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市场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1 06:05: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村金融市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村金融市场成熟化方式选择
一、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低质状态
从1994年以来,中国金融市场已经初步建成以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相互并存的组织体系。随着我国经济与金融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也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成长,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初期阶段,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暴露出诸多现实性问题。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低质现状已严重制约着本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垄断严重;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不足;农村信贷资源萎缩;农村金融市场价格被扭曲;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中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农业银行的经营模式逐渐向商业化和集约化改革,实行在农村地区撤并机构、减少网点的措施。农户和农村经济发展与信用社的服务手段及方式不相适应;小额信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户贷款,但显著减少了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而且由于农户小额信贷的交易成本较高,贷款额度较低,贷款利率封顶等情况,信用社发放小额信贷的积极性并不高。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大部分亏损,其无能力向农户提供贷款,我国人民银行所发放的支农再贷款相当于杯水车薪,广大农户还是只能够寄希望于民间借贷。政府发放的扶贫贴息贷款由于不良贷款率居高、无法真正到户等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实现扶贫帮困的美好初衷。农村正规金融市场贷款难问题在制约农村金融市场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严重地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二、农村金融市场的理论成长模式
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路径取决于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模式选择。成长模式的选择要依据农村金融市场的理论成长模式来做出理性决定。农村金融市场的理论成长模式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市场主导型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
市场主导型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模式,简称内生成长模式,是在农村经济体系中凭借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内生演化而来的一种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在刘易斯古典模型中,欠发达国家的农业部门仅仅能够维持生计,并不能够充分发挥资本形成能力,需要依靠工业部门来形成其自身的资本以及实现现代化。但刘易斯却忽视了农业和工业两部门间资源的流动对整体的资本形成所产生的影响,而是将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二者独立,这不仅低估了农业部门金融市场的内生成长能力,而且高估了工业部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以及资本形成的能力。农业部门是能够自己内生农村金融市场的,即使在我国“以农养工”的阶段中,农村仍然存在着大量民间金融。基于市场中金融需求的诱导角度来看,市场主导型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模式又称需求诱导型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当农村企业和农户对农村金融的需求强烈时,有经营实力的农村经济体为追求利益,就会自发地组建各种形式的金融组织,满足人们对于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因而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随着金融需求的诱导,就会自发形成民间金融组织。政府不会在这一成长模式中做出明显的金融干预,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必要法律制度,以维持农村金融市场的交易秩序。当农村金融市场选择市场主导型成长模式时,农村的经济主体就会占有较大的农业收入份额,因为市场主导型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是由下而上逐步形成的。当农村企业和农户的收入水平相当,并且能够自主支配由此产生的储蓄份额时,才能形成农村金融市场的内生成长基础。市场主导型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依靠的是市场,能够有效实现主导农村金融资源的横向配置。然而,这种形式的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模式会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速度缓慢。农业的自身储蓄能力和资本形成能力由于农业本身的弱质产业属性而不健全,即便是农村金融市场的内生成长机制得到满足,而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农村金融需求是无法依靠内生的农村金融市场供给来满足的,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非正规金融机构所发放的高利贷盛行,农村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建议
摘要:我国现今的金融发展,农村金融问题值得关注。对于农村金融发展,政府起着一定的作用。在政府某种程度的参与中,农村的金融市场资源供给,与农村的金融需求还不够协调。要发展农村经济,就必须处理好农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以此实现农村当前金融市场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农村金融;促进经济;政府行为
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力度,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资源供给,在政府、金融机构与三农的关系上要具有更长远的布局,注重农村农民投资发展的连续性。
一、关于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建议
(一)农村现阶段金融市场面临的问题。有两方面:其一,是金融市场的体系构建不完善。金融机构和农村市场的进入与退出缺乏制约,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法律规定和制度,造成农村金融市场基本处于混乱状态.而且在农村的金融机构中没有合理的竞争和合作。大部分金融机构对农村的金融支持无法形成有效的支持。长期以来,金融市场大部分由外部监管,而在农村,这种监管的效率不够高,加之内控机构的不健全,在一定时间内,民间借贷的出现,使农村金融市场很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在产业投资上,缺少帮扶和信贷的保障;其二,农村的金融机构不能根据当地农户的实际需要提供相应的信用款项。农村金融机构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只求自身的平稳发展,为了降低金融网点的运营成本,采取机构合并或取缔。这些原因造成农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但没有受到农村金融机构的协助,反而采用向私人私下筹措,付出高额利息,加大了农民投资的成本,也影响了农民自主发展经济热情。(二)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建议。1.要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就要注重与农民和农村经济的紧密结合。给农民受益权、控制权,鼓励他们提高创业的热情。首先是处理好金融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政府在管理与市场机制要做好协调工作,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就意味着资源的配置要依据效率的原则进行。合理界定商业金融与政策金融,在这两者之间不可以参有不利于农村金融体系的顺利发展。加大农村政策性金融投入,减少农民借贷的繁琐。减轻农民贷款的系列担保难度。如,房屋抵押,担保人要出示相关的夫妻证明,工作证明,年收入证明,甚至还需要在远程视频中做保证偿还多少数额的款项。而申请的款项,不过是几千元,几万元。 农民贷款与农村经济发展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改变当前现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2.发展多元化农村金融市场,提高市场活力。历史原因造成的农村经济内部不能提供满足农村经济自身发展的横向组织机构,而外部的纵向经济力量又不能及时给予协助农村金融的发展。金融机构的体系需要多样化,并且在设置上有竞争的意识。满足农村信贷笔数较多,金额较小,时间较急等特点。可以提高信贷数额,需要信托、担保以防范市场风险,发挥商业和合作的主体金融作用,鼓励更多的金融主体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参与。政府应在不伤害市场经济的原则下,实现基层群众金融的诉求,自下而上的推动非正规金融组织规范化、合法化,解决其不受法律保护契约关系,不受保护带来的风险问题。3.法律制度的完善才能形成良好的金融市场。由于在农村的金融范围内,政府无法提供更多的资本供给和无法提供农村金融的需求,因此,存在贷款业务着成本和一定风险等问题。资本在追逐利益的驱使下,倾向于在城市投资好的环境里发展金融业务。对于农村信贷不足,资源缺失,政府应该在金融投放量上加以改革。引导金融机构的合理流向,充实农村金融经济,为需要信贷方提供制度保障。政府部门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建立金融监管当局、社会以及利益相关在内的监管制度,严格监督资金的流向,作为支农专用的款项,不可擅自挪为他用。
二、农村金融市场要尊重信用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将来研究重点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作用于经济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明显提升。没有金融的持续推动与支持,经济就不可能得到持续、快速而稳定的发展(王定祥,2011)。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重工轻农”、“以农养工”赶超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不竭动力。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制造业和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农业在GDP中的比重由建国初期(1952年)的51%降低到2010年的10.1%,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得到迅速发展。但与此不相协调的是,2010年全国仍有52.41%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城乡发展极度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①,这进一步导致了中国经济结构演化成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并存和城乡分割的“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逐步形成了金融市场的“城乡二元结构”。进入21世纪以来,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破解“三农”问题、实现中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已成为理论研究和政府决策中“剪不断,理还乱”的难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二元经济结构十分突出的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在协调城乡发展、缓解农村贫困、促进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要实现农村经济和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要培育一个健康成长和有序运行的农村金融市场。这是因为,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状况和发达程度直接关系到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农村金融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货币资金的融通主要是通过农村金融市场来进行的。农村金融市场越发达,成长得越好,农村金融交易就越频繁,这不仅可以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利润的可持续增长,而且农村金融可以通过农村金融资金最终作用于农村实体经济,促使农村生产要素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农村社会产品的再生产,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推上良性互动发展的“快车道”。相反,没有健康成长的农村金融市场,就不可能有发达的农村金融,也就谈不上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毫无疑问,当前的中国在冲破二元结构的桎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中,如果有效利用政策倾斜这个支点支撑起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架起农村金融这个杠杆,将有助于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关于二元经济结构及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金融市场的研究文献非常丰富,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和主要研究结论的角度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发展历程
与发达国家的一元经济相对,现展经济学的结构学派提出了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的概念最早由荷兰经济学家Boeke于1953年提出,他基于Sombart的系统理论提出了二元经济系统理论。Boeke主张从“组织”不对称性角度来分析二元经济。Higgins(1956)基于对印尼的经验分析,提出了仅仅适用于欠发达地区的二元理论。作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研究热潮的掀起者,Lewis在1954年首次提出了二元结构问题,并提出了二元经济发展分析方法。经过Ranis&Fei(1964)、Jogenson(1961,1967)、Todaro(1969)、Toda-ro&Harris(1970)的进一步补充与发展,二元经济理论形成了完善的古典模式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主要思想是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概括为两个部门:一是使用生产资本生产利润的有组织的现代工业部门,二是自给自足维持生存的传统农业部门。社会出现了先进的现代经济与落后的传统经济同时并存的局面,在现代化进程中,其具体表现为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发展不均衡的二元反差现象。一般而言,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二元经济阶段都是其必经的发展阶段。凯恩斯理论的兴起,为二元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Kaldor(1975)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分析了工业和农业两部门的相互依赖性,他认为农业剩余对二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既受到供给方面的约束,也受到有效需求不足方面的制约。Rakshit(1982)假设经济由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构成,重点研究了欠发达国家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进入了深入研究和扩展阶段。Krugman(1991)结合地理二元性与部门二元性,以中心—外围理论为基础,建立了经济地理的两区域模型。Murataetal.(2002)从工农互补的视角来理解二元经济结构转换问题,主张发展中国家必须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中间产品成本这两个途径来推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Somanathan(2002)、Mudeetal.(2007)分别将二元经济理论运用于研究收入分配问题和教育问题。杨小凯等(2003)基于分工视角,利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分析了二元经济结构产生的原因和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及消失。蔡雪雄、邵晓(2008)认为中国形成了“双层刚性二元经济结构”,即总体上是城乡二元结构,而每一元中又分为两层:城市中现代工业与传统工业并存,而在农村则是传统农业与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并存。韩其正、李俊青(2011)在二元经济分析框架下考察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演化过程。目前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已经形成了一种完善的分析范式,二元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成熟。二元经济理论的分析范式和基本框架为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提供了一种理论范式和理论模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是二元经济结构使然,因此必须将其置于二元经济理论背景和中国特有的二元经济结构现实背景之下进行研究。
二、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金融市场理论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业信贷补贴论是农村金融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学说。该理论认为农民缺乏储蓄能力,农业生产具有长期性、季节性、低收益及高风险等特殊性,农村面临慢性资金不足问题,商业银行出于逐利动机不可能为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提供所需资金,因此政府需要从外部注入低息的政策性资金,并建立非营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来进行资金分配,以满足农民的资金需求。然而,这一理论的前提是农民没有储蓄需求,但这一前提假设并不具有普遍性。经验表明:如果存在储蓄机会和激励机制,大多数贫困农户也会进行储蓄(Adams,2002)。农业信贷补贴难以真正实现促进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向穷人倾斜的收入再分配目标,因为低息贷款补贴很可能被集中补贴在较富有并使用大量贷款的农民身上,而不是贫穷的农民身上。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农村金融市场论(Adams,1984)逐渐替代了农业信贷补贴论。该理论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呼吁市场自由,认为农民,即使是贫困阶层,也是有储蓄能力的,低息政策使人们的储蓄欲望降低,反而会抑制农村金融发展,因此该理论认为:农村内部的金融中介应该积极动员农村储蓄,利率应该由市场决定,非正规金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非正规信贷机构具有信息优势(Besley,1995)并扮演着微型金融角色(Morduch,1999),应该将正规金融市场和非正规金融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反对政策性金融对市场的干预和扭曲。
20世纪90年代后,在人们逐渐认识到稳定健康且有效率的金融市场的培育需要一些社会性的、非市场的要素去支持它后,不完全竞争市场论(Stiglitz&Weiss,1981)成为最被大家认可的农村金融市场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市场并非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借贷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借款者往往不能掌握贷款方(农户)的足够信息,从而借款者不能做出准确的决定。为了补救市场的失效部分,政府有必要适当介入金融市场,但是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作用不是取代市场,而是补充市场(李人庆等,2000)。同时,借款人的组织化(如联保小组、互助储金会)等非市场要素对于解决农村金融信息不对称问题非常重要。研究表明,小组贷款有助于提高信贷市场效率(Ghatak,2000),并有助于解决道德风险问题(Stiglitz,1990)和逆向选择问题(Tsaael,1999)。何梦笔等(2002)学者运用哈耶克(Hayek,1937,1945)的局部知识论来研究农村金融问题。他们指出信息不对称不应该是政府干预的理由,可以依靠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来发现和利用分散的知识,进而促进知识分工,最终使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完全问题得到缓解。竞争是一种发现信息、减少不完全信息的存在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过程,信息不完全可以通过建立竞争性市场来解决。因此,就农村金融市场而言,可以通过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多样性来解决信息不完全问题,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基本方向应是建立多元化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张晓山等,2006)。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创与发展(Coase,1937,1959,1960,1998)为农村金融分析提供了一个更为真实、可行、敏锐的视角以及一种更为尖锐的分析范式,关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制度分析开始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研究领域。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农村金融抑制,其根源在于制度供给的短缺,如农村产权抵押制度以及农业保险制度的缺失(马晓河、蓝海涛,2003)。农村市场的交易成本包括签约成本、信息成本、管理成本和成本(刘锡良、董青马,2008)。Gonzalez-Vega(2003)指出,就农村金融市场而言,借贷双方之间所处地理环境、种族文化和社会地位方面的差异阻碍了彼此的信息沟通,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非正规金融机构通常可以利用其便利的社区网络、频繁的关联交易和熟稔的人脉关系分摊和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郭兴平,2010)。North(1990)将前人(David,1985;Arthur,1987)有关技术演进中路径依赖的系统思想拓展到社会制度变迁领域,建立了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而沿着既定路径,经济、政治制度可能进入良性循环,也可能陷入恶性“泥潭”。任海烽、丁忠民(2008)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制度创新的必要性,指出了农村金融市场制度创新刻不容缓,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种种问题。林毅夫(2000)认为中国农民的实践使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在此过程中体制变革起到了关键作用。
深究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研究综述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营销战略营销策略
摘要:金融市场营销是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所必需的现代管理理念,农村金融机构的成功发展离不开金融市场营销理论的指导和运用。文章从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营销战略、营销策略、客户关系、顾客价值和满意度等方面概括了学者们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研究方面的成果,以期能够提高对农村金融市场营销问题的认识,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理论的运用,推进对农村金融市场营销问题的深入研究。
市场营销理论在金融业中应用方面的研究,国内最早的成果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胡树鲜(1990)最早提出了市场营销理论在银行经营中的应用问题。范钦建(1991)介绍了西方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产生与发展。李汀(1991)是国内第一个使用“银行营销”概念的。郝子文(1994)是国内最早使用“金融营销”概念的。由此开启了我国金融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研究。
而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方面的研究成果则出现的相对更晚一些。杨兴东(1998)在对金融市场营销观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农村信用社运用营销技术开拓业务问题,重点介绍了信用社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这是国内最早的关于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方面的成果。此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方面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这些成果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一、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研究
营销观念是市场营销的基础。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在处理自身、客户和社会三者利益时的态度、思想和意识。有什么样的营销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就营销意识而言,黄胜(2000)认为金融市场营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信用社的现实选择,继而探讨了农村信用社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提出了制定人才战略、区域战略、服务形象战略的建议。朱清(2007)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认为农村信用社要在开放的新的农村金融领域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全面实施金融营销。魏明、马基民(2007)分析了中国农业银行市场营销所面临的困境,提出通过建立新的市场营销观念;重新调整市场定位;创新营销手段等构建有效的市场营销机制。邹璐(2007)以银行营销理论、“五种力量”模型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加强营销管理的必然性,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加强特色的业务营销管理。
农村金融市场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进一步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有效发挥金融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活跃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金融业改革,创新产品,提高服务水平,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但由于城乡金融业发展不平衡,农村金融服务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主要表现为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较少,金融服务不充分;针对“三农”特点的金融产品较少,县域经济发展所需信贷资金不足;农村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较差,发展后劲不足;农村保险业发展较慢,保险覆盖面低;农村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直接融资渠道不畅。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活跃农村金融市场,加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既是贯彻落实《意见》的要求,也是实现我市金融业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各县(市)、区和各部门、各单位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搞活农村金融市场,切实抓好农村金融改革,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保障。
二、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按照《意见》要求,加快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健全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增强金融为“三农”服务的功能。
农村金融市场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进一步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有效发挥金融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活跃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金融业改革,创新产品,提高服务水平,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但由于城乡金融业发展不平衡,农村金融服务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主要表现为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较少,金融服务不充分;针对“三农”特点的金融产品较少,县域经济发展所需信贷资金不足;农村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较差,发展后劲不足;农村保险业发展较慢,保险覆盖面低;农村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直接融资渠道不畅。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活跃农村金融市场,加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既是贯彻落实《意见》的要求,也是实现我市金融业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各县(市)、区和各部门、各单位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搞活农村金融市场,切实抓好农村金融改革,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保障。
二、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按照《意见》要求,加快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健全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增强金融为“三农”服务的功能。
农村金融市场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进一步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有效发挥金融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活跃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金融业改革,创新产品,提高服务水平,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但由于城乡金融业发展不平衡,农村金融服务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主要表现为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较少,金融服务不充分;针对“三农”特点的金融产品较少,县域经济发展所需信贷资金不足;农村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较差,发展后劲不足;农村保险业发展较慢,保险覆盖面低;农村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直接融资渠道不畅。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活跃农村金融市场,加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既是贯彻落实《意见》的要求,也是实现我市金融业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各县(市)、区和各部门、各单位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搞活农村金融市场,切实抓好农村金融改革,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保障。
二、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按照《意见》要求,加快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健全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增强金融为“三农”服务的功能。
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分析论文
开放的核心是建立治理结构完善的农村金融组织
农村金融交易成本高、缺乏抵押品、风险大,必须采取不同于城市金融的经营方式,因此创新成为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一个好的治理结构,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治理结构不完善,是其经营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所以,能否建立治理结构完善的农村金融组织,是农村金融市场开放能否成功的关键指标。
避免将政府的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手段混为一谈
政府的目标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却是多种多样的。信贷支农是农村金融机构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一种形式,但如果将信贷支农作为实现政府目标的主要手段强加给农村金融机构,无疑会加大农村金融机构利润最大化的约束条件,损害金融机构的独立性和效率,也为政府直接干预金融运行提供了条件。
将非正规金融纳入到整个农村金融体系中
为满足农村金融的多元化需求,引导非正规金融发展是农村金融市场开放的重要方面。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不仅仅是替代关系,事实上,由于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各有其比较优势,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起到互补作用。非正规金融天然的信息优势不仅反映在贷款人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甄别上,还反映在它对贷款的监督过程中。非正规金融对担保的因地制宜的安排,缓解了贫困农民和中小企业面临的担保约束。此外,非正规金融的天然优势还在于其交易成本优势:操作简便,合同内容简单而实用,对参与者的素质要求也不高。非正规金融机构本身具有小巧灵活的特点,以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的种种创新,也节省了交易成本。
探究农村金融需求及金融市场发展论文
[摘要]依据对山东省17县市261份农户金融需求及满足状况的调研数据,发现山东省农户借款需求较为强烈,资金需求以中短期为主,对农户大额资金借款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从亲朋好友借款是农户借款的主要渠道,手续繁琐、利息高、抵押担保要求高是农户向农村信用社借款难的主要原因;农户借款用途日益多元化,但生产性需求比重较小。为此,应强化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邮政储蓄的支农责任;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引导民问金融发展,鼓励、支持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引导农民合理消费。
[关键词]农户金融;金融需求;农村金融体系
为更客观细致地反映当前山东省农户金融需求状况,考察山东省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设计了农户金融需求状况调查问卷,并利用2009年7、8月份高校大学生暑假返乡的机会,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实际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61份,范围覆盖到了山东省东、西、中部的17个县市。在此期间就农村金融问题奔赴全省各地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直接与农户进行访谈。本文在统计调查问卷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山东省农户金融需求的现状,总结了现阶段山东省农户金融需求的特点,并提出了满足山东省农村金融需求的措施和方向。
一、有效调查样本农户基本情况分析
有效调查样本农户户主平均年龄45岁,户均人口3.9人,户均劳动力2.5人,户均家庭总收入24225元,人均收入6523元,户均务农收入9688元,户均打工收入11368元,户均其他收入2916元。为了更清晰地分析各农户间的特点,按照农户间人均收入分成6个组(见表1)。人均收入2000元以下的农户,占有效调查样本的9.2%,其户均家庭收入最低,户均年龄和户均人口最高,户均劳动力最低,因此其人均收入也最低,且户均受教育程度不高,称之为贫困型农户,多分布于山东省中西部地区;人均收入在2000—8000元的农户有3个组,占有效调查样本的70.2%,其户均家庭收入和人均收入逐渐增加,其中户均务农收入占户均家庭收入的比重呈递减趋势,而户均打工收入和户均其他收入占户均家庭收入的比重呈递增趋势,且其户均年龄和户均人口较贫困型农户低,而户均劳动力和户均受教育程度也较贫困型农户高,称之为维持型农户,多分布于山东省中东部地区;人均收入高于8000元的农户,占有效调查样本的20.6%,其户均家庭收入和人均收入最高,他们或者是劳动力较多,有较高的打工收入,或者是专业种植大户,经营效益比较高,称之为市场型农户。
二、有效调查样本农户金融需求的现状和特点
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困境与突围路径
摘要: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迅猛,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经营主体和经营模式逐渐丰富。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迅速崛起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成长。对此,为了进一步突破诸如农村金融供需关系不平衡、金融产品和服务过于单一、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监管、金融市场的风险补偿、保障机制建设不健全等方面等诸多的发展困境,就必须在解决上述具体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的顶层规划和设计,强化农村金融市场的扶持、引导和监管,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成长困境;解决途径
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农村改革,特别是1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深化农村改革做了全面部署,要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进一步盘活农村资本市场。现阶段,我国十三亿人口八亿农民,农村改革和发展依然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升就少不了金融市场的支持,从目前看,一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还很不均衡,一方面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土地向集约化和机械化方向发展,农业合作社建设如火如荼,但缺少必要的启动资金和大型农机具采购费用;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政策、农村金融环境和机制的影响和制约,农村金融机构大量的闲置资金却不能被农业合作社所用,造成供需失衡。[1]此外,金融服务更加侧重城市建设和企业信贷,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开发还没有重视起来,所开发的产品和服务很多都需要一定的抵押物和限制条件,相对农民而言办理起来较为繁琐;在政府监管和顶层设计上还缺少前瞻性和指导性,有些好的政策和当地的实际不符,落实上遇到困难影响到金融市场的成长。
一、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困境
(一)农村金融供需关系不平衡
从全国范围看,现在的农村金融供需发展出现了一个怪现象,一方面农村百姓对资金贷款需求量很大,另一方面,我国的金融机构却为之提供的金融服务和资金数量却相对较少。很多农在春耕之前因筹措不到必要的春耕费用,而被迫将土地进行流转出去打工。而流转的土地到合作社手中,同样遇到的是资金问题,金融机构在提供资金的同时需要一定的抵押物作为保障,但农民和合作社很少有合适的抵押物进行贷款,从而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和土地流转的正常运行。除此之外,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分布的不均衡,边远落后地区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分布明显较少,服务水平明显不足,信贷审批权限小、额度低,风控能力较差等也严重影响着农村金融关系的平衡。[2]
- 上一篇: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范文
- 下一篇:农村金融体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