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1 05:58: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村金融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议农村金融供给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就是使农村经济得以发展,但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农业比较收益低下,获得的金融支持较少,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有效地增加农村金融供给、解决农村金融不足,成为笔者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1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现状
1.1国有控股商业性银行:商业性银行的投融资行为,受到信用评估成本、信息获取成本、风险控制成本和网点设置成本等方面的制约。面对大量分散的农户、效率低下的经济不规模环境,获取信息的成本就很高,难以对多且散的客户群体进行信用评估和甄别,贷款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大,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难以成为农户投资需求的主导金融机构。近年来,商业银行大量从农村地区撤出,或减少分支机构,且其日益严重的非农化业务,足以证明了这一现象。
1.2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在农业领域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各国政府扫的一贯做法,旨在促进农业生产性投资和流通性融资。生产性投资弥补了农业领域长期投资不足的问题;流通性融资主要用于国家对农产品收购,为保障本国农产品供应和粮食安全而进行的。由于政策性金融对农户融资作用的有限性,决定了政策性金融不可能是有效解决农村资金问题的主要途径。
1.3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中国民间金融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如各种互助会、私人钱庄、储贷协会、基金会等。互助会带有储蓄以及互助保险的性质,在我国农村很多地区普遍存在;私人钱庄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较为普遍,既有储蓄也有贷款,甚至可以办理很多汇兑业务,其规模一般较大,有些钱庄成为当地社区融通资金的主要途径。据调查,农村来自非正规市场的贷款大约为来自正规信贷机构的4倍,为“三农”发展作出了贡献。
1.4合作金融机构以及邮政储蓄:合作金融机构一般属于民间性的互助合作金融机构,我国由于特殊原因,各级政府过多介入,从日常运营、管理制度、业务结构来看,我国的农信社是一个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混合体,导致农信社产权不清,内部人控现象相当普遍,社员代表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商业化倾向也导致合作金融投向农业资金呈下降趋势;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制度设计的缺陷,导致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而且邮政储蓄的迅猛发展直接分流了农信社存款来源,按照商业化原则,通过邮政储蓄与农村金融机构办理大额存款协议,将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对“三农”的支持毕竟有限。
农村金融转贷研究
一、IFAD农村金融项目在我国实施现状
1、IFAD的基本情况
据统计,世界上大约有8亿生活在农村的人口是最贫困人群,占整个最贫困人口比例的75%,而农业是他们生存的依赖。为此,1974年联合国通过《联合国关于建立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的协议》,决定成立“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简称“IFAD")。该基金会旨在通过扶持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尤其是资助其粮食生产,提供相关的优惠贷款,以消除当地的饥饿与贫穷,推动其社会经济发展。作为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的三大机构之一,IFAD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帮助,一是针对粮食生产设立了长期、短期和政策支持项目以改变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落后的局面。二是以消除贫困为目的,贷款给贫困地区的个体农户和乡村妇女。IFAD基金来源主要有四个渠道:创始基金;成员国捐款;特别捐款以及投资收益,IFAD的资金使用方式有两种:赠款和贷款。其中,赠款项目比率不超过当年工作计划中贷款和赠款总额的10%,贷款项目则更加注重对农村贫困妇女的帮扶。截至目前,全球已有3亿多贫困人口受益于IFAD。
2、我国与IFAD的合作
我国加入IFAD已有34年,作为首家在我国境内开着捐助活动的国际机构,IFAD与我国有着大量的合作项目,而作为该基金会的C类成员国,我国入会早期交替享受中、高度优惠贷款,此后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后,2008年起转为享受中度优惠贷款。IFAD援华贷款项目众多,主要涉及农林牧副渔的生产、加工、储存、销售,农村信贷、培训、扶持等方面。目前,IFAD已在我国开着了21项贷款项目,使3100多万贫困人口受益,帮扶县区190多个,覆盖省份达21个左右。我国也成为IFAD的最大受益国之一。
二、我国IFAD农村金融项目转贷模式
农村金融需求角度看农村金融革新
一直以来,以“农业、农民、农村”为代表的“三农”问题是困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和现实的问题。当前,农村经济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缺乏有效的农村融资金融产品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急需构建相应的新型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体系。但从我国农村发展的现状来看,资金的投入是重点。于是,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体系,确保资金有效地使用与投放,保证公共产品的供给,便成为了中国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和公共产品的投融资制度,建立有效的多元化农村资金分配与公共产品投融资渠道体系才是解决目前农村金融需求的核心和关键。
1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与问题
1.1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根据公共财政理论,对于农村准公共产品的提供,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农村公共产品的基础性、效益的外溢性特征,政府仍然应发挥主导的作用。据统计资料,建国以后至2005年,除个别年份外,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农资金绝对额是增长的,特别是1992年以后,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每年以百亿元的规模上升。1990—1994年保持在9%~10%,l995—1997年下降至8%左右,1998年以来尽管国家把国债投入的30%用于了农业和农村,但财政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仍呈下降趋势。2000.2003年继续下降至7%左右。财政投入不足10%的水平与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极不相称。
l.2政府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
从农业投资内部而言,我国农业投资主要由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村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及其他费用这几部分构成。据统计资料,我国政府农业投资的使用方向特征十分明显,即农业投资中的主体部分投向了农业事业费、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农业基本建设,这几项所占比重超过了按这一口径计算的90%,投向农业科技(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只是农业科研投资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和其他方面的项目很少。农业基本建设中,主要投向了大中型水利建设。例如,2005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为2450.3亿元,其中支援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费占73.1%,基本建设占20.9%,科技三项费用占0.8%,其他占5.1%。而不同的投资方向对农业增长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农村金融分析论文
摘要: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存在着有效性和适应性这两个深层次问题。适应性是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有效性则是适应性的动力和目标。提高农村金融的有效性和适应性,是一个复杂的金融系统工程,关键在于构建合理的金融结构,同时要妥善处理一系列有关问题,如在金融业拓展对外开放的同时搞好对内开放、建立农村金融的竞争与合作机制等。
关键词:农村金融有效性;农村金融适应性;农村金融结构
有效性低,适应性弱,是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存在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深层次问题。提高农村金融适应性和有效性,关键在于构建与金融需求相适应的农村金融结构,同时要处理好金融竞争与合作、进入与退出、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农户融资模式创新等问题,为之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
农村金融的有效性,是指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向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有效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后者的金融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金融效率。
农村金融有效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农村金融产品供给的有效性。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提供有效金融产品,才能使其运行得以继续和深化,如果供给无效,则金融有效性便无从谈起。其二,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产品后价值实现的有效性。如果金融需求主体通过使用金融产品和服务,能有效地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则农村金融机构便拥有相应的优质资产,能获取预期的效益,其金融有效性便得到提高;反之,金融需求主体在使用金融产品和服务后,却因种种原因产生经营失效,甚至出现了亏损,本息逾期难以归还,则金融机构由此多了一份不良资产,其金融有效性便降低。至于金融需求主体逃废债务,则会使金融机构血本无归。
农村金融信贷状况及策略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尽管我国金融的市场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已大幅改善,但我国农村还普遍未能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与城市相比,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之后,金融信贷支农缺位严重,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德州市是山东省的农业大市,加快推进德州市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加强农村金融信贷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村金融资源聚集能力,是当前促进德州市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重要抓手。
一、德州市农村金融信贷基本情况
近年来,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德州市着力推动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是,金融信贷服务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多样性金融服务需求的矛盾仍很突出,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普惠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一)农村金融信贷主要发展成就
1.农村金融信贷趋向活跃,信贷支农力度不断提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德州市涉农金融信贷机构增多,基本形成了点多面广的农村金融信贷服务网点,涉农信贷投入逐年加大。目前,该市涉农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市商业银行,其他各商业银行也都开展了涉农信贷业务,此外,还出现了一批新型的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农村金融合作组织,农村金融信贷市场日渐活跃。农信社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是各涉农金融机构中网点覆盖范围最大的一家,以支持农业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大农户联保贷款和小额信贷的发放力度。农业发展银行加大了涉农商业性信贷业务和农村基础设施、企业技术改造等中长期贷款发放力度;农业银行设立三农事业部,创新管理模式,农村金融信贷不断增加;邮政储蓄银行自2008年开展了信贷业务,利用自身网点多的优势,为农村资金回流提供了新的渠道;商业银行加快进军涉农信贷领域,目前已在宁津、乐陵成立两家县级支行。至2008年底,全市涉农贷款余额391.53亿元,占全市贷款余额的57.8%,支农贷款的增幅和占各项贷款的比重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涉农金融信贷品种增加,信贷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农村市场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资金需求的新变化,从农村的信贷需求看,由小额农贷为主逐渐向大额的、相对固定的转变,由传统农业资金需求向现代农业资金需求转变,由短期的向中长期资金需求转变,从地域上看,具有多样性、不均衡性。近年来,各涉农金融机构结合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加快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创新,增加信贷品种,逐渐简化手续,不断扩展业务服务对象范围,如开办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公司+农户”贷款和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抵押、质押、保证贷款等多种形式的贷款,还先后开发了仓单质押贷款、社团贷款、信用共同体贷款、动产抵押贷款、中小企业信用联盟贷款、林权证质押贷款等新品种,放贷方式更加趋向灵活多样,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实施“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进乡村工程,让群众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务。截止2011年5月,德州市已布设金融自助终端200台,1000多个村庄的百姓享受到了便捷的金融服务。根据规划,2年内将实现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全覆盖。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渠道匮乏的问题。
农村金融贫穷成因及影响
摘要:农村金融贫困是指中国农村金融资源处于极度匮乏或遭剥夺的状态。农村金融需求抑制和农村金融供给缺失导致农村金融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无法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和均衡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经济发展
中国农村金融贫困的主要原因为农村金融投资软化、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以及农村资本流动梗阻。经济基础薄弱抑制了农村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农村金融的萎缩与弱化又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从金融需求来看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是农户和农村企业,农户和农村企业缺乏因来自不同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农村金融需求不旺。一是贫困农户的金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被强制性揭止。贫困农户是一种特殊的金融需求主体,其简单再生产和基本生活资金均较短缺,往往从客观上产生金融需求,但作为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其贷款风险较大,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正规金融组织的贷款供给范围之外,这部分金融需求往往被强制性的揭止。二是已基本解决生活温饱问题的农户,他们具有一定的信用能力,一般较为讲求信誉,但因其力量单薄,所产生的金融需求十分有限,金融机构对他们的贷款仅仅限于小额贷款。尽管如此,因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不足,难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这部分农户的资金需求,从而抑制了部分金融需求,限制了他们金融需求发展的欲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金融需求冲动。三是乡村企业是立足于当地资源而由乡村投资发展起来的,这类企业生产技术简单,抵抗风险的能力较低,其发展能力十分有限。因市场不确定性较大,乡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所面临的风险也较大,因此,其产生的合理的金融需求也常常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特征决定了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先天不足。中国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多产生于维持基本生存的必要,这种需求并非建立在还本付息的基础之上。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与非固定化导致农村消费性金融的脆弱性,现代金融所产生的消费信贷常常以居民的预期收入为信用保证,而中国农村农民的预期收入则具有不确定性,削弱了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基础,造成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非正常化。农村农民的固定资产(如房产)非流动性,难以作为贷款抵押物,即使用作贷款抵押也只能是形式而已。
农村金融供给的思考
第一,信息不对称和信用失衡问题。基于农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申请贷款存在很大的难度。由于信息不对称,当出现抵押条件苛刻、信贷额度较低和资金用途单一限制问题的时候,农民一旦需要贷款的时候,往往不是和正规的金融机构发生金融关系而是求助于非正规的金融机构。不仅没有贷款的途径,就是存款或理财的途径也是有限的。对农民而言,其存钱的主要途径就是银行存款,在银行收益率低的情况下,农民的闲散资金会流向地下钱庄等一些非法的融资机构。
第二,农村金融产品结构单一。除金融结算和少数乡镇开通了针对单位的代收水电费之类的中间业务外,代销国债、基金、银行卡等科技含量稍高的业务几乎没有。由于受支农实力的制约,农村信用社也不能完全根据农业种植、养殖产业化的周期规律来合理安排贷款期限。农村金融信贷服务品种不丰富,造成了农民贷款难的现象,阻滞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
第三,农村金融服务供给较弱。近几年,虽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入驻农村金融市场,但由于以前机构缩减、竞争不充分,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在短时间内,仍未提高,农民难以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
第四,金融环境不理想,缺乏对资金的吸引力。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抗风险能力较弱,农村金融资源匮乏,信息不对称导致交易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农业生产“投入多,产出少,经济效益低”成为必然,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资金的吸引力。
通过已有研究并结合个人研究,认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中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农村金融市场法律法规的缺失。我国农村金融业发展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存在一些空缺,尤其是法律法规方面。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正为融资过程中的非法的融资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土壤。其次,是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对农村而言一直都是一个陌生的事物。广大农民并没有理解金融是何物。在农民看来金融就是银行,就是一个可以存款和贷款的机构。同时农村金融主要是由政府主导,而其他的金融机构难以介入农村。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民对其他金融机构的不信任,另一方面是市场准入限制了其他金融机构的介入。这就造成了一些非法个人和团体以非法的形式渗透到农村,同时以高额收益率吸引农民的闲散资金。这种情况下行程的农村即溶市场必然是不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也增加了农村金融风险,增加了农民金融风险。
基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做呢,结合已有研究和个人职业,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思考
一、经济新常态下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坚持市场配置资源,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建立健全适应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1]。2.总体目标。通过实施农村金融改革,率先建立“统一开放、主体多元、竞争有序、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2]。
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考
1.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作为整个农村金融的核心,农信社承担了金融改革的重责,因此,必须要深化农信社改革,从而推动整个农村地区的金融改革。在新常态下,农信社需要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目标,从农信社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转变农信社的发展方向,将其资本结构进行优化,将农信社转变为股份合作制,并通过风险机制的设立来进行农信社的风险监管,让农信社避免出现过多的坏账,控制不良贷款率,降低金融风险,保证农信社在农村金融供给中的稳定性[3]。2.积极构建农村保险体系。积极促进农村地区的保险建设,通过在农村地区建立系统的完善的保险系统来维持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转移金融风险[4]。政府要扶持保险企业的入场,降低准入门栏,提供优惠政策,让商业保险与银行体系联合起来,将保险与信贷联系起来,让二者有机结合,共同构建新型农村金融生态,打造农村金融新环境。3.改善农村信贷环境。目前,由于一些现实原因,农村地区的信贷发展缓慢,民间资本介入不足,农民融资渠道狭窄,银行对于农民的扶持不足,导致许多农民面临着资金困难,致使农村信贷环境恶劣。因此,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引入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市场,让银行降低准入门栏,提高农村的信贷环境,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真正的做到服务农村,改变金融服务模式。4.建立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农村金融改革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也离不开财政的积极调控。为了让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进行竞争机制的建立。将农业银行纳入到竞争机制内,转变其服务方式。通过对民间资本引入,保险产品的介入,民营资本等资本的利用,建立起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的金融竞争体系,让金融机构在这种新的竞争环境中不断地完善自身,进行改进,达到深化金融改革的目的[5]。
三、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建议
1.培养专业的金融人才,向农村输送专业人才。金融体制的改革必须要依靠专业人才的支持,因此,政府要积极的进行人才的引进。对于农村地区来说,本身人才缺口较大,后续不足,再加上环境限制,很难留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时,就需要政府出面,进行政策的扶持,进行人才引进机制的构建,以政府为主导来积极的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将高素质人才转移到农村,提高政策扶持,挽留专业人才,通过对人才的培养来为金融体制注入新鲜血液,促进深化改革。2.积极发挥政府的监督指导作用。秩序对于金融市场和金融行业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秩序规范的市场只是一盘散沙而已。在金融市场的改革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在政策上进行支持和引导,大力倡导创新型和精细型发展方针,为行业的发展做好宏观调控和积极引导。对于在金融市场出现的一些不合规操作和不合理情况要及时进行监督管理,并及时做出调整和治理,确保金融市场的合法规范发展,让整个金融行业处在监督之下,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合规意识,还能够侧面提高金融创新的质量[5]。3.不断进行金融体制创新。时代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要想顺应时代的潮流,就必须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思想,不断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勇于开拓创新,才能走的更远。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具有其独有的特性,必须符合农村的发展现状,因此要结合农村实际进行金融体制的创新,促进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
农村金融服务分析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尚未完善,仍存在投资渠道单一、融资渠道有限和非正规金融市场管理混乱等问题,其原因在于农村金融市场政策法规缺失、农民金融意识薄弱和农村现有条件的局限。为此需要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建设、创新正规金融服务机构产品和推进非正规金融服务机构的合法化。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问题;原因;对策
“三农问题”直接关乎国计民生,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同样将重点落脚在农村地区。然而,资金短缺问题依旧束缚着农村生产力的解放。无论是农村城镇化的继续推进,还是“调结构、促增长”所需的从粗放式生产到集约化生产的转变,抑或是农村生态系统的改良与优化,都需要足额资金的投入与支持。质言之,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动力。
一、当前农村金融服务面临的现实问题
处于社会转型期,农村金融服务出现不完善之处在所难免,关键在于见微知著,对问题保持敏锐的洞察力,防止其进一步扩大。现阶段,农村金融服务的短板表现在:
1、农村地区投资渠道单一
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提要]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调查、实地调查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农村金融在唐山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唐山市农村金融存在的供给不足、市场建设不够完善和发展环境滞后等问题,提出发展政策性金融、完善商业性金融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完善金融发展环境等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金融供给;金融需求
唐山市是河北省唯一的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城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走在了河北省的前列,在几年的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积极探索和深入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具有一定的典型示范效应。唐山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表明;发展农村金融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彻底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
一、唐山市农村金融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唐山市人民群众幸福之都、科学发展示范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金融需求也日益增长。主要来源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心镇(村)的建设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和集中居住社区建设提出了要求,亟待金融支持;城乡一体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土地流转等也要求有相当规模的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很多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的乡镇企业,为发展壮大需要较大额度的资金支持;随着设施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商、运输、加工、种养殖农户的增多,大额贷款需求不断增加。在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唐山市多家小额贷款公司相继成立,这是由农户在自愿基础上组成联保小组彼此相互担保的贷款。还有多家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问世,他们坚持服务对象的“社员制”、服务宗旨的“为农性”、办社性质的“合作性”、服务取向的“互助性”、服务范围的“区域性”。尽管民间借贷在我国至今未获得合法地位,但是在唐山市农村的发展中仍呈现出生生不息之势。
二、唐山市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上一篇:农村经纪人范文
- 下一篇: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范文