩序,使各类非碘盐、假冒碘盐、工业盐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在农村无立足之地,为农民营造一个放心的食盐消费环境。
市开拓农村市场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开拓我省农村市场的意见》(苏政发〔20*〕25号)精神,大力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完善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为农民生产生活创造安全、便捷、实惠的市场环境,现就加快开拓我市农村市场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开拓农村市场重要性的认识
党中央、国务院今年1月1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开拓农村市场,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省政府对此进行了部署。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开拓农村市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我市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举措,对促进我市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关区县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抓好落实。
二、明确开拓农村市场的主要任务
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构建新型流通网络,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进程,是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加快运用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在全市郊县全面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消费品的连锁农家店。20*年要建成400个连锁农家店,使总数超过600个。到2007年底,全市乡(镇)村两级连锁农家店要达到1000个,并建成一批面向农村市场的商品配送中心,基本实现县城有配送中心、乡(镇)有中型超市、主要行政村有连锁农家店,农家店在行政村的覆盖面在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