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1 06:34: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村劳动力转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策
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对策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2004年从事农林牧渔的就业比重为61.57%,比2000年下降6.81%;工业就业10.94%,比2000年提高2.37%;商、饮、服务业就业比重为5.44%,比1999年提高1.79%。2004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10260万人,比上年增长约440万人,1998~2004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1]预计今后几年农村转移新增劳动力将在400万~500万人,增长4%-5%。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取代,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稳定性增强,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就业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体制变革、观念更新,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三种基本的就业形式,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结构。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1979~1999年的20年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高达14%,即在GDP年均近9.6个百分点的增长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的贡献达1.4个百分点。[2]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时期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必须实施城乡统筹就业,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打破城乡就业二元化的分割局面,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提高城乡就业水平,实现社会充分就业。
20*年、20*年年连续两年,我市政府将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列入政府实事工程,今年更列入人大唯一议案。这也是我局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20*年的主要工作目标为全市新增就业岗位40000个,本地劳动力实现就业20000人次,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0000人次,培训20000人次。
对照目标,我们于年初召开全市城乡统筹就业工作会议,将*年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各项目标分解到各镇。各镇明确任务,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办公室,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台账,初步掌握了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就业结构和就业意愿。在各级重视、各方支持的有利氛围下,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推进比较顺利,起步较好,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工作成果喜人,上半年培训农村劳动力8*9人次(其中技能培训271人次),有力地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劳动素质,通过培训,上半年全市共转移农村劳动力7375人,完成年度计划的74%。
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加强了宣传力度,营造我市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良好氛围。落实各项奖励措施,扩大企业吸纳本地劳动力给予奖励的覆盖面。鼓励企业和用人单位优先招用本地农村劳动力,当年新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人数占用人总数比例达10%(原标准为30%)以上,用人单位可获得相应的奖励。二是建立以公共职介为龙头,各民办职介为补充的职业介绍网络,开放市职业介绍中心,发挥其公共职业介绍的主导作用,定期开办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专场。对有就业愿望、有劳动能力的本市农村劳动力,免费为其提供3次择业机会。三是在培训方面,我们把培训工作和提高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在保持去年就业前指导培训的基础上,今年工作的重点放在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上,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择业能力和创业水平。各地首先调查研究,了解当地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当地比较热门的工种进行统计,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对政府实施免费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的政策得到理解和响应,另一方面,加大同各培训机构的联系,使他们积及参与到这一工作中。同时与单位加强联系,对他要需招用的人员组织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合格后直接输送到位,加大培训的就业成功率。
总的来看,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推进比较顺利,成效也很明显。但从实施的情况看,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从农村劳动力自身看,一是观念难转变。不少农民满足于温饱,陶醉于小富,恋土恋乡情结重。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期望值过高,只愿意从事工作轻松、工资待遇高的岗位。也有一部分农村女性青壮年,因家庭经济相对富裕而不愿就业。二是技能素质不适应。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技能素质较差,自觉参与培训的意识不强,难以适应机械化程度、自动化程序较高的一些工作岗位。三是弱势农村劳动力就业难。农村劳动力中“4*0”人员以及一些有病、残疾等弱势群体,包括一些大龄失地农民缺乏就业竞争力,转移较为困难,生活缺乏保障。四是外地民工进入我市就业加大了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压力,来自外省、外市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民工吃苦耐劳,对工资要求相对较低,挤占了一定的就业岗位。从企业层面看,近年来,工业企业逐步加快了资本、技术替代劳动的步伐,一些技术含量高、设备较为先进、发展较好的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劳动力。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因外地工工资成本低,相对容易管理,导致劳动力使用重外轻本。不少企业用工欠规范,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随意加班加点,延长劳动时间,增强劳动强度,工资报酬低,部分企业克扣、拖欠职工工资,故意漏缴或少交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金,以不正当的方式降低企业成本。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就业的积极性。从工作层面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就业服务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市镇两级劳动力市场虽有形成,但全市劳务和用工信息还未实现联网,难以掌握较为全面的岗位信息,劳动力培训还未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局面。各培训机构大多自成体系,专业设置雷同,缺乏办学特色,全市培训资源利用还不够集约。少数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重视不够,被动应付多,没有做到真抓实干。这些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如果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化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就难以加快推进。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安民之道,富民之基,关系“两个率先”,牵动农村稳定,必须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要工程来抓,针对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和制约,下阶段,我们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
一、**乡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乡位于**市西南15公里处,行政区域1960平方公里,下辖15个行政村,其中牧业村6个。**年,该乡人口14187人,其中哈萨克族占76.7%,人均耕地2.2亩。农村劳动力3882人,其中男劳动力占61%;从事种植业、畜牧业、工业、商业的劳动力分别占总劳动力的60%、19.2%、6.3%和3.9%。**年,**乡有富余劳动力1500人,转移总体情况如下:
——从转移比例上看,当年转移1003人次,分别占全乡劳动力和富余劳动力的25.8%和66.9%,占全市劳动力转移总量的19.5%,约为五分之一。
——从转移特点上看,一是多以短期外出为主,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季节性较强,半工半农类居多。同时,劳动力转移表现出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经常是半年打工,半年在家休息,或者是今年打工明年不打工。二是“就地”、“就近”、“就富”转移居多。**年,该乡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在本乡内实现“就地”转移的136人,占13.6%;“就近”转移到乡外市内的656人,占65.4%;转移到市外地区内的152人,占15.2%。而转移到省外的仅有59人,占5.9%,其中“就富”转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占94.7%。
——从转移收入上看,劳务输出人均增收132元,占农牧民增收的52.8%。
二、**乡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摘要:劳动力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多种方式,其中农村劳动力向小城市或县城转移,是大多数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主要途径。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是研究流动人口和移民的重要理论之一,农村人口在从农民变成农民工,再变成城镇人口的过程中,是在拉力和推力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推拉理论;农民工
Abstract:ThispaperanalysesthewaysoftransferringsurplusrurallaborinChina,pointingoutthattransferringintosmallcityorcountyisthemainwayforthemostpartofruralpopulation.Accordingtopushandpulltheoryofpopulationmigration,asruralpeopletransferredfrompeasantstofarmworkers,fromfarmworkertocitypeople,itadvocatesaconsequanceoftheinteractionofbothforces.
Keywords:transferringrurallabor;pushandpulltheory;farmworker
一、引言
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明显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造成了城市化远落后于工业化、农民的生活水平远低于城镇人口生活水平的局面。现在,我国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以及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而与农民、农业、农村有关的问题,即“三农”问题可能成为最大的障碍,这也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对于“三农”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如:加快结构调整,改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加大各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等,但这些都无法回避由于农业人口过多而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商品需求不足,人均占有资源过少限制收入增长,以及转移支付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形成的财政压力。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减少农村人口基数,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发展的调查
为了解当前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态势,掌握农村基层组织的基本情况,以便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稳定和农业生产发展工作,本人以所驻的石浦镇坦塘村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关系为切入点开展了调查。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应当说,当前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对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从有利因素看:一是适宜开展大面积的土地开发项目,发展规模农业。由于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减少,大批土地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许多外出经商务工户把全家的承包地、自留地都出租给同村农户,因此,使农村中部分有能力也有发展农业规模生产意向的农民有了一个机会。如本村葡萄种植大户李善泽,在本村租种7亩,还在邻村租种12亩,成为象山的葡萄种植大户。
二是有助于扩大城乡交流,减少城乡差距。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村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但是由于历史的和教育上的原因,农民的思想观念还比较陈旧,生活方式还比较落后,科技水平也相对较低。通过广大劳动力外出经商务工,带回的不仅仅是金钱,更为重要的是带回了城市的集体合作思想、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
从不利因素看:一是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村缺乏农业技术人员的问题更加突出。可以说,坦塘村绝大多数外出农业劳动力并不是靠种地养活不了全家才外出经商打工的,他们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才弃地而去的。而这部分人中绝大多数恰恰是原来村中种植业的骨干。如村民洪昌根,务农二十几年,当生产队长也有十几年了,对种植业特别是柑桔种植相当在行,今年8月全脱产去上海务工。据他说,种一亩西瓜要先后投入近百元,辛辛苦苦管理三个月,最多能赚一二百元,还要“靠天吃饭”,收入没有保证。而每天做做短工也有30-50元一天,做一个星期就比种三个月地收入高。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论文
摘要:“三农”问题最核心的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中最突出的就是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意义重大。本文就我国农村劳动力现状,并结合其他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几项基本措施。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化工业化
Abstract:Theissueofthepeasantisthecoreoftheissuesof“Theagriculture,Thecountryside,Thepeasant”andinitthemostobviousproblemisthattherearealotofexcesslaborsinthecountryside.Itwillbeagreatmeaningtosolvetheissuesof“Theagriculture,Thecountryside,Thepeasant”ifwecandothework—transfertheexcesslabors—well.Connectedwiththepresentsituationofthelaborthatinthecountrysideandtheexperienceofothercountries,thisarticlehasasystematicalanalysisabouttheissueoftransfertheexcesslaborsandhassomesuggestionsaboutit.
Keywords:thecountrysidelabors’transferurbanizationindustrialization
英国经济史学家J.H.克拉彭曾赞赏地引证吉斯夫•施莫勒的一句名言:从1500年到1850年,当时欧洲的重大社会问题就是农民问题。施莫勒的这句话对于现阶段的我国来说也依然是再适合不过的。欧洲成功地解决这一问题的道路是实行城市化,农村人靠大规模地向城市、向非农产业转移。而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特别是向城市转移,是一个普通的现象和基本规律。因此,我们必须站在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明确认识和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及其转移问题。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现状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汇报
十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劳转办在县农业局、县扶贫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本着“服务社会、服务农村、服务企业、积极为社会做贡献”的宗旨,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圆满完成了培训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十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取得良好成绩
十年来,我县按照中央和上级部门的工作精神,自始至终、认真努力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全面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目标任务,取得了良好成绩,既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技能,又促进了农民增收,为全县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2004-2013年十年来,我县一是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XXX人,完成计划数的XX%;组织现场招聘会XX场次,完成计划数的XX%;实现新增转移就业XX人,完成计划数的XX%,其中:省外XX人、省内县外XX人、县内乡外XX人、乡内XX人;有组织转移XX人、自发转移XX人、帮带输出XX人。二是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累计实现劳务收入XX多万元,全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XX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XX%。三是出现了一批农村产业带头人,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积极重要的示范作用。如中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军通过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效增强就业创业能力,他所承包的农业示范基地年收入达100多万元,吸收周边群众到基地打工达1000多人,年支付工资达10多万元,使周边群众生活有明显的改善。与此同时,他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经济林木近8000余亩,为山区农业经济发展开辟了宽阔的天地。
二、十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具体做法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村群众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我县广泛采取贴招生简章、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对农村群众进行宣传,使农村群众明确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而要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技能。通过广泛宣传,使农村群众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积极要求参加培训,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
2、明确培训要求,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我县一是明确培训对象,把有外出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和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作为主要培训对象。二是明确培训方式,实行进村培训与定点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以外出就业引导性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每期培训7—30天,力争取得培训实效。三是明确培训内容,给每个培训人员发放《农业机械田间作业实用手册》、《农机维修200讲》、《农村专业合作社100讲》、《农药规范使用读本》、《农民务工读本》等相关培训教材和培训讲义资料,按照培训人员的不同要求,按照培训教材和培训讲义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培训人员通过培训能够切实掌握一门或一门以上的技能,为外出就业或在本地创业奠定技能基础。
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
(一)刘易斯无限供给劳动力转移模型
刘易斯模型是在“零值劳动力”、“工资不变”和“资本家剩余”三个基本假设的基础上阐述了二元经济的发展过程:欠发达经济中存在两个部门: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很低、收入仅够维持生计的传统部门;另外一个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超过传统部门的城市工业部门;传统部门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劳动力供给的弹性是无限的,因此工业部门只要支付略高于农村维持生计收入水平的工资,就会获得无限的劳动力供应;二元经济的发展表现为一个现代部门不断扩张和传统部门逐渐缩小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通过收入分配向利润倾斜所导致的现代部门迅速的资本积累以及现代工业部门从传统部门吸收劳力和经济剩余来实现的(刘易斯,1989/1954)。
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的开创性在于不是停留在对二元经济结构的描述层面,而是由这种落后状态推论出一种发展模式,提出了一整套内容广泛的对内对外经济改革建议。然而,在刘易斯的观点中忽视了农业自身的发展在二元经济中的作用,所以,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为发展中国家指出了一条工业化的道路,加速了农村劳动力要素从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但是,当与转移来的农村劳动力要素相结合的城市资本供给出现告急,或者说,城市资本聚集的速度小于劳动力要素向城市转移的速度时,就会产生像我国的“农民工边缘化”现象。
(二)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针对刘易斯模型的缺陷,费景汉与拉尼斯提出了二元经济发展的三阶段模型(JohnC.H.Fei,1964)。此模型假设由于制度性原因,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是固定的,在此基础上将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品接近于零(农业部门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很小),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由于存在“零值劳动力”,因此农业产出水平不会因为劳动力的减少而下降,劳动力的转移不会受到阻碍。
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民收入的增加存在着直接线性相关关系,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实践表明,在外务工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这种收入对农民收入既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后的打工收入较高,甚至在很多经济不发达的地域,打工收入要远远高于务农收入,又体现在这些转移的劳动力减少了农业劳动力基数,使农业生产率得到了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民收入的增加还存在着更为广泛的间接相关关系,这些间接关系的作用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劳动力与人口的有序流动能够改良资本和劳动力的比例关系,能够为更好的配置资源与提高效率做铺垫,例如,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质量越高,就等于为农业劳动力创造了更大的农业就业空间,绝对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减少,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显著的促进和提高,这也间接的使农民收入得以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所从事的非农服务,为城镇人民生活的社会化服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建筑、安保、家政等,这些服务可以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城镇化的建设更趋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还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等的因素,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普遍不高。地域经济发展和镇化建设的发展程度不均衡,各地乡镇企业的发展良莠不齐,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有限。在制度层面建设还不到位,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各种保障制度还有待完善。还有一些技术层面的制约因素,如故土难离的小农意识,城市就业的进入门槛较高,城市与农村关于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信息不对称,企业的用工歧视等。
三、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更好地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要打破制度壁垒,加强制度建设,填补制度缺位。劳动力转移的第一个束缚就是户籍制度,劳动力转移就是劳动力就业空间的转移,劳动人口向着城镇流动,而我国原有的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人口的流动,造成劳动力转移的障碍。随着我国对加大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重视,一些部门和地区已经改革了户籍制度,极大地促进着劳动力转移的进程,逐步建立规范性、开放性、现代性的符合当代国情的户籍制度,确保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改革土地制度,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土地流转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使转移的劳动力逐步脱离对土地的依赖,实施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转移的劳动力提供社会化的保障体系,将这些人口的住房、养老、就业等问题统筹考虑,降低就业门槛,打破限制障碍,增加服务支持,形成统一的城镇化劳动力就业市场。第二,加强转移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改革农村教育的办学思路,开展就业培训和岗前职业培训,使转移劳动力拥有必要的职业技能,快速成为实用型人才,有效增加劳动收入。劳动力素质的优劣影响着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与规模,也影响着转移劳动力的收入实践证明,加强培训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可以大大增加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既有针对性又具有时效性,还能提高转移劳动力的收入。第三,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促进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方法。相关研究资料显示,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更能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服务业是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就业领域。优化产业结构的着眼点应放在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上,使那些有一定技术含量和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企业,成为吸纳劳动力转移的重点扶持、服务对象,有效增加转移劳动力的收入。对农业内部的劳动力转移要落在农业产业化上,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业,精深化生产加工特色产品,注重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品牌建设,延长销售等产业化链条,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增加农业内转劳动力的收入。第四,建立和完善劳动力转移的信息网络建设,促进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持续增收。我国当前劳动力转移主要是自发性的转移,缺乏引导性的转移,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政府应该发挥组织引导和协调服务的作用,建立劳动力转移的信息共享平台,提供网络化的劳动力转移信息服务,建立全方位的劳动力中介市场,为转移劳动力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住房、医疗等的服务信息,多部门分工合作协调配合,减少就业成本和盲目性,使有利于劳动力转移的信息能够有效的交流。有了信息的畅通,就有了决定就业方向的自主,就有了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方向,就有了选择职业的宽阔空间,就有了劳动力转移增收的前景和信心。逐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就业信息,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咨询的社会化规范化的服务体系,形成多种渠道与形式、多种方位与层次的就业中介机构,为转移劳动力提供保障和法律方面的咨询服务,按照市场化的服务思路对转移劳动力进行权益保障,使转移劳动力劳有所得,得有所增。
农村劳动力转移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引导和扶持我市有意愿进入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就业,促进城乡共同发展,构建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促进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的通知》(浙政发(2007)21号)和《关于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通知》(杭政函(2005)210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扶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引导我市农村劳动力积极办理求职登记,明确转移就业扶持对象
(一)我市劳动年龄段内(男16—60周岁,女16—50周岁),具有劳动能力,有进入二、三产业就业意愿的杭州户籍农村劳动力,可办理求职登记,申领《杭州市农村劳动力求职登记证》。《杭州市农村劳动力求职登记证》是我市农村劳动力享受免费职业介绍、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享受转移就业扶持政策、参加农村公益性岗位等公共就业服务的凭证之一,由就业服务经办机构进行证件信息记录。
(二)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引导和扶持对象为持《杭州市农村劳动力求职登记证》人员。其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重点帮扶对象(以下简称农村就业困难人员):
1.领取《农村低保人员就业援助证》人员;
2.低收入农户劳动力(低收入农户的具体界定办法由市农办另行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