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环境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1 07:49: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村生态环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1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1)农村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相当薄弱。假如我们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分析环境意识,可理解成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反映出来的社会思想、理论、意志等观念形态之总和。文化素质与思想观念可谓是决定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总体上较为滞后,农民群众的文化程度有限,环境保护的意识相当淡薄。对于众多农村群众而言,环保还是一个人们并不怎么熟悉的词汇,而环境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也不是很显著。

(2)生态环境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当前,我国市、县两级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主要负责的是辖区之中的环保工作,而乡镇一级政府则普遍设置了行使环境管理职能的机构,一般情况下只是由一位副乡长分管,另设一位兼职环境保护管理人员。但是,随着我国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土与规划等部门实施垂直管理之后,很多地方名义上兼职的环境保护管理人员已经名存实亡,乡镇与村组的环境保护工作陷入到停顿之中,而各市(县、区)环境行政部门往往因为中心城区的环境管理任务十分繁重而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中心城区上,因而也就缺乏足够多的精力来强化对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管理与建设,从而让农村环境管理显得极其薄弱。同时,农村地区的环保投入也严重滞后,不仅农村地区乡镇的可支配收入相当有限,无法承担起治理环境需要的各类工作经费,而且本区域范围之内的环境污染治理资金一直都用于城区之中的大型公用设施以及重点工业污染企业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方面,对于郊区生态环境治理往往只局限于城乡结合部环保项目建设上,在农村地区的生态环保投入就更少了。

(3)农村生产经营方式较为粗放。在资源相对稀缺的条件之下,生产方式可以说是影响生态环境是否能够得到持续保护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通过资源集约循环这一生产方式能提升资源之利用率,切实降低废弃物所具有之排放量,进而形成生态环保的外在力量。传统意义上的粗放型生产的作用与之截然不同,有时甚至还会导致对环境产生破坏作用,进而加剧了生态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巨大矛盾。在单一地追求农产品数量升值与收入增加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的化肥用量正在不断增加,而化肥已成为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我国还是农药生产与使用的大国,农药是导致面源污染的另一重要原因。我国城市工业生产中所产生的"三废"以及市民生活之中所产生的废物往往没有经过合理的处理就排入到环境之中。当前,大量工艺十分陈旧、设备相当简陋、能耗比较高、污染又重的企业由于在城镇之中无法立足,这也导致了农村环境管理的力量极为薄弱,而乡镇企业又有很多属于重污染型企业。就企业自身状况而言,大多数企业并无专业的污染防治设施设备。同时,乡镇企业也未能形成规模化经济,难以承担污染治理的相应费用。同时,我国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初就一哄而上地进行大发展,因而也就没有相应的配套技术经济政策进行合理的引导,这就会无可避免地产生盲目性与随机性,展现出多、小、散等状况,因而在布局不尽合理,不利于对污染施行集中化治理。

2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一)通过宣传教育以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

查看全文

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综述

摘要: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在带来明显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各方必须共同努力,关键是要保护和建设好农村生态环境,减少乡村旅游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及协调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乡村旅游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现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85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到573亿元,农民直接就业达到495万人,间接就业、季节性就业达到1,840万人。然而,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农村生态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嬗变。为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乡村旅游乃至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乡村旅游及农村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是立足于农村,利用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教育、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它的生命线是乡村性,表现为乡村性的建筑、服饰、食品、田野、果园、环境等自然物质方面和乡村的民俗传统、乡风乡貌、语言文化、制度规范等精神文化方面,也即原生态的或乡村性的生态环境,包括乡村性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性人文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背景和时代使命,一是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也是城市居民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而渴望远离喧嚣的都市、回归淳朴的自然,由此形成了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动力;二是农村谋求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别,由此构成了乡村旅游强大的供给动力。

查看全文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对策

摘要:目前,我国在对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当中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地提高。但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使得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受到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有必要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提升农村环境保护力度,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基于此,文章就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对策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可以提供一个借鉴。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保护对策

1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

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显著提高,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增加其排放量,和农村治理污染物能力严重滞后。以某县城为例,据统计,各类生活源垃圾产生总量为7.5万t,处理量为5.8万t,排放量为1.8万t,处理率仅仅为76.7%,由于管理不善,废弃物没有很好地综合利用,乱堆乱倒现象严重,向河体倾倒的甚多,致使河床抬高,河道变窄。另外,医院垃圾产生量为87.1t,全部无害化处理。此外,尽管全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用能结构仍然粗放,主要以燃煤、柴草,造成一定程度的大气污染。在生态环境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方面:

1.1村民环保意识不够

我国将新农村建设设定为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为了强化农村建设,缩小城乡间的差距,应对农村环境予以严格管理,维持健康的农业发展环境与村民生活环境。但是,事与愿违,大部分农村在环境方面都存在问题,村民环保意识不够是导致农村环境恶化的本质原因,制约着农村的生态建设与发展。由于村民的环保意识薄弱,其存在乱丢垃圾、废水乱排的现象,进而影响农村环境,安全系数降低。

查看全文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意义与对策

摘要:自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党的报告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又再次强调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尤其是目前相对薄弱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更为重要、问题更为突出。本文通过分析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突出问题,提出从提高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提升农村居民生态环保意识、协调推进城乡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持续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也是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桥梁和纽带,各个环节的建设均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自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并取得较为丰硕成果,尤其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更为显著。相对来说,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难度较大、推进工作更为艰巨。党的报告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面对当前困扰农村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我们应积极分析挖掘问题根源,探索实践出一条适应于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道路,为建设美丽富饶、生态宜居的乡村保驾护航。

一、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事关国之根本,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能够为农业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尤其是在粮食生产的主产区,土地、水资源等生产环境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加大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但由于前期污染情况较为严重,再加上可耕地仍旧在不断耕作,相应的治理修复期就会延长。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查证根源,从源头治理和过程监控中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好、治理好耕地、水资源等,为粮食安全提供有效资源保障。2.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能够有效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面对农村发展现实和全面小康目标之间的差距,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发展指引了前进方向。新时代搞活农村经济,不仅要强化农业基础,更要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三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形成有效的农业生产产业链,做强做大农村产业。而农村产业融合和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必须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生产环境和人居环境,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农村环境走向生态宜居的发展道路。

二、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情况

查看全文

农村生态环境污水治理与建议

摘要:“十三五”期间,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丰硕成果,但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共建美丽乡村的宏伟蓝图仍有一定距离。“十四五”期间,面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农村农业污染治理及农村工业污染治理等多方面问题,归结于资金保障不足、规划能力较欠缺及技术不完善等方面原因,可通过细化资金保障来源、科学匡算投入、科学帮扶、搭建技术共享平台、健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及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为“十四五”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关键词:“十四五”;农村生态环境;对策及建议

党的五中全会提出,在“十四五”期间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村宜居环境将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一环,且国家也一直在探索解决办法。

1“十三五”期间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成效

1.1组织架构得到完善

完善的组织架构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18年,机构改革组建生态环境部,明确了其制定并组织实施生态环境政策、规划和标准,负责生态环境监测和相关执法工作等一系列主要工作职责。这次机构改革从本质上明确了生态环境部监督者的职责,使我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了基础和条件[1]。

查看全文

从财政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一、新时代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政策面临的问题

(一)财政资金投入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公共财政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较为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了大量现有资金,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回报率低,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更加不足,污染治理率偏低。乡镇政府自身财力有限,导致乡镇政府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能力不足。加之乡镇财政存在负债,受极其有限的财政资金制约,建设完善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发展战略难以得到真正落实。二是地区差异明显。2011年以来,我国环保投资总额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国家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2014年为9575.2.亿元,2015年为8806.3亿元,减少768.9亿元,下降8.03%,资金重点解决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污染问题。2017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资金60亿元,加大对湖北、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省的支持力度,财政资金的投入地区不均衡,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对部分原本就当代农村财经2018年第6期财力薄弱的地区而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匮乏,拿不出更多的财力用于生态保护;对经济发达的地区而言,因其财政实力强、环境保护意识强,投入的财政资金多,有能力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即便是同一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也有微观差异,由靠近城市的农村向远离城市的农村递减,距离城市越远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资金投入就越少。三是考核机制缺失。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资金尚未建立系统的考核及激励机制。现有的财政支持模式通常为:政府出资实施乡村发展战略,实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尚未对区域性生态环境保护编制整体规划,第一年开展重金属治理,还未取得明显成效,第二年又搞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由于长期规划缺失,生态环境保护资金难以稳定投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职能分散在农林、环保、畜牧、卫生等职能部门,政出多门,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不明确,监管网络不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难以推进到位。(二)财政筹融资问题。一是筹融资渠道单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属于公共领域,具有低回报的特点。因此,财政转移支付是新时代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资金途径。在当前体制下,社会资源大多不愿意投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仅靠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非常有限,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财政筹融资方式较为单一,单一的财政转移支付很难完全解决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困境。二是筹融资机制尚未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是公益事业,作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客体,村民应承担农村村级道路绿化亮化、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环境保护部分成本,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尤其生猪、奶牛、羊等养殖场带来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较多,对其应征收特别环境保护费,用于处理养殖业影响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然而,目前向农村居住的村民征收生态环境保护费还没有相关财政政策和法律依据作支撑,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筹融资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三是引导作用尚未发挥。目前,我国财政政策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还没有充分发挥杠杆作用、资金合力作用和主动引导作用,推动农村商业银行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还未建立;农村信用体系不牢、坏账率高、信用失信现象严重等问题,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环境不良,增添了农村商业银行的融资风险。只有发挥财政政策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降低农村商业银行融资风险,才能助推金融机构资金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四是风险防范措施不完善。风险防范是针对一定主体而言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处理风险,可通过适当的财政政策来降低。政府财力固然重要,但光靠政府财力不足以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对于部分大型设施的建设,可重视利用市场上的民间投资、外资等多种力量,有效缓解政府财政资金匮乏的局面。当前,我国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的风险投入资金主要集中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应充分发挥财政引导作用,将风险资金引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领域。

二、新时代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应对思路

(一)找准切入点,改进转移支付制度,搭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政策新平台。现有的转移支持制度没有侧重考虑农村生态环境因素,也超出了财政现有投入能力,缺乏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激励引导。因此,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转移支付力度,找准切入点,精准发力,用好用活公共财力,创新财政制度支持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落实县区、乡镇两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搭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平台。一是强化地区空间因素。我国地大物博,地区之间生态环境存在差异。要充分发挥好公共财政助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规划,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让农村地区更高标准享受转移支付,用新思维探索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思路,从而较好解决地方政府的生态环境责任问题。二是强化生态功能因素。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理论和方法,不断修订、完善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各个地区的生态功能进行定位,既提升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又对其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形成影响,因此,应强化生态功能因素,依据生态功能确定合理的转移支付标准。三是强化现代化的指数因素。要运用现代指数因素法分解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各因素,具体分析地区因生态功能划分而造成的机会成本损失以及地区经济的发达程度。。一般而言,城市的现代化指数要高于农村,因此,现代化指数较低的农村应该享受比城市更高标准的转移支付。(二)把握着力点,完善资金管理办法,注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政策新能量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农村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综合治理,着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3月5日在参加全国人大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培育可持续发展资源。由此可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已引起高度重视,各级政府投入了巨大的财力推进乡村绿色发展,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成为其中的关键。要把握着力点,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通过“两个完善”来注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能量。一是完善财政资金使用和监督管理办法。目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没有较全面的实施细则,原有的《试行办法》对资金使用和监管留下一定的变通空间,打“擦边球”的现象时有发生。建议出台《实施细则》,对资金使用和监督作出详尽规定,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考核机制,并作为财政奖补政策的重要依据,保障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二是完善专项资金县级财政报账制。财政报账制度规定财政部门管理资金、项目实施单位负责项目建设,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监督,可以有效防范项目主管部门挤占、挪用生态环保专项资金。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完善县级财政集中报账制,减少资金流转环节,提高报账制工作质量,建立报账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监督。(三)抓好落脚点,整合分散财力资源,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政策新水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涉及农林、环保等职能部门,这些职能部门掌握有一定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财力资源。要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优先整合相关的财力资源,集中财力办大事办好事,创新财政制度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一体化,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新水平。具体说来,要做到“三个不变”。一是财力资源的使用方向不变。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统筹安排各类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保障各职能部门财力资源使用方向不变,科学合理地整合财力资源,力求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互为补充、有机结合的良好互动关系,保障其各司其职,确保部门履行职责,拓宽筹资渠道,做到财尽其用。二是财力资源的系统有序整合不变。整合财力资源是一项系统的基础性工程,要统筹规划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财力资源,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优先整合来源稳定的财力资源,做到循序渐进,系统有序,分步实施,结构优化。三是财力资源整合的长效机制不变。财政部门要做好自身定位,不缺位也不越位,做到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治标与治本同步推进,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有效措施,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财政资金的长效管理机制,做好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增强财政专项资金分配、使用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形成长效机制支持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参考文献:

[1]吴天龙、杨春华.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亟待改革创新[J].北京,当代农村财经,2016(3):22—27

查看全文

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与发展

摘要:创新体制机制,以生态创建为核心,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是广东省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本文主要以粤西北地区为例,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粤西北;农村生态环境;环境监测

粤西北区域涵盖了广东省连州、连南、连山和阳山等县市及韶关、肇庆两市的部分区域,总面积约8630km2。这些地区多为省级贫困县。可持续化发展模式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根据广东省农村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的相关内容,至2018年底,珠三角外围三市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全面覆盖。禽畜养殖污染治理工作也会得到强化。美丽乡村建设,是推动粤西北地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的重要举措。在坚持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对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可以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1]。

1粤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特点与类型

1.1生态监测的主要特点。一般而言,综合性、复杂性、长期性、分散性、检测对象的对养性和监测系统的全面性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特点。以粤西北地区为例,这一地区为南岭丘陵地带,生态环境与该系统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因而应用于这一地区的环境监测体系涉及了动植物监测、物候监测、气象监测和森林监测等多项内容[1]。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是这一地区生态监测的主要影响因素[2]。下图所示的内容为环境监测工作的工作流程:1.2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类型。现阶段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主要有宏观环境监测形式和微观环境监测形式两方面组成。粤西北地区涵盖了粤西、粤北三个地级市,监控范围较为广阔,因而这一地区的环境监测工作为宏观监测。生态调查技术、生态统计技术、生态制图手段、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是宏观环境监测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环境监测工作完成以后,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图件形式展示监测成果,进而在借助专业图件和自然地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当地的宏观区域生态变化进行分析。针对广东省当前实施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乡村综合环境治理工作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结合,成为衡量粤西北农村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

2粤西北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方法和相关指标

查看全文

美丽乡村背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策略

摘要: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目的就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基础,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在这一要求下,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作。为此,文章就以Z村的实际情况为例,先指出其生态环境治理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策略,希望可以为相关部门的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真正为农村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美丽乡村;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为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有序进行,农业部在2014年推进了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美丽田园活动,并建成了一系列的美丽乡村。基于乡村建设,总书记提到,即使将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占据70%以上,那么,农村群体还会有四五亿人,所以,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必须将美丽乡村建设重视起来,补足农村发展慢的短板,对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优化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为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1Z村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

1.1生态文明意识不高深入分析

Z村的实际情况,当前Z存在美丽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中还存在着不配合、不卫生等方面的问题,虽然现阶段的情况与之前相比有很大的改善,但从整体上来看,生态环保水平低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经常会发现有很多的农药瓶子扔在道路两边,很多村民在访谈过程中都提到了这一现象[1]。可见,当前Z村村民的公共卫生和环保意识普遍较差,这种环保意识不强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受教育程度不高,留守在村里发展的农民文化层次低,个人素养差,这就为生态环境的治理造成了很大阻碍。在上述分析中,虽然村内的大多数人都认为开展环保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但在污染物的实际处理上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图1和图2所示,可见,村民环保意识普遍较低。

查看全文

新农村建设下生态环境研究

摘要:我国正是因为有着可持续的生态环境,文明才得到了重要的支撑去发展和进步。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新农村建设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发展也较快,随之的农村经济也会逐渐增长。因此,为了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让农民的收入增加,拉近城市与农村的距离,减少差异化,就要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首要任务。但在近几年,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例如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农村的环境问题愈加严重。因此要想更快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就要解决农村现在存在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有的放矢地去做出一些相对应的措施来改善现在的环境,从而达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

关键词:生态环境;经济;农村建设;可持续

引言

在我国现在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视的就是建设新农村,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进而来建设小康社会。现在的农村建设发展速度较快,因此就会有许多的工业与农业的开发影响着农村的生活环境质量,城市中的许多企业将自己的工厂设在农村地区,就会影响农村的空气质量以及生活用水的质量,间接地对村民产生一些威胁健康的影响,而在种植业中农药、化肥等有关化学剂的投放也会间接的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规划不完整、建设工程不完善的问题。农村中的空气质量以及用水的质量急剧下降,并且噪声以及垃圾的问题加剧,导致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要想建设好新农村首要的问题就是解决这些问题。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存在的问题

1.1种养殖业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农村经济来源中占比较多的就是养殖业与种植业,已成为农村当地居民经济的重要支撑,而当这两种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农民现在开始使用机器去进行大量的作业和使用农药、进而来增加产量,获得更高的利润。但农民要求数量的同时却没有发现,这种做法严重地影响了当地农村的环境质量,导致地下水的化学物质含量过高,水土流失严重,这不仅损坏了当地的土壤造成水土流失,还影响了产物的质量。在养殖业中,养殖场将动物的粪便直接排放或者进行一些堆积,而动物的粪便中的硫化物直接影响到大气中,形成了高浓度的臭气层,严重地影响了大气的环境,进而导致现在的空气质量严重下降。而大量的粪便接触到土地时,就会产生一些危害,进而导致那片土地的水土流失,农作物也很难再进行生长。在种植业发展中,农民为了急于求成,给农作物过量的施肥,这样不仅会影响地下水的质量同时还会影响当地的土地资源。农民大量的使用化学药物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同时还影响了当地的土壤以及水资源,也拉低了产品的质量。现在的农民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将利用现在人们对非应季水果的需求来进行种植,并且大量的使用地膜来增加产量,这不仅造成了当地的环境污染,同时还降低了用水资源和土壤质量。

查看全文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环保问题,加大了对农村环保建设工作的投入力度,但就目前来看,各种举措并未有效抑制住农村生态破坏趋势。基于此,笔者就我国农村地区环境保护现存问题进行了剖析,并结合农村地区实际情况探索了有效环保策略。结果表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将环境污染防治作为重要内容,做好各项规划,加强环保意识宣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出现了较大矛盾,制约了地区经济发展。因此,只有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分析此项工作现存问题及成因,在此基础上探索有效对策,才能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1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却也导致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可淘汰一些落后产业,保留绿色环保行业,有效调整我国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并对其经济发展空间进行扩展,实现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